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最新3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差异网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3篇《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如果能帮助到亲,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科学语文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知道进行一项大的活动(事情)首先要从整体上进行计划和组织。

2、能较好的分析讨论他人的经验。

3、培养学生严禁认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活动整体构思意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活动整体构思意识。

教学准备:实验室进行暗室效果设计,下载的远程教育资源中的一些场景图片。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

上课时,打开实验室的门(不大),让学生进入“暗室”。

师:走进这个房间瞬间,同学们有什么感受?谈一谈。

这时,学生的感受会有两方面,一是阴凉舒适,最多的是昏暗害怕、不方便。鼓励学生能从不同的侧面对事情进行评价,选定我们今天“想使这里亮起来”。

二、回顾反思

师:我们生活中有过类似的经历吗?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存在采光不足的问题?师生交流。

三、计划与组织

师:假如你是地下停车场的负责人,你是那条街道的负责人,当你发现这里采光不足时,你会怎么做呢?

学生大多能想到安上各种各样的灯,既节能又美观。(因为电视、生活中常见这样的场景。)没有去实地考察、广集方案的意识。

师:这么大的工程,我们怎么能一个人或几个人一商量就去草率的进行呢?想一想我们“郑东新区”是多么的美,我们的“水立方”、“鸟巢”、还有那世人称赞的“奥运会开幕式”,“奥运会的口号”,舞动的“京”字,熊猫的名字……这些活动大家都是通过什么方式做得这么出色呢?

学生讨论,但是还没有意识到,这个活动也可“招标”。

师:人们对于一项重大的事情,不是拍拍脑门,一次冲动就做出决定的。很多时候通过招标、邀请、比赛、论证会等方式,广征方法和建议,从中筛选出设计方案后,才进行实施的。我们也可以开展一个“采光设计方案邀请赛”,邀请我们全体学生参与设计,从中选取方案,让其我们每个小组都来设计吧。

师:就像我们家卫生间、厨房一样,能通过改造就能达到我们的目的时,我们是不会把房子推倒重建的。也像我们身边的都市村庄一样,怎么改也达不到现代大都市的要求时,我们就会设计一套新的方案,重新进行建造。我们的设计方案相应的可以分成“改进型方案”和“理想型方案”两种。

出示15页的“采光方案设计邀请赛”图片,注意要求。

师:你们对哪里的采光不足进行设计呢?怎样参加这次邀请赛呢?小组讨论,制定一个可行的研究计划。

小组讨论,写计划。(这时的学生还可能没有达到“实地考察,发现问题——搜集资料,制定方案——实验验证方案,用模型解释解决方案”的水平)教师巡视倾听、必要的指导。

师:我们可以参考16页奇妙小组的研究计划,对比自己的方案,修改完善我们的总体研究计划。

教师进行小组指导。

四、交流总结。

学生交流汇报自己的改进方案,师生评议。

第二课时

一、阅读奇奇的科学日记,提出生活中的采光不足的问题,

教材中的科学日记一方面作为提出问题的材料,要激发学生产生回忆,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另一方面这篇日记也是学生科学日记的样张,教学中,应对学生渗透关注生活,并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进行科学思索的教育。

二、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遇到的采光问题。

生活中采光不足的现象很多,大多数学生都会有所经历。教材通过人物语言暗示这里应该让学生展开讨论,并把讨论的内容进行梳理和记录,为后面的研究作内容上的铺垫。

三、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动员参加采光设计邀请赛。

积累了一系列的关于采光不足的问题,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发动学生开展一次采光设计邀请赛。

比赛规则可以参照教材中的内容,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商量决定。

四、制定研究计划

计划考虑得越周到,研究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引导学生制定合理可行的研究方案是研究取得成功的关键。

首先应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研究载体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重新分组。

然后引导各小组必须明确研究的目的,清楚自己将要采用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步骤,明白下一步即将去做什么。

【课后反思】

考虑到学生独立研究能力是有限的,建议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来完成探究学习任务。分组的方式可以多样化,既可以按研究内容分,也可以按照自愿结合的方式,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进行适当调节。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篇二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植物 课题: 1、我看到了什么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直接参与科学观察活动,体验看、听、摸、闻等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体会到科学观察可以了解更多的事情。 2、通过观察活动使学生感悟到自然界的美妙、研究自然的乐趣,从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研究活动。 3、 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交流、合作对学习的作用。 教学重点:开展科学观察活动,体会到科学观察可以了解更多的事情。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水槽、橡皮泥,水杯、盐、细铁丝。 2、学生准备:橡皮泥、铝箔、潜水艇、筷子、塑料管、泡沫板、生鸡蛋或土豆、硬币、针线。 教学时间:1课时 课前准备:记录卡、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门新课——科学,谁能说一说,你认为科学课上我们会做些什么?”(学习科学知识,观察,做可实验,进行科学考察等活动) “对,科学课上我们就是要记性一些观察、实验,要亲身经历一个个的认识周围环境,认识周围事物的探究活动,在研究、认识活动中学习科学知识。可不要小看这一个个的活动,今天我们人类所有的科技成果,都是科学家在观察、实验、研究活动的基础上获得的。谁知道一些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科学发现的故事?能讲给大家听吗?” 二、学生自主学习。 1、看图上的树。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第2页,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一棵大树,叶子,枝条,茎……) 让学生把看到的记录在活动本上。 2、回忆曾经看到的树。 师:“你在大树前看到过什么?” (生说出记录) “想再去看一看吗?” 生在说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学会用记录的词语:嫩绿、绿叶、黄叶;大树、小树;绿皮、干皮等 3、观察一棵树。 (1)讨论观察方案。 师:“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你想观察什么?” “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 (2)组织学生到学校的大树前开始活动。 (让学生根据自己想好的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观察大树。) (3)学生把看到的记录在活动本上。 4、比较三次的记录。 带学生回教室,汇报交流。 师:“以前的看和这次的看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我们再去看会知道得更多?” 小结:当我们想要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的时候,当我们带着这样的目的再去“看”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通过观察使我们感悟到大树是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体,大树和其他生物之间、大树和它生活的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三、课后研究。 在你家附近选择一棵大树,自己确定观察内容进行观察。     教学后记:               第一单元:植物 课题: 2、我的大树 教学目标: 1、 能用简单的方法描述树的形状、粗细和高矮。 2、会拓印树皮的图案;画出树叶的形状。 3、能搜集一些实物的标本。 教学重点: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描述树。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树皮的拓印、几张大树的照片。 2、学生准备:白纸若干。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大家已经观察了一棵大树,你能不能告诉老师,你观察的那棵树是什么样的?” 二、学生自主学习。 1、用简便的方法描述树的形状、粗细和高矮。 师:“请你用动作告诉别人你看到的树的树冠形状;用手比划你的大树的树干有多粗;用比较的方法告诉别人你的大树有多高。” 学生进行交流。 2、观察描述树的其他方法。 师:“你看到的树的树皮是什么样的?” (生说师板书:粗 细  干…) “你能拓下来给大家看一看吗?” 3、学生到教室外拓印树皮。 (1)指导学生拓印树皮的方法。 师:“除了拓树皮,还有其他描述大树的方法吗?” (2)画画树叶的形状。 (3)展示从树上掉下来的果实。 师小结:用图画、拓印做记录,搜集一些实物标本,都是我们观察、描述大树时可以使用的方法。 4、对记录、描述作用的理解。 师:“我们能对大树进行描述或记录,那你是否能根据别人的描述知道是哪一棵树?” 出示一份观察记录,让学生猜猜是校园里的哪一棵树。 学生到校园里寻找这课树。 三、课后研究。 试写一份树的观察记录。     教学后记:     第一单元:植物 课题: 3、各种各样的叶(一)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对美丽的树叶的观察研究活动中产生情感体验,对学生进行“爱护草木,保护环境”的教育。 2、会描述树叶的颜色、形状、大小。 3、能对树叶进行比较观察和测量。 教学重点: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描述树叶。 教学准备: 各种各样的落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秋天来了,树叶开始从树上落下来,你见过落叶吗?我们的校园里有吗?”“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各种各样的叶。” 二、学生自主学习。 1、校内捡落叶。 师:“请分小组捡落叶,用袋子装好,注意不要乱摘树叶,不要踩坏花草,不要爬树采集。”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 2、小组交流、统计。 师:“你一共捡了几片落叶?” “这里面有几种树叶?” “你们小组共有几种树叶?” 让学生写好统计记录。 3、同一种树叶的判断。 师:“请同学们把数量最多的那种树叶全拿出来。” “这些叶子的大小、形状、颜色都一样吗?” “你根据什么,才说它们是同一种树的叶?又根据什么,说另外的树叶不是同一种树的叶?” 4、小结: 三、课后研究。 到公园里捡一些树叶,统计一下共有几种树叶。     教学后记:         第一单元:植物 课题:  3、各种各样的叶(二) 教学准备: 1、捡回来的树叶。 2、描画叶片大小的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当你去公园里捡树叶的时候,你面对这些树叶有什么体验和感受?” 二、学生自主学习。 1、观察叶的颜色。 师:“如果有人问植物的叶是什么颜色的,你该怎样回答?” “说一说你的树叶有哪些颜色?” “你能按颜色变化给树叶排列顺序吗?” “说一说你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 板书:绿色、黄色… 2、观察叶的形状。 师:“叶子的颜色各不相同,那么它们的形状相同吗?” (1)学生根据叶子的形状进行分类。 (2)学生介绍自己的分类情况。 “说说你分的这几类分别是什么形状的?” 板书:卵形、掌形、心形、披针形、扇形、针形、带形 (3)画一画树叶常见的几种形状。 3、观察叶的大小。 师:“在你所有的`这些叶子中,最大的是哪片?最小的是哪片?” (1)指导学生把两片树叶描画在方格纸上。 (2)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比较叶的大小。 (3)量一量最长的叶与最短的叶的长度。 师小结:“除了用这些方法进行观察、比较叶的大小之外,还有其他的方法吗?”“想一想可以用哪些方法来描述叶的大小?” 三、课后研究。 用不同颜色、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一些树叶拼贴一幅图画。     教学后记:   第一单元:植物 课题:  4、一片完整的叶(一) 教学目的: 1、通过数一数枝条上有几片叶,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叶的不同。 2、让学生在观察中寻找叶与枝条连接处的特点。 教学重点:学会观察,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写。 教学准备:若干带有树叶的树忮,各种不同叶脉的树叶,各种不同叶缘的树叶,各种不同叶柄的树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我们观察植物的叶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对叶的颜色、形状、大小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可是,你去仔细观察过一片完整的叶吗?” 二、学生自主学习。 1、观察一片完整的叶。 师:“观察带有叶片的树枝,数一数枝条上有几片叶。” “寻找叶与枝条的连接处,看看有什么特点?” “通过比较知道怎样才算一片完整的叶?” 选取几片有代表性的树叶进行观察。 讨论:叶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板书:植物的叶由叶片、叶柄构成。 2、观察各种不同的叶片。 师:“我们知道了叶是由叶片和叶柄构成的,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叶片都长得一样呢?” (1)学生分组观察讨论。 (2) 学生汇报交流观察结果。 (3)让学生用这些名称说说树叶的不同点。 3、观察各种不同的叶柄。 师:“通过观察,我们知道许多不起眼的事物实际上包含着许多秘密,叶片就是这样,那么你观察过叶柄吗?” (1)学生观察不同叶的叶柄。 (2)交流观察结果。 4、叶的共同之处。 分组讨论:这些看起来各不相同的叶有什么共同之处? 汇报交流。 三、课后研究。 搜集不同叶脉、叶缘和叶柄的树叶。     教学后记:   第一单元:植物 课题:  4、一片完整的叶(二) 教学目的: 1、观察不同的叶脉、叶缘、叶尖、叶基,加深对叶片的了解。 2、能描述一片叶的特点。 教学准备: 不同颜色、形状、大小的树叶若干,白纸,颜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以前我们学习了怎样描述一棵大树,大家是不是还记得描述的方法?你会描述一片叶子吗?” 二、学生自主学习。 1、描述一片叶的特点。 师:“树叶的种类非常多,我们也对许多叶进行了观察,用什么方法把你观察到的树叶描述给大家听比较好呢?” (1)学生分组讨论:描述哪些内容? 怎样进行描述? (2)小组汇报交流讨论的结果。 (3)学生自由选择一片叶子练习描述,说给同组同学听。 (4)每组选派一名同学到讲台对叶子进行描述,让其他同学猜一猜描述的是哪片叶。 (5)教师任选一片树叶让学生试着进行描述。 2、拓印一片美丽的叶。 师:“大自然是美的,树叶也是美的。树叶不仅给我们提供了观察研究的内容,也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美丽的色彩。请你选择一片你认为最美的树叶。你想把美丽的树叶拓印下来吗?”(回忆以前拓印树皮的方法。) (1)思考:拓印树叶用什么方法最好? (2)学生开始拓印树叶。 师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三、课后研究。 找一片美丽的叶,描述这片叶的特点,并把这片树叶拓印下来。   教学后记:       第二单元:动物 课题:  1、寻访小动物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和推动学生开展寻访调查小动物的活动。 2、鼓励学生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进行观察研究小动物的活动。 教学准备: 划定一个较小的范围,如一棵数、一个小花坛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① 研究动物的活动开始了。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篇三

教学内容:青岛版P2~P4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提出与病毒相关的问题;

2、会查阅与病毒相关的书刊和其信息源

3、能制作有关病毒的剪贴报。

4、会用多种形式表达、交流研究的方法和结果。

科学知识:

一、知道一些由病毒感染的病的种类主要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二、了解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有关病毒的资料

学生准备:

了解有关病毒的有关知识。

四、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教师提问:关于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你知道些什么?如何预防呢?

2、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

(二)、猜想假设

1、流感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2.学生讨论,指名回答。

(三)、制定方案

1.教师讲解。

(四)、展示交流

2.狂犬病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3.脊髓灰质炎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4.麻疹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五)展示交流

5. 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

6. 学生讨论后,教师讲解。

(六)、拓展延伸(网上学习)

1、教师讲述:关于病毒,你还知道些什么?请回去以后在网上自主学习。

2、学生交流学习收获和体会。

3、课后作业:

(1)回去查资料,了解人类与病毒的抗争史。

(2)利用作文、图画或小报的形式,说一说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收获。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3篇《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差异网的价值所在。

311 68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