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精选7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下面差异网为您精心整理了7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篇一

一、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10个生字及其组成的常用词语。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4 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基础上回答“思考。练习”中1、2、3的问题。

5 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6 学生能从伽利略敢于大胆怀疑大哲学家的说法,并通过反复试验证明自己的怀疑是对的,认识到权威的话往往不全是对的,教育学生学习伽利略破除迷信,献身科学的精神。

二、重点、难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介绍了两个人物,一个是伽利略,一个是亚里士德,他们是怎样的人物,按你的了解作一个简单的介绍。(教师补充)

二、读课文,学习生字,检查在预习中解读生字词的情况。

三、按自然段读课文,边读边划出自然段的中心句或重要词句,再讨论概括自然段段意。

四、给课文划分结构段并概括段落大意

五、总结:全文共六个自然段,是以简介人物、提出问题、多次试验到公开验证,紧紧围绕两个铁球着地的问题展开叙述的,段与段之间联系得十分紧密。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埋下伏笔。

1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有没有人怀疑过这句话?为什么?

2引出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

a有这样一句话,千百年来从没有人怀疑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b分析这句话:你们懂这句话么?(想读就读)

强调什么?(速度与重量有关)板书

二、简介人物,激趣生疑。

1这句话是谁说的?

(简介亚里士多德:他是两千多年前希腊的哲学家,同时也是科学家。在生物学、生理学、医学等方面都有杰出的贡献。)

2书上是怎样介绍伽利略的?

(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他25岁时就已经当上了数学教授。)

三、整体感知,把握主题。

过渡:一位是两千多年前希腊的哲学家,一位是25岁的数学教授,他们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呢?

1快速读课文,想一想:他们的联系主要围绕一个什么问题?

2学生说,师总结:两个铁球着地(板书)

3加上两个字就是伽利略的观点。(同时补充板书)

过渡:谁对谁错呢?

四、质疑讨论,精讲研究。

(一)细析亚里士多德的话。

1再次出现亚里士多德的话。(集体读)

a这是亚里士多德说的话,在当时的情况下人们会对他的话怀疑么?为什么?

b哪些词最能体现?(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信奉、责备)

“信奉”是什么意思?(相信的程度深,信仰、崇奉)

“责备”在什么情况下责备?(在人们怀疑亚里士多德说的话的情况下。)

c读反问句,读出责备的语气。

“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这个反问句说明人们对亚里士多德信奉的程度。)

2伽利略是怎样想的?用“-——”画出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话产生怀疑的句子。

两个结论,讨论后总结(一慢一快)板书

过渡:这两个结论是自相矛盾的,伽利略多么地爱动脑筋,不迷信权威,他不仅敢怀疑,还勇敢地进行试验。

(二)细析伽利略试验及其结果部分。

1提问:课文中从哪儿到哪儿写他做试验的过程?实验分几步?

(a自己试验b公开试验)板书

2学习伽利略自己做试验部分。

①自由读课文,想一想:从这部分中你知道伽利略是怎样对待自己的试验? 结果如何?

②提问:

a.从哪些词语中看出伽利略对试验认真的科学态度?

(反复、许多次)

他为什么这样做?

(因为他面对的是亚里士多德,他不能马马虎虎。)

b.从结果“都”、“的确”、“总是”三个词可以看出什么?

(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说的这句话是错的。)

c.伽利略慎重地作出什么结论?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这句话正好与亚里士多德的话相反。把“速度与重量有关”划掉。

④从这段中,你还知道什么?

(伽利略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的试验。)

⑤过渡:这样的宣布是需要有多大的勇气啊!因为等于公开向人们心中的亚里士多德挑战。

3学习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实验部分:

①出示比萨斜塔的照片。

师述:比萨斜塔在意大利比萨城内,塔共8层,建到第三层时,地基开始倾斜,该塔由于“斜而不塌”名声远扬,1590年,伽利略在塔上做公开试验,该塔名声更大。

公开试验的消息一传开,前来看试验的人很多,人们是怎样议论的?

②找出书上描写人们议论的句子。(人们来的目的,人们的态度)

集体读,个别读。(读出人们对伽利略责备、嘲讽、讥笑、奚落的语气)

③面对人们的责备、嘲讽、讥笑、奚落,伽利略怀着必胜的信心登上了比萨斜塔,结果如何呢?请看:

(演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④面对这样的结果,人们表现怎样?(惊讶)为什么?

(因为,人们信奉亚里士多德,把他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而伽利略的结果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

⑤人们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亚里士多德的话不全是对的。)

⑥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发?

(告诉我们,这个人无论他地位多高,学问多大,说的话也不可能是全对的,所做的事都是对的。不能轻易的相信别人。敢于思考,找出名人的错处。)

总结:在当时的情况下,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突出怀疑是多么的不易,他勇敢怀疑,打破迷信,献身科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板书:(献身科学、打破迷信)

五、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1伽利略是一位敢于提出疑问的人,同学们要不要学习他的这种精神?

2假如书上有错,你们敢于提出疑问吗?

a.出示句子: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

b.师:这句话就有错误,你们谁敢于提出疑问?

做两个试验:第一次,将两个演示的皮球放在同一高度,并同时放下。

第二次,将两个演示的皮球大的放在高处,小的放在稍低处,再同时放下。

c.得出结论:这句话应该改成——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

3再给你们一个机会:开头,我们说过高尔基的一句话,谁来质疑?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总结全文: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知道了伽利略有不迷信权威,敢于怀疑,献身科学的精神,同时,我们自己也有了这种意识。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勇于思考,用认真、严谨的态度对待学习。

板书设计: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伽利略     亚里士多德

试验      一慢一快

自己试验 公开试验   速度与重量有关

打破迷信 献身科学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优秀教学设计 篇二

【教材简析】

本篇文章讲述了17世纪意大利著名的科学家——伽利略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敢于挑战权威,对亚里士多德的所谓真理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试验求证后,在人们的辱骂与猜疑中走上比萨斜塔,用事实验证了真理,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点燃的火把。”在本课教学中,力争做学生思维的激活者,情感的激发者,学习的引导者,通过对课文重点段落的感悟、理解、品味、积累、运用,使学生得到思想的启迪、思维的发展,同时获得语言的增量。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3、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人物的品质。体会伽利略在青年时代不迷信权威以认真的态度,研究科学地故事,体会伽利略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理解伽利略试验的过程与结论,并受到启发,初步学习一些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板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老师这里有两个铁球,一大一小。我们用它们来代表课文里提到的两个铁球:大的代表10磅重的铁球,小的代表1磅重的铁球。这两个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度落下来,结果会怎样?我们来推测一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①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画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②同桌间互相听读课文,并正音。

③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注意将这些词语读正确:着地、伽利略、信奉、亚里士多德、解释、更改、的确、比萨城、胆大妄为、固执。

2、默读课文,初步感知人物

①默读全文,画出使你深受启发的句子,反复读一读,并在空白处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②小组内初步交流。

3、自主读书,诱导感悟

①同学们,我们已经充分自读了课文,并初步交流了自己的读书感受。下面,就请同学们再一次放声朗读课文,可自读,也可同桌间轮读。(学生自主读书)

②把你认为自己读得最好得段落读给大家听。

第二课时

一、导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在1590年,就在距今415年前的欧洲,人们还没有认识到这个现象,因为当时研究科学的人,都相信一个人的话,这个人就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2.对于亚里士多德的说法,人们不是一般的相信,而是相信到了什么程度?理解:信奉。指导朗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感受当时人们对亚里士多德信奉的程度?

二、导读第三自然段

1.理解亚里士多德的说法

那么关于这两个铁球怎样落地的,亚里士多德是怎么说的呢?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这段话强调了什么?(强调了两个铁球同时落下时,速度不同。10磅重的是1磅重的10倍。)指导朗读,把要强调的意思强调出来。

2.理解伽利略严谨的思维过程

⑴当时人们对这样的说法毫不怀疑。可是又一位年近25岁的数学教授伽利略,读了这句话之后先做了什么,又做了什么?(他先去思考亚里士多德的话对不对,然后又带着疑问做了许多次试验,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话的确说错了。)

板书:怀疑——试验

⑵我们来品读这一段课文,看看伽利略是怎么思考的,是怎么试验的。我们先看看他思考的过程。(用课件出示课文片断)

⑶伽利略是怎么推导出这里的两个结论的呢?

⑷伽利略运用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推导出这两个结论的时候,他相信亚里士多德的说法吗?(不相信。)读书看看,怎么证明他不相信?

把这段话完整地读一下,读出你在思考,读出你很谨慎,读出你的思考一步一步很严谨。

⑸现在请你用自己的话来完成这个思考过程,不看书,一层一层地表述这个意思,自己练一下。(学生练习两分钟,指名练习说。)

三、导读第四自然段

⑴“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

我们再读这句话,一边读一边去思考,伽利略的试验有什么特点?

(伽利略的试验的特点是:次数多、反反复复、每次试验的结果都一样。)

“反复”强调了次数多,就是说他是反反复复地做。

辨析:“反复”与“许多次”的不同,“反复”与“重复”的不同。从而理解伽利略为什么要反复做试验。

四、导读第五、六自然段

(1)当伽利略要公开试验的时候,人们有什么反应?画出来,读好语气。你读出了人们对他的什么态度?用几个词来概括当时人们的态度。

(2)此时人们会怎样说?(不屑一顾、讥笑嘲讽、嗤之以鼻等)重点指导学生用声音和肢体语言读好人们责备伽利略的话语。

2.导读第六自然段

(指名读课文第六自然段。)

⑴作者写伽利略作公开试验的过程只写了两个动作,一个是“拿着”,一个是“脱手”。就是这样的两个动作完成了科学史上的一项重要的试验,给塔下的人们,给当时的整个欧洲以巨大的震撼。

⑵想象补白:当看到两个铁球同时落地,伽利略走下斜塔时,人们有什么表现?用“伽利略走下斜塔,人们。刚才还嘲笑他的说:信奉亚里士多德的科学研究人员说:;曾劝阻伽利略公开试验的学生说:。”的句式来说说当时的情景

⑶(出示:“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怎么理解这句话?

对于权威的话,我们要学习,但不能迷信。而且,善于学习才能善于思考、善于发现。伽利略这样严谨地思考问题的方式就是因为他学习过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他用试验的方法去探究事物的真相,这种方法也是向古希腊的另一位大学者阿基米德学习的结果。

五、拓展练习

①现在,如果老师把课题改成“铁球和木球同时着地”你们认为可以不可以?请大家课后研究研究,或者像伽利略一样做做试验。请把你的发现以你喜欢的方式告诉别人,包括老师。

②课外阅读:推荐阅读《艾得旺普斯的故事》,或《世界上下五千年》,走近并结识更多的伟人。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语境认识3个生字“违、妄、执”,辨析5个多音字“着、的、当、更、为”在文中的正确读音。

2、能正确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对比品读,初步体会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通过对比品读表现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当时在人们心目中地位的语段,初步体会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教学预设过程:

一、名言引路,走近“伽俐略”。(7分)

同学们好,很荣幸能和大家一起学习。看看大屏幕,你对我了解了多少?很会观察。我还告诉你们一个秘密,有一句名人名言我特别喜欢,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

课件出示:让自己的内心藏着一条巨龙,既是一种苦刑,也是一种乐趣。

——法国作家雨果

也是我的座右铭,那你们的座右铭是什么呢,能告诉老师吗?

朋友们好,还记得我吗?很高兴在这样的场合我们再次相聚。多日不见,同学们成长了很多。让我不禁想起伴随我成长的一句座右铭,一起来分享。那你们的座右铭是什么呢,能告诉老师吗?

这一句句话语,都是丰富的精神食粮,在成长路上,激励着我们的斗志。今天,老师也送给大家一句话,点击,谁来读?

课件出示:科学的真理不应该在古代圣人的蒙着灰尘的书上去找,而应该在实验中和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中去找。

——17世纪伟大的科学家伽俐略

这是个比较难读的长句子,自个儿再去读读。你们了解伽俐略吗?老师这还些资料,出示。

伽俐略图象  伽俐略1564年出生于意大利比萨市一个没落贵族的家庭,1581年考入比萨大学,年仅25岁就受聘为比萨大学数学教授。发明了用以测定合金成分的“液体精力水平”。1609年研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架放大倍数33倍的天文望远镜。1610年,出版《星际使者》。1611年,在《关于太阳黑子的通信》中,肯定太阳是宇宙的中心,支持“日心说”,被罗马教皇判处终身监禁,被宗教裁判折磨得奄奄一息,终身为科学真理而斗争。(字可稍微小一点,我只是大概的说一下)

师:伽利略能够获得那么多了不起的成就,正是因为他恪守这样的信念——(齐读名言)

科学的真理不应该在古代圣人的蒙着灰尘的书上去找,而应该在实验中和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中去找。

——17世纪伟大的科学家伽俐略

2、紧扣“经典”,走进文本。

师:孩子们,要真正读懂伽利略,光凭这则名言是远远不够的,这堂课,让我们先走进伽利略年轻时一次举世闻名的经典实验,教师板书,看老师写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学生齐读,正音“着” (zháo)这是个多音字,在这里念,再读)

那么,伽利略通过这个实验所要追求的真理是什么?这个实验是怎样产生而进行的?请同学们快速打开书120页,去大声地读课文,注意,把生字读准,句子读通顺。读完一遍,用你的手势告诉老师。

二、整体感知,初识“伽俐略”。(15)

用“剧本串联”的方式抽查朗读,随机正音。

(1)师:刚才同学们都很专注地读了这个故事,如果把这个故事看成是一个剧本,是不是可以分成这样的三幕,请看——

第一幕:“辩论家” 伽利略

第二幕:“思想家” 伽利略

第三幕:“实践家” 伽利略

下面我想请三位同学为我们讲述这个故事,自己决定怎样分配自然段,其余的同学认真聆,将他们读错的语句用记号标在书上,等他们读完了,再来帮他们纠正,好吗?(声音清脆悦耳 字正腔圆 象个播音员 谢谢你精彩的讲述  有什么需要纠正的吗  哪些地方读错了)

(2)3个学生读课文,其余学生聆听辨析。读后互动评议交流,互相学习。(特别融入多音字辨析:胆大妄为   更改  的确   着地  当作)

小结:刚才同学们也像伽利略一样,不断地在追求真理,了不起哦!

课件再次出示伽利略的名言:“科学的真理不应该在古代圣人的蒙着灰尘的书上去找,而应该在实验中和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中去找。”

那么从这件典型的事情中,伽利略所要追求的“科学的真理”具体是什么?“古代圣人的蒙着灰尘的书上的所谓真理”又具体指什么?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用喜欢的符号划下来。

三、对比品读,赏析“伽利略”。(18)

交流

伽利略所要追求的“科学的真理”:“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古代圣人的蒙着灰尘的书上的所谓真理”:亚里士多德的话:“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亚里士多德是个受人尊敬的哲学家,他的著作成了一部百科全书,被人们誉为古代最博学的人。课文中的第2自然段也介绍了他,赶快去读读。哪个词看出人们对他的尊敬和崇拜。

课件出示:那时侯,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语句理解什么是“信奉”?

信奉是什么意思?仅仅是简单的相信吗?从哪里看出来?不容更改说什么就是什么  真是不一般的信奉  还从哪里看出来 责备 怎么责备 愤怒 眼神严厉 怒不可遏 怒火燃烧 不管你是普通民众 ,从事研究的科学家 达官贵人  皇亲国戚 厉声呵斥

*该怎么读才能读出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

就是这样让人信奉的亚里士多德说,学生读

而伽利略却说

请同学们马上拿出作业纸,写写两句话的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两个人面对的是同样的问题:“(                                 )?” 亚里士多德认为:“(             )。” 伽利略则认为:“(             )。”

*人们如此信奉亚里士多德,而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却敢提出与他截然不同的观点,展开想象,你预感到伽利略当时会面临怎样的困难?

3、伽利略会惧怕这些困难吗?他是如何用自己的智慧和行动去一步步证实自己的真理的?下节课我们将与伽利略相聚在比萨斜塔,一起见证这段了不起的历史!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优秀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4.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段。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课文内容,认识事件中的两个人物。

(二)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正确朗读课文。

(三)按自然段读懂课文意思,划分结构段,初步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

按自然段读懂意思,划分结构段,初步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过程

(一)读课文。按“预习”要求,了解初读课文的情况。

1.提问:《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故事,写了两个人物,一位是伽利略,一位是亚里士多德,他们是怎样的人物,按你的了解,简单地做个介绍。(必要时教师做补充)

(伽利略,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是一位敢于提出疑问,大胆试验的人。具体说,是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他是利用望远镜观察天体取得大量成果的第一人。他发现月球表面高低不平,木星有四个卫星,太阳黑子、银河由无数恒星组成的等等。今天我们学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也是伽利略的一个非常了不起的物理现象。

亚里士多德,两千三百多年前希腊的哲学家,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他。他说的话被看作是不容许更改的真理。马克思和恩格斯都称他是古希腊哲学中“最博学的人物”。)

2.两位科学家,一位是两千三百年前古希腊的,一位是三百年前意大利的。两位科学家相距两千年,怎么走进一个故事里?是谁起了作用呢?

(是伽利略在起作用。因为亚里士多德早在公元前322年就已经不在人世了。)

(二)读课文,正音正字,检查预习中读解生字词情况。

1.读准字音(带点的字):

哲(zh6)学家 教授(sh^u)固执(zh0)(以上字是翘舌音)

比萨(s4)斜塔(“萨”是平舌音)

2.“当(d4ng)作”的“当”不要读成“d1ng”的音,这里是看成,作为的意思;

“同时着(zhu

“惊讶(y4)”的“讶”不要读成“y1”的音。

3.注意字形:

区别“宜”和“宣”,“妄”和“忘”的不同。

4.检查读解生字新词情况:

哲(zh6)学家:哲,有智慧,或有智慧的人。哲学家,是研究人们对世界总的看法和对各种问题怎样正确处理的学问的专家。

教授(sh^u):授,传授,如授课。教授是大学里职务最高的教师。如,伽利略,25岁已经是大学里的教授了。

比萨(s4)斜塔:萨,是一个姓;“拉萨”的萨。比萨,意大利西部古城,著名的比萨斜塔建于1174年,高54.5米,因地基打得不好,塔身倾斜,因此得名。

违(w7i)背:违,不依从。违反、不遵照的意思。

胆大妄(w4ng)为:妄,不是分内的,胡乱的。胆子大得不管不顾,胡作非为。

宣(xu1n)布:宣,公开出来。正式告诉大家。

固执(zh0):执,掌握。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

磅(b4ng):英国和美国用的重量单位,一磅合453.6克,不足一斤。

(三)按自然段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然段的中心句或重要词语,再概括讨论自然段的段意。

第1自然段: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学生时代就敢于提问,被称为“辩论家”。

第2自然段:当时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第3自然段:亚里士多德说,一个重10磅和一个重1磅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10磅的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而伽利略对这句话产生了疑问。

第4自然段:伽利略多次试验,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说法错了。两个大小不同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总是同时着地的。

第5自然段:很多人都要看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

第6自然段: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试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大家惊讶地明白了:亚里士多德的话也不是全对的。

(四)为课文分段:

提示:课文讲的是意大利著名科学家伽利略青年时期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问题,进行试验,以认真态度研究科学的故事。分段应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1.课文是介绍伽利略的。一开头就有必要概括地交代一下伽利略是怎样一个人。看看哪一小段是担负这个任务的?

(第1自然段。这就是文章的第一大段。)

2.因为课文是表现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问题的,所以接着就该说明这位权威究竟是谁?

(是大家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故事中的两位人物都出现了,这又该是一段了。看看哪一个或哪几个自然段担负这个任务的?

(第2自然段)

3.既然课文是介绍伽利略不迷信权威,肯大胆提出问题,课文也交代了不迷信的权威是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接着就该说明这位权威亚里士多德的什么言论引起了伽利略的疑问呢?看看哪个自然段或哪几个自然段是专负这个责任的?

(第3自然段)

4.引起伽利略的疑问提出来了。下一步,就该叙述伽利略为了证实自己提出的问题是对的要做什么?

(试验)

试验的结果证明自己的怀疑是对的,为了让大家都知道,就要公开验证,这就是在哪里试验呢?

(比萨斜塔)

结果引起极大的轰动,这又是一段了。看看哪一个或哪几个自然段包管这一点意思呢?

(第4~6自然段)

(五)归纳四个结构段的段意。

第1~3自然段就是一~三段。这样,第1~3自然段段意也就是第一~三段的段意了。第第4~6自然段是第四段。把第4~6三个自然段段意归并起来就是第四段段意了。小组议论这三个自然段段意怎样归并为一个结构段段意的。

提示:着重看谁做了什么,相同或相近的合并起来。具体内容用概括的词语归纳。

(第5自然段讲伽利略多次试验,第5自然段讲大家看伽利略公开试验成功,大家明白亚里士多德的话错了。三个自然段都提到试验的事,只是最后还肯定亚里士多德的话错了。因此,第四结构段的段意应该是:

伽利略经过多次试验,使大家明白亚里士多德的话错了。)

(六)小结

全文6个自然段,按事情的阶段划分,是以简介人物、提出问题、多次试验到公开验证,紧紧围绕两个铁球着地的问题展开叙述的,段与段之间联系得十分紧密。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弄清伽利略提出疑问的根据,理解不迷信权威的意义。

(二)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正确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弄清伽利略提出疑问的根据,即由一个事实推出两个相反的结论。

三、教学过程

(一)带着问题阅读课文,解答“思考·练习”中的1~3题。

带着以下问题读第一、二段,然后再议论解答:

1.敢于提出疑问、大胆试验的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说的一句话产生疑问。那么,亚里士多德在大家的心目中是怎样一个人呢?

读第二段(第2自然段),体会一下人们对他的肯定和崇拜。看看哪些词语表现了这种肯定和崇拜?

(“都信奉”、“不容许更改的真理”、“人类的真理”)

“信奉”,怎么理解?“真理”是一种什么道理?“真理”不容许更改,而且是属于人类的,这又说明了什么?

(“信奉”,信仰和崇拜。“真理”,真实的、普遍的,人人应该遵从的道理。这种道理不容许更改,而且是属于人类的。可见亚里士多德的话,在大家心目中的位置多么重要。)

2.这一段最后一句话用了加问号的反问的语气(或指出用了反问句),读一读这句话,说一说为什么用反问的语气?改用加句号的陈述句效果有什么不同?

(改用一般陈述句就使“不能违背的真理”效果差了,达不到亚里士多德的话“不容许更改”的“权威”程度了。)

3.伽利略居然对这位大家信奉的权威亚里士多德说的,不容许更改的话提出了疑问,说明伽利略的一种什么精神,或者说什么态度?

(不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态度。)

那么,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哪句话提出了疑问,提出了怎样的疑问?

(亚里士多德的话是:“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4.按亚里士多德的说法,大铁球落地速度快,小铁球落地速度慢。大铁球落地需要5秒钟的话,那么,小铁球落地就得几秒钟?

(50秒钟)

5.那么,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这种说法提出了什么疑问?读读伽利略提出疑问的那几句话,再认真议一议:

(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不同的结论。)

6.这一疑问中的“一个事实”是指什么事实?两个不同的结论是指哪两个?

(疑问中的“一个事实”指亚里士多德说的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两个不同的结论是指两个“应当”:

一个是:把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

一个是: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

7.把两个不同的结论用投影或小黑板展示出来,并让学生填在“思考·练习”第2题中第(1)题的两条横线上。然后不看答案,用自己的话把两个结论的内容说给邻近的同学听,说给大家听。

轻声自由读第二、三段课文。

8.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说的话,不仅提出疑问,而且推想出两个不同的结论后,用什么办法来验证自己对或者不对呢?

(用试验的办法去检验、证明自己的怀疑是对或者不对。)

从这一点看,伽利略表现了一种什么态度?

(认真求实的态度。)

9.朗读第三段。再想一想,议一议,弄清伽利略提出的疑问中的两个结论。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阅读第四段,理解本段内容,体会伽利略通过试验验证自己提出的疑问是有道理的。

(二)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做好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的准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伽利略以严肃、认真的态度通过反复试验,证实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是错误的。

三、教学过程:

(一)默读第4、5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以下几个问题:

1.伽利略敢于提出怀疑的是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话,他的话可是“不容许更改的真理”,因此,试验的态度怎么样?结果怎么样?

第4自然段中有五个词,突出了试验的态度,有力地证实了试验的结果。把它们找出来,标上横线。

2.为什么还要在比萨斜塔上做一次公开的试验?

3.公开试验时,人们又怎样议论的?

以上四个问题想好之后,议一议,然后集中起来用自己的话简要地回答出来。

(伽利略带着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错了。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可见,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反复”“许多”“都”“的确”“总是”五个词突出了试验态度的严肃、认真,也有力地证实了试验结果和亚里士多德的说法不一样。

伽利略决定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的试验,目的是公布自己试验的结果,也是为了告诉大家,不要盲目迷信权威。

公开试验时,人们认为伽利略竟敢跟“人类的真理”挑战,是胆大妄为,是固执,会丢尽脸的。)

要求:把第(1)(2)题的答案填写到“思考·练习”第2题的第(2)题中(时间紧迫可在课下做)。

(二)朗读最后一段,再看看插图,想一想,议一议:

1.公开试验成功了。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因为什么呢?

(“因为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样。”)

2.现在把回答的一句话,跟老师提问的一句话,颠倒顺序,它们中间加上“所以”,看看句子的意思变没变,为什么?

(颠倒顺序:因为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个样,所以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

意思一点没变,因为把先说结果的句子跟后说原因的句子,颠倒了顺序。这种先说原因(因为),后说结果的句子,一般中间要加上“所以”一词。)

3.课文结尾的一句话: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这句话里的“原来”,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起初”的意思,还有一个意思是表示发现了不知道的真实情况。你认为是前者,还是后者?

(是后者)

4.这句话最后指出“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不是全都对的”换个意思不变的另一种说法,是什么?

(“也会有错的”)

5.这句话还有什么进一层的意思,联系生活实际,大家说一说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权威、专家学识渊博,懂得东西比一般人要多,这是事实,应该尊重,应该学习他们。但是权威、专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也会有错误。因此,不能盲目迷信、一味崇拜。伽利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行动,就足以说明了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学习他不盲目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敢想敢做的创新精神。)

(三)正确,流畅地通读课文。

(四)练习背诵第3自然段。自己轻声读,再同桌互检。

提示:

1.把本自然段划分两层意思(亚里士多德说的话是一层,伽利略提出的疑问又是一层),先背诵第一层,再背诵第二层。)

2.重点练习背诵第二层:两个结论中各有一个“如果……应当……”它们之间用“但是”连结。

(五)读写“思考·练习”第5题中的词语。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4、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和人物心理、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新课:

出示课文插图,认识这座塔吗?这就是世界闻名的——比萨斜塔。它之所以闻名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它在建筑过程中就已经倾斜,但至今不倒;另一个原因是在1590年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就是在这座斜塔上做了著名的实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板书)

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主要写什么。

2、读后交流:

(1)出示第一组词:着地 当作、胆大妄为 不容更改的确、违背

发现了什么?(多音字)

(2)出示第二组词语:辨辩辫    (     )论家     不寻常    解答

你觉得应该填哪个?怎么区别这三个字?(一点一撇仔细辨,中间有言来争辩,找根丝线扎成辫)

用这三个词,说说读书时期的伽利略。

(3)出示第三组词语:伽利略、疑问、试验、比萨斜塔

用上这四个词来介绍一下课文主要讲什么?

三、聚焦“胆大妄为”

1、当伽利略宣布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时,人们有什么反应?

出示:有的说:“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有的说:“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

2、自由读这两句话,说说你读出了人们对伽利略是一种怎样的态度?从哪些词看出?

3、你能通过朗读来表现出当时人们对伽利略的态度吗?

4、过渡:当时的人们对伽利略的评价是“胆大妄为”、“固执”,请你再细细地品读全文,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伽利略真是“胆大妄为”,极其固执,用浪线画出有关句子。

四、感悟人物形象

(一)研读“胆大”,感受“怀疑”之勇敢

1.出示语句:“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

2.研读。通过图解、数学算式理解伽利略通过假设推出的两个不同结论。

3.深思。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进行大胆地怀疑,会遇到什么麻烦?请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来回答。

(1)抓住“信奉、不容更改、责备”等词语感悟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已经到了盲目迷信、盲目崇拜的地步。

(2)补充资料: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人,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他把科学分为理论的科学、实践的科学、创造的科学。他在生物学、生理学、医学等方面都有突出的贡献。他还被人们称为“人类的百科全书”。

(3)引读:难怪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生接读),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接读)  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接读)

漫漫2千多年,谁都不会违背他!谁都不会怀疑他的话——(接读)但25岁的伽利略却这样想——(接读)这难道不是胆大妄为,固执透顶吗?

(二)品读“妄为”,体味“试验”之严谨

1、出示语句:“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

2、朗读感受“反复试验”。

(1)换词比较:用“重复”换“反复”行吗?两者有什么不一样?

(2)设境想象:伽利略反复做试验,每次做的都不同,可能有什么不同?(高度不同、球的质量不同、试验地点不同、天气、风力等试验条件不同……)

(3)你从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中感受到什么?(感受伽利略治学的严谨。)

(三)对话“固执”,感悟“真理”之坚守

1、出示句子:他向学生宣布了试验的结果,同时宣布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

2、语言转换:如果你是伽利略,请你现场向你的学生宣布——(训练)

3、情景对话:如果你是伽利略的学生,听到教授这样的宣布,你会对他说什么?

4、体会“固执”:伽利略坚持要公开试验,遭受的仅仅是嘲笑讥讽的压力吗?

屏幕阅读有关布鲁诺的资料,追问:面对人们的嘲讽,面临怀疑权威将要受罚的危险,伽利略为什么还是要坚持试验?

5、想象补白:当看到两个铁球同时落地,伽利略走下斜塔时,人们有什么表现?用“伽利略走下斜塔,人们        。刚才还嘲笑他的人说:          ;信奉亚里士多德的科学研究人员说:         ;曾劝阻伽利略公开试验的学生说:             。”的句式选择一句来说说当时的情景。

(四)小结:此时,如果还用“胆大妄为”“固执”来评价伽利略,你觉得这两个词的内涵应该是什么?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伽利略?(不迷信权威、勇于探索、执着追求)

五、品味文本主旨

1、出示句子:“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全都是对的。”

2、自由读,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读了这篇课文,你想说什么呢?请你用一两句话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

4、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仔细读读课文中第4段中写伽利略试验结论的话,你会发现也有值得怀疑的地方。(“同时从高处落下”应该改成“同时从同一高度落下”。)

5、结语:伽利略说:“科学的真理不应该在古代圣人的蒙着灰尘的书上去找,而应该在实验中和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中去找。”科学在不断地进步,许多新的领域等待着我们去探索,愿我们都能像科学家们那样,做勇于探索、不懈追求真理的人。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篇六

一、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10个生字及其组成的经常使用词语。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3. 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基础上回答“思考.练习”中1、2、3的问题。

5. 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6. 学生能从伽利略敢于斗胆怀疑大哲学家的说法,并经由过程反复试验证明自己的怀疑是对的,熟悉到权威的话往往不全是对的,教育学生学习伽利略破除迷疑,献身科学的精力。

二、重点、难点:体会露义深刻的句子

b哪些词最能体现?(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疑奉、责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5. 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一、谈话:

(简介亚里士多德:他是两千多年前希腊的哲学家,同时也是科学家。在生物学、生理学、医学等方面都有杰出的贡献。)

“责备”在什么情况下责备?(在人们怀疑亚里士多德说的话的情况下。)

三、按自然段读课文,边读边划出自然段的中心句或主要词句,再接洽概括自然段段意。

④从这段中,你还知道什么?

五、总结:全文共六个自然段,是以简介人物、提出问题、多次试验到公开验证,紧紧环绕两个铁球着地的问题展开论述的,段与段之间联系得十分紧密。

2.书上是怎样介绍伽利略的?

b.师:这句话就有错误,你们谁敢于提出疑问?

教学目标:

“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3. 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基础上回答“思考.练习”中1、2、3的问题。

自己试验 公开试验 速度与重量有关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埋下伏笔。

③面对人们的责备、嘲讽、讥笑、奚落,伽利略怀着必胜的狐疑登上了比萨斜塔,结果如何呢?请看:(演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2.引出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

a.有这样一句话,千百年来从没有人怀疑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必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b.分析这句话:你们懂这句话么?(想读就读)

2学习伽利略自己做试验部分。

二、简介人物,激趣生疑。

1.这句话是谁说的?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介绍了两个人物,一个是伽利略,一个是亚里士德,他们是怎样的人物,按你的熟悉作一个简单的介绍。(教师补充)

伽利略 亚里士多德

(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他25岁时就已经当上了数学教授。)

三、整体感知,把握主题。

3再给你们一个机会:开头,我们说过高尔基的一句话,谁来质疑?

1.快速读课文,想一想:他们的联系主要环绕一个什么问题?

2.学生说,师总结:两个铁球着地(板书)

总结全文: 经由过程古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知道了伽利略有不迷疑权威,敢于怀疑,献身科学的精力,同时,我们自己也有了这种意识。希望你们在古后的学习中勇于思考,用认真、严谨的立场对待学习。

过渡:谁对谁错呢?

四、质疑接洽,精讲钻研。

(一)细析亚里士多德的话。

1.再次出现亚里士多德的话。(集体读)

a这是亚里士多德说的话,在当时的情况下人们会对他的话怀疑么?为什么?

过渡:这两个结论是自相矛盾的,伽利略多么地爱动脑筋,不迷疑权威,他不仅敢怀疑,还勇敢地进行试验。

“疑奉”是什么意思?(相疑的程度深,疑仰、崇奉)

“册本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高尔基曾说过“册本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有没有人怀疑过这句话?为什么?

1 .学会本课10个生字及其组成的经常使用词语。

(这个反问句说明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疑奉的程度。)

2伽利略是怎样想的?用“-——”画出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话产生怀疑的句子。

两个结论,接洽后总结(一慢一快)板书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

(二)细析伽利略试验及其结果部分。

1提问:课文中从哪儿到哪儿写他做试验的过程?实验分几步?

(a自己试验b公开试验)板书

强调什么?(速度与重量有关)板书

b.从结果“都”、“的确”、“总是”三个词可以看出什么?

c.得出结论:这句话应该改成——

a.从哪些词语中看出伽利略对试验认真的科学立场?(反复、许多次)

他为什么这样做?(因为他面对的是亚里士多德,他不能因陋就简。)

①自由读课文,想一想:从这部分中你知道伽利略是怎样对待自己的试验? 结果如何?

(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说的这句话是错的。)

c.伽利略慎重地作出什么结论?(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3.减上两个字就是伽利略的观点。(同时补充板书)

四、给课文划分结构段并概括段落大意

(伽利略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的试验。)

⑤过渡:这样的宣布是需要有多大的勇气啊!因为等于公开向人们心中的亚里士多德挑战。

3学习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实验部分:

①出示比萨斜塔的。照片。

师述:比萨斜塔在意大利比萨城内,塔共8层,建到第三层时,地基入手下手倾斜,该塔由于“斜而不塌”名声远扬,1590年,伽利略在塔上做公开试验,该塔名声更大。

公开试验的消息一传开,前来看试验的人很多,人们是怎样议论的?

②找出书上描写人们议论的句子。(人们来的目的,人们的立场)

集体读,个别读。(读出人们对伽利略责备、嘲讽、讥笑、奚落的语气)

c读反问句,读出责备的语气。

④面对这样的结果,人们体现怎样?(惊讶)为什么?

(因为,人们疑奉亚里士多德,把他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而伽利略的结果出乎人们的料想之外。)

⑤人们清楚明明了一个什么道理?(亚里士多德的话不全是对的。)

⑥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开导?(告诉我们,这个人无论他地位多高,学问多大,说的话也不可能是全对的,所做的事都是对的。不能轻易的相疑别人。敢于思考,找出名人的错处。)

总结:在当时的情况下,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突出怀疑是多么的不易,他勇敢怀疑,打破迷疑,献身科学的精力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板书:(献身科学、打破迷疑)

五、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第二课时

2假如书上有错,你们敢于提出疑问吗?

a.出示句子: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

1.伽利略是一位敢于提出疑问的人,同学们要不要学习他的这种精力?

做两个试验:第一次,将两个演示的皮球放在同一高度,并同时放下。

第二次,将两个演示的皮球大的放在高处,小的放在稍低处,再同时放下。

②提问: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

过渡:一位是两千多年前希腊的哲学家,一位是25岁的数学教授,他们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呢?

二、读课文,学习生字,检查在预习中解读生字词的情况。

这句话正好与亚里士多德的话相反。把“速度与重量有关”划掉。

板书假想: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试验 一慢一快

6. 学生能从伽利略敢于斗胆怀疑大哲学家的说法,并经由过程反复试验证明自己的怀疑是对的,熟悉到权威的话往往不全是对的,教育学生学习伽利略破除迷疑,献身科学的精力。

打破迷疑 献身科学

教后记:学生能从伽利略敢于斗胆怀疑大哲学家的说法,并经由过程反复试验证明自己的怀疑是对的,熟悉到权威的话往往不全是对的,教育学生学习伽利略破除迷疑,献身科学的精力。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篇七

一、谈话导入

1、名言引入。

二、简介人物,激趣生疑

1、屏幕出示句子:“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

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2.简介“亚里士多德”。[板书]

3.屏幕出示伽利略头像。

4.简介“伽利略”。[板书]

5.生疑:一位是公元前古希腊的哲学家、科学家,一位是十七世纪

意大利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两者相隔两千多年,他们怎么会

联系到一起的呢?

三、整体感知,把握主题

1、快速读课文,想一想:他们的联系主要围绕一个什么问题?找到

答案的同学自由站起来说。

2、学生说,师小结:两个铁球着地[板书]

四、质疑讨论,精读研究

过渡:准确地说,应该是十七世纪的伽利略对两千年前的亚里士

多德说的话产生了怀疑,并作出自己的论断。他的论断是怎样的?

能在题目中加两个字吗?

㈠细析“亚里士多德的话”

1、屏幕出示亚里示多德的话。

⑴指名读,齐读。

⑵提问:在当时的情况下,亚里士多德的话人们敢怀疑吗?

⑶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说明:为什么不敢?

⑷在这些语句中,哪些词突出了“不敢”意思?

⑸能读出这种语气吗?(学生试读)

2、质疑:对亚里士多德的话,你有什么想法或有什么疑问?

⑴学生相互讨论、研究。

⑵学生质疑。(自由站起来说)一快一慢[板书]

⑶伽利略是怎样想的?为什么敢提出疑问?

3.小结。从伽利略想的,概括出两种结果:点击屏幕出示两种结果。

4.过渡。

㈡细析伽利略试验及其结果部分。

1.问题诱导。

2.提问:他做了怎样的试验?文中哪几自然段写到了他试验?试验

分几步?结果如何?(a.自己做试验;b.公开试验)[板书]

3.学习伽利略自己做试验部分:

⑴自由读课文,想一想:从这部分中你知道伽利略是怎样对待自己

试验的?结果如何?你还知道什么?

⑵屏幕出示填空题,学生边汇报边填空。

⑶提问:从哪些词语中看出伽利略对试验的认真、科学的态度的?从结果“都”、“的'确”、“总是”三词可见什么?针对这种情况,伽利略慎重地作出结论。

⑷从这段中,你还知道什么?

⑸过渡:这样的宣布是需要有多么大的勇气啊,因为这等于公开向人们心中的亚里士多德挑战。

4.学习在比萨斜塔上做的公开试验部分。

⑴屏幕出示比萨斜塔的照片。

⑵师述:公开试验的消息一传开,前来看试验的人很多。看!试验的这一天。

⑶屏幕出示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做公开试验的场面。

⑷图文对照,讨论,研究,概括:

这些人在试验前后的态度怎样?为什么?

a.试验前:

a指名读写试验前部分的段落。

b怎样的态度?概括地说。

c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相机理解词语)

过渡:面对众人的奚落、嘲讽、责骂,当时只有25岁的数学教授伽利略,早已成竹在胸,带着必胜的信心,毅然坚定地登上比萨侨斜塔,出现在斜塔顶上。看!

a.屏幕出示伽利略双手拿球,站在高高的斜塔顶上。点击屏幕播放球同时脱手落下来的情景。

a谁能找出课文中描述伽利略试验的句子读一读。愿读的一块儿读。

b铁球落下,结果怎样?人们的态度怎样?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上面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整理出来的7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311 118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