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个历史典故故事简短优秀9篇

发布时间:

一说历史大家就会觉得我们中国历史很厚重,其实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还是有许多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东西的,下面是小编辛苦为朋友们带来的9篇《10个历史典故故事简短》,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历史小故事 篇一

在一处以魏蜀吴三国元素为主题的遗址公园里有一个工艺品店,工艺品店里陈列了大量的三国人物陶俑。看管这家店的是一位九十多岁的老爷爷,他是该遗址公园里三国历史文化研究会终身研究员,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他在这里工作已有六十年的时间了,这些活灵活现的小陶俑大都是他的作品。帝王将相,贩夫走卒,穿着打扮,日常器皿,制作的无不惟妙惟肖,形容逼真。文官有文官的儒雅、智慧和风度,武将有武将的勇猛、刚烈和威势。

有一天,当老爷爷在望着自己的作品沉思时,这些陶俑突然复活了,变成了一个个完全还原三国人物全貌的小精灵。

其中有一个陶俑叫夏侯杰的首先站出来说到:“老爷爷!您可得给我做主呀!”

老爷爷先是一惊,然后他看见其他的陶俑都是有说有笑地向他作揖失礼,还有的像古代人跪拜皇帝一样正式地双膝跪倒,倒头便拜,之后,这些精灵们都各自成群结队地议论起来,有的双手拢在胸前站立,有的神情肃然地坐着。关张赵马黄诸葛聚在一起,典于许徐夏侯荀彧等聚在一起,刘曹孙站在一起,黄程鲁周陆坐在一起,凤雏水镜崔州平站在一起,大乔小乔貂蝉站在一起,张苞关兴关平周仓站在一起,华佗王允站在一起,董卓十常侍站在一起,吕布刘表刘璋张鲁站在一起,袁绍袁术公孙瓒孔融陈琳站在一起,赤兔马,绝影马,的卢马也复活了,站在一起···看到这般景象,老爷爷感到欣慰极了,心想,行!是这个姿势!很标准!很到位!完全是这个味儿!

“哦?你不是夏侯杰吗?三国时曹魏那边的一位将军,也曾立过赫赫战功,曹操对你也多有赏赐,有何冤屈呀?”老爷爷问道。

“老爷爷,我的冤屈可大了,三国演义上说,我是被张飞的吼声‘我乃燕人张翼德也!’吓的口吐白沫而死,那纯粹是罗贯中的胡编滥造呀!我运筹帷幄、排兵布阵的将兵之才与南征北战、东挡西杀的赫赫战功,三国演义这本书上压根儿就只字未提。都知道曹孟德一生唯才是举、疑心重重,试想,能在他手下带兵,没有两下子怎么能行?”

“是的,这样子确实是不对的,你好歹也是一将军,怎么能被一句话吓死,这像是讹传的。”

“这就是讹传。”

旁边上的几个陶俑又都说话了,周瑜说他不是被气死的,他那是被毒箭射伤而死,却被书家歪曲为气死,纯属小说家胡言乱语;杨修说在小说里和在现代人的印象里,他杨修是志大才疏、不识大体,逞能过了头,能死的,这一点并没有错,难道都不怪曹孟德吗?是他疑心太重,才错杀忠良的呀,在我被曹孟德处死的时候,小说家最起码应该渲染一下悲剧气氛,弄得上至饕餮老人下至毛头孺子的普罗大众都把我的死当成一个千古笑柄,看那关公的死,诸葛亮的死,华佗的死,都是风风光光的,唯独我,死都死得不值钱,这也太不公平了;袁术反倒没有埋怨什么,他自己承认他确实是被饿死的;白发苍苍的王朗可就满腹牢骚了,他激动地辩驳着,差点儿都要哭出来了,他说,好歹自己也是汉末老臣,难道没有一丝雅量吗?我即便再没有一点儿涵养,诸葛亮再怎么会说,我这么个在汉末巨大政治风浪中折腾了大几十年的久经江湖的一代巨儒,怎会被短短的几句话给活活骂死?大家伙儿都在指着诸葛亮的鼻子说三道四,说的意思大致不外乎三点,一是过度地美化他的千古智者这一形象,什么三顾茅庐、博望坡用兵、什么火烧新野、什么祭东风、什么草船借箭、什么空城退司马、什么诸葛妆神···大家都知道纯系子虚乌有,大概只有躬耕于南阳是真的,刘备白帝城向他托孤是真的,前出师表是真的。二是诸葛亮并非真正的军事天才,他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雄才大略,而是谨小慎微、如履薄冰、患得患失的小本经营,要不然蜀国为什么没能最终北定中原克复汉室呢?无非是能组织兵将们平时怎样操练兵马而已,他的强项是在笼络人心和国家经济治理上,至于攻杀战守、用兵如神,那都是没影的事儿,说实在的,他的军事才能远不及曹操。三是诸葛亮怎么会神机妙算?真是神机妙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载,怎么他就算不到晋国司马家要一统天下?还怎么要硬撑着跟刘备干。怎么就算不到刘备的儿子是个孬种?诸葛亮也很不好意思地表示,他确实不像小说上吹的那样神乎其神,要真是那样神,就不会让关羽有麦城之败,让刘备有火烧连营之辱,就不会落得个挥泪斩马谡、命丧五丈原的下场。他还说连他自己都想不明白,为什么他身上积聚的矛盾是那么多:既然是自古第一人龙,那为什么就只是甘愿作为一个辅政者呢,愚忠本身不也是一种愚吗?既然能够料定天下要一分为三,那又何必硬要和曹魏作战呢?都说他是被累死的,可是他自己辩驳说他不是真正被累死的,而是自始至终就强加在他身上的被远远超出事实的好名声给生生压死的!不一会儿,吵着要发言的陶俑越来越多,刘备也要说话,关云长也要说话,张飞瞪着豹子眼也要说话,司马懿也要说话,董卓吕布都要说话,连貂蝉也出来吵吵,老爷子一会儿听这个说,一会儿又听那个吵,一时间不知道听谁的好了,结果场面乱作一团乱麻,越想把谁的话听清楚,就越是听不清楚,结果弄得就像是在乱七八糟的大街,谁的话也听不清了,若不是老头耳朵有时候听不见,恐怕光这聒吵声都要把他逼疯。

他和和气气地对大家摆了摆手说道:“各位请肃静,慢慢听我说。各位说的话我听到了,各位的心情我也都理解,虽然你们说的各不相同,但出发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人们为了过分夸张强调某些人的英明和神武把你们当作了炮灰,你们的好名声被损毁了,是不是这样?”

“是的!是的!”陶俑们个个挣的都是脸红脖子粗,一边互相吵着一边争着对老爷爷说道,“爷爷不愧是三国历史研究专家,那你今天就给我们大家评评理,为我们洗刷不白之冤,我们受够了不被人们理解的滋味儿!你也重新写一部三国演义,为我们正正名,要不然,我们的灵魂永世都不得安生啊!如果您老人家真能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重新为我们索回颜面,我们可就有了第二次生命,哪像我们?现在的我们死都死得窝窝囊囊。”

“大家都先别那么激动,即便是历史故事改编的,可小说毕竟只是小说,不能也不可能去完全还原历史事实,小说首先是故事,是极其通俗的读物,其写作意图是表达作者某种主观意愿,情节的展开、人物的命运都要忠实于这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每个人物角色的理解关键得看什么人从什么角度去理解和把握,当不得真。再说了,不管怎样,哪个人物都有两面,三国里面你们都很重要,即使有些误传,你们不要放在心上,时间和广大人民群众终究会还你们清白的。历史自有公论,我们只管做好自己就好了。”

听了爷爷的一番话,大多数陶俑都似乎如同醍醐灌顶一般大彻大悟,只有曹孟德还颤栗着站到一块岩石上动情地吟诵着“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吟诵着吟诵着不禁大声痛哭起来:“我的这帮不孝曹氏子孙呀,是你们让我一手缔造的大好基业毁于一旦,正应了我的那句话,若没有我曹操,不知这乱世有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三国后中国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魏晋南北朝的长达三百年的分裂时期。”

爷爷忙劝他说“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顷刻兴亡过手,前人田地后人收,说什么龙争虎斗。斗来斗去不都还是什么也带不走吗?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年,短短的三国才多长时间呐,掐头去尾虚算一下,不过六十年而已,这在朝夕不止的时间洪流中只是一个瞬间,不要再妄自叹息了,知足吧,大家都当你是一代枭雄和一代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你的观沧海、短歌行、龟虽寿等也千古传诵,现收编在中学语文课本里,就单论这个,阁下也该知足的了。”

曹操似乎听懂了,表情平静了许多,可仍旧是一言不发,没有搭理老爷爷一句话,转身慢慢地背着手转身走进陶俑群,边走边唱着歌“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唱完就定格了,不知在什么时候,他的二儿子,七步诗的创作者曹植,不知什么时候就跟在了他的父亲身后,口中若无其事地吟诵着“煮豆燃豆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诵着颂着,慢慢地和他父亲一起入了定。这时,其他陶俑们早已重新定格下来,就像从来没有复活过一般。

,0分录取 篇二

臧克家报考青岛大学,国文考试两题选一:

1、你为什么要报考青岛大学?

2、杂感。

臧克家选择第二题,全文是: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作幻光,谁便沉入无边的苦海……写完,连标点算在内,不过30个字。

考官是闻一多,打了98分,再看数学:0。零分就零分,录取!

——要是臧克家生在现在呢?

10个历史故事 篇三

大义灭亲:

这个故事就比较有名了,在〈东周列国志〉上也有记载,不过我要讲的则是出自〈左传隐公四年〉:春秋时,卫国石蜡之子石厚,与公子州吁共谋杀君篡位。石厚为了安定国内人心,去求计于自己的父亲。石蜡因之而设计,借陈桓公的帮助,乘他们到陈国之机,逮捕了州吁和石厚。卫国派人到濮杀死了州吁,石蜡派家臣到陈杀死了石厚。《左传》因此称赞道:“君子曰:‘石蜡,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同与,就是一同处死的意思)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大义灭亲”原指为君臣大义而灭父子私情,后用以泛指炎维护正义而不徇私情。

10个历史故事 篇四

脸上打草稿

北宋时有个叫陆东的,在苏州做官。

某次断案,他判一个犯人流放,当时流放是要在脸上刺字的。

陆东让人在犯人脸上刺上“特刺配某州牢城”几个字。

刺完了,手下一个幕僚说,大人不对啊,不能用“特”这个字。但凡用这个字的都是朝廷一时旨意,这个犯人只是流放罪不能用这个字。

陆东一听,赶紧叫人把那犯人又拉回来,把“特刺”二字划掉,改成“准条”,重新刺字。

估计这犯人得是有一张高晓松式是大脸,不然恐怕刺不下这么多字。陆东给犯人刺字刺两回这事在当时广为流传,没少被人笑话。

后来有人向上推荐陆东,说这个人有才干,应该升官。

上面人说,哦,这人啊。我知道,不就是那个在人脸上打草稿的家伙吗。

汉人险被灭族 篇五

     距今1600多年前的中国北方大地,一场空前的灾难降落在汉人头上。在这次人口灭杀中,汉人几乎濒临亡族灭种的边缘。

是一个帝王的出现,颁布了一篇不足百字的"杀胡令",把数以百万的入侵者赶出了中原,他在位只有2 年,却使汉人躲过了一场亡族灭种的浩劫。

堪称千古一帝。他就是十六国时期冉魏的唯一皇帝冉闵!

历史小故事 篇六

【故事一】小孩的心

有一位单身女子刚搬了家,她发现隔壁住了一户穷人家,一个寡妇与两个小孩子。有天晚上,那一带忽然停了电,那位女子只好自己点起了蜡烛。没一会儿,忽然听到有人敲门。

原来是隔壁邻居的小孩子,只见他紧张地问:“阿姨,请问你家有蜡烛吗?”女子心想:“他们家竟穷到连蜡烛都没有吗?千万别借他们,免得被他们依赖了!”

于是,对孩子吼了一声说:“没有!”正当她准备关上门时,那穷小孩展开关爱的笑容说:“我就知道你家一定没有!”说完,竟从怀里拿出两根蜡烛,说:“妈妈和我怕你一个人住又没有蜡烛,所以我带两根来送你。”

此刻女子自责、感动得热泪盈眶,将那小孩子紧紧地拥在怀里。

【故事二】

法国一个偏僻的小镇,据传有一个特别灵验的水泉,常会出现神迹,可以医治各种疾病。有一天,一个拄着拐杖,少了一条腿的退伍军人,一跛一跛的走过镇上的马路,旁边的镇民带着同情的回吻说:“可怜的家伙,难道他要向上帝祈求再有一条腿吗?”这一句话被退伍的军人听到了,他转过身对他们说:“我不是要向上帝祈求有一条新的腿,而是要祈求他帮助我,叫我没有一条腿后,也知道如何过日子。”

试想:学习为所失去的感恩,也接纳失去的事实,不管人生的得与失,总是要让自已的生命充满了亮丽与光彩,不再为过去掉泪,努力的活出自己的生命。

【故事三】沙漠中的一对朋友

曾经有两个人在沙漠中行走,他们是很要好的朋友。在途中不知道什么原因,他们吵了一架,其中一个人打了另个人一巴掌。那个人很伤心很伤心,于是他就在沙里写道:“今天我朋友打了我一巴掌”。写完后,他们继续行走。他们来到一块沼泽地里,那个人不小心睬到沼泽里面,另一个人不惜一切,拼了命地去救他……最后那个人得救了,他很高兴很高兴。于是拿了一块石头,在上面写道:“今天我朋友救了我一命”。朋友一头雾水,奇怪得问:“为什么我打了你一巴掌。你把它写在沙里,而我救了你一命你却把它刻在石头上呢?”那个人笑了笑回答道:“当别人对我有误会,或者有什么对我不好的事,就应该把它记在最容易遗忘、最容易消失不见的地方,由风负责把它抹掉。而当朋友有恩与我,或者对我很好的话,就应该把它记在最不容易消失的地方,尽管风吹雨打也忘不了。”

【故事四】一饭千金

帮助汉高祖打平天下的大将韩信,在未得志时,境况很是困苦。那时候,他时常往城下钓鱼,希望碰着好运气,便可以解决生活。但是,这究竟不是可靠的办法,因此,时常要饿着肚子。幸而在他时常钓鱼的地方,有很多漂母(清洗丝棉絮或旧衣布的老婆婆)在河边作工的,其中有一个漂母,很同情韩信的遭遇,便不断的救济他,给他饭吃。韩信在艰难困苦中,得到那位以勤劳克苦仅能以双手勉强糊口的漂母的恩惠,很是感激她,便对她说,将来必定要重重的报答她。那漂母听了韩信的话,很是不高兴,表示并不希望韩信将来报答她的。后来,韩信替汉王立了不少功劳,被封为楚王,他想起从前曾受过漂母的恩惠,便命从人送酒菜给她吃,更送给她黄金一千两来答谢她。这句成语就是出于这个故事的。它的意思是说:受人的恩惠,切莫忘记,虽然所受的恩惠很是微小,但在困难时,即使一点点帮助也是很可贵的;到我们有能力时,应该重重地报答施惠的人才是合理。

我们运用这成语时,必须透澈的了解它的含义,第一,真心诚意的乐于助人的人,是永远不会想人报答他的;第二,有钱人对穷人的救济,那是一种捐助,即使穷人真有一天得志了去报答他,也不能称之谓“一饭千金”;第三,最难能可贵的。是在自己也十分困难的情形下,出于友爱、同情的去帮助别人,这样的帮助,在别人看来,确是“一饭”值得“千金”的。

【故事五】

一个天生失语的小女孩,从小和妈妈相依为命。在她们贫穷的家里,妈妈每天辛苦工作回来后给她带一块小小的年糕,是她最大的快乐。

有一天,下着很大的雨,已经过了晚饭时间了,妈妈却还没有回来。天,越来越黑,雨,越下越大,小女孩决定顺着妈妈每天回来的路自己去找妈妈。当她看见妈妈的时候,妈妈手里拿一块小小的年糕倒在路旁,已经永远的离开了她。

雨一直在下,小女孩也不知哭了多久。她知道妈妈再也不会醒来,现在就只剩下她自己。妈妈的眼睛为什么不闭上呢?她是因为不放心她吗?她突然明白了自己该怎样做。于是擦干眼泪,决定用自己的语言来告诉妈妈她一定会好好地活着,让妈妈放心地走……

小女孩就在雨中一遍一遍用手语做着这首《感恩的心》,泪水和雨水混在一起,从她小小的却写满坚强的脸上滑过……“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她站在雨中不停歇地做着,一直到妈妈的眼睛终于闭上……

当流着泪听完这个故事,又反反复复的听着这首歌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了天下有多少这样的父母,在默默的为儿女付出一切。而天下又有多少这样的儿女,能够感恩于亲人这样一颗爱心!而做为一个人,生活给予我们的又不仅仅是来自于亲人的爱,那我们是否都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来面对?

从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的这一刻起,我们便拥有了太多!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和健康!兄弟姐妹给了我们欢乐和亲情!教师给了我们知识和关爱!朋友给了我们友谊和信任!

当我们感受一缕晨风,听见一声鸟鸣,触摸一滴露珠,那是来自于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愉悦!当我们迎来新一轮朝阳,目送夕阳西下,那是时光丰富了我们的生命!甚至,当我们承受了一次风雨,走过了一段泥泞,那是生活给了我们战胜的勇气……

这一切,都需要我们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微笑面对!学会了感恩,我们便拥有了快乐,拥有了幸福,也拥有了力量!我们才不会在生活中轻言放弃,勇往直前!

历史小故事 篇七

1、包拯的故事

包拯(公元999-1062),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是历史上最有名的清官。他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开始立志要为国家出力,“竭忠死义”。包拯仕途的起点是知县,后历任知府、转运使等地方行政长官;担任过监察御史等监察大臣、户部副史等掌理国家财政的高级官员、都部署等军事要职;当过外交使节出使辽邦;最有名的是做过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他一生严于律己,身体力行,他在端州任知州,整顿吏治,深受百姓欢迎,离任时当地精制一好砚相送,他都婉言谢绝,“不持一砚归”;他一生铁面无私,不避权贵,执法如山。对皇亲国戚、宦官权贵的不法行为,一律极力主张绳之以法。大力平冤狱,是包拯生前与死后深为百姓所赞扬和称颂的主要内容。

2、王杰手好不要钱的故事

清乾隆进士王杰为人刚直敢言,不附权贵。当时和坤在朝中专权,大臣都不取得罪他。惟王杰每每与其据理力争。有一次,议政完毕,和坤有意戏弄王杰,拉着他的手说:“好白嫩的手啊!”王杰正颜厉色地回答道:“王杰手虽好,但不能要钱耳!”和坤羞愧而去。

3、公孙仪拒收甲鱼的故事

公孙仪是战国时鲁穆公手下的`丞相。他特别喜欢吃新鲜甲鱼。于是送鱼的纷纷上门,但都被公孙仪一一回绝。公孙仪的弟弟对此很不理解。问:"你素来喜吃甲鱼,为何别人好心送来,你却不收呢?"公孙仪说:"正因为我喜欢吃甲鱼,所以才不能收。吃几条甲鱼固然微不足道,但倘若我经常收别人的礼品,那就要落个坏名声,到头来连丞相的官位也会丢掉。到那时,为兄再爱吃甲鱼,恐怕也吃不成了。现在我不收别人的鱼,倒还可以安稳地做丞相,多吃几年我爱吃的甲鱼。

4、吴隐之不惧饮贪泉的故事

晋代人吴隐之任广州太守,在广州城外,见一池泉水名“贪泉”。当地传说饮了贪泉之水,便会贪婪成性。他信这些,照饮不误,饮后还写了一首诗:“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他在任期间,果然廉洁自律,坚持了自己的操守。

历史小故事 篇八

在战国时期,一些国家的重臣喜欢结交和收养各种各样有一定本领的人,做他的“门客”,给他出谋划策,并借此提高自己的声望,维持和巩固自己的地位。这种做法一时成为风气。如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蔡国的春申君、赵国的平原君,收养的门客都很多,人们称他们为“四公子”。这里我们给大家说说齐国的孟尝君的故事。

孟尝君名叫田文,是田婴的儿子。田婴在孙膑指挥的马陵战役中担任过副将,因作战有功,齐国把他封于薛地(今山东滕县东南),称为薛公。田婴死了以后,田文继承了父亲的官位和封地,号称孟尝君。

孟尝君懂得,收养大量门客,获得很多人的拥护和支持,这对于取得名望,巩固自己的地位是很必要的。于是他到处搜罗人才,不论贵贱,只要有一技之长,都以客相待。这样,他爱慕贤人的名声就慢慢地传开了。别的国家的一些豪杰之土,甚至一些逃跑的犯人也来投奔他,把他当作知己朋友,为他办事。

有一次,一个叫冯驩的人来投奔孟尝君。孟尝君看他那副打扮,一身破衣裳,脚穿草鞋,腰里系着一把剑,连剑鞘也没有,知道是个穷苦人,就问他:“先生找我有何见教?”冯驩说:“我穷得活不下去,到您这儿找口饭吃。”“你有什么本事呢?”“我什么本领也没有。”孟尝君笑了起来,说:“那你就先住下吧。”孟尝君手下的人看冯驩这么穷,又没本领,都看不起他,把他安排在下等房间里住,天天给他粗饭吃。没过几天,孟尝君问起:“那个冯驩干什么?”回答说:“他呀,天天弹那把剑,边弹还边唱;剑啊咱们回去吧,这儿吃饭没鱼虾。”孟尝君觉得这话传出去,自己没脸面,就让人把冯驩搬到中等房间里住,给他鱼虾吃。没过多少日子,冯驩又唱了:“剑啊咱们回去吧,这里出门没车马。”有人把这话报了孟尝君,孟尝君吩咐再给他一套车马。谁知没过多久,有人又来反映说:冯驩仍旧天天唱哩,什么“剑啊咱们回去吧,没钱不能养活家。”孟尝君挺生气,心想,这个穷鬼怎么这样不知足呢。不过,为了笼络更多的人,他还是派人经常给冯驩的老母亲送钱用。冯驩这才不弹不唱了。

过了一年光景,孟尝君名气越来越大,当上了齐国的相国。这时候,他的门客已经有三午人了。养活这么一大帮人,得多少钱啊!尽管他收入不少,可也感到力不从心。他想来想去,想到在薛城还放了一大笔印子钱,已经年把没收上利息来了,决定派人去收一下。这收债可是个费力不讨好的差事,还得懂一套会计业务,门客没人愿意去倒叫孟尝君作了难。有人推荐冯驩,说:“这家伙身材高大,又很会说话,别的本事没有,收债也许还行。”孟尝君就把冯驩找来,对他说:“我平时太忙,对先生照应不够。请您原谅。现在请您上薛城去一趟,替我收债,不知道您愿不愿意去?”冯驩很爽快答应:“行,我去。”于是准备车马,收拾行装,带着债券,就出发了。临走的时候,他问孟尝君:“债收了以后,要买点什么回来吗?”孟尝君说:“你看我家缺什么就买什么吧。”

冯驩到了薛城,那些比较宽裕的人跑来还了利钱,那些还不起债的穷人家早躲得无影无踪了。冯驩用收上来的钱,买了几头大肥牛和十几坛美酒,办了几十桌酒席,邀请所有的债户来喝酒,并且通知说,不管还得起还不起的都要来,还不起不要紧,来核对一下债券就行了。聚会那天,债户们都来了,冯驩热情地招待他们。喝过酒,冯驩同债户们一一核对了债券,问明了情况。凡是当时能给利√差异网★www.chayi5.com√钱的,就收下他们的钱;一时没钱的,就约好归还的期限;穷得实在还不起的,就干脆把他们手中的债券收回,随即当着大家的面,一把火把那些债券都给烧了。债户们看了真是又惊又喜,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这时候,冯驩站起来说:“咱们孟尝君借钱给你们,是看到大家没有本钱务农经商,难以度日;本来他是不想收利钱的,可是他手下有一大帮门客要养活,所以叫我来收利钱。如今核对了债券,能付的都付清了,暂时没钱的都约定了归还的期限,请务必按期交付,实在付不起利钱的,孟尝君说,连本带息都奉送了。所以我把这些人的债券全烧了。这都是孟尝君的恩典,大伙可别忘了啊!”一番话,说得大家欢呼起来,都万分感激孟尝君的恩德。

孟尝君听到冯驩焚烧债券的消息,不由得火冒三丈,立刻派人把冯驩叫回来,气呼呼地责备他:“好哇,我要你去收利息,你收了钱,就杀牛买酒,大摆宴席,还把债券给烧了。你搞的是什么名尝啊!”冯驩不慌不忙地回答说:“公子您别急!请您想一想,不办酒席怎么能把债户全都找来呢?债户不来,怎么知道谁付得起利钱,谁又付不起呢?现在,付得起的,已经定好期限,到期准能交上。付不起的,就是再过十年八年,他还是付不起。逼急了,他索性跑到别的地方去了,那些债券还有什么用处呢?您要是硬逼着他们,得钱不多,倒落个不好的名声,这划得来吗?我把这些没用的债券烧了,使薛城百姓对您感恩戴德,到处颂扬您的美名,这不是大好的事情吗?我临走的时候,您嘱咐我拣您家缺少的东西带回来。我看您这儿金银财宝,山珍海味,什么都不缺,唯独缺少对穷苦人的情义。所以我就把情义给您买回来了。”孟尝君听了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只好说:“算了,算了,先生休息吧。”从此,对冯驩又冷淡了。

后来齐王听信了秦楚两国制造的谣言,怕孟尝君功高欺主,构成对自己的威胁,就免去了他的相国职务。那些门客一看主人失了势,纷纷离去,只有冯驩还一心一意地跟着他。益尝君只得垂头丧气地回到自己的封地薛城去闲居。他还没进城,老远就看见人扶老携幼,夹道欢迎他,不由得掉下泪来,对冯驩说:“先生给我买的情义,今天我算是亲身感受到了。”冯驩说:“狡猾的兔子有三个洞,才能保证它的安全呢;现在您只有薛城一个安身地方,哪儿够啊?我再给您找两个安身之处吧:一个在秦国的咸阳,一个就在咱们齐国的都城临淄。”他把打算跟孟尝君一说,孟尝君挺同意,给他好多车马和金子做费用。冯驩就到秦国去了。

这时候,秦国的相国死了,位子空着。秦昭襄王一向很佩服孟尝君,当初就想要拜他为相国,后来散布谣言中伤孟尝为的是把他逼到自己这里来。冯驩就利用这一点来游说秦昭襄王,他一见到秦王就问:“大王听说齐王把孟尝君革职的事吗?”秦王说:“听说了。”冯驩说:“齐国能够治理得这么强大,全是孟尝君的功劳。今天齐王这么对待他,他怎么能不怨恨呢?齐国的人事、机密等种种情况,孟尝君都一清二楚,如果让他来投奔秦国,大王就可以拿下齐国,称雄天下了。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呀!希望大王赶快下手,不然,齐王觉悟过来,重新任用了孟尝君,齐国可又要跟大王较量高低了。”秦王听了很高兴,立刻派遣使者带了黄金千斤、彩车百辆的厚礼,前往聘请孟尝君。

这时候,冯驩又抢先赶到齐国都城临淄,求见齐湣王,气喘吁吁地说:“大王听说秦国要把孟尝君接去当相国的消息吗?”齐王说:“还没听说,是真的吗?”冯驩说:“我亲眼看见他们派彩车百辆,带着黄金千斤往咱们这里来了。孟尝君不去还好,真要当上秦国的相国,咱们齐国不就完了吗?大王应该马上重新任用他为相国,再多给他点封地。他是齐国的老臣,不会不答应的。到那个时候,秦国虽然强大,也不能拉走人家的相国呀?”齐王一听,半信半疑,派人去察看秦国的使臣是不是真的来了,等到听说已经入境,这才慌了手脚,连忙派人把孟尝君接来,重新拜他为相国,又另外给他一千户的俸禄。秦国的使者赶到薛城,扑了个空,知道孟尝君重新当了齐国的相国,也无可奈何,只好空手回国去了。

那些走掉的门客听说孟尝君重新当上了相国,又来投奔他。孟尝君很恼火,对冯驩说:“我失势的时候,他们不帮助我,都溜了。多亏先生竭力奔走,我才得以重新担任相国。他们有什么脸再来见我呢?如果谁再来见我,我就唾他的脸,骂他一顿。”冯驩说:“公子大可不必这样做。您现在做相国正需要大家扶持,可不能赌气,把宾客赶走了,那样谁还给您办事呐?不如还像当初一样热情地招待他们,也显得您的度量大。”孟尝君说:“先生的话,我敢不听吗?”由于得到许多门客的支持,孟尝君又稳当当做了好几年相国。

冯驩烧债券的故事说明,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了0000000000000000000000。当时,商业有了很大发展,在购买商品的时候已经广泛使用货币。

历史故事 篇九

分明一派西湖景

明代,有一个穷秀才。一天,家徒四壁,饥肠辘辘的他正想做饭,当他揭开米缸时,只有数粒米躺在缸底。秀才只好小心翼翼地将那几粒米放到瓦瓯里煮。

当他捧起那清如西湖水的一瓯粥想喝时,鼻子呼出的气将瓦瓯里漂浮着的几粒米粥吹得上下翻腾,此时,秀才诗性大发,便顺口吟了两句:

数粒熬成粥一瓯,鼻风吹起浪悠悠。

可是吟来吟去,怎么也接不下去了。正当他捧着那瓯粥在破屋里踱来踱去想下句的时候,在他家已潜伏多时的小偷实在忍不住,于是脱口而出,给秀才续上了后两句:

分明一派西湖景,只欠渔翁一钓钩。

秀才一听连说:“好句,好句。”

以上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提供的9篇《10个历史典故故事简短》,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差异网的价值所在。

297 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