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教学设计【优秀4篇】

发布时间: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怎么写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下面差异网为您精心整理了4篇《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教学设计》,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夜书所见 篇一

学习目标:

1.会认“促”,会写“促”“深”两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学习重点)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学习难点)

课前准备:搜集关于秋天的图画和古诗。

【学案】

一、深情朗读,走入意境。

1、秋天是一个美好的季节,我记得我们学习过描写秋天的诗:                                 。

2、我要把《夜书所见》这首诗读通,不认识的字我会请教别人或查字典,我知道“挑”字的读音是     ,我能把字音读准确。

3、读诗时我要注意朗读节奏: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深夜/篱落//一灯明。

二、用心品读,感动心灵。

1、我要看图再读古诗,借助古诗下面的注释理解诗意,不懂的地方我要圈出来,一会儿到小组中去交流。

2、我们小组合作学习,解决了我对这首诗的困惑,我还学会了生字“促”和“深”,我还会给他们组词呢!

促(     )(     )          深(     )(     )

3、我再次用心去品读,诗人看到了           ,听到了        ,我深切地体会到了诗人            。

4、我要说,我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面。

5、我会吟诵,我要把它背给我的好友听。

三、拓展广读,诗文欣赏。

1、这首诗写得真好,我还知道其它描写思乡之情的诗:                                  。

2、我还会背更多的古诗,我们要和其他小组比一比!

我发现古诗真美,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要多多积累诵读,在中国灿烂的文化中汲取更多的精华。

夜书所见 篇二

诗词概述:《夜书所见》的作者是南宋著名江湖派诗人叶绍翁,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诗词原文:

萧萧①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⑥客情②。

知有儿童挑③促织④,

夜深篱落⑤一灯明。

诗词注释:

①萧萧:风声。

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③挑:捉。 ④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

⑤篱落:篱笆。

⑥动:打动

诗词译文: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声,使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诗词鉴赏:

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蟋蟀。挑,读一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挑”字用得极为准确。这首诗在最后两句用了一个修辞手法,“之所以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是因为:夜深了,但篱笆下面还有一盏灯在发亮。”

钱钟书《宋诗选注》说:“这种景象就是姜夔《齐天乐》咏蟋蟀所谓:‘笑篱落呼烟,世间儿女。’”若补上陈廷焯评姜词所云:“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最为入妙”(《白雨斋词话》卷二),便可想见诗人此时内心深处的悲哀了。

赏析:

一、作者在诗中抒发了多种感情

①作者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

诗中一、二两句写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风瑟瑟,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凄凉心境。三、四两句描写儿童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引发诗人的联想。他会想起自己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开心有趣;他会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他会想起亲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一种如归故里,如返童年的亲切感油然而生。

②诗歌抒发了作者客居他乡、归无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

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一江秋水,满天黑暗,触耳寒声,诗人彻夜难眠必定是心有郁结,意有不顺。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③诗歌抒发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留恋的思想感情。

通观全诗,整体而论,三、四两句写诗人客舟所见。儿童夜捉蟋蟀,兴致勃动,忘记了瑟瑟秋风、阵阵寒意,忽略了落木纷纷、秋江冷冷,深更半夜了,还津津有味地抓蟋蟀。那份专注痴迷,那份谨慎小心,那份起落不定的敏感,全在一举手一投足的举止中展露无遗。这种欢快有趣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勾起诗人对自己童年生活的追亿、留恋。一二两句也可以作这样的理解,萧萧寒声、梧叶摇落的秋景,流露出一种漂泊不定、愁绪莫名的感觉,更反衬出诗人客居他乡对童年无忧无虑生活的留恋、思念。

二、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

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全诗四句均是写景。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三四两句写生活场景。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秉灯夜游,捉弄蟋蟀,儿童欢悦,流露忘乎所以、得鱼忘筌之意。一悲一喜,相互映衬,均是不着痕迹地融汇在环境描写之中。

②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秋叶、秋风、秋声、秋江、秋灯、秋童、秋舟、秋意,均是写动,动得有声有色、有光有影;漆黑如墨,幽深莫测,黑暗无边,这是写静,静得凄神寒骨、惆怅满怀。萧萧风声,顽皮儿童,这些动态情景巧妙地反衬出深秋半夜的幽深寂静,更引发人们对寒凉静夜中诗人那颗愁绪难眠的苦况心灵的体味。

③ 悲欢对比,以欢衬悲。

一二句写景,秋风扫落叶,长天送寒意,是悲景,传悲情;三四句写人,深夜挑促织,明灯照篱落,是乐景,传欢情。悲喜交加,以欢衬悲,更显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惆怅无眠。

④传情达意,暗用典故。

“江上秋风动客情”暗用张翰典故。据传晋人张翰官居洛阳,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于是辞官回乡,了却心愿。明白了这一点,自然就容易理解,诗句传达了诗人久居在外、归家不得、思家念亲的思想感情。

⑤ 拟人、通感,增辉添彩。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一“送”一“动”,寓情于物,赋予梧叶、秋风以人的情态意绪。这些物态声情的诗文,似乎把读者带进了一种风送寒凉、情动秋江的意境之中,痴迷难返,惆怅满怀。“萧萧梧叶送寒声”妙用通感,以萧萧之声催发寒秋之感,用听觉形象沟通触觉感受,意味深长。

⑥ 字斟句酌,“寒”“挑”传神。

“寒”字一语双关,既有秋风袭来寒凉逼人之感,更有落泊天涯心神凄清之意。“挑”字于细节逼真见妙趣。儿童的专注敏感、精挑细翻,儿童的屏息观察、惊喜兴奋,全在一“挑”。“挑”出了性格,“挑”出了神韵!

⑦ 虚实结合,以实映虚。

全诗四句写景写人,所见所闻,或明或暗,全是写实。满耳秋声,满目秋夜,一江秋水,一群儿童,犹如场景写真,给人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之感。这活灵活现的场景写实巧妙地传达出诗人愁绪满怀、长夜难眠的凄清孤寂之情。实中有虚(客情),寓虚(情)于实,以实映虚,言有尽而意无穷!

字句斟酌:

江上的秋风吹过来,梧桐树沙沙作响,使人感受到了寒意。秋风的声音,最能触动在外的人的思乡之情。夜已深了,还有儿童点着灯,在篱笆边捉蟋蟀。

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这首诗,写秋夜所见之景,抒发羁旅思乡之情。一句写梧叶,“送寒声”,微妙地写出了夏去秋来之时,旅人的敏锐感觉。

草木凋零,百卉衰残,是秋天的突出景象。诗词中常以具有物候特征的“梧叶”,置放在风雨之夜的典型环境中,表现秋的萧索。韦应物《秋夜南宫寄沣上弟及诸生》诗:“况兹风雨夜,萧条梧叶秋。”就采用了这一艺术手法。

此诗以叠字象声词置于句首,一开始就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想,造成秋气萧森的意象,并且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寂静。接着用一“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在梧叶摇落的萧萧声中,仿佛含有砭骨的寒气;以听觉引起触觉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

二句接以“江上秋风”四字,既点明秋风的起处,又进一步烘托出了寒凉的气氛。秋风已至,而人客居他乡未归,因此触动了思乡之念。一个“送”字和一个“动”字,都用得十分传神,前者写“惊”秋之意,,后者抒“悲”秋之情。

阵阵秋风,触发了羁旅行客的孤寂情怀。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回家了。此诗作者耳闻秋风之声,牵动了旅中情思,也怅然欲归。这两句用“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实际上是用以衬托客居心境的凄凉。再以“动”字揭出“客情”,情景凑泊,自然贴切,弥见羁愁之深。

三、四句写儿童挑促织,表面上看似乎与“客情”无关,实际上是用儿童的快乐——无忧无虑,来反衬自己旅居的孤独和愁思。

这两句,从庭内移到户外,来了个大跨度的跳跃。这两句是倒装句,按意思顺序,应该前后互移。诗人意绪纷繁,难以入睡,转身步出户外,以排遣萦绕心头的羁思离愁,但眼前的夜景又给他以新的感受。

“秋夜促织鸣,南邻捣衣急”(谢朓《秋夜》)。那茫茫的夜色中,闪现在篱落间的灯火,不正是“儿童挑促织”吗?这种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的凄然情伤、低回不已,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首诗也有这个意思。暗夜中的一盏灯光,在诗人心灵的屏幕上映现出童年生活的片断:“儿时曾记得,呼灯灌穴,敛步随音”(张镃《满庭芳·促织儿》)。眼前之景与心中之情相遇合,使诗人陷入了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中。他以“篱落一灯”隐寓自己的“孤栖天涯”,借景物传达一片乡心,与“江上”句相关联,收束全篇,尤觉秋思洋溢,引人遐想。

这首诗先写秋风之声,次写听此声之感慨,末两句点题,写户外所见。全诗语言流畅,层次分明,中间转折,句似断而意脉贯穿。诗人善于通过艺术形象,把不易说出的秋夜旅人况味委婉托出而不落入衰飒的境界。最后以景结情,词淡意远,颇耐人咀嚼。

作者简介: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丽水)叶氏。生卒年不详。曾任朝廷小官。其学出自叶适,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真德秀交往甚密,与葛天民互相酬唱。 所著《四朝闻见录》,记述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轶闻趣事及“庆元党禁”始末,可补正史之不足,收入《四库全书》。叶绍翁是江湖派诗人,所著诗集《靖逸小集》。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如《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历来为人们所传诵。其他如《夜书所见》写儿童夜挑促织,景象鲜明,反衬出客中的孤寂;《嘉兴界》写江南水乡景色,颇饶风味;《田家三咏》写田家的生活片段,平易含蓄,词淡意远。

代表作: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台,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嘉兴界》

【宋】叶绍翁

平野无山见尽天,九分芦苇一分烟。

悠悠绿水分枝港,撑出南邻放鸭船。

《田家三咏》

叶绍翁

平野无山见尽天,九分芦苇一分烟。

悠悠绿水分枝港,撑出南邻放鸭船。

敬陪直院右史上已后一日西斋之集 。

清时天上诏书稀,曲水从游许布衣。

插羽满浮寒食酒,倚栏同忆故山薇。

碧桃绕观春风静,柔栌摇汀夕照微。

慨想兰亭如昨日,沙鸥飞下钓钱矶。

《田家三咏》

叶绍翁

田因水坏秧重插,家为蚕忙户紧关。

黄犊归来莎草阔,绿桑采尽竹梯闲。

《田家三咏》

叶绍翁

抱儿更送田头饭,画鬓浓调灶额烟。

争信春风红袖女,绿杨庭院正秋千。

《汉武帝》

叶绍翁

殿号长秋花寂寂,台名思子草茫茫。

尚无人世团圞乐,枉认蓬莱作帝乡。

和葛天民呈吴韬仲韵赋其庭馆所有

江远潮痕细,城回路势斜。

竹行穿砌笋,风堕过墙花。

篆叶虫留字,衔泥燕理家。

主人清到骨,相对只杯茶。

古诗《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篇三

一、引入

1、教师季节引入

教师:炎热的夏天过去了,同学们换上了长衣服,天气一天天凉爽起来,秋天来了。让咱们一起和作者们到课文里去欣赏一下秋天的美丽景色吧!

2、读第三组课文的导学

教师:一起来读读第三组课文的导学,看看讲了什么。

学生读完后教师适当引导。

3、引入古诗学习

教师:秋天是一个美丽而容易引起人们愁思的季节,古代的诗人也发出了感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

二、读准古诗

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齐读古诗。

2、教师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李天竣读——请学生来发现他的读——学生提出的读里的字音——老师顺势引导学生读准:声、情、促、深、灯、明——学生自由练习——再读。

(反思:这个环节课堂的生成非常好,正好抽到的学生在读古诗的时候发生的错误和课文的生字有关,然后让孩子字发现并在纠正的时候很好的强化了拼音的书写。很好!)

三、学习古诗,体会学习古诗的方法

(一)了解学习古诗的方法

1、教师:那大家读得很好了,那么怎么来学习古诗呢?(黑板出示)

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1、解诗题

2。、知作者

3、明诗义(1)解词(2)明句

4、悟诗情

教师:这是以前的大哥哥姐姐总结的学习方法,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争取以后我们能超过他们,好吗?

生:好!

(二)解诗题

1、(1)你认为解诗题是什么意思?

(2)来一起读读古诗的题目,看看它是什么意思?

胡正:我觉得“夜书”的意思晚上。所见的意思是;所看见的。

师:对。我们经常说的所见所闻就是看见的和听见的。但是夜书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有不同意见吗?

肖路:书应该是看书。

……

师:看来我们解诗题还不太成功,没关系,也许等咱们学习完了这首古诗就能解释了!以后咱们在学习古诗的时候都要注意,如果一开始不能解决的问题,等慢慢学习中再解决。

(三)知作者

1、什么是知作者呢?

2、那怎么去了解作者?昨天我们在预习的时候扩展学习里你查找了作者的资料了吗?在交流的时候先说在什么地方找的资料。

杨紫鑫:我在《语文课外扩展阅读》上找到了作者的资料。

万鑫淼:我在《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里找到了。

马涛:我上网查找了资料。

……

老师:非常好,来我们看看马涛的资料(老师念)……原来作者是宋朝的……

杨紫鑫:(枪着说)南宋。

老师:哦,更准确。(板书在作者的旁边)现在咱们一起来总结一下查找作者资料的方法,像杨紫鑫、万鑫淼这样是……

学生:查找书!

老师:像马涛这样是……

学生:上网!(教师把这些方法补充板书在小黑板上)

(反思:这个环节处理得比较好,能很好的帮助学生了解怎么查找作者资料)

(四)明诗义

教师:明古诗的意义必须要弄明白词语的意思和句子的意思。

1、解词

(1)老师引导学生在古诗里找到不明白的词语。

(2)回忆和学习新的解释词语的方法

老师:孩子们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习过的解释词语的方法,注意,可以想想以前我们学习《揠苗助长》的时候用过的方法。(学生在老师引导下回忆出了:画画、换词、查字典、联系生活、联系上下文、动作、看图、)

(反思:这个环节很好,帮助学生在自己的记忆结构里唤醒以前的认识,巩固了认知能力)

老师: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样新的本领。用看注释来解释词语。(板书)请大家看语文书35页,看到注释,跟着我读——注释——,请大家看,你们找到的这些词语在注释里是什么意思,自己读读,读好了举手。(学生练习)

老师:好,我们来看看你们找到的这些词语的意思。注意,我们采用比赛的方法,男女同学枪答……(这个游戏环节设计好,因为没有事前确定是哪个词语,还没事前确定谁来答,所以学生很集中精力。在引导时,我注意了

萧萧——学生说是风声音,我让他说明白,让听的人懂他的语言。

挑、促织——让学生看图理解,并看着图用诗里的话说说孩子在做什么。

篱落——结合以前学习过的古诗来理解)

3、明句义

(1)老师:现在我们把这些词语的意思放到古诗里,一边读一边想,句子的意思是什么。

(2)老师:现在选择你最喜欢的句子,试着说说他们的意思。(学生练习,老师巡视)

老师:我看到大家很多选择了最后两行诗,来谁来给大家说说。

生:知道有两个儿童在捉蛐蛐,夜晚的时候篱笆旁边有一盏灯还在亮着。

老师:老师提醒大家,儿童可以说孩子或者小孩。注意,为什么知道有孩子在捉蛐蛐呢?

生:因为有灯光!

师:对了,我们以前学习古诗的时候我说过,有时后在把古诗变成我们的语言的时候,可以根据情况调换诗句、词语的顺序。好,我们这样来说说:因为……所以……

(生自由说。)

师:我们再这样说一说:知道……是因为……(生自由练习)

师:好,老师说前半句你们说后面的:因为看到了篱笆旁边那盏闪烁的等,所以……(生说)看到了篱笆旁边的灯在闪烁是因为……好的,和你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反思;在课堂上我没有这么清楚的处理,感觉当时有一点罗嗦,不过总体是这样的思路)

在学生练习的时候,有个孩子举手了。他说他知道了诗的题目的意思。我让他说,他当着全班同学说了:夜晚写下了自己看到的景物。(反思:这个时候的课堂生成非常好,但是应该再轻轻引导学生在体会一下)

师:那么作者还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请看第一、二行诗。

……

(五)悟诗情

师:这首诗作者是带着什么感情来写的呢?我们来看图画……

(反思:这个环节的处理不是很好,因为到底有些什么方法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感情呢?我自己都没想好,以前看过有劳市是用音乐、录象、画面来帮助理解体会。)

夜书所见 篇四

《夜书所见》教学实录

教学内容: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之《夜书所见》

教学目标:

1、认识1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激发学习古诗兴趣。

4、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的思乡思亲之情。

教学难点:感受诗人由郁闷转为欢快的心情变化。

教学过程:

一、互动释题,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喜欢背古诗吗?我们一起来背诵一首古诗——李白的《静夜思》。(师生背诵)“思”在这里是“思念故乡”的意思。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古诗也是表达想念家乡和亲人的。(“ppt”出示,明确“学习目标”)

2、出示诗题、作者姓名。读诗题,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那“书”是什么意思呢?谁能连起来说说?(师:叶绍翁是我国宋代的一个大诗人。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田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

3、(“ppt”出示课文插图)瞧,这就是诗人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二、初读感知,扫清字词障碍

师:诗人究竟写了些什么?我们读了课文就知道了。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注意有拼音的字。

生:(自由朗读)。

师:(多媒体出示生字:萧(xiāo)萧  梧(wú)叶  促(cù)织)

生:(齐读生字,师相机正音。)。

师:这首古诗有两个字 “促、深”特别容易写错。(板书)要注意些什么?

生:“促”的左边是单人旁,不要写成双人旁。“深”字右边是凸宝盖,不是宝盖头。

师:把这两个生字“书空”写写。

生:(自由书空。)

师:这首诗的下面有“注释”,它是帮助我们了解生字生词的,要联系课文来理解。现在,大家边读课文边看注释,看看谁先弄懂全诗的大意?

生:(自由读课文,同桌讨论。师指名说。)

三、研读交流,体会诗情

1、指名读诗。读中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景象——梧叶、秋风、儿童、促织、篱落、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诗意。(读着读着,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脑海里浮现出什么?)作者在他乡看到了这些景物,引起了作者什么感情呢?

2、请大家再自己读读这首诗,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引导朗读交流,读中感悟。抓住“送寒声”“动客情”“一灯明”这些关键词语,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此刻的心情。

师:现在谁来给我们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

师:读得真好啊!我刚刚听你把“送寒声”的“寒”读得特别好,我想问问,你是怎么读得这么好的呢?

生:我觉得我是把诗读得有感情了。

师:是啊,你想,萧萧的秋风啊,把梧桐树叶吹得纷纷落了下来。诗人此时会有怎样的感觉?

生:有点寒冷的感觉。

师:诗人只是觉得身上寒冷吗?

生:除了身上寒冷外,他肯定也很心寒,他现在一个人在外地,肯定很孤独。

师:你体会得多好啊!诗人此时孤身一人在外地,看到萧萧的秋风吹落枫叶,心里感到非常孤独。请你再读一读这句诗。(个别读、齐读)动客情,使诗人产生了什么感情?

师:谁来读读后面两句诗?(指名读)

师:这两句写了什么?此时诗人看到这些情景,又会想到什么呢?

生1:他会想到自己的亲人。

生2:他会想到自己的亲人和自己童年时的小伙伴。

师:是啊,他可能会想到自己童年时跟小伙伴一起捉蟋蟀的场景,可能会想到小时侯一起玩时有趣的事,可能会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可是现在呢?自己一个人在外地,童年的伙伴们还能记起我吗?再读一读,好吗?

生:知有儿童捉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师:诗人一个人在外地,多孤单啊!读——

生:知有儿童捉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师:他看到萧萧的落叶,看到捉促织的儿童,他心里又是多凄凉啊,读——

生:知有儿童捉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师:我在这里这么孤单,我的朋友啊,你们能想起我吗?读——

生:知有儿童捉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请大家把整首诗联起来。读一读,好好感受感受。

(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这样的景象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师:为了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感情,我建议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里去,看看他是怎么写成这么美好的诗篇的,好不好?

生:好呀!(鼓掌)

师:那好,我就带领大家一起去——(深情地)夜深了,诗人孤单单的,多寂寞呀!上床睡吧,又睡不着。秋风萧萧地吹,树叶落了,送来寒意;那篱笆下捉蟋蟀的儿童啊,更加思念遥远的故乡、亲人……!这一幕幕情景(用手作翻滚状)涌上心头,越想越怎么样?

生:越睡不着,越兴奋。

师:这时,诗人眼前一亮,蹬开被子,翻身下床,就干什么啦?

生:诗人就写下了《夜书所见》这首思念家乡、亲人的诗篇。

师:你们看(字幕显示):“诗,就是诗人在生活中的激情碰撞出来的浪花!”大家再把这首古诗诵读一遍吧!

生:(齐声诵读)

四、作业

默写一首学过的表达思念家乡、想念亲人的古诗。

教学反思:

1、趣味、直观性的导入。教师借助《静夜思》这首学生熟悉的诗,挖掘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唤起学生初步的情感体验,为学习新课作铺垫。再通过欣赏课文插图,创设生动直观的情境,激发起学习的兴趣。

2、“琅琅书声是小学语文课堂永恒的追求。”从整体感知到研读探究,最后熟读成诵,都是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朗读中,在丰富的情感活动中,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阅读教学提倡“强化初读、延迟开讲”,古诗教学更是如此。“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教师指导学生反复地阅读诗句,把这首诗的感受读出来,进而抓住关键语句研读体会,与诗人的心灵对话。

3、拓展积累。布置课后作业,引导积累。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4篇《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教学设计》,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11 99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