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见教学设计(优秀8篇)

发布时间:

所见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内容:人教版第二册第四组教材:《所见》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图文结合,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可爱。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学情分析

内容中情景交融,动静相宜,从不同侧面表现夏天的情趣。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的编写意图,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面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咱们班的许多同学都会背很多的古诗,今天呀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古诗背给大家听听呢?

2、古时候有个叫袁枚的诗人,有一天呀,他来到一片树林里,看到一幅非常有趣的画面,于是呀,他把看到的写成了一首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首诗,《所见》。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释题:出示“所”,认读“所”,在生活中见过这个字吗?

谁给“见”组个词,“所见”应选那种解释。

“所见”就是所看见的。

3、出示课文插图投影:《所见》这首诗,写的就是诗人所看到的图上的景物。让我们也来看看图。你能用几句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吗?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诗人袁枚是怎么写的?请同学们轻轻打开我们的课本,听老师范读、一边听一边注意生字的读音。

2、你们也来读读诗,注意把生字读准确。

3、离开了古诗,这些词语还认识吗?(课件出示--指名读并小老师读---齐读)(带拼音)

所见 牧童 捕捉 蝉鸣 闭口 站立

4、拼音帽摘掉了你还认识这些字宝宝吗?(出示去掉拼音的生字)

所 牧 捕 蝉 闭 立 诗 林 童 黄

个别读—开火车读---齐读

5、拿出生字卡片一边读一边摆出这些生字。

6、把生字卡片上的生字读给同桌听听。

7、游戏:我说你拿,我说你猜你拿(老师读生字学生拿出相应的卡片)。

8、送生字宝宝回家。

师:1 2 3 4 5 6 7

生:我把生字送回家。

现在生字宝宝都躲进了故事中,看看你们还认识它们吗?

(1) 自由读古诗。

(2) 个别读。注意翘舌音、平舌音、前后鼻音的读法。

(3) 划停顿读。

(4) 齐读。

9、读了古诗你知道了什么?你明白了什么?快和同桌说说吧。

交流读诗的体会,抓住重点的词:意欲、林樾等来理解,初步理解古诗的意思。

想认识这个可爱的牧童吗?(观看视频)进一步理解诗的意思。

三、再读古诗,入情入境。

师:(动情地)小牧童坐在黄牛宽厚的背上走来了,他摇呀,晃呀,就像坐在摇篮里,真舒服呀!小牧童忍不住放声歌唱,歌声飞出了密密的树林。他的心情怎样呢?

交流:自由、快乐、和悠闲

你们都是快乐的小牧童,我们就带着快乐的心情来读这前两句。

个别读,齐读。

师:小牧童高高地坐在牛背上,他的歌声那么嘹亮!咦?歌声怎么停了?

发生什么事了?

生:因为他可能唱累了,想歇一会儿。

他可能怕吵着别人了。 小树林里没别人,他是看见了树上有一只蝉,他想把这只蝉捉回家

师:你为什么这样想啊?

生:因为他眼睛一直看着大树上,大树上有一只蝉,所以我这样想。

师:小牧童太喜欢这只蝉了,特别想把它捉回家,于是,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咱们读这两句的时候,可要小点声,千万别把蝉给吓跑了!”(引导孩子在读的时候入情入境。)(自由朗读)

师: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注意,可千万别把蝉吓跑了。(齐读)

师:小朋友们喜不喜欢这个小牧童?喜欢就记住这个可爱的小牧童吧?

那我们把这首诗背下来。

指导背诵,读出第一句的愉快语气,读出第二句牧童捕蝉的动作神态变化(配乐)。

四、指导书写生字

1、出示生字“闭、林”,学生认读。

2、分析结构和字形,给生字组词

2、师范写,生跟写。

4、学生描红、临写,练习书写。

所见教学设计 篇二

【预设目标】

1、人文熏陶:在读悟吟诵中领略古诗之韵,心驰神往诗之意境。

2、技能培养:读厚,感知牧童之形;读薄,勾勒牧童之神。

3、语言积累:会读,会背,会唱,会写。

【学法指导】在读薄读厚,读胖读瘦的古诗学习新形式引领下,学生——诗人——教师以文本为媒介,三位一体,披文入情。

【教具准备】  ppt课件

【教学流程】

一、学唱一首歌。

1、播放儿歌《牧童骑黄牛》,学生尝试跟唱。

2、谈话导入:你最早接触这首诗,是在什么时候?如今再学,你想给自己制定怎样的学习目标?(相机出示四大学习目标:学唱一首歌,认识一个人,读懂一首诗,感悟一片情。)

二、认识一个人。

1、出示画面:袁枚像。

2、交流课前搜集的诗人资料。

3、师相机渗透:袁枚亦是一隐者,为侍母而仕途急流勇退,孝心可嘉。

三、读懂一首诗。

1、初读,感知诗意。

2、深读,领悟诗景诗情诗境。

①读厚。引导学生认识五言诗体,如何添字读厚成七言诗体。可做如下铺垫:

(          )牧童骑黄牛,

(         )歌声振林樾。

意欲(        )捕鸣蝉,

忽然(        )闭口立。

让学生在添字填词中逐步丰厚诗情诗景的感性认识,言语推敲文字,头脑渲染画面。

②读薄。引领学生删繁就简,五言变三言,比比谁的最简练。

然后,逐步梳理出全诗之形,之神。

其形:牧童——骑黄牛,振林樾,捕鸣蝉,闭口立。

动  →  声  →       心   →     静

四、感悟一片情。

1、再读,边读边细化直观画面,小组交流彼此所勾勒、渲染的每一幅美图。

2、研读,斟字酌句,字里行间品味牧童之乐,诗人之得。

3、播放《所见》视频,欣赏中与自己头脑中预设的画面对比,看哪种意境更有韵味。

4、诵读全诗。布置作业。

任选其一:

①说话训练:如此牧童,我情不自禁的赞道:“————————————————————————————————————————————————————!”

②写作训练:蝉声犹在耳,牧童意如何?我兴犹未尽,提笔写道:———————————————————————————————————————————————————————————————————————————————————————————————————————————————————————————————————————————————————————————————————————————————————————————————————

【板书设计】

所见

(清)袁枚         学习目标:   ①学唱一首歌

牧童骑黄牛,                   ②认识一个人

歌声振林樾。                  ③读懂一首诗

意欲捕鸣蝉,                         ④感悟一片情

忽然闭口立。    学习形式:  读薄 读厚 读胖 读瘦

【教学反思】

《所见》四憾

——致张慧老师及全体同仁

铃声响了。

铃声又响了。

就这样,四十分钟,思想碰撞,心灵角逐,渗汗的脑门,轻拭一下,似冬夜运转不休的cpu——烫。

解脱感?甚或嘴角溢出的一丝窃喜?

不。心里很沉重,几乎是一种负罪感。

说四憾吧。

第一,读,一塌糊涂。

没读出味道,当然更没读出美感。诗的节奏,抑扬之韵,顿挫之感,吟咏之得,丝毫难觅,此为一憾。

第二,写,不着一字。

没圈划,没批注,没作业,甚至连课本都没正儿八经的打开过,一堂课只是夸夸其谈,喋喋不休,不动笔墨,其陋奇丑,已无可遮蔽,此为二憾。

第三,乱,筋脉错杂。

表面看,板块式的架构还凑合。其实,在主体性学习进程中,整条主线已盘根错节,无从梳理。于是乎为赶进度,生拉硬扯,连撵带跑,基本完成目标的四分之三,此为三憾。

第四,愧,汗颜如雨。

如此拙劣的滥制,竟博得张慧老师褒奖怜怜,知遇提携,迷途点津,若不苦心孤诣,除陋革弊,憾莫大焉!

所见教学设计 篇三

一、导入:

1、同学们,如果说中国悠悠五千年的古文化是一串珍珠,那古诗就是其中的一颗美丽的明珠。古诗的魅力就在于总能用最少的文字,展现出丰富的画面,让人产生无尽的想象。

2、分别出示一画一诗,让学生说出相对应的诗句。

3、师:画从哪儿来?就在诗句里,就在想象中。今天我们用读诗句,想画面的方法来学习一首古诗。

二、初读正音:

1、理解诗题意思。

2、再次齐读诗题。想知道他看到了些什么吗?读了这首诗就会明白了。请大家自由读古诗,多读几遍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顺。同桌互相检查读。

3、指名读,检查反馈。

三、整体感知,层层推进:

1、出示学习单,学生根据学习单展开自学。

2、学习第一句。指名读,你觉得牧童的心情怎样?抓住“歌声”一词体会牧童的高兴心情。

3、同学们,有个词叫“喜形于色”,那么从他的表情、动作你能看出来吗,谁来说说?

4、引读:牧童正在快乐地唱——,牧童正在悠闲地唱——,牧童正在美美地唱——,牧童正在响亮地唱——。

5、师评价:可真是个悠然自得,快乐无比的小牧童!现在呀,让我们骑上黄牛,跟着小牧童,展开想象,瞧瞧小牧童这一路上都看到了什么风景,让他高兴成这个样子?

6、学生配乐交流时,师相机引导:听你们描述,我的眼前已然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放课件:你们看,紫色的茄子,长长的豆角,碧绿的葫芦,庄稼地里一片生机!五颜六色,不知名儿的小花,色彩鲜艳的瓜果,让人大饱眼福!悠闲的公鸡,温顺的山羊,觅食的小鸭,真是都热闹的啊!)

7、多么美好的田园生活啊!来,让我们都骑上小黄牛,一起把第一句美美地背出来。

8、过渡:在袁枚欣赏得正带劲时,一个小插曲出现了。来,谁读出这时袁枚所见到,所听到的?(个人读,齐读第二句)

9、能说说这时袁枚又见到,听到些什么吗?(牧童在干什么?怎么知道树上有知了的?他去捕了吗?)借机理解“鸣”、“意欲”。

10、学到这儿是不是有点意犹未尽,那我们来创编一下,假设牧童去捉蝉了,那么他会怎样捉蝉?是否捉到了蝉呢?拿出你的笔,把你的奇思妙想记下来吧!

11、交流后再个人读,小组读。

四、背诵、小结

1、同学们,今天我们随诗人袁枚一起欣赏到了美丽而有趣的差异网www.chayi5.com差异网牧童画。袁枚不仅看到了景物,还发现了牧童的许多动作:骑、振、捕、闭、立,把牧童的形象活生生地呈现于我们面前,那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牧童呢?(活泼、顽皮、机敏、愉快、可爱)

2、现在让我们看着画面美美地吟诵整首诗,把这如画的诗,如诗的画留在我们的心里吧。(齐背)

五、拓展

1、同学们,今天和大家一起学习,让老师有了很大的收获。我们从短短二十个字想象出色彩绚丽的风景,人物可爱的表情,有趣的动作,让整首诗都活了起来。现在老师还想送大家一首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看看谁想到的画面最丰富。(课件放《宿新市徐公店》)

2、师简要描述古诗前一句画面:阳春三月,已是山花烂漫、鸟语花香之时,杨万里抵制不了春的诱惑,沐着春风踏着春光欣然前往乡村。当最后一抹晚霞落山时,终于来到了山村。哦,累了,就在这家“新市徐公店”住下吧! 第二天凌晨,阵阵清脆的鸟鸣把我从睡梦中唤醒,我披衣下床,推开窗户:呵!好清新的乡村空气!好迷人的乡村美景!映入眼帘的是那通向远方的小径和小径两边稀稀落落的篱笆以及远远近近那金灿灿的油菜花。我情不自禁地走出小屋踏上小径悠闲地漫起步来。曾经兴旺一时的桃花、杏花早已凋落。而路旁的几株杨树,每一个树枝上都吐着嫩绿的新叶,叶上晶莹的露珠儿在清晨的阳光下熠熠闪光;那边的柳树垂下的无数条绿丝绦在柔和的春风中飘荡;鸟儿在枝头上唱着动听的歌曲;小草摇晃着脑袋,好像是在跳春之舞……啊,真是令人陶醉。

3、生轻声读后一句,想象画面。同桌讨论,反馈。(突然,一阵银铃般的笑声像强磁力的吸铁石把我的目光吸了过去。原来是一群可爱的顽童正在捕蝶。这时,有一只蝴蝶落在了菜花上,一个小女孩蹑手蹑脚地走近它,闪电般地抓住了它。那个女孩拿着蝴蝶在同伴面前炫耀着,由于兴奋过度,她的手一松,机灵的蝴蝶哧溜飞走了。等女孩反应过来,蝴蝶早已飞入菜花丛找不到了。小女孩并没有灰心,又开始抓起蝴蝶,而那些蝴蝶悠闲地飞着,时而在她眼前晃过,时而在她头上盘旋,时而落在枝头,时而叮住草叶……好像故意在逗她。眼看小姑娘就要得手了,那黄蝶却“呼”地一声飞入了菜花丛中,她弯下身子在花丛中仔细寻找着蝴蝶,她找啊,找啊,怎么也弄不清蝴蝶藏在哪里了。)

所见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

(一)观察课文配图

1.图上都有什么?(儿童、牛、大树、蝉)

2.仔细观察图画,看看这个儿童是什么时候的人。是干什么的。(引导学生抓住儿童的衣着及牛和儿童手上的鞭子的联系,明白这个儿童是古时的一个放牛娃。也叫牧童。)

3.图上的儿童在干什么?(指导观察儿童的表情,初步体会牧童看见树上的蝉时的心情。)

(二)揭题,解题

1.解释题意: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切给一个叫袁枚的诗人看见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2.出示课题:“所见”,读题。“见”还可怎么组词呢?请大家想一想,“所见”是什么意思?

3.介绍作者:袁枚,清代诗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二、反复练习,读准读熟

(一)初读课文

l.教师范读古诗

2.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通顺。

3、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词卡:

(2)注意翘舌音,前鼻音:振、蝉

4.学生试读、教师检查读。

(三)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这幅图,,想想我们读的诗句,你发现我们刚才只是从图中用眼睛看了画面上的内容,可作者所见的,还有什么?

1、“见”不光是“看见”,还包括“听见”……再看看这幅图,再读读课文,,你能说出这首诗的意思吗?先看第一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中那些词语不理解?

2、学生质疑。3、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句子的意思。

4、牧童在牛背上高声唱歌时的心情怎样?想象这时画面的情景。

5、指导读出牧童高兴的心情。

6、起初,牧童在牛背上高兴地唱着歌,后来呢?请大家看第二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这一句有那些地方不懂呢?

7、学生质疑。

8、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句子的意思?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

9、你捉过什么东西?“忽然闭口立。”,你能想象出牧童当时的样子吗?

10、你认为这句怎么读?与第一句的情景有什么不同?你认为那些词语写得最有意思?你喜欢这个小牧童吗?

11、教师引读。

12、这个小牧童捉到蝉了吗?为什么?

四、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1、想象着古诗的内容,练习背诵。

2、检查背诵。

五、指导写字

1、分析结构,说偏旁。

2、分析字形,指导写字。

所见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三个生字,理解诗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3、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生字,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难点:古诗的理解与背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走进古诗

1、播放“牧童行歌捕蝉”动画片段,学生在欣赏中勾起对牧童的悠闲自得的好奇。

2、谈话:“夏天的时候,同学们都喜欢玩些什么?”(自由交流)

3、倾听学生谈话,了解学生想法,在此基础上引出古诗《所见》。

(二)、初读古诗,觅得诗趣

1、学生自己读读这首诗,边读边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不认识的字画下来,好好读一读。

2、生读诗后,了解字词的认读情况。在认读的过程中,引导帮助学生强化认识。

师:现在,调皮的字宝宝跑回了家,躲进课文里,但我们还认识他们,我们一定会把这首诗读好。

(三)、再读古诗,入情入境

1、播放乐曲《牧童短笛》,课件出示画面: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快乐地唱着歌儿。

师:(动情地)你们看,你们听,小牧童坐在黄牛宽厚的背上走来了,他摇啊晃啊,就像坐在摇篮里,真舒服呀!小树林里,花儿在笑,风儿在吹,蝴蝶在飞,多美呀!小牧童忍不住放声歌唱,歌声飞出了密密的树林。我们来读读这两行诗。

学生自由练读——点读——点读——男生齐读。

2、男生边做“骑黄牛”动作,便朗读。

引导全班“骑黄牛,读古诗”。(配乐读)

3、音乐突然停止,出示画面:牧童呆呆地站在树下。

提问:小牧童怎么不唱歌了?他为什么不唱了呀?

生展开想象,自由发言。

引导学生体验到小牧童是想捉树上的蝉。

学生自由读,大声读——小声读——齐读,引导在读的时候入情入境。4、拓展延伸:小牧童捉到蝉了吗?怎么捉住的?

学生模拟表演,自己想办法捉住蝉。

5、出示课件,动画演示,体会古诗大意,吟诵全诗。

四、走进诗人,深化情感

通过课件,初步了解诗人,浅诵诗人的另一作品。

五、合作探究,拓展练习

想一想:牧童是怎样捉蝉的呢?他捉到了蝉吗?把这些编成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六、吟诗诵情,欣赏美文

1、学生齐背古诗。

2、送给爱诗的孩子几首古诗:《小儿垂钓》、《池上》、《四时田园杂兴》。

3、课件演示,动画朗读。

所见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3个字。

2、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培养想象力。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

4、培养学生阅读故事的兴趣和能力,激发对祖国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培养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看图引入

1、看看树林图片说感受

2、这美丽的树林引来了一位大诗人,他是清代的袁枚,他在这片树林里悠闲地散散步。散着散着还散出了一首诗呢,我们来看看他写的题目——所见(指名读)

二、初读感知

1、“所”是生字,但很常见,相信很多小朋友已经见过了,告诉大家你在哪儿见到过?给它找找朋友。(注意平舌音)

2、“所见”就是所见到的,那袁枚大诗人见到了谁?自己读这首诗,仔细找找。

3、理解“牧童”(放牛、放羊的孩子),学生字“牧”

4、这个牧童做了什么事让袁枚大诗人那么感兴趣呢?再读课文,找一找,还要圈出剩下的4个生字,重点记一记。

三、理解诗意

1、牧童骑黄牛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会看到什么?看到这样,他会禁不住想干什么?(会想放声歌唱)

我们来看看诗人是怎样写出牧童的歌声的,找出来读一读

2、歌声振林樾

a、理解“林樾”

“林樾”两个字都是什么偏旁?木是表示什么的?所以林樾就是……

b、给“林”  组词

“林”不但是木字旁,而且又拉来了一个木做伙伴,这说明“林”表示的地方树木怎么样?比如说树林,竹子多叫——竹林,高楼多叫——高楼林立。林还有什么朋友?

c、写“林”

那怎样才能写好这有两个木字的林呢?范写——描红——自己写一个

d、牧童的歌声在树林里怎样?

这个“振”虽然在中间,但这是古人的写法,我们得放在林樾的后面,理解成在树林里回荡。

牧童的歌声回荡在树林里,林子里的鸟都听得到他的声音。他的歌声真响亮!你什么时候也会放声歌唱?猜猜他为什么会那么开心?

e、引导朗读,背一背“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小牧童骑在牛背上,多么自在呀,舒适地读

小牧童看到蓝蓝的天、绿绿的树、青青的草,红红的花,风景真好,心旷神怡地读

今天不下雨,称心如意地读

推荐一下谁的歌声最悠扬

f、开心地背一背

3、意欲捕鸣蝉

a、除了牧童的歌声,诗人还听到了什么?

b、记一记“蝉”,说说你对蝉的了解。

c、诗中所指的蝉在哪里?一棵高高的大树上躲着一只小小的蝉,牧童怎么知道这棵树上有蝉的?它老鸣叫所以诗人叫它“鸣蝉”。

d、学“捕”

牧童知道这树上有蝉,这蝉可以玩,可以做药,还可以卖钱,当然想把它(捉来),这里没有用捉,用的是……(捕),捕和捉是近义词,用什么“捕”,所以用提手旁,我说捕——我说放

现在牧童已经捉到蝉了吗?(理解“意欲” )

4、忽然闭口立

a、学“闭”

奇怪,牧童在放声歌唱,又没大声喊:我想捕蝉了!诗人是怎么知道的?

(指“闭”)这是什么字?什么结构?谁来做一做闭口的动作(先唱着歌,听口令闭口)

b、学“立”

看小朋友的样子,不但闭了口,而且站直了,这叫“立”,给“立”找朋友

c、理解“闭口立”

像他这样的就是“闭口立”,那书上的牧童就是这样吗?(注意眼睛得朝上看)谁来边做动作边读“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d、写写“闭”和“立”

注意“闭”先写门再写“才”,“立”要站直,最后一横最长。

5、有感情地朗诵整首诗

瞧,这位牧童会骑黄牛,会让自己的歌声回荡在整个森林,会忽然闭口去捉蝉,多可爱呀!所以诗人回到家马上就把他记了下来,诗人是想把他告诉家人呢,谁来当诗人朗诵一下?(告诉朋友)自由读——指名读——齐读——背诵

请小朋友上台边朗诵边表演

6、机动: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四、小结

学了这首诗,你觉得牧童是个怎样的人?(懂事,可爱,活泼)

诗人呢?(善于发现,及时记录,)

五、作业

〈〈课堂作业本〉〉填写后三句。先背给同桌听,再写

所见教学设计 篇七

设计理念

针对低年级儿童特点,在情境中内化生字、词和诗句,教学中渗透字的音、形、义三个方面的学习。重视学习方法,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学习更多的古诗。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课后的字;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在学习《所见》的过程中渗透想画面学古诗的方法。

3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   认写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   老师:制作课件,或准备挂图、生字卡。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积累展示,引入新课

1抽背学生平时会背的古诗,齐背古诗。(要求:一边背古诗一边想象古诗的画面。)

目的:通过复习学生会背的古诗激发学习兴趣。

2介绍作者袁枚。

目的: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学习新诗的愿望。

二、初步感知,学习生字

1袁枚老先生可会写诗了,他把自己所见到的许多事情都写成了诗。有一天,他遇到了这样一件事(出示全诗的情景课件),请你仔细观察。

袁枚老先生遇到了一件什么事?

2自由读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再次读诗,把诗句读通顺、连贯。

4检测生字。

(1)生字在诗句中出现,请生读。

相机点拨“牧”、“骑”、“欲”的记忆方法,做一做“闭”的动作等。

(2)生字从诗句中跳了出来,去掉音节读。

(3)齐读古诗,把字音读正确,句子读通顺连贯。

三、诵读古诗,感受意境

1练读第一句诗。

出示“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这一句诗的动画。师:你看到了什么?你能读好这一句吗?

(抽生读—小组读—齐读。)

你体会到了此时小牧童的心情吗?是怎样体会到的?

2练读第二句诗。

出示“意欲捕蝉鸣,忽然闭口立”的情景动画。师:孩子们,你们又看到了什么?能读好这一句吗?体会小牧童此时的心情。

3指导朗读整首诗。

指导方法:一边练习,一边想象诗句的画面。

(1)自由练习。

(2)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

(3)师范读,提要求:闭上眼睛边听老师读边想象诗句的画面。

(4)听了老师的范读,你好像看到了什么?你能读好吗?

①指名读、齐读。

②背诵古诗。

四、指导书写,感受汉字美

1出示要求会写的字,认读。

2观察这些字的结构及关键笔画。

3在这课中有三个特别难写的字(出示:所、骑、然),观察要写好它们应该注意哪些地方,老师示范。

4学生在田字格内临写。

五、总结学法,布置作业

孩子们,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用想画面学古诗的方法学习了《所见》,其实还有许多古诗在等着大家去学呢!老师建议你们在课后用同样的方法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学习更多的古诗,下次我们开个古诗展示会。

附板书设计:

所见

牧童  黄牛  鸣蝉

(快乐、有趣)

所见教学设计 篇八

【教学目标】

1、认识六个生字,会写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并能并诵古诗。

3、激起学生读诗的兴趣。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小朋友们,我们在课外学了许多古诗,现在谁愿意将课外学习的古诗背诵给大家听

2、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新的诗:

板书:

13 古诗两首

3、出示课件:

请大家注意观察图画,谁来说说图上画了谁在做什么?他到底看见了什么?让我们一起借助拼音读读古诗《所见》。

板书:

所见

4、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记忆生字

1、自读古诗:

读完后读给同桌听一听,互查读音。

2、检查自读情况:

⑴ 出示生字卡:

所,牧,捕,蝉,闭,立。

⑵ 注意翘舌音:

蝉。

⑶ 小组识记生字。

⑷ 开火车读生字。

三、整体感知

1、将这些生字带入诗中,谁愿意给大家读读这首诗。

2、出示课件:

师指牧童与黄牛图问:

这是什么?

(牧童骑黄牛)

3、放录音(牧童唱歌)问:

听,牧童高兴地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样?

(歌声振林樾)

4、课件出示:

蝉声。

5、师诵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问:

小朋友们想象一下,闭上嘴的牧童会怎么做?

6、多美的一首诗,我们再来读一读:

⑴ 指名读。

⑵ 男女读。

⑶ 齐读。

四、读诗想画面

1、师配乐朗读:

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⑴ 引背。

⑵ 同桌对背。

⑶ 齐背。

2、生扮演诗人到画面前诵读古诗。

五、拓展

想一想:

牧童是怎样捉蝉的呢?他捉到蝉了吗?把这些编成一个故事,讲给小伙伴听。

六、指导书写

1、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

生认读。

2、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师范写,同时讲解。

4、生先描红,再练习写,师巡视。

5、评价。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8篇《所见教学设计》,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11 126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