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填写指南【优秀6篇】

发布时间:

全国教师管理系统 篇一

关键词 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调研报告

中图分类号:G526.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1-0017-02

1 基本情况

镇海区每年均设立教育技术装备专项资金,保障全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均衡发展,促进学校数字化校园发展。截至2013年底,全区教育技术装备累计资产达1.70亿元,生均教育技术装备经费累计达4713.85元。计算机总数10 295

台,计算机生机比3.50:1;2000年,开始建设镇海区教育城域网络,2001年,创建了“镇海教育信息网”,并以“网站集群”的形式构建了全区中小学校园门户网站。2005年,所有中小学校建成校园网络系统,并接入区教育城域网;2006年,全区教育城域网因特网出口带宽升至1000兆;2007年,在全区中小学普通教室普及多媒体教学系统;2010年,完成镇海区IDC机房一期升级改造;2010年,在全省率先开展一对一数字化学习(俗称“电子书包”)项目实验;2011年,开展电子班牌实验,探索德育信息化建设新途径;2014年,所有中小学建成校园无线网络。2013年9月,“镇海教育信息网”荣获第二届全国教育门户网站“区县级教育门户百佳网站”称号。

2 调研情况

共抽取了15所学校进行问卷调查,并在部分学校召开了教师座谈会,全区各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基本发展现状情况如下。

规划先行,教育信息化的领导意识显著增强 2011年1月,镇海区推出县级教育信息化“十二五”规划(即《镇海区教育局关于加快推进智慧教育建设的意见》),对“十二五”期间镇海教育信息化进行了部署,并将2011年定为“智慧教育推进年”[1]。对全区中小学的教育信息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5所学校已全部建立了校级领导教育信息化负责制,专门负责全校教育信息化建设。2014年9月,全区各学校正在制订新一轮的三年目标发展规划,目前66.7%学校已经完成制订并,33.3%的学校尚在制定过程中。其中,53.3%学校制订了教育信息化专项发展规划,46.7%的学校将教育信息化规划体现在学校综合发展规划之中。

管理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校园门户网站是一所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的综合体现,也越来越受到各级各类学校的重视。全区所有学校均建有校外可访问的门户网站。学校通过校园门户网站实现信息、资料共享、工作安排等各项教育管理目标。在现有的校级教育信息化应用系统中,最常使用的是“网上个人存储空间”和“家校互通平台”,两者普及率均为86.7%;其他的有“校园一卡通系统”普及率约为60%,“电子邮件系统”普及率约为46.7%,“身份管理与认证系统”普及率约为33.3%。这些信息应用系统的使用对象基本上都是教育工作者,目前尚未对学生开展相关服务。

校园一卡通系统功能逐渐丰富,主要作为学生的学生证、考勤卡、图书借阅证、门禁卡、就餐卡等,部分学校开始尝试购物卡功能。

教学信息化应用不断深化 目前,镇海区有16所学校正在开展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验项目,占全区学校总数的50%。在这次抽查的学校中,有6所开展了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验项目,占总数的40%。教学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而教育教学资源在学科中的应用水平直接反映了学校教学信息化的水平。

调查中发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应用融合,普及率最高的三门学科分别是语文93.3%,英语93.3%,数学66.7%。“备课”和“课堂教学”是教师最常使用信息技术的两个教学环节。

教师教学中最常使用的数字资源是PPT类教学课件,100%的学校教师会应用到;其它常用的数字资源类型有:电子教案占86.7%,课程视频占73.3%,习题库占46.7%等。以上数据表明,信息技术在学科中的应用普及,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技术本身是否便捷、是否符合教学的要求、能否让教师快速找到所需的资源等等,这些都直接决定了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的水平高低。

3 问题与不足

各类管理应用系统数据不统一,阻碍管理信息化深入发展 在现有的校级管理信息化系统中,各学校都不同程度建立了办公自动化系统、教学教务管理系统、图书馆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学生学籍管理系统、数字档案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但由于各个业务管理部门归口不一,这些管理信息化系统基本上不能实现数据的共享,这仍是当前基层学校教育管理信息化面临的最大的问题。

本地资源建设缺少系统性,成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主要瓶颈 调查中发现,各学校都在不同程度的购买、或者自建学科教学资源。但这些都是以教师个体行为为主,缺少统一的、系统性的设计。同时,在学科教学中,教师也在为一时找不到合适的教学资源苦恼。我区已开始统一规划并实施镇海区的“网上课堂”项目,这是系统性规划学科资源建设的一个有益尝试,但目前,仅仅局限于初二、初三的部门学科内容。在学科资源建设中,如何有效实现省、市、区、校等资源建设的联动机制,将直接影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水平。

先进教育理念与国际化视野相对滞后,教师教育技术水平仍待提高 调查中发现,教师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水平普遍不高,许多学校的电子白板普遍存在功能性浪费现象。各种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成功案例也不多见。教师仍然缺少教育技术能力专业培训,尤其是缺少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与创新方面的理念与实践培训。教师队伍建设成为下一阶段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核心工作之一,各个学科都急需打造一支拥有高水平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教师队伍。

4 对策与建议

为每一个学生构建数字学习空间,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新模式 根据镇海全区智慧教育建设目标,到2015年,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验项目基本普及到每一所中心级及以上学校,校本教材基本实现数字化。在镇海区中小学数字化教与学教研大组的组织协调下[2],逐步扩大项目实验范围,进一步探索数字化环境下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与创新,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为每一个学生构建数字学习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能力,促进交流与协作,给学生以多元发展及评价,培养面向21世纪的技能。

提升学生正确地应对新的信息来源能力,开创德育信息化新天地 探索网络德育导师制、数字故事、电子班牌[3]等三位一体的德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机制,促进信息技术与德育的深化融合。通过导师的正确引导,使学生理性对待新的信息来源;运用数字故事讲述身边的真人真事,激励学生相互学习、成长;用好电子班牌,促进学校的班级文化建设,促进德育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与创新,应对21世纪的挑战。

为每一位教师构建数字工作空间,积极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 2013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总体方案》[4],明确了“两级建设、五级应用”体系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全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2014年10月,《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指南》[5],明确了各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类教育机构(学校)按照“核心系统国家建、通用系统上级建、特色系统本级建”的原则,实现信息技术在学生教师、教学科研、后勤保障等各项日常管理工作中的广泛应用。这两个部级文件的出台,为县市区的“三通两平台”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当前各学校要积极贯彻两个文件精神,认真梳理学校原有的管理系统,进一步规范学校各类数据的建设与应用。

参考文献

[1]尹恩德。全面推进区域智慧教育建设的策略与实践:

2011―2013年宁波市镇海区智慧教育实践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19):12-13,16.

[2]尹恩德。2010―2012年宁波市镇海区数字化教与学区域发展之路探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11):53-54.

[3]尹恩德。电子班牌在教育教学中应用初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14):41-42.

[4]中国教育信息化网。关于印发《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函[EB/OL].http:///news/

annce/n20130807_4677.shtml.

全国教师管理系统 篇二

袁贵仁指出,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创新速度最快、通用性最广、渗透力最强的高技术之一,信息化已经成为很多国家的战略选择和国力竞争的前沿。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基础和先导工程,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支撑和保障。没有教育信息化,就不可能实现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他强调,教育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含了很多方面的工作,教育管理信息化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去年9月,国务院召开了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延东同志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之所以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三部委又专门就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进一步进行部署,就是因为这项工作实在太重要了。目前教育改革发展中的一些瓶颈问题、社会关注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都迫切需要通过教育管理信息化加以解决。加快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好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全面准确地掌握全国学生、教师和学校办学条件的动态数据,对于加强教育监管、辅助教育决策和提高教育公共服务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他要求,要加快建成覆盖全国各级各类教育的学生、教师和办学条件基础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和决策服务平台。一要着力建好基础设施。这是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的重要前提。要以国家、省两级数据中心建设为重点,逐步构建全国联网的教育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体系。

二要切实保障数据准确。这是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要在全国实行学生和教师“一人一号”、学校“一校一码”,建立学生、教师、学校经费资产及办学条件三大基础数据库,为每一名学生、教师和每一所学校及其资产建立全国唯一电子档案,确保数据准确,有据可查。

三要不断强化应用服务。这是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的主要目的,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充分发挥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的重要作用,推动系统在国家、省、地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五级的应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教育经费预算安排,对学生资助计划、义务教育营养餐计划、学生异地转学流动、义务教育“控辍保学”等工作要以平台中的基础数据为依据。

四要全面落实保障措施。这是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条件保证。要理顺工作机制。各省市和地方要建立教育、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共同协调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机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一把手要亲自负责,做好业务部门与技术部门的配合协调,按照任务完成时间倒推工作进度,明确分工,加强督查,责任到人。要加强队伍建设。地方要建立两支队伍,即以业务部门为主体的信息系统应用队伍和依托各级教育信息技术部门的技术服务队伍。要保障经费投入。财政部已安排专项经费,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省级教育数据中心建设。各级行政部门也要加大经费投入,同时,建立长效的经费保障机制,把系统建设、系统应用、人员培训、信息系统升级、信息安全建设、日常运行维护与服务等支出纳入年度预算。

袁贵仁特别强调了正在部署实施的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他指出,这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学生管理信息系统,也是中央领导同志和社会都高度关注的一项工作。系统主要对学生学籍、转学、升学等业务进行信息化管理,通过全国联网实现对全国中小学学生动态监管。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将统一采用教育部开发的系统,年内全部建成。各省(区、市)要在今年8月底前完成系统部署工作,在9月底前完成全部学生数据的采集与入库。现在使用自建系统的省市要在今年年底前全面纳入教育部系统开展学生学籍管理工作。各地市、县和学校要积极开展系统应用,将系统纳入日常学籍管理工作,通过系统完成学生升学、转学等工作,实现学生学籍的信息化管理。

全国教师管理系统 篇三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常态管理;机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21-0051-03

一、引言

中国是教育信息化的实践者、受益者、推动者,抓住教育信息化历史机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应用驱动,在发展顶层规划、推动方式、工作机制、发展模式等方面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做法,在条件落后的情况下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绩。[1]学校信息化能力建设是国家教育信息化的主阵地。学校信息基础设施与能力建设、创建教育信息化环境是国家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任务。教育是一项国家事业、全民事业,也是最重要的民生事业之一。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近两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治理要率先现代化”,“法治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可靠保障”。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无疑就是推动教育治理现代化和依法治教,从而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力量、途径和标志。[2]学校教育信息化数据的真实、准确、完整,完善的信息化管理和应用,关系着国家信息化教育重大决策、教育信息化的深化应用。教育信息化创新是指学校探索教育理念与模式创新,推动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探索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机制。利用网络技术,实现丰富的教学资源的共享与传播,使学校实现教育教学、教育管理和服务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二、信息化顶层设计创新管理

1.信息数据管理体系

国家教育信息化规划旨在建立一个完整的信息数据管理体系。信息数据管理是一个信息数据流动的过程,各级各类部门必须做统一的数据库,不同的部门负责整理和管理信息数据。第一,省地县学校做统一的数据库,有一些业务系统相对独立的,通过信息技术,进行同步数据应用。第二,全国统一编码体系,全国各级各类专业、装备、教师、学生实现唯一的终身核心编码。第三就是跨部门的对接,如与公安部门对接,互利互惠,防止编造性信息,与教育部提供的学历信息、社保就业信息等的对接。上述基础数据库的三个方面的同步应用、统一编码、跨部门对接等对我们学校教育信息化来说避免了重复性。学校教育信息化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有利于促进各级教育机构的同步应用,是实现国家教育信息化的主阵地。

2.信息系统整合环境

信息基础数据库通过管理信息化系统进行操作,形成具有执行力的数据。国家规划的管理信息化系统主要有5个大类,20个左右信息系统,三四十个可操作化的业务体系。并开发和部署了各个省级的管理系统。学生类的管理系统有6个,包括学前教育的管理系统(幼儿园)、中小学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学生管理系统、高等教育学生管理系统、学生资助管理系统(基于各类学籍管理学生资助的管理系统)、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系统;教师类的管理系统有教师通用管理信息系统、教师专项业务管理系统;学校类系统有四个,包括学前教育机构资产及办学条件管理系统、中小学资产及办学条件管理系统、中等职业教育学校资产办学条件管理系统、高等教育学校资产办学条件管理系统;教育规划与决策支持信息系统有三个,包括学校规划与建设的地理信息系统、教育统计管理信息系统、教育决策信息系统;还有其他业务类的管理信息系统。各级各类电教系统通过信息系统将这些数据整合起来,变成可用、可操作化的一个信息化环境。

3.管理服务平台建设

2015年6月甘肃教育管理服务平台初具规模,方便于全省各级各类教育管理应用机构的登录管理与应用。甘肃省全面完成了省级教育数据中心的建设任务,对接了包含学前教育管理系统、中小学生学籍管理系统、中等职业学校管理系统等7个部级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成了甘肃省义务教育人口监测系统、甘肃省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管理信息系统等6个省级系统。2015年5月,我省作为全国试点省份,开始升级教师管理信息系统,预计于6月底全面完成。随着教师信息系统的全面完成,中小学教师的学历、职称、接受培训情况全部记录在册,结合我省正在实施的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教师培训将更加科学有序。

通过对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的高度认识,使每个系统的数据资源建设具有持续的动力来源,资源充分涌流,学校认识到自己在教育信息化管理的角色定位,转变机制创新管理,制订教育信息化行动计划,实现系统整合与数据共享,推动学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

三、中小学学生学籍信息的建立与维护

1.学籍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动态管理

2012年3月教育部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驱动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小学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顶层设计形成。2013年5月,甘肃省开始部署中小学学生学籍信息采集的培训,逐级培训,有序进行数据的采集。2013年8月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学生学籍管理办法》,逐步规范学籍系统的操作,加强学籍管理的长效机制,确保信息真实、准确、完整。加强了对学籍系统的动态管理,向应用驱动转变。2014年1月10日全国联网试运行。2015年1月21日,教育部通过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为全国中小学生发放了正式学籍号,实现全国学校“一校一码”、学生“一人一号”,标志着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进入新的应用阶段,将在中小学招生入学、学籍注册、学籍档案管理、学籍异动、升级、毕业、成长记录等方面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2.数据质量核查机制的建立与维护

学籍信息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我们也认识到当前学籍信息存在问题,部分学生学籍信息存在缺项、有误、未更新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教育部于2015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快问题学籍处理和建立数据质量核查机制的通知》[3],建立全国教育技术服务网络平台进行网络培训,通过手机教育技术服务平台搭建家长、教师、学籍管理员之间的沟通平台,再次核对学生学籍信息数据,确保学生学籍信息质量,更好地发挥学籍系统效益。在数据的核查更新中,着眼于学生信息的真实现状来分析处理,以疏导的方式解决问题,确保学籍系统的动态管理。

本次核查中,现住址以公安户籍管理部门户口本为依据还是以房产证为依据?填写标准有14项,学生现在居住的地址,具体到村庄、街区门牌号。现代家庭的住址,由于有多处居住地、家庭成员不在同一户籍等原因,趋于多元性、多极化态势。在多变的元素中,探索统一要素,促进学生信息数据核查管理的准确。在实践操作中,分析数据是关键,学生现住址,就同一学生、家长的口径不同,以爷爷奶奶的居住地址,或以父母的,动态变化较为复杂,房产依据变化大。以户籍户口分析,由于部分家庭居住的变动、家庭成员的变化等因素,地址信息数据没有及时更新,较为陈旧,但统一信息数据的因素确切。本着要求家长携带家庭户籍簿核查与确认为基本点,以当前学生户口所在户籍户主的地址为依据,来确定学生的现住址,并分析确定其他信息,来综合处理。本着认真的态度与学籍管理人员的同仁们探讨问题,通过教育技术服务平台的上下交流衔接,以学生就近入学为原则,确定为学生现在真实居住的地址。

在家长核查学生信息过程中,家长对信息安全等问题表示担忧,在2015年6月1日教育部关于“全国教育技术服务平台”有关问题予以答复,并逐步优化了教育技术服务平台的性能。[4]“确认表”上传的目的及意义在于作为电子档案存档,互促互建,确保学籍信息的准确。班主任帮助有困难的家长拍照上传“确认表”,能够有力疏导学籍信息的核查进程,并促进家长提高对学生学籍信息重要性的认识。

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的真实、准确、完整,能够有力驱动学籍数据的建设,全面提高国家教育管理决策水平,为教育部门开展工作提供了支持。我们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做好学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建立长效的核查机制。教育信息化学生学籍采集的数据得到进一步应用已成为一种趋势,提高学校学籍管理人员业务能力,做好数据,用好数据。以用促建设,将教育信息化管理深度应用到信息化教育教学决策中,开展日常教学管理,提供精细化服务,提高应用常态化,提高教育现代化。

四、基础教育资源及平台的管理与应用

1.两级资源公共服务平台驱动应用

2012年12月28日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正式开通运行,全面推进了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2014年国家云平台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 晒课活动,各地积极行动,汇聚优质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实现跨越式发展,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初具规模。甘肃省电教系统在教育信息化推动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建成了“甘肃省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积极推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截至5月底,甘肃省报名晒课教师位列全国第六,晒课数位列全国第四,教师参与率位列全国第一,有效地支撑和推动着中小学教学方式的变革与创新。2014年甘肃省通过服务平台成功地举办了首届甘肃电信杯微课教学大赛,云平台引导教师多维解读微课、学习制作微课2552节。全省小学组489节,获奖率为39.66%,本校参赛12节,10节获奖,获奖率为83.33%。我校取得的成绩得到了领导的充分肯定,各位教师从微课教学中获益。微课是非常符合小学生的视觉驻留规律和认知学习特点,促学生自主学习,能够让学生花更少的时间学到关键的内容。一些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认识到,“运用录屏软件制作”的微课优于“课堂实录”制作的微课,“课堂实录”制作的微课往往陷入看别人学习或看热闹的尴尬境地,而“运用录屏软件制作”的微课更适合学生自学,积极引入微课,助力高效课堂的建设。但是我们对信息化环境下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如何深化应用还有很大的差距。

2.“互联网+移动端”的学习模式

2014年7月成立“甘肃教育移动学苑”微信公众平台,打破空间限制,为学校提供了一个形象展示的平台,为教师提供了一个管理班级的工具,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方便学习的渠道,为家长提供了指导,教会家长如何辅导孩子,是我省推动探索移动学习和泛在学习的一种有力尝试。探索出了“互联网+移动端”的学习模式,荣膺2014年甘肃十大重大信息化事件,在全省深入推进了“网络空间人人通”的建设进程。2014年9月5日甘肃省教育厅启动了“甘肃教师学苑”,由网络学习平台和微信公众平台组成,可选择移动学习、在线学习和混合交叉的方式学习,内容包括人文素养、教育资讯、教学风采等版块。版块内容涉及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美学等,利于及时了解国家教育方针政策,进行教育教学实践。平台充分体现教师通过学习人文知识和思想,提高审美情趣,增强理性思考和文化鉴赏能力,内化为教师的人格品质,在学习效仿中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特色。平台的学习管理纳入教师继续教育日常管理,进行学分认定,积极投稿,开展互动,形成常态化管理,推动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

五、结语

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和应用需要开展更加高效的顶层设计,规划仅仅是前提条件,良好的执行力才是规划得以落实的生命力,学校是落实教育信息化的实施主体。学校在教育信息化发展中障碍依旧存在,在大数据时代学校网络带宽不足,不能支持同步课堂装备的有效应用;管理信息化与教学信息化不能够有机结合起来,带动教学质量提升;教师和学生应用需求资源与教育信息化的常态应用还有一定距离。我们学校教育信息化管理与应用实践中,理顺信息化发展方向,探索管理平台与资源平台的整合,数据同步应用,以用促建,让教师充分用起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真正发挥作用,形成可用、可操作化的一个常态管理与应用的信息化环境,实现教育管理和服务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报。教育信息化点亮人类教育梦想――写在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开幕之际[EB/OL].http:///news/n2/n20150525_24901.shtml.

[2]任友群。以科学决策促进教育现代化[EB/OL].http:///news/n2/n20150602_25171.shtml.

[3]教基一厅[2015]2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快问题学籍处理和建立数据质量核查机制的通知[EB/OL].http:///laws/new/n20150327_25123.shtml.

全国教师管理系统 篇四

[本刊讯]为加快推进国家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在教育部领导和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的领导下,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从2011年开始全面承担了“教育服务与监管体系信息化建设”(简称“小金教”)项目的具体实施工作。目前,该项目的建设工作稳步推进,并取得初步成效,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公共支撑保障项目建设方面。教育部数据中心一期建设已完成并投入使用,二期建设也通过了立项评审,计划2012年7月完成安装调试并正式运行。中央级门户系统与应用集成工作巳全面启动。计划2012年6月前完成数据展示系统、综合门户系统、应用支撑平台的建设,并开始对新建业务信息系统和目前部内其他司局单位已建系统进行集成,实现系统和数据的整合。信息系统总体技术设计和教育基础信息数据库规划设计完成了70%的工作,已有公共中间件选型方案、总体技术架构设计方案、教育基础数据库建设规范等11项阶段性成果。已开展安全体系建设工作,并启动了教育部教育电子认证二级系统建设。同时,已完成全国教育机构统一编码管理系统一期建设,实现了对全国56万多个教育机构的统一编码。

二是业务信息系统和教育基础数据库建设方面。已经启动了学生、教师、学校(含办学条件)和专项等4大类业务中的14个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工作。其中:全国中小学校舍信息管理系统一期已在全国部署应用;现已启动二期建设。计划2012年8月完成开发。全国学前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已完成一期开发,并在河北省进行试点工作,2012年4月开始在全国范围投入使用。全国中小学学生学籍管理(含营养改善计划管理)系统已启动,计划2012年6月完成一期建设。并率先在全国营养改善计划项目试点的680个县投入使用;二期建设计划2012年12月完成开发和试点。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教育决策支持统计服务系统和直属高校基建管理信息系统等3个系统也已启动,计划于2012年12月前完成开发和试点。近期将启动的还有:中职教育学生学籍管理系统、全国师资管理信息系统、中小学学校管理系统。同时,通过系统建设和数据集成等多种途径将建设全国学校数据库、学生数据库和教师数据库;到2012年底,基本完成全国教育机构数据库,学前、中小学、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学生数据库和部分教师数据库的建设工作。

从总体情况看,“小金教”各项工作推进有序。但也面临一些问题。如:省级数据中心建设,系统数据采集和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学生、教师统一编码等。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近期将集中精力、重点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以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

全国教师管理系统 篇五

东方金鸟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是注册于北京海淀区中关村的外商独资企业,以教育软件开发和发展远程教育网事业为主要经营目标。东方金鸟企业集团旗下的北京东方金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研制自主版权的教育软件,是东方金鸟这个面向中国教育的全新企业集团的技术核心实体。公司独具匠心设计开发的远程教育系列产品,在业界被得到充分认可。企业集团采用开放和合作的方式,建有针对不同客户目标的远程教育运营平台,提供给各地优秀的教育机构和教师开展远程教育业务。企业集团以推动中国教育发展为己任,整合优秀教育资源,与教育主流媒体进行高端合作,建设了服务全国的、独具特色的远程教育互动服务平台――东方金鸟远程教育网。

一直以来,我们以优质服务和一流的技术赢得了客户的认可和信赖,其业务遍及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视频会议系统、宽带多媒体平台、语音与数据传输等多个领域,与多个部委、教育主管部门、高等院校及银行、石油、煤炭、保险、邮政等行业、大型企业开展了多层次合作,目前已成为中国领先的远程教育服务提供商。

在业务蒸蒸日上之时,公司又与在基础教育界有广泛影响力的主流教育媒体达成深入、广泛的战略合作,这必将对公司的品牌建立、资源组织、渠道建设、终端销售、新的商业模式的产生等方面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一个面向中国教育的、开放共享的东方金鸟师生互动网络平台正在茁壮成长,一个旨在建立我们在业界的影响力、领导力和对中国教育事业推动力的全新的“中国教师报-东方金鸟行动”已经开始。

2007年公司成功联手风险投资,为东方金鸟远程教育业务的快速腾飞打下了更坚实的基础。

公司的主要管理团队成员,有创办中国首批著名的远程教育网站的经历,有利用互联网联合各大教育培训机构进行远程教育运营的成功经验。向中国教育界提供真正符合国情的实用软件产品和服务,是我们孜孜追求的梦想。

【公司远程教育产品】

我公司提供的软件产品包括教师备课系统(课件制作个人版和企业版)、网络课程资源管理系统、针对学校/企业/培训机构的E-Learning远程学习系统、网络视频加速系统、网络视频教学和视频会议系统、远程考试与资格认证系统、网站系统以及与硬件厂家联合生产的手写笔备课系统等,主要产品能提供面向英语国家、台湾地区以及东盟的英语、泰语、马来西亚语及Big5繁体版本。这些产品完全符合中国网络教学实际需求,使用范围为中小学、大学、成人教育、非学历短期培训和企业教育培训等。我们产品的最大优势在于:

网络版课件制作系统,在普通28.8K拨号上网的互联网环境下,可以将老师用粉笔、黑板在课堂上的讲课过程,在电脑网络上得以原貌重现。在宽带网络上,它具有视频、动画、现场摄像等表现功能。个人版不追求高压缩率,可以提供多路视频、录屏等高端功能。

网络课程开发采用屏幕实录和指示笔授课方式,制作过程非常简单,传达信息充分,课件画面生动活泼,清新明快,利于提高学习效果。

将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备课、录入、美工、技术合成等复杂程序简化为“课件生成”一道工序,教师不必学习许多计算机知识便可以在学校或家里直接制作课件,被北京教师称为易学易用的“傻瓜软件”。

支持批量制作大量网络课程资源:可以将授课内容制作成光盘,适合具有优秀教学资源的资源中心运营。针对优秀教学课程,批量生产电子教案,速度快,质量高,可以节约大量费用。

完善的远程教育学习管理运营功能:具备了E-Learning系统运营中会员管理、收费管理、学习管理、教学管理、作业答疑考试管理等综合管理功能。远程教育管理平台具有不同的版本细分,为学校、企业、培训机构量身定制。

部分产品近期还荣幸地被教育部、电子信息产业部主管部门评为“中国远程教育教学平台解决方案推荐使用产品”。

【公司的远程教育运营服务】

公司推出了服务全国教师和学生的“Q学网”――一个全新的远程教育新模式运营平台,受到教育部媒体《中国教师报》的热情关注,在业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力。这是我公司自2005年开始自主研发的“东方金鸟远程教育平台”,它改变了中国远程教育多年来以“网站”为中心、以“企业”为中心的传统运营模式,建立起以“学校”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新型远程教育运营模式。东方金鸟远程教育平台一经推出,立即引起行业专家、教育机构、教师、家长、学生的广泛关注。

全国教师管理系统 篇六

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据了解,此次《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文件中, 针对信息化教育教学方面的改革,《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十二条“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中明确提出了以下内容:

(42)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推进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改革发展。

2.三部委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通知》,联合在京召开全国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

7月18日,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进一步加强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工作下发通知。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建设目标,突出工作重点。“十二五”期间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工作重点是:建设覆盖全国教育的学生、教师、经费、资产等管理信息系统,建成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上述系统“统一开发、分级部署”。2013年重点建设全国学生管理、教师管理和学生资助管理等信息系统,建成全国学生数据库和教师数据库;2014年重点建设全国学校经费、资产及办学条件管理等信息系统,建成全国学校经费、资产及办学条件数据库。

二、加强两级建设,推动五级应用。“两级建设、五级应用”体系是工作关键。两级建设是指:在部、省分别建立部级和省级数据中心,建设数据集中、系统集成的统一应用环境。各地要参照《省级数据中心建设指南》,整合本地基础设施资源,于2013年底初步建成统一的省级数据中心。五级应用是指:各类系统均同步统一部署国家、省、地市、县、学校五级应用(其中部级应用部署在教育部数据中心,省、地市、县、学校4级应用部署在省级数据中心),确保数据的准确和完整。

三、强化组织领导,理顺工作机制。“统筹规划、统一建设、集中运行、分步推进”。各地要在教育信息化统筹管理框架下,由教育、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共同建立的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领导机制,全面负责本地区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

四、做好整体设计,完善配套制度。《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总体方案》(另文印发)对信息系统和技术路线进行了顶层设计。要结合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的工作部署,实现学生、教师、经费、资产及办学条件等各类数据管理的信息化和数据交换的规范化。建立配套电子档案制度,严格规范电子数据管理,通过系统应用和数据电子签章、电子签名等技术手段保证系统数据的全面、及时、准确和安全。

五、健全责任体系,加强队伍建设。各地和学校要指定专门机构,确定专职人员,建立各层次相互配合与补充的系统应用和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各单位要建立健全责任制度,将责任落实到人,将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管理工作作为教育督查重要内容,强化监督检查。

六、加大推进力度,保证经费投入。各地和学校要加快管理信息系统实施进度,各级财政部门按规定统筹现行相关经费渠道、增加经费支持等方式,做好省级数据中心建设、教育部配发管理信息系统的部署实施和培训应用、信息系统开发与升级、信息安全建设等工作,并将系统建设、系统应用和日常运行维护与服务费用纳入年度预算,保障系统建设和运行维护的需求。中央财政将对各地信息化建设工作给予适当奖补。

7月31日,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在京召开全国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系统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加快推进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确保今年取得突破性进展。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出席会议并讲话。

3.亚太27国官员专家来深研讨教育信息化

11月26日,“2013亚太地区教育信息通信技术高层专家会议”在深圳开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高级官员及亚太地区27个国家的教育部长、专家和行业精英齐聚深圳,就促进、推广和深化教育信息化政策、研究和实践展开多角度对话。

本次会议以“创造良好政策环境,促进可持续创新”为主题,旨在为分享亚太地区各国教育信息化政策、挑战、经验搭建高端对话平台。同时,甄别亚太地区可推广和可持续的信息通信技术模式和创新,考量各国在实施可推广创新方面存在的机会、约束和未开发的资源及其相对应的现有政策、能力和伙伴。此外,会议将从地区角度和国家层面给予支持,为推广学校层面教育信息化创新,提供政策推动的路线图。今年会议主要汇集了教育体制信息化主流中的三类行动者:政策制定者、研究者及实践者。侧重于部长层面的讨论和参与者的反思,促进政策研究和实践之间的对话。讨论将致力于总结和精细化具体的解决方案,提出有依据的政策并实施。

大会由中国教育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和深圳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深圳市教育局承办。

4.《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总体方案》和《省级数据中心建设指南》印发实施

4月,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省级数据中心建设指南》。《指南》确定了省级数据中心的建设目标及应遵循的原则,提出了建设的总体要求。在建设内容上涵盖:省级数据中心分类、机房设施、省级教育管理云平台、公共软件平台、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运行维护与技术服务体系等六项主要内容。同时,《指南》为省级数据中心的建设提供了“规划内容与测算方法及参考案例”、“统一规划的国家信息系统一览表”等参考信息。

7月,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总体方案》。方案包括建设意义与发展现状、指导思想与建设目标、建设任务、总体架构与技术路线、两级建设与五级应用体系、组织与实施等六方面内容。要求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总体方案》的部署,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统筹规划,积极做好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部署实施工作,保障系统的运行维护和全面应用。

5.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基本建成

在各地共同努力下,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首次数据采集工作已基本完成。这为下一步全国统一学籍号分配和全国联网进行学生跨省转学业务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日,教育部对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截止到2013年11月底的进展情况进行了通报。通报指出,入库率(进入全国系统学生人数与2012年教育事业统计学生人数比)达到90%以上的省份有21个:天津、河北、内蒙古、上海、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兵团;85%-90%(不含)的省份有3个:山西、辽宁、陕西;低于85%的省份有8个:北京(目前最新统计已经达到90%以上)、吉林、黑龙江、江苏、山东、河南、湖北、重庆。

通报要求数据采集及补录工作基本完成的省份要进一步提高入库率,加强数据特别是学生身份相关信息的审核,提高数据质量,减少问题学籍。同时,要做好中小学校基本信息核对和地方自设行政区域信息上报工作,确保数据的全面性和完整性,做到不漏一区一县、一校一生。

6.“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正式进入全面应用阶段

据悉,去年11月正式启动的“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正式进入全面应用阶段,项目配备的设备陆续安装调试到位,配套优质数字资源正式开播,全国近50%的教学点已利用项目配备的设备与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正式开始开课。

为帮助教学点教师掌握设备和资源的使用方法,教育部对全国1000名骨干教师进行了集中培训,帮助各地组建由管理者、技术人员、教研员和一线优秀教师组成的培训者团队,利用暑期对当地教学点教师进行专门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

9月2日开学第一天,教育部组织制作的《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特别节目,在中国教育电视台播出,并通过网络和IP卫星播发到教学点。同时,教育部还建设项目专题网站,教学点教师、中心校教务人员可以通过登录网站、拨打呼叫中心热线电话、发送邮件等方式进行资源接收、教学应用等方面的咨询。

为确保播发资源切实满足教学点需求,教育部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和一线优秀教师优化资源内容设计,开发出“教师上课”、“学生自学”和“拓展资源”三大部分内容,覆盖小学1-3年级语文、数学、英语、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音乐、美术和体育8个学科,将通过卫星和网络两种形式结合教学进度分期传输到全国教学点,供广大教学点师生免费使用。

7.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启动

为贯彻落实国家教育信息化总体要求,全面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育部决定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教育部提出,将建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体系,到2017年底完成全国1000多万名中小学(含幼儿园)教师新一轮提升培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推动每个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

教育部要求,各地要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纳入教师和校长培训必修学时(学分),原则上每五年不少于50学时。试行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学分认定,推动学分应用,激发教师参训动力。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本地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新一轮全员提升培训。地市及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通过专项培训和专题教研,组织开展区域性教师全员培训。健全中小学校本研修管理制度,确保研修质量。中小学校要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作为校本研修的重要内容,将教研与培训有机结合,重点通过现场诊断和观课磨课等方式,帮助教师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用结合。

教育部依托现有资源,建设资源共建共享服务平台,汇聚各地培训课程资源和培训服务信息,建立优质资源遴选机制,推动资源交易与交换。对通用性强的优质资源进行加工升级,启动教师培训MOOC(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建设工作,利用合作项目引进和开发优质资源,建立优质课程资源库。各地要重点建设典型案例资源,支持中小学与高校及教师培训机构合作,开发微课程资源,满足教师个性化学习需求。充分利用已有平台汇聚本地资源,与国家平台实现互联互通。

教育部要求,各地要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资格认定、资格定期注册、职务(职称)评聘和考核奖励等的必备条件,列入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和校长考评的指标体系。中小学校要将信息技术应用成效纳入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促进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主动应用信息技术。各省要安排专项经费,支持管理平台建设、专项培训、资源开发和能力测评等工作。中小学校要在学校公用经费中安排资金,为本校教师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创造良好条件。

8.“教育管理信息化・智慧校园建设研讨会”成功召开

9月16-17日,“教育管理信息化・智慧校园建设研讨会”在河北省石家庄市隆重召开。本次研讨会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河北省教育厅、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共同主办,石家庄市教育局承办。来自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相关领导、各类学校主管领导及教师、专家技术人员、业界人士参加了会议,研讨会开幕式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任展涛主持。

2013年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关键之年。时值“全国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视频会议”结束不久,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受到高度重视之际,本次研讨会的适时召开,对明确我国教育信息化未来几年发展方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研讨会以“教育管理信息化・智慧校园”为主题,以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重点议题,以构建各级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智慧校园为目标,对我国教育管理信息化和智慧校园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探讨。

9.MOOCs创新教育模式 传统教育面临挑战

近两年,发源于美国的MOOCs风暴席卷全球,中国也被卷入这场浪潮中。

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首的高校开始对这一全新的教育模式进行探索和尝试。5月22日,edX(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在线课程项目)宣布新增15所高校的在线课程项目,首次增加了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日本京都大学、韩国首尔大学等在内的6所亚洲高校。据悉,2013年3月,北大《北京大学关于积极推进网络开放课程建设的意见》,致力于推进网络开放课程建设。2013年9月,第一批北大网络开放课程上线,5年内争取建设100门网络开放课程。北大在校生可获得与传统课堂教学等值的课程学分,其他学生可以获得北大提供的学习证书。清华大学除了将在edX上开发出4门在线课程,也将借助加入edX在线教育平台的契机,全面推动课程教学改革。清华大学已成立大规模在线教育研究中心,近期将开发30门新一代在线课程,将传统课堂与在线教学相结合,推行混合式教学模式。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表示,在线教育的出现打破了大学围墙,必须重新思考并重塑大学与社会的关系。

12月7日,刘延东出席第八届全球孔子学院大会开幕式时指出,要借助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等现代技术手段,加快教学法改革创新。近一两年来,大规模、开放式在线教学“慕课”热(MOOCs)正在全球范围兴起,很多专家学者认为,这是当代教育面临的一场革命,有利于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范围,提高师资效益,激发受众的学习兴趣。要大力提倡和推动孔子学院引入“慕课”教学模式,为各国民众提供更便捷、更优质的汉语教学服务。

10.“2013教育信息化暨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及应用国际论坛”召开

由国际标准化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化研究所、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欧盟标准化与学习标准委员会共同主办、华东师范大学承办的 “2013教育信息化暨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及应用国际论坛”,11月28日在沪开幕。据悉,我国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将进入“标准研制产业发展教育应用”一体化推进新模式,首批“全国电子课本和电子书包标准应用与教育创新示范校”,已在北京、上海、重庆、广东、江苏等地展开试点,其中,上海闵行区以40所中小学、80个试验班的规模,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子书包试点地区。南京以21所公办中小学试点紧随其后。

据介绍,为统一电子课本和电子书包标准,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联合组建了专题组,由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数字化教育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牵头组建标准研制队伍。到2013年11月,《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体系框架标准》和《电子课本信息模型规范》已完成国家标准立项,《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术语规范》、《电子书包终端规范》、《虚拟学具分类规范》等8项标准,也已经完成了草案编写,正在申报国家标准立项。而我国主持研制的电子课本(e-TextBook)标准,已在2012年5月获国际标准组织正式立项。中国作为该标准联合召集人,与国际同仁一同开展该国际标准研制,近期已形成技术报告建议草案。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6篇《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填写指南》,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316 134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