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优秀7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差异网整理的7篇《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篇一

一、设计思想

诗歌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赏鉴能力,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因此本课设计着重抓住学生的思维特点,找准切入点,从读诗、品文、赏情、悟法入手,紧扣“四个一”,在教学中渗透激趣、感知、探究、拓展等多种语文思想,真正引领学生进入高中的古代诗歌鉴赏领域。

二、教材分析

《涉江采芙蓉》是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一首。《古诗十九首》多是文人创作的诗歌,在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这首五言诗无论是在艺术上,还是在思想上都已经达到了十分纯熟的境界,是一篇指导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极好范文。

三、学情分析

学生刚进入高中的古代诗歌鉴赏,对其要求及方法还很陌生,尤其前三课不是太简单(如《诗经》篇章),就是太难(像《离骚》),或是太长(如《孔雀东南飞》),都只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古代诗歌的特点,这首诗歌才开始真正引领学生进入高中的古代诗歌鉴赏领域。新课标鼓励学生作个性化解读,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就此作些探索。

四、教学目标:

①通过朗读教学,逐层深入地把握诗歌的情感。

②运用联想和想象描摹诗歌中的艺术画面,进而揣摩诗歌的意境。

③引导学生从意象领会诗中高洁的情怀,从而培养学生高雅的情趣和高洁的品格。

五、教学重点、难点

①抓住诗歌意象把握诗歌情境,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②通过朗读和探究,揣摩诗中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

六、教具、课时安排:多媒体课件一课时。

七、教法学法:

这篇课文,主要采用“激趣——感知——探究——拓展”的教学模式完成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听、读、思、议、写的学习方法来完成学习任务,以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八、教学过程:

(一)一个故事的导入,营造氛围

播放《红豆生南国》的曲子,在音乐的背景中教师开始讲述“红豆”的故事——(相传,古时有位男子出征,其妻朝夕倚于高山上的大树下祈望;因思念边塞的爱人,哭于树下。泪水流干后,流出来的是粒粒鲜红的血滴。血滴化为红豆,红豆生根发芽,长成大树,结满了一树红豆,人们称之为相思豆。因此古人常用它来象征爱情或相思),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王维《红豆》一诗,解析红豆是思念的象征,所以人们采撷它寄托相思之情。借以引出在古诗中,诗人常以物寄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十九首》中的名篇《涉江采芙蓉》去体会主人公借物寄情的方式,看他以何寄情,所寄何情。

(二)文学常识积累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西汉)古诗,皆在其下。”(注:教师要对此进行浅析,让学生初步体会到《古诗十九首》的文学价值。)

(三)一种深情的朗读(主要解决下面两个任务),初步把握情感。

1、文意疏通,引导学生翻译诗歌

2、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1)直接抒情的词或句。

明确:忧伤

(2)诗中谁在忧伤?(启发学生从多角度阐释自己的观点)

明确:

A游子在忧伤——这是一首游子思念家乡及亲人的诗歌。

(首句说游子采摘香花芳草欲送给对方;次说所思的人身在远方,心愿难遂;最后说人各一方,忧伤难遣。)即:采莲人、送莲人、思乡人同为一人——游子

B一种相思、两地忧伤

闺中女子采摘芙蓉想要寄给“所思”的男子,同时推己及人想象那位男子也在“还顾望旧乡”思念自己,他发出“长路慢浩浩”欲归不得之叹。这样理解与下文“同心而离居”一句相应,相思是两个人共同的感受。即:采莲人与送莲人为女子,思乡人是女子所想、所思的游子。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一种相思、两地忧伤”的情境,可做相应的拓展延伸,如: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让学生明确这种推己及人的想象在古代诗歌中的作用。

小结:诗中把客观实际与主观想象完美结合,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虚实结合的手法,其作用是使情感更浓郁。

教师总结:至此,学生已经初步把握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情感。播放朗读音频,让学生来深入品味诗歌的情感。

(四)一类人、景、物关系的探究(主要完成下面两个任务),深入掌握主旨。

1、物与人的关系

(1)诗歌中提到了哪些意象?

明确:芙蓉、兰、芳草

(2)这些意象有何特征?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些意象的特征,可以引出相应的实例。)

如:“芷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孔子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离骚》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

物(意象)人

兰————孔子

芙蓉————屈原

莲————周敦颐

小结:这些意象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与人物的内在品质相关。由此也我们可以大胆的猜想,诗歌中所选用的意象和主人公的品质也存在着联系。

教师归纳:诗歌中意象的总体特征是美好的,能表现出主人公的品质是高洁的。

我们把这种借助意象传达内心情感的手法叫做——借物传情。

为了巩固学生对此的理解,可做相应拓展。赏析王安石的《梅花》和陈毅的《青松》。让学生明白咏梅、咏松的目的在于抒发自己的情怀和志向。从而认识到主人公借助芙蓉、芳草等事物欲传达出其美好情怀。

2、探究事与情的关系

问:由诗歌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出诗歌写了件什么事?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主要写了采摘芙蓉这件事,表达了主人公的思念之情。而这种借助采摘植物来表达自己感情的例子在古代有很多,我们把这种手法叫做——借事传情。(可举相关例子让学生了解在古代有很多类似的采摘植物表达自己情感的事例,如:折柳送别表达的是自己对亲人的留恋、祝福之情;折梅寄人表达的是对人的相思、祝愿之情。还可引入《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来对比阅读,体会这种手法)

(五)一项诗歌特点的赏析,感悟诗歌的本质。

1、赏境

问:诗歌构筑出一幅怎样的画面?表现出了何种意境?(让学生用优美的富有诗意的语言描述出文中意象构筑出的画面,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归纳:这是一幅清新、美丽、自然的画面,加之主人公美好的情感,形成了纯洁、高雅的意境。

2、赏情

朱光潜在评论此诗歌时说它看起来很直率,但实际上很曲折。而这曲折恰恰体现在跌宕起伏的情感上,该如何理解?

采芙蓉(热情、欣喜)——欲遗谁(伤感)

望旧乡(希望)——路漫漫(惆怅)

同心(幸福、喜悦)——离居(绝望)

小结:实质上,诗歌虽然你篇幅短小,但是内容无限。小诗中常常能孕育丰富的情感。引李端的《闺情》让学生体会此诗中情感由寂寞到欣喜再到惆怅的变化过程,并以此启发学生写作避免平铺直叙。

(六)总结

引古人对《古诗十九首》的评价来总结全文,让学生了解其深远的艺术价值。

“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钟嵘《诗品》

“兴象玲珑,意致深婉,真可以泣鬼神,动天地”

——胡应麟《诗薮》

“实五言之冠冕也。” ——刘勰《文心雕龙》

(七)作业布置

把此文改写成一篇散文,以游子的身份抒发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300字左右。

(八)板书设计

芙蓉采芙蓉

借物抒情借事传情

采芙蓉(欣喜)——所思在远道(失落)

望旧乡(热切)——长路漫漫(忧伤)

同心(欣慰)——离居、终老(绝望)

跌宕起伏

九、教学反思:

巧妙地从情感切入,强化诗歌的诵读,注重优美语言的诠释,紧扣诗歌的意象,补充拓展诗歌的内容,不仅较好的解决了教学重点、难点问题和抽象问题,扩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强化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好的达到了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诗》之《涉江采芙蓉》教案 篇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过程与方法 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二、教学重、难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 “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诗歌鉴赏品味

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提示: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明确: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明确: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3、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4、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提示:“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她,如果诗首就开门见山地把她表出,诗就平淡无味了。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也是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

5、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6、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明确: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7、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

明确: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四)、问题探究

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

(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

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教学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一、感知层次:?

1、了解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涉江采芙蓉》。?

二、感受层次:?

1、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三、感悟层次:?

1、环境描写和人物形象之间的关系;?

2、古诗中“思乡怀人”情感的审美价值。?

【教学重、难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情感,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设想】?

1、教具:多媒体;?

2、教法:诵读法、讨论法、赏析法;?

3、教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投示: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萧统《文选》,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诵读感知?

1、多媒体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试背诵。?

3、提问:诗歌中出现的人物形象是谁

(诗歌中出现可能是“思妇”也可能是“游子”形象。以下我们是从“思妇”的角度来鉴赏)?

三、鉴赏品味?

1、朗读“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一句,思考: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在什么环境下登场了?她要做什么

结合多媒体图片明确:抒情主人公在芳草萋萋的江边出现了,她要去采摘芙蓉花。?

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作用

讨论、交流: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3、朗读“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两句,回答:?

提问:抒情主人公采芙蓉花做什么

讨论、交流:送给“所思”之人。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邶风·静女》:“静女其娈,贻我彤管。”),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明代郭登诗:“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陆凯《赠范晔》:“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又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甚至是红豆,都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既可以传达对亲朋的关怀和思念,又可以寄托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教学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一、感知层次:

1、了解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涉江采芙蓉》。

二、感受层次: 诗歌的思想内涵。

三、感悟层次: 本诗独特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情感,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设想:

1、教具:多媒体。

2、教法:诵读法、讨论法、赏析法。

3、教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远离故土的游子是孤寂的,爱人远在天涯难以相守的人是痛苦忧伤的。这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人们彼此相爱,却不能够在一起。

今天,让我们跨越时空,来到东汉末年,跟随《涉江采芙蓉》中的主人公,一同去感受这种质朴真挚的情感。(板书标题)

二、教师点明本节课教学目标

三、文学常识积累(学生介绍)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萧统的《文选》,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它并非一人所做,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之情。《古诗十九首》惯常以诗的第一句为题。

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有“千古五言之祖”之誉。

它是我国五言诗成熟的标志。“怨而不怒”,是我国感伤主义文学最早和最集中的体现。钟嵘《诗品》评价道:“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四、诵读感知,步入文本。(教师范读)

1、目的:第一遍诵读,初步感知内容,疏通文意。

2、要求:师生快速配合,完成本诗文意的串译整理。

交流结果展示——学生展示,教师补正。

译文:(我)坐船来到湖上采摘荷花,胡岸边有数不清的兰蕙芳草。

采来的荷花要送给谁呢?送给我思念的远方的那个人。

(我)回望思念之人所在的故乡,归家的路是那样的漫长。

我们感情深厚却要分离,只有忧愁伤感到终老。

教师:在感知文意的基础上,我们步入下一个环节。

五、诵读感受,创设情境。(学生齐读)

这一环节的目的在于,通过第二遍诵读,使得同学们能够感受到人物内心情感,发挥联想想象,勾勒画面。

教师展示自主赏析诗歌流程图:

诗歌内容(高度概括)——(所运用)艺术手法——(传达)思想情感

教师分解自学任务:具体到组,按照自主赏析流程进行自主研讨学习。(教师板书收束)

1、赏析第1、2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分析:①内容:涉江郊游,采摘芙蓉。

②手法:这一句是环境描写,以众多美好的景物来衬托人物的形象及相思之情。为以乐景衬哀情。

③思想情感:表达对远方游子的思念之情。

教师总结: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这一句塑造了一个清新淡雅、高洁美好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2、赏析第3、4句:“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分析:①内容:人在远方,心愿难遂。

②艺术手法:为自问自答的设问。

③思想情感:对远方游子的思念之情。

教师总结:情感可谓含蓄蕴藉,余味悠长。

3、赏析第5、6句:“第三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分析:①内容:回望故乡,长路漫漫。

②手法:运用细节描写, “还顾、望”等动作描写。

③思想情感:抒发了游子孤寂、伤感,思乡怀人的深切情感。

4、赏析第7、8句:“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分析:①内容:天各一方,忧伤终老。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篇五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引导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3、引导学生体悟“悬想”(对写法)的手法,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体悟“悬想”,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课时。

一课时。

四、教学方法。

吟诵赏析法、探究与讨论。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组织学生,了解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文人五言诗。

(三)吟诵本诗,整体感知本诗,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诗歌鉴赏品味。

提示:诗歌鉴赏方法与步骤:

1、读顺畅,通大意。

2、找意象,品意境。

3、找诗眼,抓主旨。

4、依景情,析手法。

(1)听读诗歌,诵读指导。

五言诗的断句:二三字格式,二一二格式

本诗歌采用二三字式断句,但在朗读的时候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

(2)学生齐读,感知大意。

(3)学生齐读译文,再次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内涵。

(4)思考:

①诗中主要借助哪些意象来表达情感?

②找出本诗的“诗眼”,并概括主旨。

(五)问题探究。

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

(六)拓展与巩固。

对写法(悬想的写法)

(七)作业。

1、背诵诗歌。

2、类诗比较阅读:《课时作业》。

《诗》之《涉江采芙蓉》教案 篇六

教学过程

一、文学常识(结合注释了解)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积累要点:

1、是东汉一批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南朝梁代的文学家萧统(梁武帝萧衍的长子,太子。531年三月,游后池,乘船摘芙蓉,姬人荡舟,落水后被救出,伤到大腿,未及即位而卒,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主持编撰的《文选》又称《昭明文选》。)将风格相近的十九首诗合在一起,收入其《文选》并题为《古诗十九首》,诗歌没有题目,一般以每首诗的第一句为题目。

2、刘勰《文心雕龙》誉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称之为“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二、范读课文,正音,圈点重点字词

三、合作探究

1、诗歌表达的情感是一种怎样的情感?

忧伤之情,痛苦惆怅之情。

2、到底是谁思念谁?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男性还是女性?

“所思在远道”——妻子思念丈夫。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丈夫思念家乡的妻子。

因此,本文抒发的是分居两地的夫妻相互思念的“忧伤”之情。

注:朱光潜认为是女性,这诗可纳入“闺怨诗”范畴。

3、诗歌中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方式:采芙蓉。

目的:“遗”远方的丈夫。

附录:相思·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赏析:后两句曲笔,本来是自己思念对方,却写愿君多采撷,用此物来寄托相思。将感情写得含蓄深沉而委婉。

4、“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一句在诗歌中有什么作用?

侧面烘托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兰草,又名兰花,是中国的特产,因此又名“中国兰”,是“中国十大名花之首”。价格十分昂贵,成都温江区第三届兰花节览中最贵、也是最神秘的一盆兰草“天逸荷”据说是价值在2000万左右,有人出了1500万都没有卖。

5、三、四句在诗歌中有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为表现抒情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转变为黯然销魂做铺垫。

6、分析诗歌最后两句所表达的情感。

一是黯然痛苦的心情,二是彼此深挚笃厚的爱。

7、这首诗最明显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1)意境高洁清幽(2)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诗》之《涉江采芙蓉》教案 篇七

师:屈原《九歌》里说,“悲莫悲兮生别离。” 对刻骨铭心的离愁别恨,古人感之,苦之,悲之,言之,别离的哀音在真纯的古典文学世界回响不绝。山隔水阻,风雪塞途,游学仕宦,战争行役……一朝分别,音讯杳然。漫漫时光使分别化成了一声声长叹,迢迢山水让别离酿成了一曲曲哀歌,思念之情往往显得格外真挚动人。今天,就让我们重回两千年前的汉末,走近“涉江采芙蓉”的有情人。

书写题目《涉江采芙蓉》

出示幻灯片

师:请看学习目标:

1、诵读诗歌,品味诗歌含蓄隽永的语言。

2、品析意象,体会诗歌深沉真挚的情感。

二、学习过程

师:那这首诗歌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请一位同学来诵读一下这首诗歌,让我们初步感知这首诗歌。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生读。

师:这位同学对字音、断句的把握非常到位,但是对情感的把握稍显不足。跟着这位同学的诵读,我们已经初步感知了这首诗歌,这首诗歌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生:一对男女恋人分离相互思念着对方的故事。

师:从诗中哪个地方看出来的呢?

生:同心而离居。

师:我具体地问问,是谁在涉江采芙蓉呢?他的目的是什么?

生:女子

师:你为什么把他想象成一位女子而不是一位男子呢?

生1:因为采芙蓉的应该还是女子,如果是一位男子采芙蓉,这个画面也显得有点不伦不类。

生2 朱自清《荷塘月色》里也说:采莲是江南的旧俗……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呢?

生:男子。

师:那你说一说,你是从哪些诗句看出来的呢?(你为什么把他想象成一位男子呢?)

生:诗歌的第三句和第四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我认为古代离开家乡,外出生活的应该是男子,而女子一般是不离开家的。而且男子也可以采芙蓉,无论古代还是现代,一般给别人送花的都是男子。

师:你们谈了自己的看法,并且从诗歌中找到了自己的理由,老师觉得都不错,但是我发现无论你们的答案是什么样的,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认为是一对分离的恋人在彼此思念着对方。正是由于你们多样化的思考,才使这首诗歌充满了无穷的魅力。但是老师的想法是把它当作一位女子来看待。在古代,男子离开家乡女子在家守候,是一种更常见的生存和生活方式。

师:对这首诗歌有了初步的认识,那我们能否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这首诗的情感的诗呢?

(幻)这是一首 的诗?

生:忧伤 相思 思念 痛苦

师:同学们赋予了这首诗歌丰富的情感。

那在这首诗中,有没有哪个词能直接概括这种情感的?

生:忧伤。

板书:忧伤

那现在就让我们走进文本,品读诗歌。

我们先来看前四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谁来翻译一下这几句诗?语言要美一点。

生:渡江去采摘芙蓉花,兰泽上芳草萋萋。采摘芙蓉花送给谁呢?我所思念的人在远方。

师:翻译得不错。那我想问问,你刚才翻译的“渡过江水采芙蓉”,这个“渡江”和“涉江”意思一样吗?“涉江采芙蓉”的“涉”是什么意思?

生:一样,“涉”的意思就是“渡过”

师:一般都怎么渡过江呢

生:不一样。“涉”的意思是蹚水过河。

师:蹚水过江采芙蓉和坐船过江采芙蓉,主人公的感受会一样吗?

生:不会。

(幻灯片)“涉”的本意:行走在溪水中。

我们设想一下:清清的江水缓缓流淌,兰花盛开的水泽里芳草萋萋,一位女子赤足走在浅浅的江水中,江水轻轻地划过她的肌肤,也牵动着她的心。“涉”字让我们感受到江水在肌肤上流过的细腻的触感,这种触感和主人公的内心情感是浸润在一起的。而如果说成了“渡江”或“坐着船过江”,作者的心可能还是那一颗思念的心,但就没有那么真挚动人了。

师:我们沉浸在女子涉江的美好画面中,在这画面中有哪些意象呢?

生:芙蓉、芳草。(板书:芙蓉、芳草)

在这长满芳草的水泽,主人公为什么单就采集“芙蓉”呢?

生:1:周敦颐《爱莲说》中有:“予独爱莲之出淤泥,濯清涟而不妖”,芙蓉也叫做莲花,这里有一种君子的品质。

生2:“芙蓉”和“夫容”谐音,在这里更能突出女子思念丈夫的心情。

师:这位同学旁征博引,能运用学过的知识来说明芙蓉的品质。

师:芙蓉,在《诗经》中叫作荷花,“山有扶苏,隰有荷华”,《楚辞》中叫芙蓉,“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人们赋予了荷花很多美好的意蕴,如爱情、相思、忠贞、君子等等,它是一种纯洁与美好的象征。

师:老师很喜欢这首诗。读了很多遍,但是有一点小小的疑问。你看,比如去掉一句,同学们齐读“涉江采芙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有没有影响文意呢?

生:好像没有。

师:那这句话写在这儿不是多余了吗?

生沉默

师:谁说说?

生:“兰泽多芳草”是环境描写,加上这一句更突出了意境的优美。

师:你对诗歌品读的很细致,我们来复活一下当时那个画面吧:

一位女子想采一朵最美丽的芙蓉花送给她的心上人,当来到了这片长满芳草的水泽里,满目的鲜花,馥郁的芳香使她一下子沉浸在这美好的画面之中。我们再读读这两句: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重读)芳草。

而在他内心深处最深沉的情感是什么呢?是思念。于是,她突然想到了“采之欲遗谁”,却发现“所思在远道”,不禁悲从中来。前两句是欢乐的采莲背景,后两句的情感却陡然一转,悲伤了起来。诗人写如此美景的目的原来是为了——

生:以乐景衬哀情。

生读。

师:这么美好的景色,女子采了芙蓉花,却突然问道:“采之欲遗谁?”难道她不知道是谁吗?生:知道。

师:知道为什么还要问呢?如果不问,直接就说成“采之遗远道”怎么样?

生1:她不想直接说出来送给谁。那样显得很直白,一般女子不会有那么直白的话语。

生2:她想说出来,说出来以后会觉得心情好一些。

主人公这一问,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也使感情的抒发和诗意的表达更委婉含蓄,曲折有致。

师:理解了诗意,谁来读读这几句诗?第一句要轻松、愉悦,第二句要低沉、忧郁。

(重点引导学生好好读,使课堂推向一个高潮)

生读。

师点评。可以把“所思在远道”,重点教给学生读读。

师:芬芳的兰泽,美丽的芙蓉,却使人感到了深切的“忧伤”。这种忧伤能否停止呢?请看下句。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师:我们常说:诗歌是浓缩的想象,散文将这种想象铺展开来,于是有了情节,有了人物,有了一颦一笑,有了一思一虑。现在就请充分发挥联想与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改写这两句诗。

师:时间到,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

生:……

师:加入了环境描写更好地渲染了这种离别之愁。

加入心理描写,使人物形象会更加丰满。

加入动作描写,给人很强的画面感。

师:同学们丰富的想象与描写,仿佛使我们身临其境。长相思,在“旧乡”,佳人不见,摧肝肠。这个还在远道上前行的男子,离家越来越远。他不时地回望着无穷无尽的走过的路,心中对爱人充满了思念。他又远望着前方漫漫浩浩的长路,心想:何处才是我的归宿?

这两句除了情感的绵长,语言的魅力又体现在哪里呢?

(幻灯片)哪些词语最为传神?最能传达主人公的情感呢?

生:运用了动作描写。“还顾”和“望”

师:回答非常好。“还顾”和“望”这两个词的动作性和画面性很强,(板书:还顾 望 )让这种思念之情更加浓重。多少思念多少爱,全在这一深情的还顾里;多少忧伤多少桶,都在这悲情的回望里。

让学生试着重音读读 “望”(让学生把轻飘飘地读和重音,读读对比一下感觉)

师:同学们看看这两句,还有哪个词语用的好?

生:漫浩浩

师:好在哪里?

生:运用了叠词,更突出道路的漫长。

师:你对语言有非常敏锐的感知。“浩浩”读起来有那种烟波渺渺,烟水茫茫的感觉。李清照《声声慢》的第一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用叠词,音韵和谐,更突出了愁绪的浓重。 “浩浩”语义,不仅指道路漫长无际,更让人感觉到忧伤的绵长。诵读的时候要把“浩浩”二字的无奈与绵长读出来。我请一位同学,读读这句话。

生读。

教师指导学生把“浩浩”两字拉长,引导学生逐渐读出情感。

师:涉江采芙蓉,目的已不是为了送到远方,因为早已知道无从可送。还顾望旧乡,没有缓解思念的焦渴,只有更深沉的忧伤。到此,郁积多年的苦痛喷薄而出:“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师:我国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评价《古诗十九首》是“(幻灯片)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乎一字千金。”《古诗十九首》是否真做到了“一字千金”呢?我们把 “而”和“以”去掉,改成四言诗。

师:同学们来齐读一下:“同心离居,忧伤终老”(幻灯片)

师:怎么样呢?能不能去掉?

生:不能。

师:那我们先来翻译一下这句话。

生:同心同德但是却被迫分离,只能忧伤一直到终老。

这个“而”是什么意思?

生:可是,但是,却。表转折。如果去掉了,这是矛盾的。同心同德却离居,然后还忧伤到老。

生:“而”在这里是一个表转折的连词,形成了前后巨大的反差,更让人感觉到被迫无奈的离居。表明了生活到老的一种持续的状态,就是“忧伤”。

师:这两句诗是全诗诗眼所在,也是全诗主题的升华。有了这个“而”字,情感是这样表达的: 我们两个人是心心相印,两情相悦的,可是啊,却要被迫分离,天各一方。因此“而”字既表达了情感的转折,又突出了从甜蜜相爱到痛苦分离的极大反差,把那种相爱不能相守,想念不能相见的黯然心情表现的淋漓尽致。“以”连接“忧伤”和“终老”,就把 “忧伤”所跨越的时间的绵长感体现了出来。

师:那在这两句中,作者用哪个词来表达这种忧伤的状态呢?

生:离居。

师:这里的“离居”含义是什么呢?

生:分开居住。

师:离居就是分开居住。老师引言中说到了“悲莫悲兮生别离”,这里的“离居”就是一种“生别离”的状态。人世间的别离有生别离也有死别离,二者哪一个更让人悲哀呢?

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 各组派出代表来阐述这个问题。

学生讨论。

生1:死别。苏轼说:“十年生死两茫茫”,对亡妻的思念让他非常痛苦。因为生别还有希望再见,而死者再也不能复返了。

生2:生别。明明知道那个人在哪里,却只能两地相忆,在煎熬中度过一生,这比死别更凄楚。生3:生别离吧。其实古人的生别就相当于现在的死别了。“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就是一种体现。

生4:死别。“死去元知万事空”,死了什么都没有了。死了就永远不能相见了,而生别离可能还有见面的机会,也有可能不断听到对方的消息,于是心里有个念想,不至于太悲哀。

生5:生别。生别离会让人的内心时刻承受着煎熬,无论相隔多远时间多久,都不能见面。

师:同学们深入的思考,也让老师感慨良多。“多情自古伤离别”,无论是生别离还是死别离,都是让人心痛的。但我想,死别,确实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痛苦,但这痛苦是爆发性的,也是一次性的,我们需要的只是一个接受事实的过程。而生别离,是明明知道对方还在那里却永远不能相见,需要时时刻刻承受着痛苦和煎熬,彼此的存在就是痛苦的根源,因此这种忧伤是绵延不绝的,是会一直到终老的。

师:叶嘉莹先生在赏析《古诗十九首》时,也曾经说过:

(幻灯片)死别往往是一恸而绝,而生离则是在你的有生之年永远要悬念,要悲哀。

我想:这首诗歌告诉给我们的是:生离比死别更悲哀。

一边是痛苦的妻子,正手拈芙蓉、仰望远天;一边则是漫漫浩浩的长路上还顾回望的丈夫。两人之间,是层叠的山峦和浩渺的江河,他们彼此都茫然地相望,这时天地间仿佛响起了一声凄伤的感叹:“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板书:画两颗心,“忧伤”是两颗心重合的部分),这个声音仿佛来自万里相隔的天南地北,是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那痛苦叹息的交鸣!

师: 同学们,本该携子之手,与子偕老。可如今有家不得归,有爱却不能守,这种痛苦、这种哀伤你谁能理解呢?

有哪位同学能带着情感读一下这首诗?

生读。(配乐:分角色朗读,最后两句读两遍,最后一句加读一遍)

三、结语:

泰戈尔说: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 不是我不能说我想你 // 而是彼此相爱 // 却不能在一起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 不是树与树的距离 //而是同根生长的树枝// 却无法在风中相依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是鱼与飞鸟的距离 // 一个翱翔天际 // 一个却深潜海底”。我们把《古诗十九首》奉为经典,因为它和所有不朽的诗歌一样,都唱出了平凡人的情感,他们的欢喜与惆怅,他们的遗憾与悲伤。《涉江采芙蓉》以其独特的章法,让游子与思妇对唱表白。就像这对鱼与飞鸟,它们深沉而真挚地情感在思念与渴望中产生心灵的共鸣,爱而不见的惆怅之情使人涕下,造句直而不野,令人满口生香,无愧于刘勰所说的“五言之冠冕”。

师:最后,让我们带着这种情感,听老师诵读这首诗歌,再次感受主人公的情怀。

(教师配乐诵读,最后两句读两遍)

四、作业: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古诗十九首》之一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7篇《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311 55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