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论文【最新3篇】

发布时间:

现如今,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3篇《跨文化交际论文》,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跨文化交际论文 篇一

从跨文化交际视角窥视日本文化中的委婉

摘 要:改革开放的中国,与一衣带水的经济大国日本,无论是在文化交流上,还是在经济交往中的联系都日趋密切。日本文化中的委婉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渗透在日本人日常生活和商务活动的方方面面。研究其产生原因及表现形式和特征,对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摩擦和交往中产生不必要的误会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日本文化 委婉

在历史的长河中,大和民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民族文化,其中的委婉文化就以一种独特地味道存在于日本文化中。从客观的角度来说,文化中委婉性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中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委婉,只不过是表现程度与表达方式不尽相同而已。但是日本文化中的委婉展现的如此具体、如此细致,表现得如此极端,以至于被世界公认为第一委婉民族,甚至被认为是日本民族性的“品牌”,确是异常罕见。其形成、表现形式及其特征值得研究。

1、日本委婉文化的形成

探讨日本委婉文化的形成,首先要从日本的地理位置谈起,日本位于亚欧大陆的最东端,属于亚洲,使它在东亚册封体系中成为一个特殊的存在,其国际地位介于宗主国与藩国之间。日本四面环海,被包围在辽阔海洋中,自东北向西南呈弧状延伸,与其他各国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介于封闭与开放、狭窄与辽阔之间;在多发的地震、火山、海啸、台风等自然灾害面前,迫使日本人形成了对于自然灾害的无奈和与其相抗争的顺从命运和搏击命运的双重性格。

日本的历史是日本形成委婉文化的另一主要原因。日本的文化基本上是外来文化,自古以来无论是在文字上,还是在文化上都受中国的影响。之后,日本接受了大量的欧美文化,现在主要是受美国文化的影响。从外人的角度来看可能就显得很模糊,到底哪个是日本本国的文化、哪个不是;到底是模仿性创造,还是创造性模仿,难以分辨。日本为形成本国独特的文化,将不同民族的文化不断融合,更形成了一种委婉。

日本是一个单一民族的国家,人与人之间拥有共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的日本人人际关系单纯,人们的思想,生活习惯以及风俗人情也大致相同。他们对周围的人和事比较熟悉,养成了一种敏锐的观察力和理解力。日本人之间有着丰富和细腻的感觉,可以通过微小的眼神、语气的变化,甚至是肢体上的细微动作来传神达意,彼此之间不轻易表露自己的感情和想法,认为很多事情彼此不说也心照不宣,长期下来,单刀直入的说法变少了,渐渐地养成了外人眼中的`委婉。

2 、表现形式和特征

2.1 语言

日语特有的表达方法非常适合这种委婉,他们讲究的是“以心传心”。有的时候,日语中的委婉体现的是一种含蓄,特别是在感情方面,日本人比欧美人要来得婉转。日本的公共场所经常会看到或听到“远虑”这样一个词,比如“电车中使用携带电话时请远虑”的告示。尽管这个词的第一层含义同中文一样,都是“深思远虑”的意思,但在这里却应该理解为“请最好不要在电车内使用移动电话”。日本人喜欢用“远虑”这样婉转的劝告型语气,来表达在其它语言中本应该用“强烈和直接”的语气来表达的句型,而“远虑”这样含混不清的句型恐怕只能适用于日本人。又如:在日本车站等人流集中的场所常设有赌场,但在赌场门口常常是挂着“十八岁以下人员者入场请远虑”的告示牌子。这就要求青少年自己判断究竟可不可以进去了。反正,赌场方面已经履行“告知义务”了,而日本人也会很快地判断出是不可以进去的意思。

2.2 面部表情

日本人不仅在语言表达上非常委婉,在面部表情上,也会令外国人觉得日本人很委婉、甚至无法理解。“笑”可称为日本文化中的委婉里面部表情中的典型具体表现。日本人的笑分为许多种,其中,微笑陪伴着日本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走进日本社会,无论是日本航空的空中小姐,还是各大商城的服务人员,永远是一副笑脸。 ww www.chayi5.com w.chayi5.com 日本人的笑脸已不局限于对于喜悦的表达,日本人的笑甚至可以作为掩饰生气、悲伤、厌恶的手段。日本小说家芥川龙之介先生在作品《手巾》中,描写到一位妇女在面对儿子的死的那一刻,竟然会很平静地露出微笑。正如新渡户稻造先生在名著《武士道》中所描写的:“日本人在遇到最严峻的考验时,经常会有做出笑颜的倾向。笑容或许就是悲哀或愤怒的平衡锤。”吧。但这些日本人的“笑”,对于外国人来说,简直就是不可思议,很容易遭人误解。大多数外国人无法理解日本人在遇到逆境或挫折时,怎么还会流露出这种含蓄地一笑。

3、日本文化的委婉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日语中“沉默是金”“不言为花”是日本国民生活信条的现实反应。日本人很注重“和”,很少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在交往中,日本人在决定自己的意见和行动时很在乎别人会怎么看自己,怎么想自己,经常会被他人的想法所左右,日本人担心如果把自己的想法赤裸裸地说出来会遭受社会的批评,日本人在与人交往的时候经常使用委婉的语言。

日本人经常在不伤害对方的感情的条件下委婉的表达自己的意见,避免交际中的矛盾和冲突,保持之间的友好和和谐。这种做法在人际交往中避免了摩擦,和谐了人际关系。日本文化中的委婉不仅给日本社会带来了积极影响,也带来了消极影响。诸如日本人经常使用的“hai”,直译是好的、可以的意思。在实际应用中,这是词语还可以表示不赞成对方意思,不需要的意思。日本人的原意是用婉转的词汇与表现来表达自己的意见,以达到不伤害对方的目的,但在国际交流、跨文化交际中,因为日本人的委婉很容易引起误解,产生误解,在相同文化下生活的日本人即使能够明白本已,但是对于不是很了解日本文化的外国人来说,就会觉得很为难,与日本人的交流变得困难。

日本文化中表现出的委婉可以理解成对他人的尊重,对于那些可能对他人产生伤害的话语难以启齿。日本人内心隐藏着羞耻意识,喜欢和习惯使用委婉表现巧妙的语言说明自己的请求。两国间的顺利交流,必须建立在相互理解他国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这有这样才能取得两国之间的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 真田信治。日本社会语言学[M].中国书籍出版社,1996

[2] 刘齐文。从日本委婉语看日本人的交际心理[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2004

[3] 鲁思。本尼迪克特。菊花与刀[M].九洲出版社,2005

[4] 崔美玉。日语委婉表现形式及其蕴含的文化背景[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1

[5] 大江健三郎。我在暧昧的日本[M].南海出版社,2005

跨文化交际论文 篇二

一、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学理念建构的复杂性

尽管跨文化交际课程的重要意义已经得到英语教学界的普遍认可与重视。然而,大多数英语教学者对该如何开设这样一门全新的英语学习课程仍感困惑,常常疑惑究竟用什么样的教学理念来建构这门课程。困惑的根本原因在于其课程本身的复杂性。它既不同于一般语言技能学习类的课程,也不同于一般语言习得和文化素养提升方面的课程。严格意义上讲,英语教学界所言的“跨文化交际”不是沟通与传播领域的“跨文化交际”问题,它首先是建立在语言学习基础上的。而这种课程本身的复杂性使得其课程的教学理念建构也同样具有复杂性,需要考虑更多因素。

二、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学理念建构的综合性

1.学术理性主义教学理念的渗入。跨文化交际课程,作为英语语言类课程的延伸。尽管其涉及传播学、文化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内容,但从根本上看,仍服务于语言教学,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从而更加自如地应用英语同英语世界的人进行得体有效的沟通。其课程是大学英语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也就是说,在英语语言习得的语境下强化文化学习。从这个角度上看,其语言教学的载体意义不能忽视。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学者,始终要明确我们是在进行更为深入的语言教学。那么学术理性主义教学理念就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学术理性主义十分强调学科内容,强调其对于学生智力、价值观和思维等方面的影响,主张语言教学中应该大量加入文化与文学的比重。基于该教学理念,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建构不仅需要考虑跨文化交际理论方面的内容,即文化理论与现象等方面的设计;还需要考虑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培养方面的内容,即词汇、语法、段落、篇章等方面的设计。

2.关注社会和经济效益教学理念的渗入。跨文化交际课程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与应用价值。当今社会,我们普遍认同不可能彼此孤立地生活,需要学会与他人沟通,而交际水平直接影响到现代人在地球村中的生存质量。可见,跨文化交际能力既是学术能力,也是生存能力,与社会及自身经济效益相连。而关注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教学理念强调课程能够给学习者带来的经济价值,并且认为经济价值源于知识的获取,而英语则被视为获得知识的重要工具。由此说,追求经济价值是学习英语的理由。这也符合哲学意义上的功利主义思想,即“衡量教育的标准是实现价值与创造价值,教育是为职业做准备,社会的需要就是教育的需要,也是人的需要”。基于该教学理念,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建构需要考虑教学的实务性与功能性,不仅不能单一介绍理论,还要加大交际实务,让学生理解、体验、反思进而了解跨文化交际语境下如何成功且得体地完成交际事件,在授课中要重视课堂活动设计。

3.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学理念的渗入。跨文化交际课程不是一门单纯理论介绍类课程,也非一般语言文化类课程,它要求学生对文化现象的体验和对文化理论的理解,同时还要求学生将这种体验与理解内化为自身对于文化内容的领悟,以此来进行跨文化交际。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重视学生在知识上、情感上、智力上的需求”,强调学生生活经历对其学习的影响,注重自我意识和批判性思维以及学习策略等方面的培养。这也符合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自我实现论”理论,即强调学习中人的因素,认为必须尊重学习者,把学习者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主张必须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和价值观,相信正常的学习者都能自己指导自己“自我实现”潜能。基于该教学理念,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建构需要关注学生创造性的自我表现以及其与社会需求紧密相关并具有实际意义的活动,即重视学生对于文化问题的体悟与感受,尊重每一个学习个体的需求。课程还需要根据不同个体的需求采用不同的活动方式,并且在内容上做必要调整。

4.社会重建主义教学理念的渗入。跨文化交际课程涉及不同文化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宗教信仰以及社交禁忌等问题,其中最为核心的是世界观与文化价值观问题。学生在学习他国世界观与文化价值观的同时,也会审视自身世界观、文化价值观,从一定意义上看,可以加深学生对于人生的体验与领悟。而社会重建主义的教学理念主张为未来社会培养符合要求的公民,强调学校帮助学生重新看待某些社会问题进而去改变原有的生活。重建主义,也称改造主义,实际上是“对社会危机的一种态度和教育对策并且把教育视为社会变革的工具”。基于该理念,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建构必须重视学生的批判式思维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反思现实,敢于质疑。而且其课程的建构还需谨记“赋权”,即在授课时,给予学生一定权利,使其真正走出象牙塔参与社会人事等问题的查问,并且探寻解决途径。这能帮助学生明辨是非,成为社会中的理性公民。

5.文化多元主义教学理念的渗入。跨文化交际课程在多元文化共存的背景下形成并得以发展,最终解决的问题也是多元文化背景下人际沟通的问题。因此,课程主旨应该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不同文化,面对文化差异,学会欣赏不同文化的价值。而文化多元主义教学理念主张学校让学生接触不同文化,面对文化差异,提升少数民族自尊心,学会欣赏不同文化的宗教信仰和价值观。文化多元不仅指不同文化共存,还要求在承认不同文化差异的同时平等地对待差异。其理念实质就是促进多元文化社会中人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基于该教学理念,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建构必须明确态度问题,即零评价的态度与尊重的态度。前者指对待不同文化,尤其是出现较大文化差异时,尽量不要贸然评价;后者指对待所有文化都要尊重,即使出现不能欣赏、接受和理解的文化现象,也要做到真心尊重。在讲授跨文化交际课程时,要有意识地设计一些环节去帮助学生减少偏见与歧视,教会他们尊重和理解并且主动保护不同文化的特性。

三、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学理念建构的整体建议

跨文化交际课程旨在语言学习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文化视野、跨文化意识、自我反思能力、批判性思维与历史性评价等综合素质。高一虹曾指出,“跨文化意识与自我反思能力是基于‘人’的内在素质,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今天尤为重要。具有这种素质的人,能够敏锐地意识到文化差异和差异的可能性,意识到意义、习俗、价值观念的相对性,从本群体中心主义中超脱出来,用多元视角来看待世界、看自己、看其他人、其他群体的关系”。具体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扩大接触目标语文化的范围,拓宽文化视野,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意识,从而进行真正得体而有效的交际。

综上所述,我们在建构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学理念时,需要注意以下五点:一是以内容为依托,即通过学习文化知识来提高语言技能,融合文化教学内容与语言教学内容。二是以实务为依托,即通过学习文化理论来提高文化实务能力,融合文化教学内容与文化实践内容。三是以学生为依托,即首先关注学生,提高其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充分发挥其学习主体作用。四是以反思为依托,即通过学习文化理论与分析文化现象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学生可以反思社会问题,同时也指导自身生活。五是以体悟为依托,即通过学习文化理论与分析文化现象来培养学生正确对待文化差异现象,使学生可以更加理性、更加客观地看待他国文化,并且能够发自内心地尊重与欣赏他国文化。

跨文化交际论文 篇三

一、语言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原则

1.系统性原则

虽然每种文化都各成系统,但至今为止,在外语教学中关于如何学习跨文化还没有定论。教师们通常遇到什么文化现象就浅尝辄止地说明一下,给人的感觉就是话题不定,随意性很强,缺乏系统性。这也是困扰大多数外语教师的问题。细川认为“在教授日本事情的时候,教师对所教知识在大脑中必须要有一个整体规划,比如这部分对学习者来说将来会起到多大作用,为了扩大所起的作用,接下来要讲哪部分必须要想好”[3]20。如果不这样的话,也许课堂气氛会很活跃,也很有意思,但是关于目的语国家的文化也许什么都学不到。那么在外语课堂中教师到底需讲授什么样的知识以及如何讲授,这就涉及到教学大纲的问题了。在制定教学大纲时,要参考外语专业的社会、事情、概况等课本及相关的大纲,明确对待跨文化的原则、内容、方法、手段及学生的学习目标等。只有这样,才能使系统性的文化讲授成为可能。

2.适度性原则

课堂中所导入的文化知识必须要适时适度,本着紧密为传授语言知识服务的原则,不可喧宾夺主。因此在外语教学中需要导入的文化必须要与外语知识学习或交际能力培养相关联。如果理解成文学、艺术、音乐、历史、地理、哲学等,那就大错而特错了。这样大量的导入,不但超出了大纲的范围,而且也与教学目的和目标背道而驰。文化的导入目的应该是外语学习的补充,更好地促进学生对语言知识和交际能力的掌握。另外,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理解和吸收能力随时对内容进行调整,太难或太易的内容都是不适合的。还应合理地把握时间的分配,注意既不能影响教学的进度,又能达到文化导入的目的。

3.主流性原则

文化的种类丰富多彩,多种多样,既包括高尚的,也包括低俗的部分。应该导入的内容也五花八门。既包括政治、经济等,也包括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风俗、习惯、礼仪等等。通常会有很多人认为“讲什么都行”,对于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在“什么都行”中选择出“什么(即所教授内容)”[4]95。因此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挑选,尽可能的选取那些能为课堂知识服务的主流文化。

二、语言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手段

在外语教学中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手段和方法多种多样。在教室中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1.充分利用文字资料

包括课本、杂志、参考书等书籍的阅读。阅读书籍是学生系统学习目的语国家文化的有效手段。特别是文学作品的阅读非常利于人们对该国文化的理解和把握。因为某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学作品是该国家或民族文化的精华、是传统文化的积蓄。教师不但要指导学生通过阅读一些文学作品提高自身的修养、欣赏作者的创作技巧,还应该对文学作品所包含的社会背景、历史时代及文化风俗进行详细地剖析,这样才利于学生对该作品所包含文化的理解和吸收。从而培养其对跨文化的理解意识和运用能力。因此推荐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是外语教师的一项重要责任。另外,杂志往往会及时地登载一些最新的信息,通过阅读杂志可以了解目的语国家最新的文化发展动态,以此来推察该国文化的变迁,以便系统完整地理解该国文化。

2.合理利用视听资料

现阶段人们使用的视听资料主要有幻灯、收音机、录音机、录像、电影、网络等。视听教育是把声音或影像资料作为素材进行教学的。在外语教学中,充分发挥视听资料的长处,有机地使声音和影像结合在一起,就会使外语学习中的“听、说、读、写”四种技能中的“听”与“看(另一种形式的读)”有效地结合到一起,提高效率。而且视听教材能够把抽象的文化通过客观的声音、图像等以影视剧等形式,再现活生生的生活画面,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5]。

3.充分发挥实际指导者的作用

这里所说的指导者是指来自于目的语国家的外语教师、留学生、研究人员以及对跨文化感兴趣的人士。从语言学习的角度来看,邀请外籍教师来担任会话、听解、社会事情、作文等课程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手段。学生通过与目的语国家的人们进行接触和交流,可以很自然的习得通常情况下在教室和课本中学不到的知识和文化。例如:我们中国人从小就知道,与人见面时为了表示诚意,要主动把自己的手伸给对方,通过握手来传达友好。而我们在书本上也学到了日本人见面时,要把自己的头低下,通过鞠躬来传达一种敬意。看似非常简单的问题,可是实际上,对于互不了解对方文化的双方来说,当时的姿势、视线、表情、时间的长短、使用的语言等都是难题。而且这些东西不经过反复实践是很难掌握的。所以,在生活中通过与目的语国家人们的实际接触会很自然地掌握。为了更好地发挥人的媒介作用,除了聘请外教外,很多学校还邀请外国留学生走进外语课堂,互相做学习伙伴,以便在实践中学会跨文化交流。

4.利用各种渠道拓展第二课堂

语言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外语教学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还必须对学生加强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和学校利用各种渠道开展教学实践满足学生对语言实践机会的需求,积极拓展第二课堂,有效促进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第二课堂的形势主要有外语角、原版影视作品欣赏、外语专题讲座、外事活动见习和去外企社会实践等形式。通过以上途径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掌控能力,并能切身体会感悟和检验课堂中所学相关文化在语言应用中的作用。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一定要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指导,让学生领悟文化在交流中的重要性,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语言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规律分析

教师通过不断探索,发现人们对跨文化的认识,通常有以下五个阶段。在课堂中学生对跨文化的接触吸收也同样要经历这样五个阶段。以日语学习为例。第一阶段:接触跨文化(Contact)。大部分日语专业的学生都是进入大学才刚刚接触日语的。由于要接触一门崭新的语言和文化,所以他们往往表现得非常兴奋和期待,习惯于用自己固有的文化观去审视新接触的文化,觉得这也新鲜、那也新奇,而忽视了对文化深层内涵的挖掘。经常听到的话语有「日本人は優しい」「和室がき」等。第二阶段:否定自我(Disintegration)。随着对日本文化理解的加深,第一阶段的新鲜感逐渐消失,两种文化间的本质差异渐趋明显,特别是开始与日本人接触时,本来自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对方却不能理解,对于如何与日本人接触显得束手无策,于是慢慢的对自己失去信心,甚至对自己当初的选择产生怀疑。情绪陷入低谷。代表话语有「私はだめだ」「言語的な才能を持っいない」等。第三阶段:自我调整(Reintegration)。在这一阶段严重者甚至会全盘否定目的语国家文化,以恶语攻击目的语国家的人或者事儿。从而排斥该文化,美化本国文化。在旁观者看来简直就是一种退步。这就需要学生重新调整自己的心情,以冷静的公正的态度来重新审视该文化。第四阶段:自律(Autonomy)。这一阶段在明确两种文化异同点的同时接受该文化。逐渐从以本国文化观看待事物的态度转变到适应接受该文化,即要具有「人に頼らなく自分でやっいけるようになった。自律性を獲得した!」的自我满足感。这样就能深入地理解目的语国家文化,恰当地应对各种问题。第五阶段:独立(Independence)。经过以上各阶段的磨炼,在此阶段基本上能够把握自己的行为在多大程度上受到目的语国家文化的影响,而且也能够根据具体情况自如地选择采用哪种文化观并付诸行动。在评价目的语国家的人时也不再笼统地归类,而是尊重每个人的个性特点。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在了解以上五个阶段的特点后,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主要有两种方式。其一:以传统讲义的方式把相关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学生。包括让学生自己阅读有关文化、历史、政治以及经济等方面的书籍。但是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学生很难获得使自己发生根本改变的信息,也不能持续地从文化交流的实际掌握改变自己的交流技巧。因此,我们不太赞成学生通过此种方法学习跨文化交流。其二是经验学习法。这里的经验学习法并不是简单地重复见闻过的事情。而是强调通过“交流”这一重要因素进行实践。其目的就是给学生一次客观地重新思考和审视以往经验的机会和过程。具体的做法就是教师设置题目,有意识地让学生经历某些事情,然后询问学生的心理感受,让其进行客观性的分析。

四、结语

世界不同文化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如何使学生尽快地了解跨文化,使他们顺利的同目的语国家的人进行交流,是每个外语教师必须关注的课题。现阶段跨文化领域的研究多集中在东西方之间,亚洲各国之间的跨文化研究才刚刚起步,希望更多的学者关注此课题的研究,也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能为外语教学提供一条新的思路。20xx年8月,天津外国语大学召开了世界日本语大会,其主题就是《異文化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のための日本語教育》(跨文化交际中的日本语教育),与会者超过20xx人,大会还编辑出版了《跨文化交际中的日本语教育》论文集,收录文章1000多篇。可以说是我国日语界跨文化交际研究成果的一个展示。相信以此为契机,在我国日语教学中的跨文化研究一定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秉承“导入文化与讲授语言同等重要,在语言教学中积极地导入跨文化”的理念,并且不断地探索和研究“文化与语言的关系”,为更多更好地了解语言与跨文化的关系不懈努力。

以上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提供的3篇《跨文化交际论文》,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

300 2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