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课程教案设计【优秀6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教案应该怎么写呢?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6篇《项脊轩志课程教案设计》,如果能帮助到您,差异网将不胜荣幸。

项脊轩志(网友来稿 篇一

《项脊轩志》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明了作者身世对本文感情基调的影响;

2.疏通字词,正音并学习重点字词意义。

重点难点:1.常用文言词语意义,用法

2.对思想感情的理解。

课型:新授。

教法:朗读,讲解,提问,总结。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  新课

明代有一位著名的散文家曾被当时的人们誉为“今之欧阳修”,他的散文被誉为“明文第一”,这位作家就是归有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他的代表作《项脊轩志》。

二。 作者介绍

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曾在嘉定(现上海嘉定)讲学二十余年,学生很多 ,称他为“震川先生”。唐宋散文以唐宋八大家成就最高,清代散文的主流则是桐城派。归有光的。散文对清代影响很大,桐城派代表人物姚鼐将归有光视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元明两代除归氏外别无他人,由此可见归有光文学地位之高。

归有光是明代主要文学流派唐宋派的代表人物。唐宋派提倡学习唐宋文,推崇文从字顺的语言风格,针对复古派对前代散文的剽窃,提出“直抒胸臆”的创作主张,重视在文章中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唐宋派主要成就在散文方面,以归有光散文成就最高。

归有光自幼苦读,9岁能文,可惜仕途不顺,35岁中举人,后连续8次考进士不第。8次!他直到60岁才中进士(活到老学到老),授县令职,一生郁郁不得志(悲哀可想而知)。归有光屡试不第的悲惨遭遇使得他在回忆书斋,回忆对自己期望值极高的亲人时,自然而然的带有一种悲凉

[4]

《项脊轩志》教案 篇二

目标:

1、 积累文言字词

2、 体味作者平淡的文字中的深情,学习作者捕捉生活细节、运用白描写人的手法。

重点:体味平淡文字中的深情。

两课时

一、 介绍归有光:幼年丧母,仁途坎坷。

归有光,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项脊生。江苏昆山人。九岁能属文,以同邑人魏校为师,通经史,善古文。嘉靖十九年中举人。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后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学,生徒常达数十百人,被称为震川先生。嘉靖四十四年始中进士,授长兴知县。在文学上,他和王慎中、茅坤、唐顺之合称唐宋派。他的散文的特点是:①即事抒情,真切感人。②注重细节,刻画生动。③篇幅短小,言简意赅。④结构精巧,波折多变。代表作品有《项脊轩志》、《先批事略》、《思子亭记》、《寒花葬志》。

二、 解题

1、 “志”着重于记人,“记”着重于记事。本文着重于记事还是怀人?(存疑)

2、 项脊轩:归有光的书斋名。命名的几种解释。

一说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烃,作者以项脊轩来命名自己的书斋,有追念祖先的意思。一说,言其窄小,如颈背之间,故名。轩,这里指小屋,即书斋。

三、 感知全文。

1、 听读全文,注音,纠音,标出疑难点。

项脊(jǐ)        尘泥渗漉(shènlù)

修葺 (qì)        垣墙周庭(yuán)

旧时栏楯(shǔn)  偃(yǎn)仰啸歌

冥然兀(wù)坐万籁(lài)无声

迨(dài)诸父异爨(cuàn)     逾(yú)庖而宴

家有老妪(yù)     先大母婢也(bì)

先妣(bǐ) 呱呱而泣(gū)

以手阖(hé)门   象笏(hù)

令人长号(háo)不自禁(jīn)    余扃牖而居(jiōng yǒu)

2、 本文着重于记事还是怀人?写了有关项脊轩的什么事、什么人?为什么写?怎么写?

主要篇幅是怀人。写了已逝世的母亲、祖母、妻子。为什么写这些人物?

一间书房与上述人有什么联系?文章是怎样把书房与这些人建立联系的?

四、学习第一段。

1、某生读第一段。其余同学疏解字词意义。

2、对于字词的理解,学生质疑。教师补充。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判断句)

室仅方丈

又北向(倒装句)

使不上漏

前辟四窗

垣墙周庭

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珊珊可爱

3、 概括这一段的内容。

a、 项脊轩的修葺经过。b、项脊轩环境幽雅。c、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景象。d、项脊轩之喜。

怎样的概括更能表达作者原意?

综合:项脊轩经过修葺幽雅怡人。

4、 为什么写这个?由文字表层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由物到“我”。物皆着“我”色。要看到物内之“我”。

物:项脊轩经过修葺幽雅怡人。

我:高尚的志趣,恬淡的心境。

五、接下来,读下面的文段,梳解字词。(略)

初步感知:作者写了什么事或物?表现了一个什么“我”?

人(事、物):分家、母、大母、妻

我:感怀(悲)

怎样由书房之景转入写人?写这些人物由一个什么字来统领?为什么这些人物给作者一种“悲”感?

六、作者是笔下的人物是怎样的?作者的情感又是怎样的?请读出你认为能写出人物形象、或饱含作者情感的句子。学生自主思考,然后与旁边的同学交换意见,再派代表发言。

教师适当提示、引导或补充。

1、对母亲的刻画及作者的情感。

1) 记叙了母亲两件琐事:一是母亲当年曾经来过轩中,二是大姊在老姬怀中呱呱啼哭,母亲问饥问寒的情景。

讨论:“某所,而母立于兹。”这一细节能否表现人物精神?这样的细节描写是否败笔?(作者幼年丧母,对母亲的回忆几近为零,追念亦无从依凭,以至于连别人旁述的母亲的点滴足迹亦深深记取。或曰,母亲早已逝去,然而母亲的遗踪如今仍处处可见,母亲亲切的话语还响在耳边,这一切怎能不引起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呢?这一细节看似平淡,实蕴深情。)

2)“妪亦泣”,侧面赞美了母亲的品德,照应“先妣抚之甚厚”。

2、对祖母的回忆及作者情感。

1)概括事件:叙述了作者束发读书轩中,祖母前来探望的情景。

2)人物形象:“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话语中既有嬉笑怜爱之态,又含疼宠之情,并有赞许之意,人物情态跃然纸上。“比去,以手阔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这一段描写,细致入微地写出了老祖母复杂的内心活动。临走的时候,轻轻阖门,生怕屋外有什么动静会干扰孙儿读书。一个小小的动作,表露了祖母对孙儿的关切之情。同时,看到孙儿如此发愤,想见将来必有成就,喜悦之情不能自已,因此哺哺自语,又想到自己年岁大了,怕等不到孙儿获取功名那一天,激动之中,又稍带有几分伤感。“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一个细节,几句话语,就把祖母对孙儿的勉励、期待之情摹写得十分真切。

3)作者情感:既有深深的怀念,又有自我激励之意,或许还有辜负亲人的期望的沉痛。

3、回忆妻子。

1)琐事一:“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有问即有答,有学即有教。从字里行间,我们似可以听得见项脊轩中传出来的欢声笑语。再说,作者安贫乐道,他的妻子问的是大事,学的是书法,志趣既然相近,伉俪间感情之融洽自可想见。这一层从正面写。

2)琐事二:“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表面看来,这一句话突然冒出,似与上文全不相关,然而细细体味,文脉似断而实连。“吾妻”转述的是诸小妹的话。诸小妹怎么会问起“阁子”的事呢?无疑是“吾妻”经常在她们面前提起的缘故。那么“吾妻”为什么会经常提起“阁子”呢?上面“时至轩中……”那一句话就是答案。可以想见,“吾妻”经常在诸小妹面前提起的,不光是“阁子”,而且还有阁子中的人,他们在阁子中柔密无间的生活。这一层从侧面写,对前一层既是补充,又是深化。

3)作者之情:“其后六年……其后二年……”这一层,交待了妻子亡故之后的一些事情。句句记实,字字含情。第一句,说“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项脊轩原先是既窄小,又破旧,作者“稍加修葺”,再作美化,独居陋室,自有无穷乐趣。现在呢?因为“吾妻死”,室坏也不想修了。作者没有说妻子亡故以后自己如何悲痛,如何怀念。但读者从前后的对比中自能体会到作者对妻子那种真挚的感情和深切的怀念。二、三两句写两年以后重修项脊轩等事。妻子亡故,已有时日:但复葺旧室,全然不见当年的热情。这一段记叙,语言平实,而无限伤感溢于言外。“庭有批把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看到树,就似乎看到妻子的音容笑貌,就似乎听到妻子的欢声笑语。“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何况这一番是永别呢!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由“亭亭如盖”的树,自然就会联想到当年亭亭玉立之人,可现在物虽在而人已去,占据着心头的只是一片怅惘之情。这一句话,托物寓情;同时又点到“庭”,与题目“项脊轩志”相照应。言简意丰情深,耐人寻味。

七、作者是用什么手法刻画人物、传达情感的?

或喜或悲之情,作者均善于通过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曲尽其妙。作者用家常语叙家常事而情意缠绵动人,尤其善用白描手法,用简朴生动的人物对话、口语,寥寥几笔,尽传人物的神情、仪态。正如王锡爵所说的“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侧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分析略)

八、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分析: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项脊轩的兴废变迁,一条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第一小节先写项脊轩的小、老、破、漏和昏暗,既而写经过修葺后的项脊轩的优美、宁静和恬适,表现的是作者对项脊轩的喜爱之情和高尚的志趣、恬淡的心境。“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引起了对家庭生活琐事的回忆,而这些事又都与项脊轩有关,都表现了作者的悲哀之情:一是写了大家庭的分崩离析和破落,表现作者对家庭衰败的哀痛;二是写母亲对子女的无微不至的关怀,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三是写了祖母对作者的牵挂、赞许和期盼,含蓄地表达了怀才不遇、功名未成、辜负亲人的抚育和期望的无限沉痛的心情;四是写了亡妻生前在轩中的生活片段和轩以后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妻子的真挚情意。作者正是这样把经过选择的零散的材料集中到一定的空间中来,尽管这些材料看来互不关联,可它们都发生在项脊轩,作者用这一小屋的历史把物境、人事、所见、所闻、所感等等,有序地贯穿起来,用自己的思想感情把它们统摄起来,经过滤,使这些本来互不关联的东西产生内部联系,在“形”、“神”上都得到和谐的统一。

〖补充〗书中省略的一段内容:

项脊生曰①:“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其余清台②。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③。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④?余区区处败屋之中,方扬眉瞬目⑤,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⑥?

注释:

①项脊生:作者的别号。②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清,秦代蜀地的一寡妇名。丹穴,朱砂矿。利,利润。甲,第一。史载,“巴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能守其业,用财自己,不见侵犯。秦始皇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③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玄德,刘备的字。陇中,即隆中,诸葛亮隐居之地。④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方,当。二人,指寡妇清和刘备。昧昧,不明的样子,指不被人知道。隅,墙角落。也,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世,世人。之,指代二人。⑤余区区处败屋之中,方扬眉瞬目:区区,渺小的样子。败屋,破旧的房屋,这里指项脊轩。扬眉瞬目,眼睛一睁一困。⑥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人知之者,定语后置,知之之人,知道他的人。其,指人知之者。谓,认为,以为。坎井,一说是浅井,一说是废弃的井。

这一段是作者的议论,这里既有自我解嘲,又将自己与历史伟人相比较,表明自己不甘

于永远处在“败屋之中”的志愿。

作业:熟读课文,积累字词。

具体分析 篇三

㈠析“可喜”

⒈作者写了哪些“可喜”之事?

明确:变化之可喜(焕然一新)

喜〈独处之可喜(悠然寂静)

景色之可喜(姗姗可爱)

⒉作者是怎样描写项脊轩前后变化的?

明确:

狭小明亮

破旧←-前―修葺-后-→幽雅

阴暗安静

※本节既然是写“可喜”之事,为什么要写项脊轩的“旧”呢?

明确:渲染衰败、阴冷的凄清氛围,为写“可喜”作反衬,说明作者对它怀有深挚的眷恋之情。

⒊这一节的景色描写极富诗情画意,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幅画面,并体会:作者为什么这样渲染项脊轩的清幽境界?

明确:①兰竹相映,月白风清,桂影斑驳,小鸟时鸣;

②表现了作者的幽静、恬适和鄙弃世俗、甘于清贫自守的情操;也抒写了作者对百年老屋的特殊感情。

⒋齐读、小结

紧扣题目,落笔即写项脊轩。作者自我欣赏、自我陶醉,主客观互相融合,造成一种艺术的气氛与意境,但作者着意处并不在此,写“喜”是为了映带下文,更好的写“悲”。

《项脊轩志》教案 篇四

一、教学目的

1.掌握“比、乳、过、下、而、然”等文言词语的意义、用法。

2.了解归有光的散文成就及“志”类文体。

3.学习本文用线索贯穿、形散神聚的写法。

4.学习本文以细节、场面状写人物,情景交融等技法。

二、教学重难点

1.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用法。

2.形散神聚的方法线索串联法。

3.借助平凡的景、事、物抒发悲喜之情。

三、教学原则

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思为主攻、练为主线。

四、教学思路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请同学们听下面的成语,并以这个成语为谜面,猜一明代作家名。

谜面:衣锦还乡。谜底:归有光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归有光的一篇散文名作《项脊轩志》。

(二)诵读品味

1.教师范读1、2段。

2.一名学生朗读3、4段,齐读5、6段。

要求:体味文中蕴涵的情感,找出文眼。

(三)学生分段译读课文

1.把握重点字、词、句。

 活用词:雨泽下注 乳二世

古今异义词:比去,以手阖门 或凭几学书 已为墙

通假字:而母立于兹

一词多义:室始洞然 然睹促织 輮使之然也

2.学生分段口译课文,教师指导。

3.结构线索:

(1)修茸前后的不同风貌。

(2)轩的变迁和家人轶事。

(3)补写丧妻前后轩中情形。

(4)写轩中的枇杷树。

项脊轩的变迁作

线索:-------------->

作者的悲喜情感

(讨论:喜什么?悲什么?以哪种情感基调为主?)

4.文章主旨:借项脊轩的兴废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抒发对亲人的怀念之情,如何表现?请具体分析。



5.抒情技法:



(四)课堂练习(投影展示)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比去,以手阖门 大母过余曰

比比皆是 愿枉车骑过之

纳比笼中 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比得软脚病

2.谈谈《项脊轩志》的抒情艺术(课后形成书面分析)。

附:板书设计



[1]

[1]

《项脊轩志》教案 篇五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呢?我给大家三个数字,“一、二、三”,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给这三个数字各加上几个字,就是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

生1:一间书房,两种情感,三位亲人。

师:哪两种情感?哪三位亲人?

生1:两种情感,一喜一悲;三位亲人,先妣、先大母、妻子。

师:“妣”是谁?“大母”又指谁?

生2:“妣”是指已故的母亲。

师:那已故的父亲叫什么?

生2:考。有个成语叫做“如丧考妣”。“大母”就是祖母。师:为什么在“妣”和“大母”的前面加上“先”字?

生2:对死者的尊称。

师:写作本文时,归有光的妻子去世了没有?

生2:去世了。

师:那能否在妻前面加上“先”字,称之为“先妻”?

生2:不行。“先”是对死去的长辈的尊称,妻子是平辈,应称“亡妻”。

师:嗯,是应叫亡妻。三位亲人是先妣,先竽负屯銎蕖n恼碌幕灸谌莞爬ㄈ寺穑?br>  生3:还有,一个男人。(众生笑)

师:哪一个男人?

生3:作者归有光。

师:你为什么不说“一位作者”,而要说成是“一个男人”?

(生3一时语塞,众生纷纷说归有光本来就是个男的。)

师:这个问题很有价值,我们放在后面解决。先自由朗读“一间书房”部分,思考这是一间怎样的书房。

生4:狭小。

师:从哪里看出它很狭小?

生4: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师:何谓方丈?

生5:就是一丈见方的意思,说明它面积小。

师:“方丈”还有一个意思,那就是佛寺的最高领导人。为什么叫他方丈呢?因为他的办公室和寝室面积不过一丈见方。这也算是借代的修辞方法。大家明白了归有光为什么他的书房命名为项脊轩了吗?不妨大家先摸摸自己的项脊。

生6:“项脊”说明房子窄小。

生7:“项脊”是脊梁骨的一部分,以此命名,说明归有光有人生大志。

师:“项脊轩”是作者在昆山时的书斋名,以此为名,评论界有这样几种看法。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颈脊之间;一是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有纪念意义,含有怀远追宗之意。同时,“项脊”二字,含有脊梁的意思,作者自号“项脊生”,也可理解为归有光要博取功名,光宗耀祖,成为家族中顶天立地的脊梁骨的人生理想。

师:这间书房除了狭小之外,还有别的什么特点吗?

生8:还有“旧”、“破”、“漏”、“阴暗”等特点。

师:这样一间又小又旧又破又漏又阴暗的书房,作者嫌弃它吗?

生9:不嫌弃。

师:从何处看出来?

生9:作者对它进行了“稍为修葺”。

师:你上来把“修葺”两个字写一下。

师:修葺后的项脊轩有了什么变化?

生10:(室)不上漏,洞然,显得很清幽,很有情调。

师:你最喜欢第一段中的哪几句话?

生10:我很喜欢“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簌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几句,写得很美。

师:我也很喜欢这几句话。(师背)动静结合,特别清雅。我们把它背起来。

师:“万籁有声”是什么意思?

生11(翻词典):指自然界发出的一切声响都能听到。

师:这里是写环境幽静还是喧嚣呢?

生11:当然是写环境幽静。

师:哪能否换成“万籁俱寂”?

生12:“万籁有声”是指静得连最细微的声音也能听到。这是以声衬静的写法,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效果一样。这种静是有生命力,有灵气的,而不是一片“死寂”。

师:好,好。“万籁有声”是幽静而有灵气,“万籁俱寂”是一片“死寂”。真是“此时有声胜无声”。

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我们能否用几个词语来概括作者潜心读书时的心情?

生13:闲适。

生14:轻松自在。

生15:怡然自乐。

生16:一个字,喜。

师:在这样的一间书房里潜心读书,是可喜的,但是一个人独坐书房,想起阴阳两隔的亲人又是何其悲痛啊。在三位亲人当中,母亲是最早离我而去的。请你把写先妣也就是写母亲的片段读一下。

(生17读课文)

师:读得不错,投入了自己的感情。注意“老妪”、“呱呱而泣”的读音。千万别把“呱呱(gūgū)”念成“呱呱(guāguā)”,哪可不是小孩子的哭声,而是青蛙的叫声。“老妪”在我家是干什么的?

生18:是奶妈。文中说:“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其中的“乳”便是喂奶的意思。老妪是当过归家两代人的奶妈。

师:先妣是怎样的一个人?请根据具体语句加以分析。

生19:先妣首先是一位慈母,她半夜还要起床问孩子冷吗,饿吗;其次是一位好心肠的主子。老妪仅是一个奶妈,先妣却“抚之甚厚”,还有,“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一句,非常感人,一个下人居然能记住主子立过的地方,而且还每每提及,可见先妣在其心中的地位,可见她是如何感激先妣对她的恩德。

师:说的很好。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20:通过写老妪来侧面烘托先妣的形象的地方还有“语未毕,余泣,妪也泣”一处,“我”泣不成声可以理解,“妪也泣”实属难得,归有光的母亲实在是太好了。

生21:我想提一个问题,归有光的母亲为什么不同她的女儿住在一起呢?她是不是有重男轻女的思想?(众笑)

师:哦,你是对这位慈母抱怀疑态度。归有光的母亲有没有重男轻女的思想我不知道。但是我手头有一份材料,说的是归有光的母亲一生有八个孩子,是一位非常辛苦的母亲。她可能实在照顾不了这个女儿,但是她对没在身边的孩子仍牵肠挂肚,怕她冻坏了,饿着了,半夜三更还起来问寒问暖,“儿寒乎?欲食乎?”虽仅一言半语,却纯是慈母心肠啊。

师:下面这个问题,我们已经解决了一部分,我们继续探讨,归有光为什么不直接去写他母亲的音容笑貌,而要通过老妪之口呢?

生22:作者幼年丧母,有些儿时往事无法记清了,所以借老奶妈之口道出,自然而真实,亲切而感人。

师:还有就是同学们已经说到了的。既让我们知道这是一位慈爱的母亲,更是一位善良的女主人。虽然归有光记不起母亲的音容笑貌,但母亲在他心中永远是最美丽的。清人林纾说,“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少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让我们带着感动的心情,把这一片段齐读一遍。

师:先妣是一位慈爱的母亲,那么先大母呢,又是怎样的一个人?找出最感动你的地方,用现代汉语转述一遍,说说你为何深受感动?

生23:我找的是“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祖母有一天来看我,对我说:“我的儿啊,很久都没看到你的身影,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房间里,太像一个女孩子了。”祖母的话既有对孙子的疼爱,又带着对孙子的表扬,语气亲切自然,表现了慈爱的长者对小辈的怜爱。

生24:我找的是“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这句话是说,祖母关门而去,喃喃自语:“我们家读书长久没有人考取功名了,这孩子长大,就可以有指望了。”老奶奶对孙子的功成名就充满着希望。

师:真的很感人。请问能否把“阖”字改成“关”字?还有这话为什么不当着孙子的面讲?

《项脊轩志》教案 篇六

一、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 2.学习本文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来表情达意的方法。 能力目标: 训练学生运用所学文言文知识及凭借有关工具书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围绕身边的至爱亲情,感受亲情的可贵与美好。 二、文题背景 1.题目解说 本文是归有光抒情散文的代表作。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归有光的远祖归隆到曾在太仓(现在的江苏太仓)项脊泾居住,作者自号项脊生,有把自己的书斋题名为“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 “志”就是“记”的意思,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2.作者简介 归有光(1506——1571年),字熙甫,明朝昆山人,著名散文家。作者自幼苦读,9岁能文,20岁通读五经和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加《三国志》称“四史”),但考试不利,35岁才中举,后8次考进士落第,于是迁居到嘉定(今上海市)安亭江上,讲学20余年,学生颇多,称之为“震川先生”。他直到60岁才中进士当县令。一生郁郁不得志。 归有光虽然仕途不得意,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是明代接触的散文家。他反对明朝中期前后七子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拟古主义主张,自称“好古文辞,然不与世之为古文者合”提倡“独出与胸臆”,强调真实感情。他的这种文风,发扬了唐宋的优良传统,后人把他和唐顺之、茅坤等人并称为“唐宋派”,而他的成就最高。他的散文源出《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誉为“明文第一”,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 三、知识积累 诵读课文完成下列题目: (一)注音 1.先大母婢也( )   2.迨诸父异爨( ) 3.先妣( )   4.呱呱而泣( ) 5.象笏( )   6.长号不自禁( )( ) 7.扃牖( ) (二)通假字 1.以手阖门 2.而母立于兹 (三)解释加点字 凡再变矣先妣尝一至殆有神护者吾妻来归吾妻归宁迨诸父异爨已为墙凡再变矣先大母婢也比去,以手阖门时至轩中余自束发余扃牖而居大母过余曰久不见若影而母立于兹 (四)词类活用 1.雨泽下注(    )2.使不上漏(    )3.前辟四窗(    )4.垣墙周庭(    )5.东犬西吠(    )6.乳二世(    )7.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 (五)古今异义 1.室仅方丈2.墙往往而是 (六)特殊句式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2.妪,先大母婢也。3.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4.鸡栖于厅5.其制稍异于前 (七)翻译句子 1.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2.吾儿,就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3.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4.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5.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6.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四、文本鉴赏 1.概括本文主要内容。(用三个数字概括) 2.思考:修葺前后的项脊轩有何变化? 修葺前:               修葺后:             3.诵读第三段,思考:本段可分为几个层次? 五、归纳本文的写作方法(略) 六、拓展阅读 《寒花葬志》 婢,魏孺人媵也。嘉靖丁酉五月四日死,葬虚丘。事我而不卒,命也夫! 婢初媵时,年十岁,垂双鬟,曳深绿布裳。一日,天寒,爇火煮荸荠熟,婢削之盈瓯;余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魏孺人笑之。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即饭,目眶冉冉动。孺人又指予以为笑。 回思是时,奄忽便已十年。吁,可悲也已! [注释] 1.媵:(yìng) 2.爇:(ruò) 3.瓯:(ōu) 4.荸:(bí) 5.荠:(jì) [评析] 归有光反对拟古,多从形式着眼,并未达到内容上的真正革新。《寒花葬志》为悼念夭殇小婢而作,全文共112字,但以两个细节勾勒婢女形象,写出庭闱人情,极为凝炼。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6篇《项脊轩志课程教案设计》,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差异网的价值所在。

311 76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