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与语文教学(精选6篇)

发布时间:

语文多媒体教学 篇一

[关键词] 多媒体;教学;对联

在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交互优势,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构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制作小学语文积累运用《趣联巧对》多媒体课件时,我主要从如何刺激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两个方面着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利用多媒体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英特尔公司首席执行官克瑞格•贝瑞特博士在英特尔R“未来教育”中说:“我们整个业界都认识到,如果教师不了解如何更加有效地运用技术,所有与教育有关的技术都将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计算机并不是什么神奇的魔法,而教师才是真正的魔术师。”教师运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通过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媒质,以多种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产生动静结合的画面和智能性启发诱导功能,使枯燥的概念和内容变得直观化、具体化、富有感染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情感、兴趣等心理因素保持良好状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在“松下围棋,松子忽随棋子落;柳边垂钓,柳丝常伴钓丝悬”部分,我充分运用动画,制作了两幅Flash,使课文内容生动、具体、形象地展 www.chayi5.com 现在学生面前,不但大大压缩了空间感和距离感,而且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从而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课件开发程序是用Authorware,片头制作用的是Flash,从对联的起源再到它的演变的过程,产生电影效果,拉近了学生与所学知识的距离,超越了时空,制造了悬念。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带入到对联形成过程中漫长的历史长河情景,又通过动画效果演示和图片资料展示部分名联,形象直观地表现了历代名联的形成与形式;同时,还利用Authorware极强的交互功能,制作了对应的练习,让学生现场操作并回答,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尾展示的是我国历代部分名联,利用图片制作成演示效果,同时,配以古筝《平湖秋月》,使用同学们在意境深远的音乐声中回味和加深对课文知识掌握,教学效果极好。

2、以情景展开,引导学生学习兴趣

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多媒体教学的最大特点主是能够创设形式多样、更为逼真的问题情景,它既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精心剪辑过的录像、图片进行思考,也可以通过录像、图片引出问题进行思考,达到知识迁移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目的。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组合,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交流的问题情境,在老师的引导、启发和激励下,让学生主动、自主地探究。

在《趣联巧对》一课中,我采取了多种导学形式,如知识结构式、文字图片资料式、问题探究式等。首先通过展示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然后展示探究问题让学生置身其中。

3、变抽象为具体,做到“润物细无声”

对联虽然常见,学生从感觉、知觉、表象上并不感到陌生,但要一个小学生真正说清楚它的起源、用途以及具体的对仗要求,他们也很难描述清楚。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共同作用以强化感官,帮助他们建立起空间想象能力。如在讲:“稻草捆秧父抱子,竹蓝提笋母怀儿”这幅对联时,“稻草捆秧”、“父抱子”,以及“竹蓝提笋”、“母怀儿”概念比较抽象,好像联系不大,学生疑问也较大,我就利用两张图片来具体说明了这幅对联的意思,化难为易,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认识。

4、达尔文说过:“最大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多媒体辅助小学语文教学,应有效地把学习方法渗透到教学中。在《趣联巧对》制作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自主解疑、自学探究,给学生充足的学习和良好的互动空间。一是引导学生个体研究,提供并教会操作使用方法。二是引导学生根据多媒体提供的思维和提示,以学促思。专门制作了拓展练习(如图所示)。有对联对仗、填缺字联、连线配对、名联欣赏等。通过学生亲自进行拓展练习的操作,加深学生的理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达到能熟练和掌握对联对仗的基本规律。

5、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内容

评价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在课件开发的过程中实施的评价,目的在于改进课件的设计,便于提高质量和性能;总结性评价是在课件开发结束以后进行的评价,目的是对课件的性能、效果等做出定性、定量的描述,确认课件的有效性和价值,为课件提供改进意见。在课件制作过程中,要根据评价结果合理地进行修改,以进一步提高课件质量和效果。

我在制作过程中设计的对联对仗、填缺字联、连线配对等,学生通过自己亲自操作,程序会迅速对学生所做的答案进行评判,这样就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能及时知道自己掌握知识的程度,经过反复练习,从而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学生通过学习获得某种启迪,受到了教益,学到了真本领,及时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表扬和鼓励,极大地增强他们的学习热情,学习的内部诱因得到了强化,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要想真正地发挥多媒体课件在教学实践中的作用,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素质和能力,我认为:一是要大力开展教育技术培训;二是教师要有创新精神、科研意识,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和不断进取的精神;三是需要共同协作、开发。只要自身素质得到提高,再经过不断地实践、总结,才能使多媒体课件更加完善,从而寻找到教学与课件的最佳结合点,将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和完善,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语文多媒体教学 篇二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景教学多媒体能力培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如果不解放孩子,我们的民族是要毁的。”为了学生能更好的学习,必须学会利用多媒体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谓“情景教学”是教师根据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出符合课文目标要求的CAI课件,辅之生动的文学语言,并借助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再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表象,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仿佛置身其间,如临其境,就在此情景中进行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那么,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制作多媒体情景的过程中,尽量做到精益求精,要为教学服务,切忌盲目追求、哗众取宠、对教学产生画蛇添足的作用。“情景教学”还对培养学生情感,启迪思维,发挥想象,开发智力等方面,不仅可以引情入境,还能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起到传统语文教学方法所不能起到的作用。一 、从感知入手,结合教学实际精心制作

语文中的情景教学是十分重要的,一堂课的成功与否,情景的好坏,使用的恰当与否,可以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读懂课文,深入领会,掌握本节课的要点所在。还要用心设计、精心制作达到惟妙惟肖,引情入景的境界。而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新型先进的教学方式,以其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勾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加拿大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在《媒体通论:〈人体的延伸〉》一书中指出:“媒体是人体的延伸。”不同媒体作用于人体的不同器官,例如录音、扩音系统作用于听觉器官,相当于耳朵的延伸;幻灯、投影作用于视觉器官是视听觉的延伸;而录像、计算机的信息存储等多种功能则相当于人脑部分功能的延伸,运用媒体教学,本身就改变了以往学生无论上什么课都只能面对同一个老师的单一模式,而是让媒体打破他们器官的平衡,并对感官的活动具有强制的作用。

二、是从理解入手,掌握重点,剖析难点

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辅助教学的情景,在于努力把握课文内容精髓的基础上,选择最能为内容服务的音乐,截取或制作合适的背景画面,放入最恰当的地方。目的在于掌握、剖析难点,从而达到情景教学的高潮,完成语文教学优化组合的效果。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多种媒体的长处,并通过媒体的组合,积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感知、理解、记忆和巩固,不仅收到优化教学的效果,还可以使学生受到艺术的熏陶,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如以《月光奏鸣曲》配合《荷塘月色》重点段落的讲解;以清新明快的现代音乐来教授《绿》;用充满神秘色彩的古乐曲配合《 聊斋志异》的有关诗文,用古朴凝重的古筝独奏引出,《论语》的有关内容,用诙谐的音乐插入《我的叔叔于勒》的高潮部分,再加上简洁爽朗、优美和谐的画面做背景,学生就自然地进入了学习情境。随着优美的画面,音乐的导入,使学生惊喜、陶醉、亢奋直至主导他们的情感世界。对深刻领会文章的内涵,掌握重点难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 、从学会做人入手,培养学生的综合认知能力

多媒体与语文教学范文 篇三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整合

多媒体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是一种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当中以高效率完成教学目标的新型教学方式。虽然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范围愈加宽广,但是教师再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小学语文教学当中,不能盲目,应该从多方位进行思考,针对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等,卓有成效地进行整合。

一、多媒体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多媒体技术制作的课件,集形象生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等特点于一身,能够轻而易举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那些枯燥乏味的原始教学资料,经过多媒体技术的加工润色,就会变得更加直观形象。将多媒体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进行有效整合,教师何以通过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一些制作精美的图片或者影音资料,来吸引小学生的眼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春天》这篇课文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个关于春天的小短片,配上舒缓柔美的背景音乐,让学生自动体会到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

(二)陶冶思想感情

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感官和思想,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创设不同的情境来陶冶学生的思想感情。创造情境的依据是教学的目的和内容。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展示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资源来陶冶学生的情操。

(三)拓展维空间

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语文教学,会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将枯燥的文字形象化,将静止的图片动态化。

二、多媒体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整合的策略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所谓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感氛围。“境”是教学环境它既包括学生所处的物理环境,如学校的各种硬件设施,也包括学校的各种软件设施,如教室的陈设与布置,学校的卫生、绿化以及教师的技能技巧和责任心等。由于小学生处于意志发展初期,所以小学生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积极向上、新颖生动的教学情境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多媒体技术能够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各种教学资源集成,以生动活泼的方式呈现在学生眼前。例如在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学生通过文字描述难以在脑海中勾勒出西沙群岛的面貌,当教师在课堂上播放西沙群岛的视频时,学生可以通过大屏幕,观察到瑰丽无比的海水,奇形异状的鱼类,数不胜数的鸟儿,茂盛的密林,这一切仿佛就在触手可及的眼前,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突出动态启发

人通过动态直观的表象理解静止抽象的事物的认知方式与生俱来。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而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有许多与生活脱轨,紧紧依靠教师的口头讲解,小学生难以理解,这将大大阻碍学生的认知发展。多媒体技术能够使各类资源相互结合,为小学生打造一个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世界,让学生亲自领悟,独立思索。如《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对于有些没有见过园林的同学来说,光是依靠文字,很难去想象。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播放PPT课件,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一样游览这座园林之中亭台楼阁,花木水榭,感受建筑的美轮美奂,风格的别具一格,景致的诗情画意。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引导自主学习

新课程大力提倡学生自主学习,突出学生的主角地位,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环境。网络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提供了平台,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自主去搜索浏览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资料,还可以在网上与同学交换思想,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进行人际交流的能力。在学习《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网络上搜集居里夫人的人物资料,还有本文的学习目标等学习资料,还能通过网络阅读有关居里夫人的优秀书籍,进一步了解居里夫人,认识居里夫人端庄的形象和她所体现的坚定执着,淡泊名利,刚毅顽强,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网络多媒体和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教学工作者孜孜不倦的实践和改进。多媒体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辅助功能,要求教师能够对教学模式进行坚持不懈的改进,能够将枯燥的文字生动表象起来。网络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上发挥恰如其分的作用,才能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作用和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作者:王中山 单位:梨树县小城子镇第二中心校围子村小学

参考文献:

[1]高蔚峰.多媒体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策略[J].学周刊,2011,05(09).

语文多媒体教学 篇四

未来21世纪是知识、信息和技术相互较量和比拼的时代,因此中小学基础教育中的语文教学随之也要做到“三个面向”,而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无疑是一种有效途径。多媒体能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变抽象为形象,变无声为有声,能把学生带进特定的学习环境,能收到润物有声也有形的效果。

关键词:

多媒体语文教学应用

随着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多媒体凭借其特有的形象性和感染性,通过图片、动画、色彩以及音响等各种影响人感官的绝对优势,在语文教学中为学生展现了一个全新的天地,收到了一种意想不到的课堂教学效果,让语文教学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多媒体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有哪些特殊作用呢?

一、应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

青少年儿童大都活泼活动,好奇心强,有效记忆时间短暂,多媒体音像同步,能够创设情境,大大激活学生的思维想象。例如在教学《浪花》一课时,由于学生大多没有见过大海,我就现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想去看大海吗?想去海边看潮起潮落吗?”学生听后高兴极了,异口同声回答:“想。”于是在播放伴有海水卷上沙滩、退潮时水流哗哗的乐曲声中,在有蓝蓝的海水、金色的沙滩、活泼可爱的小女孩捡贝壳的画面中展开了教学。面对美丽的情境,学生个个如痴如醉,仿佛置身于海滩之上,一下子把学生引入了课文情境之中,学生情绪亢奋,思维积极,为学习课文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二、利用多媒体,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把握文章主题

多媒体可以直观形象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大意,领会文章主旨。例如在教《王二小》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看清敌人的凶残面目,了解王二小的机智和勇敢,我用多媒体接连播放了相关画面,加深了学生印象。讲到敌人在山口迷了路,要王二小给他们带路时,出现第一张图片,再现了敌人丑丑恶嘴脸;讲到敌人发现上当了,要杀王二小时,出现敌人拔刀的动作画面,让学生认清了敌人的凶残以及王二小在敌人面前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在最后讲到八路军冲下山时,播放了八路军排山倒海、冲破敌人的画面。通过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学生既体会到了英雄的内心活动,激发了内心的热爱和崇敬,又产生了对敌人的痛恨和愤慨之情,可以说真正达到了语文学科教学的预期效果。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突破课文重点

在语文教学中,遇到远离学生生活,难度大的内容时,可以想办法设计多媒体幻灯片,或者找一些音响资料,努力突破文章的重难点。如在教学《大熊猫》一课时,课文有对大熊猫的外形特点进行描绘的内容,也有对大熊猫特殊动作的描绘,这对于许多根本没见过大熊猫的学生来说很难理解,如何把具体形象和文章的重点字词句联系起来,让学生把重难点融会贯通呢?在教学中我把大熊猫生活的一段视频录像放给学生看,学生一边看视频一边听解说词,个个聚精会神,高兴极了。结束后再提问学生关于大熊猫的有关问题,学生对答如流,如数家珍,毫无差错,这就是多媒体在语文教学有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重难点不但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更要让学生理解这些重难点,有时单凭教师的点拨分析,往往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那么多媒体就能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四、利用多媒体能够更好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近代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蔡元培说:“美育者,与智育相辅相成,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情景,体会诗人情感。”现代多媒体教学,正好能够达到诗词教学的审美娱乐性和想象的高度融合,实现语文教学德智美的有机统一。因为多媒体不仅可以把课文中的各种美的因素直观再现出来,而且往往要比语言文字叙述得更精彩,加之多媒体特有的图画美、色彩美和音乐美等因素,可以更好地发挥语文诗词的审美功能。如在教学《登鹳雀楼》这首诗时,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学生呈现一幅美景:太阳正沿着远处层层山峦下落,霞光笼罩着沉寂的原野,黄河流水一浪高过一浪,浪涛从鹳雀楼前滚滚东流而去。这种落日、霞光、高山、大河,一远一近,有动有静,壮丽多彩的画面,让学生领略到了祖国河山的壮美,也体验到了诗人那种热爱自然之美,追求旷达的胸襟,可以说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五、利用多媒体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经提出:“要使学生觉得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发展,是一种享受,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兴趣。”尤其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写话是新认识,因此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开展趣味写话,使兴趣成为学生写话的内驱力,让学生在兴趣中无意识地起步,有意识提高,这其中多媒体的应用便是最好的方式。一是可以图激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是靠形象去认识世界的,儿童在感受形象时,观察的客体和词语之间会建立相应的联系,产生“视觉经验的词语化”,即词语和形象的沟通。与此同时,语言及思维也随之发展,而图画是儿童容易感知的直观形象之一,可以启发学生的想象,开拓思路,培养学生的创作精神。小学生对于那些色彩鲜艳、充满童真童趣的图画,更是偏爱有加、情有独钟。因此在让学生尝试写话时,为了减缓坡度、降低难度,可以图画为依托,有意识地收集或拍摄主题鲜明、具有特色又能发人深思的图片或照片,并以幻灯、投影或现场张贴等方式,呈现在小学生面前,指导小学生进行欣赏。学生兴高采烈,纷纷评议,这就是一种观察,一种表达。然后我要求他们将自己所得感触,加以渲染和扩充,教师则做好组织者和引导者,让学生的语言变得更为丰满生动,然后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小学生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这便是利用多媒体进行读写的最好效果。二是能够情思迸发。鲁迅先生曾经惊叹儿童的想象力,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景,想到花卉的好处,想到昆虫的语言。”教师可为学生展现统一的图样,上面画上极其简单的一两个事物,让学生发挥想象在下面添上几笔,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写意思连贯的几句话;或者提供给学生一些简单图形,要求他们把零散的图形组成新图,然后根据新图创作一小篇文章。学生兴趣高涨,话语连珠,真情实感,句句感人。

语文多媒体教学 篇五

关键词:语文 多媒体教学 反思 策略

多媒体技术凭借其集声、文、图、形于一身的优势,打破了传统语文教学“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枯燥格局,扩大了课堂教学的信息传递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在语文教学领域越发广泛地得到应用。然而,在这股教学变革热流中,由于认识上的误区和实践方面的不足,语文多媒体教学显现出诸多弊端。

一。课件主宰课堂,师生均沦为其附庸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时时关注学生的思维走向,通过语言、神态、动作、甚至笔迹等手段,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控课堂情绪和气氛,突破重难点,主导教学。但是,多媒体课件往往事先设计好了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甚至思考的问题,并很难临时变更。因而,教师为了不超出课件的范围,不再即时关注学生的知识接收情况,调整教学思路,而是想方设法地把学生的思路往课件的模式中生拉硬拽,变身为忙于操纵机器的“程序员”。学生努力看清银幕上的图像、听明音箱里的声音,被减少了独立思维的空间,即使有思维的火花也被忽略,从头至尾被格式化、程序化的课件牵着鼻子走,成为热闹的“看客”。多媒体和课件一跃成为整个课堂的主宰,整个课堂必须一步一步地按照事先设计的流程进行,让老师与学生一起跟着多媒体走。其结果是,语文课堂不再是充满激情和灵活多变的双边教学活动,而变成了冷冰冰的、缺乏互动的教师点鼠标、学生观银幕的“人机对话”。如此思想僵化、被固定化、标准化的语文课堂,严重背离了新的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一味扩充容量,课堂信息庞杂难吸收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有着容量大、速度快、清晰度高的优势,有利于知识的扩展和视野的开阔,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习效率,却也相应地加大了学生的学习任务。一方面,图像如浮光掠影般的快速切换,学生应接不暇,没有细看和思考的时间,只能蜻蜓点水式地吸取知识。从而导致,在容量大的课件面前,学生学习负荷过重,既没有时间去深入挖掘课程重点,也没有精力去理解吸收大量知识,听课的效率不高。长此以往,学生极容易产生厌学心理。

另一方面,教师过于注重课件的动画、色彩、音响的效果,生拉硬扯地搭配大量的附加信息和无关信息,在不该插图的地方插了图,或者搭配与授课内容毫无关系的动画,而全然不顾所用图片和动画是否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课堂上播放的音乐不严格的挑选,而全然不顾所选乐曲是否适用于课文的内容。这种拉郎配式的做法直接导致,课堂内容主次不清,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冲淡了学生对学习重点的关注,反而影响到了实际的教学效果。

三。过分追求影音,削弱学生的思维拓展

直观性是多媒体教学的突出特征。多媒体能够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对文学作品所涵括的文字、声音、图像、颜色、情节等的处理,把文章中所描绘的情景统一于某一情境中,给学生以直观的感觉,使学生更容易地进入作品。然而,学生在依赖声像资料进入作品的同时,也受到多媒体情境的限制,在无形中被动地接受多媒体所传达的思想,他们的思维也完全被局限在某个框框内。要知道,文学语言具有含蓄性、情感性、隐喻性和模糊性,“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学作品中所包含的韵味是网络或一个课件难以演绎的。语文教学的魅力之一,就是在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仔细品味语言文字,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握作品的情志,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一览无余的的多媒体画面,不但无法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解读能力,更使学生失去了“披文入情”的再创造机会。过分追求影音的多媒体教学,不利于学生深入挖掘作品的内涵,也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会逐渐禁锢学生的思想,会使语文教学丧失其充满灵动的人文魅力。

四。忽视语言的灵动,丧失语文学科特色

多媒体可以展现清晰、丰富、美观的画面,教师只要把课堂所涉及的知识都制作在课件中,就能够轻松地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语文教学变得极为简便,教师往往只需考虑如何用口头语言将这些画面或文字连接起来,因此,许多教师忽视了教学语言。然而,语文教学除了传授知识,更为重要地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情感熏陶,培养学生优秀的意志品质和性格特征。语文教学的这一特质,要求语文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话语和体态,绘声绘色、引人入胜的讲解和分析,唤起学生的热情,诱导学生去品味文学之美,从中汲取有益的人文财富。多媒体教学用课件的演示代替老师的讲解,就达不到对学生进行陶冶情操和人文熏陶的目的,沦为传递知识的工具,丧失了语文学科的情感特色。

多媒体并非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有着自身的局限性,但它的形象、高效、交互等优势也是不可否定的。怎样才能使多媒体教学优化其效果呢?为了让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发挥其功效,在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时不妨遵循以下策略。

语文多媒体教学 篇六

1 养眼和生趣

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在学习《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时,让学生在网上搜索曾经美丽的仙湖——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水如明镜的罗布泊图片,同时搜索今日罗布泊的图片,形成不同时代的鲜明对比,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再引导学生寻找《汉书·西域传》里有关罗布泊热闹繁华的记载,让学生思考罗布泊的消亡与塔里木河的直接关系。

再如在学习《奇妙的克隆》时,笔者把制作好的Flash课件动画式播放了动物与卵子融合,再由受精卵经过一系列细胞分裂长成胚胎的画面,这时学生初步了解了克隆技术的基本常识,深奥的理论经过演示成了形象直观的画面。随后,笔者在大屏幕投放了“克隆国宝大熊猫”的图片、“克隆绵羊”的图片以及克隆技术造福人类的有关事例,自然而然地就使学生的思维、兴趣集中到了教师所设置的情境中去,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有了丰富想象,再去兴致盎然地探究相关问题。

2 体验和感悟

现代信息技术介入语文课堂教学中,使教学节奏更加紧凑,教学效果明显增强,便于学生加深印象,使学生能真正感到一种过程的体验和感悟。如学习《安塞腰鼓》一课,笔者用Flash制作的课件,在大屏幕上展示了陕北腰鼓各种宏大的表演场面,同时演示了陕北腰鼓的翻打动作,让学生边观看边体验,真正体验“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的热烈场面,感悟壮阔、豪放、火烈的安塞腰鼓。

如学习《,你在哪里》时,课前,学生搜集了许多有关生前的事迹、电影片断、图片等,课堂上学生通过图片、事迹、影片体验到伟大的共和国总理的辛劳,日理万机,为党和国家献出毕生心血。伴随着对总理的敬仰,学生高声诵读,那一刻笔者感受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无穷魅力,是多媒体教学设施给语文课堂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带着体验、带着感悟,带着学生一颗颗求知的心,一起飞翔。

3 情感和激荡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笔者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的感情变化,抓住信息技术的优势,激发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如学习《黄河颂》时,笔者在大屏幕上投影了汹涌澎湃的黄河,再配以音乐,让学生高声诵读,这一刻学生的心灵随着汹涌澎湃的黄河水体会到了祖国山河的壮美,感到自豪,内心不由激荡。

在综合性学习《献给母亲的歌》时,让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分别从“道不尽的母爱”“剪不断的脐带”“多角度看母爱”几个方向搜集资料,在班上交流。课上学生主持人首先讲述了母亲的生活经历,养育子女过程中的酸甜苦辣。然后,播放课件中插入的电影片断《世上只有妈妈好》《苦菜花》,让学生观看。看完后,主持人让学生以“道不尽的母爱”为话题写作文。这时,激发了学生创作的激情,有的神情凝重,有的双眉紧锁,有的抹泪不止……经过写评后,有三位学生的作文被选中,然后在屏幕上展出,全班学生都动情地诵读着这些作品,最后由一名女生在《母亲》的歌曲的伴奏下深情地朗读。在这种氛围下,学生对母亲为了生活的艰辛形成的“情感动力”无法用语言表达,内心的感染是无法比拟的。此刻,笔者感受到了语文的魅力是无穷的。

4 探究和拓展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的学习模式,是在教师的辅助下,由学生策划、执行及自我评估的学习方法。它能使学生自主地建构知识,继而学会这个新的题目,从而达至学会学习的目的,并培养学生的自学精神。如在校本课程“走近定西马铃薯文化”的教学过程中,先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定西马铃薯的资料,通过登录中国定西马铃薯信息网、现场观察、采访种植者等方式,探究定西马铃薯种植规模、马铃薯在全国市场的销量、马铃薯在定西的种植历史,以及有哪些加工食品、有哪些品种等。围绕一个大主题“辐射”出来的许多小问题展开专题性研究。

在综合性学习活动课堂上,笔者启发学生思考的开场白是:先在大屏幕上投影原国家主席、原国务院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来定西视察时,在农家屋里吃马铃薯时的图片、在地里挖马铃薯的图片,以及定西人喜欢吃马铃薯,以马铃薯待客的习俗图文。这时,学生的想象被“激活”了,不由地把课前布置好的资料拿出来和小组共同分享。经过小组评选后,把具有代表性的投影到大屏幕,让全班共同欣赏。此刻学生感叹不已,特别是对家乡的特产能在全国各大市场火热销售感到无比的自豪,激起了对家乡的热爱。随后,笔者把部分学生在定西马铃薯交易市场采访后的画面进行展示,让全班学生展开讨论,有的说起了定西的“三宝”,有的说起了中央电视台制作的土豆节目,有的说起了土豆人大代表……这时学生的话题延伸到更加广阔的空间,充分拓展他们的思维。

由此可见,多媒体使教材内容更生动化、具体化,克服传统教学中口头描述的空乏局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以形象逼真的虚拟情境,对学生的多重感官进行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轻松愉快地学习。

参考文献

[1]施妮。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例谈[J].中学教学参考,2007(33).

上面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整理出来的6篇《多媒体与语文教学》,能够帮助到您,是差异网最开心的事情。

316 134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