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设计(优秀9篇)

发布时间:

语文课一般被认为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科。语言和文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简约式统称等都离不开它。为帮助大家学习方便,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下内容是差异网为您带来的9篇《高中语文教学设计》,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高中语文教案 篇一

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1、教学目标

1了解墨子的生平及思想主张,了解《墨子》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中所涉及的典型实词、虚词和句式知识。

二、教学重难点

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明确墨家的“兼相爱则治”的观点。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人生选择题:

1)如果你天生对机械有极高悟性,小到制造木鸢,大到建造机关城,你会选择什么。

2)如果你是从大儒钻研学术,——不耕田二不劳作,年纪轻轻颇有见地,你会选择什么。

2、写作背景

墨子生活在春秋战国之交、社会大变革时期,这时奴隶制度已经开始崩溃,封建制度正在逐步建立,礼崩乐坏、王权衰败、生灵涂炭,社会的动荡给人民带来极大的苦恼。墨子有极强的忧患意识、入世风骨及救世精神,积极寻找着救世的药方,他站在平民立场上为维护民众与弱小国家的生存,提出了“兼爱”、“非攻”等主张。

3、作者介绍

墨子,约公元前468——前376年,名翟,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教育家、学者,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在科技方面颇有成就,常被誉为“科圣”。他的军事技术高于其他诸子,在春秋战国时期他和孔子两人被并称为“显学”大师,有“非儒即墨”之称,成为天下人学习的榜样。他一生都在为扶危济困的事业而奔忙。他的思想核心是兼爱。

4、题目解说

《兼爱》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所谓兼爱,其本质是要求人们爱人如己,彼此之间不要存在血缘与等级差别的观念。兼爱还表现在大国不侵略小国,国与国之间无战事,和平共处。墨子认为社会动乱的原因就在于人们不能兼爱,人们只有通过“兼相爱,交相利”才能达到社会安定的状态。这种理论具有反抗贵族等级观念的进步意义,但同时也带有强烈的理想色彩。

5、层次结构

起——第一段:治天下者必知乱的根源

承一一第二段: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转——第三段:若使天下兼相爱

合一一第四段: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6、全文分析

1看题目及课文思考,什么叫做“兼相爱,交相利”?

即不分亲疏厚薄地互相关爱、互相使对方得利。

2在墨子眼中,“天下之害”有哪些具体体现?

见课本第一段。

3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用什么方法可以消除?

墨子认为天下的'一切灾难,人间的一切邪恶,包括盗窃、杀人、战争、怨仇、嫉恨、诈骗等等违法犯罪现象都是不相爱带来的恶果。而要改变社会,包括调解社会矛盾和由乱变治等,即要'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4墨子这种看法是否正确?

墨子因不明了社会治乱的根源,从而提出不分王公大人与万民的阶级差别,都要兼爱同利的主张。但由于时代的限制,他没有意识到人民的力量。所以此种主张只是一种善良的幻想。

5你对“兼相爱,交相利”有何看法?也可以谈谈它给你的启迪。

有的人在人家休息时间或安静学习时大声谈论,有的人为了求快,打饭或看病时喜欢插队。这些人就属于那种自爱而不知道相爱的人。人应该从只知道自爱而不知道相爱、只知道自利而不知道利人的偏狭中超脱出来,由此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

6墨家思想与儒家思想有何不同?

从历史进程看,儒学早于墨学。墨子曾学习于儒门,接受过孔子思想的训练,后来深感儒家厚葬浪费财物而贫民,服丧时间太久伤害身体而妨碍工作,于是反叛儒家自立门户,墨子的许多学生也是如此。如曾一度受业于孔子的大弟子之一子夏,后来师从墨子,并成为墨家学派的著名人物。由此可见,墨家学派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从儒家学派分化出来并与之相对抗的学术团体。

兼爱:墨家主张的兼爱是无差别的,而儒家主张的仁爱是有差别的。

非攻:反对现行战争。(儒家支持贤能君王发动战争,支持“仁义”的大国兼并小国,主张“贤”人消灭“不肖”之人)

7、写作特点

1意质而语显

文章质朴充实,不重文采。文辞不加修辞,就近打比方,浅显通俗,重在以理服人。具有逻辑严密、一气呵成的特点。

2论证严密,明辨是非。

本文先指出议论的焦点,然后从三个方面分别论述,再通过对比,顺理成章得出结论。论辩一气呵成,富于说服力与逻辑力量。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要求:

1、掌握若、说、辞、鄙、微、之六个文言词的用法。

2、在理解字词句的基础上读懂课文,并体会其写作特点及烛之武说秦的语言艺术。

3、熟读并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课文第三段即说秦部分。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及特点。

教学课型:讲读课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读课文和讲读第一、二段。

教学步骤:

一、引入课题和释题(5分钟)

1、标题重点释“退”和“师”两个词,然后理解标题的含义。

2、简介《左传》。

这可让学生自己完成,师只作扼要的补充。

二、展示并简释教学要求。

(5分钟)

三、初读全文,处理生字读音,试析文章的结构和层次。

(4分钟)

原则上计划由教师完成,也可视具体情况抽学生来完成。

四、讲读第一段(10分钟)

1、抽生朗读本段,注意生字词读音。

2、讲析本段

译释由学生完成,师只作扼要补纠和简要分析。

分析内容包括伏笔手法和语句深意,全段作用。

3、让学生齐读全段。

4、处理练习一之中的第1小题,要求学生试译回答,然后指导学生背诵本段。

五、讲读第二段(15分钟)

1、抽生朗读本段,注意生字词读音。

2、讲析本段

① 重点讲析三个文言词“若”、“之”、“辞”的用法和人物对话。

② 字词句的理解仍然注意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他们完成为主,师纠补为辅。

对要求掌握的三个文言词的用法要板书列于黑板上,对话部分要让学生试作语气练习。

③ 小结的内容包括情节的曲折性、写法的详略和表达的特点。

3、生齐读本段,然后处理相关练习。

4、指导学生背诵本段。

六、指导并检查学生背诵这两段。

(3分钟)

七、指导学生预习后面的两段。

(3分钟)

方法是读熟和背诵(包括生字词读音的认定)

(下课)

第二课时

讲读课文第三、四段。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5分钟)

1、检查前两段的背诵情况及对内容的理解。

2、检查三个文言词的用法。

3、检查三、四段的通读情况。

二、讲读第三段(25分钟)

1、讲读重点包括“说”、“鄙”、“之”三个文言词的用法和关键语句的语气及特点。

难点是说辞的语言艺术性。

2、语句的疏通仍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重点部分的教学方法同前课时。

说辞的艺术性借助于层次的划分去理解。

讲析完毕注意让学生齐读全段。

3、处理课后相关练习,方法同前。

4、布置学生试背本段。

三、讲读第四段(10分钟)

1、抽生读文。

2、讲析方法

基本方法同前,注意强调“微”和“之”的用法。

分析重在晋文公话语的结构特点。

(差异网★www.chayi5.com)

切莫忘末尾要齐读本段。

3、背诵本段。

4、处理课后练习一(4)

四、小结全文(5分钟)

1、写作特点

① 结构线索:单线,时间为序。

② 写法:详略分明,详写说辞,略写情节。

③ 表达:语言(对话)描写为主。

2、文言文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① 熟读成诵。

②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下课)

附:板书设计

说退 军队

13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注释

要求:

1、若、说、辞、鄙、微、之

2、字词句,写作特点、语言艺术。

3、熟读、背诵。

第一课时:若、辞、之 第二课时:鄙、微

若 鄙

1、(仿佛若有光)似乎、好像 1.(蜀鄙之僧哉)边远的地方

2、(若使……)假如 2.(越国以鄙远)边境

3、(若毒之乎)你 3.(肉食者鄙)浅陋

辞 微

1、(辞曰)推辞 1.(则名微而众寡)微小

2、(辞去)告别 2.(微闻有作作索索)暗暗地

3、(不辞劳苦)推托 3.(但微颔之)稍微、略微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如果不是

1、(辍耕之垄上)到、往(谓动)

2、(子犯请击之)他们(秦军)(动后作代) ★释词译词要诀: ★译法要诀:

3、(是寡人之过也)的(名前作助) 实词看上下文 直译为主,

4、(臣之壮也)不译(主谓之间) 虚词看语法 意译为辅。

第三课时

朗读、背诵训练和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步骤:

一、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10分钟)

1、朗读要求:对话的朗读要表现人物的情绪和思想、态度。

叙述朗读要体现伏笔和照应这样的写作手法运用上的作用。

2、朗读要逐段进行,要结合课文的练习进行。

二、背诵指导(15分钟)

1、在朗读熟读的基础上进行,还要注意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注意背诵要讲究方法,长段要分层,特别是要注意容易混淆出错的地方的区别方法,训练要突出重点,力争在课内完成。

三、完成课后练习(15分钟)

1、审题、做题方法的指导。

2、注意为答案找理由。

四、师生一起交流总结本课文学习的方法、心得。

(5分钟)

师最后作归纳:1.知识要点的学习。

2、学习方法的运用。

(下课)

教后记:

1、文言文讲读课教学须强化读背的训练,把教与读和背有机统一起来。

2、文言虚实词的教学要结合文言文的语法知识的教学进行,确保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学会方法,掌握其中的规律,直到能够举一反三。

3、教学步骤要简明扼要,安排要有条不紊,特别是要根据教学的重难点和教学内容与规律合理规划和分配好各步骤的教学时间。

高中语文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概括北京胡同文化内涵的内容要点,体会作者由对胡同文化的描述流露的情感内蕴,《胡同文化》教学设计[推荐]。

2.学习作者用平时朴素的语言叙事抒情的手法。

3.初步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4.培养学生一种全新思维方式,即善于透过现象看到事物隐含的文化现象。

[教学重点]

1.总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用简要的语言从不同方面加以概括。

2.理清作者思路的基础上,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通过对具体的词语的品味,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

2.通过对北京胡同文化的理解,初步体会文化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媒体设计]

北京胡同的相关照片、图片、投影仪、录音机、胶片、磁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要点]首先简要介绍作者及其作品风格,之后以资料的形式让学生对"文化"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一个初步的理解,最后以自读练习的形式,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概括重点,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写作意图。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学们,说起胡同,我们并不陌生,有的甚至熟视无睹了,不论是农村还是城镇,往来于胡同之中的经验是有的。但对于胡同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却不大注意。北京的胡同独具特色,一般人习以为常,有一位作家却能以独到的眼光,凭深厚的文化底蕴,审视北京的胡同,发掘出了北京胡同的文化意蕴,认为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汪曾祺的《胡同文化》。

二、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职大中国文学系。此后,当过教师、编辑等。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使之对社会、对人生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尤其给人深刻印象的是汪先生对市井民居的熟悉,经他的描述,那一方水土中鲜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体感强的油画,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难以忘怀。其人有"短篇圣手"之称,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

三、《胡同文化》概说

汪先生的《胡同文化》是篇序文,原文有小标题"摄影艺术集《胡同文化》序。"这是一篇匠心独运,充分显示作者个性风格的小品文,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胡同文化》教学设计[推荐]》。

作者把这普普通通的胡同,从来源到起名分类和这数不清的胡同中凝聚浸透着独有的胡同文化自然融化起来,使我们对北京胡同文化和那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北京人的文化心态有了如些生动、深刻的理解,从中也流露出作者对胡同文化怀旧伤感的感情。

四、有关"文化"的概念(使用投影仪)

1.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

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

--英·泰勒《原始文化》

2."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的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

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辞海》

五、自读练习

1.北京的胡同有何特点?(出示图片或照片或投影仪)

明确:(提示学生用找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的方法寻找)可以得到如下概括:方正、取名、宽窄、网络等。就其"方正"而言,使得北京人方位意识极强;从"取名"而言,其原因很多,有计数、物件、行业、人物、形状等但都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从"宽窄"而言,可反映出人的阶层不同;就"网络"来说,也体现了生活方便、安静这一特点。

2.胡同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封闭""满足""袖手""忍安"。

3.让学生回答在胡同文化的众多特点里,他喜欢哪一点,不喜欢哪一点,为什么?

4.作者是如何从"胡同"里发现"文化"意蕴的?

明确:作者通过介绍评论北京的胡同来剖析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态,从而揭示胡同文化的丰富内涵。共15个自然段,文章开始从方正的胡同写起,写了胡同名称的来源,胡同的宽窄,胡同的作用,并由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谈到了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说明了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接着引用、举例将其具体化: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文化、居民们似乎都承袭了祖宗安土重迁传统,蜗舍再破也不舍得"挪窝儿";北京人的理想住家是独门独院,但也讲究处街坊,婚丧嫁娶随份子,但"休管他人瓦上霜"却也浸透着胡同文化的特点;由于北京市民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易满足;北京人爱瞧热闹,但不爱管闲事;并用事例说明其文化精义是"忍",即所谓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5.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描写中,包含了什么感情?

明确:作者对胡同,对胡同中的市民生活,对胡同文化的同情、理解、批判及文末的怀旧、留意略带伤感的情感。

高中优秀语文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认识山市的形成及山市的“变”“奇”“美”。

3、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顺畅诵读,培养文言语感。

2、熟悉文中的描写用语,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能力。

3、反复诵读,用简练的语句概括写景的内容和层次。

4、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写景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并培养对科学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发挥想象,体会山市这一自然现象的神奇并再现山市。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及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

诵读法(采用多种方式朗读)

讨论法

情境设置法(充分利用课件创设情境。播放海市蜃楼的图片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进行字﹑词﹑句解释大比赛; 小记者采访的形式体味山市之奇。)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多媒体显示海市蜃楼图片,然后请同学们说说图片中最神奇的是什么,并适时引导。现实生活中有可能在瞬息间出现一座城市吗?让我们走进>,去领会山市的神奇吧!

二。 整体感知(检查预习)

1、学生介绍作者及《聊斋志异》 ,课件出示资料助读。

2、师生竞读

① 抽同学朗读,其他同学评价。(字音﹑停顿﹑断句)

② 教师配乐朗诵,学生体会停顿﹑语调﹑情感。

学生发表观点,教师总结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准确断句﹑读出情味。

③ 选派学生代表与老师比赛,学生评论并说明理由。

④ 集体有感情朗读。

3、译读(字﹑词﹑句解释比赛)

注:在比赛中,老师提出重点字﹑词﹑句。

(一切乌有 数年恒不一见 居然城郭 尘气莽莽然

危楼一座 往来屑屑 或凭或立 高插青冥 历历在目

碧瓦飞甍 高垣睥睨 风定天清 直接霄汉 黯然缥缈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

未几, 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

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屏或立,不一状。)

3、品读

(1) 体会山市之“变”。

① 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这些时间很短暂,看来山市瞬息万“变”。

② 随着时间推移,山市呈现怎样的景象? (学生熟悉文中的描写用语,用自己的话描述)

③ 山市变化的全过程分为几个阶段? 请简练概括。

(2) 想象山市之“奇”。

①分组讨论所看到的山市奇观。同学们都是山市的目击者,派小记者下组采访。

参照采访提纲:你看到怎样的景色?

它有变化吗?怎样变化的呢?

你觉得这些美吗?美在哪里?

教师以记者采访的方式与小记者交谈,总结小记者所了解到的山市奇景。

(3) 品味山市之“美”。

① 集体朗读一段课文,有感情的描绘这部分景色,共同品位山市奇观。(多媒体出示图片欣赏)

② 师生评说山市景色之美,探究由哪些词语﹑句子体现出来。

(高插青冥、碧瓦飞甍、高垣睥睨、直接霄汉、暗然缥缈)

三。 讨论研究

为什么那时的人把山市称作鬼市?山市到底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思考、议论、自由发表个人见解。引导明确:古代的人无法解释这种现象,所以才归结为鬼在作怪。实际上我们现代科学已经完全能够解释这一现象了。自由组成研讨小组。搜集相应资料或故事,讨论、探究其中科学道理。

四。课堂练笔

学生欣赏烟花绽放情景的图片,然后用笔有顺序、抓特征、运用美的语言去描绘。

五。 作业设计

1、 用自己的话向家长描述美丽神奇的山市。

2、 给蒲松龄先生写信说明山市形成的原因。

高中语文教案 篇五

一、教学目标

1、 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二、教学重点

1、 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2、 感悟景语和情语浑然一体的妙处。

三、教学程序

课前:① 学生查阅有关时代背景的资料;

② 学生仔细阅读文章,认真思考教师布置的阅读训练题。

课堂:① 分小组讨论阅读训练题(一课时)

② 以文章的写作顺序,结合阅读训练题(二课时)

课后:① 整理课堂笔记

② 限时做《创新思维训练》中有关题目

③ 仿写: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的博喻写一段写景的文字

四、教学过程及阅读训练资料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颇不宁静的原因是什么?析: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作者彷徨苦闷,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解脱却又无法解脱的心情)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如果省略了渐渐一词,表达效果有何不同?析:渐渐写出了时间流动和空间转移的缓慢,与环境的宁静和心境的颇不宁静相适应,如果省略了,则不能描摹出时空变换的流动性,也不能体现出缓慢中的宁静与宁静中的颇不宁静)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若将带字换成掩或关有何不同?析:掩出门/转身/拉掩,动作烦琐,有一定的目的性;关动作过程与掩相类似,目的性强,语言的感情色彩平淡苍白,缺乏表现力;带轻轻地将门从背后掩上,动作轻柔随意,保持环境的宁静,也与心境相符)上门出去。

(1、在本自然段中,作者所处的环境是由哪几个空间立体地构成的?析:院子、夜空、墙外、屋里、门外)

(2、在本自然段中,作者使用了哪些叠词?有何作用?析:日日、渐渐、迷迷糊糊、悄悄;本文使用的叠词不仅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也有一种韵律美。叠词一般用轻声的语调来读,轻柔的语调与轻柔的情景相符,能渲染出一种雅而不俗的语言氛围,而在语音的延长中,语意与情感也是绵绵不绝,令人回味的。)

沿着(为什么不用通往?析:沿着是围绕,才可见荷塘四面的景色,而通往则表示还走在往荷塘的路上,无以得见荷塘四面。)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曲折、幽僻、寂寞三种情景前后有何联系?析:曲折引出幽僻,幽僻引出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作者在描绘景物时用了哪些叠词?析:蓊蓊郁郁、阴森森、淡淡;景物的色调是怎样的?析:淡淡;流露了怎样的心情? 析:淡淡的哀愁。)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若换成走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析:踱:走路时不紧不慢,不慌不忙,慢条斯理,脚步井然有序,而心里却若有所思,若有所感,在幽闲、超然中,淡淡的哀愁在若隐若现。若换成走字,则缺少了情景融合的神韵)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联系上下文,理解平常的自己是怎样的?现在的自己又是怎样的?析:苦闷、彷徨、想逃避又难以超然;自由的人)到了别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妙处和受用两个词,可以表明作者的心情有何变化?析:从淡淡的哀愁到淡淡的喜悦)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本自然段的最后一句在上下文的联系中有何作用?析: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弥望何解?析:充满视野,满眼,如春色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亭亭与前面哪个词相呼应,它修饰的是舞女还是裙?析:与高相呼应,修饰舞女)的舞女的裙。(本句运用了比喻修辞,本体和喻体分别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何相似之处?析:本体叶子;喻体亭亭的舞女的裙;舞女的裙与叶子自然舒展的形态相似。)层层的叶子中间,(田田与层层是对前面哪个词的具体解释?为什么?析:曲曲折折;田田描其连绵不绝,层层描其高低有序),零星地点缀(点缀与前面哪个词相呼应?析:零星)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本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若换用其它修辞手法好不好?为什么?析:拟人;不能换用其它修辞手法,因为拟人的运用可以回应上面的舞女,荷茎象舞女,叶子象舞女的裙,而花便象舞女的容颜,同样千姿百态,楚楚动人)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本句运用了比喻修辞格,本体和喻体分别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何相似之处?析:本体白花;喻体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1、月下的荷花白而光亮,而且是零星地点缀着的,与一粒粒的明珠相似;2、白花点缀在层层的叶子中间,在绿丛中隐约闪烁,与碧天里的星星相似;3、荷花是袅娜、羞涩而且是白而亮的,其神态与色泽都与刚出浴的美人相似)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此处运用了通感的写景方法,试述什么是通感?其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缕缕清香与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有何相似?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析:通感指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即把一种可感的形象转化为另一种可感的形象的方法。其最大特点是感觉的转移。相似处:断断续续,若有若无,捉摸不定。作用:用歌声比荷香真切、新奇。荷香本是嗅觉的可感形象,作者却把它比作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使其转化为听觉的形象,把视觉、嗅觉、听觉交织在一起,启迪读者更加深远地想象和联想。)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颤动的原因是什么?析:微风)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为什么只有一道而不是几道?析:一丝的颤动,象闪电般)凝碧的波痕。(波痕为什么是凝碧的?析:田田、层层、肩并肩、密密地挨着)叶子底下是脉脉(写出的流水的什么特点?析:无声、含蓄)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这一段所写的景物的顺序能不能调动?析:不能。因为叶子出水很高,而且是田田的,目之所及肯定首先是叶子;因为白花是点缀其间的,而且白而发亮,所以接着写花是理所当然的;因为花是零星的,所以微风过处有清香;因为有微风,就有了波痕;因为有了波痕,便看见了底下的流水;因为有流水,所以叶子更见风致。作者的目光又回到叶子与花上,从而顺理成章,从容不迫地引出下文对静静地泻在叶子与花上的月光的描写。景物出现的顺序是有着极强的前后关联的,极富层次感,绝不能调动)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若换用淌字在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析:泻表明月上中天,月光自上而下,有更强的动感与立体感;淌虽也有往下流的意思,但一般是表示水、泪或汗等顺着或依附着某物流下来,而月光是从空中照下的,并无依附任何事物。)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若换用飘在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析:浮描写出青雾与叶花既互相贴近互相映衬又若即若离的层次感和动感,又可描写出青雾似动而静、似静而动的轻柔含蓄之态;飘虽与薄薄相呼应,但既飘便散、便逸,虽有轻柔之态而无含蓄静谥之美,而且雾之所以青是因为雾贴近田田、密密的叶子而成,飘高飘远了,便无青的感觉。)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牛乳和轻纱的本体是什么?梦的本体又是什么?析:薄薄的青雾;叶子和花)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本句描写了哪两种树影的哪些特点?画字对表现这些特点有何作用?析:灌木参差的斑驳的黑影;杨柳稀疏的倩影;画说明树影的错落有致、浓淡和谐是恰到好处的,象是出自名画家之手,也让读者更易联想和想象到荷塘月色的诗情画意)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本句运用比喻和通感的修辞格,本体和喻体分别是什么?它们之间的相似点是什么?是从哪两种感觉的互相转移?析:本体月色;喻体名曲;相似点:和谐;是视觉与听觉的互换。)

(评:这一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有正面描写,如流水,泻;也有用景物进行反衬,如写青雾、叶子和花、黑影、倩影等;写出了光与影虽不均匀,却和谐如名曲,光与影融为一体,荷塘与月色融为一体,心境与物景融为一体,整个天地浑然一体,如梦似幻,如诗如画,令作者与读者如痴如醉,作者心中流露出的依然是淡淡的喜悦。)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远远近近、高高低低描写出树的哪些特点?析:连绵成片、高低错落,层次分明)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在总体写树中又着重写了杨柳的丰姿,这是一种怎样的写法?析:点面结合)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是怎样由景写到人的?作者的心景又有了什么变化?析:由路灯光联想到人的眼,由人的眼自然会联想到人的心,一想到个人,热闹的蝉声与蛙声自然会惊扰了荷塘和作者内心的超然境界,作者终于发出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作者的心绪又从淡淡的喜悦转为淡淡的哀愁。)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作者为什么会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呢?析:颇不宁静的心情在梦境般的荷塘岸边没有得到排遣,就想靠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怀念来解脱。)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鹢首徐回,兼传羽杯;櫂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作者触景生情,由眼前景物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情景,作者说这是一个热闹和风流的季节,并引用梁元帝的《采莲赋》描写当时嬉游的光景,作者有没有被这种光景所感染呢?文章中的哪个句子可以表明?析:没有。可惜现在我们早已无福消受了,依然是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西洲曲》本是用来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作者却借用来表达什么感情?文章中的哪个句子可以表明?析:思乡之情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此时此刻的作者为什么会惦着江南呢?析:触景生情,独在异乡为异客,面对黑暗的现实苦闷彷徨,无所适从,欲超然又想挣扎,借思乡排遣忧愁)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作者从荷塘回到家里,心绪如何?析:作者从遐想中回到现实,现实依旧,愁思依旧,心里依旧不宁静,刚才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恍如一梦。)

1927年7月,北京清华园

高中语文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学习对自然景物入微地观察、细致描摹的能力。

2、整体感知并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3、通过对精美语段的品读,感受大自然的美,提升对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借助工具书、书下注释,读懂文章大意。

2、通过对精美语段的品读,感受大自然的美,提升对美的鉴赏能力。

教法:

合作探究、启发式教学法

课时:1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唐宋八大家中唐朝的有几位?一位是韩愈另一位是柳宗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柳宗元的作品《小石潭记》。

2、走近作家作品

柳宗元,字子厚,唐朝河东(现山西省永济市)人,文学家。他与韩愈共同倡导“古文运动”同列为唐宋八大家,并称“韩柳”。他曾经因为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连续性的山水游记多篇,其中《小石潭记》等八篇并称为永州八记,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二、疏通文意,整体把握作者的情感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初读课文,识记本文出现的生字、词:清洌(lie)坻(chi)嵁(kan)佁(yi)俶(chu)尔

3、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

“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理清作者的情感脉络: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后被贬职,他心中抑郁、愤懑,试图借助山水来排解自己的抑郁之情。美丽的自然景物曾使他暂时忘记愁苦,但这种快乐毕竟是暂时的,幽深冷寂的环境又使他陷入忧伤、悲凉之中。

4、学生诵读全文。

高中语文优秀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 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 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二、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锲而不舍”是同学们早已熟悉的两个成语,这两个成语的含义是什么呢?和学习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荀子·劝学》一文,领略一下荀子是如何“劝学”的。

1、介绍《荀子》

学生看课本注①,教师补充。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后为楚兰陵令。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2、题解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二、课文诵读

1、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纠正自己预习时的读音错误及断句不当之处。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检查学生字音掌握情况

给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并注明通假字

(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

(2)吾尝跂而望矣( )

(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4)其曲中规( )

(5)虽有槁暴( )( )

(6)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7)君子生非异也( )

明确:(1)kuǐ(2)qì(3)lòu(4)zhòng(5)yòu通“又”;pù(6)zhì通“智”(7)xìng通“性”

4、指名2~3名学生朗读课文(分节读)

教师作朗读提示:

为了突出强调,有时需重读,有时还需读后稍作停顿。例,第一段:“学不可以已”,应重读“学”“不”“已”,并且“学”后稍作停顿,即:“学/不可以已”,以下要根据文意自己确定重读,停顿情况。第四段,应注意一组一组的对比句,要把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态度读出来——严格按标点符号的停顿来读。

5、分组齐读课文(通过读、听,强化记忆)

三、课文分析

1、讨论、分析全文的思路结构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总结、点拨: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2)结合完成“思考和练习一”,引导学生理清全文思路结构组内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归纳板书

高中语文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贾谊对秦王朝速亡原因的分析和他所提倡的仁政思想。

2、背诵课文3、4、5段。

能力目标

1、归纳掌握“制、亡、固、遗、度”等词的一词多义,七个通假字、三种古汉语特殊句式,逐步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2、学习本文善于叙事、精于论断的写作特色,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叙议关系,提高议论文写作能力。

3、品评鉴赏本文广用排比、对偶,极力渲染夸张的特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

了解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教学难点】

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基于学生对这段历史有所了解,理解课文难度较先秦散文小,宜采用以朗读带动文意疏通,以背诵带动对作品的鉴赏,写作特色、语言特点的分析鉴赏皆融于诵读中。

2、评品法。从品评鉴赏的角度,通过设置几个鉴赏点来激活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让他们具体赏析该文写作的独到之处。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贾谊的文章,尤其是政论文,历史上向来评价很高,鲁迅先生曾誉之为“西汉鸿文”,《新编中

国文学史》称《过秦论》为“政论文之楷模”。从《史记》、《汉书》、《昭明文选》到明清乃至当今的古文选本,几乎都录入和收选了《过秦论》,特别是上篇。历代评论名家都说它“雄俊宏律”、“通篇一气贯注,如一笔书,大开大阖”,是古今第一“盛”文章。

今天就让我们来感受一下它的气魄吧!

二、解题:

1、简介作者

贾谊(公元前200—公元前168),世称贾太傅、贾长沙,也称贾生。洛阳人,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20多岁时被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提升为太中大夫。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甚为失意,渡湘水时写《吊屈原赋》,以屈原自比。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后梁怀王坠马而死,贾生亦伤心而死,死时仅33岁。贾谊的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思想,他要求统治者施行仁政的主张,在当时还是有进步意义的。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其文章,明人辑有《贾长沙集》,另传有《新书》十卷。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2、写作背景。

贾谊生活在西汉初期,此前历春秋战国,七雄争霸而秦统一天下,战乱频繁。加之秦统一后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受了五百年来的极大破坏。农民大量流亡异乡,不得耕作;还有些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百金。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史载当时:“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人民很需要休养生息。针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秦”以“规汉”,主张施行仁政以安民,“与民休息”。他多次上书,评论时政,《过秦论》总结了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指出秦王朝倾覆的根本原因是“仁义不施”而失去民心,借秦之过劝谏汉文帝“安民”,并实行政治改革。当然,贾谊所说的“仁政”,完全是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的,不可能包括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压迫等内容,这是历史的局限、阶级的局限,我们不能苛求。

3、文体特点。

《过秦论》是一篇政论文,“过秦”即批评秦之过错的意思,批评秦的过错意在总结历史教训。“论”是古代议论文的一种。

三、诵读、疏通、理解课文:

1.一词多义:固、亡、利、遣、度……

2.词类注用:

3.铺张夸大:用赋的手法写议论说理的散文。

4.文言对举:

①词语对举: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

②分句对举: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③排比(对举的扩展):……之属为之谋;……之徒通其意;……之论制其兵。

四、讨论:本文的写作特点。

【参考观点】

(一)优:

1.善用对比、排比、对偶等修辞。

如对比:秦国与秦朝,秦朝与陈涉,九国与秦国,九国与陈涉等。

2.条理清晰:

(二)质疑:

1、叙多于议。

2、扣中心欠紧。

高中语文优秀教案 篇九

《氓》课文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中“水意象”与爱情的关系,了解其在中华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和内涵。并通过“淇水”意象感知卫女情感历程,体悟其情感变化。

2、分析卫女形象,借力于比较,感受人物形象的文化意义和美学价值。

3、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难点】通过细读、情读文本,结合对诗中人物形象的分析,鉴赏人物自我觉醒之美,培养学生探究文本深层意蕴的能力,提高学生审美境界。

【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引出教学目标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诗经中的《氓》,大家还记不记得我们初中时学过《诗经》中的《关睢》、《蒹霞》。这两首诗再加上《氓》,它们有没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都与水有关;主角都是女子;都写爱情。

(二)这节课就研究这三个问题,我们先看看这三者之间的联系。

二、研究淇水,梳理诗文,觅获诗情。

(一)链接网页《〈诗经〉中爱情诗里的水意象》,研读水、爱情、诗经的结合

水在自然中只是一种普通的物质,但在中国文化中却是一种“有意味”的意象,它承载了一个民族最初的文化心理和艺术内涵。在文学源头《诗经。国风》中,写水意象的诗作共有40多篇,其中有关婚恋的诗就有30多篇(它们或以为作比,或以水起兴,或者就在水的氛围中展开爱情的描写)。《国风》中水对后世爱情诗的创作和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大家能加快出跟水有关的诗歌吗?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西洲曲》南朝东府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意中人。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幕幕。——秦观《鹊桥》。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李之仪。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镇《离思》

(二)水这意象这么重要,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先研究研究它。

1、水在这首诗里出现了几次?——三次,淇水

2、三次出现,它只是简单的重复吗?

——不是。有什么不同——不同时期,不同感受。

(1)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热恋

(2)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婚变

(3)淇则有岸,隘则有泮。  决裂

3、三次出现淇水,正是女主人公这场婚恋的三个不同时期,那么每一个时期中的淇水所蕴含的感情相同吗?——不同。

(1)第一次穿越淇水,正是卫女和氓两情相悦的恋爱时期,二人难舍难分,离别时十八相送。可以说这是一条受河,它象征着爱情的缠绵美好,寄予了女子的幸福、甜蜜和喜悦。

热恋——爱河——喜悦

(2)第二次看到淇水,卫女和氓处于婚变期,淇水汹涌澎湃,此时卫女感慨万千,各种委屈汹涌而出,悲从中来,很可能也是泪流成河。

婚变——泪河——悲

(3)第三次,卫女独自坐到淇水岸边回首往事,她已看清了男子面目,她也从悲愤中清醒过来,决绝已定,心静如水。所以这也是一条启示河。

决裂——启示河——清醒

(三)情读:把刚才的分析通过诵读体现出来,要读出情感,一切景语皆情语,全体朗读。

(四)小结:可见,这条河——淇水这个意象,在这里都有哪些作用,

(1)一切景语皆情语,融情于景,表达感情

(2)见证了女子从热恋到婚变到决裂的全过程,也见证了女子内心的成长

(3)彰显了诗歌的脉络,即是事件的发展线,也是感情的变化线

淇水作用:表情——见证——线索

三、细品语言,披文入情。

1、这首诗中还有没有发现其它变化——对氓的称呼,第一段是“子”,第二段是“尔”,第三、四段是“士”。

2、为什么会变化,从这变化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1)氓——庶民,奴隶,他的身份(介绍)

(2)讲述女主人公为男子送行,一边用了三个“子”——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有点公子的意思,公子长,公子短多么甜蜜,那个时期的女子眼里的男主人公当然是特别美好,特别让她尊敬,所以用“子”。(初恋)

(3)那第三段为什么不继续用“子”了呢?改用“尔”了呢?——热恋了,仍用“子”就太不亲切了,用“尔”更亲昵。

(4)用“士”——“士”是对男子的通称,这一段是女主人公痛苦的人生体会、反思和总结,用“士”更冷静,更客观。

(5)那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还有一个“其”字,它一会译成“他的”,一会译成“你”,为什么吗?

——译成“他的”,拉远了和氓的距离,包括着对丈夫,对婚姻,对生活的失望后的冷静的评说,里面也有鄙视和怨恨。

最后一段译成“你”,决裂着的痛骂,虽冷静,但却饱含愤恨,仿佛在说:你这个违背拆的渣男,这也就有了后面的决裂。

3、小结:从热恋、新婚到冷遇,再到最后的决裂,不同时期,不同情感

使用的人称代词也不同。这看似极其细微的人称变化中竟然深藏着情感的洪波大浪。我们的先人,有几千年前,就能如此造词炼字,真了不得,我们也应该见贤思齐。

四、议读比读,深析形象。

(一)提出鲍鹏山的观点,引发学生思考和辩论。

那接下来我们再回到这个卫女身上,回到我们第二个特征,回到女主角上,在《诗经》中无论是《蒹葭》中的在水伊人,还是《关睢》中的窈窕淑女,都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形象,但当代学者鲍鹏山在第三次看《诗经》里却说:《诗经》里最完美的女性当属那位卫国女子。你怎么看,你赞同吗?请一一列举,找到依据并朗读

1、完美——

作为恋人,她温柔多情,浪漫大胆;

作为妻子,她勤劳忠贞;

作为弃妇,她自尊自爱,果敢决绝。

2、不完美。

我问问男同学啊,你们看看一二段,要是有一个这样的女孩主动追求你,你同意吗?你喜欢吗?

——不喜欢,(1)她婚前过于草率,太过主动,轻易许诺(“秋以为期”)。

(2)太投入,太痴情,太黏人。(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二)引入其他评价。

(1)用幻灯片播放朱熹和钱钟书的观点

朱熹站在封建礼教的角度,维护封建礼法,要求妇女树立封建的贞节观(他认为女人因感情丧失理智,违背了礼法,所以才有了坎坷的婚后生活,这是女人的自悔),这个评价让我们感到很冰冷。

钱钟书在某种程度上沿袭了朱熹的礼法思想,但已经投射了一种人道上的怜悯和同情。但不管怎样,都对卫女的行为给予了批判。

(2)昨天上课翻译课文时有同学问我,说:“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兄弟为何笑。(播放幻灯片)

——我们看孟子的一段话:在那样的时代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跟人私奔,这样的行为肯定不为兄弟所齿,所以被弃而归时,自然也得不到兄弟的同情和体恤。

(三)比较阅读,深味意蕴

刚刚同学们对完美与不完美作了比较,详细地解读和热烈的讨论,各执观点,都有道理。但面对被弃,卫女的责任符合“最完美”之说吗?你们怎么看。既然有“最”,那人们就得有比较才行,

1、链接诗经里的另一首诗《遵大路》,看看同一时期的另一位弃妇郑国女子是怎么做的?

遵大路兮,掺执子之祛兮,无我恶兮,不寁故也!

遵大路兮,掺执子之手兮,无我丑兮,不寁好也!

译文:沿着大路走啊,拉着你的袖啊。莫要嫌我把气怄啊,不念旧情轻分手呀!

沿着大路走啊,抓紧你的手啊。莫要嫌弃把我丢啊,抛却恩爱不肯留呀!

——她苦苦哀求,纠缠不休,而我们的主人公卫女却是冷静反思,主动决绝,追求自由,维护尊严。能多觉察到不平等,进而反抗这不平等,这便是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标志

2、几百年后,西方文学也出现了一位弃妇——美狄亚,她是国王的女儿,爱上了前来夺取金羊毛的伊阿宁,并竭力帮助他。但后来伊阿宁变心,美狄亚就烧毁了新,并且杀死了自己的两个孩子,目的是让伊阿宁断子绝孙——这位弃妇你喜欢吗?

(四)写作交流,上传屏幕展示。

综上所述,你对卫女怎么看?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请写出你对卫女的评价和看法,100字左右。

五、讨论爱情,共鸣成长——全体师生配乐朗读舒婷的《致橡树》

听了这个伤心的故事,认识了这位文学的经典形象——卫女,那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爱情?

——爱情幸福而美好,但也会有痛苦和伤害,不要因为害怕受伤就不敢追求,既不要轻易开始一段感情,更不能随意放弃一段曾经。无论男生还是女生,都要拥有独立的人格,拥有真诚负责的态度。只有具备爱的能力,才能获得真正的爱情和幸福。正如舒婷在《致橡树》中所诠释的那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

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的红硕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9篇《高中语文教学设计》,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311 133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