优秀的教学设计模板优秀10篇

发布时间: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序有效开展,往往需要预先进行方案制定工作,方案的内容和形式都要围绕着主题来展开,最终达到预期的效果和意义。优秀的方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下面差异网为您精心整理了10篇《优秀的教学设计模板》,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通读课文、积累词语

(2)理解课文,了解客观民居以及傣家竹楼的建筑特色

(3)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学习作者运用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等说明方法来表现事物的特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读、自悟,通过比较、分析,理解不同民族的建筑特色。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感知和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祖国传统的建筑艺术,激发学生对祖国民族特色建筑的热爱和赞叹。

重、难点

与关键了解客家民族以及傣族竹楼的建筑特点,体会祖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魅力。

课时划分:

一课时

教具准备:

1、词语卡片

2、课件(各具特色的民居图片)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初识民居

1、出示课件,说说你认识哪些民居。

2、教师介绍:民居是人们对民间居住建筑物的习惯称呼,作为住房使用。我国的民居建筑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用自己勤劳智慧的双手,在与改造大自然的漫长岁月中创造出来的。由于我国幅员广阔,各地区自然地理条件不同,56个民族风格与传统各异,使我国的民居建筑多姿多彩,富有创造性。天我们就认识其中两个。

3、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2、师:画出不同的语句,先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己解决不懂的词句,再与同桌交流。

闽:福建省的别称

粤:广东省的别称。

奇葩:奇,罕见的,特殊的,非常的;葩,花。

营垒:军营四周的围墙。

八卦:我国古代的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出示课件。

3、回到文中,把难读或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

4、默读课文,思考:客家民居或傣家竹楼各有什么特点?

三、自主研读,合作梳理

1、将全班同学分为甲乙两大组,分别研读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

2、教师指导,出示课件,让学生注意观察,再进行研究。

(1)、研究内容:

甲组:从建筑成因、建筑材料、形状结构、文化内涵几方面思考,客家民居为什么被誉为“世界民居的奇葩”?

乙组:建筑成因、建筑材料、形状结构、文化内涵几方面思考,傣家竹楼与众不同之处在哪?

(2)研读方法:

先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逐项解答。而后同桌合作,加以整理,可以采用列表格,在文中画主要词句、标感受、列题纲等方法。

3、四人一小组,交流整理的结果,达成共识。

四、反馈交流,了解民居

1、交流“客家民居”特点

建筑成因:客家人是古代从中原繁盛的地区迁到南方偏僻、边远的山区,为防盗版匪的骚扰和当地人的排挤,便建造了营垒式住宅。

建筑材料: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作黏合剂,以竹片木条作筋骨,夯筑成土楼。

形状结构:土楼高15米,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按八卦布局排列,形成圆形,宏伟壮观。

文化内涵:两三百人聚居一楼,不分贫富、贵贱,平等分房,和睦相处,勤俭持家,追求吉祥,幸福与安宁。

2、交流“傣家竹楼”特点

建筑成因:居住地区地处亚热带,气温高,竹楼有利于防酷暑和湿气。

建筑材料:竹楼由20至24根柱子支撑,楼板或竹篾隔层,屋顶用草排、木片或瓦片覆盖。

形状结构:竹楼呈正方形,竹篱围着,分上下两层,结构简单,十分宽敞,别致美观。

文化内涵:一家盖房,全村帮忙,架楼仪式如过节般热闹,请唱曲子,祈求吉祥,平安,家道兴旺。

3、角色体验,练习表达,组织学生以导游的身份为大家介绍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以深化了解。

4、教师小结:傣族人民常年居住在竹楼里,树满寨花满园,与自然合为一体,是多么幸福。而圆形土楼真无愧是世界民居奇葩,它们就像地下冒出的蘑菇,又同自天而降的“飞碟”,是那般宏伟壮观。客家人平等聚居,和睦共处的淳朴民风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五、品读句子,感悟方法

1、默读课文,思考:作者介绍民居特点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2、集体交流,要求结合文中语句举例谈说明方法,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1)、列数字:墙厚1米,高15米

(2)、打比方:“一百至二百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

(3)、引用资料:“按照传统习俗,先要选好地方,打好地基,再立柱架梁。”

(4)、举例子:“比如,许多房屋大门上刻着这样的正楷对联……”

(5)、作比较:“……这就是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

六、课外拓展,迁移表达

1、出示课前收集到的有关特色民居的图片或资料。

2、出示课件,让学生说一说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七、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同学们,你们展示、介绍的这一幢幢风格各异的民居,是我们炎黄子孙上下五千年谋生存,求发展的历史纪录,是我国劳动人民在民居建筑艺术上不朽的智慧结晶,也是屹立在中华大地上不同民俗风情的人文景观。

八、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向爸妈介绍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

3、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教后反思: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常见、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单纯地关注到本课是一篇阅读性的说明文,要求一课时学完。因此在课堂实施过程中,将主要地时间与精力,放在学生自学了解、合作探究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建筑特点和作者的表达方法上,并进行课内深化——请学生当导游解说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以及作了课外延伸,模仿课文自主交流其它的民居。虽然学生的课外知识得到了拓展,介语文课的味道淡了,更像一节统合实践课。在语文教学中,我认为还是要加强对学生的语言文字的训练。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篇二

一、管理信息

课程名称:应用文写作批 准 人:范守才 课程代码: 所属系部:旅游系 制 定 人:李静 制定时间:20__.9.3

二、基本信息

课程类型:公共基础课学 分:2 必 修 课:是 学 时:36 选 修 课:否 授 课 对 象:12烹饪一、二、三班

三、课程设计

1、 课程目标设计

2、课程内容设计

3、能力训练项目设计

4、教学进度表设计

教学设计模板 篇三

教学要求

知: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理解。

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德。通过学习课文,教育学生学习课文中小姑娘助人为乐,诚实淳朴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点:通过课文中所叙述的具体事情,领会小姑娘的美好心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抓住叙述重点事情的重点词,体会小姑娘的美好心灵。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录音机、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课题

二、自己出声读课文,想:课文中主要写的是谁?看图说话(在金色的沙滩上,画家遇到了一位拾贝壳的小姑娘。)

三、读这篇课文要带着什么问题呢1.小姑娘为什么不听老伯伯的劝告,依然耐心地等待画家回来?2.小姑娘把落在海滩上的贝壳,一颗一颗捡起来还给画家。画家的眼圈为什么红了?

四、带着问题再次读书分段:第一段(1~6)第二段(7~12)第三段(13~21)

五、认准以下这些词语的音(见板书。)

六、齐读课文

七、把自己不懂的'地方画下来(词或句子。)

八、作业:读书,想一想,课文一共写了几件事

第二课时

导言:

你到过海边吗?你喜欢海滩上那些奇形怪状、五光十色的贝壳吗?但是在海滩上还有比贝壳更美好的东西,是什么呢?读读课文你就知道了。

一、读全文:请同学们边读边想:发生在金色的海滩上的事情是一件什么事?指名三人各读一大段。

二、深入理解内容

(一)读第一大段,说一说主要内容。(第一件事是小姑娘为画家看衣服。)

(二)当小姑娘捧着贝壳让画家看时,画家笑了笑,画家心里可能想什么?(画家看到小姑娘喜欢贝壳,又发现小姑娘在海滩上捡的贝壳不是很好看。心里想我去给她捡点漂亮的贝壳。)

(三)画家游向礁石,是给谁拾贝壳去了?小姑娘知道吗?她怎样做的?(画家是给小姑娘拾贝壳去了,小姑娘并不知道。她给画家看着衣服。)(四)找出描写海滩美丽的句子,这是一个什么句子?(比喻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联系上下文理解一望无际的意思。

(五)总结学法。(出示投影片。)

1、读文知内容。

2、抓重点词句。

3、分析与概括。

(六)用上述方法学习第2、3大段。

1、第二大段主要讲什么?(主要讲小姑娘给画家看衣服的经过。)要抓的词语是焦急、紧紧地。

小姑娘为什么不听老伯伯的劝告,依然耐心地等待画家回来?(我答应了叔叔,一定得等他回来。)课文通过天热,时间长,老伯伯的劝说,体现了小姑娘的什么品质?(乐于助人,认真负责的好品质。)小姑娘开始是焦急,当海水轻轻地漫上海滩时,她为什么要紧紧地抱?

2、第3大段主要内容是什么?引导学生找出两件事来。(分成两层。)画家捡来的贝壳怎么样?为什么小姑娘不要?抓词语灿烂夺目什么意思?(她给画家看衣服,帮助别人不图回报。)画家感动之极,他怎样做的?为什么这么做?结果怎样?(故意丢壳,回报姑娘。)小姑娘把落在海滩上的贝壳,一颗一颗捡起来还给画家。画家的眼圈为什么红了?(被小姑娘淳朴、诚实的行为所感动。)

三、总结全文说说小姑娘的美好心灵?

四、创设情境,配乐朗诵

(一)文中有几个角色?

(二)分角色朗读。

(三)读出感情。

xx抒情意味很浓,使学生在一种美好的情境中去领会那美好的心灵。

教学设计 篇四

一、教学课题

1、课的主题:学会跳绳的要领,体会起跳时机,动作协调、自然。通过竞赛激励法,调动学生学习、练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体育的情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

2、课的宗旨:好心情,好心态,运动快乐,健康第一,探究思维与发展。

指导思想: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体现健康、快乐、主动发展,注重情感激发,从心理发动入手促进身心同动,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以自主的空间,培养学生体育意识、体育志向,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二、教材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课的热身部分,采用学生自己收集的各部位关节操进行教学,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诱导练习中将歌曲的节奏作为一种辅助教具和手段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节奏感,从而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跳绳的节奏感和稳定性,从而在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学习过程中来完成接下来的学习任务。在学习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己动脑去想花样跳绳,并亲自去尝试,教师及时总结请同学表演,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这样,就集中了学生的智慧,有利于掌握更多的方法。把跳绳这一统一的锻炼身体项目,通过这样的学习,更提高它的技术性。使学生认为跳绳中有内容可学,更积极的去探索,在这一学习过程中,达到全面锻炼身体的目的。而教师只是引导,师生共同探讨,增进了师生情感,从而,更明确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游戏进一步培养学生间的合作协调能力。

(1)通过竞赛激励法,调动学生学习、练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体育的情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

(2)使学生在活动中掌握跳绳的要领,并在活动中创新、研究出新的跳法。

(3)培养学生机智、果断、友好合作爱憎分明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学会跳绳的要领,体会起跳时机,动作协调、自然。

教学难点:自主学练、探究、创新

三、教学方法

采用合作交流、共同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形式的表现,基本采用小组学习法,根据学生学习需要的实际,自发组成小组,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四、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1、组织上课,学生站成V字形。

2、师生问好。

3、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会编徒手操吗?下面我们一起编一套徒手操吧!以我们学过的各种跳绳动作为基础。编一套绳操。

生:学生分散,边创编边练习。

学生表演自编的绳操,一起练习几个有特点动作。

(设计意图:一反过去单调枯燥的慢跑。采用创编绳操,进入了角色。自由发挥练习,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身心很快进入状态,达到热身的目的。)

(二)学习体验

师:我们刚刚编了一套绳操,那么谁知道还有哪种新的跳法?我们一起编几种好不好?

生:好!(集体回答)

师:在创编之前,老师提供几个信息。

1、几个人合作的跳法。2摇的高度和数量变化的跳法。3多绳多人跳法。师:大家能不能编出来?

生:能!(集体回答)

(A)创编短绳的跳法

重点:自主学练,创编学习。

难点:各种跳短绳的方法

师:同学们我们比一比吧!看一看谁编的多、谁编的新颖。

生分散尝试学练。

师:刚才同学们练得很认真,下面同学们自荐给大家表演创编的跳法。教师强调动作要领、方法。教师及时给表演的同学评价,并且总结学生的跳法,供学生练习。学生再次练习。

(B)集体练习长跳绳

重点:学生跑入时机,起跳时机。

难点:集体练习,合作学习。

师:同学们我们学习短绳手跳法,那么长跳绳大家会吗?

生:会。(集体回答)

师:下面大家举行一场比赛吧!“八字接力”

生:分成四个小组,自主尝试练习,然后比赛。

师:总结评价各组的表现,下面请各小组研究新的跳法创编新的动作。

(三)知识延伸。

分组竞赛,看一看哪组长、短绳新跳法多,并且能介绍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教学比赛,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创新。增强其自信心,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调动学生的情绪,积极参与锻炼身体。)

(四)舒展身心

师:刚才我们创编了那么多的练习方法下面我们庆祝一下,一起跳集体舞《小白船》,放音乐,师生共舞。最后,教师组织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同时要求给教师的表现作一番评价。

下课,师生共同收拾体育器材。(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设计意图:音乐响起,师生共舞。让学生与教师之间真正产生心灵之间的沟通,同时也让学生消除疲劳。通过学习自评、互评、师评等手段,让学生踊跃参与评价活动,在此看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下课前让学生给教师的表现作一评价,体现师生之间互相平等,互相尊重的真挚情感。从学生的评价中获得他们的需求,知道努力的方向。)

五、教学反思

这节课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实践能力为核心,通过用跳绳进行各种活动,培养学生参与竞争意识与创新能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运动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锻炼,跳跃是人体基本活动,也是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跳跃和游戏练习给学生带来快乐,能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动作知识和实用技能,还能有效的促进和发展学生的跳跃能力,使学生身心得到和谐地发展。

以“花样跳绳”为教材,首先改变以往的教法,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根据体育的特点,我们设计了个人跳绳自愿组合重组创新——分组展示四个教学环节,以同学们喜欢的游戏“闯关”活动同学的身体将学生导入课中,学生每人一根绳,在固定的时间里,跳不同的花样,看谁跳的花样多,这样既巩固了基础的跳法,又激发了学生跳绳的兴趣鼓励学生多跳花样。学生在竞争中培养了自己不服输的精神。

小组练习给了学生合作的场所,小组创新赛又刺激了合作的深度,任意组合搭配,增加了合作的可能性。爱因斯坦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在最初的合作中,学生从学习的实践中去发现问题,然后主动的去探索研究,学生会思考摇绳的动作要领是什么?动作方法有什么不同?如何在原来的花样基础上有所创新。在花样跳绳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动脑,主动探究,在练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经验做各种跳绳的练习,不仅锻炼了身体的协调性、同时培养了学生善于动脑、敢于创新、大胆实践的优秀品质。

花样跳绳让学生们领略到了体育的快乐,它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体育的另一面,那就掌握体育技能,提高身体素质。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不服输得精神,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学生在学习花样跳绳中,通过思考体验掌握花样跳绳的动作方法,通过练习提高花样跳绳的动作技能。

教 学 设 计 模 板 篇五

§3.2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具体实例理解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

2、理解中心对称的基本性质:连接对称点的线段经过对称点并被对称中心平分。

3、能较熟练地画出一个图形关于某点成中心对称的图形。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际生活的例证,加深对中心对称的认识,并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教材通过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现象以及已有的轴对称和旋转对称的相关知识,进一步揭示了事物之间、事物内部的另一种对称美。

2、中心对称与人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它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认识美、创造美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能识别中心对称图形和探索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的基本性质。它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非常有意义。

2、难点:

探索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发展图形的分析能力。学生对本节渗透的旋转变换的数学思想比较生疏,不易接受,教学时采用结合图形实例来突破这一难点。

三、设计思路

通过具体的中心对称实例,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分析等数学活动,从而让学生认识中心对称,知道中心对称的性质,最后通过画图操作,进一步加深对性质的理解,同时掌握利用中心对称的基本性质作图的技能。

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自评

一、情境引入

利用课本提供的两个实物图,引导学生观察、探索:他们的形状、大小是否相同?如果将其中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旋转180度,能与另一个重合吗?

二、新课讲授

⒈ 引出概念:

如果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旋转180度后能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我们就说,这两个图形成中心对称,这个点叫做对称中心,两个图形中的对应点叫做对称点

说一说:观察你生活的周围各处,指出几个中心对称的现象,并加以数学描述。

⒉ 探索活动

活动一 用一张透明纸覆盖在图3-5上,描出四边形ABCD。用大头针钉在点O处,将四边形ABCD绕点O旋转180度

问题一:四边形ABCD与四边形A'B'C'D'关于点O成中心对称吗?

问题二:在图3-5中,分别连接关于点O的对称点A和A'、B和B'、C和C'、D和D'。你发现了什么?

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活动二 中心对称与轴对称进行类比

轴对称中心对称

有一条对称轴——直线有一个对称中心——点

图形沿对称轴对折(翻转180度)后重合图形绕对称中心旋转180度后重合

对称点的连线被对称轴垂直平分对称点连线经过对称中心,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练一练 课本78页练习1

活动三 利用中心对称基本性质作图

操作1 作点关于点的对称点

操作2 作线段关于点成中心对称的图形

操作3 作三角形关于点成中心对称的图形

活动四 课本78页练习2

试试看 把课本78页练习2稍改一下:其他条件不变,把点D放到ΔABC内部。

三、课堂小结

⒈ 经历观察、操作等数学活动,通过具体实例认识中心对称,探索中心对称的性质;

⒉ 经历利用中心对称基本性质作图的过程,掌握作图的技能。

四、作业布置

巩固练习:

1、判断下列图形:线段、正三角形、圆、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菱形、等腰梯形。

⑴是轴对称图形的有 ;

⑵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有 ;

⑶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的有 。

2、在纸上写下这5个大写的英文字母,观察它们:A C F H N

⑴是轴对称图形的有 ;

⑵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有 ;

⑶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的有 。

3、游戏:大家将如图所示的四张纸牌旋转180°后,看哪一张跟原来不一样?

学生思考并讨论

学生思考口答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学生总结通过现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

通过对生活中的中心对称现象的描述,加深了对中心对称的理解,锻练了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

让学生在操作与观察的基础上,发现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具有(一般地)旋转的一切性质,且具有特殊的性质——对称点连线经过对称中心,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中心对称与轴对称都是指两个图形按某种规则运动能互相重合的特殊位置关系,教学中,将他们进行类比,进一步加深对中心对称的理解。

学习概念后,把概念直接运用到题目中,这是一个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也是数学学习的一大特点。本题是中心对称性质的直接运用。

[www.chayi5.com]这两个操作活动,是在第1个操作活动基础上的逐步加深。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在学生看过与简单做过的基础上,加深对作图技能的掌握

拓展与提高,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得到更高的发展。

小结新知,加深记忆。让学生自己总结所学内容。

加强练习,巩固新知

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篇六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江南第一楼。

2、赏析课文,体会江南第一楼的壮观雄伟。

3、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和结构,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

4、通过赏读课文,领悟作者对岳阳楼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人们为什么称岳阳楼为江南第一楼。

2、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岳阳楼的壮美气势和悠久历史,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难点:了解课文内容,领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二。质疑了解课题。

三。预习反馈。

我能读。

我知道。

四。欣赏课文朗读,整体感知课文。

五。引导学生赏析全文。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2、指名读第6自然段:读后你又知道了什么?它与第一自然段是什么关系?

3、小组讨论:课文哪些自然段分别写了浩瀚的洞庭,壮美的楼阁,不朽的诗文,动人的传说。

优秀教学设计万能 篇七

教学思路:

第一种思路:首先通过实例让学生认识杠杆,然后介绍杠杆的五要素,并通过作图来强化。再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第二种思路:首先通过实例让学生认识杠杆,只介绍杠杆的支点、动力和阻力,然后由跷跷板猜想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并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在实验过程中,再加入用弹簧测力计斜拉的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而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由此引入力臂。然后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设计思路:

引入新课时采用学生体验游戏的方法:

跷跷板游戏。

1、用板凳面或厚木板放在砖块上,作成简易的跷跷板,请一位同学站在跷跷板的一端,分别让体重差别很大的两位同学先后站在另一端,比较实验结果。

设计意图:认识杠杆、支点、动力、阻力。同时让学生形成初步感受---力的大小是影响杠杆平衡的条件之一

2、让体重大的同学站在跷跷板一侧靠近支点的中间位置,让体重很小的同学站在跷跷板的另一侧最远端。发现体重大的同学被翘起来了。

设计意图:进一步认识杠杆,意识到杠杆的平衡还与力的作用点有关,由此引出力臂的概念。同时为后面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作好铺垫。

在实验时学生参与热情很高,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有了强烈的学好本课的动力。

实验探究二:由跷跷板猜想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并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在实验过程中,再加入用弹簧测力计斜拉的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而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由此引入力臂。然后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反思:

1.杠杆这节教学重点是要求学生根据杠杆的五要素把生活中的杠杆模型和理想的理论模型结合起来,比如剪刀、夹菜的筷子、指甲剪等

2.这节还有一个重点也是难点:画支点和力臂,这里既牵扯到数学点到直线距离,有涉及到物理的力的作用点和力的示意图,学生感到非常困难。

3.画力臂并比较力臂大小是下面杠杆分类的基础,一定要多练并让学生过关。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设计 篇八

课文分析:

中国民居具有古老而独特的魅力,是中华文明的宝贵遗产,体现了民族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篇课文是写我国地方民居的说明文,介绍了特色鲜明的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语言简练准确、平实质朴又生动形象,这是课文两篇短文在表达上的共同特点。作者运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通俗、生动、准确地对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加以说明,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均较强。

教学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色及民风民俗,激起对民俗文化探究的兴趣;二是体会课文的说明方法和语言的表达特点,并学习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学习目标:

1、学习并积累“奇葩、安然无恙、和睦”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

3、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教学重难点:

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关于各地民居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艺术形式上百花盛开,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色。看图片,猜猜这是哪个地方的民居?(播放课件:如上海石库门、西藏民居、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等)这些五花八门的房子,真有点令人眼花缭乱了,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去参观领略一番。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准

1、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有着怎样的特点,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问题自由通读全文,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在书上标记一下。

2、出示词语认读:

闽西南粤东北、奇葩、骚扰、夯筑、竹篾、布局均匀、风雨侵蚀、安然无恙、

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秩序井然、遮天盖地、清风徐来、蜂拥而来、家道兴旺、承前祖

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多起竹楼,、傍水而居、树满寨、花满园。

三、了解民居特点

1、默读课文,按表格要求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客家民居(位置、作用、材料、结构、 文化特征)

2、完成填空后小组交流,共同完成表格填空:

客家民居:

位置:闽西南、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

作用:防备盗匪骚扰和当地人排挤

材料: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作黏合剂,以竹片、木条作筋骨

结构: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土楼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

文化特征:吉祥、幸福、安宁;和睦相处;勤俭持家;平等互助

3、全班交流,了解客家民居的特点。

四、深读探究,感知表达特点

1、自由读《客家民居》部分,思考是围绕哪段话来写的?

(画出中心段落:第一自然段。)

2、读第二自然段,客家民居“奇”在何处?指名说,互相补充。

(用料奇特;造型奇特;特别坚固。)

3、作者用了哪些方法对民居的特点进行说明的,有什么好处?

(列数字-通过厚1米、高15米以上,三至六层,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两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这些具体的数字,使人准确地了解客家民居的基本特点;打比方-房屋如橘瓣状排列,生动地写出了民居独特的造型。)

4、同桌商议,并参考文中插图,画一画客家民居的俯瞰图。

(教师出示八卦图,请学生参考比较。)

五、客家民居中,体现了哪些中华传统文化?

(勤俭持家、和睦相处、平等互助等。)

六、自读《傣家竹楼》部分

1、自己设计一张表格,了解傣家竹楼的特点。

2、创设情境,运用方法,介绍傣家竹楼:

(傣家竹楼,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优美的风景,成为人们旅游观光的景点。如果由你来当导游,该如何向游客介绍?请各小组推选选手,共同设计导游词,参加评比。)

3、评议。

板书设计:

各具特色的民居

客家民居傣家竹楼

世界民居奇葩

教学反思:

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

在教学前,我只是对本课的大纲进行了认真地研读,看到教学目标中没有朗读指导的要求,而本课又是一篇阅读性的说明文,要求一课时学完。因此在备课中,在我指导学习完客家民居后,我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学傣家竹楼一部分,并进行课外拓展——请学生当导游解说资料袋中四种民居的特点。

虽然学生的课外知识得到了拓展,但语文课的味道淡了,更像是一节综合实践课。如果让我对教案的内容进行改进,我一定会在指导学习客家民居一部分时加入朗读指导,如第二自然段中的“它们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大部分土楼有两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的历史……显示了传统建筑文化的魅力。”相信学生会对客家民居的坚固和历史悠久有着更为深刻的印象。

纵观本堂课的教学,我深刻地感受到备课要注重实质,深钻进去,不能只把侧重点放到了形式的研究上。相信有了不断的反思和改进,我的课堂教学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美术教案 篇九

(一)活动目标:

1、认识红、黄、蓝三原色。

2、大胆尝试用不同的材料“变”出美丽的线条。

3、体验活动带来的乐趣,培养操作兴趣。

(二)活动准备:

红、黄、蓝三原色颜料、筐子、珠子、勺子、画纸、棉签、毛巾等(三)活动过程:

1、引入主题,激发兴趣教师出示空白盒子:我有个白白的空盒子,今天就用它和小珠子给大家变个好玩的魔术!请小朋友仔细观察怎么变的?变出了什么?

2、教师变魔术:

1)教师将珠子放入空白盒子中,来回滚动。

2)教师展示盒子:请小朋友看看变出了什么?

(初步感知线条与红、黄、蓝三原色)3)幼儿观察后自由说说4)帮助幼儿明确操作要点5)幼儿尝试操作3、引导幼儿尝试用各种材料变出“美丽的线条”

1)教师启发:刚才我们用盒子和珠子变出了“美丽的线条”,还能用其它方法变吗?

2)幼儿想想、说说……3)教师引导:我们准备了好多东西,请你试一试,能不能用它们变出美丽的线条。等会儿把你的好办法告诉大家……4)幼儿自主选择操作材料,教师巡回辅导提供适度的帮助。

5)引导幼儿尝试不同的操作材料,积累丰富的活动体验。

(以个别交流的方式帮助幼儿区分红、黄、蓝三原色)6)展示幼儿的操作成果4、欣赏作品,引导幼儿分享、交流操作成果。

1)师生观看操作成果,教师针对具体情况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的方法,并引导幼儿交流内心的感受,帮助幼儿肯定自己、欣赏同伴……2)引导幼儿说说自己最喜欢的颜色,帮助幼儿明确红、黄、蓝三原色。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篇十

第一节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通过实验的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及守恒的原因;能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验事实;能推测物质的组成。 能力培养: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的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科学思想: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相信科学、尊重科学和依靠科学的思想。 科学品质:通过实验的操作,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严谨求实的科学品质。 科学方法: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分析,使学生学会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重点和难点 1.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及应用。 2.难点: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的理解及应用。 探究过程 【复习提问】 1.分别写出实验室制备氢气和氧气的文字表达式。 2.化学变化的实质是什么?(利用原子、分子的观点) 【探究新知】 [引入]由实验室制备氢气和氧气的两个文字表达式可以看出,用文字表达式写起来很麻烦,而且不能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组成,也无法反映各物质间量的关系,是否可用一个式子来表示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呢?新的一章我们将重点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第四章 化学方程式 我们知道,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化学变化中:

分子

原子

新分子

新物质

破裂成

重新组合

聚集成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原子种类没有改变,物质种类、分子种类一定改变,那么,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呢?同学们可以猜测一下。 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这一问题。 [演示1]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结论1]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相等 [演示2]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结论2]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相等 [问题讨论]两个实验所得到的结果是巧合、还是具有普遍意义? 无数实验证明,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我们把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 1.定律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问题讨论]①铁生锈后的质量大于铁的质量,能否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②蜡烛燃烧后化为乌有,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③100g 水加热蒸发得到100g 水蒸气,能否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 2.注意:①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中的“参加”二字是指真正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②生成物的质量应包括沉淀、气体等全部的生成物的质量。③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化学反应。 [问题讨论]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化学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呢? 二、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

原子的种类

原子的数目

原子的质量

三不变

[练习]1.化学反应前后,下列各项中肯定无变化的是__________。 ①原子的数目 ②分子的数目 ③元素种类 ④物质的总质量 ⑤物质的种类 ⑥原子的种类 2.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有二氧化碳和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物质的组成中一定含有_________元素,可能含有_______元素。 3.现有a、b、c三种物质的混合物,a占25g,b有10g,c有5g,将混合物置于密闭容器中共热至反应停止后,发现容器内含有a为10g,b为21g,并有新物质d。求:该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4.将4.6g某化合物放入纯氧中完全燃烧,生成8.8g二氧化碳和5.4g水。问这种化合物中含有哪几种元素?试写出该化合物的化学式。 [小结]①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②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 ③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作业]课本p70 1、2

以上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提供的10篇《优秀的教学设计模板》,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11 100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