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专业论文【最新5篇】

发布时间: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5篇《机电一体化专业论文》,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机电一体化技术论文 篇一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句话说明在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及方法的重要性。由于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各高校连年扩招,加上高考报名人数的连年递减,目前,包括机电一体化专业在内的高职院校理工类的专业所招收的普通高中、中职学校毕业生,其数学基础比较薄弱,在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针对本专业学生数学基础比较薄弱的现状,数学课的教学一定要整合好适合于本专业的学生学习的数学教学内容,恰当选择好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适当降低内容难度,在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课程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做文章。笔者在高职本专业的高等数学课教学过程中,积极实践“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数学课的学习兴趣,结合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课外科技活动等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做”合一模式的优势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具有以下优势:

(一)明确了教师的主导地位

打造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的有效课堂,进一步明确数学教师的主导地位尤其重要。而“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能更好地凸显数学教师的主导地位。这种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数学教师对教学重难点的把握、教学时间的掌控、教学方法的选择、课堂气氛的调动、学生疑难问题的解答等方面,而不是数学老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一讲到底,不管学生的理解、接受情况等。这就要求数学老师在课前要根据所讲授的内容备教材、备内容、备学生,认真进行课堂设计,精心选择本专业内容对口,难度相当,思想方法适合的案例,来开展教学工作,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更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教师的主导地位也体现在数学老师对课堂的把握上。要通过数学老师的启发,在一定的时间内,让学生很快理解、掌握本次课的重难点,并能熟练开展实际应用。[1]

(二)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主要以学生的“学”和“做”为主,教师的启发式教学为辅,因此更进一步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师主体地位。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被动的听讲,课堂效率十分低下。因此,往往是老师内容讲完了,可学生什么都不会,动手能力极低,且学生形成了一种懒惰、依赖的思想。必须下大力气改变这种现状,要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有一种危机感、压力感,要引入竞争机制,各组之间、各位同学之间相互竞争,成绩优秀者光荣,成绩落后者可耻。老师在启发式讲解之后,即布置任务给各位同学或者各小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老师带领全班同学对各人或各小组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评价,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三)突出了能力本位的教育观念

“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下实施高等数学课的教学,更好的促进了学生的“学”和“做”,进一步锻炼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表达能力及团队合作的意识,也就突出了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观念。特别是提高了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学生对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本专业领域中的实际问题比较感兴趣,动手能力也大大增强,故学生在近几年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也取得了优异成绩。[1]

二、“教学做”合一模式的实践探索

在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高等数学课教学过程中,探索诸如“教学做”合一等好的教学模式,进一步激发高职本专业学生的数学课学习兴趣,提高本专业学生的数学课成绩,提高其动手能力等等,是数学老师开展本课程教学的根本任务。笔者认为,在实施“教学做”合一模式开展数学课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点:[2]

(一)教学内容的整合、优化是基础

“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下的内容整合即根据本专业后续专业课程学习的需要,根据“满足专业需求、必需够用”的原则,整合优化本专业所需的数学课程内容为“一元微积分、积分变换、多元微积分、空间解析几何、线性代数、微分方程、曲线积分及曲面积分、数学建模”等内容。其次,在数学课教学过程中,将所讲授的各章节内容划分为概念及理论性内容、计算性内容、应用性内容等三种类型。对于概念及理论性内容,要求学生理解重要的'概念及结论;对于计算性内容,通过课堂上的练习要求学生掌握其计算法则、公式、计算方法等;对于应用性内容,要求学生善于总结、提炼数学模型,并熟练将该模型应用于专业实践领域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同时,在实施各章节内容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数学基础比较薄弱的实际情况,适当降低内容的难度,以此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合理教学模式的选择是关键

如何恰当地选择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是决定高职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好的教学模式,不仅使教师的教学很轻松,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大大增强。笔者经过很长时间的实践探索,认为“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是适合于本专业数学课教学的非常好的教学模式之一。本模式充分调动了教师“教”的积极性和学生“学”的积极性,解放了教师的,使老师不再是教学的主角,数学课堂不再是压抑的,而是轻松活泼的。数学课也越来越受到高职本专业学生的欢迎。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增长了数学知识,开阔了眼界,提高了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所以笔者认为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是非常适合于高职本专业的数学课教学的,希望广大高职院校教师在高职本专业的数学课甚至其它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大力推广使用,以期进一步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及高职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是重点

在高职本专业的数学课教学中,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因为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的数学基础差、底子薄等现实问题,促使我们广大高职数学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教学内容、难易程度、教学模式等,更重要的,还要选择好的教学方法、手段等,以期更好地激发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热情。在教学方法上,笔者探索、实践了诸如:任务驱动、分组讨论法、答辩汇报法、角色扮演法、情景教学法、案例分析法等方法。在教学手段上,借助该课程的网络资源库、课件、微课、教学视频、网上答疑、QQ交流等丰富多彩的互动方式,有效解决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一切疑难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用数学知识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热情,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学生的数学成绩明显提高,动手能力明显增强。

(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根本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对高职本课程的教学尤为重要。因此高职数学老师必须花大力气备课程、备教材、备学生,通盘考虑高职本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内容的选择上、内容难度上、专业案例的选择上、教学方法手段等等方面,进行设计,以本专业实用的教学内容,通俗易懂的语言,恰到好处的难度,新颖的教学方法等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了,学习数学课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则就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做”合一模式实施的案例探析

笔者在高职本专业的各班中,积极尝试在“教学做”合一模式下实施数学课的教学,并在高职其它理工类专业中推广,学生普遍反映既容易听懂所讲授的知识点,又提高了动手能力,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如笔者在实施“定积分在机电一体化领域中的应用”这个单元的教学过程中,就严格遵循“教学做”合一模式实施教学:首先老师带领大家复习回顾定积分的概念、性质、计算公式、计算方法等内容,接着老师列举几个本专业领域中实际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三峡水库中闸门受到的水的压力的计、摆动式液压缸的输出转矩T的计算、直流电源的总功率的计算等等。在此基础上老师重点给学生讲解“定积分的微元法”,使学生领会用“微元法”解决本专业领域中的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会用微元法找变量微元,并布置“磁场储存的总能量”、“静电场力的功”、“重力的功”等本专业领域中的实际案例,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寻找变量微元,并解决该变量的计算问题,老师带领全班同学点评各组同学的任务完成情况并公布正确答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最后布置几个本专业领域中的实际问题案例“圆轴极惯性矩IP的计算”、“平面薄板的静力矩计算”、“直流电源提供的总功率计算”、“机械波的平均能量密度”等,让同学们完成。本模式将教、学、做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的。[3]通过选取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领域中的实际案例来开展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又突出了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进一步密切了数学等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程的联系。通过进一步实施“教学做”合一的模式开展数学课的教学,使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明显增强,综合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本专业学生参加各地区数模联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赛事均取得了一、二、三等奖的好成绩。[3]

四、结论

综上所述,“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在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及高职其它理工类专业的专业课程、公共课程的教学中应用比较广泛,笔者近几年在各专业班级的教学中也在积极实践探索,该模式充分调动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拓展了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师的知识面,提高了高职数学教师的实践能力等,促进了高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对学生而言,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及创新能力等;实现了老师、学生、社会的多方共赢。这里主要就“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的优势、本模式下教学内容、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学习兴趣等方面的实践探索、本模式实施的案例等问题进行了实践探索,希望广大高职高等数学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扎实开展数学课教学改革,不断探索、实践“教学做”合一等新颖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高职院校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陈海军 单位: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张燕.“教学做”一体化与传统高职教学模式比较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xx(3):150-151.

[2]赵连俊.“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xx(5):28-29.

[3]徐岩.“教学做”一体化高职教学模式的构建[J].辽宁高职学报.20xx(10):35-38.

机电一体化技术论文 篇二

摘要:机电一体化是一项复杂的,多学科综合的呈交叉形式的新型的学科,它是由微电子、光、机、电等方面的技术所组成的,它的发展不仅与农业的发展息息相关,也是实现机械智能化的关键。本文就农业机械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运用进行一系列的分析探讨。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农业机械发展;运用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农业生产领域与高科技发展技术密切相连、更好的融合在一起,由于农机设备的智能化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效率,减轻了农民的劳动负担,不再像以前是“耕、种、收三腰弯”的现状而是农业机械与机电一体化技术完美融合的新的现状。

1农业机械的优势

1.1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得到了保障

农业机械设备是否采用机电一体化技术,所呈现的效果是大不相同的,采用之后可以实现一系列高科技功能,例如电子监控、报警、自动诊断等等。如此便可进行实时监控,在发生故障的时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及时采取合理措施,这不仅便利了工作人员也保证了他们以及机械的安全。在生产工艺中,减少设备中的。易磨损部件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现今工艺运用最多的便是电子元件,它的灵敏度高才能延长使用时间,从而降低出现故障的机率,实现农业机械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有效完美的结合[1]。

1.2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和产能

对于电子信息来说,农业机械设备与机电一体化技术相结合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直接对信息自动采集,这样一来不仅实现了信息自动化,还很大程度的提升了机械作业的灵活性和精准性;同时机械的作业范围也可以合理有效的进行规划。在操作期间,如果合理运用所具有的自控系统,机械作业就能准确无误的进行,而且能很大程度的降低失误率。因此工作效率的提高也就带动了生产效率的提高。

1.3操作性能得以改善

农业机械机电一体化技术拥有两项特别的操作,既简易操作,能减化操作部件又可以满足人体学设计要求,这两项技术就是数字和程控。对于机械作业操作来说,越是简易越是方便。一般都是提前设定好程序,然后让其自控系统完成机械作业动作[2]。但是后期仍需要不断完善,完善之后便可以对准备好的对象数学模型进行处理,自动控制程序会达到最佳效果,最后就可以呈现出理想的作业效果。

1.4设备功能多样且适应性强

机电技术在不断地更新和完善,过去与如今的机电技术更是天差地别,技术从简单到高能,功能从单一到丰富。比起过去还拥有了一系列高科技新功能,如系统自动控制、电子信息自动校验等等。同样它的适应性也很强,它可以适用于大多数的工业行当中,并且不同客户的要求它也可以对此做出相应的调整。

2农业机械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2.1农业机械的激光机电一体化

在融合传统的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础上,激光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将会充分整合与优化农业机械的组成,这就是最佳的工作机制,从传感系统、动力系统与信息处理系统等多个方面全面提升农业机械的技术水平。

2.2农业机械的柔性化与智能化整合

既能独立工作又能为总体服务的系性,我们称之为自律分配系统化,也叫柔性化,它可以游刃有余的应对各种突发事件。一般这种情况子系统就算出现故障,也不会对整体工作造成大的影响,反而还能提高农业机械的利用率[3]。所以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不仅推动了农业机械的发展,且两者的结合提高了信息技术与智能化的发展。

2.3农业机械的微型机电化与信息化

科技的发展也带动了纳米技术和蚀刻技术的发展,因此微型机电化技术的发展也得到了质的提高,机械元件的小型化不再困难而是越来越简单。然而传感器、处理器和执行元件等整合起来就会形成自律元件,提供了技术保障;不断利用新技术信息获得最佳生产方式。

2.4农业机械的人工智能化

因为农业机械实现了自动化,电脑智能技术也在不断提升,农业机械的人工智能化也发展的越来越好。在后期的发展中,农业机械控制技术逐渐活跃在各大人工智能系统中或者农业机器人,来更好的规划农业生产工作。人工智能化成为了不可取代的一项技术,因此相关技术人员时刻关注现代科技技术的发展情况,对于农业机械生产要结合实际情况合理的处理好期间所生产的矛盾,比如质量和成本、长期发展与短期效益之间的矛盾[4]。农业机械的人工化给人们带来了便利也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也保证了产品质量。

3结束语

农业机械化不仅是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效率和质量,而且它是不断发展的一项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既稳定又安全;既可以保证员工的人身安全,又可以改善操作使其工作的效率和产能都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该设备不仅是全面的、多样的、丰富的,而且操作足够简易,设备安装调试都比较容易以及后期的维护也相对方便。这就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对此工作要给予更高的重视,为了提高我国农业机械化生产水平而去不断地改进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风琴.机电一体化技术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影响[J].农机使用与维修,20xx(8):21.

[2]周修金.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农业机械上的应用研究[J].中国农业信息,20xx(23):176.

[3]李琦.机电一体化技术助力农业机械现代化[J].农业与技术,20xx,33(5):11.

[4]赵志强,卢昕,林甦君.机电一体化技术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影响[J].农民致富之友,20xx(20):132-133.

机电一体化专业论文 篇三

随着综合素质人才社会需求量的增加,机电一体化专业备受社会和高职院校的青睐,虽然各院校就此专业开设的课程不尽相同,但是几乎都是将机械专业与电类专业中核心课程的简单结合,没有体现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内涵特征,因此造成在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中存在一种普遍现象:学生学习任务重,专业技能掌握肤浅,相对于机械和电类专业学生来说,没有明显的竞争优势。长此下去必将造成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社会认可度降低,开发机电一体化专业,设置合理的教学模式迫在眉睫。

一、高职机电类教育定性分析

1.机电类学生的学情分析

目前很多学者都注重对教育条件进行分析,包括教师水平、教学方法、教学设备等,往往忽略对学生的分析。

教育是一个教师与学生的交互作用的过程,只有双方深入了解,做到完美互动配合,才能最大发挥交互作用。能够科学掌握学生的学情特性是高职教育开展的必要条件之一。据统计80%以上人士认为高职学生的学习素质低于在学科教育的学生,学习能力不如本科学生,因为他们衡量学生学习能力的标准是高考成绩,任何工具都不能全面衡量事物利弊,应该以辩证的观点看待事物的两面性。对200名机电专业学生就最喜欢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的问卷调查统计情况表,喜欢原理分析、结论推导和综合计算教学内容的学生人数(包括自主性和引导性学习方式)占22.5%,喜欢案例、现场实物和综合实践教学内容的学生人数(包括自主性和引导性学习方式)占77.5%,原理分析、结论推导和综合计算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案例、现场实物和综合实践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同时喜欢自主性学习方式的学生人数占28%,喜欢引导性学生方式的学生人数占72%。通过以上统计分析,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高职学生比较善于利用形象思维来思考和解决问题,不善于自主性学习,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在了解被教对象的学情特点后,以充分发挥学生形象思维为切入点,构建恰当的课程方案体系,因材施教,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

2.机电专业的的现状分析

高等教育的扩招造成高职教育的生源质量逐年下降,呈现学生学习能力不强的特点,除去学生的顶岗实习时间,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只有两年半,因此高职学生学习比较困难。但是由于机电一体化具的综合性特征,往往此专业的学生相对于其他的专业的学生在同样的教学时间内要学习更多的专业课程,更加造成了学生学习的困难性。

另外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还呈现较大的差异性,同样的课程学生领悟程度也不尽相同,造成教学效果不佳。专业设置上,目前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基本上按“既懂机又会电”来定位,但实际上机械与电子本身各自为两大学科,内容十分丰富,涉及面非常广,让一名高职高专生在短短的两年半时间里系统地掌握两大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是不现实的,也没有这个必要。理想化定位,往往造成“机不太懂、电也不太通”的尴尬局面,失去了该专业应有的。特色,达不到培养目标。由于许多专业,如数控技术应用、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等一般也加入了电子和计算机等方面的课程,致使专业之间没有多大差异,甚至于学生到毕业也没有搞懂机电一体化专业到底以什么为主。

机电一体化专业定位不准及专业培养目标的含糊不清,影响了职业岗位的针对性和专业建设的适应性及课程模式的开发。课程设置主要是机械专业的部分课程与电类专业部分课程的简单叠加,且明显偏向于机械方面,彼此之间相互独立,学生不能恰到好处地运用所学的知识综合处理问题,学生处于“孤岛”的地位,不能较好地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没有体现机电一体化的本质特征。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使机械实现柔性化和智能化的应用技术,实现知识完美结合,充分发挥各自长处,实现互补,使学生具有综合运用的能力。另外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教材大多没有充分体现出现代机电行业的发展水平,内容陈旧、落后,且各门课程之间相互独立,相关知识未能有机地渗透和融合在一起。

二、设置机电专业分层次教学主要措施

1.专业方向分层次设置

为明确机电一体化专业定位,按照高职教育依托区域行业发展的办学方针,服务地方经济的宗旨,设置专业方向。根据区域工业发展状况,结合社会机电行业的岗位需求量,例如,按照自动生产线安装,调试与维修、数控维修与诊断、电梯安装、维修与维护三个专业发展方向编制班级。新生入学进行专业教育时即可介绍不同专门方向的课程设置大致情况和与之适应的就业岗位。以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性、针对性和主动性。同时专业方向自愿选择,让学生及早明确对应工作岗位的性质和状况,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对口率,避免了教育资源的浪费。

2.理实教学权重比分层次设置

高职教育有别于中职教育,通过高职教育学生除了掌握熟练的实践技能之外,还需要学习一定理论知识,使学生能够上岗有特色、转岗有可能,晋升有潜力,学习有基础。但是随着高职生源质量的逐年下降,理论教学的效果不尽人意,如果一味追求实践教学,又雷同于中职教育,没有发挥高职教育的“高等“属性。通过调研,进入高职院的学生主要有两大类学生:

一类是高考失利,希望通过高职教育晋升到本科教育的学生以及学习潜力较大的学生;

一类是以学习职业技能为主要目标的学生以及学习潜力较弱的学生。因此教学任务理实权重应该合理设置,对于前类学生,考虑学生升学以及学习潜力大等情况,理论教学的比重可以大一些,对于后类学生,实践教学的比重可以大一些。不同理实权重的教学通过不同的班级实施,按照300人的招生计划,每个班级人数在30—40人,每个专业方向至少可以编制两个班级,划分为A类班级和B类班级。同样让学生入学初明确每类班级的教学任务和目标,学生自由选择。

3.课程体系分层次设置

传统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涵盖的领域广泛,造成课程设置多,学生的学习针对性不强,通过专业方微电子论文发表向和教学班级的层次化设置,教学培养目标明确,知识应用水平具体,因此比较容易设置课程体系。高职课程体系设置应从职业教育的特点着手,按职业岗位群应掌握的知识和能力来进行。要以知识应用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打破原有的学科课程体系,充分考虑与中职的衔接,文化基础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知识则根据职业岗位群有针对性地设置专门化教学模块,建立一个宽广、针对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知识平台。自动线生产线安装,调试与维修方向可以设置PLC、现场总线、电动机、液压与气动、机械拆装等核心专业课程;数控维修与诊断可以设置数控、PLC、电气、加工工艺等核心课程;电梯安装、维修与维护可以设置PLC、单片机、机械传动、电动机等核心课程。高职教育主要服务地方企业,课程设置需要协同企业人员,培养的学生才能满足企业要求。据统计机电一体化专业高职学生进入企业后从事营销的比例较高,设置人际交往和营销课程也是必要的。

4.教学内容和目标分层次设置

随着教学方法的改革,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逐渐被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所代替,采用任务驱动方式、设置任务小组[2]。基于此种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分为不同层次,实现教学的进一步层次化。通过专业方向和教学班级的层次化设置消除了学生的主要差异性,但同一班级学生之间还会呈现一定的差异,教学过程中设置工作任务小组,每个小组的任务内容按照学生的层次分级。通过分层次教学模式的设置,基本实现了学生个体的专项能力的层次化训练,克服了高职教育对象参差不齐的客观因素,对不同特点、不同职业取向的学生采用分层递进的方式因材施教。

三、优化机电专业的分层次教学的措施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任何事物都没有绝对性,由于学生个性差异的存在,任何模式下的课程方案体系适合学生个体的程度永远达不到100%,为了弥补该模式下课程体系的不足,特提出以下五点策略。

1.为高职学生实现人生导师制,导师制一般是为培养硕士、博士等高学历人才,教师对学生个体开展有针对性地教育辅导,主要目的是培养高质量的学术人才。高职学生自信心和奋斗欲不强是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重要因素,为高职学生开展导师制,主要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乐观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建立学生科技活动实验室能采取多渠道、多手段的方法,丰富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锻炼,在活动中创新充分保障学生实验学习时间的机动性,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和展示自我的舞台。

3.为高职学生创建参加科技竞赛的机会,科技竞赛活动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密切相关,是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拓宽知识面,并有效地提升创新能力的良好途径和重要举措之一[3],同时又有助于深化教学改革,推动课程教学和实验室建设工作。以科技竞赛活动为载体,为学生的个性发挥提供平台。

4.成立开放性实验室,充分保障学生实验学习时间的机动性,能够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为学生学习提供极大便利,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5.定期邀请校内外教师以开展学生科技讲坛或讲座的形式让学生了解专业发展的科技动态和前沿知识,活跃校园科技气氛,让学生有了解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的机会,扩大学生的专业眼界,拓宽学生知识面。

参考文献

杨帅。浅析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J].科技信息,2009(21):20.

[2]薛岚。浅析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凌阳单片机课程项目化教学[J].科技信息,2010(17):26.

[3]杨帅,基于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模式的产学研合作平台的建设[J].科协论坛,2012(2):177—178.

机电一体化技术论文 篇四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机电一体化拥有了更加广泛的应用环境,有效发挥在各个领域中的主导性功能,为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技术保障。本文系统阐述了机电一体化的涵义,对其应用领域和背景进行了探讨,大胆展望了其发展方向和趋势。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发展趋势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综合性技术类型,包含多种学科的知识,发挥各自优势,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前行的结果。在科技的推动下,机电一体化在诸多领域中产生影响,在推动社会与经济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为因此,要对机电一体化涵义进行深入分析和理解,对其应用环境进行深入探讨,明确发展方向,推动这一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1对机电一体化涵义的阐述

机电一体化技术凸显综合性的特征,融合多种学科的关键技术,主要涉及机械、电子等技术领域。凸显全面性与综合性,具体分析,机电一体化主要关注的是机械设备的生产以及信息技术在数据处理中的作用,重视对机械设备以及相关电子器材的探索和研究,目的是更好地支持工业自动化的发展,为其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机电一体化发展实践中,重点集中在信息与产品的组成,主要是关注传感、信息以及机械技术的全面发展。之所以推广机电一体化技术,主要是在传统生产技术的基础上,逐渐渗透在生产环节中,加快产品创新,促进改革,是工业自动化发展的必然。

2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状况的分析

2.1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数控机床中的应用介绍。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支持和应用下,整个生产操作的精度显著增强,功能更加多样化。另外,在结构方面,拥有紧凑的构造,模块化突出。在功能领域,开放性更强,推动数控机床向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提升机床的精确度,为整个生产提供更加全面、先进的技术支持。

2.2机电一体化技术在计算机制造和集成系统中的应用。在机电一体化的支持下,计算机制造以及集成系统能够满足动态管控的。目的,达到对目标的优化,突破传统模式的制约,保证信息的顺畅性。同时,实现诸多功能的融合,如开发、生产以及决策管理等,使得产品配置实现优化,集成度得到显著增强。

2.3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柔性制造系统中的应用介绍。对于柔性制造系统而言,涉及诸多部门,如机器人、数控等。要在装配要求的指导下,结合生产需要,对工件进行生产。整个系统的应用中,需要进行相关构件、品种等进行频繁切换。在机电一体化的应用下,产品质量的增强成为必然,生产效率实现大幅提升。

2.4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工业机器人中的应用介绍。机器人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融合经历几个发展时期,首先,机器人在得到相关指令之后,进行单一动作的重复,但是,对环境适应能力不强,也很难结合对象进行及时调整。其次,在工业机器人中加装传感系统,能够实现对工作环境的识别和适应,及时反馈相关状态,实现对信息的有效处理,同时,反馈功能比较突出,满足对整个操作动作的控制需求。这一时期的机器人在智能水平上处于较低级阶段,但是,实用性得到显著提升。再次,工业机器人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向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感知能力增强,能够完成复杂的逻辑思维,具备了决策能力,环境适应能力更强,独立运行特点更加突出。

3对机电一体化发展趋势和方向的介绍

3.1机电一体化在绿色化方面更加突出。在现代科技的发展下,整个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环境问题备受关注,更加关注对资源的节约以及生态的保护。工业生产也要顺利这一发展趋势,追求绿色发展目标,发展绿色机电一体化,实现能耗的有效降低,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维护生态平衡。

3.2机电一体化的智能化不断完善。智能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在时代发展中,智能化与机电一体化融为一体,相互促进。在发展中,注重综合性思维方式的引进,以控制理论为基础,强化控制性。机电一体化的产品在智能性方面无法与人的思维进行媲美,但是,借助智能化的产品能够实现复杂问题的缓解,在根本上推动机电一体化的飞速发展。

3.3机电一体化中网络化的分析。信息技术是网络技术发展的基础,使得整个社会的发展速度更加飞速。同时,网络技术在工业生产和科研领域发挥作用。网络化技术催生了多种技术类型,影响人们的生活。在远程终端监控设备中,机电一体化技术得到功能上的集中体现,尤其是计算机的支持下,其优势更加突出。为此,网络化在机电一体化中的发展成为其完善中的必然一环。

3.4模块化得到发展。机电一体化在不断完善中,模块化成为其必然选择。目前,机电一体化包含诸多类型,为了实现进一步开放的目的,需要将模块化作为发展方向,对技术进行单元划分,实现整体功能的强化。

3.5全息系统化得到推广应用。全信息系统的发展与完善受到智能化技术的广泛影响。在全息系统化的应用下,采用了开放式总线结构和模式化结构,系统能够进行自由重组,同时,通信能力更强,为人机一体化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

综上,整个社会的生产力在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机电一体化成为必然趋势,也是科技进步的体现。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机电行业实现技术的全面融合,凸显全面性与综合性的特征。因此,为了实现对机电一体化的全面的理解和掌握,要对其概念进行明确,明确其应用的主要方向,系统分析其发展趋势和方向,在根本上推动机电一体化的有序发展,为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提供更大的便利。

参考文献:

[1]黄骏。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机械工程上的应用及其趋势展望[J].科技展望,20xx(19):84.

[2]于秀娜,张茜铭。浅谈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J].河南科技,20xx(22):84.

[3]刘吉平。浅谈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科技与创新,20xx(12):153.

机电一体化专业论文 篇五

1、机电一体化专业生产实习存在的问题

随着学生临近毕业,越来越多的学生需要进行生产实习方面的实践工作。但是学生在生产实践的过程中,总会存在不少的问题,影响学生正常的实习工作。其中主要表现为:

(1)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大部分大中型企业也随之进行了改革。改革的进行,导致部分大中型企业已经不具备支持大学办学的义务,因此,接受学生实习的企业已经越来越少。并且部分接受的企业,也在实习薪酬方面,不能够给学生满意的答复。而且部分企业对学生所采取的实习方式,仅仅是进行一部分参观式的学习,实质上并不给学生生产劳动方面的机会。这已经违背了生产实习的初衷,从而无法达到生产实习的目标,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

(2)在传统生产实习的过程中,主要的实习方式是在老师的带领之下,通过企业工程师对企业文化等方面进行讲解,进而带领学生对企业进行参观。但是,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对于生产工作都没有进行任何形式的触碰。学生无法进行实际的生产工作,从而导致学生对于这种实习形式缺乏理解,无法进行主动配合,学生的生产实习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

(3)虽然在工程实践训练的过程中,高校普遍安排了各种实践课程,学生虽然学习了专业的实践知识,但是在进行生产实践方面,却变得越来越少。这是由于部分高校本身对于实习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而导致的。因此,对于学生的生产实践,没有起到良好的促进效果。

2、生产实习的改革措施

2.1做好生产实习前的准备工作。

(1)对需要进行教学的课程做好规划。大部分高校学生进行实习的时间,一般都是在结束了基础课程和专业课学习之后开始的,需要进行的社会实践为半年左右。因此,学校为了能够让学生进行充分的实践活动,必须将所需教学的课程做好安排。而大多数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生产实习都会安排在大三下学期即将结束之时,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拥有充足的知识和技术,进行实践工作。

(2)做好相应的。社会考察工作。在学生进行实习之前,学校必须对所需要进行实习的企业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只有进行充足的准备,才能促进实习效果的提升。在学生进行实习之前,必须对企业的生产工艺、技术装备和管理做好相应的考察工作,以避免企业与学校所需要进行实习的工作不相符,不仅浪费时间,也无法提升学生的生产实践水平。进而根据所考察的情况,为每一位学生准备好相应的实习大纲,让学生根据实习大纲,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实习工作。通过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主动投入到实践中去,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发展。

2.2做好生产实习基地的建设工作。

学校在选择实习单位的过程中,必须选择大中型企业作为实习基地。大中型企业拥有先进技术装备,并且岗位众多,人才需求量大,对学生的生产实践工作,有着良好的条件。而为了能够让学生们进入企业进行实习工作,学校必须和企业进行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技术合作以及人才培养的方式,从而构建生产实习多元化教学模式。同时,为了能够提高学生对于生产实习的参与度,让学生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实践中去,学校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意见,让学生在选择实习单位方面,有着良好的自主性。这样在进行生产实践的过程中,学生才能够在自己感兴趣的地方进行相应的实习工作,才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实习的时效性。

2.3对学生的实习过程做好相应的管理工作。

(1)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部分学生在进行生产实践的过程中,由于对于生产实践工作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无法理解实习对于学生的重要性,因此在进行实践的过程中,无法积极地投入进去,部分学生还为了能够不进行这方面的实践而逃离,从而无法达到预期目标,影响进入社会之后的发展。为了能够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认识到实习内容来自应用第一线,必须进一步加强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指导工作。其中不仅包含书本中的知识与技能,还包括在生产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让其领略到实践的真正内涵,从而帮助其进一步促进其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为后续的学习和毕业设计做好坚实的基础工作。藏地区的经济。借助企业平台,职业学校与企业相互合作,可在未损害企业的利益甚至可获得更大利益基础上增强了企业的社会影响力、知名度;加强与企业合作,能为师生创设更好的教学实践和科研活动场所及实习基地。当然,这一过程的实现还需要政府协调和国家政策调控,对那些对职业教育发展工作有突出贡献的企业给予奖励,更好的增强已参与企业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已参与的企业也可带动其他企业积极参与到校企合作中,以促进校企合作更好地发展。借助高校平台,积极拓展与内地省份职业院校合作办学,加快改革职业学校办学方式、教学模式,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路、体制、资源、评价等,逐步形成西藏与内地省份职业教育多方位、多层次互动的“源头”与“活水”格局,做到从外部引“源”入藏与从内部引“流”出藏相结合,不断提高西藏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国际化程度。

(2)加强职业基础教育,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与质量。加强对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一批骨干职业院校、建设一批实验实训基地以及加强重点学科专业的建设工作,从而实现西藏地区职业教育的资源共享。并且通过对教学模式、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评价模式的改革来提高办学质量和活力,进而推动西藏职业教育特色及品牌专业的形成,为西藏的发展培养一批有素质、有能力的技术人才,为西藏职业教育的稳定、快速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3)加大经费投入,建立职业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增加对西藏教育的投入和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是发展职业教育的必要手段。因此,要加强政府、社会以及个人等多渠道的经费投入,例如:鼓励民办院校引进民间资本,吸引社会闲散资金运用到职业教育发展中,亦或是以其他合作方式参与职业教育的建设发展中等方式来加大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为职业教育的稳定发展奠定良好的财力报账。对此,西藏应不断完善和健全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制定合理的生均教育经费标准。当前,西藏初等、中等以及职业教育实行的是“三包”政策,高等职业教育中的畜牧、机电、农林等学科专业实行的是免费教育政策。

(4)引导人们转变传统观念。在各机关单位、企事业单位、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推进西藏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做好各项宣传工作,转变传统观念,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转变,一是转变广大农牧民传统的教育观念,降低传统宗教教育的负面影响,加大教育的宣传力度,使农牧民家长逐渐认识到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农牧区学生的专业素质,使农牧区文化水平整体上有所提高,促进农牧区职业教育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二是转变农牧民对技术性工作人员的社会偏见,使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专业型人才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多样化的人才为满足多样化的行业需求,西藏职业教育培养人才有了用武之地,同时,观念的转变也会极大地激发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动力,使其能更好、更长久地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王学海。西藏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D].福建:厦门大学,2011.

[2]李清连。西藏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西藏教育,2011,(9).

[3]彭欧。西藏中等职业教育本土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4.

[4]李洁。甘肃省高等教育现代化现状及对策研究[D].甘肃:兰州大学,2011.

[5]秀瓦。加快西藏职业教育发展的分析[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65).

[6]杨利敏。浅析西藏高校教育现代化[J].才智,2014,(13).196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5篇《机电一体化专业论文》,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300 42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