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最新9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差异网为您精心收集了9篇《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 篇一

一、小学高段班主任工作中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意义

学生处于小学的高段时期,属于重要的成长时期,因此,为了使小学生在小学阶段得到良好地发展,那么,在实际教学中,班主任就要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有利于形成有凝聚力的班集体,由此可见,小学高段班主任工作中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具有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

小学阶段属于学生重要的成长阶段,因此,为了使学生得到健康的成长,具有健全的人格,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小学生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心理处于健康正常状态,是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基础,这是因为:个体心理只有处于正常健康状态才易于顺应社会,倾向于与社会保持一致,接受社会的各种要求包括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的品德。由于小学生的身心成长还不够成熟,所以,在实际教学中,班主任对学生的引导和影响作用是很大的,因此,在班主任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具有很大意义,有利于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

2.有利于形成有凝聚力的班集体

目前,主要影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就是家庭、学校。由于很多家庭教育的方式是不正确的,因此,或多或少的都会对学生产生一些不利影响,那么,学校教育对于小学生就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良好地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使学生在小学阶段健康成长,学生在学校感受到家的教育和温暖,进而有利于形成有凝聚力的班集体。

二、小学高段班主任工作中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必要性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得知,在小学高段时期的教学中,班主任在工作中,?B透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有利于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而且还能够促进班集体凝聚力的形成,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对高段小学生而言,是十分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是学生成长中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顺应社会的要求;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是时代的趋势。

1.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是学生成长中的需要

在整个小学阶段,高段时期是小学生最重要的成长时期,因此,为了使学生在小学阶段更好地成长,那么,在实际教学中,班主任就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小学高段的重要成长时期得到健康的成长,同时,高段时期还是学生重要的心理矫正时期,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是学生成长中的需要。

2.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顺应社会的要求

现阶段,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行,社会对文明发展也非常重视。但是社会上有很多不良现象,小学生辨别能力弱,耳濡目染,心灵容易受到这些社会阴暗面的侵蚀。这些都会导致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影响,因此,小学高段班主任在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要顺应社会的要求。

3.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是时代的趋势

新世纪是人才紧缺的时代,新世纪的人才要求,不仅体现在能力方面,同时,对综合素质、心理素质的要求更高,因此,为了给社会培养更多的有用人才,那么,就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以及人格健康的培养,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是时展的趋势。

三、小学高段班主任工作中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实施策略

通过对小学高段班主任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意义,以及小学高段班主任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必要性的分析,进而得出小学高段班主任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实施策略,即引导学生健康发展,优化班级环境;调动情感,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意识。

1.引导学生健康发展,优化班级环境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道出了环境的重要性,因此,为了是小学生得到健康的发展,那么,班主任就要优化班级环境。首先,对人际关系进行优化。重视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建设和谐的校园关系。其次,建设良好的人文环境。在实际教学,班主任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活动,构建良好地人文环境。最后,建设良好地班级心理环境。学生在班级的时间,要比在家里的时间多,因此,教师就要在班级构建良好地心理环境,进而使班级学生得到健康地成长。

2.调动情感,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意识

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 篇二

心理现象曾被恩格斯称为“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据调查表面,小学阶段,有将近30%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近年来,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偏差,甚至违法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当成为当前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www.chayi5.com)。

那么,当前小学生有来自哪些方面的心理问题呢?

一、来自社会的心理问题

由于小学生辨别能力差,近年来社会上一些负面影响对学生冲击很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社会的思想垃圾、丑恶现象趁虚而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在社会上蔓延,渲染色情、暴力的书刊、音像制品充斥文化市场,封建迷信等社会丑恶现象屡禁不止等,严重侵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另外,遍布城乡的游戏厅、台球厅等是诱发青少年产生心理问题的温床。

二、来自家庭的心理问题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家教与家风对孩子的心理及行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成长环境先天不良,缺乏父爱或母爱是导致青少年产生心理问题的第一诱因。教育方法不当也严重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溺爱型”的家庭教育往往使孩子养成好逸恶劳、贪图享受、自私自利、专横霸道的恶习;“高压型”的家庭极易造成孩子的人格自卑和违反心理;“放任型”的家庭教育,极易造成孩子的性格孤僻、冷漠。此外,父母的不良行为也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有的家长本身品德低劣,作风不正,对孩子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

三、来自学校教育的心理问题

在中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有些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研究学术的心理,不讲究科学,跟着自己的感觉走,滥用不正确的惩罚措施,例如罚做200遍作业,罚读50遍书等等现象。这样做的结果,就使学生产生了心理障碍,如厌学、考试焦虑、学校恐怖、自卑感、受挫感、丧失自信、缺乏兴趣、忧郁、压抑、胆怯、畏难、自我形象降低。另外,由于学校生活单调、乏味,许多学生对学习生活感到枯燥,产生心理恐慌,导致信心不足;另外,由于一些教师忽视了学生身心特点,教育学生采用不当的方法,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偏激、自卑的心理。有些后进生,甚至被教师所嫌弃,从而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

以上的种种现象就造成了学生心理频受不同程度的伤害,从而产生了各种心理障碍,严重影响了小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已成为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努力,齐抓共管,共同解决的重要问题。

要优化少年儿童的成长环境,就要大力提倡树新风讲正气;要努力消除各种精神“污染源”;要教育、引导少年儿童自觉远离游戏厅、录像厅等不宜进入和涉足的营业性娱乐服务场所。同时,要努力以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活动吸引少年儿童,满足少年儿童全面发展的需求,积极营造适合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环境。

作为教育工作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应该关注学生心理健康,解决他们的烦恼。基于此,教师在平时的德育工作中应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那么怎样在小学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呢?

四、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做学生的贴心人

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缓解学生的心理紧张,减轻心理压力,避免学生产生心理异常。因此,教师应主动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给学生更多的理解、更多的关爱。如果发现学生有不良情绪,一定要及时个别谈心、弄清原因,采取恰当的方法帮助解决。教师要经常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沟通,几句谈话,几声鼓励,一点暗示,一个微笑等等,都能给学生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和激励作用。

五、多走访,与家长沟通,共同担起育人的责任

家庭环境与家庭教育是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心理能否健康发展的又一关键所在。有些学生与家里的关系处理得不够好,对这样的学生,教师要进行认真的调查,找出原因,然后教给他们一些沟通的方法。比如主动向家长如实地汇报自己在校的情况;说话时,要注意自己的身份、态度、表情、口气等。大部分学生说,这样做,他们的父母比以前对他关心些了,对他的学习也重视些了。教师每次家访,应从关心爱护学生出发,不向家长告状,从而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融洽师生关系,这也达到了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目的。

六、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活动,陶冶学生的心灵

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促使学生之间进行心灵沟通,就要经常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活动。由于学生之间年龄相仿,所学的知识,对事物的看法没有多大的差异,共同点多,极易沟通。教师应在班会上鼓励学生之间开展交朋友、互帮互学和谈心活动,特别是对那些有点小矛盾的学生更应关心和帮助。

七、要全面提高少年儿童自身素质,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 篇三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学校、家庭的关注。现在绝大多数小学生从未经受过艰苦生活的磨练,对学习、考试、人际交往、家庭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心理上准备不够,出现了一系列令人担忧和深思的问题,且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使他们健康成长,已成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这是历史赋予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神圣的使命。另外,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研究小学生心理问题已非常迫切,不容忽视。

一、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成因

1.家庭原因。

(1)父母没有尽到监护人的职责。从一些问题学生的家庭背景来看,父母的失职是造成孩子发展不正常的重要原因。许多家长忙于生计,或双双外出而未能尽到管理教育孩子之职责,或虽在家但疏于管理教育孩子,使他们养成了自由散漫、任性等坏习惯。

(2)家长的素质水平不足以指导、教育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有的父母对自己的言行不检点,造成负面影响,带坏了孩子。不少家庭不懂得小学生心理发育、发展的基本规律,不能用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帮助、关心、教育孩子。有的父母性格暴躁,教育孩子没有耐心;有的父母文化水平低下或者见识面狭窄,教育方法难于奏效,致使学校教育的成果付之东流。

2.学校原因。

(1)对于小学生来说,来自学习方面的压力太大。有的学校“应试教育”主宰、统揽一切,高强度的学习任务,满负荷的课余安排,频繁的考核、竞赛,以及同学间的“不健康竞争”等,势必对小学生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网”。

(2)教师教育方式不当。有的教师一味抓所谓“教育质量”,忽视了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学生的个性不能张扬,能力、特长无“用武之地”,产生了严重的厌学情绪。少数教师歧视、羞辱差生,对待有缺点错误的学生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常常为学生一个小小的失误而大动肝火,甚至去体罚和变相体罚,使学生神情恍惚、精神紧张,给学生心灵造成了严重伤害,久而久之就产生了胆小、恐惧等心理障碍。

3.社会原因。

主要是不良社会风气和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 现在的社会风气不尽人意,歪风邪气尚有一定市场。影视、网络的普及,给部分儿童虚拟情感走向极端创造了可能。文艺出版界鱼龙混杂,相当一部分内容是“拳头+枕头”,学生接触多了会起到负面作用,玷污孩子纯洁的心灵。另一方面,不良的社会环境,如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庸俗的思想,贪污腐败、不公平竞争等丑恶现象,直接影响到学生人生观的正确形成和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对策

1.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所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尤为重要。 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接受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特点,以便取长补短,并根据这些心理特点予以启发、化解或引导训练,这样才能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

2.重视个别学生的心理辅导

个别心理辅导主要是对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以帮助他们解除心理问题、克服心理障碍,使心理朝健康的方向发展。学生心理辅导的内容包括人格辅导、学习辅导和生存辅导三个方面。

3.注重家长与社会力量的参与,共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除了学校教育,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还受到其它社会因素的制约。其中,家长作为学生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引路人,家长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观念将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因此,我们提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注重与家长达成共识,通过各种活动与宣传,打破家长那种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发展得好的旧观念、旧框框,帮助家长建立现代的、科学的人才观。要鼓励家长参与,创设出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与氛围,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

总之,小学阶段是人生成长发育初期,这一时期生理发育很快,而心理则几乎从零开始。尽管孩子入学前受到家庭的一些影响,但是这与学校教育阶段相比,则显得微乎其微。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必将奠定孩子的心理健康基础,一个人的性格、情绪、意志品质、人格、兴趣爱好及各种技能等都将在这一阶段初步形成,人的潜能也将初步得到开发。我们只有从小抓起,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初步形成健康的心理,才能为孩子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2年8月颁布。

[2]肖汉仕 《学校心理教育研究》.论文科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 篇四

关键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儿童心理发展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6)02-0034-03

一、引言

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基础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儿童进入小学后,逐渐成为独立的个体,并以学校为媒介开始了社会化的进程。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影响着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与走向,更影响着儿童身体与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因此,要更加重视小学心理教育,使之在儿童心理发展进程中发挥积极而有效的作用,真正实现教育的本质。

二、儿童心理及其发展

童年被视为人生一段非常关键和特殊的时期,在成长的奠基阶段,个体的生理与心理逐渐发育,进而不断完善。其心理健康水平涉关个体的学习兴趣、认知水准、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心理素质、思想品德、自我意识与交往能力等,生理与心理因素相互影响,构成了每一个体极为复杂的成长过程。儿童心理在各个具体的年龄段呈现为不同的表现形式,总体而言,儿童心理具有敏感性、可塑性、阶段性以及差异性等特征。

首先,儿童心理具有敏感性。儿童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对成人有着极强的依赖性,心智发育尚不成熟,他们具有较强的学习知识与行为的能力,因而心理发展十分迅速。倘若忽略儿童心理的敏感性,则会错失促进其心理发展的最佳时期,使其心理健康出现障碍或问题。儿童心理的敏感性存在着个体的差异,其出现的时机与持续的时间都可能有所不同,需对每一个体酌情对待。通过了解儿童心理的敏感性,能够更好地观察他们的行为,了解他们的需求,为其发展提供适时适当的条件。

其次,儿童心理具有可塑性。这种可塑性由最初的情感认知逐渐发展为日趋成熟的思维体系,无尽的好奇心与极强的探索精神。儿童具有十分丰富的情绪,感受力极强,推动着其智力的发展与进步。当儿童的感知与情绪有所成长,才能促进其心理的成长,进而实现认知力的提升,逐渐实现身心的整体成长。因此,要尊重儿童的情绪与情感需求,尊重儿童的好奇心,同时要培养儿童多方面的认知力,使其在心理健康的各个层面都有所长进。

再次,儿童心理具有阶段性。儿童心理发展是渐进的过程,其发展过程具有显著的阶段性。不同发展阶段之间既存在各自特征的不同,也存在各个阶段间的衔接性与渐进性。每个阶段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每个阶段的前后次序不能颠倒或超越。通过了解儿童心理发展各个阶段的具体特征,掌握它发展的基本规律,有利于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发展儿童的智力水平与个性特征,适当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的进程。

最后,儿童心理具有差异性。每个儿童作为独立的个体,其心理发展的特征都是不同的,甚至是独一无二的。尽管儿童在各个年龄段普遍表现出相似的成长特征,但究其身心发展水平,依然存在个体的差异性。同时,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每个儿童都面临着不同的心理发展条件,这意味着既存在心理健康发展的助力,也存在心理问题出现的契机。因此,要尊重儿童心理的差异性,根据每个儿童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教育,既保证其心理发展的自由度,也要保证其成长环境的积极性。

三、校园生活对儿童心理的影响

在儿童心理的发展过程中,由许多内外因素共同作用,包括遗传因素、家庭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以及学校教育因素。儿童进入校园后,校园便成为其主要的社会活动场所。校园是儿童最初接受社会化影响的理想场所,在这一环境中,儿童在接受系统教育的同时,也在直接或间接地接受有计划、有步骤的成长教育。因此,在儿童心理的发展过程中,学校教育相对于其他环境因素而言,起着主导作用。

首先,学校教育中的教学风格、内容等影响儿童的学习兴趣与认知水准。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使其长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因此,要不断更新课堂教学手段,引入丰富新颖的教学方法,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满好奇与热情,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为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其次,校园风气与氛围等影响儿童的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学校是儿童心理形成的早期环境,儿童在校园获得最初的生活经验,养成最初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习惯。良好的校园风气与氛围是一股无形的教育力量,激励全体师生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共同努力。校园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心理社会环境,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不可忽视。学校环境结构的特征会影响到儿童人格的发展,如学校规则、校园气氛、规模大小、教室大小、座位安排、墙壁颜色以及通风条件等,都会影响到儿童心理发展。

再次,教师这一角色对儿童的心理素质、思想品德等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具有天然的向师性,就像花草树木趋向阳光那样趋向教师。学生具有模仿教师的天性,仿效教师是学生学习最重要和最有效的途径。良好的师生关系必须以师生相互了解和理解为基础,因此,教师施教的前提便是了解并理解学生。事实证明,对学生的全面认知是教师与学生发展良好关系的基点。而学生对教师的认知则是其对教师施教信任程度的重要依据之一,也是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教师拥有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品质,能够很好地理解并尊重儿童,能够通过语言与动作适当对儿童进行情感的表达,真正关爱并包容儿童,才能够获得儿童的充分信任,以积极的态度融入校园生活;同时,在儿童所处的班级、年级以至校园环境中,要形成民主且平等的氛围,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满足儿童的内在需求。

最后,与师长及同学的互动影响儿童的自我意识与交往能力。进入校园后,儿童离开了熟悉的家庭,面对一个全新的环境,接触对象增加、生活范围扩大,所处的外界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外部因素的推动下,其心理发展会出现相应的变化,开始适应新的生活,调节自己因陌生带来的不安,自觉维持与老师和同学的人际关系。在这一时期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儿童的心理状态开始相对稳定,情绪波动变少,部分性格发生改变,产生了自内向外的心理变化。尽管儿童的人际关系较为单纯,但对其心理健康发展影响巨大。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儿童的心理健康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在校园生活中,儿童的人际关系主要涉及师生关系与同伴关系。同他人的交往能够促进儿童自我意识的积极发展,从中学会如何与他人友好共处,培养合作心理,为今后适应更大范围的社会生活打下基础。

四、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建议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小学教育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但由于这一环节常与道德教育相混淆,或多集中于课堂教育而疏于日常教学的贯通,使其缺乏科学教育的多元性与可行性。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不仅限于对心理问题的疏导与解决,更应从学校、教师以及学生本身出发,对儿童心理的多个方面进行系统而细化的指导,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使其真正体现教育的本质。

第一,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使之超越书本、课堂,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教育应该承认的教育权力的程度,以是否有助于学生的成“人”,即体现人的本性的自由个性养成和充分的精神生长为基础。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贯穿于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之中,包括日常教学、活动以及各项校园事务中。心理健康教育应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管理,形成由校长、教导处、辅导员、班主任及所有教师共同组织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既要开设心理健康课、开展心理问题咨询,做到对学生心理问题有所掌握、有所准备,也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日常教学当中,引入专业的心理教育专家作为队伍的理论支撑。既可以将原有的思想品德课与青春期教育等相关课程有机结合,也可以有效利用活动课及各项校园活动,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

第二,应重视教师心理健康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重视教学中的尊重、理解、关爱与平等。儿童心理的敏感性决定着他们具有极强的自尊心,对来自外界和他人的尊重、理解、关爱及所处环境的平等具有敏感的触觉,易受其影响,产生心理上的反应与波动。公平和优秀的价值冲突反映的是“个人权益与公共福利之间长久以来的紧张状态”:学校要为全体学生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则共同福利要先于个体学生的发展考虑;相反,学校如要彰显才干,个体发展的目标则要优先于学生群体的考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水平,因此,应注重加强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不仅要重视培养辅导员、班主任等与学生接触较多的教师,也要加强专科教师及其他教师的培训,使教师整体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有所提升。通过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与技能,在教育模式与方法上进行改进,以合理适当的途径加强师生联系与了解,充分理解、关心、爱护学生,才能进一步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 篇五

关键词:小学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方法;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7-0063-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7.037

在小学阶段各学科教育教学过程中,由于心理教师以及相关设施的配备不全,加之心理健康方面的课程设置不完整,因此心理健康教学工作难以顺利进行。仅依靠专职教师或者为数不多的几节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是无法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的的,应当在各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内容。

一、深化心理健康教育,深挖教学资源

从当前小学阶段的各学科课程内容来看,课程内容中可深挖和利用的教学资源非常丰富,准确把握各学科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资源是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学的基础。小学阶段的各学科课程教学过程中,语文、生活等社科类学科中,具有非常丰富的显性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资源,仅从课程内容以及题材中即可挖掘很多的教学资源。比如,在北师版《镜子里的我》一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知自己,懂得如何悦纳自己,引导他们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评价。教学过程为:(1)课程导入。教师向学生说:“大家都是好学生,今天给同学们带来了新朋友,但是它的心情并不好,大家一定要帮助它。”(2)学文明理。采用播放录音的方式,给学生将课本上的故事和内容,然后让学生对小黄莺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此过程中,学生轮流发言,教师做好录音工作。(3)总结课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学会了如何正确找到个人的优点与不足,并将其贴在床头上,每天都要看看个人的长处以增加信心。

小学阶段的学科教学过程中,虽然内容上没有明显与心理健康相关的知识,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却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心理品质。比如,在数学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同时还要通过演算等教学实践,来有效培养学生的细致严谨以及科学认真的态度。再如,音乐教师在引导学生倾听和领悟音乐过程中,既要调节学生的生理,又要改善学生的情绪,无形中有效地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且在潜移默化中能够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倾听。这既是一种人际交往的方法和技巧,又是心理健康与否的体现。实践中,我们应当深挖教材内容,为各学科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教学渗透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r,我们还要加强心理健康专题教育。教师应充分运用心理辅导的原则,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尽可能多的尊重每个学生,千方百计维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情绪,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运用积极的评价方法,让学生尽量体验成功的快乐。学校各科的教学应当以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为依据,结合自身教育、教学的内容、要求等特点,建立相应的心理素质教育培养目标,使各科教学过程和学校心理教育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并通过促使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来真正提高各科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充分挖掘学校各科教学中蕴含的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

二、各学科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健康内外渗透

挖掘出各学科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教学资源以后,若想在教学实践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教学过程中的内外渗透是关键。

(一)教学内部渗透

1.目标渗透。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小学教学目标可分为三级,即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以及情感,价值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借鉴和根据各级目标要求,并将各学科知识技能与心理健康方面的资源有机结合在一起,整合教学目标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当加强情感态度与学生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与培养,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心态,做快乐的人。上述三级目标的制定与实施,有利于将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有效地渗透到小学阶段各个学科的教学实践之中。

2.方法渗透。各学科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渗透,属于“内部渗透”的重要方面。在小学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方法有谈话法、讲授法以及演示实验法和讨论法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采用常规方式外,还应当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方法,如角色扮演、移情以及做游戏等方法。在组织学生针对所学内容进行角色扮演时,教师应引导他们分享和感受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这有利于他们更好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并站在别人的立场去考虑问题。

(二)教学外部渗透

1.合理的教学评价。在小学学科教学实践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当密切关注学生的特点,既要看到他们的优点,又要全面把握学生的不足之处。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当保持客观公正,多利用一些肯定的评语对学生进行鼓励。比如,在小学体育课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课后会主动整理运动器材。对于这一环节,我们可以“做文章”,对表现好的学生进行表扬。

2.课堂教学和管理过程中的有效渗透。除教学评价方法外,在课堂教学管理过程中,也应当渗透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这是非常好的手段和途径。教师在教学课堂管理过程中,可采用民主管理模式,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环境,使他们获得安全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参与活动;尊重和理解学生,并倾听学生的内心,采用心理咨询方法和技巧,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体验愉悦的情绪,以此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值得一提的是,在各学科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注意心理健康教育需自然渗透,切忌强硬渗透,而且,还要注意各学科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应当张弛有度。心理健康教育,切忌喧宾夺主,讲究循序渐进。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篇六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的不断发展与人际关系的复杂,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不正之风横行、腐败现象日益加剧,社会环境也日趋复杂。这一切给人们的心理带来很大的冲击,这也波及到了我们的学校、学生,加上独生子女的增多,家庭与社会对其的宠爱等原因,造成日益增多的心理问题,其中患有心理缺陷与疾病的学生不在少数,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是全社会的责任。

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完备的社会教育是学校-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影响他们的各种因素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最重要的两个,整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对孩子的健康发展非常必要,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面,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学校的教育就更为突出与重要。为此,教师学习和掌握心理卫生常识尤为关键。

健康,人们总认为它指的是人身体无病无害,这有点片面。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不但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麦灵格是一位精神病学者,他对健康的理解是“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相互间具有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只是要有高效率,也不只要能有满足之感,或是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而是需要三者俱备。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这样也就是说,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适应社会的能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一般情况下,家庭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而学校教育是一种系统的、有计划的、有意识的。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在着重学生智能发展的过程中,也应当注重教学心理。如果忽视了对学生心理的教育,不仅对学生智能的教育是一种影响,还会损害其身心的健康。学校应该将心理教学渗透到各科的教学与日常管理中去。因为不同的教师所带的学生也存在不小差异,教师也正是用自己的一切去教育、影响学生。首先教师自己要能够面对现实、积极乐观,对前途有信心;具有能够胜任教学工作的认知能力。有独创性,能运用有效合理的方式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有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和活动能力;有健全的人格,在与他人交往中能和谐相处,拥有积极态度。教师的心理常态应是不卑不亢、不愠不哀、宽严适度,既有激情、又很理智;教师无论处于何种状态下,都必须表现出心理状态的稳定性;教师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要大大超过学生,要做到豁达大度、心胸宽广、气量宏大、能容人之过、甘当人梯,喜欢学生超过自己。举止大方、态度端庄、不论何时都不忘记为人师表、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做到言传身教。如果学生眼中看到的是一名能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的教师,看到他自尊但不自傲、自重但不自夸、自信但不固执,能正确对待挫折、乐观向上、尊重自己的事业、尊重他人、言行一致,可以想象他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会怎样。尤其是小学生,他们模仿性很强,这样的教师一定会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巨大的、深远的影响。所以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我们教师应首先拥有同样健康的心理。

没有健康的心理,一切形式的素质教育都是无从谈起的。总之,小学阶段是人生长发育初期,这一时期生理发育很快,而心理则几乎从零开始,尽管孩子入学前受到家庭的一些影响,但是这与学校教育阶段相比,则显得微乎其微,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必将奠定孩子的心理健康基础,一个人的性格、情绪、意志品质、人格、兴趣爱好及各种技能等都将在这一阶段初步形成,人的潜能也将初步得到开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素质教育总体结构中的奠基性工程。

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 篇七

活动课的作用

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教学活动中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知识的吸收的情况,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状况虽然会有一定的照顾,但是远远不够的。开展活动课,可以在活动的进行中充分观察学生的表现,进而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一定的了解,为干预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了基本情况的了解。

丰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课本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传输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和无味,加入活动课的心理健康教育让心理健康教育不再是枯燥的书本教育,教育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心理健康的教育内容也变得更加多样。

让心理健康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 小学生活泼好动,游戏活动或者是其他的活动更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通过活动课,学生对心理健康的教育的参与度更加提高了。活动课的设置也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趣味性。活动课的设置通过集合学生的实际的心理特点而获取学生心理健康的信息,让他们在活动中自觉地结合心理健康的教育内容。

活动课的实践策略

明确活动课的健康教育的目标 目标的设定是活动课进行的核心内容。心理健康教学的总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拥有正常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自我情绪的调节和控制的能力。活动课的开展始终不能脱离这个目标。为了更加精准地实现活动课的真正目标,教师要不断学习《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在《纲要》的指导下开展活动课。把握总体的目标之后,在制定具体的活动课的目标时,要紧紧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的生活经验特点。不同阶段的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阶段不同,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才能更好地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除了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阶段制定活动课的目标之外,活动课目标的制定也要考虑实际的可操作性。目标的结果最好可以量化和陈述。

把握活动课的教学内容 任何课程的教学活动中都有主要的问题和重点问题。在心理健康的活动课中,也应该着重把握重点和难点问题。同时,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还与单纯的知识的传授的课程不同,心理课程是直接与学生个人实际相联系起来,它直接与个人的经验相结合,让学生在一个放松的环境之中审视自己的心理和认知自己,发展完善自己。而一般课程是把人类的积累知识加以传授,在学习知识和掌握应用技能的同时,发展逻辑性思维和其他的思维的发展。通过对比,笔者发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课注重的是人的自我认知和完善发展的过程,而不是知识性的东西的获得。除了教学内容要区分于一般的课程的内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也要注重时效性和针对性。小学生成长阶段肯定会遇到一些心灵上的困惑,或者情感问题,通过这种活动课的开展,其教学内容应该是对学生解决这些问题有益的,甚至是培养学生面对问题求教或者是寻求自我解决方法的能力。因此,在活动课的内容的设定上,一定要注重实效性和针对性。

注重活动课教材的挑选 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教材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课的基本依据和主要载体。要想获得良好的心理教学的效果,就要对教材的选择和建设加以重视。笔者认为,在选择心理健康活动课教材时,要遵照几个基本原则。首先,要坚持尊重学生主体的原则。教材是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建设服务的,因此,教材的设计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客观实际需要和喜好,教材的选择应该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其次,要遵照符合学生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原则。学生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一个具有阶段性的成长过程。在不同的成长过程中,学生对心理教学的接受程度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教材要深入浅出地顺应学生的不同发展阶段和特点。再次,要尊重实际性的原则,教材要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教材的内容要具有时代的信息,让教材更具有吸引力。最后,要结合实践性,既然是实践课程,教材的内容应该多增加一些可以实际操作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进行中得到心理健康教育。

结束语

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 篇八

关键词:初中阶段;班主任工作;心理健康教育

引言:

在当前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背景下,对初中阶段教育教学工作越来越重视。通过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能够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促进初中教育教学工作的高效开展。班主任应该明确自身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从而在开展日常工作的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开展方法,密切联系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形成教育合力,满足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与发展对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高度要求。

一、转变教育理念,与时俱进

在传统的初中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往往由于教师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心理教育方式方法的创新优化,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效率低下,难以满足学生身心发展需求。因此,在开展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过程中,班主任应该不断转变自身的教育理念,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教育方法创新优化,促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中,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与发展保驾护航[1 ]。班主任要平等看待每一个学生,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培养师生之间的感情。既要当学生的良师,也要当学生的益友,做一个有温度的班主任,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有效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二、助力主题班会,润物无声

在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阵地上,班主任比其他科任教师多了一个法宝,那就是召开主题班会。细心的班主任在捕捉到学生不管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中有什么异常时,都能够及时地借助主题班会,来疏导和排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将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中,为学生创造一个健康向上、轻松愉快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在主题班会召开的过程中,班主任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以学生为主体,营造良好的氛围,使学生能够以主人翁的态度畅所欲言,为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教育案例一: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开展的过程中,班主任发现在最近一段时间内,班级中有几名学生因为生活中的琐事发生了矛盾,并且久久不能和解。因此,在开展主题班会时,班主任应该科学确定班会的主题。例如可以用《友谊常在我心中》为主题,班主任可应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古今中外著名的友谊交际案例,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能够在榜样的熏陶中潜移默化得到教育。例如利用《伯牙绝弦》、《管仲与鲍叔牙》等典故对学生进行榜样教育,使学生了解典故中先贤的伟大友谊后,深受启发,最终打开心扉冰释前嫌。同时,在召开主题班会时,班主任应该重视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发言氛围环境,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后谈自身的理解与认识。在这一过程中,应该尽量让班级中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参与,从而有效改变其与人交往的观点以及方式。

三、适时开展实践活动,因地制宜

在初中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开展方式方法是决定其教育有效性的重要前提。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班主任要因地制宜,适时开展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案例二:在阶段考试后,发现小华同学总是郁郁寡欢,不愿意与同学交往,出现了自闭现象。经过了解发现,由于小华同学在本次期中考试中发挥失常,导致一门课程考试不及格,受到了家长的严厉批评。正是因此,小华同学出现了厌学、自闭的心理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班主任开展实践活动来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使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活动认识到事物的美好以及交际的乐趣[2 ]。在实践活动开展的过程中,班主任将学生带领至户外环境中,在大自然的优美环境下,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游戏等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到集体活动中来。小华同学在实践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受到氛围的有效渲染,最终走出考试阴影,逐渐回归到正确的学习成长轨道上。

四、利用“家校一体”活动,双管齐下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是基础教育,又是终身教育,它对一个人的启蒙、成长、成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班主任应该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联系起来,将家庭教育争取到与自己同一条“战线”上来,形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教育环境。通过“家校活动”的开展,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融合在一起,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学生能够在家庭环境中巩固学校教育,提高教育效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五、结束语

班主任教师应该明确自身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能够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不断渗透这一教育工作,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促进初中教育教学工作的高效开展。

参考文献

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 篇九

关键词: 高职生 青春期 性健康教育 存在问题 建议

在一次讲授刑法中犯罪形态时,我举了一个案例来说明犯罪的未遂、中止和即遂。这节课,我注意到班里的男生都很活跃,听课认真,讨论积极。他们中的多数人是因为这部分内容触及到了“性”,在羞涩的同时内心又充满了好奇、困惑。这节课,学生的表现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性”的问题能不能拿到教室里来讨论,该不该给学生说说这个话题?目前,我校的青春期教育主要安排在《心理健康》和《哲学基础》两门课程中,分别从心理和道德两个角度对学生进行教育,但都是笼统和模糊性教育,“性”教育几乎是空白。而这几年,几乎每个高职校会发生女学生怀孕事件,这也说明学生的“无师自通”早已不能应对他们碰到的复杂问题。这个年龄正是在学校接受教育的阶段,因此,学校在这方面的及时教育与帮助就显得尤为重要。

职校生恋爱现象比高中普遍,结婚年龄早于本科学生。他们大多都是十六、七岁的年龄,学生们已经普遍关注异性,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首先,关于青春期的问题,世界卫生组织(WHO)已有界定,将青春期的年龄界定为10―20岁,青春期又有前、中、后期。前期10―13岁是疏远异性阶段;中期13―16岁是接近异性阶段;后期16―20岁是爱慕异性阶段。青春期是人生最美好的时期,也是成长中的生理与心理问题最为频繁的时期,尤其是性的问题。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处于青春期的后期,这时候他们的性器官及第二性征慢慢发育成熟。随着身体的发育,性激素的产生,他们喜欢异性就成为再自然不过的事。其次,五年制高职生是初中毕业后,未经过高中的学习,直接进入大学学习。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中考的失利者,被高中淘汰下来。所以,很多学生学习成绩不好、行为习惯差、不喜欢学习。再者,职校没有高考的压力,课业负担轻,学习不是他们生活的重点。随着学生个人可支配时间增多,男女生接触广泛。“从发展心理学的观点来看,青少年在其成长过程中,具有强烈的结交同龄朋友的需要,就是这种同龄伙伴集团介于青少年个体与大社会之间,为青少年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环境”。[1]所以,从身体条件和学校环境中催生了职校生释放性环境和需要。

一、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纵观我国性教育的发展历程,我国的青春期性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8年教委和计生委联合发出的《关于在中学开展青春期教育的通知》;国家教委于1996年又发出了《关于普通中学进一步开展人口与青春期教育的通知》;2003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中小学生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大纲》;在《计划生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两部法中也提到了要开展青春期性教育。学校应当以符合受教育者年龄、心理特征的方式,在学生中有计划地开展生理卫生教育、青春期教育和性健康教育,但是在实践当中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教育主管部门没有明确小学、中学、高中、职校、大学是否必须开性健康教育课程,没有出台各个阶段的性健康教育课程大纲和课标,使得学校在这方面就像瞎子摸象,很茫然。大多数学校由于师资、课时、家长、社会等原因,没有开设这类课程。

(二)缺乏合适的教材。我遍查网络资源发现,相关的教材有江剑平主编,科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王滨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性健康教育学》;另外还有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出版的《性健康教育――小学、初中、高中》;2007年我国台湾制作一系列性教育课程,其中小学教材“三点全露”,并以Q版漫画介绍男女性器官、动作及宝宝出生过程,毫不避讳。什么才是合适高职生的教材,针对不同的年龄阶段应该开展怎样的性教育,性教育应该有哪些内容,这些问题还有待国内的教育者探索。

(三)专业师资的缺乏。国内没有一所师范院校开设性学专业。1996年,首都师范大学在全国高校内率先创办了“性健康教育”辅修专业。后来,成都大学开设了“性教育辅修师范专业”。这类辅修专业学生人数少,普及率不高。记得我上学时期,高中的生物课讲到了一些生理卫生知识,老师就让我们自己看书,不做讲解。而对于多数中国人,性教育还是靠“无师自通、自学成才、看黄色录像”来完成的。甚至有个女孩说,她的第一次“爱”完全不成功,她的男友根本就无从下手,最后还得回去看黄色录像。这听起了像个笑话,但却是真实的,黄色录像成了老师。中国由于长期受儒家思想教育,认为谈“性”不是正经人说的,所以很多老师也不知道该怎样教学生,培养专业老师是性教育的重要部分。

可喜的是,我在网上看到,在今年9月26日世界避孕日,主题是“爱,不要伤害”。清华大学举行了一场女生戴安全套大赛,而一些医学院的第一堂课就是性教育课。这些都是有益的探索。

二、开展性教育的建议

青春期的性健康教育不仅是性科学知识的传授,更是人格、道德、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教育,因为性的问题本质上是人格的问题。英国学者罗素说:“一切无知都是令人遗憾的,但是对性这样的事无知则是严重的危险。”对职校生适时的开展性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减少性困惑和性烦恼,减少性犯罪,使学生顺利地度过青春期,有一个健康的人生。在开展性教育方面我有如下建议。

(一)学校应成为性健康教育的主阵地。科学的性教育主要来自学校。[2]著名医学专家吴阶平曾指出:“没有青春期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青春期教育中性教育是最重要的内容。”学校理应作为性教育的主阵地,承担性教育的大任。与来自媒体的性教育相比,学校的性教育应该是科学的、系统的、持续的。台湾的教育者指出与其费尽心力防堵学生接触色情媒介,不如抢先教导正确、健康的性观念。与来自父母的性教育相比,学校的性教育是公开的、不晦涩。父母们的教育多停留在观念的教育,可能学生听进去了,也可能根本没有听。

(二)性健康教育应该循序渐进,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从人类出生,便有了生男、生女的观念。在孩子没满一岁时,父母会对孩子进行性别教育。比如:母亲会对孩子说,你是小男孩,你有小。对女孩则会说你要蹲着小便,男孩则站着小便;在公安大学王大伟教授的一本书中提到了对4―6岁的孩子进行性教育。引用了一首童谣:“小熊小熊好宝宝,背心裤衩都穿好。里面不许别人摸,男孩女孩都知道。”[3]当孩子过了10岁进入青春期后,性教育就变得尤其重要了,哈尔滨40中的李源泽老师观点:“性教育课最终的目的,是让性的判断和性的社会伦理道德,走在性成熟之前。”[4]系统的性健康教育课,有下五方面的内容:1.性生理教育。包括生命的诞生、两性的器官、青春期性生理的发展;2.性心理教育。包括性意识和性意识的发展阶段、性意识发展中的性心理表现、性心理自我保健、性美学知识、两往中的心理表现与调适;3.性道德教育。包括性道德的基本规范、性道德价值观和性道德行为的自我培养、恋爱与婚姻、婚姻与家庭、我国的婚姻政策;4.性保健教育。包括青春期性生理保健、不良生活习惯与性生理发展、避孕与各阶段的补救措施、意外怀孕对青少年的危害、艾滋病与其他种类性疾病的预防、禁毒知识;5.预防性犯罪。包括性骚扰的预防与防御、性违法与性犯罪的预防与防御、犯中的求助与救助的途径和方法。总之,通过传授知识,我们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建立良好的性道德,珍爱生命、珍爱青春,教会他们学会选择、学会尊重、学会自律、学会自护。大部分内容,应通过初中和职校(高中)的教育,循序渐进地教给学生,而到了大学阶段则因偏重婚姻家庭。

我认为在高职校性教育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职校一二年级的学生为主,这个阶段学生都处在16、17岁,随着和异往的增多,很多人急于想了解异性,进入了对异性的狂热期,这个阶段主要以性生理和性保健及预防性伤害的教育内容为主。这个阶段应该采取灵活的课堂教学,但不宜激发学生的“猎奇”心理,避免把性教育变成普黄;第二个阶段以职校三四年级的学生为主,这时学生随着和异往的密切和对异性有了一些了解,步入了浪漫期。这个阶段以性心理、性道德教育为主。可以采取把这部分内容放入哲学和心理健康教育里,也可以通过开讲座的形式来讲述。这个阶段主要是树立正确的性观念、性道德,尊重自己,关爱他人。

(三)性健康教育课的授课方式应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参与讨论学习,教师重在引导。要想上好一堂性教育课,首先必须先“脱敏”,毕竟是在正式的场合,谈论敏感的性话题,所以上课前必须先让大家放松。放松的方式有音乐、幽默、笑话等。通过我的上课经验,我想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卡片法、体验法、案例讨论法、角色扮演法、同伴教育法、社会调查法等。这些方式都是以学生参与为主,老师引导为辅。如果用“满堂灌”的方式,只能使性教育课流于形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

如何在高职生中开展适宜的性健康教育,健全学生的人格,让学生终生受益,是给所有职校老师提出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刘达临。中国当代性文明――中国两万例性文化调查报告[G].上海:三联出版社,1992:44.

[2]王羽。浅谈我国学校青春期性教育[J].科技信息,2008,21:509.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9篇《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16 130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