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门销烟》优秀教学设计【最新6篇】

发布时间:

虎门销烟是指中国清朝政府委任钦差大臣林则徐在广东虎门集中销毁鸦片的历史事件,那么你知道虎门销烟的经过有哪些吗?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下面差异网为您精心整理了6篇《《虎门销烟》优秀教学设计》,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虎门销烟 篇一

《虎门销烟》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坪坦中心校  陈立新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读10个生字并组词

3.通过学习课文场面描写,了解课文内容

4.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学习课文场面描写,了解课文内容

2.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爱国精神

教学准备:课件、识字卡片、

道具 视频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情境进入

《虎门销烟》学习设计(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10个生字并组词

3.模拟课文场面描写,了解课文内容

4.知道虎门销烟的重大意义

学习重点:学习课文中四个场景,了解课文内容。

学习准备:鸦片的知识等

学习过程:

预习课文

在清朝,有很多外国商人在中国做生意,当时的人们喜欢把这群人称“洋人”,喜欢把他们所卖的东西名称前加个“洋”字,如他们卖的货物为“洋货”。如:怀表称“西洋表”,火柴称为“洋火”,铁钉称为“洋钉”。。。。。当时,有些不法外国商人在中国倒卖 “洋烟”,也叫“大烟”。大家知道什么吗?(鸦片)

大家知道关于鸦片的知识吗?它是怎么来的?

学生回答:。。。。。。。

鸦片的危害有哪些?

学生回答:。。。。。。。

(课文后的学习链接)

当时清政府见到鸦片危害巨大,国力衰退,财富外流,所以发起了禁烟事件。委任钦差大臣林则徐负责收缴鸦片,并在虎门集中销毁。这就是《虎门销烟》事件。

学生回忆鸦片的知识并发言

翻到课本的“学习链接”学习鸦片的危害,对鸦片有进一步的了解。

认识林则徐销烟事件的起因

二、自主学习

1、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的生字、词组和四字成语。(生字卡)

生字:遵  呵  锣   聋 泄  搭  监  督 恭 畏

组词:遵照 笑呵呵 锣鼓 震耳欲聋 水泄不通 搭台 监督  恭敬  敬畏

分组读、指名学生带读、

学生齐读

开火车、伸出手指听写

2、再读课文,分组找出《虎门销烟》事件的开始、过程、结

果的句子,画上横线。

自由朗读课文,找出生字词

复习生字词。朗读、听写生字

通过与其他同学的比较,看看哪组同学读的最好。

自由朗读课文,分组按提示找出课文内容。

学生讨论,指名学生代表回答

第一大组:事件开始的时间、地点、人物

第二大组:事件的过程:销烟过程

第三大组:事件的结果:销烟数量

指名学生代表发言、补充。

3、按照上面的事件提示,偿试将课文分为三部分。

指名学生代表回答

第一部分:(1--2)交代虎门销烟

第二部分:(3--4)销烟过程

第三部分:(5--6)销烟结果

虎门销烟这一历史事件大快人心,震惊中外。沉重地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三、才华展示

当时的销烟盛况我们是无缘目睹了,但是我们可以来偿试一

下那个销烟过程的。

分组朗读课文。

找出相应的句子并画上横线。

与同学讨论交流。

学生代表发言。

根据提示将课文分为三部分。

学生代表发言

模拟课文中的四个场景。(根据教师的提示表演)

大家想不想呀!(表演)

演出场景一:林则徐接旨、人们看布告的情形

演出场景二:虎门销烟

演出场景三:林则徐接见外国商人

(教师准备:圣旨一份、鸦片一箱、石灰等)

四、感情升华

刚才我们一起简单重温了虎门销烟的过程。同学们的表演真是精彩纷呈。经过虎门销烟,把洋人的鸦片销毁了,真是痛快。下面我们再次体会一下中国人不可欺的感受。把人们看布告的样子和林则徐的话有感情地朗读一遍。

四小结

今天我们知道了林则徐这一民族英雄,也知道了虎门销烟这一重大历史事件。那么,大家现

在想一想,这一事件有什么重要

学生表演

有感情地朗读文中的精彩的句子,体会大快人心的感情。

意义?这事件之后,林则徐又会怎么样了?由这一事件引起了什么更大的事件呢?大家课后再去找找。

五作业

练习和巩固

虎门销烟 篇二

教学要求:

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拒外侮的精神和拒绝毒品的意识。

师生问好

一、复习检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初读了课文,请同学开小火车读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书后)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7、虎门销烟。齐读课题。

二、听课文范读,思考

为什么虎门销烟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壮举?

(板书:值得纪念  伟大的壮举)

三、细读第二自然段。

(1)请大家轻声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想从哪儿看出虎门寨这一天很壮观、隆重?

(2)谁来说说?

读后交流。①前来观看的人多而广,“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宽阔的海滩挤得“水泄不通”;除了百姓还有文武官员、外国商人。②隆重,虎门寨装点得“分外壮丽”,新搭起的礼台上“彩旗林立”;官员“身着朝服”。

讨论:为什么来到海滩的人这么多?

(3)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壮观场面。

四、品读三至四自然段,感受销烟的经过。

1、一边读一边思考:分几步销烟的?销烟过程中人们的心情怎样?

2、出示文字。

只见一群群光着脊梁、赤着双脚的工人,先向灌了水的硝烟池里撒下盐巴,再把收缴来的鸦片抛入池内,然后又把一把把生石灰倒下去。

3、讨论:用自己的话说说销烟是分几步进行的。?(第一步:撒盐巴教师为主概括)(第二、第三步:抛鸦片、倒石灰让学生自己概括)

(板书:撒盐巴  抛鸦片  倒石灰)

课文中用什么词把三事件连起来?(板书:先……再……然后……)

4、小结:

有时候我们要完成一件事,必须分几步来做,为了表明这几步的先后顺序,我们可以用上“先、再、然后”来连接。

5、指导说话。

引导回忆生活中哪些事需要分三步以上来完成。用上面的词练习说话。

6、看到害人的鸦片被销毁了,老百姓有什么反应呢?自读第四自然段,读时你想到什么?想想应该怎么读?

教师点拨:①从“跳哇、叫哇”想到销烟大得人心、大快人心。②从“成千上万”、“欢呼声”想到销烟的声势撼天动地,爱国拒侮的志气、力量震惊中外。

在旁边观看的外国商人目睹了这个壮观的销烟场面,他们又会有什么感想呢?

7、想不想来看看当时的情景?师播放虎门销烟的课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8、学生“我来试试”

五、结果如何?请自读第五自然段,再告诉大家你注意到什么?

1、引导学生抓住“整整”、“23天”、“二百多万斤”朗读体会“伟大壮举”战果之大。

2、虎门销烟,大快人心,震惊中外,所以这件事被称为——伟大壮举;它沉重地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它向全世界表明——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这件事情意义重大,而它发生在1839年的6月3日,因此我们说这一天是——中国历史上值得纪念的日子。

齐读最后一段。

3、师总结:是啊!这些鸦片商都是惟利是图的资本家、不择手段的侵略者。他们打着经商的旗号,把无数的鸦片运到中国,牟取暴利,他们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是灾难,是痛苦,林则徐收缴了他们的鸦片,邀请他们来观看这次销烟,就是为了打击他们的嚣张气焰,就是向他们发出警告,也向世界表明: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板书)林则徐是我们中华民族当之无愧的英雄。

六、拓展练说

1、教师引导看图:现在,当我们看完林则徐指挥销烟的场景,面对着端坐在我们面前的这位伟大民族英雄的塑像,此时此刻,你们想说什么呢?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鸦片害人,早就应该销毁,虎门销烟为中国人争了光。

林则徐是个功臣,要不是他,恐怕鸦片还不一定能被销毁。

现在,仍有人在吸“烟”,多么不应该啊!

对!一百六十多年过去了,现在仍有人在造毒、贩毒、吸毒,请看图片。

我们要为了中国的强大而努力学习。

2、结束语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值得纪念的日子——1839年6月3日,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英雄的名字——林则徐,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伟大的壮举——虎门销烟。

下课!

《虎门销烟》优秀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御外侮的精神和拒绝毒品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读懂课文,理解销烟的经过。

难点:体会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

【教学准备】

1、多媒体教学课件。

2、收集关于虎门销烟及其林则徐的资料。

3、课前有条件的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电影《鸦片战争》。

【说教法、学法】

一、情境创设法

教师创设有声、有色、有形、有境、有情、有趣的情境,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乐趣和情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在美中学,乐中学,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自读自悟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本课教学中,教师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把读、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只在适当处点拨,启发,并运用边读边想的方法,把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让学生自主读书、评论、感悟,真正体现课堂教学的动态效果。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熟悉这些日子吗?为什么?(多媒体依次出示:1949年10月1日、1997年7月1日、1999年12月20日,并相机配上开国大典、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的背景画面。)2.是啊,这些日子是我们中国人扬眉吐气、倍感振奋的日子,是值得纪念的日子。它们将永远铭刻在每个中华儿女的脑海中,珍藏在每个炎黄子孙的心海里!但你知道吗?作为龙的传人的我们,这个日子也应该是永远不能忘记的!(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学生齐读,质疑。)3.因为就在这一天,发生了这样一件震惊中外的大事(多媒体播放电影《林则徐》中虎门销烟片断。)你看到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

4、随机揭题:虎门销烟(学生齐读课题,教师指导书写销字,学生根据课题质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学知识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就越感兴趣。从学生熟悉的重大纪念日切入,让他们在教师创设的直观形象的情境中感知,意在让生活走进语文学习,走进学生的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其主动参与、主动质疑、乐于探究的能力。

二、初读引思,整体感知

1、过渡:今天,就让我们跨越时空的隧道,走近虎门寨,重新去感受那震撼人心的一幕吧!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怎么读都行。遇到难读的字、词、句多读几遍,对自己喜欢的段落也可以多读几遍。然后把你对课文的感受与发现和同桌交流一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应该把选择的权利还给学生。同桌交流的形式为自主学习引路搭桥。

2、随机出示难读的词语,学生当小老师,纠正读音。

咆哮

收缴

销毁

水泄不通

嚣张

欺侮

应邀

震惊中外(相机指导生字的字形结构、学生描红书写)3.读书交流:请把你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说说喜欢的原因。(让学生作出适当的评价。)

●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实际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提供了丰富而科学的良性语言刺激,拉近了师生的距离。此时,学生怀着强烈的期待感,充满自信地读课文,自行解决问题,情绪已被完全唤起,进入到积极学习的状态,为进一步感悟课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每每读书,只要把自己的心放到课文中,和课文进行对话,你一定会有许多美丽的收获。读了课文,你想说点什么呢?(学生交流初读感受,如: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等。教师相机简要介绍时代背景及林则徐的生平等。)

●大巧若拙!看似平白的一问你想说点什么,实则生发了一个浩大的问题空间,比起这篇课文主要告诉我们什么?你读懂了什么?更具活力,更加开放,更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究。

三、诵读课文,体验感悟

1、过渡: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去感悟那激动人心的一刻!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多媒体播放课文朗读,配有相关画面)说说在你脑海中呈现的虎门销烟是个怎样的事件?(在学生的交流中相机理解值得纪念是不同寻常的意思,伟大壮举是指伟大的举动。)(板书:伟大壮举)

2、你是从哪些语句感悟到虎门销烟是一次伟大壮举呢?请大家默读课文,画出有关语句,必要时与同桌交流一下。(根据学生的回答,切入相应的段落学习。)

●以疑促读,巧妙过渡,学生学得积极主动。

3、当学生说到销毁时间长,鸦片数量大时,学习第五自然段。

(1)指名读。

(2)你从哪些词句体会到了这是一次伟大壮举?

(3)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抓住整整、23天、二百多万斤谈体会。)(4)集体有感情的朗读这一自然段。

(5)过渡:这样的壮举,当时有哪些人目睹了呢?

4、学习第二自然段。

(1)师范读(多媒体出示相关画面),你觉得哪些人引起了你的注意?(随机出示: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文武官员、外国商人)

(2)读着这些词语你有什么感受?(观看的人多而广,体现出场面的壮观。)

(3)谁能通过你的朗读把人多、人广传达给大家?(学生练读、指名读、齐读)

(4)你还感受到什么?(仪式隆重、人群兴奋,也体现出场面的壮观。)

(5)过渡: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出人们很兴奋?

5、以读代讲第四自然段。

(1)引读,读出人们兴奋的心情。

引导学生进行现场表演。

(出示表演超市题目:

如果你是现场的一位老爷爷或者老奶奶,你会怎么想,怎么做,怎么说?

如果你是现场的一位孩子,你又会怎样?

如果你是站在人群中的一位记者,你又会怎样?)

●设计表演超市,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使学生学得更为积极、主动。

(2)过渡:是呀,被鸦片害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中国群众是那样兴奋。

(3)引导学生质疑:再看看这些观看的人,你们有没有什么疑问呢?

(①那些文武官员有的可能高兴,但有的一定很担心。②外国商人是卖鸦片的,为什么还要请他们来看呢?)

●阅读教学就应该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一次次地生疑,一次次地解疑,在这个过程中求得一次次的进步。

(4)师补充林则徐有关情况:禁烟,在当时是一项极为艰巨的任务,内外上下,阻力都很大。这些阻力不仅来自被触犯了借鸦片贸易牟取暴利的英国侵略者和中外鸦片贩子;而且来自于从清朝中央以至地方借鸦片走私而营私舞弊受益的大小官吏及其附庸者;来自于清朝满族亲贵和嫉妒林则徐声名的有权势人物,后者的破坏中伤更是不易提防的。当林则徐受命为钦差大臣时,投降派首领穆彰阿也极力反对。

●阅读教学,老师必要的讲解绝不能丢。通过补充,不仅扩展了阅读,而且激发了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进一步加深了对林则徐的了解与认识。

(5)这些外国商人会怎样想?

(6)过渡:是呀,林则徐明知道外国商人会恨他入骨,为什么还要请他们来观看销烟呢?

6、根据学生的回答,切入第六自然段的。学习。

(1)齐读,交流体会。

(2)师述:林则徐这样做是为了告诉那些外国人,中国人是不可欺侮的。他这样做沉重地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让我们深情地将第六自然段朗读一遍。

7、深入学习第三自然段。

(1)在销烟的过程中,不知你们发现没有,有一群人,他们不仅是虎门销烟的观看者,更是参与者。他们是谁?(多媒体出示民工销烟图)(2)他们是怎样销毁这些害人的鸦片的?默读课文,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

●在合作的氛围中,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已有的知识被他人的视点所唤醒和激活,各自生成自己的认知,整个对话过程就会充满创造色彩。

(3)老师觉得民工所做的几个动作,其实都是在倒,可书上为什么用了撒抛倒几个不同的词呢?能交换位置吗?(体会用词的准确和此时人们对鸦片的憎恨之情)(板书:撒盐巴抛鸦片

倒石灰)

(4)自由读描写民工销烟的句子,看看课文用什么词表示这三步的先后顺序,并用先再然后这几个词语复述民工是怎样销烟的。(板书:先再

然后)

(5)教师引读。(师:随着林则徐一声令下,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开始了只见,先向,再把,然后又把顿时,这样的销烟方法多么简易、独特,多么有效啊!)

(6)(多媒体课件播放销烟过程)看,民工们正在销毁这些害人的鸦片呢!你能为这画面配上解说词吗?(学生看着画面复述销烟过程。)

●通过这一富有激情的挑战式的语言,意在引导学生复述课文重点部分。

(7)齐读第三自然段。

8、在生成中引导,引导中深入。

(1)你还能想到其他的办法来销烟吗?(用火烧、直接投入大海)(2)你觉得这些办法好吗?再读读课文的最后一段,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如果这样快的销毁了,就不能沉重打击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了。就是要他们看见自己的鸦片一点点销毁而心痛。让他们知道中国人是不可欺侮的。而且,这也表明我们的决心。)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指派来代替学生的阅读,作为教者从一开始就要有意识地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并逐步培养起对课文的感受、质疑、理解、欣赏的能力。这里将学生的感悟落到实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四、总结延伸。

1、虎门销烟这一伟大壮举,粉碎了外国侵略者的美梦,唤醒了沉睡中的人们,也给了那些醉生梦死、意志薄弱的烟鬼一记响亮的耳光,鸦片的罪恶实在是太大了!回忆过去,看看今天,你还想说点什么?

2、可令人心痛的是,时隔一百六十多年后的今天,仍有许多人在造毒、贩毒、吸毒,请看图片。(多媒体课件逐一映示禁毒宣传图片,给学生以教育。)

●由课文联系到现实生活,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水到渠成。

3、看了图片,你又想说点什么呢?

●再次以说点什么发问,给学生回忆和思考的空间,让学生说真话、抒真情,人文情怀得以释放,自我个性得以张扬。

4、如今,生长在新时代的我们,如果踏上虎门销烟的遗址,看着咆哮的大海,想起林则徐指挥销烟的场景,仰望着林则徐的塑像,你想说些什么呢?(多媒体出示林则徐塑像)请大家把要说的写下来。

●学生此时有感而发,说话写话定能得心应手。

5、总结:毒品就像洪水猛兽,摧残着人的身体,腐蚀着人的精神,全世界的人们应该联合起来,齐心协力铲除毒品,还世界一份幸福和安宁,让我们的生活到处充满欢声笑语!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一天1839年6月3日。(多媒体出示时间,学生齐读。)6.我建议同学们课后到戒毒所做个调查,再从网上或其他地方搜集一些资料,搞一次禁毒宣传主题中队会,届时,我愿意做你们的特邀嘉宾!欢迎吗?

●素质教育除了课堂以外,还需要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而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就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

虎门销烟 篇四

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另有两个多音字要掌握,理解并熟记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拒外侮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通过阅读末段,体会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

实验目标:

让学生回顾历史,了解旧中国的屈辱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心,情动于中而发而外。

教具准备:

《鸦片战争》录像、《虎门销烟》课件、网络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相配的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3、通过上网搜集和处理资料,了解林则徐以及虎门销烟的背离景资料。

一、课前准备:观看《鸦片战争》

二、谈观后感受自然导入

师:这是一部老电影了,但我却是看了一遍一遍了,因为作为一名中国人,这段历史是永远不能忘却的。你们看完了以后,想说些什么呢?

(生自由谈论。)

师:影片中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说你的理由。

(可自由谈,只要说出理由就行,相机激发学生的爱国情,引出主人公林则徐)

师:你们了解林则徐吗?

先调动学生已知,大致说说对林则徐的认识,引导学生上网查询。然后师总结。

三、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提醒:不动笔墨不读书。掌握生字词。

出示要求:自读课文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2)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想象它们在句子中的意思,并标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2、检查自学效果。

(3)出示词语。

鸦片 欺侮 盐巴 虎门销烟

历史 装点 顿时 伟大壮举

(4)指名读词,重点读准翘舌音、后鼻音。

(5)解释词义,了解词语掌握情况。

(6)分自然段指名试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四、练习巩固

1、描红。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精读课文第二至六自然段。

2、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一、复习导入

二、精读课文

1.虎门销烟是个怎样的事件?从课文中找一两个词语来说明。(引导学生读读文章的第一、第六自然段,首尾联系,理解“值得纪念”是不同寻常的意思,“伟大壮举”是指伟大的举动)(板书:伟大壮举)

过渡:课文中说虎门销烟是“伟大壮举”,在“壮”下加“△”,“壮”在这个词中是什么意思?(雄壮、气势盛大)读读全文,找一找哪些句子能表现“壮”,将这些地方画下来、读一读,是不是能感悟到“虎门销烟”是一次“伟大壮举”。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你能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这一事件的“壮”?

(2)读后交流。引导学生体会这一段以销烟前场面的隆重、壮观体现了事件之“壮”。①前来观看的人多而广,“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宽阔的海滩挤得“水泄不通”;除了百姓还有文武官员、外国商人。②隆重,虎门寨装点得“分外壮丽”,新搭起的礼台上“彩旗林立”;官员“身着朝服”。(板书:场面:壮观、隆重)

(3)指导朗读。

这一段我们应该怎样读?先让学生自读感悟,然后试读,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组织评议,教师适时点拨,然后再读,要求学生读出场面的壮观、隆重,特别提示要把描写人多、场面隆重的词语读好。

3.学习第三至五自然段。

(1)过渡:销烟前的场面是这样的壮观、隆重,可见虎门销烟是一次“伟大壮举”。接下来第三、四、五自然段写了这个“伟大壮举”的经过。默读第三至五自然段,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一说这三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虎门销烟的经过)(板书:经过)让学生概括说说主要经过:下令、销烟、结果。

(2)从“虎门销烟”的经过中,哪里看出“壮”?

①指名读第三自然段中描写下令销烟情景的句子。让学生说一说哪些词句写出了事件的“壮”?从中能体会到什么?

交流:“群情沸腾”、“礼炮轰鸣”反映人民禁烟的强烈愿望,林则徐“一声令下”,说明了中国人民禁烟的坚强决心,这些词语都写出了事件之“壮”。

指导诵读:抓住上面这些词语进行诵读,让学生读出中国人民激昂奋发之情,读出气势,显示出“壮”来。先学生试读,再指名读,评价,指点,最后齐读。②指名读描写销烟方法的句子,边听边想:是分几步销烟的?

(第一步:撒盐巴教师为主概括)(第二、第三步:抛鸦片、倒石灰让学生自己概括)(板书:撒盐巴抛鸦片倒石灰)

自由读描写销烟方法的句子,看看课文用什么词表示这三步的先后顺序,并用“先……再……然后……”这几个词语复述工人是怎样销烟的。(板书:先再然后)

指导朗读;这样的销烟方法真是简易、独特,而且有效。教师引读。师:“随着林则徐一声令下,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开始了……只见……,先向……,再把……,然后又把……顿时,……”然后,自由练读,结合插图在头脑产生图像,通过销烟的过程感悟这是一次“伟大壮举”。然后,指名读。最后齐读第三自然段。

(3)老百姓的反映怎么样呢?自读第四自然段,读时你想到什么?想想应该怎么读?

教师点拨:①从“跳哇、叫哇”想到销烟大得人心、大快人心。②从“成千上万”、“欢呼声”想到销烟的声势撼天动地,爱国拒侮的志气、力量震惊中外。你能把这一段读得更好吗?把欢天喜地的“壮情”和撼人的力量读出来。

(4)想不想来看看当时的情景?师播放虎门销烟的课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5)结果如何?请自读第五自然段,再通过朗读告诉大家。引导学生抓住“整整”、“23天”、“二百多万斤”朗读体会“伟大壮举”战果之大。

三、拓展练说

(1)教师引导看图:看看咆哮的大海,看看林则徐指挥销烟的场景,再看看林则徐的塑像,你想说些什么?可以结合现实总结出:中国人民不可侮。(板书)指导朗读。

(2)出示第六自然段。练读,最后齐读。

(3)说说你们读完这句话后有什么想说的?

(4)师总结,激发孩子们为了中国的强大而努力学习。

(5)齐读课文。引读: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一天——1839年6月3日。

四、学法练笔

1、齐读第三自然段

2、师出示“……先……再……然后……”及练笔要求。

3、小组合作练说,并互评。

4、推荐或自荐说,师生共评。

5、怎么说就怎么写。

五、练习巩固

1、小练笔

2、同桌互相复述课文。

《虎门销烟》优秀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读懂课文,了解虎门销烟的经过,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

2、运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历史场景,引导学生在感受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走进虎门销烟现场,感受老百姓激动的心情,了解虎门销烟的伟大的历史意义。

教学媒体:

自制《虎门销烟》课件(文字、图片、声像),教师运用电脑等现代教学媒体,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

教学对象分析:

教学对象虽已到了中年段的末期,但由于生活的年代与虎门销烟事件相隔久远,因此,对鸦片给当时中国造成的危害不甚了解,所以对老百姓当时的欢呼雀跃、销烟的历史意义也没有直接的感受,这些客观情况造成了对课文理解的难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我们通过初读课文,了解到1839年6月3日,林则徐领导广东军民在虎门寨销毁了二百多万斤鸦片。

2、这节课,让我们穿过历史长河,跨越时空,去销烟现场看一看那值得纪念的一幕。

二、精读课文:

请同学们打开书本默读课文。再次阅读,你们又有哪些疑问呢?请在书中做个记号。

(一)质疑

(是怎么销烟的? 为什么采用盐巴、石灰销毁鸦片的方法? 老百姓为什么那么高兴? 为什么邀请外国商人?

(二)交流

1、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是怎么销烟的?能找到吗?

出示句子:

先向灌了水的销烟池里撒下盐巴,再……

(1)通过这句的介绍,你能说说销烟有哪几个步骤吗?

(2)你从哪些词语看出有3个步骤

(3)为什么采用这样的方法?

2、害人的鸦片就这样被销毁了,观看的老百姓非常激动,你们从哪儿感受到的?

追问:成千上万的人大声叫喊、大声欢呼,此情此景,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看见?

3、文中还有哪些描写,也让我们觉得这销烟现场像过节一样呢?读一读。

4、千上万的老百姓为什么那样的激动、兴奋,?

(当时的中国老百姓给鸦片害惨了。那时侯,鸦片如同一个恶魔,在中国的土地上肆虐。许多中国人沉迷于鸦片中,中毒上瘾。)

请看下面一组真实的照片:(出示历史照片)

虽然,他们的面容不一,却有着一样瘦弱的身体,为什么?因为鸦片!鸦片使得他们不思劳作,鸦片使得他们倾家荡产!

大片的田地荒芜,大量的白银外流。多少老百姓在痛苦地。挣扎,又有多少年轻的妻子泪眼相伴!

最可怕的是:当时的军队中,许多士兵手拿两杆枪,一杆是作为武器的枪,锈迹斑斑;另一杆就是烟枪,油光锃 亮。当时的中国人被西方称为“东亚病夫”。

现在,深受其害的老百姓看见鸦片被销毁,怎能不激动不兴奋?!

他们会激动地叫什么?喊什么?

谁再读读第四节?

让我们走近些,再看看这激动人心的一刻。(看录像)

5、目睹这壮举的除了有受到鸦片残害的中国人,还有应邀前来的外国商人。林则徐为什么邀请外国商人呢?

(看看中国人销烟的决心,警告)

那,外国商人看到了,会是什么样子呢?

正如第6节所说的,他们的嚣张气焰遭到了沉重的打击。

据史料记载,销烟前,外国商人根本不相信林则徐会把鸦片全部销毁。此时,亲眼目睹销烟过程的外国商人在懊丧之余,也不得不佩服林则徐。当时,就有外国商人向林则徐脱帽致敬。(出示史料照片)

6、你能勾勒一下心目中林则徐的形象吗?(看图片)

虎门销烟 篇六

时间:2006年9月18日

地点:多媒体教室

执教:丁贤琴(常州市北港中心小学)

班级:四(3)班

记录:蔡淳之

师:看着课题,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生:说。

师:再来说一遍。人把时间、地点、人物都说清楚。

生:1839年月日林则徐等人在虎门寨,把200多万斤销毁了。

师:这是非一个让人激动的日子。让我们看一看这段片子,回味那激动人心的一幕。(放映录像)

师:告诉我,你看到了什么?

生:老百姓在舞龙舞狮迎接林则徐。

师:他们在迎接林则徐吗?

生:他们在销烟。

师:你还看到了什么?

生:他们脸上都很高兴。

师:你看到那些人怎么样?

师:多。

生:山坡上,都是人。

师:课文中是怎么样描写这个场面的?从课文中找出一个词来描写人多的。

学生读课文第二自然。

生:水泄不通。

师:是什么意思?

生:人很多。连水都排不出去。

师:还有哪些词语是写人多?

生:人山人海。

生:人流如潮。

师:用上学期在《金子》一课学过的一个词语?

生:蜂拥而至。

师:都有哪些人来了?

生:有男男女、老老少少,外国商人……

师:请你把这段话读好。

生1:读。

师:非常好。

生2:读。

师:我觉得你可以把“宽阔”一词读得大一些。

生:再读。

生:齐读。

师:还有那些文武百官,他们是——

生:身着朝服。

师:从这个“身着朝服”,你体会到什么?

生:英勇。

师:这个词用得不恰当。他们都来参观虎门销烟,可见他们对这件事情——

生:非常重视。

师:所以他们才要身着朝服。还有那些外国商人——

生:读。

师: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从旧中国外国商人在中国的地位。还有,都是从他们那儿收缴来的?

生:这回是对他们一个警告。

师:下次下这样的话——

生:就要杀头。

生:我们就要把这些销毁。

师:对,挫挫他们的锐气。齐读。

师:这一段告诉我们人多,场面壮观。还有哪些地方看出场面壮观?自己读。

生:我觉得分外壮丽虎门寨还要壮丽。

师:再来看天气?

生:晴朗……

师:连天公也作美了。还有哪些地方体现场面壮丽?

生:彩旗林立。

师:什么时候我们学校也会彩旗林立?

生:六一节。

生:国庆节。

生:开学典礼。

师:表示人们对这些日子的重视,场面非常隆重的。请你把这一段场面读出来。

生:读。

师:场面壮观读出来了吗?一个人的力量太单薄了,全体女生来读。

女生读。

师:男生也一齐把这壮观的场面读出来。

男生读。

师:大家的等待中,午后二时许,林则徐等人登上了礼台,震惊中外虎门销烟开始了。看(放映影片)

学生看录像。

师:这一回你看到了什么?

生:人们把和盐撒下去,冒出了难闻的味道。

生:我看到人们把都倒进了池子里。外国商人看到了,连忙向林则徐道歉,表示不再卖了。

师:这个销烟需要哪些材料呢?请你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生:需要水、还有一大块一大块的盐巴、放入池内,还要一袋袋的生石灰。

师:材料大家都知道了。作者是怎么把这个销烟过程写清楚的呢?

生:读。

师:他用到了——

生:先,再,然后。

师:这三个词语表示什么的?

生: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

师:是表示顺序的。来,一起读。

生:先……(生读)

师:作者用这三个词把这个过程写具体了,我们在写作文时,也可以用上这些词,把过程写清楚。你能把这个过程读好吗?(看好黑板)

生:读。

师:还有哪个小朋友来介绍一下?

学生读不通。

师:请一个人来帮助他。

生:同桌两人齐读。

师:要知道,在以前销毁是把桐油洒在上……这样用的时间多,还不彻底。林则徐想到了一个好办法……这样,就销毁了。你觉得这样的方法简单(好)吗?

生:简单。

师:方便吗?

生:方便。

师:我们就把这段话读好。

生:齐读。

师:这个方法你记住了吗?

生:记住了。

师:看着它把这段话记住了。“只见一群群________,先________,再________,然后________。”

生:说。

师:其它小朋友会了吗?

生:会了。

师:会了就一起说。

生:齐说。教师帮助说。

师:告诉我,销烟就一天吗?

生:持续了23天。

师:就这么一点吗?

生:200多万斤。

师:老百姓怎么样?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呢?

生:读。

师:刚才你也看到了。我们一齐读。

师:你知道老百姓为什么会这样高兴吗?

生:因为害人的。

生:外国人用把中国的强壮男子弄倒了,只剩下老人和孩子,这样我们中国人就没有力气了。这种会慢慢地让人上瘾,吸上瘾时就会发作。

生:也是大烟,假如一个人迷上大烟的话,你抽上大烟的话,就会瘦得像葱似的,就没有力气干活了。

师:没力气干活了。他们就会卖儿卖女,只剩下妻子在家里干活。假如士兵吸了后,就会——

生:读。

师:有个资料说:早时士兵手里有两杆枪,银子也流到外国去了。当时我们中国人被称为东亚病夫。老百姓看到被销毁了,怎么能不激动呢?

生:读。

师:他们会叫些什么?

生:被销毁了!

师:再激动一些。

生:我们中国人不再是东亚病夫了!

师:我们会一天一天强壮起来了。让我们一齐读。

生:读最后第二节。

师:销烟持续了(引读)

生:读最后一节。

师:虎门销烟至此结束了。离我们过去了。160多年。它销去的仅仅是害人的吗?

生: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师:也销去了加在我们身上的耻辱。同时也销出了中国人的决心。还销出了什么?

生:耻辱。

师:威风。所以书上说:引读。

生:读最后一节。

师:看,这就是林则徐的像,看看那咆的大海,看看那销烟的场景,再看看林则徐的像,你有什么话想说吗?可以联系我们的现实。

生:我想到了对我爸爸说,他非常爱抽烟。抽烟对身体有害,我想对爸爸说,把烟戒掉,

生:我爸爸原来是不抽烟的,他可以洗衣服,现在他只知道不干活了,他想让他把烟戒掉。

师:你想对林则徐说什么?

生:我爸爸以前也是抽烟的,但我妈妈强制把他的烟戒掉了。我想告诉吸毒的人们,只要你坚持不吸的自豪感,你就可以戒掉了。【吸烟不等于吸毒。吸毒的危害远大于吸烟。】

师:相信自己吧。

生:我看到吸毒人们身上会发炎,警察把它们抓起来。

师:毒品对人是有害的,只要我们坚强一点。我们的国家也会强盛起来。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教师板书。

生:我们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

师:让我们把这句话告诉全中国人——

生:我们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

师:告诉全世界——

生:我们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

师:同时也激励自己吧——

生:我们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

师:只要我们远离毒品,就能不受外国人的欺侮。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还要记住这一个人。

生:林则徐。

师:记住这一天。

生:1839年6月1日。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6篇《《虎门销烟》优秀教学设计》,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11 135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