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优秀4篇】

发布时间:

《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的教学要让学生感悟坚定的信念与爱的传递,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差异网为朋友们整理了4篇《五年级语文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如果能帮助到您,差异网将不胜荣幸。

语文教案-《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篇一

【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周坪小学 刘玉梅】

〖如何正确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进行亲情熏陶〗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社会、学校、家长十分重视孩子的智力教育,而忽视了对孩子的人格教育。缺乏对孩子人格的正确引导教育,让智力教育与人格教育出现了倒挂现象,使得孩子无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他们的心里,分数才是自己唯一的追求,而对于有恩于自己的父母、师长,他们没有任何的感激之情。

孩子不懂得感恩,变得冷漠与自私,是家庭、学校、社会感恩文化长久缺失造成的,我们现在所缺失的正是感恩文化,如今我们要找回它们,不仅要从学前教育开始,通过情感心理的发展和培养逐步潜移默化,更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多方的努力,重新建立良好的文化氛围。因为,只有让学生对社会对环境及周围的人心存感激,他才能幸福愉快,才能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才能在遇到困难时得到更多的帮助,从而走出大写的人生之路。

作为学校,应该反思当前的教育方式,明白亲情的流失与亲情教育的失位与学生的感恩思想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作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和感恩意识的培养。

“德育无闲人,人人都育人。”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努力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教学资源,找到切入点,在教学中不断渗透亲情教育。特别是语文教师,语文教材里有许多文质兼美的亲情赞歌,应引导学生好好赏析,进行亲情熏陶,激发他们的人生感悟,我在平时的教学中非常注意做到这一点。如《钓鱼的启示》中给儿子道德力量的父亲,《地震中的父与子》等,都是进行亲情熏陶的好教材。同时我还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因虚荣心作祟而嫌弃父母贫穷的现象,让学生对照文本谈谈自己对父母的态度,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一次亲情的洗礼。其次,推荐、引导学生阅读包含亲情感恩内容的作品。其作用往往胜过老师的空洞说教。

【湖北省宜昌市点军区点军小学 周 琼】

〖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文本·创设想象情境,激活文本灵性〗

长期以来,为什么语文教学中会出现学生厌学、费时而效率低下的现象呢?很多教师都将责任推倒了学生的身上,对此我们作为教师能否做一个换位思考,不要把所有原因都推到学生的身上。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最容易得到的书,莫过于课本了。但读课本的感觉比较复杂,像一种奇怪的果子,刚开始品尝时有一点甜,你可以结识一些新鲜的故事 ,但这种喜悦很快就会消失。你要学生字,要听写,要背诵,加之无穷无尽的考试和考试之后的惨痛记忆……涌上舌尖的就是不尽的酸楚和苦涩了。

语文课本常常不是使我们的孩子更爱文字,而是怕它了。

教学本身是一种师生双向互动的活动,应将两者放到同一环境下,平等地审视和对待。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构建者。

文本意义的实现必须靠学生通过阅读对它进行具体化,以学生自己的感觉和经验去填补文本的“空白”。以前,人们总是认为意义是作品所固有的,学生只不过是通过阅读得到它而已。但接受美学认为,文本一旦和学生发生关系成为审美对象,它就不再是一种孤立的存在,而是成为学生在感悟、阐释后形成的情感与形象。这种情感与形象,很难判断哪是文本本身,哪是读者的再创造,这两者已经水乳交融了,难分彼此了。如果我们把语文课上得枯燥乏味,感动不了学生的心,学生打不起精神来,便会出现“人在曹营心在汉”的现象。教师要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就要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下功夫。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是上好语文课的前提。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一定的情境,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与许多饱满的人物形象沟通、交流,会使他们在探究的乐趣中打开知识的大门。

文本包蕴着很多空白之处,教学中将这些空白挖掘出来,不但能更深刻地理解课文的内容,而且还能训练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那么,如何挖掘文本的空白之处呢?最好的方法就是教师给学生创设一种基于文本的想象情境,充分地调动学生生活与情感的积淀,通过想象将课文的语言与学生的生活连接起来,补充“空白”,激活文本的灵性。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时,首先让学生充分地阅读课文,感受地震前后的情景;接着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畅谈自己的体会。如:学生在联系“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这几句品读时,学生便想象这位年轻的父亲是如何耐心、细致、温柔的对妻子说话、安抚,在安抚亲人的同时他又是如何想、如何做的,在读句子展开联想的同时,抓住从文中的动词去体会父亲的爱。此时,学生已分不清自己。是课文中的角色还是现实生活的我了,从而进入“使我之心即入乎唐人之心,而又使唐人心,即为我之心”的境地。

【湖北省宜昌市伍家岗区实验小学 唐 仕】

〖小练笔的巧妙设计〗

常有学生抱怨作文不好写,没内容可写,教师也常常苦于无从着手训练。最近一单元的教学,常常涉及到小练笔。我发现小练笔设计好了,不正是作文训练的着力点吗?

小练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提供小练笔的机会。

今天我上了《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课,同样有个小练笔: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把你想的写下来。这篇文章中的父与子都很了不起,父亲的表现课文中描述的非常仔细,而儿子的勇敢和富有爱心却不太详细,这一练笔正是对课文未尽情节的拓展,学生只要依据课文内容,对文中略写的情节进行拓展,在读中想象、体会,在写中巩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样的练笔主要针对的是故事性很强,情节生动有趣,学生很容易被故事情节吸引,而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却未必了解的课文,这是一种拓展课文情节式的小练笔。

【辽宁省鞍山市千山区宋三镇城昂堡小学 曹 霞】

〖浅谈新课改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阅读教学方面〗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通过研究典型课例,研究学生的需求,总结以往的经验,强调教师的反思,重视导学策略研究,力求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服务,初步总结出了以下几方面的导学策略:

师生合作再现情景。自编自导,创设情景;师生互动体会感情;自主设计朗读方式;还原情景亲身体验。

设身处地,创设情景。让学生自主体验文中角色的内心世界,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在讲《难忘的一课》时,“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是文章的主要线索,我们创设情景,让学生体验当时的感受,在课本上,一笔一画地书些“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

发现空白,展开想象。启发学生发现文章的空白之处,根据课文的前后联系,通过想象,补充空白,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便于把握作者的整体思路。《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父亲营救儿子时,儿子在干什么?父子相见后,家长,警察、救火队长等他们又是怎么说的,这两个场面在文中是空白,通过启发、引导,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

提出不同的意见,引发讨论。在教学中,教师故意提出或者借助学生的问题,引发两个或几个不同的意见,让观点不同的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或已有的生活经验,展开辩论,最终达到自悟的学习。

【浙江省平湖市黄姑镇中心小学 陆亚萍】

〖寻找天平的平衡点·跳出文本〗

文字作为传承文明、表达思想的载体,其本身就蕴含着一定的人文内容。没有意义的文字是不存在的,所以语文教学就无法回避对内容的了解及人文的渗透、情感的冲击、知识的记忆。如果说文本凝聚着作者所有的情感,是作者呕心沥血创作的结晶,那么,阅读体验就是读者对作者的思想不断解读的过程和结论。正如作家们所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要以为小学课文简单,其实,作者同样无法限制读者的阅读体验。但是事情往往是极具两面性的,文本提供的内涵总是以一定的材料为载体的,所以读者的品尝结果也是一定范围内的自由,不可能将甜的说成苦的,将黑的说成白的,只能是在情感基调一致的基础上存在着细微的差别。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的感受和个性体验。 “文本价值”和“个性体验”似乎成了鱼和熊掌,从理论上说是相当辩证的,但从实践操作层面上看,又成了“手心手背都是肉”的两难抉择。我们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对“个性体验”与“文本价值”之间的关系进行一次再梳理: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就要求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把自己变成局外人,摆脱课文的束缚,作冷静的评价。如《地震中的父与子》围绕“了不起”,教师呈现三种不同的结局,来促使学生对课文中“伟大的父爱”作更为深入的理解:

第一种结局:这位父亲不顾其他父亲以及警察的劝阻,坚持在地震后的废墟中徒手挖掘38小时,最终拯救了自己的儿子和其他 14个孩子。(原文)

第二种结局:这位父亲不顾其他父亲以及警察的劝阻,坚持在地震后的废墟中徒手挖掘38小时,最终找到的只是儿子血肉模糊的尸体。

第三种结局:这位父亲不顾其他父亲以及警察的劝阻,坚持在地震后的废墟中徒手挖掘38小时,最终不但没有救出儿子,连自己也被余震中坍塌的房子压死了。

通过对文本的改写实现对文本的再认识与重构。通过三种不同的结局,让学生在想象、争论、阅读中对文本有了进一步认识和提升,对这位父亲的爱有了更深认识,更深的体验到了那种情景下的父爱的了不起,使学生产生一种看似模糊却相对深刻的认识。这是文本和学生个性体验的有效融合,是文本和创新的特殊和谐。

【江苏省常州市平冈小学 周亚娟】

〖以合理的建构来设计阅读教学·教学过程──整体架构,立体推进〗

新课程标准为阅读教学指明了方向,人们对阅读教学的探究更加活跃,近年来不断地涌现了新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如,研究性阅读、自主性阅读、创造性阅读、体验性阅读、鉴赏性阅读……但无论什么样的阅读改革,其目的都是为了追求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以理性的分析,合理的建构来设计阅读教学。下面我就结合课例谈几点浅见。

结构复杂、程序繁杂、氛围嘈杂、留于形式、花样多实效少是近年来阅读教学比较常见的课堂景观。那么,该如何给阅读课“减肥”、“瘦身”,设计有效性的教学过程呢?

1、删繁就简,整体架构:

就是以课文中的或情感变化、或情节发展、或人物行为、或文章结构为主线,抓住一两个重点内容进行板块式教学。这样做的最大优点在于避免了教师面面俱到的分析,避免了烦琐的串联式提问,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突出教学重点。比如《地震中的父与子》的教学,本校一位语文教师就是以“一条主线”、 “两个板块”整体规划。一条主线就是父与子始终信守的诺言:“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两个板块就是“父亲的了不起”和“儿子的了不起”。再借助探讨深究、细读推论、听中感悟、感情朗读、想象写话等教学手段,让学生体会父子的伟大之爱。这样设计,就把对教材的线性梳理变成了立体式的整体架构,在综合性言语实践活动中,既训练学生听说读写思的能力,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使得同样的 40分钟,却取得了普通课堂教学无法达到的教学实效。

2、全息阅读,立体推进:

所谓全息阅读,就是从课文中找出一处或两处最能折射全文的语段,反复诵读,反复叩问,反复感悟,使其发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文中表现父亲形象的内容有:父亲悲痛欲绝,但又重新挺立的画面;父亲不听劝告,坚持挖废墟救儿子的画面;父亲孤军奋战,伤痕累累的画面。在这三个内容中,第三个内容是最重要的,一是因为这段话有很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能给学生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二是这段话具有很强的辐射力,由这一小段完全可以辐射前面父亲在绝望中重新挺立、人们再三劝阻父亲依然坚持等画面。因此,只要抓住这个内容,即抓住“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段话作为文眼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先从时间上读出父亲的累,然后试着用朗读表达这种累;再从“没人再来阻挡他”研究人们产生这一变化的缘由,体会父亲的孤独和苦闷;接着从父亲的惨样读出父亲沉甸甸的爱和饱含血泪的情;最后深究父亲的精神支柱,提升形象。这样的阅读过程是立体推进的过程,语言层层叩问,情感步步推进,人物形象渐渐丰富,学生心中的精神丰碑自然高耸──课文所有的重、难点都在教学中迎刃而解。如此有效的教学成果,无不得益于教学者这种线路清晰、脉络清明、主旨凸显的有效性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篇二

一、激情导入:(教师板书:地震中的父与子)

1.在正式上课之前请同学们看一段关于四川大地震的视频?

2、谈感受  师:看完之后你们都有什么样的感受,请大胆的说出来。

3.揭示课题

同学们看了这段视频都有自己的感受。正所谓“地震无情,人有情”,地震虽然带给人们无尽的灾难,但在灾难面前,我们不放弃不抛弃,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要在一起。无论是视频中的他们,还是课文中的这对父子都是如此。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请打开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说说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板书:了不起)

.高尔基说:父爱是一部震撼心灵的巨著,读懂了它,你也就读懂了整个人生!那么你从课文哪里看出父亲的了不起呢?(板书:父亲)

2、学生汇报:

重点品读这句话

(1)“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理解为什么作者要写“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 而不直接写“36小时”体会父亲寻找儿子过程的漫长及艰难;让学生想象父亲当时的样子,感受父亲的艰难和伟大,以及联系上下文体会父亲为什么能这样坚持下去!)(板书: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2)谁愿意把这一自然段再次朗读一遍,感受一下父亲寻找儿子的过程是多么的漫长。

(3)让我们想象一下,在漫长的36小时里,究竟会发生怎样触目惊心的场面?

师:满是灰尘的脸,布满血丝的双眼,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的衣服,这是作者对父亲外貌的描写,让我们深深的感受到了父亲决不放弃的信念,这份包含血泪的情,这份感动天地的爱,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位父亲的了不起,带着刚才想象的画面再次感受父爱的伟大。(齐读)

3.过渡:父爱成就了一位了不起的父亲,也成就了一位了不起的儿子。(板书:儿子)课文哪些地方体现了儿子的了不起呢?请同学们和老师分角色朗读课文的12-23自然段,找出相关句子。

根据学生汇报课件出示相关语句

a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从中体会儿子的坚强和镇定,以及对父亲的信任)

请学生想象一下:在漆黑的瓦砾下,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爸爸妈妈,有的只是14个七岁的小伙伴,阿曼达和小伙伴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b“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体会儿子身上舍己为人的精神以及他读一父亲的信任。)(板书:在一起)

师:此时此刻,当阿曼达终于见到了自己的父亲,他却先想到了自己的同学。如果是你,当爸爸说:“出来吧!孩子。”你会说些什么。阿曼达舍己为人的精神真了不起。正是因为这位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充满了爱,阿曼达才会这样信任自己的父亲,这样深深的爱着自己的父亲,才会在危难中先想到自己的同学,最终这对了不起的父子创造了爱的奇迹。

4、让我们一起分享它们劫后重生、亲人团聚的喜悦。

课件出示:“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1)齐读

师:是什么让他们父子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板书:爱,坚定的信念)

(2)教师引读:

a.当父亲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时,是这句话让他坚持了下来。(课件出示:“不论发生什么,我们总会在一起。”)学生齐读

b.当儿子面对恐惧和危险,艰难等待时,是这句话给了他希望,他一遍又一遍的告诉自己:(“不论发生什么,我们总会在一起。”)齐读

c.让我们记住这对了不起的父子,让我们永远记住这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们总会在一起,在生活中难免会遇到灾难,那个时候,不要惊慌,不要忙乱,要有必胜的信念,要相信,不论发生什么我们和自己的老师同学总会在一起,不论发生什么,我们亿万中国同胞总会在一起。(“不论发生什么,我们总会在一起。”)齐读

三、拓展延伸

1. 看着这伟大的父爱,不由得让我们想到了伟大的母爱。出示图片讲解

2.讲讲你和父母之间发生的一些不起眼但又饱含父爱、母爱的事情。

师:我们的父母也许是世界上最平凡不过的人,但他们对我们的爱却又不那么的不平凡。你没发现母亲那原本俏丽的脸,已浮现出一丝丝的的皱纹,你没发现父亲那原本挺拔的身姿已变的不再挺拔。相比刚才故事中的几位孩子,我们是幸运的,我们没有经历过那种刻骨铭心的爱,只因为我们正在拥有。同学们让我们珍惜我们所拥有的爱,让我们为我们的父母祝福:祝他们永远健康快乐,让我们为天下所有的父母祝福,愿他们幸福永久。

3.作业:

(课件出示:(1)、回家之后为自己的父母洗脚,看看他们的脚和你的脚有什么区别,并写出你的感受。

(2)、拥抱你的父母三分钟,写出你的感受。)

《地震中的父与子》优秀教学设计 篇三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专题,编排了精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略读课文《慈母情深》、《学会看病》。这几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父爱、母爱的深沉与宽广、崇高与无私,令人震撼,让人感动,引人思考。《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描写具体、情感真挚,讲述的是在美国的一次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所以在本课教学中,要紧紧扣住“父母之爱”这一专题来学习,重点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再现情境并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文本,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一)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四)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一)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二)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言行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重点理解“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这句话的含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一)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初步认识本课生字。

(二)教师准备课件。(用PPT制作的有关课文内容的文字片和与地震相关的图片与音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整体感知

(一)出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进入第六单元的学习。这一单元,将让我们感受到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这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第17课(师板书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三)检查生词

(四)整体感知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儿呢?

(五)文中的父与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板书:了不起父子)

二、披文入情,感悟语言

(一)这节课,我们就先来看看,文中的父亲为什么了不起。请大家默读课文1-12自然段,看看文中哪些文字让你感到了父亲的了不起?用波浪线把它们画出来,在旁边用一两个词简单地写下你的感受。

(二)重点引导学生感悟朗读以下重点句段

1、第3自然段

(1)从哪里体会到了父亲的了不起?

(2)从哪看出痛苦?为什么?痛苦到什么程度?用一个词来概括父亲此时的心情。

(3)尽管痛苦,但他还是坚定地站了起来,透过“坚定”这个词,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父亲?

(4)朗读,读出父亲的痛苦与坚定

2、第5—11自然段

(1)谁阻挡过他?是怎样阻挡的?

(2)为什么父亲反复只说这一句?

(3)分角色读课文。

3、第12自然段:第一句:“他挖了8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1)从哪里体会到了父亲的了不起?

(2)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了36小时?

(3)为什么说没人再来阻挡他?(引导学生学习5-11自然段)

4、第12自然段:第二句:“他满脸灰尘……到处都是血迹。”

(1)从哪里体会到了父亲的了不起?

(2)体会外貌描写的作用。

(3)你觉得这是一位什么样的父亲?(师板书:坚强执著)

(4)联系生活,出示地震灾害图片。

(5)用一句或者几句话写下你的感受。

(6)小结全课

(7)这的确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为什么说他的儿子也同样了不起呢?下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

三、布置作业

(一)写生字

(二)摘抄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父亲的形象已经刻在我的心中,让我们深深感动。那么,他的儿子又为什么了不起呢?请大家自由读13至23自然段。找一找,描写儿子的哪些画面感动了你?

二、自读自悟,交流体会

重点指导学生理解感悟如下句段:

(一)“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二)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三、展开联想,即时练笔

(一)讨论

大家设想一下,刚才有个同学谈到,当时埋在废墟底下的阿曼达也可能害怕,他害怕还是不害怕?请大家讨论一下,可以想象,可以用书上的语言来证明。

(二)想象

师:同学们,让我们跟随记录片,再亲自看看1994年美国发生地震的一刹那。就在灾难发生的这一刻,忽然楼房晃动起来,身体也跟随着晃动,教学楼象山一样向我们压下来,把我们送进了漆黑的废墟底下:

师:只听见四周是────(生阐述想象)

只看见──(生阐述想象)

(三)练笔

1、阿曼达是那样的了不起!他在废墟底下整整煎熬地等待了38小时啊!在这38小时里他都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用你的心去写,用你的想象去写,把了不起的阿曼达用说手中的笔写出来。

2、请几位写得有代表性的同学朗读。

四、诵读经典句段,拓展延伸

(一)创设情境,感情朗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二)分角色朗读父子对话

(三)小结全课,拓展延伸

推荐课外书《感悟父爱》

五、作业

(一)完成练笔

(二)课外阅读《感悟父爱》

(三)复习生字

五年级语文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篇四

一、课前环节1、【分析教材】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九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这单元紧紧围绕“人间自有真情在”这一主题,有讲述了人们对总理的爱戴,怀念之情;有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恋恋不舍、依依惜别之情;还有对那高尚、圣洁、无私的母爱的怀念之情。《地震中的父与子》记叙了1994年,在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年轻的父亲为了救自己的儿子,而坚持不懈地挖掘了38个多小时后,成功救出14个小孩的故事。赞扬了“了不起”的父子俩,歌颂了伟大、无私的父爱,教育学生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这样才能战胜困难,获得成功。2、【分析学生】本班学生共有53人,其中有男生31人,女生有22人,从总体来看,学生的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学习热情高涨,接受能力也比较好。但有30%左右的学生是外来工子女,这类学生的基础知识参差不齐,而且学习不够积极主动,所学基础知识掌握得不牢固。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文本有较大的差距,因此,本文对父爱的歌颂,学生应该很容易理解。但要去体会文中感人的人格力量,却是一个难点。3、【教学目标的确定】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依据新课程理念,制定以下目标。以求实现“以人为本,关注人文,终身发展,和谐发展”的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自读课文,认识本课生字生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亲给孩子的真爱;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在品读文本中,领悟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儿子与父亲之间的相互信任,体会人间自有真情在。4、【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引导学生从具体语言环境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难点是:理解:“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的含义。5、【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以读代讲的方法,让孩子们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从中领悟文中的感情。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学生语文素质培养的关键。在本文的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通过读,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读,让学生理解内容,体会出感情来。这样,不仅让学生知道了“读”是学懂本文的关键,也是学习一切文章的主要方法。6、【教具准备】本课教学我主要借助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丰富教材内容,同时也让教材内容直观化,让学生学起来更轻松,更有趣。二、课堂环节1、【课前准备】课前布置学生自学生字词,查字典及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意。2、【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步骤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间导入新课谈话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导入语:我们刚刚读过《秋天的怀念》,体会到了母爱的无私和伟大。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课文,这是一个传奇的故事,谱写了父爱的赞歌。课文的题目是《地震中的父与子》。学生倾听,齐读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2分检查预习加强课前预习检查、落实;为更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作铺垫。1、多媒体显示生字词语,让学生认读。2、提问: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读词语,理解“废墟”的意思。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4分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看图说话的能力以及加强口头表达能力和的阅读能力的训练。1、出示挂图,指导看图,提出问题:图上画的是谁?大地震后的景象怎样?书上哪句话形容这对父子?2、过渡语:为什么说他们是了不起的父与子?父亲的了不起表现在哪里?儿子的了不起又表现在哪里?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画出最让你感动的语句。1、学生看图,说图意。齐读课文最后一句: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2、学生自读课文,自主探究学习。10分教学步骤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间自主阅读,深入感悟。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读中感悟,勇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1、巡视指导学生学习有困难的学生。2、教师点拨。抓住父子俩的言行举止,引导学生体会父亲的执着,不顾一切;儿子充满了对父亲的信任,对生存的希望,对他人的关爱。3、展示重点句段,指导朗读,感受父爱的伟大,受到爱的教育。1、学生自读课文,从父亲和儿子的表现中找出使你身手感动的内容。2、生生互动,交流感受最深的地方。(父亲的语言、行〖www.chayi5.com〗动;儿子的语言)3、品读体会父子的了不起。16分总结谈感受让学生将内心的感受说出来,让学生的思想与文中情感发生碰撞,达到交融,得到升华。总结升华:从他们身上似乎让人看到的不仅仅是深切的父子之情,还有更令人感动的人格力量,父亲对儿子的爱及真诚的诺言,为儿子提供了信赖和力量的源泉;儿子充满了对父亲的信任,对生存的希望,对他人的关爱。此时此刻,你有什么话想对文中的父子说一说?1、学生倾听教师总结。2、学生自由畅谈心中的感受。5分拓展知识丰富知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多媒体展示避震知识,老师作适当解释。学生看避震的各种自我保护姿势。2分课外作业创设亲子交流氛围,以爱教育。布置学生回去把故事讲给父母听。把故事讲给家人听。1分3、【板书设计】   11﹡地震中的父与子

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你总会和我在一起父亲                    儿子

父子情深  创造奇迹   板书是一篇文章的精髓,它反映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在设计本文的板书时,我能紧扣中心,抓住关键词“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在升华文章感情时,用“父子情深,创造奇迹”进行高度概括,整个板书简明扼要,重点突出,一目了然。三、课后环节【教学反思】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九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这单元紧紧围绕“人间自有真情在”这一主题,有讲述了人们对总理的爱戴,怀念之情;有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恋恋不舍、依依惜别之情;还有对那高尚、圣洁、无私的母爱的怀念之情。《地震中的父与子》记叙了1994年,在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年轻的父亲为了救自己的儿子,而坚持不懈地挖掘了38个多小时后,成功救出14个小孩的故事。赞扬了“了不起”的父子俩,歌颂了伟大、无私的父爱,教育学生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这样才能战胜困难,获得成功。这是一篇表现在特殊环境下父子之情的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既然是感人的故事,我们常常会由情入手来展开我们的教学。我抓住了“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个情感线索来展开教学的。首先由看图、说图意着手,直奔文章的重点:为什么说他们是了不起的父与子?父亲的了不起表现在哪里?孩子的了不起又表现在哪里?接着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找出最让你感动的语句。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学生语文素质培养的关键。在本文的教学中,我采用了以读代讲的方法,抓住重点句、段,力求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从中体会文中的感情。这样,不仅让学生知道了“读”是学懂本文的关键,也是学习一切文章的主要方法。在探讨阿曼达的父亲语言、动作、神态、外貌的过程中,主要抓住了两个语段:1)父亲不顾旁人的劝说,依旧执着地挖着。2)父亲不顾自己的身心俱疲,依旧执着地挖着。而这两部分的教学,我把他们紧紧的整合在一块来展开教学。通过其他孩子的父母与阿曼达的父亲言行举止做比较,让孩子们感受到同样是对孩子的爱,但阿曼达的父亲更多了一份执着。让学生们进一步感受出父亲的执着,不顾一切。而这一连串的言行举止都源于他心中的信念“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正源于父亲“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对阿曼达的影响,我们可以发现正是这个信念让阿曼达在身处险境的情况下,依然保持镇定,关爱同学,确实了不起。最后感情升华:你有什么话想对文中的父与子说?这时,学生的话闸打开了,纷纷举手说出了自己的感受。这样,不仅理解了父子之间的挚爱与信任,而且深化了主题。纵观以上教学,还有很多地方处理得不够好。例如:儿子的表现部分,我让学生探讨对阿曼达这个孩子的看法时,学生只着眼于他对同学的关爱,谦让。但其实这些放在平日里非常正常,然而现在是在极其危险的境地,这个地方随时可能有危险,儿子很有可能因此而受伤,如果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的话,我想可以更升华儿子的了不起,以及他心中的信念——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注意加强写的训练。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根。设计写的训练,是学生对人物形象感悟的升华过程,是内化学习文本语言的过程,是学生把情感积累外化为书面语言的过程。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4篇《五年级语文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311 47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