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教案【优秀10篇】

发布时间: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10篇《七年级生物教案》,可以帮助到您,就是差异网小编最大的乐趣哦。

初一生物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葫芦藓的形态结构和生殖等特点,进而了解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对自然界的意义。

2、通过对葫芦藓的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实验能力。

3、通过对藻类植物和苔藓植物的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归纳、综合等思维能力。

4、通过了解苔藓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生物科学的价值观;通过了解葫芦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的特点,使学生树立植物体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葫芦藓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殖的特点,是学生了解苔藓植物主要特征的基础,同时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苔藓植物虽然比藻类植物高等,但还是只适于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不能摆脱水的限制,使它在进化上所处的位置仍然比较低等。因此,葫芦藓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殖的特点及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对学生理解苔藓植物在进化上的位置都是十分重要的,所以这两部分知识应确定为重点。

2、难点分析:

葫芦藓生殖器官的结构比较复杂,又由于受到条件限制,不易观察到,所以这部分知识应确定为难点。

葫芦藓的受精过程离不开水,这点与绿色开花植物受精过程不需要水这个条件有很大不同,因此,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加之,葫芦藓的受精过程不易观察到,所以,这部分知识也应确定为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1、引言:请学生观察玻璃缸内的水绵和盆栽的葫芦藓(或小墙藓)提出问题: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何不同?当学生答出:水绵生活在水中,葫芦藓生活在陆地上时,再给学生出示葫芦藓的生境图,使他们了解到葫芦藓生活于陆地上阴湿的地面和背阴的墙壁上,并引导他们答出这些毛茸茸像绿色绒毯一样的植物在植物界中属于苔藓植物,从而引出苔藓植物的课题。

2、葫芦藓:

(1)事先准备好新鲜的葫芦藓,分小组让学生用肉眼或放大镜观察葫芦藓的形态和颜色,用尺子测量一下它的高度,并提出问题讨论:①葫芦藓植株呈什么颜色?植株平均高度是多少?②葫芦藓的假根与绿色开花植物的根相同吗?③葫芦藓的茎与叶与绿色开花植物的茎与叶相比较有何特点?

(2)组织学生在认真观察、讨论的基础上回答出:葫芦藓植株颜色为绿色,植株的高度约为1~3厘米;它没有像绿色植物那样的真根,只有假根,假根只起固定植物体的作用,不起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作用,所以葫芦藓的假根与绿色植物的根有很大的不同;葫芦藓有茎和叶,含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这些地方是与绿色开花植物相同的特点,但是葫芦藓的茎比较柔弱、叶又小又薄,而且茎和叶中都没有输导组织,这些都是区别于绿色植物的特点。

(3)在学生已经了解了葫芦藓的生活环境和形态结构之后,继续组织学生深入讨论:从葫芦藓的形态结构特点来说明它为何适于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以使学生能很好理解生物的形态结构是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4)葫芦藓生殖过程的教学,可采用剪贴图或投影片,配合教师的讲解和提问来进行。

先由教师给学生展示带有雌枝和雄枝的葫芦藓植株的图(有条件的学校可让学生对照图观察同一棵葫芦藓植株上的雌枝和雄株),从而了解它是雌雄同株的植物,然后给学生分别展示雄枝上的雄性生殖器官,雌枝上的雌性生殖器官的图,使学生了解在雄性生殖器官内会产生许多带鞭毛的、能在水中游动的精子,在雌性生殖器官内会产生一个球形的、不能运动的卵细胞、植株在湿润的条件下,精子游动到雌性生殖器官里,与卵细胞融合,完成受精。这一受精过程可通过复合投影片给学生展示。当学生了解了受精过程后,根据前边所学过的知识,可启发学生回答出:精子与卵细胞融合形成受精卵,发育成胚,再由胚发育成新的植物体。最后提出问题:“葫芦藓生殖过程有什么特点?”供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明确,它的受精作用离不开水,这也就决定葫芦藓只能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

3、其他的苔藓植物和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

这部分教学可通过组织学生观察小墙藓和地钱来进行(可配合使用挂图或投影片或录像)。

在观察后,组织学生思考讨论:①墙藓、地钱的生活环境与葫芦藓有无不同?②地钱的形态有什么特点?③苔藓植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在分析、比较基础上,由学生归纳出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教师要强调以下两点:

①一般具茎和叶,但无输导组织。

②受精过程离不开水,适于生活在阴湿环境中。

4、苔藓植物对自然界的意义:

这部分教学,可选择有苔藓植物成片生长的生态图(如有录像更好),展示给学生观察,让学生思考,成片的苔藓植物生长在林下、山野阴湿环境中,这会有什么意义?使学生经讨论后明确苔藓植物在水土保持上的作用。至于苔藓植物对监测大气污染的作用,可由教师结合当前大气污染的状况加以讲解。特别是让学生了解到苔藓植物对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十分敏感,故可把它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5、复习巩固时可选择以下题目供学生在课上练习:

题目:请指出以下哪些特征是与葫芦藓的生活习性相适应的。

①假根②真根③茎和叶内有发达的机械组织④茎和叶内无输导组织⑤葫芦藓植株有雌枝和雄枝之分⑥受精过程不需要水⑦受精过程需要水⑧受精卵在雌性生殖器官内发育形成胚。

【板书设计】

第二节苔藓植物

一、葫芦藓

1、生活习性:阴湿环境

2、形态结构:

(1)矮小

(2)有假根:固着

(3)有茎和叶:含叶绿体,无输导组织

3、生殖:

二、其他苔鲜植物

墙藓地钱

三、苔藓植物主要特征

一般有茎和叶,无输导组织;受精离不开水;生活在阴湿环境。

四、苔藓植物对自然界的意义

1、保持水土

2、监测空气污染

小资料

地钱的培养

一、方法步骤:

1.7~8月间,到林间、山地岩石阴面、木桥底下等阴暗潮湿的地方采集生有孢蒴的地钱。用放大镜观察,发现孢蒴将要开裂,就可用镊子把孢蒴取下,放入广口瓶,盖严封好,放到避光处,可防止水分蒸发,保持孢子的活力。

2、把3/4黑土壤(如用其它的土壤,应肥沃、pH值保持在6.5~8)和1/4草木灰混合筛过后拌匀,装入中等大小的花盆,压实,用清水淋透,放在窗台上。十余天后,表土层变硬,即可接种。

3、用镊子从广口瓶中取出孢蒴,用细针挑破孢蒴,把里面鲜黄色的孢子散落到土层表面,撒上薄土,淋透水,让孢子得到萌发的适宜湿度。

4、把花盆移到离窗稍远处,每天都淋几次清水,避免阳光直射,土层龟裂。10天左右,当小地钱长出后,把花盆稍稍移近窗台,在其前方放几盆茂盛的盆花,使它既不受到阳光直射,又能得到适当的光照以进行光合作用。

二、实验结果:

培养到10天左右,可看到花盆的土里长出星散的绿色小地钱。这些小地钱长到小指甲大小,腹面的假根清晰可见。2个月后,地钱背面出现胞芽杯。第2年6月份长出生殖器官,7~8月份再生出孢蒴。

除上述方法外,还可采下地钱胞芽杯放入园土,进行培养。

初一生物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目标:

收集 当地 或身边的动植物相关,阐述地面上的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2.目标:

通过对身边经济生物的调查,培养收集、分析和综合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地面上多种多样生物的价值,养成保护地面上生物多样性的态度和价值观。

重点:

学生分析和处理调查的信息

难点:

各种动物的识别和区分

课时安排:1课时

活动:调查身边的经济植物

本活动由于是组织学生到校外调查,预先要摸清本地农贸市场、超市、养殖场、公 园或社区的 具体情况,如营业时间、人流高峰、交通状况等,要尽可能避开营业和交通拥挤的高峰,注意学生外出活动的安全;每个 小组 的人员除了有具体的分工,还要关照学生这是一次集体活动,不要单独行动;适当培训学生询问的方 式,态度要诚恳,不要生硬;注意爱惜调查场所的物品,损坏东西要照价格赔偿。

调查中有一些不确定的物品 初中政治,可先记录在案,经过大家的讨论后再作决定;注意所调查的物品中,所属类别可通过查找资料尽可能分类具体些,使得 交 流的内容丰富些

关于地面上资源与人类的 关系的内容,老师可从地面的大范围引导学生了解生物的种类多样性和数量的丰富性。在次基础上,与学生共同讨论这些生物具有的作用,最后落实到保护生物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目的上。

初一生物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了解裸子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等特点,进而了解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2、了解裸子植物的经济意义。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对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花、果实的比较,从而归纳出裸子植物主要特征,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情感目标

1、通过裸子植物的形态结构、生殖与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2、通过对裸子植物经济意义的了解,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生物科学价值观,并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

一、本节知识结构

二、教材分析

本节中松树的形态结构、生殖、生活习性的特点及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等内容为本节的重点。通过学习松树的形态结构、生殖和生活习性的特点,有助于使学生了解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这部分知识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为什么裸子植物适于陆地生活,进而认识到裸子植物在进化上所处的位置。

本节课要观察的内容较多,要让学生观察球果,并与绿色开花植物的果实进行对比;还要观察松的根、茎、叶等形态特征,要组织学生观察好这些内容也就成为了本节组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很容易把松树的雌、雄球花和球果分别看作是绿色开花植物的花和果实,而且学生平时对松树的生殖过程了解很少,这样对了解两类植物的区别、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增加了困难。

松的生殖过程比较复杂,其受精过程与绿色开花植物不同,学生对松从传粉到受精,从雌球花经过受精后发育形成球果都会感到难以理解,加之整个生殖过程比较长又不易观察到,所以这一部分的内容只作为选学内容,不必让学生了解的过于详细。

三、教法建议

1、教师准备一些常见种子植物的实物,裸子植物要带有球果,被子植物最好有果实。组织学生观察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即它们都是用种子繁殖后代,这样它们都隶属于种子植物。然后找出它们最突出的区别,即裸子植物的种子是裸露的,而被子植物的种子有果皮包被,由此引入到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学习。

2、关于常见的裸子植物的观察,应该将注意力放在形态特点和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征上。要组织学生思考为什么裸子植物大多数能够生活在干旱的环境中,植物体上有哪些结构适应干旱环境。关于裸子植物的生殖过程以及裸露的种子,教师要通过实物、示意图或挂图等进行说明。

3、关于我国是"裸子植物的故乡",这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材料。教师可以根据当地条件,组织学生了解当地裸子植物的种类,并收集我国特有的裸子植物的标本或图片资料,举办专题科学壁报。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

1、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2、松的形态结构对干旱陆生环境的适应。

难点:松的形态结构与干旱陆生环境的适应。

设计思想:

学生对于裸子植物的生活环境还是比较了解的,所以可以由此入手,分析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由于上一节学习了被子植物,所以也可以采用比较的方法来进行学习。对于裸子植物对自然界的意义的这方面内容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的资料。

手段:以学生观察、讨论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本课题参考课时为1课时)

一、导入:

1、出示松子和杏仁,提出问题:带硬壳的松子是松树的什么器官?杏仁又是什么器官?

2、学生回答出二者都是种子后,出示松树带种子的雌球果(已裂开)和杏的果实(可用刀剖开),引导学生观察松子和杏仁分别长在松和杏的什么结构上?种子是否裸露?

3、组织学生汇报观察结果,并总结:

(1)松的雌球果并不是松的果实。

(2)杏的种子长在果实内,种子是不裸露的,属于被子植物。松的种子长在雌球果上,种子是裸露在外的。这一类种子植物称为裸子植物。

二、讲授新课:

(一)松的生活环境:

组织学生根据自己平时在自然界,在电影电视中所见到的松树的情况,说出松树的生活环境,使学生了解松树不仅广泛生活在陆地上,而且还能生活在干旱和土壤贫瘠的地方,甚至是岩石的缝隙中。

(二)松的形态结构:

1、出示有关松的图片,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松的根、茎、叶等结构的形态特征,分析松为什么能适应干旱的陆生环境。

2、组织学生讨论、汇报

3、总结、补充:松树的根系十分发达;茎杆高大、粗壮;叶呈针状。

4、出示录像或挂图:简单介绍松的生殖过程。

注意:由于学生没有较多有关传粉、受精等概念,所以介绍的内容一定要很简单。

重点强调一点:受精后第二年,才形成种子,且种子是裸露的,带有翅。

(三)其他裸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1、出示录像:介绍我国的裸子植物。

2、组织学生观看录像,并总结裸子植物有哪些共同的特征。

3、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纠正和补充。

(四)裸子植物对自然界的意义和经济意义:

1、请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分析裸子植物对自然界的意义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2、出示有关介绍裸子植物经济意义的录像。

3、总结、补充。

三、作业:

请学生列表总结被子植物与裸子植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板书设计:

第二节 裸子植物

一、松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特点:

1、生长环境:干旱的陆地

2、形态结构:高大乔木,根系发达,叶针状,种子有翅

二、其他的裸子植物:

杉、侧柏、银杏等

三、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1、根、茎、叶都很发达。

2、种子是裸露的,没有果皮包被

四、裸子植物对自然界的意义及其经济意义:

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绿化环境、净化空气、

减轻噪声、提供木材、医用等

初一生物教案 篇四

1、双受精的概念和过程及受精后子房的发育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①“双受精”是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前提。只有彻底弄清楚“双受精”的概念及过程,才能更好地理解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②“双受精”是绿色开花植物特有的。它是指:花粉管中的两个精子进入胚囊后,分别与卵细胞和极核融合的现象。融合后,受精卵和受精的极核就要发育变化,它们变化的同时,也就是子房发育的过程,子房发育的结果,就意味着果实和种子的形成。不论是双受精过程,还是子房发育的过程,都是动态的、变化的,而且内容又都较为抽象,学生不能观察到。因此,双受精的概念和过程以及受精后子房的发育过程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难点。

2、双受精的过程及受精后子房的发育也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因为:

(1)学生对“受精”“极核”“胚囊”“胚孔”等这些名词很陌生,要马上记住,而且还要知道它们的发育变化情况,对初一学生来说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2)如前所述,双受精过程和子房发育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而且内容较为抽象,学生接受起来确有难度,教师在讲这部分内容时,要尽量配合一些教具(如:投影片、动画片,或自制移动教具、自画板书等)辅助讲解,使学生把这部分知识理解透彻。

一、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1、关于引言:上节课讲的内容是“开花和传粉”。所以,教师在讲新课前,可以先复习提问如①什么叫开花?什么叫传粉?②传粉的方式有几种?③虫媒花和风媒花的结构特点?然后,教师可以这佯说:“不论什么样的传粉方式,最终是花粉落到雌蕊的柱头上了,下一步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有的学生会接着教师的话说出:“形成果实,形成种子。”教师马上又可接着问:“果实和种子是怎样形成的呢?这就是今天所要探讨的问题。”(写出课题)

2、关于“受精的过程”的教学。可以这样安排:首先,使学生弄清楚子房内部的结构。教师最好能边画板图边讲解:雌蕊的子房中间有胚珠,胚珠外有珠被和珠孔(珠孔的位置可以在顶端、侧面或底部)。胚珠中间有一个胚囊。胚囊中,珠孔下有一个较大的细胞,叫卵细胞。胚囊中间的部位还有两个极核。

教师画制的板图要很规范,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勾画出子房各部分结构和名称,与此同时,学生会学着教师的板图画。这样,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绘制生物图的能力;另一方面还会加深学生对子房结构的记忆。

然后,再讲解受精的过程。受精的过程应包括三个步骤:第一,花粉落到柱头上以后,受柱头上粘液的刺激而萌发;第二,萌发出的花粉管不断伸长,把花粉中的两个精子沿着花柱,通过珠孔送到胚囊中;第三,进入胚囊中的花粉管顶端破裂,两个精子移动出来:一个精子与卵细胞融合,形成受精卵;另一个精子与两个极核融合,形成受精极核。

最后,教师及时给出受精的概念和双受精的概念。而且要说明,双受精是绿色开花植物所特有的。

在讲解上述三个过程的同时,教师最好用活动教具示意花粉管萌发及生长的情况。可以告诉学生:在柱头上落有许多花粉,而且有许多花粉萌发,因而有不少花粉管在花柱中生长,但在一般情况下,只有一个花粉管进入胚囊,完成双受精过程。在双受精完成后,受精卵和受精的极核将进入胚和胚乳的发育。

3、关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的教学,可以这样安排:

首先,说明一朵花在传粉和受精后,花的大部分结构已完成了它的使命,都枯萎了,唯有雌蕊的子房将继续发育。

第二,在自画的雌蕊结构的板图处、在图注的相应位置上,边解释子房内各结构发育情况边注明结构名称。

第三,注意与前面讲的种子结构相呼应,说明子房内的胚珠发育成种子,子房发育成果实。在这之前,可以先启发学生回答:种皮、胚、胚乳是前面讲过的哪个器官的结构?当学生答出是种子时,教师可以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给学生进行小结,这样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举些日常食用农产品,让学生回答食用的部分,是植物体的哪个器官。特别是有些果实,它的种皮和果皮紧紧贴在一起,像米和小麦,它们的种子也叫果实。

最后说明:果皮和种子就是被子植物果实的基本结构,所谓被子植物,就是种子外有果皮包被着的植物。被子植物是现存地球上最高等的植物。果皮对种子是有保护作用的。

一般情况下,植物结实一定要经过受精作用,受精是促成结实的必要条件之一。但是,我们夏天吃的无籽西瓜和秋天吃的无核蜜橘,这样的果实又是怎样形成的呢?(可以让学生讨论一下)这要感谢我国的农业科学家,运用科学技术,不让植物子房里的卵细胞和极核受精,也就是说,不让胚珠形成种子,然后用特殊的药物促使子房发育成果实。这就是我们吃的无籽的果实了。

初一生物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2)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及特点;

(3)了解研究动物行为的意义。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动物行为的研究,培养学生对动物行为学习的兴趣、观察能力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研究动物的行为,认识研究动物行为的意义,关注动物的生存环境,从而初步使学生具有保护动物及生物圈的意识,拒绝破坏环境。

(2)通过电影《隐形的翅膀》及印度狼孩等资料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良好世界观和人生面教育。

教材分析: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本节知识点非常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内容看似简单,但要能让学生建构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动物为了生存和繁衍种族,表现出越复杂多样的动物行为特征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观手段如视频和图片等,认真组织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这个基本的生物学观点。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件;视频及图片资料;学生课前进行相关调查及预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复习提问

快乐闯关

5分钟利用课件对上节课学过的主要知识进行提问,并设计快乐闯关题目。题目分ABC三档,小组计分,评比红旗小组。A类:

1、运动系统的组成

2、关节的结构

3、骨骼肌的组成,特点

B类:

1、骨、关节、骨骼肌在协作运动中各起什么作用?

2、关节的结构中有哪些结构特点使关节既灵活又牢固?

C类:运动是怎样实现的?

屈肘时 为主的伸肌肌群舒张;以 为主的屈肌肌群收缩;伸肘时相反。直臂手提书包时,肱二头肌 ,肱三头肌 。仰面朝天躺在床上最舒服,是因为全身的肌肉 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时,就会牵动 绕 活动,于是躯体就会产生运动。

进行两分钟快速复习比赛

小组对对碰,快乐来闯关,小组合作完成快乐闯关题目

复习旧知,强化知识的识记和落实。

以小组计分,竞争红旗小组,来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

3分钟创设情境:

国际在线专稿:一只会模仿各种声音的鹦鹉不久前意外的凭借这一特殊本领使主人和他的儿子及时从家中逃离。

33岁的香农康维尔居住在美国印第安纳州的曼西市,事发当晚,他与儿子一起躺在长沙发上看电影,看着看着就进入了梦乡。凌晨3点左右,康维尔忽然被一阵忽促的火灾报警声惊醒,定睛一看,原来家中着火了。

事实上,康维尔听到的并非真的报警声,而是他饲养的亚马逊鹦鹉花生模仿警报器发出的尖叫声。

激趣引入:鹦鹉天生就能模仿各种声音吗?你想知道这一行为是怎样形成的吗?让我们一同走进今天的动物世界第四节动物的行为

学生认真听新闻故事

带着疑问进入课堂,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这一新闻,迅速激起学生兴趣,也会激起学生探究动物行为的欲望,并且自然的引入课题。

引导探究

层层推进

15分钟展示目标:(课间板书在黑板上)

(1)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2)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

(3)了解研究动物行为的意义。

探究 动物的行为:

1、请同学们根据学习目标认真默读学习课文,并用双色笔把重点和难点进行圈划。

温馨提示:

请拿出你的双色笔和练习本,还有你的激情。

全心投入会使你与众不同,

你是最优秀的,你一定能做到最好。

2、检测自学:完成《生物助学》自主学习目标123,并展示学习成果。

3、合作探究:展示图片

(1)下列各图片中展示的是动物的哪一种行为?

(2)上述动物行为对动物的生存有什么意义?

(3)你能总结出上述动物行为有什么共同点吗?

总结:师生共同总结出先天性行为的概念及特点

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

4、合作探究:展示第二组图片

鹦鹉学舌

黑猩猩在冲浪

(1)你能总结出上述动物行为和第一组图片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共同点吗?

(2)为什么鹦鹉能学舌而公鸡就学不会呢?

总结:师生共同总结出学习行为的概念及特点

5、出示第三组图片

(1)你能总结出上述动物行为有什么共同点吗?它有哪些特征?

(2)完成《生物助学》P77合作探究2读标识标

认真默读学习课文,并用双色笔把重点和难点进行圈划。

独立完成自学指导目标123,有疑问可小组合作讨论。

是后天学习得来的

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 而获得的行为。

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具有明显的组织, 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内部还存在明显的等级。

目标板书在黑板副版上,可时刻提醒学生对照学习目标进行学习。

限时速读,培养自学能力

通过第一次检测,检查自学效果,通过展示学习成果,促使所有学生能认真自学。

认识动物的繁殖行为、迁徙行为 、攻击行为、取食行为、防御行为

通过识图总结出先天性行为的概念及特点,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教材分析 篇六

苔藓植物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等特点,是学生了解苔藓植物主要特征的基础,同时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苔藓植物只能适于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不能摆脱水的限制,使它在进化上所处的位置仍然比较低等。因此,葫芦藓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的特点及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对学生理解苔藓植物在进化上的位置都是十分重要的,所以这部分知识是本节的`重点。

难点: 篇七

苔藓植物与生活环境相互的适应性。

七年级生物教案 篇八

教材分析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作用最大的一类生物,它对生物圈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它的生命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并对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和水循环发挥着重要作用。绿色植物分布广泛,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高等绿色植物中的粮食作物、蔬菜、瓜果、花卉等都是人类种植栽培的主要对象,在它们的生活中有许多适合学生观察、探究的内容,教学中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探究活动,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概述藻类、蕨类、裸子和被子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并识别当地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内采集标本、实验、调查等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3、学生整理资料和调查报告,关注藻类、蕨类、种子植物与人的密切关系。

4、通过自主学习,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观察、探究能力、分析比较综合等多种能力。

5、通过比较几种植物类群在形态结构,生殖方式上的发展变化,向学生渗透生物进化的观点。

教学重点:

1、藻类植物、蕨类、裸子和被子植物的形态结构。

2、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区别。

3、通过比较几种植物类群在形态结构,生殖方式上的发展变化,向学生渗透生物进化的观点。

教学难点:

1、淡水藻类植物——水绵的观察以及藻类和蕨类植物的孢子生殖。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内采集标本、实验、调查等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水陆环境及具有代表性的植物的录像、几种藻类植物标本和图片、蕨类植物的用途的录像,有孢子囊的铁线蕨或其他有孢子囊的蕨类植物标本。

实验材料用具:新鲜的水绵、显微镜、载玻片、镊子、滴管等

常见的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图片;种子植物有关种子萌发和靠种子繁殖后代的录像;常见的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及其种子的传播方式和途径的课件;动态展示桃的桃的果实(完整)纵向剖开(展示种子)的课件。

学生:

1、生物兴趣小组采集一些蕨类和淡水藻类的实物,增加对这些植物的感性认识。通过各种途径收集绿色植物有关的资料。

2、收集不同植物的种子和果实,如花生、苹果、桃、梨的果实,松的球果、种子等。

3、参与调查校园内的种子植物活动,体验与人交流和合作。

初一生物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通过根吸收无机盐的演示实验,使学生明白植物在生活过程中不仅需要水,而且还需要无机盐。

2、了解氮、磷、钾在植物生活中的作用及其缺乏时的症状;懂得合理施肥的原理,了解无土栽培的原理和优点。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演示实验,继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习设计对照实验的方法。

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无机盐的作用,合理施肥和无土栽培原理在农业生产实践的应用,继续进行生物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教材分析

根对无机盐的吸收是根的功能之一,是高中阶段进一步学习这部分内容的必备知识,是理解植物矿质代谢的重要基础,氮、磷、钾对植物生活的意义是从事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必备基础知识,因此这两部分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本节中借助两个演示实验对这些内容加以说明,但土壤溶液中的无机盐进入根毛内部的过程是极其复杂的,由于学生缺乏有关的基础知识,不能立即理解。只能通过一些实验来证明植物的生活确实需要无机盐,而且所需的无机盐是从土壤溶液里吸收的;加之,根吸收无机盐的实验在一堂课是不易看到结果的。教师还可以收集大量的生活资料或图片,或让学生收集有关资料进行汇报等方式来学习这部分内容。

由于很多学生缺乏农业生产经验,对于合理施肥原理和无土栽培技术了解很少,因此,需要首先增加感性认识,创造条件,开设实验,从分析实验现象入手,帮助消化理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根吸收无机盐的条件;氮、磷、钾对植物生活的意义。

难点:让学生对根吸收无机盐以及无土栽培产生一定的感性认识。

手段:以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为主的教学方法

设计思想:

学生对无机盐的概念比较陌生,所以本节课主要是从实际入手,通过学生对演示实验的参与和观察,了解本节的各知识点。同时在本节课中要尽量利用与学生生活实际有关的例子或问题,以便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应用。

教学过程:

课前布置完成下列两项活动:

1、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或课外小组完成课本64页演示实验和无土栽培几种植物。

2、学习收集有关"无机盐在植物生活中的作用"的资料

一、导入:

1、提问:根吸收水分的原理是什么?

2、组织学生回答,引出演示实验:"土壤溶液具有一定的浓度,也就是说在土壤溶液中含有一些可溶于水的物质,为了证明这一观点,请同学们观察下面的演示实验"。

二、讲授新课:

(一)根对无机盐的吸收:

1、组织学生观察演示实验。

2、讲解:

土壤浸出液蒸发后留下灰白色的物质,而蒸馏水蒸发后没有灰白色的物质。这种物质是无机盐。

(二)无机盐在植物生活中的作用:

1、组织参与课本64页实验的学生汇报实验过程,并展示实验结果。

2、组织学生讨论无机盐的作用。

3、总结:土壤浸出液中含有无机盐,无机盐由根吸收,无机盐使植物生长健壮、颜色鲜绿。

4、组织学生汇报收集的资料:各种无机盐对植物的作用。(注意:学生汇报的资料中可能会出现错误)

七年级生物的教学教案设计 篇十

一、学情分析:

通过上一个学期的学习,大部分同学们已学到了一些生物学基础知识,动手能力有所提高,特别是显微镜的使用,临时装片的制作。本期仍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将竭尽所能开设实验课、开展调查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及表达能力。使同学们无论是在知识还是在能力上都迈上一个新台阶。

二、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让学生知道人类起源和发展;知道人类个体发生和发育的大致过程;了解人体各种生命活动的大致过程及相关的结构基础;了解人的各种生命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地与生物圈或生活环境密切关联着,而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又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与思考、探究、实验和资料分析等活动,加深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进一步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并实施探究计划,记录和分析探究结果。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通过测量获取数据,设计表格记录和整理分析数据的技能。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主动学习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结合科学发现史、科学家的故事和具体探究过程,引导学生进一步领悟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如是否需要作出假设、如何作出假设、设置重复实验以减小误差、用工具测量的必要性、五点取样法、数学推算法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同科学实验的重大意义;认同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人们在研究的过程中,随着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的不断改善,对某一问题的认识,不断有新的发展和新的观点出现;认同科学是实事求是的;使学生进一步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乐于探索、勇于实践的优秀品质;形成保护生物圈的意识,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并规范自己的行为,积极参加环境保护活动;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健康发展。

三、教学内容及教材分析

本期的教学任务主要在七年级《生物学》下册。下面对教材内容作基本分析:

《生物学》下册仅一个单元——生物圈中的人。本单元的七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章人的由来。教材通过观察与思考、资料分析、技能训练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人类的起源和发展,人的个体发生和发育,青春期的发育特点和卫生习惯的养成以及认同优生和优育。第二部分包括第二、三、四、五、六章,这部分的教学通过多种探

究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人的食物来源于环境,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供应,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以及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调节生命活动。第三部分是第七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本章重点是通过实例分析、模拟探究和拟定计划等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人类与环境的密切关系。

本单元并不是单纯地讲人体生物学,而是在讲述人体的由来、人体结构和生理内容的同时,始终将有关人体的内容放在生物圈或生活环境的背景中,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人体生理或人类活动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本单元突出了人与生物圈的关系,是以“生物圈中的人”为主题展开的人类生物学、人体生理学、环境生物学等科学的综合。

四、具体措施

1、精心采取先进的教学方法,对新教材进行培训。

2、精心组织和策划好课堂教案。

3、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做到课堂质量高效率。

4、进行课外辅导和写小论文及做小制作,提高学生的兴趣。

5、认真批改作业,从中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

6、培养优生,转化后进生。

五、教学方法

1、认真备课,刻苦钻研新课改新教材。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备教学方法。根据生物学科的内容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设计好每一堂课,不上无准备的课。采用学生最易懂最易接受的教学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对教学过程和课时安排都要备好。认真准备电子教案和平时教学教案。每一节课都要备精,不出现一点遗漏,涉及到的图例提前准备好。

2、在教学中要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都爱好生物这一学科。注意课堂信息的反馈,平时多与学生交流,这样才能走进学生的心里。进而了解学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3、教学中要不定期的进行提问、小测。一方面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另一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考试心理。

4、适当地布置一些实践型的作业。生物是一门自然科学,很多知识都是我们身边的事物就有的。初一生物更是涉及人体的很多器官及其功能、组成等。通过结合实际的学习,学生会明白很多日常生活中的情况及其成因。学生会从中获得很多知识,学会一些疾病的预防等,对日常的生活和学习都有帮助,从而可以激励学生学好生物。

5、备课时要不断的进行设疑,接着给与合理的解答,从学生考虑会有什么样的疑问。为应对好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质疑做好准备。

6、根据学生的情况,采用最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对于个别学生则根据其的特点采用个别教学法,因人制宜,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平时对后进生多加以辅导,不让任何一个学生落后,辅导的同时更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7、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联系社会实际,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进度(略)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10篇《七年级生物教案》,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差异网的价值所在。

305 107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