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地质实习报告【6篇】

发布时间:

灾害治理 篇一

地质灾害在现实社会中,逐渐被世人所认识,被各级政府部门所重视,并根据“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服务和谐社会”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防范措施,有效地得到治理和防范,减少了灾害的发生,促进了区域经济的较快发展。

关键字:地质灾害 防范 治理

引言

我国是一个地质灾害多发的国家,地质情况复杂、地质灾害分布广、活动频繁,危害严重。据统计,每年由于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以千计,直接经济损失占各种自然灾害的四分之一以上。准确的预报和及时的治理地质灾害成了关系人民生命财产的重大问题。地质灾害治理势在必行。从种类上讲地质灾害一般有火山、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海水入侵等类别,我国又以滑坡、泥石流、崩塌最为典型。

1 地质灾害的成因及我国地质灾害的现状

1.1 地质灾害的成因

地质灾害是指自然或人为的活动对地质环境、地质结构或构造造成的地质损伤积累到一定程度,其产生的后果给人类和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

造成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可以概括为水、地应力异常和地热能的水热爆炸(水热突爆)。其中水的影响最为明显:

1 地下水:补给丰富的地下水进入岩层层间或岩体底面,成为一种“润滑剂”,使层面或岩体加快活动量。地下水过量补给在下列情况下最为严重:

1 暴雨型

2 冰雪消融型

3 地震兼有暴雨型

4 石油注水开采,水力压裂型

5 不适当地在低压地层进行水力压裂,水采油气等

另一种情况则刚好相反,那就是出现在我国大中城市、工业园区、平原、盆地,为抽及工业、灌溉、饮用水而盲目进行的大量布井、近视疯狂地开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水位降低,地下水资源枯竭,局部或大面积沉陷、沉降;以及近海地区海水入侵,水质恶化。严重者还出现海岸线局部塌陷或地面形成裂隙。

2 地面水

由于森林、植被被毁,江河上游节流,江河水道被阻塞,雨季洪水泛滥成灾,如果水土流失乘洪水之势,助纣为虐;有时洪水流经地区有冲积荒滩或矿山尾矿、废石堆积,被洪水裹胁而下,则形成严重的泥石流灾害。

3 地应力出现异常,是局部地质构造运动突变的前兆。地应力变化用安置在钻孔内的地应力仪、倾斜仪可以测量得地应力方向如是向上的

轻者造成山崩,重者发生震级高、烈度大的地震。这种山崩、地震是地应力集中、突然释放的结果。

4 地热是一种能源,一旦其圈闭的储层被破坏,或出现裂缝,地热水或气就会沿裂隙上窜,越接近地表,其扩容现象越快越大,如一旦再遇阻塞,则气液积蓄量越大,密度越高,压力越大,到一定程度会出现水热爆炸现象,对地面建筑与人身安全危害极大,有时还像间歇喷泉一样,定时反复出现。

1.2 我国地质灾害的现状

我国山区面积分布广,在自然地质作用、降雨、认为因素等条件下,滑坡灾害常有发生。从滑坡灾害类型的分布看,西部地区多为地震触发、东部滑坡多与暴风雨、洪水半生;西部地区多发生滑坡堵江、溃坝洪水子啊还,东部则转化为泥石流加剧灾害程度。据不完全统计,历史上由地震引起的滑坡损失,死亡人数在23400人以上,其它如房屋、耕地、工程设施等损失更是不计其数。近年来,电台和新闻媒体关于滑坡的报道也逐渐增多,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是世界上滑坡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因滑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十亿以上。例如,处于豫西山区的宜阳县,是地址灾害高发地区之一,泥石流灾害相当严重,1996年8月2日,全县突降暴雨,大暴雨中心发生在李沟河的上游,大暴雨形成的洪水把山坡根部的松散物质带走,造成山体失重产生瞬间崩塌,崩塌下来的泥沙、石块和洪水混在一起爆发了强大的泥石流,直接冲击县城的一些厂矿企业及居民区,使县城遭受三个多亿的巨大损失。

2 地质灾害滑坡及其治理措施

2.1 地质灾害治理的意义

在人类对地质损伤和地质灾害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造成地质损伤的因素的经常性控制以减少灾害发生或者采取措施使地质损伤减少到不致发生地质灾害的程度,这个过程叫灾害治理。由于地质灾害的发生会对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在实际治理工作中就应该采取措施避免这种损失或者把损失降到最低的程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类对地质损伤的认识是微乎其微,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又往往局限于天灾人祸的范围之内――视之为“洪水猛兽”,表现为在地质灾害面前的束手无策,对地质灾害的治理更是处于自发的状态。直到自然科学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在人与自然相互影响的过程中人逐渐占据主导的位置,人类对地质灾害治理才赋予了自觉的内容。

2.2 滑坡的治理

滑坡是一种严重的地质灾害,由于它经常中断交通,堵塞河道、摧毁厂矿、破坏村庄和农田、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经济损失而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近二十年来,特别是“国际减灾十年活动”开展以来,国际上研究和防治滑坡灾害空前活跃,各项研究进一步扩展深入,防治工程措施也在完善已有措施的基础上向轻型化、小型化方向发展。

滑坡灾害实例证明,短时间对浅含水层的过量补给,在岩层陡峭地区是形成滑坡的主要因素。根据滑坡灾害的成因、成灾情况,结合防治工程客观条件及经济因素,滑坡治理的主要工程措施如下:

1 引、排水工程

是治理滑坡中首先应考虑的措施,包括地下和地表引、排水工程,其中地下排水有平孔排水和虹吸排水等类型。

2 减重和反压工程

减重和反压工程师经济有效的防治滑坡措施,已得到广泛的应用,特别对厚度大的主滑坡和牵引段滑面较陡的滑坡效果更明显,但对其合理应用则需先行准确判定主滑、牵引和抗滑段落,在前者部位减重,在后者部位反压。

3 地层的固化、改良

通过压碱、压化学物质,压浆等方法可以达到固化地层、提高滑带土的强度、增加自身抗滑力的目的,遇到深层裂缝,用压浆技术可充填裂缝。

4 压脚加载工程

在工程环境许可的情况下,通过在坡脚加载方法达到锚固目的

5 支撑工程

为防止滑体或岩坡滑动,在探明滑动面的深度、基岩岩情地前提下,常采用一些支撑工程。支撑工程是滑坡治理的主要手段,主要技术措施有锚杆+喷射砼、锚索、挡土墙、锚索抗滑栓、锚索+地梁(或框架梁)等等,辅助措施有梁间的CAP、\CW等防护技术。

6 SNS柔性防护工程

SNS柔性防护工程是一种经济有效的安全防护功臣,近五年来,已逐渐被人们认识并应用于工程实践中。

2.3 泥石流的治理

泥石流是我国山区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它常发生在山区小溪沟,是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泥石流引起形成过程复杂,爆发突然、来势凶猛、历时短暂、破坏力大、因而成为山区经济建设的一大灾害。据不安全统计,全国山区铁路沿线已发现泥石流1010处。从分析泥石流基本特征出发,分析泥石流物质成分、来源入手,调查其流域环境、流态、形成规律,用钻探勘察了地下水文、工程地质条件(含水层深度、厚度、浸烛基准面变化、基岩性质等),探明泥石流形成机制,进行砾石、砂、水的分类、排队,提出了以此为基础的治理工程技术措施――挡、导、储、护措施,施工挡坝顺序为(自下而上):

(基础注浆)网结+打基桩封堵坝(中间加水泥板墙,下留排水孔道)+排水(用沟孔排水,实现砂、石、水分治)+基桩顶端加水泥盖板(补强坝体)+石加载+生物治理(种速生多根树、草)

2.4 崩塌的治理

崩塌是一种极为普遍和直观的地质灾害现象。陡峻边坡崩塌主要受控于节理裂隙和结构丽的组合,其活跃程度取决于卸荷裂隙的扩张与卸荷裂隙区的扩展。崩塌防治的理论依据就是加固已经形成的危岩

体,阻止危岩体脱落,并且阻止或减缓卸荷裂隙的扩张和卸荷裂隙区的扩展,保持边坡的相对稳定性。我们对崩塌的防治总是有目的的,因此必须对形成边坡崩塌的具体条件,如岩石结构面和各类节理裂隙面进行充分调查研究,并分析崩塌的形成机制和扩展趋势,再结合具

体防治目的,才能有针对性地对边坡崩塌采取有效防治措施。下面列举几类常用的防治方法。

1、锚固与挂网喷护

在裂隙较为密集的卸荷裂隙区和危岩区,在清除部分危岩体的基础上,用锚杆加拣网喷护锚固危岩体,以达到减缓卸荷裂隙的产生和卸荷裂隙的扩展,以及加固已经形成的危岩体的目的。这是防治崩塌最常用的方法,也是适用性最普遍的方法。在设计加固工程时,要充分考虑边坡岩体的结构与裂隙面特征和卸荷裂隙的扩展特征。将卸荷裂隙扩展的牵引|带作为重点加固区布置镂圈工程。牵引区加固后可以阻止或减缓扩展区卸荷裂隙的扩张以及卸荷裂隙区的扩展。

2、 支撑加固

对较完整的悬挑危岩体可以采用支撑的方法加固,以保持危岩体的稳定性。这是临时性的防治。

3、遮挡避让

对直接加固困难,或加固成本裔的高陡危岩边坡,可以采用遮挡避设的方法防治崩塌危害。这是针对如铁路和公路等线路工程经过峡谷区,采用的对边夹坡崩塌的防治方法之一。

3 结论

根据“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针,在开展地质环境专项调查及岩土工程地质勘察的基础上,采取植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方案,可有效防治地质灾害。

参考文献:

[1] 王芳太,黄云龙。 浅谈地质灾害控制因素与安全对策[J].安全与环境工程,2001,8(4)

[2] 地质环境管理与地质灾害防治知识问答[J].湖北地矿,2001,15(3)

三峡大学科技学院夏季野外地质实习报告 篇二

三峡大学科技学院2015年夏季野外地质实习报告

姓名

学号:

学院:科技学院 带队老师:严学清 摘要:

2015年7月5日至6日,在严老师的带领下,我们道路与桥梁班的同学赴秭归进行了为期两天的地质实习。实习过程中主要联系课堂所学内容对沿岸公路的地质构造以及岩溶现象、链子崖危岩体的治理情况和新滩滑坡进行了认知与了解,是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得以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实习目的与要求:

1、通过野外的实地实习,认识三峡库区的地质概况和三峡库区地貌的基本类型及其成因。

2、掌握地质地貌野外调查的基本方法,培养实践技能。

3、学习运用罗盘仪测岩石的走向,倾向以及倾角。实习工具:罗盘仪、地质锤、背包等

实习内容:

1、认识三峡库区基本地层、岩石及构造特征。

2、认识库地区地貌的基本类型及其成因。

3、掌握地质地貌野外调查的基本方法。(如使用地质罗盘仪测量产状)4、山区河流水文特点

5,观察链子崖危岩体,千江坪滑坡。感受屈原故里风俗文化 实习人员:三峡大学科技学院道路与桥梁20134751班全体同学

一、实习概况:

2015年7月5号到6号

阴转小雨

我们在严学清老师的带领下去了秭归进行了工程地质实习,这次的实习是工程地质实践的重要步骤,让我们在课程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基本地质现象的野外观察与现场实践,加深了我们对工程地质理论的认识,获得感性知识并巩固和深化课程理论,使得我们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为毕业以后的设计、施工中应用有关地质资料打下一定的基础。这是一次地址启蒙教育,是一次重要的认识实习,重点要理解基本的地址概念,了解基本知识,学会基本技能。通过简短的野外地址实习,巩固学过的《工程地质学》内容,加深对课程有关内容的理解;此外,通过实习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陶冶情操,提高随地址科学的兴趣;同时充分认识到地质实践对地质科学的重要性。

在这2天里我们沿着龙马溪,观看了一些典型的地质形状,去了屈原祠目睹了屈原的名士贞操、在千将坪回忆当时滑坡的惊心动魄,到了链子崖领略天然裂缝,每一天都能学到很多很多„„让我 感叹自然的伟大与无情、世界的百态、自己的无知。

二、实习内容: 1.龙马溪口

2015年7月5日的早晨八点我 们由C楼出发,经过2个小时汽车颠簸和1个多小时的轮渡,终于到达了第一站----龙马溪,龙马溪是在地质上比较少见的一个逆流入江的长江

支流,老师给我 们介绍了产生这种特殊的地质的原因,与三峡地区地壳的上升有关,因为东坡的河流比西坡陡,其溯源侵蚀能力比西坡强,所以龙马溪逆流入江的长江 让后我们沿着龙马溪进行了为期4小时的观察,走访,实地考察。观看了一系列的地质构造并研究了一些护坡们认识了泥岩,我 们观察了褶皱,背斜等特殊的地质现象(在书上找有关的知识)。我 们观察了整合和不整合接触。我 们观察了挠曲构造它是由于倾斜岩层前沿在重力作用下发生弯曲而形成的。我们还发现在很多地方出现了整和接触和不整合接触,所谓整合接触是指上下岩层的产状一致,互相平行,连续沉积形成,其间不缺失某个时代的岩层。而不整合接触又分为两种,平行不整合接触和角度不整合接触,平行不整合接触也称假整合,是指其间有岩层的缺失,而角度不整合是指

上下岩层产状不同,彼此呈角度接触,其间缺失某时间段的岩层,接触面多起伏不平,也常有底砾石和古风化石。我们还在路旁的岩石上看到了很多节理,节理是指那些有一定成因、形态和分布规律的裂隙,按力学成因可分为剪切节理、张节理和劈节理。顾名思义剪切节理是由剪应力所形成的破裂面,张节理则是由拉应力所形成的,而劈节理是岩层中大致平行、密集和微细的构造节理。

2.人工高边坡

沿着龙马溪的公路两旁有很多护坡防护,一般都是用拉网喷锚加固,外加排水工程,它首先 是在山体上固定拉网,然后在拉网上喷浇混泥土,中间留有排水孔,旁边还有

排水沟,一般它有15公分厚,在那我 们看到了深沟滑坡,所谓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响,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滑坡的别名叫做地滑,我 国许多地方山区的群众,形象地把滑坡称为“走山”。这个滑坡是是一个东西走向的顺向滑坡,全长400米左右。它位于黄陵背斜。南侧和北侧都是天然冲沟,宽20—25米,前沿是扇形滑舌,总共滑方有200万立方米左右。原本它是一个死滑坡,可是03年的135蓄水让它复活了,复活后,出现公路、房屋拉裂、下沉等一系列现象。06年的156蓄水前就对它进行了治理,治理方式有打抗滑桩,抗滑桩一般直径5米,间距2米左右,深度达20-30米,到达固定岩层,除了抗滑桩还有加上排水措施,保护公路和房屋。

页岩,这种岩石是软质量岩,其力学程度底,属于易滑地层,易发生滑坡等地质灾害。但是,页岩可以用来生产页岩砖,页岩砖是一种新建材料,其质量好,不用添加剂,它的最大的优势就是与传统的粘土砖施工方法完全一样,无须附加任何特殊`施工设施、专用工具,是传统粘土实心砖的最佳替代品。并具有强度高、保温、隔热、隔音等特点。可用于高层建筑和桥梁等。与粘土砖相比,具有以下优点:①抗风化性能优于粘土砖,②尺寸偏差小于粘土砖,③节约资源节约用土地

2015年7月6号

链子崖:链子崖景区位于长江西陵峡南岸,屹立于兵书宝剑峡和牛肝马肺峡之间,西陵峡兵书宝剑峡峡口,有一座布满裂缝的大山壁立大江,这就是名闻遐迩的链子崖。链子崖,在攀爬的过程中,老师带领我仔细观察了途中的地质构造,详细的讲解了它的独特之处:链子崖的神秘其实在于新滩一带是一个古滑坡体。链子崖上的裂纹其实是由于地质作用和人类工程活动的作用。据历史记载,自东汉永元12年以来,新滩发生过大规模滑坡21次。滑坡曾造成长江2次断流(1921年,1982年)。链子崖上从猴子斜坡到筲箕洼、雷劈石,有250万方破碎的岩石。从下仰望链子崖,可见纵横交错的裂纹。而顶部最大的裂缝宽6到7米,深100多米,给人以摇摇欲坠之感。其中最大的裂缝有5米多宽、700米深,直接威胁长江中下游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彻底治理链子崖地质灾害,智慧的人们终于用整体锚固的方式实现了千钧铁链锁住链子崖的梦想。

新滩滑坡:

随后,在危岩体上,我们清晰地看到了对岸的新滩滑坡以红房子和“民”子为界,后面为山尖,上半部东南走向,下半部西北走向,呈牛角尖状。这是我国地质灾害预报的开始,同时也是我校唯一一个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项目。新滩滑坡与1985年6月12日发生滑动,滑坡体总体积约3000万m3,滑动面积1.1km2,正对岸涌浪爬坡高达48m。为巨型推移式滑坡滑坡,主 要由后缘崩蹋,坡脚泥化地层引起,具有周期性。由于进行了预报,居住在滑坡体上的新滩故镇上的1371名居民才得以及时撤离,幸免于难。但在湘西河口处,4艘渔船被打翻,8人死亡。也正是因为这次滑坡,在之后的滑坡预报中扩大了警戒范围。

灾害治理 篇三

关键词:地质灾害;综合防治;生命安全

中图分类号:F40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因此,地质环境就成了人类生存的条件。地质环境一旦遭到破坏,就会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的建设带来很大影响,同时也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很大的制约作用。近年来,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在我国各个地区,不仅使人民群众受灾严重,同时也给国家带来不可估计的损失。因此,正确认识地质灾害成因和发生规律,采取有效措施对地质灾害进行综合防治,成为国民日益关注的问题。

一、地质灾害的分类

要做好对地质灾害的防治,必须先了解地质灾害的分类。地质灾害的分类是比较复杂的。从地质灾害形成的原因上来看,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自然变异引起的地质灾害,称为自然地质灾害;另一类是由人为作用诱发的地质灾害,称为人为地质灾害。从地质环境或者地质破坏的速度上划分,可以分为突发性的地质灾害和缓慢性的地质灾害。突发性的地质灾害也是人们常说的狭义的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塌陷等;缓慢性的地质灾害又称为环境地质灾害,包括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

二、地质灾害的成因

1.由于资源开发和采掘的不规范性,部分开采工人的安全意识淡薄,使他们在开采时,存在不合理或违规的开采现象,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过度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导致人为不合理开采,对安全工作不予重视,预留的矿柱较少,长时间不规范开采造成应力失稳,形成采空区坍塌、山体开裂等,继而发生山体崩塌滑坡。

2.在河流断面上大量修建的水利工程、山区水库和拦水坝,使下游河段的水体发生了变化,当特殊原因诱发堤坝决堤时,会引起严重的地质灾害,如:泥石流、两侧山体滑坡等,造成地质灾害发生和水土流失,另外,拦水坝渗漏和水土流失,增加了土地的浸润和软化作用,也导致了次生地质灾害的发生。

3.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土地资源逐渐稀缺,人们不断地开挖边坡和依山建房,政府大量修建公路,形成了人工高陡切坡,当应力失稳时,极易诱发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

4.由于人们对环境的无节制破坏行为,导致地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大量砍伐树木、放炮采石、破坏植被,从而严重破坏了稳定的生态环境,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造成水土流失严重,耕地沙漠化速度加快,增加了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三、关于地质灾害的治理措施

1.加强地质灾害的安全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的环境意识。有关部门需要加强对地质灾害工作的宣传力度,强化人们对于地质灾害的普遍认识,明确地质灾害对人们生产生活造成的严重影响,有关部门管理人员必须强化灾害意识,确保在地质灾害来临时能够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应对灾害风险,不至于惊慌失措。管理人员和人民群众都要正确认识到地质灾害的不可预见性,强化地质灾害防范意识,使之能够在地质灾害来临时主动应对风险。例如:可以村为单位,开展地质灾害知识讲座、组织广播电视讲座等,对人们大力宣传地质灾害知识,培养全体人民的灾害意识,在不同的地方制作地质灾害教育宣传栏,从而保证做到在地质灾害来临前做好预防,在灾害中从容应对,在灾害发生后能够积极自救,提高生存能力,将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通过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宣传教育,使他们对灾害能够更加重视,做到居安思危,增强防灾的意识。

2.建立有效科学的地质灾害提前预警系统。建立有效科学的预警系统,需要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通过对不同地区地质灾害情况的分析,建立起适合当地情况的完善的地质灾害防范制度和应急预案,并通过上传下达,层层落实,确保每个环节都安排具体人员负责。有关部门管理人员需要建立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及时对地质灾害进行适时监控,定期一些关于地质灾害的宏观变化信息,提高工作人员对地质灾害的把握程度,从而采取有效的地质灾害防范措施,将灾害发生的可能性降至最低;同时还需要在一定范围内建立起地质灾害防范的电子网络平台,这已经逐步成为加强地质灾害防范的重要手段,在这种网络平台中,可以将不同地区地质灾害的情况及时汇报到相关部门,从而为该地区提出有效地灾害防范措施,提高地质灾害防范的及时有效性。能够迅速将地质灾害防范工作覆盖整个地区,全部聚集到这个监控空间中,并在地质灾害防范过程中实行动态监测,做好灾害防范措施,尽可能规避风险。

3.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要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效果,必须建立符合实际的管理制度,需要召集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配合政府主管部门,共同制定完善而又规范的管理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必须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1)规范用于地质灾害防治的资金、预算和管理,建立严格的审批和监督制度。(2)规范职能,加强相关部门的职责划分,确保各部门人员在自己的权利范围内做好本职工作和行使职能。此外,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的管理工作,需要召集相关领域的专家和学者,掌握地质灾害在一定区域内发生变化的规律,找出地质灾害的易发区和危险区,并确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综合防范措施,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管理体系,同时加强对信息系统的建设,要积极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配置与地质灾害管理相适应的软、硬件设施。作为上级主管部门,要与地方相关部门沟通协商,共同提出解决办法,在政策上给下级部门创造条件,使地质灾害管理信息化建设得到更快的发展,使之方便管理,提高效率,。在管理中,对于地质灾害情况复杂的区域,要做到24小时监控,重点管理。

4.因地制宜加强综合防治工作。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过程中,除了提高人民的安全意识,建立有效科学的地质灾害预测系统和科学的管理制度的同时,更重要的是,需要因地制宜地加强综合防治工作。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政府要积极行动起来,鼓励和带动村民植树造林、退耕还林,保护好水土资源,尽量减少水土资源流失,矿产资源开采过程需要科学管理、整体规划、边采边治、杜绝盲目开采。另一方面,在建造水利工程的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渠道渗漏和水土流失,减轻土地的浸润和软化作用,从根本上杜绝此类地质灾害的发生。更主要的是,各地要依据实际情况,加大已有应急地质灾害点的治理工作,从资金、技术、人才上予以重点扶持,将地质灾害治理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去安排,去规划,去治理,一切以围绕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环境的优化为基本出发点,合理布局,综合整治。

四、结语

总之,通过全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从根本上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消除地质灾害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灾难,保证人民群众和国家的利益,创造出和谐美丽的生存家园。

参考文献:

[1]杨文进。 水利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措施[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2,16:72-73.

[2]申力,刘晶辉,江智明。 抚顺西露天矿边坡工程地质灾害浅析[J].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1999,01:35-39.

[3]孔德坊。 国家地质灾害防治与工程地质环境保护专业实验室[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1995,02:30-36.

灾害治理 篇四

[关键字] 地质灾害 现状 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P5 [文献码] C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2)-11-67-1

1我国地质灾害现状

1.1我国地质灾害类型划分及分布特征

我国地质灾害种类多达34余种,主要划分为地球内动力活动类灾害:地震类灾害、火山灾害; 斜坡岩土体运动类灾害;地面变形破坏类灾害、地裂缝灾害、地面沉降灾害;矿山与地下工程类灾害等。

我国地质灾害分布特征,由西向东,大致以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哀牢山,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雪峰山为界,将我国划分为三大地质灾害区。西区为高原山地,具有海拨高、地壳变动强烈、切割深度大、风化强烈、气候干燥、岩石破碎、构造与地层复杂等特点;中区是高原和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形陡峭且复杂、切割剧烈、活动断裂发育、风化严重;东区为平原、海岸带及大陆架、地形起伏平缓、气候潮湿、雨水丰富。

1.2地质灾害危害状况

(1)公民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据相关部门统计,2011年9月,由陕西、四川等省份出现的连续强降雨,局部地区多日连续强降雨引发1700多起地质灾害,导致100多人伤亡;以滑坡为主的灾害类型有11474起,占地质灾害的73%;去年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主要集中在中西部的山区丘陵,其中湖北、湖南、云南、四川等7省共发生12815起,导致227人死亡失踪,分别占82%和83%。

(2)工程设施与社会财产受到严重破坏。工程设施遭到破坏的主要包括铁路、公路、房屋、车站、管线、桥梁、码头、电站、水库等。新中国成立至1998年,我国因崩塌、泥石流、滑坡灾害造成较大行车事故据统计有200多起,其中33个火车站被淤埋,大型桥梁有30多座、隧道 6 个被毁坏,每年平均中断行车约1100小时,、修复整治的工程费约1.5亿元。大江、大河两岸是崩塌、泥石流、滑坡灾害的多发区,因此给内河航运造成严重的威胁,例如重庆至宜宾的690公里河段,发育滑坡、崩塌及危岩体共283处,总体积在15亿立方米以上。

2地质灾害治理与预防工作建议

2.1加强法制建设和科普宣传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进程中,法律法规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政府职能由以往的干预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这就需要加强法制建设。关于地质灾害的相关法律建设还远没有健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一系列规范和技术标准的制定显得相对滞后,因此,为实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规范化、法制化,相关法律体系应进一步研究,建立一套严格的管理办法及监督机制。

加强科普宣传,开展全国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培训活动,为农村提供大量地质灾害科普知识,增强山区基层干部对地质灾害的防治意识与临灾自救互救能力,为地质灾害在群测群防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

2.2寻找适合于某种地质灾害的工程技术

在地质灾害形成的机制与发育规律研究基础上,研究并制定出适合于不同的地质灾害防治的工程技术。例如强降雨引发的大型滑坡,要着重研制地表排水技术及地下排水技术,考虑入渗系数和滑坡变形破坏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仍处于我国薄弱环节的地下排水技术(深井排水、硐室排水、辐射井排水等),例如长江口淤积和黄河地上悬河的大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需要配套的工程技术方法和综合防治措施。对于任意一项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都需要配套的工程技术方法而非单一某种技术措施,在具体的灾害防治中,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和思路进行优化。

2.3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系统

监测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基础,从地质灾害的形成到勘察、设计和施工的每个阶段,都需要监测来获取动态数据,这是比不可少的手段。监测方式包括在科学研究基础上的地面简易观测法,对地面进行地质形迹观测;预测滑坡发育状态的地面仪器监测;能对自然灾害进行监测和预报的空间遥测和遥感监测。加大监测力度与预报强度,继而就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如2009年8月,四川德昌茨达乡发生的泥石流灾害,由于地址灾害气象预报信息的准确和群测防体系的健全,避免了900多名群众的伤亡。2010年,共成功避免地址灾害1100多起,安全转移9.0万人以上,直接避免经济损失9.3亿元。

2.4保障地质灾害治理经费

防治经费得不到保障是地质灾害在我国频繁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即使认识到地质灾害防治的必要性,由于资金不能落实,防治工作就会出现被动局面,由此得不到有效的开展。因此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需要的不仅仅是中央及地方政府的支持,更需要社会各主体的支持来增加投入。在划分中央和地方事权与财权基础上,由自然因素诱发的地质灾害防治经费,要分别列入中央与地方人民政府的财政预算。中央财政主要对国家地质灾害防治的管理能力建设和重大工程建设区的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进行投入,地方财政主要对影响当地居民生活的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进行投入。由工程建设项目,如修路、建房、开矿等人为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防治经费,按照"谁诱发、谁治理"原则,责任单位自主承担。这种政府投入占主体、各社会主体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资与责任体系,为地质灾害治理工作奠定了基础。

3结论

灾害治理 篇五

【关键词】地质灾害;防范;治理

引言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它为人类生存繁衍提供了适宜的居住环境和丰富的物质资源,也在制造着各种各样无情的地质灾害。目前,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和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人类工程,使地质环境不断发生剧烈变化,导致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已成为影响和制约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人类社会与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建设、工程活动的加剧,决定了人类所面对灾害事件概率的增加。

一、地质灾害的影响及分析

地质灾害具有隐蔽性、突发性、破坏性强等特点,地质灾害特征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与地质作用有关且造成的人员伤亡或直接经济损失的灾害。地质灾害的发生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它的发生或多或少地伴随着一些前兆,掌握这些前兆对有效地预防地质灾害具有一定的意义。

(1)滑坡发生的前兆

滑坡发生的前兆有:泉水复活、土体上隆、岩石开裂或被剪切挤压的音响、坍塌和松弛、变形发生突变、裂缝急剧扩张、动物异常惊恐、植物正常生长发生变化。

(2)地面塌陷的前兆

地面塌陷的前兆有:泉井的异常变化、地面变形、建筑物倾斜开裂;地面积水冒气泡、植物变态、动物惊恐等。在地面塌陷的同时或地面塌陷之后往往会产生地裂缝。

(3)泥石流的识别

泥石流实质上是滑坡和崩塌的次生灾害。它的识别特征是:中游沟身长不对称,参差不齐;沟槽中构成跌水;形成多级阶地等。

二、地质灾害治理措施

1、地质灾害治理的意义

在人类对地质损伤和地质灾害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造成地质损伤的因素的经常性控制以减少灾害发生或者采取措施使地质损伤减少到不致发生地质灾害的程度,这个过程叫灾害治理。由于地质灾害的发生会对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在实际治理工作中就应该采取措施避免这种损失或者把损失降到最低的程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类对地质损伤的认识是微乎其微,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又往往局限于天灾人祸的范围之内――视之为“洪水猛兽”,表现为在地质灾害面前的束手无策,对地质灾害的治理更是处于自发的状态。直到自然科学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在人与自然相互影响的过程中人逐渐占据主导的位置,人类对地质灾害治理才赋予了自觉的内容。

2、 滑坡的治理

滑坡是一种严重的地质灾害,由于它经常中断交通,堵塞河道、摧毁厂矿、破坏村庄和农田、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经济损失而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近二十年来,特别是“国际减灾十年活动”开展以来,国际上研究和防治滑坡灾害空前活跃,各项研究进一步扩展深入,防治工程措施也在完善已有措施的基础上向轻型化、小型化方向发展。滑坡崩塌发生多为5~8月份的雨季或台风暴雨季节。

滑坡灾害实例证明,短时间对浅含水层的过量补给,在岩层陡峭地区是形成滑坡的主要因素。根据滑坡灾害的成因、成灾情况,结合防治工程客观条件及经济因素,滑坡治理的主要工程措施如下:

(1)引、排水工程,是治理滑坡中首先应考虑的措施,包括地下和地表引、排水工程,其中地下排水有平孔排水和虹吸排水等类型。

(2)减重和反压工程 ,减重和反压工程师经济有效的防治滑坡措施,已得到广泛的应用,特别对厚度大的主滑坡和牵引段滑面较陡的滑坡效果更明显,但对其合理应用则需先行准确判定主滑、牵引和抗滑段落,在前者部位减重,在后者部位反压。

(3)地层的固化、改良,通过压碱、压化学物质,压浆等方法可以达到固化地层、提高滑带土的强度、增加自身抗滑力的目的,遇到深层裂缝,用压浆技术可充填裂缝。

(4)压脚加载工程,在工程环境许可的情况下,通过在坡脚加载方法达到锚固目的

(5)支撑工程,为防止滑体或岩坡滑动,在探明滑动面的深度、基岩岩情地前提下,常采用一些支撑工程。支撑工程是滑坡治理的主要手段,主要技术措施有锚杆+喷射砼、锚索、挡土墙、锚索抗滑栓、锚索+地梁(或框架梁)等等,辅助措施有梁间的CAP、\CW等防护技术。

3、泥石流的治理

泥石流是我国山区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它常发生在山区小溪沟,是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泥石流引起形成过程复杂,爆发突然、来势凶猛、历时短暂、破坏力大、因而成为山区经济建设的一大灾害。据不安全统计,全国山区铁路沿线已发现泥石流1010处。从分析泥石流基本特征出发,分析泥石流物质成分、来源入手,调查其流域环境、流态、形成规律,用钻探勘察了地下水文、工程地质条件(含水层深度、厚度、浸烛基准面变化、基岩性质等),探明泥石流形成机制,进行砾石、砂、水的分类、排队,提出了以此为基础的治理工程技术措施――挡、导、储、护措施,施工挡坝顺序为(自下而上): (基础注浆)网结+打基桩封堵坝(中间加水泥板墙,下留排水孔道)+排水(用沟孔排水,实现砂、石、水分治)+基桩顶端加水泥盖板(补强坝体)+石加载+生物治理(种速生多根树、草)

4、崩塌的治理

崩塌是一种极为普遍和直观的地质灾害现象。陡峻边坡崩塌主要受控于节理裂隙和结构面的组合,其活跃程度取决于卸荷裂隙的扩张与扩展。崩塌防治的理论依据就是加固已经形成的危岩体,阻止危岩体脱落,并且阻止或减缓卸荷裂隙的扩张和卸荷裂隙区的扩展,保持边坡的相对稳定性。我们对崩塌的防治总是有目的的,因此必须对形成边坡崩塌的具体条件,如岩石结构面和各类节理裂隙面进行充分调查研究,并分析崩塌的形成机制和扩展趋势,再结合具 体防治目的,才能有针对性地对边坡崩塌采取有效防治措施。下面列举几类常用的防治方法。

(1)锚固与挂网喷护

在裂隙较为密集的卸荷裂隙区和危岩区,在清除部分危岩体的基础上,用锚杆加拣网喷护锚固危岩体,以达到减缓卸荷裂隙的产生和卸荷裂隙的扩展,以及加固已经形成的危岩体的目的。这是防治崩塌最常用的方法,也是适用性最普遍的方法。在设计加固工程时,要充分考虑边坡岩体的结构与裂隙面特征和卸荷裂隙的扩展特征。将卸荷裂隙扩展的牵引带作为重点加固区布置镂圈工程。牵引区加固后可以阻止或减缓扩展区卸荷裂隙的扩张以及卸荷裂隙区的扩展。

(2)支撑加固

对较完整的悬挑危岩体可以采用支撑的方法加固,以保持危岩体的稳定性。这是临时性的防治。

(3)遮挡避让

对直接加固困难,或加固成本裔的高陡危岩边坡,可以采用遮挡避设的方法防治崩塌危害。这是针对如铁路和公路等线路工程经过峡谷区,采用的对边夹坡崩塌的防治方法之一。

三、结束语

根据“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针,在开展地质环境专项调查及岩土工程地质勘察的基础上,采取植物措施与工程措施以及主动防护与被动防护相结合的综合流治理方案,可有效防治地质灾害。

参考文献:

[1] 王芳太,黄云龙。 浅谈地质灾害控制因素与安全对策[J].安全与环境工程,2001,8(4)

[2] 地质环境管理与地质灾害防治知识问答[J].湖北地矿,2001,15(3)

[3] 张卫东。浅议地质环境及其管理[J].中国地质矿产经济。2002,15(3):31-36

作者简介:

灾害治理 篇六

[关键字]地质灾害 治理设计

[中图分类号] P69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5-237-2

1引言

1.1概述

地质灾害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个性”,一地的地质灾害特点绝不会完全相同于另一地,相应的防治工程也应结合当地情况予以“本土化”,而不能无原则地从“异地”或“异国”照搬照套。因此,做地质灾害设计的技术人员,必须先要懂得什么是地质灾害及地质灾害的形成,发展及危害。对一个地质灾害点进行详细勘查后,形成勘查报告,在此基础上,设计具有“个性”的防治工程。要设计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首先要了解地质灾害。

1.2地质灾害

1.2.1地质灾害的定义

(1)广义:指自然界或人为活动所引起的,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条件的各类事件。它包括由于不能控制或未予控制自然界和人为活动破坏性因素引发的、突然或在时间内发生的、超越本地区或本团体、个人防御能力所造成的人员伤亡与物质财产损毁的事件。

(2)定义:在《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这个定义是指比较公认的因地壳表层地质结构的剧烈变化而产生的,且通常被认为是突发性的。

同时要注意与地质环境灾害区别开,后者常是在大范围区域地质生态环境变异引起的危害,常称为缓变性地质灾害。如荒漠化、水土流失、海水入侵等。

1.2.2地质灾害类型

从广义上按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和发生处所进行划分,常见地质灾害共有12类,48种。它们是:

(1)地壳活动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断层错动等。

(2)斜坡岩土体运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3)地面变形灾害,如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

(4)矿山与地下工程灾害,如煤层自燃、洞井塌方、冒顶、偏帮、鼓底、岩爆、高温、突水、瓦斯爆炸等。

(5)城市地质灾害,如建筑地基与基坑变形、垃圾堆积等。

(6)河、湖、水库灾害,如塌岸、淤积、渗漏、浸没、溃决等。

(7)海岸带灾害,如海平面升降、海水入侵、海崖侵蚀、海港淤积、风暴潮等。

(8)海洋地质灾害,如水下滑动、潮流沙坝、浅层气害等。

(9)特殊岩土灾害,如黄土湿陷、膨胀土胀缩、冻土冻融、沙土液化、淤泥触变等。

(10)土地退化灾害,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潜膏化、沼泽化等。

(11)水土污染与地球化学异常灾害,如地下水质污染、农田土地污染、地方病。

(12)水源枯竭灾害,如河水漏失、泉水干涸、地下含水层疏干等。

1.2.3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

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进程,有的是逐渐完成,有的则是有很强的突然性。据此,又将地质灾害概分为渐变性地质灾害和突发性地质灾害两大类。前者如地面沉降、水土流失等;后者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下工程灾害等。渐进地质灾害常有明显的前兆,对期防治有较从容的时间,可有预见地进行,其成灾后果一般只造成经济损失,不会出现人员伤亡。突发性地质灾害突然、可预见性差,其防治工作常是被动式的应急进行,其成灾后果,不光是经济损失,也常造成人员伤亡。本论文着重讲述滑坡地质灾害的特征及其设计防治工程。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带,作整体或分散顺坡向下滑动的一种物理地质自然现象。滑动又称地滑或“走山”。

主要设计工程防治措施:

(1)截引地表水:①在滑体修筑横向截水沟、槽和纵向排水暗沟;②在滑体上修筑地表排水沟或引泉工程

(2)疏干地下水:截水盲沟、支撑盲沟、水平坑道、水平钻孔排水等。

(3)护坡脚:①保护滑坡脚免遭遇冲刷,可筑“T”型坝;②在滑坡前缘抛石、铺设石笼等。

(4)削坡减重主要用于“上陡下缓、头重脚轻”的滑坡体,其作用改善滑体外形,降低斜坡高度,坡度、重量、使滑体重心降低,提高滑坡体的稳定性。

(5)挡土墙主要用于坡面平缓而推滑力较小的滑坡体。挡土墙基础设置滑面以下的稳固层中,预留伸缩缝和汇水孔。

(6)抗滑桩:用于支档已滑动或可能滑动的斜坡岩土体,桩深入滑面以下稳固层须有一定深

(7)锚固:主要用于岩质滑坡,用锚杆、锚索施工方法,固定不稳定岩体。

2滑坡地质灾害治理设计

对于滑体加固来讲,通常我们可以通过提高抗滑力或减小下滑力来满足安全性的要求。

常用的处理方式通常有三类:

(1)直接加固:挡墙,护坡;扶壁及反压,格栅;滑动面砼抗滑栓塞,置换;抗滑桩;锚杆或描索;预应力锚索钢桩。

(2)间接加固:疏干;地表截排水及地面铺盖防渗;削坡减载,卸荷。

(3)特殊加固:麻面爆破;压力灌浆。

坡体上部的削坡减载在一般情况下可以较明显的提高边坡的稳定程度。排水(排渗)治理可有效降低地下水对滑体的影响,并提高稳定性,但基于排水效果不易控制,而且有限,特别是如果有时边坡内岩土层渗透性并不是太好或没有形成联通的地下水通道时,单纯的疏干排水治理更不宜单独采用。地表水的截排被实践证明是十分有效的,尤其是对于已产生的滑坡地段。滑坡底脚的支挡常作为十分有效的加固措施。常用的支挡措施包括钢桩、预应力锚杆(锚索)、挡墙等。尤其是其中的钢桩,对于场地条件有限,地形复杂的地段,若与其他措施结合起来,效果十分明显;预应力锚杆在合理的坡率及岩土条件下加固效果也十分明显,但对于岩体的加固效果要优于土体边坡的加固效果;而挡墙等措施对于滑坡推力不大或整体稳定性有保障的场地效果较明显。

滑坡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阶段的重点任务是方案优化、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和施工组织设计,尤其是确定最佳工程布置、工程细部结构、施工程序、施工工艺和最适宜的工程材料等。

3工程实例

治理工程设计名称: 新建铁路宁(南京)安(安庆)铁路工程DK66+580.42~DK66+815.05路基滑坡设计

3.1工程概况

新建铁路宁(南京)安(安庆)铁路工程(DK66+581—DK66+815段),位于安徽省的马鞍山当涂县龙桥镇境内,坐标:东经118°28′48″、北纬31°27′36

由于铁路工程建设的切坡,切坡高度在3.0—5.0m,切坡后没进行防护,受暴雨期影响,边坡已发生顺层山体滑坡现象。

滑坡对行驶车辆、行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并阻断铁路交通。

3.2滑坡现状规模及主要特征

DK66+581-DK66+815段左切坡段,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切坡问题,主要切坡段共1处,切坡段单长234m、切坡高度3.0-5.0m。切坡段岩性主要为三叠系中统黄马青组(T2t)的粉砂岩、砂砾岩、砂质页岩。上更新统(Q2q)的粉质粘土等,由于裂隙发育,因此,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切坡段可能遭受滑坡灾害的危险性。根据边坡切坡高度、地形坡度、组成边坡的岩性、裂隙发育程度及风化程度等,预测规模为1170m3,危险性等级为大级;在顺向坡及裂隙发育段,G1孔、G2孔及G3孔钻探深部揭示,自地表到孔深19.80米处为基岩强风化层,分别于3.50、6.50、10.20米和19.80米处发现为滑坡体岩性段含软弱夹层,或破碎发育地段,下部的岩体可能牵引坡上较大范围的岩体发生崩塌或滑坡灾害,预测崩塌的规模为100m3、危险性等级为小级,滑坡的规模为51000m3,危险性等级为大级。

3.3滑坡稳定性综合评价

根据《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B50/143—2003)规定,其判别标准见表5。

据滑坡稳定性计算结果综合判定,该滑坡在天然状态条件下处于欠稳定状态,暴雨状态下处于不稳定状态,与勘查期间滑坡变形及位移特征相吻合,需要采取工程措施进行提高。

3.4治理方案设计

3.4.1锚索设计

(1)锚索锚固力设计

锚索采用ASTMA416-92标准的高强度低松驰170(1860)级φ15.24mm钢绞线,其标准强度Rb≥1860MPa,钢筋截面积A=140mm2,设计使用应力为钢绞线保证强度的60%,则单根钢绞线设计张拉力T为:

T=Rb.A=1860×103×0.6×140×10-6=156.24KN

锚索采用6根钢绞线,设计承载力Ta为:Ta=6T=6×156.24=937.44KN

取设计承载力为900KN,超张拉时使用应力为钢绞线保证强度的70%,其承载力取1090KN。

(2)锚固端长度的确定

锚固端与地层之间的锚固长度:Lsa=Ta*Sf/(πDTs)

式中:Ta-锚索设计承载力,KN;Sf-安全系数(结合工程的重要性Sf值的可靠程度、锚固力大小,并考虑到多束钢绞线比一束的握裹力减少的情况综合选用1,本工程取3.0);D-钻孔直径(m),取0.114m;Lsa-锚固端与地层之间的锚固长度(m);Ts--孔壁与注浆体之间的黏结力(KPa);

锚索在注浆体中锚固长度:Lsa=Ta*Sf/(nπDTs)

式中:Lsa-锚索在注浆体中锚固长度;n-钢绞线根数,为6根;D-钢绞线直径,为15.24mm;Ts-钢绞线与注浆体之间的黏结力(KPa);故取锚固端设计长度Lsa=5m

(3)锚索倾角的确定

据经验:最优锚固角为:β=45°+φ/2

当单根锚索的锚固力为最大时,锚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δ=45°+φ/2-γ

其中:φ为动面内摩擦角;β为锚索与滑面夹角;δ为锚索与水平面夹角;γ为滑动面与水平面夹角。本设计采用20°。

(4)格构梁框架间距的确定

据经验,框架纵梁截面尺寸为0.4×0.4m,横梁截面尺寸为0.4×0.4m;

(5)锚索数量的确定

锚索布设处滑坡体宽度约20m,稳定需要的总锚固力为:Q=K*B*E

式中:K-安全系数,取K=1.5。

单根锚索提供抗力单根锚索提供抗力由下式计算:

P抗=Psinαtgφ+Pcosα

式中:α=45°+φ/2;P-锚索设计锚固力;

则预应力锚索数量:n=Q/P抗

将φ=50°;P=900KN代入上式计算共需锚索n=21根。

则格构梁的排数为:R=F*L/P抗,其中:F为滑坡推力;L为格构梁横间距;P抗为单根锚索提供的抗力。本设计取R=3

3.4.2截排水工程设计

为防止降雨时地表水灌入滑坡体中,在滑坡体后缘布设一道截水沟;在滑坡体上,根据实际地形条件布置一条排水沟,主要起到将截水沟内的水引入已修排水沟的作用,此外,在坡内排水沟坡段较陡处,设计人字梁沟底加糙、台坎跌水及消能井。后缘截水沟长518m,坡内排水沟长98m。

3.4.3挡墙设计

重力式挡墙布置在变形体的前缘一带,挡墙长度80m,挡墙形式随地形,选择三处断面进行设计,以控制挡土墙断面尺寸,土压力计算过程见挡土墙验算书。挡土墙采用天然基础,设计基础埋深1.0m,排水孔尺寸采用直径80mmPVC管内衬。纵横向间距均取1.5~2.0m,品形错开。

3.4.4治理工程费用:本工程施工费用5077957元。

参考文献

[1]胡文韬,杨文远主编《工程地质学》地质出版社。1997年9月。

[2]孔德坊,王士天等《中国工程地质学》科学出版社。2000年10月。

[3]林宗元主编《简明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4月。

[4]李铁峰主编《环境地质学》地震出版社。1997年6月。

[5]工程地质手册编写委员会《工程地质的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2月。

[6]岩土工程地质手册编写委员会《岩土工程地质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年4月。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6篇《三峡地质实习报告》,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

327 15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