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通用8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8篇《《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积累“期”“舍”等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认识诚实守信和尊重他人这些传统美德的价值。

3、初步了解自主、合作、探究这一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一、导入

由20xx年高考作文题导入:

有一个年轻人跋涉在漫长的人生路上,到了一个渡口的时候,他已经拥有了“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七个背囊。渡船开出时风平浪静,说不清过了多久,风起浪涌,小船上下颠簸,险象环生。艄公说:“船小负载重,客官须丢弃一个背囊方可安度难关。”看年轻人哪一个都舍不得丢。艄公又说:“有弃有取,有失有得。”年轻人思索了一会儿,把“诚信”抛进取水里。

寓言中“诚信”被抛弃了,它引发你想些什么呢?

二、与课文有关的文学常识

1、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2、刘义庆(403~444),南宋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

三、课文学习

1、你读我念:

**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得流畅。

2、你翻我译:

自学课文,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3、抢答题:

⑴ 解释加点文言词语:

① 与友期行

②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③ 门外戏

④ 尊君在不

⑤ 待君久不至

⑥ 相委而去

⑦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⑧ 下车引之

⑨ 元方入门不顾

⑵ 翻译文言句子:

① 期日中,过中不至。

太丘与朋友约定的时间是正午,过了正午还不见朋友来。

②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不是人啊!

与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③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友人听了很惭愧,走下车拉元方,元方走进自己家门连头也不回。

⑶ 补上句中省略的人物: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友)过中不至,太丘舍(友)去,(太丘)去后(友)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元方)答曰:“(家君)待君久不至,已去。”(你)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你)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4、3分钟背诵比赛。

5、你扮我演:

再读课文,揣摩说话者的语气,同桌或小组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表演对话。

6、你思我想:

⑴ 对文中的三个人,你有何看法?

⑵ 问题探究:

① 陈太丘未能坚持等朋友是否也不够守信?

② 元方最后“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7、你收我获:

从这则故事我们学到了什么?

四、小结与延伸

1、词语积累:

仿照例子,了解句中加点字的含义,并写出带该字的一个成语。

例子:吾日三省吾身 (多次)

成语: 三令五申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动手试一试:解释加点的的词语:

⑴ 陈太丘与友期

⑵ 太丘舍去

⑶ 下车引之

⑷ 入门不顾

3、中外名人讲诚信:

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自己要诚信。

──莎士比亚

人类最不道德处,是不诚实与怯懦。

──高尔基

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子

只有首先做到言出必行,你的话才有信用。

──(波斯)昂苏尔·玛阿里

人生在世,如失去信用,就如同行尸走肉。

──(英)赫伯特

履行诺言是名誉的标志。

──(法)谚语

4、教师寄语:

拥有诚信,你将拥有一切;失去诚信,你将失去一切。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 篇二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白文、标点文朗读等多种朗读形式,学生了解故事内容。

2.通过脚本批注与演读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的句子,把握人物形象。

3.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语言、动作描写,引导学生把握人物形象。

2.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教学难点:

朗读时的白文断句以及演读中,通过语气变化把握人物情感。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赏读评议法、演读法、脚本批注法等教学方法,结合多**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了解是通过多种朗读来完成的。

2.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以及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3.在课文解读中设置好问题角度,激发学生多向思维。教会学生通过脚本批注的方法分析文中重要词句。引导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咏雪》认识了两孩子,感受到了他们的聪慧,领会到了语言的优美。今天我们再来通过《世说新语》中的《陈太丘与友期行》来认识另一个孩子──元方。看看他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请一名学生**书写课题,大家读题目,说说题目什么意思。

教师利用课件,解读孩子会出现问题的“期”字:出示“期”字由金文、篆文、隶书的演变过程,给出这个字偏旁的演变和批注。学生总结“期”字的意思,得出题目正确的解释。

教师进一步追问:请学生们根据题目猜一猜文章会写些什么?

学生大胆想象,猜测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解题,为后文的学习做铺垫。

(二)多方式朗读,感知内容

带领学生多方式读文,理解内容,与最初**容的猜测找异同点。

1.教师向学生展示课件《陈太丘与友期行》的白文(竖版)。

学生根据理解朗读断句,展示断句成果,读给大家听;小组讨论断句,各组展示断句成果,派**朗读,各自阐明断句依据。

2.教师展示《陈太丘与友期行》的标点版(竖版)课件给学生。学生自读,对照自己的断句,结合工具书和书下注释,根据词语的解释、句段内容,找出问题所在。学生集体朗读。之后挑战课文的繁体版进行朗读,男女生比赛读,各组比读。

【设计意图】根据语感尝试断句,激起学生的挑战意识;通过竞争阅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概括故事。

教师设题: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概括故事。(提示:人物和事件。)

一句话:陈太丘与友人相约出行,友人迟到责怪陈太丘,并对子骂父,元方据理反驳。

4.明确题目作用。

将概括的内容与猜想内容比较,明确这篇文章真正主要写的是元方。

教师**:题目和元方有什么关系呢?(交代故事发生的原因)

【设计意图】理清人物的主次关系,明确题目的作用。

(三)分析人物语言、动作,理解“方正”,把握人物形象

1.整体感知元方性格。

《咏雪》中的孩子咏雪有智慧,善于表达,语言优美,所以被选入《世说新语》的《言语》门。那么,本文中的元方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你喜不喜欢元方?

学生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元方的特点。(元方特点:讲信明礼的、聪明的、不卑不亢,敢于指出他人问题,敢于捍卫亲人尊严,有良好家教。)

2.理解“方正”,把握人物形象。

教师**:元方也像《咏雪》中两个孩子一样机智聪明,也是善于说话,但作者为什么把这篇文编入《言语》呢?本文重点是在说元方的语言精彩吗?

教师课件给出本文的出处《方正》,解释什么是“方正”。

(1)读文章,提取表现人物方正的句子

学生读文章,找出描写元方语言、动作中表现方正的语句,填表格中,进行分析表述。

依据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的这句语言描写,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元方说出这样的话,可见他懂得交友以信的道理,父亲的言传身教,对他影响很大,他有良好的家教;对于有错在身,不但没有意识到自己错误,还怒骂别人的友人,年纪小小的元方据理抗辩,有理有据公正客观地批判别人,同时维护自己父亲的尊严,可见他的“方正”之气。

依据元方语言中“家君”一词,作为谦辞的使用,体现元方的明礼。进而引导学生找出友人的一个用词“尊君”,结合课后习题理解古代汉语中大量的谦辞和敬辞的使用。

【设计意图】了解古代汉语中的“敬辞”与“谦辞”。

引导学生用表格中的两个字,概括元方方正的表现,学生能够提取“信”“礼”两个字,指明正是因为他讲信明礼,所以才将本文选入《方正》门。

(2)运用朗读表演,表现方正。

如何通过我们的朗读体现的元方的方正呢?请同学们用脚本批注的方法,从人物的表情、心理、语气、语速等方面,分析元方和友人的两次对话,之后学生个人展示,分角色小组展示,换角色演读展示,通过语气、节奏、重音等将人物的方正特点朗读出来。

举例:父亲的友人理直气壮,觉得自己一点儿错没有,于是怒目圆瞪、声调高昂、义愤填膺指责别人不失信,傲慢无礼。对于自己不守时,避而不谈,把矛头都指向陈太丘,狂躁气愤地骂了陈太丘。

举例:元方很气愤,心想这人太缺德了,但是它没有急躁,而是冷静机智的回击父亲的友人。

【设计意图】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批注,最后,通过对话演读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

(3)探究动作,评析元方是如何做到方正的。

教师**:既然元方为人很方正,那么对于“友人惭,下车引之”的举动,“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呢?

这是一道开放性问题。学生能够言之有理的陈述自己的见解“失礼”“不失礼”均可。

(四)把握主题,领会编者意图

教师提出问题:《世说新语》中有众多篇目,编者为什么要选出自《言语》的《咏雪》和出自《方正》的《陈太丘与友期行》两篇,让我们学习呢?这两篇文让我们有什么收获启示?

两篇文章的主人公都有年少聪明、智慧的孩子,有的孩子擅长优美的语言,有很好的文学修养;有的孩子正直、讲信明礼,有很好的道德修养。编者希望我们新一代少年聪明智慧,有良好的文学修养和道德修养。这是编者对我们的期待。

教师送给同学们的话:与诚信为伴,做品行正直的人!同礼节为友,传祖国文明精髓!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

(六)布置作业

1.背诵文章

2.搜集有关诚信的名言、成语。

3.阅读《世说新语》中《乘船》《孔融让梨》《望梅止渴》等小故事。

【设计意图】强化积累,拓展阅读量。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设计思路】

从学生的整体感悟出发,以诵读和讨论作为主要教学**,使学生能用自己的话来表述课文的意思,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来背诵,在背诵中积累语言。引导学生对人物形象作出个性化的评价,开拓课文的人文价值。

【教学目标】

1、学生能背诵课文,读准字音,停顿,富有感情。

2、学生能对照注解,运用工具书,和同学交流看法,来翻译课文。

3、学生能说出自己的阅读感受,从“礼”和“信”两个角度来评价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

【教学过程】

教师(导语):同学们,*古代有一部著名的笔记小说,它的名字叫《世说新语》,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陈太丘与友期”,就来自《世说新语》中“方正”一门,方正有为人正直,诚实守信等意思。

一、初步诵读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师问:刚才老师读得怎么样?有没有读错的地方?哪些地方需要改进?请大家评论一下。

2、请同学**读课文。(大声读,小声读都可以)

3、请一位同学读课文,作评价。

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在字音有没有读准;句子停顿是否恰;语气是否符合语言环境;学生诵读的态度是否良好;读书时的专注程度。

(选择上述一两点进行评价,以鼓励为主)

二、请同学看课文注释进行翻译,注意几个问题

1、课文注释中有对原文词句的解释,但课文注释不是唯一准确的。例如: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中的“委”可以解释“丢下、舍弃”,也可以解释成“抛弃”,“抛下”,“委弃”等。

2、在翻译时补充原文中省略的成分,例如:

原文:过中不至

译文:(朋友)过中午还没到来。

3、人名可不译,如“陈太丘”,注意称谓的译法。例如:

原文:尊君在不?

译文:您爸爸在吗?“尊君”可译为“您爸爸”。

翻译时,有不懂的字、词、句在文中圈出来,鼓励学生通过查词典,或互相讨论来解决,教师巡回释疑,检查,向学生示例如何使用词典,并和同学一起讨论疑难问题。

三、检验

请一位同学逐字逐句进行翻译后作评价,从是否符合原文意思,重要字词的落实,表述的顺畅,学生的回答问题的态度等几个方面评价。(鼓励为主)

四、出示无标点的原文,请同学不看课文进行诵读(投影或屏幕)

五、教师提示

下面我们对文中的两个人物,元方和友人来作一个评价,在评价时我们先用一个词语或成语来形容其中一人,然后作一个具体的阐述。

示例: 出言不逊 友人

具体阐述: 友人骂陈太丘不是个东西,出言不逊,十分无礼,自招耻辱,这告诉我们对身边的人要友善。

教师:以下是一些参考语句,同学们可以选择一个,来形容元方或友人的个性,并作一个具体的阐述,说说自己对人物的看法,先准备一下,希望和先身旁同学交流一下再向大家说,我们都很喜欢听你独特的见解。

参考语句(也可以自己想一个词语,成语,名言都可以。)

以礼待人 彬彬有礼 言而无信 一诺千金

为礼不敬 知书达礼 尊重长辈

言必行,行必果 理屈词穷 傲慢无礼 知错就改

六、对“友人”和“元方”的个性作一个概括

(要求作总体评价,但不要求答案一致,可以自己选择一个角度,比如“礼”的角度等,有自己的看法即可。)

老师:在“讲礼貌”方面,友人做得怎么样?“元方”做得怎样?

七、作业

词语积累和运用。

1、文中的“元方入门不顾”中的顾是什么意思?下面词语中“顾”是什么意思?

顾名思义 相顾一笑 四顾无人 瞻前顾后

结论:都有“看”的意思,了解了“顾”的意思,对整个词语也就容易理解了,尤其是学习成语,对其中的关键字词的意思要了解。例如“瞻前顾后”中的“瞻”和“顾”。

2、请同学参考例句分组选择词语造句。

顾名思义:“缝纫鸟”,顾名思义,是有缝纫技能的鸟。

瞻前顾后:机会不等人,瞻前顾后,犹豫不决,往往做不成事。

相顾一笑:等我吹灭了生日蜡烛,爸爸妈妈相顾一笑,甜蜜的微笑。

四顾无人:深夜的马路上,他四顾无人,心中有些害怕。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 篇四

一、导入

同学们,小学里学过司马光砸缸这篇课文吗?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个故事,看多**文字、图片,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小孩?自古英雄出少年,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则这样的小故事《陈太丘与友期》(板书课题。)

二、作者介绍

师:这则故事出自《世说新语》这部书是南朝刘义庆**一批文人编写的。(找一名同学念屏幕)

三、师范读课文

师:大家注意句子的朗读节奏,并把自己容易读错的字注上音。

师:大家发现哪个字的读音和平时不同?

这个字是通假字,念它所通字的音,板书:不通否

四、学生齐读课文

五、学生分组结合注释翻译课文,做好准备踊跃发言。

先**重点字解释,再指名翻译。

六、揣摩、品读

师:大意我们理解了,下面我们再来看文中主要刻画了几个人物?主要运用什么描写?找出对话部分讨论客人和元方的对话应该分别用怎样的语气读?说出你的看法。

明确:客人一处询问,很客气;一处愤怒,音调很高,元方一处有礼貌,客气的说;二处声调不高,但义正辞严。在提高同时利用反复品读体会人物形象。

七、问题探究

通过刚才的朗读,同学们已大体感悟到两个人物形象了。

1、你认为文中的元方和友人是怎样的人?请作一个评价。在评价时我们先用一个词语或成语来形容一个人,然后结合课文中内容作一个具体的阐述。

学生边总结老师边板书。

2、有人认为客人既已认错,元方就应该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之极,无地自容,这是否也应算作“无礼”?希望同学们各抒己见。

八、拓展延伸

1、你知道生活中诚实守信或无礼无信的例子吗?谈一谈并说说你的看法。

2、对照课文,检点自身,你今后打算怎样做?

九、布置作业

1、做完练**、三题;

2、生活中有很多格言警句都含有诚信,请收集或自己创造几句有关诚信的佳句。

教学反思:

1、通过这次备课讲课,我深刻体会到了品读的重要性,设计本课时,我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决定让学生体会元方与客人两次对话时的语气,课堂上的分析讨论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样读,人物形象顿时呼之欲出。而学生的回答也恰好引出下一环节的讨论,这是我事先没有想到的。

2、结尾处延伸拓展没有回到积极的主题上来,学生回答的多是不守信用的例子,过于消极,而现在提倡**社会,引导学生多举些诚实守信的。例子,弘扬主旋律。

3、课堂氛围还不够热烈,有些问题仅靠两三个同学回答,还应想方法调动学生参与,这样讨论会更加全面、深入。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的】

1、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2、学习和积累文言词语。

3、分析人物的言行。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陈太丘与友期》,请翻开书P132。

2、昨天,老师布置大家预习了,并搜集作者的相关资料,现在谁来用游戏的方式给我们介绍一下?能把作者的这些资料做成一张卡片吗?

3、作家知识卡片。

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雅好文学,招纳贤士,并**文人编著我国古代的笔记小说《世说新语》。全书分德行、言语、文学、方正等共36门,主要记录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的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被鲁迅评为“一部名士底教科书”;“记言则玄远冷峻,记行则高简瑰奇。”

4、这篇文章的学习要求是六个字:“诵读,积累,运用。”

二、诵读

1、能齐读一遍吗?那就让我感受一下同学们是怎样度课文的。

2、本文在《世说新语》被编入“方正”门。“方正”即正直不阿,为人正派,这是一种好品质。课文主要通过陈元方与客人的对话,告诉我们要诚信知礼。因此,我们要将文中人物的感情读出来。那么如何读出这种感情呢?抓住“语气,语调”。第一步先通过把握句子的停顿来读出语气语调。那起笔来,听录音,做上记号。

3、试齐读一遍。(提示速度要慢,要若无旁人的朗读)

4、如果是这样的文章,你们能准确断句吗?出示无标点的课文。点名再读。

5、光读出节奏还远远不够,我们更要读出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⑴ 客人的两处语言应该分别用怎样的语气读?(提示关键的语气词:不、哉)

一处:询问,很客气。 二处:愤怒,音调很高。

⑵ 元方会用怎样的语气说话呢?(提示关键词:信、礼)

一处:有礼貌,客气的说。 二处:声调不高,但义正辞严。

⑶ 男女生对话。男生客人,女生元方。

6、第三步学习什么呢?根据上下文读补出文章的省略成分。请看(先说第一句):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友)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太丘)去后(友)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元方)答曰:“(家君)待君久不至,(家君)已去。”友人便怒:“(尊君)非人哉!(尊君)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君)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君)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友)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7、下面请两位同学演读全文。读完后:很好!这使我想起一句名言:“花儿不敢开出自己的亮色,怎么能够立身于烂漫的春天呢?你们就是那美丽的花朵,敢于开放出自己的亮色!

三、积累

“诵读”就到此为止。下面是“积累”。我们先来回忆一下老师介绍的翻译古文的方法。

1、关键词积累。你能说出下列加点词的含义吗?

⑴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⑵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⑶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⑷ 相委而去。

⑸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⑹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走进)

⑺ 尊君在不。

⑻ 待君久不至(对别人的尊称)(还学过哪些尊称──子)

⑼ 君与家君期日中

2、第二步是“辨析积累”。这是你们的活动了,怎么辨析呢?文言中有很多的词是反复的用,有时表现为“同形不同意义”,这叫做“一词多义”。下面你们就做这样的活动,结合5、10、20课,每个人找一组这样的词。如:“对子骂父”、“子曰”的两个“子”,一个是“儿子”,一个是“先生”。找到后写在书上P132课文的下方。开始。

用这种方法可以找出很多组词义不同的词。它的方法是两两相比,甚至更多。当然也可以找出词义相同的词。

3、翻译积累。对着课文用说话的方式将课文译成现代文。(开火车)(可略)

4、探究积累:

⑴ 有人认为客人已经认错,元方就应该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之极,无地自容,这的确有些失礼。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

不同意。元方当时才七岁,他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从容不迫地反驳一个成年人,使对方明理,并赢得对方的叹服,维护了父亲的名誉,这已属不易。我们不能对一个七岁的孩子求全责备。

同意。父亲的友人已经表示了歉意,应该给人改正过错的机会。人没有一生都不犯错误的,只要改正,就是好的,不能总是抓住人的“小辫子”不放。

⑵ 在“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中陈元方反驳友人的话妙在何处?由此可以看出陈元方是个什么样的人?

妙在抓住“信”和“礼”进行反驳。首先指出“友人”失约在先,是不守信用,其次指出友人不知反省,反而出言不逊,恶意攻讦(jié),是没有礼貌。针锋相对,言简意赅,不失身份,由此可以看出,陈元方是个聪敏,机智,善辩,懂得维护家人尊严,懂得为人之道。

四、运用

约不可失

魏文侯⑴与虞人⑵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⑶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⑷之。

────────

【注解】

⑴ 魏文侯:战国是魏国国君。

⑵ 虞人:掌管山泽的官。

⑶ 焉:哪里。

⑷ 罢:停止,取消。

1、解释加点的词含义:

⑴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

⑵ 是日,饮酒乐,天雨

⑶ 乃往,身自罢之

⑷ 岂可不一会期哉?

2、与“身子罢之”中的“之”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友人惭,下车引之 B、捉**,鞭数十,驱之别院

C、邑八景之一也 D、学而时习之

3、这则小故事中,魏文侯表现出来的_________的品德至今还值得我们学习。

(言而有信 讲信用)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从“诵读,积累,运用”三个方面进行体味与研讨学习了《陈太丘与友期》。谢谢大家。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 篇六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利用注释和工具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归纳主旨。重点讲解文中的疑难字词,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元方入门不顾”是否无礼。

三、教学方法:

诵读品味法:读时品味人物语言,体会人物表达情感。

探究评价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对人物进行评价。

四、学法指导: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激兴导入。

从前,有一个年轻人,背着七个背囊赶路,这七个背囊分别装着“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他来到渡口,渡船刚开出时风平浪静,过了不久,小船上下颠簸,十分危险。船家说:“客官,我的船小负载太重,你须丢弃一个背囊方可安度难关。”可是年轻人哪一个都舍不得丢,如果你是这个年轻人,你会丢弃哪个背囊?

学生:“金钱”、“荣誉”、“美貌”……

故事中的年轻人思考一会儿,把“诚信”抛进水里。结果没想到这个年轻人因为失去了诚信,找工作四处碰壁,与人交朋友也没人愿意相信他,这时他才醒悟到诚信的重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有关“诚信”的文言故事——《陈太丘与友期》。

2、诵读文本,整体感知。

1、听朗读录音,老师指出本文应注意的字词:舍(shě)不(fǒu)通“否”

2、学生**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得流畅、读准节奏。

3、指名读,学生评价。

4、把握朗读的语气:

“尊君在否?”(让学生回答这是什么句子,强调朗读时要读出什么语气,指名2个学生朗读,评价,然后强调疑问要读升调,并在小黑板上标出升调,齐读这句话。

“非人哉!”,让学生回答这是什么句子,强调朗读时候要注意语调,由于这是骂人的话,所以要重读,而且要读出生气发怒的语气,指名读。

5)找学生分角色朗读、齐读。(注意二人前后语气的变化)。

3、疏通文意

1)、学生结合注释自主学习,合作讨论课文的翻译。

2)、教师落实重点字词,(出示幻灯片)你争我抢的抢答赛。

与友期行期:约定太丘舍去舍:放弃

门外戏戏:玩耍

待君久不至待:等待

期行:相约同行委:丢下,舍去去:离开

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引:拉顾:回头看

不:通“否”,用在问句结尾表示询问

君:是对对方的尊称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的

家君:对自己父亲的谦称

3)、文言文语言的特点之一就是比较简洁,正因为如此,有的内容因为与上文重复,就会将其省略,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文言文初学者,像我们各位同学,带来一些阅读困难,所以我们要学会在翻译之前将省略的部分补充出来。我们试着将下面这个句子补充完整: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友)过中不至,太丘舍(友)去,(太丘)去后(友)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元方)答曰:“(家君)待君久不至,(家君)已去。”友人便怒:“(尊君)非人哉!(尊君)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君)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君)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4)、谁能流利、正确的翻译课文

5)、齐读课文

4、合作探究,理解主旨

1)、友人为什么怒?元方是怎样反驳友人的?(“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抓住对方“无信、无礼”反驳)

2)、从元方的回答来看,元方是个什么样的人?友人是什么样的人呢?(元方:懂礼识义、聪明机智友人:无信无礼、知错能改)

3)、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呢?

①不失礼。“入门不顾”表现他正直不阿的性格。

②失礼。客人已经认错了,就该原谅他

4)、本文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做人应讲信用,对人应有礼貌。)

5、拓展阅读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汝还,顾反为汝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耳。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韩非子》

注释:汝还:你回去吧顾:我从街上回来

之:他适:刚从

问题:

①、解释加点字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第一个之:的第二个之:前往,去第三个之:代词她

妻止之曰止:阻止特与婴儿戏耳戏:开玩笑

②、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要言而有信,诚实待人;父母教育孩子要以身作则)

6、小结

希望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努力的学做一个讲诚信的人,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培养自己的诚信观念。

7、作业

①背诵全文

②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诚信”的理解。

8、板书设计

陈太丘与友期

元方聪明机智懂礼识仪

友人无信无礼知错就改

启示以信做人,以礼待人。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 篇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顺畅翻译全文,并能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评价人物,领悟故事情节所包含的积极意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领悟诚信是为人处世的重要原则。

【教学难点】

1.个别重点词句的翻译。

2.本故事所包含的诚信道理在今天市场经济社会中的意义。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及作品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二、朗读

1.放录音(或师范读)。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师正音,辨形。

三、质疑讨论活动(师预先准备,与学生的质疑相结合)

1.四人小组结合课文注译进行翻译,并派**向其它小组质疑。

2.师明确这则译文及重点词。

3.友人末到,陈大丘就独自走了。你是陈大丘,你会怎么做?

(可以选择陈大丘那样“舍去”,因为友人不守时,也可以选择再等等或打电话问明情况,表现你的态度)。

4.哪些言行表现了陈元方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

(当父母问年仅七岁的元方“尊君在下”,元方不是简单的回答“已去”,而是详细地回答“待君久不至,已去”。当友人怒斥其父“非人哉,与人其行,相委而去”时。元方义正严辞地进行驳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这些都表现了元方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

5.如何看待元方这个“时年七岁”的孩子?

(人物形象往往通过语言,行动的描写地表现。元方驳斥“友人”并“入门不顾”,可见他对无信无礼之人的态度。由此可见,从小就做一个守时守信有礼的人)

6.“友人渐,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你认为元方这样做是否失礼,为什么? (如答失礼,理由可参考:元方批评友人无理,自己更应做到有礼——友人已经认错,又是父亲的朋友,是长辈,即是有错,也应以礼待之。如答不失礼,理由可参考:友人失约在先,是无信;友人骂元方之父,是无礼;对七岁的孩子不应求全责备)

7.假如第二天陈大丘与友人见面,请设想一下,他们俩各自能说些什么?(开放性试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做答,言之成理即可)

针对上述问题及质疑采用多形式解答:问题1、2由四人小组解答:问题3、4、8师指导生解答。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再查阅《世说新语》,讲给其他同学听。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 篇八

教学目标:

1. 能准确识别并翻译文言文中的省略句。

2. 能用现代文翻译全文。

3. 通过朗读、讨论等说出文中儿童所具有的品质。

4. 学习古代少年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教学重点:

1. 用现代文翻译全文。

2. 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他们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教学难点:

能准确识别并翻译文言文中的省略句。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孔融让梨的故事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是非常熟悉的。(请一位学生讲故事)

这个故事中的孔融留给我们最深的印象就是很懂事,四岁的他就已经知道人与人交往要学会谦让,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他的家乡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一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和他交个朋友。课本翻开至《陈太丘与友期》。

二、整体感知

1. 范读:注意字词的读音和语句的停顿。

2. 请学生自己找出本文应注意的字词:舍(she) 不(fou)

3. 学生**朗读

4. 齐读

三、疏通文意

1. 刚才同学们在老师范读的基础上进行了朗读,但是对于有的语句的停顿,可能同学们还有疑问,为什么在这里要断句呢?这就需要对文意有比较深入的理解,下面,我给大家几分钟时间,小组内的同学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小组内四人讨论合作解决。小组内解决不了的记下来。

2. 质疑(关于字词句)

【明确】期日中:约定; 太丘舍去:离开(区分古今异义); 过中不至:到; 去后乃至:才; 相委而去:丢下、舍弃; 下车引之:拉;

君、家君、尊君

3. 文言文语言的特点之一就是比较简洁,正因为如此,有的内容因为与上文重复,作者就会将其省略,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文言文初学者,像我们各位同学,带来一些阅读困难,所以我们要学会在翻译之前将省略的部分补充出来。我们试着将下面这个句子补充完整: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友)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太丘)去后(友)乃至。

4. 这句话只是一个例子,文中还有几处省略的地方,请同学们拿起笔,将本文中你认为是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屏幕显示答案)

5. 关于文章字、词、句的难点我们大体已经梳理了一遍,有没有同学可以给我们把这篇文章大意的大意概述出来。

6. 文章的意思理解了,我相信同学们的朗读肯定会有所进步,我们再把文章齐读一遍。

四、讨论探究:

1. 在前面,同学们就文章的语句理解提出了许多问题,现在,我们文章已经理解了,现在同学们有没有什么新的疑问呢?比方说,在人物刻画、语言处理、主题思想、材料安排上有没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和同学们一起探讨的呢?

2. 那么,我这里有几个问题,希望大家动动脑筋。文章一共提到几个人?(3个)主要人物有几个?(2个)陈太丘既然不是主要人物,那么文章第一句能否省略?(不能,是起因)

3. 对文章的两个主要人物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的?(语言、神态)

同学们应该知道人物语言是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的,我们一起把这段对话朗读一遍,看看谁最先把这段话背下来。

(读背这段对话)

4. 通过这段描写,你认为友人和元方各是什么样的人(你的看法)?

友人:“无信”“无礼”

元方:明事理、懂礼仪;孝顺;伸张正义;落落大方;

5. 主题归纳(多角度思考)

通过文章对这两个人的描写,以及对这两人之间发生的事情的记叙,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

元方:明事理、懂礼仪;

不守信用、不懂礼貌

友人

知错能改

事情本身:启示我们做人就要有有诚信,讲礼仪。

6. (题目合适吗?)

五、小结

希望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努力的学做一个讲诚信的人,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培养自己的诚信观念。

六、作业

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背诵全文。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8篇《《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能够帮助到您,是差异网最开心的事情。

311 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