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设计(优秀7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下面差异网为您精心整理了7篇《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设计》,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内容:

课标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p5 2(例3)~~p53上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余数,知道余数的含义;

2、在初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基础上,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3、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综合的能力;

4、通 过探究过程,使 学 生 感受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培养探究性学习能力;

5、初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习惯。

教学重点:

1、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2、探究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教具准备:课件、多媒体设备

学具准备:水果卡片(不同的水果),鲜花卡片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请同学们运用已经学过的找规律的知识,用学具设计一个规律,然后告诉老师,你是怎么摆的,接下来你想让老师猜几号学具,老师不用看就能猜出它是什么。不信,谁来考考老师?

2、学生摆、问老师、老师答。

二、探究新知

1、观察图意,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下面的校园情景,认真想一想哪些使可以用除法来解决问题的?(课件展示)

学生提出问题

2、实际操作,感受新知

(1)。教学例题1。

a.利用课件演示例1:国庆节到了,同学们打算将联欢会的会场用鲜花布置,小朋友先般来15盆花,他们打算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

b.动手操作:

c.提问思考:

d.尝试列式:如果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e.你能说说列竖式的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吗?

(2)。教学例题2。

a.课件演示例2:同学们将校园一角的23盆花全部搬到了会场,还是每5盆摆一组,最多可以摆成几组?

b.仿照例一的方法进行探究,发现有什么不同?

c.认识余数:23里面最多有几个5?这余下的3盆不够再分一组,这个数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板书课题:余数)

d.尝试列式:23÷5=4(组)……3(盆)

e.适时小结: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接着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f.小组讨论:如何列竖式?把自己的想法和同组的小朋友说一说。

g.列出竖式:

(3)。观察比较:看看例1和例2的竖式,比一比,从这两道题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

三、观察比较

观察一组列式,你能发现什么?

a.课件展示

b.小组讨论

c.全班交流

d.小结:

1、剩下不能再分的数叫余数;

2、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四、巩固拓展

1、猜猜看 : 课件展示,学生猜

2、拓展题:

现在你们能想出老师为什么会很快猜出你们前面所摆的学具是什么了吗?

你们也能运用今天学的“有余数的除法”知识,很快地猜出第24个、第30个图形是什么吗?

五、归纳小结,结束全课

小朋友,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你体验最深的是什么?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篇二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把若干物体平均分的活动中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2.能根据平均分有剩余的活动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正确读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3.通过操作、思维、语言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能力。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教学重难[1] 点重点: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教学资源小棒、记录表。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1.摆一摆。用8根小棒摆正方形,可以摆几个正方形?(两个小正方形或一个大正方形。)2.说说你是怎样摆的?8根小棒,每4根一摆,可以摆2个小正方形。8根小棒,每8根一摆,可以摆1个大正方形。3.列式计算。摆两个小正方形:8÷4=2(个)  8表示什么?4呢?2呢?摆一个大正方形:8÷8=1(个)二、探究新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都在与数字打交道,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不信,你瞧!(一)提出问题。1.在学校组织的科技知识竞赛中,豆豆和小朋友齐心协力,赢得了冠军。老师奖给豆豆10枝铅笔,豆豆想:这10枝铅笔可不是靠我一个人得来的,我要分给大家,让大家和我一起分享胜利的喜悦。可是,怎样分才合理呢?2.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师引导统一认识:每人分得同样多。3.想一想:每人分得同样多,可以怎样分?(每人分2枝、每人分3枝、每人分4枝……)每人分2枝,可以分给几人呢?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几人呢?每人分4枝呢?……让我们来分一分!(二)探究新知。1.分一分。(出示记录表)每人分几枝分给几人还剩几枝    2    3

4

5

6(1)指导操作。10枝铅笔每人分2枝,可以分给几人呢?请一小组上台示范分一分。分后问:10枝铅笔每人分2枝后有没有剩余?师生共同在表格中记录结果。(2)自主活动。如果每人分3枝、4枝、5枝、6枝,分别可以给几人呢?你能用以上方法在小组里分一分,并把分的不同结果记录下来吗?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2.说一说。(1)学生汇报交流,师填写表格,确认结果。每人分几枝分给几人还剩几枝    2   5   —    3   3   1

4

2

2

5

2

6

1

4(2)观察以上分法,把它们分类,并说说是怎样想的?(3)小结。10枝铅笔平均分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正好分完,另一种是分后还有剩余。每人分几枝分给几人还剩几枝    2   5   —    5   2   —(1)每人分几枝分给几人还剩几枝    3   3   1    4   2   2    6   1   4(2)3.写一写。(1)观察表(1)。10枝铅笔每人分2枝,可以分给几人?有没有剩余?怎样列算式?(板:10÷2=5(人)。)10枝铅笔每人分5枝,可以分给几人?有没有剩余?怎样列算式?(板:10÷5=2(人)。)10表示什么意思?5呢?2呢?(2)观察表(2)。10枝铅笔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几人?用什么方法计算?(板:10÷3=。)可以分给几人?(板:3人。)有没有剩余?还剩几枝?这1枝还能分吗?这1枝是剩下的,它是10枝里面的一部分,我们可不能忘了它,在3人后面加6个小点,把它记下来!(板:……1(枝)。)(3)认识余数。在除法算式中,每个数都有自己的名称,在10÷3=3……1中,10、3、3分别称为什么呢?1呢?请同学们看书自学。反馈交流,师板书:余数。带领同学齐读算式:10除以3等于3余1。(4)观察比较10÷5=2和10÷3=3……1这两道算式,师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没有剩余,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4.试一试。你能把表(2)中分铅笔有剩余的其他情况,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吗?学生独立在书上填一填。反馈交流:10÷4=2(人)……2(枝)          10÷6=1(人)……4(枝)说说这两道算式中商和余数各是多少,分别表示什么。解决问题:豆豆一组有3人,那么他会选用哪一种分铅笔的方法呢?(每人3枝,还剩1枝。)5.概括提炼:想一想,什么情况下平均分的结果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表示,余数表示什么?三、应用拓展1.“想想做做”第1题(1)。(1)先用学具按要求摆一摆,然后根据摆的结果填空。(2)展示个别学生的填空情况,说说每题中的商和余数分别表示什么?2.“想想做做”第1题(2)。(1)看图独立完成。(2)展示个别学生的填空情况。(3)观察比较:这两题有什么相同之处?(第(1)题是每几个一份,第(2)题是平均分成几份,两题都是平均分后有剩余,就可以写成有余数的除法算式。)3.“想想做做”第2题。(1)出示第2题图。(2)提问: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3)独立完成下面两道题的填空。(4)集体交流讨论:比一比两小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4.“想想做做”第3题。先把题目要求读一读,然后同桌互相说一说,再指名说一说。四、总结揭题1.这节课学会了什么?(板:有余数的除法。)2.生活中还有哪些平均分后有余数的情况?课后到生活中去找一找,如果找到了就用有余数的除法说一说,说给父母听。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表格以及算式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篇三

一、 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理解有余数的实际意义,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

2. 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积累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能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的过程和结果。

3. 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愉快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培养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态度和习惯。

教学重点:

1.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并会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2. 能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试商的方法。

教学课时:

五课时

第一课时   有余数除法的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第1~2页的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3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通过平均分的活动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初步体会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重点:

使学生通过平均分的活动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具准备:

小棒、圆片、三角形。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动手操作,初步感知

1. 出示10÷2

1) 请学生口算,师板书。

问:如果这里的10根小棒,每2根一份,可以分成几份?

2) 学生动手分,并完整的说说10除以2等于5的含义。

2. 分组操作,进行记录。

1) 如果把这里的10根小棒,每人分3根可以怎样分?

学生动手操作,师指名说自己分小棒的过程、结果。

2)  出示表格,并填完整。

每人分几根 分给几个人 还剩几根

2

3

…… …… ……

3) 问:如果每人分3根,最后把10根都分完了吗?剩下的1根为什么不继续分下去呢?比一比,同样是10根小棒,如果每人分2根或者每人分3根,分得结果有什么不同?

4) 如果还是这10根小棒,每人分4根、5根、6根,分得的情况又会怎样呢?同桌分,再将表格填好。出示:

每人分几根 分给几个人 还剩几根

2 5 0

3 3 1

4

5

6

3.  汇报

1)指名汇报,同时将表格填写完整。

2)问:通过自己动手分一分,你觉得根据最后得到的结果不同,可以分成几种情况?哪几种?

有剩余的情况出现时,你们为什么不再继续分下去呢?

4. 交流

1)问:根据分得的结果,可以分为正好分完的和分后有剩余的两种情况,像这种正好分完的,你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吗?

(生独立列式)

2)说明:像这几种分后有剩余的情况,仍然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

如:把10根小棒,每人分3根,分给了几人,还剩几根?(生答)

问:按要求列式。(板书:10÷3)

为什么可以用除法计算?10和3分别表示什么?

问:最多可以分给几人?也就是说明10里面最多有几个3?有没有全部分完?还剩多少?(板书:……1(根))

说明:没有分完的,在商的后面写上6个点,再把剩下的数写上,这个数叫余数。(板书:读作“10除以3等于3余1”)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3)生齐读算式,指名说说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问:这题为什么要写余数?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5.  揭题: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有余数的除法。

6.  小结

1)通过刚刚的学习,如果每人分4根或6根,你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吗?(生独立完成)

2)汇报填写情况,板书。

3)指名说说各个算式的意思。

7.  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在什么情况下平均分的结果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表示?余数表示什么?

(生讨论,再指名说)

小结:在平均分时,如果分到一定程度,剩下的已经不够再分为一份时,就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表示。

二。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1

1)出示题(1),请学生按要求分一分,再将括号填写完整。

指名口述分的过程。

问:为什么剩下的2个圆片不再分5份?

填写算式,指名板演,说说算式中各个数的意思。

2)出示题(2),学生分一分,再将算式补充完整。

指名说说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及算式的含义。

问:为什么有余数?

2.完成2

1)出示图,请学生说说图意,再出示(1)(2)题。

2)生根据不同的描述完成填空。

3)比一比:14÷4 =3(瓶)……2(朵)与14÷3=4(朵)……2(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小组讨论)

师小结。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获得了什么?

四。作业设计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板书设计:

有余数除法的认识

10÷2=5        10÷3 =3……1(根)

读作:10除以3等于3余1

第二课时   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

课本第3~4页的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要求:

通过分一分、摆一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综合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分一分、摆一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

小棒。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复习

1.笔算:6÷3

指名笔算,反馈是请学生口述计算过程及竖式中各部分名称。

2.分一分,说一说

1)把10根小棒,每2根一份。

2)把10根小棒,每3根一份。

生动手分一分,回答以下问题:分成了几份?能不能分完?剩下的为什么不再分一份?

生根据分得的结果,分别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说说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以及她们所表示的意思。

3. 揭题:在平均分一样东西时,结果可能是正好分完,也可能分了之后不够再分成一份,有剩余的。这两种情况都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有剩余的情况就叫做有余数的除法。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如何计算有余数的除法。(出示课题)

二。新授

1.出示例题,指名读题。

1)学生用小棒代替桃,按要求分一分。指名请学生将分的过程完整的口述。

指名列式:7÷3

问:为什么用除法计算,算式中的7和3分别表示什么?

2)写出竖式问:分成了几份?这就说明7里面最多有几个3?商写几?(板书)

问:每3个一份,分成了2份,共分掉了几个?竖式中怎样算?3和2的积6应写在什么位置上?这个6表示什么意思?

7个桃子,分掉了6个,还剩几个?那么竖式中怎样得到余下的1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问:在竖式中,“1”叫什么?(完成横式的板书)

3)生完整的说说竖式计算的过程。

2.小结:

1)问:算式中2……1表示什么?想想,如果不摆学具,怎样得到商2?(生讨论,指名说)

2)因为7里面最多有2个3,所以这里商2比较合适。

问:为什么要用“最多”?

3.教学“试一试”

1)出示“试一试”,生读题。

2)师:能不能用刚刚学到的方法,找到合适的商呢?(生试做)

指名说,师指出:计算18÷5时,可以想18里面最多有几个5,最多有几个,商就是几。

3)出示竖式1问:这个列的对不对?为什么?

指出:商2,要减去2和5的积10,余下的8里还有1个5,所以18里不只有2个5,商2就小了。

出示竖式2问:这个对吗?为什么?

指出:商4,就要减去4个5的积20,不够减18里没有4个5,所以商4就大了。

小结:商2小了,商4大了,那怎样找出合适的商呢?

4. 观察:例题7÷3中的余数1比除数3大还是小?18÷5的余数比除数怎样呢?

通过观察比较,你发现了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了吗?

(生思考、汇报)

小结: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板书,生齐读)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1

第(1)题:

1)读题,学生按要求动手分。

问:分成了几份?还剩几根?9里面最多有几个2?还余几?

2)生填写竖式。

3)问:商4是怎样算出来的?表示什么?余数1呢?

第(2)题:

生独立完成,指名说试商的过程。

2.完成2

1)生分组完成,指名板演。

2)生说说每题的计算过程。

比一比:每组中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对比说说怎样得到的商?

3.完成3、4题。

引导学生观察图意,弄清题意后再独立完成。

四。全课小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在计算有余数除法的时候怎样又快又准确的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找到商呢?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7÷3 = 2……1(个)

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第三课时   有余数除法的练习

教学内容:

课本第5~6页、练习一第1~6题

教学要求:

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进一步掌握用竖式计算的方法,能正确的进行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教学重点:

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进一步掌握用竖式计算的方法,能正确的进行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教学难点:

能正确的进行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揭题

1.口算

7×7      9×6      21÷3      3×4

24÷8     12÷2     35÷7      4×7

6×9      48÷8     18÷2      56÷7

2.回忆上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

3.今天我们就来练习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二。计算练习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1.完成练习一第1题。

1)出示题目,生弄清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

3)反馈,指名说说自己是怎样写的,每个算式的意义是什么?

2.完成练习一第2题。

1)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生说说怎样想到商的。

3.完成第3题。

1)生找出错处,并改正过来。

2)指名说说错误的原因。

3)问:如何才能找到合适的商?计算有余数除法时还要注意什么?

4.完成第4题。

1)生口答商是几。

2)分组计算检验。

5.完成第6题。

1)学生分组计算,指名板演。

2)反馈。

3)比一比:每列火车中的三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练习了有余数的除法,在计算时要想被除数中最多有几个除数,还要注意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四。作业设计

练习一第4、5题。

第四课时   有余数除法的练习

教学内容:

课本第6~7页、练习一第7~12题

教学要求:

1.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2. 能运用有关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教学难点:

能运用有关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基础练习

1.口算

2×3      63÷9      2×8      56÷8

7×4      6×4       36÷4     5×6

28÷7     12÷6      3×9      35÷5

2.口答:

15里面最多有(   )个4。

53里面最多有(   )个7。

44里面最多有(   )个8。

33里面最多有(   )个6。

3.指名说说在计算有余数除法时,要怎样想,商才能很快求出?

4.揭题:今天我们继续练习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二。计算练习

1. 分组练习,指名板演。

63÷9      67÷9

40÷8      47÷8

1) 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 反馈,说说计算过程。

3) 问:根据计算结果,以上两组题可以分成几类?为什么每组中的第一题没有余数,第二题就有余数?

2. 完成练习一第7题。

1)明确要求,先口答商及理由。

2)学生分组计算,以检验刚才所说的商是否正确。

指出:看余数是多少,可以想几个几是多少,被除数里还多几,余数就是几。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小结: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3. 完成练习一第9题。

1)出示题目,思考:除数最小应是几?

2)指名回答,说明理由。

问:如果除数是6,再根据题目中已给的余数,想想商可能是几,那么被除数能确定是多少呢?

3)问:如果将“最小”两字去掉,你认为除数可以是几,为什么?完成练习一第2题

三。解决实际问题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10题。

1) 出示第(1)题。

生弄清题意,完整口述题意。

生独立完成。

指名反馈,说说这题为什么要用除法计算?这道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2) 其余3题,生弄清题意后独立完成。

指名板演,再说说理由。

2.完成练习一第11题。

1)学生了解图意》

2)学生独立完成。

3.完成练习一第12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交流、反馈。

四。全课小结

今天主要练习了什么?怎样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第五课时   实践活动:我们去植树

教学内容:

课本第8~9页

教学要求:

以植树活动作为背景,通过学生的对话、提问,使学生获得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直接经验,发展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仔细观察、积极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以植树活动作为背景,通过学生的对话、提问,使学生获得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直接经验,发展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仔细观察、积极思考的习惯。

教学难点:

以植树活动作为背景,通过学生的对话、提问,使学生获得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直接经验。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情景引入,信息整理

1.课件演示,创设情境

同学们,你们知道3月12日是什么意思吗?

对。这天是植树节,中山小学二年级的同学们将要组织植树活动,大家看这幅图。(出示)

1) 问:通过观察,你得到了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完成这张统计表吗?

2) 学生独立完成统计表。

指名反馈,说说自己是根据哪些信息得到的相应结果。

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小朋友们,刚刚我们知道了一、二、三班的小朋友们各要植树的棵数,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他们是怎样栽的?

2.对于每个班的植树中的问题进行解决。

3.进一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提出问题,并有选择的解决问题。

4. 想一想,我们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还有那些时候回遇到类似的问题?

(小组讨论、汇报)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篇四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分小棒、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2、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借助直观操作和有趣的习题,使学生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快乐并喜欢数学。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已经能够正确地运用表内乘除法进行计算,并且能够熟练地解决有关乘除法问题。本节课课前已经让学生准备学具和预习,已经对有余数的除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这个环节,让学生理解“从总数分走了一些,还剩的不能继续分,只能剩余”,从而理解余数的产生和意义。还要让学生知道分后剩余部分即余数必须小于除数的道理。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探究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2、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卡片。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复习表内除法

表内除法口算

师:同学们已经学过表内除法了,并且学的非常棒,老师这里有几道没有写得数的除法口算题,想请同学们一起来回答一下,读算式并直接说出它的得数。(鼓励)

2、复习表内除法的含义

教师:下面我们来解决一个数学问题,同学们喜欢吃草莓吗?儿童节到了,有一个班的同学们打算在班级联欢会上摆一些果盘,他们买了一些草莓,准备每2个草莓放一盘,现在有6个草莓,可以摆几盘呢?同学们可以用小棒代替,摆一摆。6根小棒,每两根分一份,能分几份?(巡视指导)

教师:同学们是不是像屏幕上这样分的,那同学们能不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请把算式写在练习本上。(请两名同学到黑板示范)

教师随学生汇报板书,6÷2=3(盘)(强调单位的书写、算式每个部分的名称)

教师:你能说说为什么选择用除法来列式呢?

生:因为是平均分。

教师:6÷2=3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生:这个算式表示“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三盘”

(二)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教师:同学们在摆果盘的时候发现原来有7个草莓,现在每2个摆一盘,能摆几盘呢,请同学们再次用手中的小棒摆一摆。7根小棒,每两根分一份,能分几份呢?(巡视指导)

在摆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剩一个草莓。

教师:这一个草莓为什么不能摆到盘子里?

生:因为题目中要求每2个摆一盘,剩下1个不够摆1盘。

师:我们把不能再分的数叫做余数。(板书:余数)

(2)平均分时有剩余,引出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教师:你们能把刚才摆的过程再用一个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吗?请写在练习本上。(请两名同学到前面示范)

生:学生写出除法算式。7÷2=3(盘)……1(个)

教师:省略号后的数字,我们把它叫余数。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的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板书:有余数的除法)

教师:谁来把刚才写出来的算式读给大家呢。

生:学生汇报。(大家再一起读一遍)

师:那这个算式表示的意义是什么呢?

生:这个算式表示“7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三盘,剩余一个”

(3)通过习题巩固认知

p60

(三)探索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1、观察课件,找出规律

有的同学用小棒摆出了这样的规律图,请你接着写出13根,14根,15根的算式。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下问题:

(1)除数都是多少?

余数都是多少?

余数可能是4吗?余数可能比4大吗?

为什么?说说你的想法。

(2)余数和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板书:余数小于除数

(3)拓展---摆五边形,三角形

2、通过习题巩固认知(课件)

(四)总结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和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

3、 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喜悦。

目标解析:

本课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基于学生已有的表内除法的基础之上,同时它也是今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把物品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学生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一)出示教材第59页主题图。

(二)引导观察,交流信息。

(三)教师小结,揭示课题。

平常我们分东西,有时候正好平均分完,有时候不能正好分完,剩下的又不够再分。剩下不够再分的数就叫做余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主题图的情境,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背景中挖掘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感悟,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动手操作,探究意义

(一)复习表内除法的意义

1、课件出示6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2、学生交流获取信息。

3、利用学具实际操作。

4、用算式表示操作的过程。

5、小组内说说6÷2=3(盘),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

【设计意图:沟通操作过程、算式、语言表达之间的转换,使学生明白它们的意思是一样的,只是表达的形式不同。】

(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1)课件出示7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2)学生利用学具操作。

(3)交流发现的问题:剩下一个草莓。

2、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平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

(1)学生用算式表示刚才摆的过程,教师巡视,选取典型案例。

(2)教师板书规范写法:7÷2=3(盘)……1(个)。

(3)交流算式表示的意思,7、3、2、1各表示什么?明确“1”是剩下的草莓数,我们把它叫做余数。

3、归纳总结,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1)比较两次分草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教师随学生的回答课件呈现下表。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有余数除法”,教学例4,练习十三的第2、6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初步培养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收集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索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从生活数学到数学问题的抽象过程,感受知识的现实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结合商和余数在实际情境中的含义正确写出相应的单位名称。

教学难点

运用恰当的方法和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表格。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教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猜做个游戏好不好?

出示课件:想一想,第十六个图形是什么样的?第35个呢?第98个呢?

教师:咱们运用有余数的除法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同学们真厉害,猜得非常准确,其实这就是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就是“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

二、尝试问题,自主学习。

(1)显示例4的主题图,让学生观察。

教师:在同学们的体育活动当中也会出现有余数的除法的实际问题,大家请看!

提问: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你能根据图中的有效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生1:有32个同学

生2:老师要求每6人一组

生3:可以分几组,还多几人?

(课件同步出现:可以分几组,还多几人?)

师: 你能帮老师解决这个数学问题吗?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算一算,开始吧。

(2)自主学习,尝试解决问题。

教师:小帮手们动作可真快!请两位小帮手给大伙儿说说你的计算方法。

师:哪位同学给大家说说自己的算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口述板书,

如果有的学生没有写出单位,这时提问:

师:这里的商5表示什么意思呢?余数2呢?那单位各是什么呢?(根据商和余数的单位提问:

教师:你们知道这里的商5表示什么意思吗?余数2呢?

生:商表示可以分5组,余数表示还多2人。)

(3)出示练习十三的第2题。

师:下面这道有关跳强绳的问题怎么解决呢?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19-8=11(米) 11÷2=5(根)……1(米)

答:可以做5根短跳绳,还剩1米。

三、探究合作,解决问题。

教师:同学们,当你的练习本用完后,你一般会怎么处理它呢?

生1:把它扔了。

生2:卖给废品回收站。师:你可真会节约再利用资源。

教师:这些纸是可以重复利用的。

播放课件。

看完后出示:

据调查统计,在一所有一千名小学生的学校里,一个月可回收废纸约2万张。按1000张纸重约1千克计算,卖给废品回收站可得人民币20元。如果同学们平时收集牛奶盒、矿泉水瓶、饮料瓶等可利用资源,可换得人民币35元。今年我省不少地区遭受到了洪灾,我们可以拿这些钱为灾区小朋友做些什么呢?

生1:把这些钱捐给他们。

生2:用这些钱购买学习用品送给他们。

教师:同学们可真有爱心!

出示课件。

教师:这里出现了什么问题?你能解决吗?

教师:第二个问题你能想出不同的方法吗?各小组可以先讨论,再写下各位购买方案。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表格,将自己认为最好的购买方案进行整理,填写在表格内。开始吧!

学生一边讨论教师一边巡视,学生讨论完填写好表格后,老师提问。

教师:谁愿意来展示自己的解决方法?

教师:同学们觉得这个同学的方案好吗?好在哪里?你认为不足之处在哪?你有什么好的设计方案?

学生说完后老师小结,进行思想教育。

教师:废物再利用可以给我们带来这么好的效益,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大家可得注意回收,这样既可以保护环境,还可以节约能源,让我们来争当环保节能的小公民吧!

四、课外延伸,拓展思维。

师:三年级一班的同学们也利用废物回收,换来了一些班费,组织大家进行了一次旅行,在旅行中他们遇到了一些问题,请看!

出示第6题的情景图。

先让学生观察“丛林探险”情景图。让学生从两名同学的对话以及图中的指示牌,获得数字信息,解决“坐车”和“租船”问题。

师:从图中同学们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生:丛林探险活动每辆小车坐6人。

生:我们班有44人。

生:激流勇进游戏每条船坐5人。

师:小男孩小女孩提出了什么问题?

生:如果全班都玩“丛林探险”,最多可以坐满几辆车?会有剩余的人吗?

生2:如果都玩“激流勇进”,应该租几条船呢?

师:请同学们自己先自个儿想想,然后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方法,并列出算式,说明理由。

(1)坐车问题:44÷6=7(辆)……2(人)

答:最多可以坐满7辆车,还剩余2人。

提问:剩余这2人怎么安排呢?

生:再坐一辆车。

(2) 租船问题:44÷5=8(条)……4(人)

教师:你对这种租船方法有什么看法吗?

教师:你可真会发现问题。

教师:剩下的4个人不去了吗?怎么办呢?

师:应该租几条船呢?为什么?

教师:你为什么要把8加1呢?

8+1=9(条)

答:应该租9条船。

教师:你考虑得可真周到!

教师:同学们在外游玩的时候可得注意安全哦!

五、结束课题。

教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感今天受?对自己和他人有何评价?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篇七

教学内容: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时

设计主要理论依据:

《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主要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表内除法主要研究“正好分完”的情况。而有余数的除法主要是研究“分后有剩余”的情况,它也是今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切实学好。这个单元中共有 4 个例题,例 1 的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回忆起以前学过的表内除法的相关知识,学会用竖式计算除法,这也是进一步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例 2 是对有余数除法进行教学,让学生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让学生着重理解余数的含义,学会用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生动有趣的适合学生的学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我根据中年级学生的直观动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的思维规律,充分运用直观手段分为四个层次进行教学。

学情分析: 我们知道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前提下,灵活处理教材内容,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是新课标所倡导的。而表内除法应是学生们已熟练掌握的,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着重抓住除法竖式计算和“余数的认识及其含义”这个知识点来进行教学,这对学生们来说是不会有太大的困难的。

教学目标:

1 )通过创设情境和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表内除法的横式、竖式写法和试商的方法。

2 )使学生能够正确地口算和笔算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

3 )会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4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

1 )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弄懂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 )让学生学会笔算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

教学准备: 准备小棒 卡片 火车头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 、发小棒,用小棒摆喜欢的图形。

2 、引导用小棒摆一个一个独立的三角形。

二探讨新知

1 、小组交流摆的情况:最多摆几个,怎样列式,为什么?

2 、汇报:用 12 根小棒摆 4 个, 12 3 = 4 。用 11 根小棒摆, 11 3

3 、讲解竖式写法。思考:余数表示什么?

4 、观察比较:观察这两题,你发现了什么?

5 、小结: 有余数的的除法(板书课题)

三巩固新知

1 用 13 、 47 根小棒摆三角形,怎么摆?列式计算(做一做)

2 坐车去旅游 。 看你桌上的题卡,请你认真做对题,可别上错车。(贴火车图)

生做题按余数多少上前站好。

3 咱班共有多少人?下火车需要租车,如果一辆车可以坐 8 人,需要租几辆车?剩下几个人怎么办?(列式计算)

4 老师还要再考考你们,看谁最快,最先到达目的地。(卡片)这个大红苹果就送给你。

四全课小结:这节课上有哪些收获?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7篇《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设计》,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311 3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