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2.0教学典型案例【通用4篇】

发布时间:

信息技术2.0教学典型案例 篇一

能力维度

学法指导

所属环境

多媒体教学环境

微能力点

A7技术支持的总结提升

教学环境

多媒体教学环境

教学主题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第三单元第3课《测量气温》

教学内容及分析

《测量气温》一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气温计和会使用气温计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测量一天中的五个时间节点的气温,并且绘制“一天的气温柱状图”,发现一天气温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总结本课的重点一天的气温变化是有规律的,早晚低,午后高。

2、科学探究目标:总结归纳绘制“一天的气温柱状图”的方法,揭示绘制要点及口诀,帮助学生进一步熟练绘制方法。

3、科学态度目标:利用展示台展示学生的作业,对出现错误的作业给予针对性的纠正,引发全体学生对此类问题的高度关注,避免出现类似错误。展示正确的作业样例,示范引导。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充分利用师评、生评、自评等评价方式,总结提升,提高学生的课业质量,鼓励学生坚持记录气温,像科学家那样做,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对象及特点

三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动手能力强,他们在数学课上已经学习过统计单元,对于柱状统计图并不陌生,虽然科学课程的“一天的气温柱状图”与数学条形统计图有所区别,但是基本理念和模式是十分相似的。因此学生在学习中没有遇到太大的困难,但是选取气温时要细心,涂画时要仔细,避免出现错误。

教学重点

总结本课的重点一天的气温变化是有规律的,早晚低,午后高。总结归纳“绘制一天的气温柱状图”的方法,揭示绘制要点及口诀,帮助学生进一步熟练绘制方法。

学习难点

对于出现错误的作≮www.chayi5.com≯业给予针对性的纠正,引发全体学生对此类问题的高度关注,避免出现类似错误。展示正确的作业样例,示范引导。

实施效果

教师在总结提升环节,带领学生利用课件,回顾课堂重点,总结一天的气温变化是有规律的,早晚低,午后高。之后总结归纳“绘制一天的气温柱状图”的方法,再次揭示绘制要点及口诀,关注绘制的基本要点:(1)找气温点上点(2)对应条画横线(3)涂颜色即完成。这样做帮助学生进一步熟练绘制方法。最后,教师利用展示台展示学生的作业,对出现错误的作业给予针对性的纠正,引发全体学生对此类问题的高度关注,避免出现类似错误。之后,教师展示正确的作业样例,示范引导。

信息技术的作用

总结提升环节,教师充分利用师评、生评、自评等评价方式,提高学生的课业质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所选技术是用电子白板出示课件PPT,简单易行,高效实用,利用课件出示总结本课重点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教师利用白板自带的展示台展示作业,进行评价。直观出示有代表性的作业,有针对性地纠正错误,展示优秀作品,示范引领,帮助更多的同学提高。

改进提升

这节课的总结提升环节总体上是较为成功的,美中不足是因为教室刚刚更换了展台设备,重新做了系统,有的时候影像有些卡顿,耽误了一些时间,展示的作品不是很多,教师在课上也没有把图像放大(按键没有放映),后排的同学看图像有些吃力。今后我还要进一步学习信息技术及相关电化教学设备的用法,熟练其多样功能,为教学服务!

信息技术2.0教学典型案例 篇二

能力维度

教学设计

所属环境

混合学习环境

微能力点

B3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

教学环境

线上教学、线下教学

教学主题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学对象

四年级学生

学情分析

学生对声音并不陌生,但对于物体是如何发出声音的有各种不同的想法。这些想法是否正确呢?让学生亲自实践来揭示声音的本质是最好的办法。

教学资源

手机慢动作拍摄效果微课、手机慢动作拍摄技术微课、多媒体课件

阶段一:确定预期结果

所确定的目标

学生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揭示并亲自实践验证,同时借助手机慢动作拍摄技术来观察实验中不易观察到的现象,发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作为教师,我们需要思考哪些基本问题?

1、教师设计的学习活动可操作性强,以学生为中心,能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

2、教师选择了恰当的技术(手机慢动作拍摄)支持探究型活动的开展,并能通过微信、QQ等班级群对学生活动探索过程进行跟踪和记录,及时反馈干预。

3、教师对技术应用环境和学生能力做了周全考虑,并制定恰当应对方案。

(1)技术应用环境:IOS系统、安卓等常见系统手机慢动作拍摄方式。

(2)学生能力:呈现常规物体发声慢动作视频和呈现丰富物体发声慢动作视频。

通过这一课程,预期学生能研究

1、通过多个物体发声的实验活动,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通过手机拍摄慢动作视频,展示声音产生过程中物体运动的细节表现。

作为单元学习的结果,学生会了解到哪些重要的知识与技能?

学生将知道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学生将能够

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验证性解释,并借助动手实验与手机慢动作拍摄进行实践验证。

阶段二:确定合适的评价标准

什么能够用来证明学生理解了所学知识

表现性任务

学生能够亲自动手操作,规范完成实验,并能借助教师微课视频与自己所拍视频对声音产生的原因进行合理解释。

根据阶段1的预期结果,还需要收集哪些证据?

其他证据

学生能够进行小组内与班级内的线上互动交流,通过资源共享,观察与比较,寻找、尝试、发现更多物体发声的原因。

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反馈

1、学生能通过自己动手实践,规范完成实验,解释原因。

2、学生能学习教师微课,拍摄自己实验时的慢动作视频并展示。

3、学生能根据教师微课,进行声音细节画面的创意性慢动作拍摄并展示。(如除固体以外的水、空气……)

阶段三:设计学习体验

教与学的体验顺序应该怎么安排才能有助于学生参与、发展和展示预期理解?

教师通过对A。自主实验探究B。如何借助技术工具等活动的设计,期待学生能将技术工具应用于科学探索活动中,在动手实验时发现,在操作技术中理解,大大降低了观察与描述的客观难度,增加了活动的趣味性和丰富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不断深入,不同程度地提升自我的科学探索能力和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能力。

信息技术2.0教学案例 篇三

能力维度

教学设计

所属环境

混合学习环境

微能力点

B2微课程设计与制作

教学环境

多媒体教学

课题名称

《椅子不简单》

选题意图

本课主旨帮助学生充分利用身体感官来学习观察和比较材料的方法,形象、直观的操作示范,在不泄露结果的情况下,给学生更多的是方法指导。

教学对象

二年级学生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感官观察,能辨识椅子的多种材料及特性。

2、能观察,描述,比较出材料的特性及用途。

3、能留心观察身边材料的特性,还能根据不同的功能选择适合的材料。

教学用途

课中教学

示例: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重难点,让学生在视频的引导下规范操作,更好地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学生对材料的观察方法还比较单一,认识材料的特性不够全面。本课通过对椅子的认识一课,使学生增加了观察和比较的方法,从而对各种材料认识更深入。也帮助学生在今后的观察中,熟练运用观察河比较物体的方法。

知识类型

理论讲授型

制作方式

录屏

预计时长

9分

微课程设计

教学过程

(以时间为序具体描述微课的所有环节,至少包含导课,主体内容和小结三部分)

一、导入:观察椅子的制作材料?

二、探究

1、明确椅子的各部分材料。

2、观察各部分材料的特点。

3、汇总结果,寻找差异。

4、说一说椅子各材料的功能和优点。

三、练习

1、选择功能更好的椅子。

2、选择不同场合的椅子。

设计意图

(从教学方法、学习任务单、案例选取、内容编排呈现、互动设计、技术运用等方面进行说明)

教学内容科学准确、符合课程标准,突出了教学重难点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编排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逻辑性强,过程主线清晰、重点突出

内容呈现形式恰当支持内容表达

将微课内容的组织方式与教学实施做了关联思考(常配合使用学习任务单)

对微课程的教学应用环境、技术条件、学生能力做了充分考虑,预检了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制订了应对方案,操作性强

学生更多的会想到身边公共场所,单一材料的椅子。通过图片让学生发现身边椅子材料的多样性,引出本课观察目标。

结合本单元对材料的认识,结合椅子图片,学生可以叫出材料的名称。

这是本课的重点,主要让学生在视频动作演示中认识到观察材料方法的多样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感官来观察。同时完成记录。

此环节,视频呈现较缓。这因为学生的生活经验、观察和比较的能力有限。个别性错误不少,结果的呈现要让学生能跟上节奏。发现不足,纠正错误。

此环节是完成教学目标2。通过范例的演示,引导学生有条理的表述材料的作用,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帮助学生深入认识不同材料的使用,是为了使椅子具备更多的功能。

这是拓展练习。在观察比较中,感受材料多样性的好处。

多形式的生活场景,让学生能把理论和现实相结合。直观的图片,也有助于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对材料特性的理解和认识。

信息技术2.0教学案例 篇四

能力维度

教学设计

所属环境

多媒体教学环境

微能力点

A3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

教学环境

多媒体教学环境下的课堂教学

课题名称

《地球的结构》

主要内容

本课在本单元的定位是桥梁与纽带,主要承载着两个任务:一是对第1课学习内容的延续,进一步对地球的内部构造进行学习,包括地球的结构、地壳的组成、地壳的运动等,丰富和完善对地球整体认识。二是为第3、4两课学习地震、火山喷发形成原因奠定知识基础,知道地球内部是运动的。最后安排一个制作地球模型的活动,增强学生对地球结构的感知,进一步激发兴趣与培养实践能力。

学生对于地球内部结构并不是一无所知,知道地球内部有炽热的岩浆,有时会冲出地表,形成火山喷发。但对于组成地球结构的三个圈层缺乏深入的了解,更没有认识到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会引起地形地貌的变化。学生对地壳由岩石组成有所了解,但具体到岩石的分类就不是很清楚。本节课将带领学生一起探索未知的学习内容。

本课的学习中,学生将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认识地壳的组成,了解地壳运动,并通过制作“地球结构的模型”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本课的学习为后面进一步研究地震和火山喷发奠定了知识基础。

教学对象

五年级

教学重点

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在不断地运动着;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学习难点

制作地球模型的活动,增强学生对地球结构的感知。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4篇《信息技术2.0教学典型案例》,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13 96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