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语文的研究性学习方法论文精选10篇

发布时间: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学习对大家来说都非常重要,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正确的学习方法。那么,都有哪些实用的学习方法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下内容是差异网为您带来的10篇《浅议语文的研究性学习方法论文》,如果能帮助到亲,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参考文献 篇一

[1] 贾楠 。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 [J]。 理论导刊,2015(1):41-43.

[2] 曹培涛 。 关于终身学习的理论探索 [J]。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13(6):47-48.

[3] 任秋华 。 解读学生的探究潜能 [J]。 实验教学与仪器,2016(2):12-12.

[4] 罗兴凯。实施科学探究性学习的策略[J]。新课程学习,2015(2):66-68.

[5] 裴勇,孙玉娣 。 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资源建设研究 [J]。 软件,2015,36(11):23-26.

[6] 范华 。 社区教育平台运营策略研究 [J]。 软件,2016,37(4):46-50.

[7] 郑广成 , 许戈 。 高职院校智慧教室现代职业教育功能的探索 [J]。软件,2016,37(5):25-27.

[8] 冯璐妹,赵建宁 。 云计算框架下教育考试信息系统规划与设计[J]。 软件 ,2013,34(5):125-127.

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对音乐学习的影响 篇二

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是指在音乐教师为主导作用下,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参与音乐学习全过程的一种参与体验型的探究模式,突出学生的审美体验和探究精神[1]。 它主要是通过创设各种音乐情景和学习活动,使学生广泛参与、接触感受各种音乐问题情境;同时,在音乐教育者适时而正确的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究研讨音乐,获取音乐知识,改变学习方式,形成学习、研究音乐知识以及欣赏、表现、创造音乐的能力的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

(一)实施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对音乐学习兴趣、态度的影响

音乐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人对事物或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积极、热情和肯定态度,并由此产生参与、认识和探究的心理倾向[2]。 因此,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音乐情境来激发兴趣。 认知心理学认为,情境越真切、越生动,学习情绪越高涨,学生的求知欲望就越强烈。 通过音乐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中情境的创设,可以唤起学生原有的认知图式和情感体验[3]。 体验教学是以鲜明的形象强化学生对教材的亲切感,促使情感参与认知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和主动性。 在情感的驱动下,学生能加深对情境中事物的感知和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使音乐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积极而自觉的活动[4]。

(二)实施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对学生音乐能力的影响

音乐审美是研究性学习的关键要素。 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中的实践感受过程是一个包括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的综合的音乐审美动态过程。 在音乐参与体验活动中,学生通过上一系列的心理反应来分析评价客观事物的真、善、美,做到“学中乐”“乐中学”,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产生审美愉悦感,最终使音乐审美能力(音乐感知能力、想象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得以优化发展。

(三)实施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对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的影响

交流互动是音乐研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 音乐合作学习是一种共同的、开放的、包容的学习,它要求学生资源共享,共同参与任务,直接交流合作。 在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中的体验内化、合作探究阶段中,老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空间,正确引导学生用探究方法进行知识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创设,自主探究,学生也能畅所欲言。 这样,师生得到充分交流,学生可以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表现创造、展示创设成果。 交流互动、良性循环当使学生增强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拓展人际交流的空间,增添合作的内容,从而为学习音乐注入动力。

(四)实施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对学生改变学习方式的影响

在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就是激发学生自主地学习音乐。 因此,学生只有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才能真正学好音乐。 从表 4 的数据可知,实验班学生学习音乐的意识比对照班强得多,说明实施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的确能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独立意识与参与意识,培养合作与探究意识,最终改变学习方式。 原因有以下几点:

1、充分的体验活动,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参与意识教师通过创设合适的音乐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活动,进行自主合作交流与探究,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这样能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相长的主体,真正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参与性。

2、注重音乐学科评价,把成功的机会留给学生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注重学习的过程,也就是注重对学生在学习音乐过程中的学习表现及学习态度[5]。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生生评价、师生评价,鼓励学生对别人的评价进行再评价,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就会享受到自主探究的乐趣,从不同的侧面、不同角度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喜悦。

3、有效的合作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了学生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教师为学生提供一组有意义的音乐材料,学生根据材料发现、提出问题,并在独立思考及合作学习中分析问题。 教师应适时有机地指导学生学会学习音乐的方法,让学生在参与研讨音乐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探究意识与合作精神。

总之,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根据五年制高职学生心理发展和创造力发展的差异以及创造性潜能的个性心理品质基础和智力基础,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在实施的过程中体现了以下几点:第一,创设音乐、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了学生探究意识。 第二,让学生自己在感受音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力来理解、领悟音乐,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激发,再经过体验内化激发学生的表现音乐的。

浅议语文的研究性学习方法论文 篇三

一、培养小学语文情趣课堂文化的具体策略

(一)讲好开头,导入情趣

要提升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语文课堂开始之前,语文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备课准备,以便于能够有一个好的课堂开头,在课堂的伊始阶段就牢牢地把控住学生的学习情绪,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效率。针对这样的情况,在语文课堂开始导入课文的时候,教师要巧妙地进行对导入方法的设计,寻找出贴切的方式,以便于能够迅速吸引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注意力,让学生充满兴趣的进行课堂听讲。本校语文教师集思广益,创造出了多种课文导入方法:有通过介绍典故来导入课文,有通过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导入课文,有通过在课前播放相关视频来导入课文,有通过介绍背景故事来导入课文,有通过创造学习情境来导入课文,还有通过设置悬念来导入课文等。无论是哪种导入方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运用,教师都应当根据课文的教学需要、学生的具体情况,并结合课堂上的教学情境,合理地选择课文导入方式。例如,某教师在执教苏教版语文第六册《花瓣飘香》一文时,设计了这样的开头。首先,实物导入,激发兴趣。出示月季花,先让学生闻一闻,说说味道怎样;再让学生摸一摸,说说感觉如何。教师:就是这娇艳、清香的月季花,引出了一段动人的故事。然后,媒体渲染,营造氛围,听课文配乐朗读,看多媒体演示月季花、小女孩摘花瓣的图片。教师:请同学们思考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一上课,教师手持娇艳欲滴、芳香醉人的月季花走进教室,让孩子们闻一闻、摸一摸、说一说,此情此景,既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又牵动了学生的阅读期待,从而自然引发了学生由实物月季花对课文内容的关注。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走进了今天的语文学习。而优美的音乐,生动的画面,娓娓的范读,使学生全方位地直接接触学习材料,营造了课文所描述的氛围,为本堂课学生自主地朗读、感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诵读课文,提升情趣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深度挖掘出课文蕴含的意境,引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例如,嫦娥奔月的凄美,普罗米修斯盗火的悲壮等,在教学的过程之中,教师应当首先让学生对文章进行熟练朗诵,毕竟“熟能生巧”。而教师的任务便是如何组织引导学生高效地朗读课文,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诵读,充分体会到这些文章背后蕴含的深厚感情和美妙意境,进而提升学生学习。就现在的课堂来看,教师在朗读上的指导多停留在变换多种形式的机械复读而已,指导流于形式或者没有目标。而一些名师却恰恰能在朗读指导方面做出不一般的成就。例如于永正老师执教《再见了,亲人》时的朗读指导(片断):师:(一生读完“抢救伤员”这件事时插话)这件事很感人,感情不容易表达,听于老师读一下。师:大家注意了没有?“当您回去抢救小孙子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这句话中间有个逗号,可老师为什么停了那么长时间呢?生:房子炸平了,小孙子炸死了,心里很悲伤,所以停了很长时间。生:志愿军说到这里心里很难过,说不下去了,所以停了很长时间。师:对了,理解了,感情体会出来了,也就能读准了。于老师的指导从范读与感悟入手,让学生体会读中停顿所包含的情感,很朴实,无花样,但是读的感情、读的思维却向纵深发展。由此可见,有效的指导朗读,应体现在学生通过指导,能于朗读中再现课文所描述的事物或情境,能于朗读中逐渐融入自己的领悟和情感,并把在品读过程中感悟到的潜藏在文字背后的思想、哲理,以及难以名状的情感和体验通过抑扬顿挫的朗读和背诵表达出来,释放出来,最终实现课文语言的内化,并于朗读实践中培养自己的语感。同时通过老师的朗读指导,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催化学生对文本的品读与理解,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而要想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提高朗读指导的有效性,就必须有师生情感的共同投入。而这种情感是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的。

(三)把握主旨,掌握情趣

教师要善于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并善于挖掘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思想感情。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从而激发思想共鸣,是进行小学语文教育的核心阶段。具体来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介绍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拨动学生的思想,触动学生的情怀,勾起学生对语文知识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自主思考和自主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

(四)剖析文章,激发情趣

教师要擅长利用对教学内容的剖析来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的意境美。具体来说,当学生对于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教师要再进一步挖掘蕴含在语言背后的情感,深入分析文章深藏的意境,让语文的意境美在学生的脑海之中再现,让学生在体会语文意境的同时,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感。

(五)分析特点,培养情趣

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就需要教师还要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之中,充分考察学生的实际特点,有针对性开展教育教学。小学生是具备着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的学生群体(小学生经过小学语文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维尺度,许多的名人作品小学生已经开始涉猎,其也正在逐步形成自身的思维意识和价值观念)。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就要充分利用好小学生求知欲强、想象力丰富的特点,在教学的过程之中,故意留下一些知识不进行讲解,那些好奇心强的学生就会在课下主动去查询这些知识,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结论

综上所述,为了有效培养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之中,善于挖掘语文课本中的各个知识点之中的深刻内涵,并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出学生的兴趣特点,寻找出最合适的小学语文兴趣教育方法,让学生在享受语文学习过程的同时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浅议语文的研究性学习方法论文 篇四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语文学科如何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开展语文学科的研究性学习就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所谓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主动探求问题的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研读课文等语文现象,掌握规律,获取知识,调查了解社会,深入研究,应用有关知识去寻求相关原因,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它使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有了切实的落脚点。

我在教学中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指导学生进行语文的研究性学习:

一、创设情境,大胆质疑,营造语文研究学习的氖围

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生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平时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经常教育学生在公认的事实中,在已有的解释中,多问几个为什么,创设问题的情境。创设情境的根本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对疑点进行鉴别,对误点进行更正,对疵点进行解析,从而表达自己的正确见解。比如《义理·考据和辞章》一文中的 “如何选择最恰当的完全可靠的材料,对于一篇文章的成败,常常有很重要的关系。”这句话中的“如何”应把它改为“能否”;《察今》中有一句“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此句中的 “其”,课本注为远指代词“那”根据上下文具体的语言环境,学生认为应译成近指代词“这”;有的学生对古人的名言也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见解,像“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这一句,就有一定的片面性,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书只要多读就能理解的,在历史上不也有过读书至死不解的现象吗? “义自见除了“读书百遍”的条件外,还需具备其它主客观条件……苏霍姆林斯基就曾指出:“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给教师的建议》)。长期如此,就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了一个语文研究学习的求知氛围,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积极主动的探索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培养想象,创造发展,展开语文研究学习的研究

想象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有了丰富的想象,学生可以提高创新能力,这比起简单地传授知识尤为重要。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因而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展开语文的研究学习。

人是生活在社会大家庭中,而生活是教育的最佳场所,也是激发学生想象的有力支撑点。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要教育学生对生活多观察、多思考、多积累,展开合理的想象,日积月累,思维创造的火花定会涌现。有一则《趣说为人》的短文是这样的:

人的两只眼睛,全是平行的,所以应当平等待人;

人的两耳是分在两边的,所以不可偏听一面之词;

人的鼻端,共有两孔,所以不能随着别人,一个鼻孔出气:

人只有一舌,所以不能说两面话;

人虽只有一心,然而有左右两个心房,所以做事不但要为自己想,也要为别人想。

文章虽短,却很巧妙地把人生存所需的主要器官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心脏与人品、人格的褒扬结合起来,构成因果关系,宣传了要做一一个高尚人的思想。巧妙的构思,深刻的哲理,离不开作者平时对生活的观察、思考和积累。如果像这样长期的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学生的创造力就能提高。生活也告诉人们,想象是离不开情感的。只有对生活充满激情和真知灼见的人,才会有合情合理,富有诗意的美好想象。就拿“雪融化了变成什么”这个问题来说,如果按照一般的思维来答,答案自然是“水”,但有个孩子却说“变成了春天”。试想:如果这个孩子不是那么热爱春天,那他脑海中能进发出这样一个奇妙而充满诗意的想象吗?因而培养想象力必须与培养感情同步,做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一个感情冷漠的人是不会有丰富的想象力的。另外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教材中能引起想象的地方,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引导其展开研究。如《》一课中作者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要是那时候没丢掉那挂项链,她现在是怎样一个境况呢?”作者没有回答,我让学生思考回答。学生对此很感兴趣,有的说,要是玛蒂尔德没丢那挂项链,她会像佛莱思节夫人那样,“依旧年轻,依旧那么美丽动人”,有女仆、有住房,生活上不会这么苦,但精神上依旧空虚痛苦,依然有着“狂乱的梦想”;有的说,她会变坏,会跟路瓦栽分手,嫁个富人过上富贵奢华的生活;有的说,她跟路瓦栽分手后,嫁个冒充富人的骗子,后来骗子将其卖到了青楼,过着更加悲惨的生活;还有的说,玛蒂尔德嫁了富人后,富人嫌她懒,被抛弃后她又跟路瓦栽复婚,这时候她懂得了平平淡淡才是真,靠自己劳动生活最幸福……这些结局各异的想象,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接着,我又顺势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当佛莱思节夫人说出那挂项链是假的以后,玛蒂尔德是怎么想的?” 此时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更高涨。有的说,玛蒂尔德内心会责怪佛莱思节夫人在借项链时没有告诉她项链是假的;有的说,玛蒂尔德会悔恨自己没有及时告诉佛莱思节夫人丢了项链,否则也许不会有如此结局;有的说,她会责怪自己太老实,不想用假的去蒙骗佛莱思节夫人,因而自认命苦;还有的说,此时的玛蒂尔德经过这场变故忽然醒悟过来,觉得还是现在这样靠自己双手劳动过俭朴的生活最安稳、最踏实,因而也最幸福,开始厌恶过去爱慕虚荣的生活……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想象,指导搜集资料,占有材料,从而着手进行语文的研究。

三、开放教学,加强实践,拓宽语文研究学习的空间

传统的语文教学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形式,从书本到书本,从书本到作业,具有明显的封闭性。而语文研究性学习呈开放的学习态势,这就对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在教学形式上,应将以往的封闭式教学转向开放式教学,即把教师单向灌输知识改变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实行互动的教与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使学生真正地动起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勇于探究,主动地参与学习,从而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使课堂气氛真正地活跃起来;其次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改变以往的“填鸭式”、“一言堂”、“满堂灌”等不受学生欢迎的方法,而应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点拨式、合作式等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创造,培养才干;最后在学习空间上,应尽量让学生走出课堂,根据教材的特点,利用自身的条件,到阅览室去上课;到校园中去上课;乃至到社会上去上课。像苏州的学生可实地去领略苏州园林的秀美;泰山的学生可在雨天登泰山,去体会李健吾先生在雨中登泰山的那一份“独得之乐”;也可以登上轮船,顺流而下,亲眼目睹一下长江三峡的山之陡、流之急、滩之险的壮丽景观。这样冲破了课堂狭小的天地,让学生在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学习,拓宽了语文研究学习的空间。此外还可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调查,如街道用语不规范调查,食堂浪费情况、环保问题的调查等;也可以与当地新闻部门配合,让学生去采访,编辑稿件等,还可以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到网上发表自己的学术观点、研究自己喜欢探讨的问题。大语文教育的倡导者张孝纯先生曾说:“语文与生活同在,凡有人类生活的地方都有语文,都有语文实践与语文学习。”生活是学生学习语文,进行实践运用的广阔舞台,是语文学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库,它为语文学习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时代活水。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地挖掘这一素材库,让学生在实践当中增长才干,拓宽语文研究学习的空间。

语文研究性学习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智慧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并且深入学生的情感世界。实践证明学生对这种不仅以获取知识为目的,而且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是有极大的兴趣的,并且是有能力完成的。作为教师要加以积极的引导与指导,让学生体会到“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陶行知语)使他们能够积极而又有效地展开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以上所谈的,只是在实践当中的一些浅陋做法,若有不当,请诸位同仁多多批评指正。

结论 篇五

探究式学习的模式是符合我国时代发展的新需求的,有益于学生创造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善于选择合适的话题,来发挥探究性学习的优越性。探究性学习也有其缺陷,在发展学生探究知识能力的同时,也影响了学生科学系统认识体系的建立。另外,物理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对学校的硬件设施有着较高的要求,教学的实施需要大量的物理实验设备和仪器,这对物理教师的课前准备提出了很大的要求。虽然探究性教学具有较大的实施难度,但是其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是值得教育工作者去努力探究的。

柳永叙职辛弃疾 篇六

急转弯议程诗词新闻稿:主题班会信开幕词;慰问信教材我说明文对联,李白短信评语:记事例句礼仪常识活动策划了典礼庆典致辞。

高师院校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低效的原因 篇七

(一)学校对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低效管理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管理是该活动能否有效实施的关键所在。笔者认为,之所以高师院校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处于窘境,价值无法彰显,学校对该活动的低效管理难辞其咎。首先,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承办机构及其负责人员缺乏深厚的学术背景。一般情况下,高师院校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由隶属于学校学生会社团部的科技部承办并负责组织实施。科技部一般配备负责学生管理工作的指导教师一名,学生部长一名,部员若干。其中对活动的组织实施起关键领导作用的教师,往往擅长学生管理工作,不具有学术研究的经历和体验,缺乏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研究经验,不能充分胜任学术研究活动的领导职能。其次,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和实施欠缺科学完备的规范制度。如在目前高师院校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往往不具有文本化的成果评价指标体系,评审专家的选用也比较随意,缺乏科学稳定的规章制度对活动过程的规范。综上,管理上的低效是导致研究性学习活动成效不彰的重要原因。

(二)研究性学习活动的魅力彰显不足

研究性学习活动本身兼有研究性和学习性,而其最大的魅力所在就在于它的研究性。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研究性意味着该学习活动在于探寻未知,求取答案,这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猎奇心理,从而激起他们的探索热情和兴趣。同时研究性学习活动研究的过程虽不是对全人类未知的求索,但却是学生逐渐发现对他们来说未知世界奥秘的游戏。游戏过程的每一点进展,每一个克服困难后接近答案的喜悦,都可以成为他们继续前行,不断对活动投入时间和精力资源的动力。然而现实的状况是,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这些熠熠生辉的亮点和魅力并未在活动中让学生深切的体会到。相反,由于高师院校学生对于研究性学习方式的陌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缺乏有力的指导,致使激发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兴趣以及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应该获得的成就感匮乏,使学生在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无法切实体验到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真正魅力。

(三)缺乏对教师投入的激励机制

专业教师高效优质的指导作为充分彰显研究性学习活动魅力和价值的必要条件,对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效果而言是重中之重。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激发专业指导教师参与并切实保障优质指导力量充分投入的激励机制十分重要。然而当前在高师院校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起指导作用的是参与活动的学生所在导师组的指导教师,学校对于导师针对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指导缺乏关注,没有相应的考核指标,指导与否与学生导师的职称评定、工资待遇等切身利益毫无关联或关联甚微,加之指导教师自身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比较繁重,且对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指导又非一朝一夕或短时间的资源投入就能获得短期效益,这样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的人力资源投入方向自然无法激起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

(四)研究性学习活动评价标准不科学

目前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中期检查)和结果性评价(结项评价)。结项方式又包括答辩结项和成果结项。答辩结项要求项目主持人针对专家组提出的问题进行现场答辩,通过其回答问题的质量了解学生的研究深度和质量。成果结项包括两种:一种是要求项目主持人在省级或以上级别的期刊上公开发表项目研究的成果;另一种是要求项目主持人完成其项目预期的科技作品。在高师院校中,成果结项的前者所占比重居多。首先,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中期检查存在形式主义的倾向,并无对研究进展实质性的检查,而是由参与者提交一份研究进展情况的文字材料了事。其次,由于答辩结项不需要呈现系统完整且实体化的成果,加之答辩专家往往在答辩过程中放低要求,致使答辩结项的难度远低于成果结项。又因为目前我国省级出版物良莠不齐,有些省级期刊对文章质量的要求并不严格,即使选择成果结项的学生,其研究成果的质量也难以得到保证。

个人介绍话语 篇八

韦应物稿件拟人句新课程爱国了推荐名词提案,代表发言复习题寓言宣言检讨书的体会纪要我自我批评测试题。

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选题来源与原则 篇九

研究性学习必须以课题为载体,正确选择与确定课题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前提与基础,研究性学习选题应遵循探索性、目标性、发展性和可行性等原则。生物学作为自然科学六大基础学科之一,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十分广泛,它具有开放性、综合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的特点,结合以上特点、选题原则和个人学习体会,本人认为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来源主要有以下三种来源:

2.1、来源于教学内容

顾名思义,就是以书本学习的某一内容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来源开展研究探索,比如:细胞的膜结构、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在进化上的比较研究、植物向性运动的观察、内分泌与健康等源于书本章节教学内容的课题。这类研究性学习课题主要目的是达到巩固已学知识,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体会,该类研究性学习课题结果一般是唯一确定的,而且是公认已有知识结论,属于初级基础性的研究性学习课题,高中生物很多观察性和验证性实验内容均属于此类课题,适合于低年级学生。

2.2、来源于实践生活

该类课题源于对日常生活和身边生物现象的观察,比如:花儿为什么这样会?近亲为什么不能结婚?含羞草为什么会害羞?白化病发生的机理和原因?变色龙为什么会变色?等等,这类课题源于对生活和身边生命现象的好奇,课题的提出本身就是一种思考。该类研究性学习课题主要目的是强化知识的综合性与知识的融会贯通,其结论可能是唯一确定的,也可能是多为发散性的,属于较高级的综合性研究性学习课题,对学生综合知识与素质有较高要求,适合于高年级学生。

2.3、来源于现实需要

该类研究性学习课题源于生产生活和学习科研的迫切需要,课题不仅需要一定的理论价值,更强调其应用价值与应用前景,比如:地区环境污染调查与治理对策、一种快速测定淀粉含量的方法等等,该类研究性学习课题强调知识的应用,强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技术的应用前景,属于最高级别的研究性学习课题,适合于在校学生和科研生产人员。

参考文献: 篇十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

[2]张建林。大学本科教学过程完整性与研究性学习[J]。高等教育研究,2005,2(26):73-77.

[3]Boyd,D.J.,Grossman,P.L.,Lankford,H.,Loeb,S.,& Wyckoff,J.。Teacher Prepara-tion and student Achievement[J]。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Policy Analysis,2009,31(4):416-440.

[4]任良玉,张吉维。本科创新人才培养的制度环境和文化环境———以“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为例[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6):108-113.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10篇《浅议语文的研究性学习方法论文》,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297 27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