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册语文《氓》教案(优秀5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差异网整理的5篇《高一下册语文《氓》教案》,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氓教学设计 篇一

一、新课导语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古今中外,不知演绎了多少动人的爱情故事,有的幸福,有的凄婉,有的热烈,有的含蓄,有的让人心向往之,有的令人荡气回肠……同学们,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遥远的公元前的卫国,来聆听那里所发生的一个古老的爱情故事。

二、积累·整合

1、识记下列字的字音:

氓:méng 蚩:chī 匪:fěi 淇:qí 愆:qiān 将:qiāng 垝:guǐ 载:zài 于:xū 说:tuō 徂:cú 汤:shāng 渐:jiān 裳:cháng 靡:mǐ 咥:xì 隰:xí 角:jiǎo

2、制作知识卡片:

⑴ 卡片一: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原本叫做“诗”,因其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并收录诗歌305首,所以又称“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儒家奉为经典(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才更名为“诗经”。

⑵ 卡片二:

《诗经》按其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主要是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多属于现实主义作品,后人把它和屈原的浪漫主义作品《离骚》并称为“风骚”。“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⑶ 卡片三:

《诗经》的表现手法可分为赋、比、兴三种。“赋”,朱熹在他的《诗集传》中说:“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铺陈直叙,它不借助于更多的形象化的修辞手段,而是直截了当地铺陈叙述,把要表达的内容有层次地叙述出来,给人以明确完整的印象。

“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它是用打比方的方式使被比喻的事物形象生动,以增强诗的感染力量。

“兴”,就是托物起兴,即先写自然界的事物(山川草木、鸟兽虫鱼、风云雨雪、日月星辰),然后再由物及人,或写人的情绪,或写人的情感,或写人的心理,或写人的容貌,或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感等等。正所谓“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如歌中唱的“鱼儿离不开水呀,瓜儿离不开秧。革命群众离不开共产党”。《诗经》中运用“兴”的方法大致有三种情况:象征、联想、比喻。如:由雎鸟成双和鸣、相依相恋的情景,联想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周南·关雎》);以盛开的艳丽桃花象征新娘的美貌──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周南·桃夭》);用“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卫风·氓》)来比喻女子年青的时候美丽的容貌。

后人习惯上把“风”、“雅”、“颂”、“赋”、“比”、“兴”合称《诗经》的“六义”。

二、感受·鉴赏

1、感受情感:

结构图:

情节 感情基调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赋) 恋爱 热情幸福 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赋) 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比、兴) 婚变 沉痛怨恨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比、兴) 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赋) 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赋、比、兴) 决绝 清醒刚强

板书:

《氓》

(情节) 恋爱 婚变 决绝

(章句)第一、二章 第三、四、五章 第六章

(诗句)秋以为期 无与士耽 不思其反

载笑载 言士贰其行 亦已焉哉

(基调)热情、幸福怨恨、沉痛清醒、刚烈

(注意:粘贴时,丢失了原来“箭斗、括号”等符合,抱歉!)

2、鉴赏技巧:

⑴ 回忆和对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

① 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

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

② 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

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二三其德”,

前婚后判若两人、对比鲜明。

⑵ 赋、比、兴手法: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赋);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赋);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赋)。

第三章,诗人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来比喻女子年青的时候美丽的容貌,同时也是兴。诗人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起兴,从而引出“于嗟女兮,无与士耽”感受。

第四章,诗人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来比喻女主人公年长色衰的情景。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有‘比中兼兴’的手法更富有艺术魅力。

总之,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即能激发读者联想,增强语言的意蕴;又能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三、思考·领悟

教师引言:

穿越千年的时空,打开经典的《诗经》,书中的芬芳把我们带到了千年前的卫国,在这里,我们依稀看到桑树下那个痴情、勤劳、智慧、坚强的女子。她的勤劳令人赞美,她的痴情令人迷醉,她的智慧让人折服,她的坚强让人敬佩。同学们,你能从我们的女主人公的这些典型性格中领悟点儿什么或从中受到什么启发吗?

痴情──“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诗中女主人公在“氓”离开后总是牵挂着他,多情的她独自登上破旧的城垣眺望复关寻找氓的身影。当她看见了心上人时就会欣喜若狂,若她看不见心上人则会伤心流泪。痴心的她总是因为“氓”的出现高兴,而又会因为“氓”的离去而伤心。然而正是这样一个痴情的女子,却遭到了负心汉的遗弃。

结论:痴情的人容易爱令智昏。

启发:面对漫漫人生路,始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勤劳──“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女主人公自从嫁到“氓”家,多年来一直是披星戴月、宵衣旰食,家里地理一人干,里里外外一把手。甚至在氓变心后打骂她的那段日子里,她仍然起早贪黑、辛勤劳作。尽管丈夫移情别恋,但她从未想过要离开他,因为她心存幻想,希望有一天他能回心转意。

结论:勤劳的人是无暇移情别恋的。

启发:勤能排除私心杂念,勤是会得到回报的──天道酬勤。

智慧──“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女主人公在被人遗弃时并没有呼天抢地,寻死上吊,而是对婚姻爱情作了认真地反思,她清楚地看到作为女子绝对不能够沉溺于爱情,否则就陷入泥潭、很难自拔。要知道这种道理有的人一生中都不可能领悟得到。另外,在她与氓婚变后,并没有乱了方寸,而是“静言思之”,思考现在自己的处境并及时做出决定。因此,我们不能不说她是一个充满智慧的女子。

结论:智慧的人是善于总结经验教训的。

启发:在学习中不能重犯过去的错误。

(典故:《不如我的驴》)

坚强──面对突如其来的婚变,咱们的女主人公并没有以泪洗面,而是“静言思之”,看清了“反是不思”的丈夫的真面目。她明白貌合神离的婚姻是没有幸福可言的,于是她坚强地面对自己的处境,果断地做出分手的决定。她不甘心受命运的摆布,她要寻求自主的婚姻,寻求自己的幸福。

结论:坚强的人是不会受命运的摆布的。

启发:要做生活的强者。

四、探究·发现

1、讨论题:结合课文内容,联系社会背景探究诗中女主人公被抛弃的原因?被弃原因:

⑴ 男子负心说。

⑵ 年老色衰说。

⑶ 男权主义说。

⑷ 情感透支说。

2、讨论题:透过《氓》中的爱情悲剧,你能从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著或神话传说中的爱情故事里发现点儿什么吗?

⑴ 爱是一见钟情。

──七仙女与董永

⑵ (2)爱他,就要协助他完成自己的事业。

──马克思与燕妮

⑶ 爱,是一场永远不愿醒来的梦!

──孟姜女与万喜良

⑷ 爱是举案齐眉。

──汉代的梁鸿与孟光

⑸ 爱是相敬如宾。

──汉代的庞公与其妻

⑹ 爱是志同道合。

──汉代的司马相如与卓文君

⑺ 爱是对她的忠贞不渝。

──唐代的元镇与韦惠丛

⑻ 爱,是想着为他做任何事;是想着她为你做过的任何事。

──罗密欧与朱丽叶

⑼ 爱,是为之殉情、比翼双飞。

──梁山伯与祝英台

⑽ 爱,是千年等一回,缘分天注定。

──许仙与白素贞

⑾ 爱,是我心化为连理枝。

──焦仲卿与刘兰芝

⑿ 爱,是虔诚的守望。

──电影《我的野蛮女友》与“望夫石的传说”

⒀ 爱,是“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

──张爱玲的《倾城之恋》

五、应用·拓展

教师引言:

同学们,鲁迅先生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文学作品的鉴赏,靠的就是读者丰富的想象和无限的联想。你可以根据作品中的叙述进行鉴赏,也可以超越作者的思维进行艺术的再创造,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二度创作”。同学们,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给本文的主人公写一篇鉴赏短评吧!

例文:

孤独而坚强的舞步

──《氓》中女主人公的评析

秋色的晚霞中,我仿佛看见你的背影,或许带上些许绝望;欣欣然的春华,也许是你初开的情愫;繁盛的夏花,记载过你的激情。而今,我只能用它们来映衬秋风中的你,只因为拥有这一切,才能在绝望中过滤出你坚强的人生哲学──舍得、敢舍得、敢、勇敢……

爱,是永恒的,只要有人类的存在,爱就不会被搁置,每人都在寻觅一个值得爱或被呵护的人,爱的厅堂中,人各自寻寻觅觅,行色匆匆,蜷缩在自身世界中找自己超负荷的情感载体,却又各自封锁,像是不敢惊动厅堂中的圣人先哲们。你,你首先打开了心扉,把自己的一颗滚烫的心毫无保留地摆在了你心爱的男人面前,当你爱的人来了,你非但不会畏缩,反而会迎上去,用一种理想的姿态扑向你的理想幸福。的确,你爱他,很爱他,你看不见他时会哭,却不知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值得你为他哭,值得你为他哭的人正是永远都不会让你哭的那位……但你爱了,用心来轰轰烈烈地爱了一把。你爱他,超过了爱您自己!

你本来以为爱是可以永恒的,你本来也觉得你的付出与回报会是等价的。却不知道泡在爱河中的两个人谁爱得最深就注定伤得更深。你本来以为他会对你好的,像开始一样。

所以,那天,阳光明媚得刺眼,灿烂得有些儿令人眼晕,但没有人会看到,送亲的人只会看见灼灼的叶与将来的繁繁的果实,迎娶的人只会不时地向花轿中张望,幻想能透过红盖头看出些什么,抬着花轿的农夫也许幻想着如何窥视新娘的洞房花烛夜,新郎官也许正勾画着新婚后的快乐生活。只有新娘,被红得刺眼的红绸挡住了视线,任自己在花轿中颠簸在未知的路上。你此时没有错,他是爱你的,你希望他一直都这样爱下去,如同你爱他一样爱你。至少那时是这样。你笑了笑,随手拈出一支笔,写下: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沉浸在爱中是快乐的,新婚对你,对所有女人都是难忘的。你有姿色,他有情调,这样的新婚是完美的。你不会否认,那片你常想起的葵花海,你曾说你爱葵花,那天他就带你去看了那片葵花海,你惊呆了,只能用它来描述,繁华,盛大的繁华。“你做你的葵花,我来给你光和热,”他笑了笑,望着你说,接着,他低下头来,你可以感受到他的呼吸,虽已感受多次,但这次截然不同。你迎了上去,吻了心跳,风起,吹起一潭花海,你们浸在阳光中,淹没在花的涟漪中……快乐围着你,浪漫压得你不容得有更多的理智,这就是爱情,准确的说是热恋,幸福的。

正是这样,你认定了他,你开始小心翼翼地经营这份你已认定了的爱情,你愿意为他做一切你认为值得的事,于是,你很自然也很主动地冲进了牢笼,我认为这就是你的错误之处了。从一位在爱中沐浴的血性女人摇身变成了再平常不过的居家女子,于是,他开始闻不到向日葵的花香,你也不再主动,只是日复一日修补裂痕,很努力,却很徒劳,因为他是男人,不能给他温存的窝他会感到厌倦,既然得不到温存,那便寻找刺激。阳光越来越远,向日葵却很努力的向前追,拼命地追,一边追一边歇斯底里,撕心裂肺,却像在云里雾里……哭了,又哭了,你觉得他离你远了,太远了,却还在离你而去……忽然想起这一追便追了好久……心中却在说,还要追的……他是一切……向日葵要阳光……再来……

虽然,此时的你重新燃起了得到他的欲望,甚至比以前更强烈,因为你已习惯了蜷缩在他的生活中,做他生活的配角,为他铺好精致的生活再跟着他沿着他的轨迹走,可是,你不知,在你不知不觉中,他也渐渐把你推到配角的位置上。

你累了,真的很累,想到他也许在另一个地方对另一个女人说同样的话……你反倒觉得心不那么痛了。空荡荡的房子,倒也宁静,你想到。你其实不是灰心,我懂的,你在想着什么。确切点,是思考,你是很明智的……你也许想了许多,比如说爱,他,理想与现实……目光定格,思想却不断运转,摒弃、升华……最后,你,追寻过去,那些你曾爱过的痕迹,你也知道很深,却没想到如此深。

最后,你来到了葵花海,你终于笑了,笑得很好看,他们还是那样,很繁华的样子。物是人非,你说道,信手拈来: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宴宴。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其实你大可不必这样。你也许,不,是一定不知几千年之后的今天的人为“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而不断徘徊在藕断丝连的痛苦之海,智慧的你却早已参悟,我觉得,你,是真正的国色天香;一生,所有女人应经历的所有生活、状态、心情,你都一览无遗;清纯的初体验,热恋,新婚,男欢女爱,相离。更难能可贵的是分离后的凤凰涅槃,破茧成蝴蝶,成了飘飞在空中的坚强,孤独了几千年的舞者……幸福的舞者……

写后:故事是虚构的,但是,是以我的思想为线索虚构,她其实是幸福的,我是这么认为的,但几千年来有多少人怜她,也许,他们是对的,也许,我是对的,不管怎样,也许就像故事中的氓和她一样,分不清谁错,也许……都没错吧!

从痴情到怨情

──论《氓》中的女主人公

千年前景,一段曲折悲情,一位痴情却坚强的女子,牵动着我的每一根心弦,在我的脑海中经久不散。

三千年前的一片蓝空下,这位年轻的姑娘,与一位笑嘻嘻的来买丝的男子,展开了这一段动荡的情与怨。

起初是真情,这应是不假,这也是这姑娘对这一段情的期盼与渴望,从而使她在相识时一眼便知那男子的来意,使她不顾路远而“送子涉淇,至于顿丘”,使她温柔的安慰易怒的男子平静下来,又使她在登上倒塌的墙壁却不见复关时,伤心地“泣涕涟涟”,更使她在“既见复关”时“载笑载言”!

想想她与男子依依不舍的远送,想想她在“不见复关”时,多么的紧张难过,担心无法与男子相见而“泣涕涟涟”,再想想当她“既见复关”时,因兴奋激动而“载笑载言”……

这是怎样的一种“痴”啊!

她的那一整颗心,都沉浸在了这最初的情意中,全心全意,无怨无悔!

如此纯情,如此热情,如此痴情,我想这也是她在后来无法及早从这段苦情生活中脱离出来的原因之一吧!

最初进入男子之家,生活还算美满,但似乎是如桑之自然变化,生活渐渐不如意,也许是生活真的过于残忍,这痴情的女子的性格也开始因生活的变化而改变,巨大的改变!

千年前另一片飘着愁云的天空下,这位已年老色衰的女子,望着远处的桑树黄叶飘落,不禁也想到了自己,现在的丈夫,早已经不是曾经的那个有着忠厚样子的男子,他早已心意不专,早已三心二意了。可是更可悲的是,做为长兄的却无法理解她,而且还“咥其笑矣”。这又似一拳重重地打在了她本已受伤的心上。

生活中如此多的变化,使她开始静下心来,仔细的思索,使她想起要与丈夫白头到老的誓言,使她忆起童年时如此安然如此快乐的日子,又使她想起曾经的誓言如此诚恳,而今却反悔了,更使她想到了要从这苦情的生活中逃离出去……

而我只能知道,这三千年前的一段苦情中,这曾经是多么的痴情多么全心全意的女子,而今却对此时的情产生了怨恨,开始静静思考独自伤心,开始决定离开这劳苦的生活,在千年前的这种男权社会中选择了放弃!

而这又是怎样的一种坚强啊!

这多么残酷的现实生活,把她原来多情的心塑造成了坚固的墙,虽然满是裂痕但仍坚强地抵挡了这段无奈的苦情。

如此的勇气,如此的坚强,如此的决裂,使人无法想象当初她是多么的痴情,只能让人感叹,由这“痴情”展开的这一段悲情对这女子身心怎样的影响啊?!

从相恋到相离,从痴情到怨情,我也只能说,这便是这悲情中的女子性格上无奈的改变!

走出婚姻的枷锁

──兼评《氓》中女主人公的形象

据说,一个人朝另一个人由衷地微笑,需要调动30几块面部肌肉;一个人鼓足勇气对另一个人说声“我爱你”,至少要消耗3只苹果所能提供的热量;而当一个人决意遇见另一个人并与之白头偕老,则需要花费20年左右的时间来等待,还得用掉六七十年的岁月才会最后完成。在这个广大的世界上,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相遇的可能性大约是千万分之一,成为朋友的可能性大约是两亿分之一,而成为终身伴侣的可能性只有50亿分之一……

氓和女主人公战胜了相遇的第一个难关,但又因为喜新厌旧的氓不懂得珍惜坚贞勤劳的妻子,而把这段姻缘给毁了。

如果我们把很多看似平凡的事物都看成是来之不易的,我们便会加倍珍惜。

女主人公被抛弃后,她的内心一定是愤恨和懊悔的,但再悔恨也无补于事。因为从恋爱、婚后生活的对比中,她意识到了:在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她又从痛苦生活经历中得出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因此,刚烈的她绝不留恋这破裂的婚姻,“强扭的瓜不甜”,而是理清自己的情绪,认识自己的真正需要,清醒地走出烦恼的误区。

狡黠、轻浮的氓并不是很了解自己的妻子,女主人并不指望有个飞黄腾达的丈夫,或是万贯的家产,只希望有一个温柔体贴的丈夫,能对自己多一点点理解和爱。能体谅自己“三岁为妇,靡室老矣。凤兴夜寐,靡有朝矣”,在疲倦时帮一把,而不是指责她这也没做好,那也没做够;生病时能在身边呵护备至,而不是只在病入膏肓后才痛哭流涕。

曾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篇文章:作者在一家超市排队时,看到一对老年夫妇,男的在后面,轻轻地吻了一下女人的头发,女人回眸一笑,拿过男人的手在唇上点了一下。此刻真是很感动,爱情原来可以简单到一个商场了不经意的吻,简单到黄昏里自然地携手,简单到回家时的一个拥抱,简单到陌生人海中远远投来的会心一笑。白头偕老自然是女主人公所憧憬的,但事与愿违,她也只能坦然面对。

女主人公“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自己先前的花容月貌在岁月、贫苦之风的吹袭下,干枯了,老化了,没有人再欣赏了。真的,没有什么比爱情和容颜的失去更能打击一个女人的心了。被丈夫抛弃,是最让女主人公痛心的了,她也许想不通,毕竟她是因为生活才变得憔悴?

很想对她说:“勇敢追求想要的生活,这样的人生,才不会患得患失,才会豁达快乐!

语文课文《氓》教案设计 篇二

【教学策略】

本案例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操作,共计两课时,第一课时为学生利用自习课自主学习文本,第二课时为针对第一课时的学情设计课堂研讨突破课。自主学习课上,学生利用“自主学习导学案”、课本、音频、微视频通过自主学习反复诵读文本,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了解有关《诗经》的常识,掌握常用词语“愆”“乘”“将”“贿”“耽”“ 爽”“靡” “之”“以”等文言知识。积累重要文言知识的基础上初步感知文本内容。课堂研讨突破课上,学生把自主学习课中的小组疑问提交课堂解决,教师在批阅学生自主学习导学案后对“自主初探”等环节的问题设计成“课堂研讨突破学案”,帮助学生解疑答惑,并引领学生细研深剖和品评提升,完成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评价设计】

1、通过收批学生的自主学习导学案,检查学生对文本掌握的情况。

2、通过课堂上学生发言和教师提问,了解学生对文本的把握,口头评价学生。

3、借助自主学习评价表了解学生对自己知识掌握的情况。(见附件1)

4、通过小组评价量规来综合评价小组活动。(见附件2)

《氓》自主学习课

【学习目标】

1、 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了解有关《诗经》的常识,掌握常用词语“愆”“乘”“将”“贿”“耽”“ 爽”“靡” “之”“以”等文言知识。

2、通过诵读文本,把握全文的故事情节,理清文章思路。

3、借助微视频,掌握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地点】微机室

【学习方法】诵读法 自主思考与合作探究法

【学习过程】

1、课代表出示学习目标,解读本节课的学习规划(详见《氓》学案)。介绍本节课的学习方法:(1)观看微视频之前,先完成自学学习任务。(2)观看微课视频时,当听到老师要求思考一下或自己先解答一下时,请按暂停,思考完或写完继续观看视频。(3)观看视频过程中,需要做笔记的时候可以按暂停键,遇到没有听懂的地方可以返回重复观看。(4)观看视频后,将自学及观看视频时的疑惑之处先记下,等待课堂上交流、探讨。

2、学生利用课本,诵读音频1,微课视频2和自主学习导学案完成第一堂课的内容。

第一环节:资料卡片

了解并熟知学案上的“《诗经》的起源及《诗经》简介”等知识点。

第二环节:朗读课文

一读——正字音。结合课下注释自己大声朗读课文,将课下注释中的字音标注到课文中,不会读的做出标记。

二读——读准节奏和押韵。借助微课1,正音顺句,并跟读课文,读准节奏和押韵。

第三环节:知识梳理

首先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疏通文意,先完成确定会的和凭推测可得的,再借助工具书集中解决不会的字词句;其次小组内交流疑惑之处。

其次基础知识过关,检测一下自学的成果,独立完成学案上文言字词句难关。

然后学习微视频2,赋、比、兴是《诗经》中的主要表现手法,这些手法在《氓》中是如何运用的呢?先自己读文本动脑想一想,然后再结合微视频2,更深入地了解赋比兴的手法。

第四环节:自主初探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梳理文意,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作必要的阅读标记,并完成学案内容,组长收齐上交老师,以备课堂研讨。

问题设计: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理清文章思路。

第五环节:合作互学

学生结合课本、教辅资料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互学的方式独立完成自主学习导学案的内容,借助微视频辅助自学。学习过程中该学习小组的所有人对疑难问题进行讨论、交流、质疑、争辩、解答,争取学生自己解决这些疑难问题。某些疑难问题通过小组的集体讨论和查阅相关资料仍无法解决的,不能达成共识的由小组长负责整理好交给老师,以备课上研讨突破疑难点。

《氓》课堂研讨突破课

【教学目标】

1、解疑答惑:强化重点词语,加深文意理解。

2、深入挖掘:鉴赏形象,探究主题。

【教学方法】诵读法 讨论法 探究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入

首先,老师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什么话题是你们这个年龄段大家最感兴趣的但学校却坚决制止的?——对,就是爱情。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氓》就是一首有关爱情的诗歌,希望大家在今天的课堂上能够大胆地各抒己见,畅所欲言,阐释你对爱情的见解。

二、限时检测

★设计思路:针对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疑难点,教师通过设计相应的练习题进一步验证学生的学习效果,加强知识点的巩固。

★学生活动:力争在5分钟的时间内独立完成学案1-4题。

★学生活动:做完之后,教师找学生当堂出示答案,有疑问争议处其他学生订正或补充;翻译题找学生上黑板写答案并找学生上黑板批改。

★教师活动:适时对疑难处点拨归纳。教师重点强调:

“屡试不爽”中的“爽”义为“差错”;“夙兴夜寐”中的“夙”义为“早”。

三、解难释疑

★设计思路:教师把自主学习过程中小组悬而未决的问题合并同类项后,在展台上逐条列出课前整理提交的疑难问题,请做对或会的同学对“自主学习导学案”中的疑难点为不会的同学作出解释回答。

★学生问题:

1、“乘彼垝垣”中的“乘”什么意思?

2、“载笑载言”中的“载”怎么理解?

3、“秋以为期”“ 以望复关”“ 以我贿迁”中的“以”分别怎样理解?

4、《氓》中女子对男子的称呼为什么不断变化?

★教师的话:请做对或会的同学对“自主学习导学案”中的疑难点为不会的同学作出解释回答。

★学生活动:到讲台上做具体阐述,其他同学补充或更正,教师随机引导。

四、交流提升

★设计思路:由小组疑难问题——《氓》中女子对男子的称呼为什么不断变化引入,让学生找出诗歌中女子对男子不断变化的称呼,进而引导学生分析女子对男子感情的变化,从中概括出男女主人公的形象特点以及塑造人物形象所运用的艺术手法。

★学生活动1:

参照下面的问题思路,在老师的引导下当堂各抒己见。

(1)依据文本,找出女子的情感变化并有感情地品读。

(2)品读文本,鉴赏形象:

我读《氓》中的“ ”(原文引句),从中看出女主人公(或男主人公) (自我概括)的特点。(试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预设成果展示:

婚恋(1、2节) 婚变(3、4、5节) 决绝(6节)

感情基调 快乐 幸福 悔、恨、悲 平静

女子形象 善良 热情 任劳任怨 蒙羞 刚烈、理智

男子形象 憨厚 老实 三心二意 自私 冷酷无情

学生活动2:

小组内探讨交流下面的问题,由小组代表在班上发言。

这样一位可爱、可敬的女主人公为什么会遭受一段不幸的婚姻?跨越千年的时空,你认为女主人公婚姻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得到怎样的爱情观?

★预设成果展示:

主观原因:女子对男子缺乏必要的了解,种下了婚姻悲剧的种子。

客观原因:(1)为色说:女子容颜衰老导致男子变心。

(2)为财说:女子的陪嫁被男子挥霍后男子变心。

(3)社会根源: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地位。

★教师补充:

《诗经》产生的时代是奴隶社会中后期,是男子为中心的社会。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生活的幸福与否不是由自己把握,因此这一婚姻悲剧就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所以这场婚姻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

【板书设计】

婚恋(1、2节) 婚变(3、4、5节) 决绝(6节)

感情基调 快乐 幸福 悔、恨、悲 平静

女子形象 善良 热情 任劳任怨 蒙羞 刚烈、理智

男子形象 憨厚 老实 三心二意 自私 冷酷无情

《氓》

一、学习目标 1. 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了解有关《诗经》的常识,掌握常用词语“愆”“乘”“将”“贿”“耽”“ 爽”“靡” “之”“以”等文言知识。

2、通过诵读文本,把握全文的故事情节,理清文章思路。

3、借助微视频,掌握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4、通过品读及合作探究,鉴赏人物形象,探讨人物悲剧的根源。 二、学习资源 课本,微课视频,自主学习导学案,课堂研讨突破案。 三、学习方法 1.观看微视频之前,先完成自学学习任务。

2、观看微课视频时,当听到老师要求思考一下或自己先解答一下时,请按暂停,思考完或写完继续观看视频。

3、观看视频过程中,需要做笔记的时候可以按暂停键,遇到没有听懂的地方可以返回重复观看。

4、 观看视频后,将自学及观看视频时的疑惑之处先记下,等待课堂上交流、探讨。 自主学习导学案 温馨提示:结合课本、练习册和微视频,自学《氓》,完成“自主学习导学案”。

(一)资料卡片

1、诗经的起源

诗经起源于人类的劳动和生活,原始祖先的口头创作。据说,周王朝有一种“采诗”制度,朝廷派人采集民间歌谣和乐章,借以了解民间习俗和政治得失。另有公卿列士向朝廷“献诗”制度,表达贵族阶层对政事的歌颂和批评。这些诗歌汇集至朝廷乐官“太师”手中,经太师整理编纂成书。

2、《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二)朗读课文

1、一读——正字音。结合课下注释自己大声朗读课文,将课下注释中的字音标注到课文中,不会读的做出标记。

《氓》优质课教学设计 篇三

1、学习《诗经》有关常识,培养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作的能力。

2、结合注释,能够扫清字词障碍,理解文意;

3、学习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课文,掌握诗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思想感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了解古人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

教学重点

1、叙事诗的情节;主人公形象的把握。

2、学习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准确把握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教学设想

教材分析

《诗经》两首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课,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高中语文在诗歌教学中按照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顺序进行课文编排,《诗经》作为我国诗歌的源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新课改后,教材从高一第二学段,即开始安排古代诗歌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诗歌源流,了解古人是如何利用诗歌表情达意,从而认识古今文化的联系,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学法、学情分析

本课是一篇以叙事为主的古代诗歌,因此,学习本节课学生主要采用诵读法、讨论法等。

本课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在初中、高一阶段已学习过一定量的古诗文,常见的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以及常见虚词的用法等文言知识并不陌生,加之新课标下的实验教材具有注释详尽的特点,教学中可充分利用课下注解疏通诗义。可通过反复诵读,熟悉课文内容并且落实诗中出现的重要实词虚词。

教法设计

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本课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讲授法,诵读法,启发法,讨论法等。

讲授是为了开启学生思维,进入语境,让学生对诗中所涉及的文言知识点有清晰的认识。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熟悉课文内容并加以强化。问题和讨论能使师生互动,激发发散思维,并且能够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这些教学方法的妥当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

多媒体

在教学辅助手段的使用上,主要是使用多媒体课件。把教学设计的步骤及内容制成课件,利用演示课件对板书形成补充,能节省时间,又可展示教材所没有的补充材料,增强感性认识,扩大教学内容。

教时1课时

一、诗情画意导入

穿越千年的时空,打开经典的《诗经》,书中的芬芳把我们带到了千年前的卫国,在这里,我们依稀看到桑树下那个痴情、勤劳、智慧、坚强的女子。看到她那忧伤哀怨的眼神,听到她那如怨如慕,声泪俱下的倾诉。接下来我们一起赏析《氓》

(备课札记⊙这个环节的设置是为了创设情境,由《诗经》自然地导入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关于《诗经》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首。

汉代以前称《诗》或“诗三百”。

《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按其内容可分为“风”“雅”“颂”。

按其手法可分为“赋”“比”“兴”。

形式:四言为主,重章叠句。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2、诗歌解析:

《氓》选自《诗经卫风》,是“卫风”中最长的一首叙事诗,也是《诗经》中较有代表性的一首弃妇诗。全诗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叙述了一位女子被丈夫遗弃后,回忆当初恋爱、结婚的经过以及婚后的遭遇,诉说了自己对不幸婚姻的痛苦、悔恨之情。

3、朗读感受

①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诗文一遍。

②老师范背,提醒学生注意重点字词的读音。

③学生齐读一遍。

4、疏通诗义

结合诗下注释,疏通诗义,注意诗中的通假字、生僻词的理解。

(备课札记⊙积累并掌握《诗经》的相关知识,使新旧知紧密衔接起来,这也符合认知的一般规律⊙教师综述诗文内容,便于学生从概观上把握作品,减轻学生阅读负担。⊙四言诗的节奏多是“二二”拍。⊙充分利用注释,主动获取知识)

三、自主尝试、合作交流

在较为扎实的诵读理解的基础上,尝试翻译。

1、先给出著名学者余冠英先生对该诗第一段的翻译(投影),

要求学生仿照余老的翻译,尝试把其余五段译成通顺的白话诗,内容上可以加入自己的理解,句式可长可短,最好音韵和谐。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可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各选一段,老师留一段,师生同堂翻译,即兴完成。)

⑵成果展示

小组内传阅、讨论、评议、推选,然后在全班交流。

(教师可先展示自己翻译的内容,激发学生展示的热情。)

(备课札记⊙教师应该把学生的发展放在中心位置,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动脑思,动口议、动手写,在实践中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惟其如此,学生的语文能力才能得以真正培养,语文教学才能卓有成效)

四、问题探究

1、概括文章内容,梳理文章结构。

第一章:许婚

第二章:迎娶

第三章:劝诫

第四章:被弃

第五章:反省

第六章:决绝决裂

很明显,本诗是按照事件发展过程“恋爱——婚后——决裂”这个条线索展开的。本文为一首叙事诗。

2、叙事诗中人物为主体,本文有两位主人公——女子与氓。那本诗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小组讨论3分钟

展示成果。

明确:通过对比塑造了女子与氓两个人物。

女子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女子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是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婚前痴情、专一,沉浸在爱情之中;婚后醒悟到“吁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脱也”。婚后恋爱、生活和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出女主人公纯真、善良、清醒、刚强(板书)的性格特点。

氓婚前婚后也形成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他“二三其德”,甚至“至于暴矣”。

女子和氓的性格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叙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抒情,本诗是通过何种艺术手法来抒情的?

提示:比兴是《诗经》首创的艺术表现手法。请找出文中比兴的诗句,并体会其作用。

小组讨论3分钟。

明确:

①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吁嗟鸠兮!无食桑葚”。

先以葱茏茂盛的桑树来写自己的青春,继而又以诱人的桑葚比喻令人沉醉的爱情,把恋爱中的少女比做贪食而快乐的小鸟。沉溺在爱情中的女子就像贪吃桑葚的斑鸠那样,一直昏醉不能自拔。藉此谆谆告诫之:不能沉溺于爱情。

②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以树木的枯萎凋零比拟流年带走了的青春,曾经光彩照人的少女在岁月中蹉跎了美丽的容颜。再加上婚后长期过着贫困的生活,被弃的命运此时却降临到了她的头上。

也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至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比喻男女主人公的感情由浓到淡。

③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淇水再宽也有边岸,沼泽再大也有个边际,可是女子的受苦的生活却似乎没有尽头,这同时写出了女子要与这种悲苦生活决裂的决心。

使用比兴手法的好处有:

结构上:①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使叙事暂时中断,这样就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一览无余;②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满,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实连;③诗的前半部分写婚前,后半部分写婚后,中间的比兴起过渡作用。

内容上:①比兴句唤起人丰富的联想。“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一般认为它们分别比拟女子容颜的润泽和衰老,并相应地推测女子年长色衰是“氓”变心的重要原因。不过,也不妨理解得宽泛些,比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如同女主人公和“氓”之间情意浓密时;“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的景象,则如同两人感情枯竭时。②用女子很熟悉的桑树作比,与女主人公劳动女性的身份非常切合(从“抱布贸丝”一句来看,她养蚕做丝),富于生活气息,同时还暗示了她的勤劳。

3、这一婚姻悲剧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小组讨论,3分钟)

明确:《氓》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婚姻带给女性的巨大伤害。诗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位善良、热情、坚强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她不顾家庭的反对,没有过高的物质要求,和“氓”自由恋爱,结为夫妻;她勤劳、淳朴、不畏贫苦,与“氓”结婚后,真诚地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氓”的身上。然而婚后丈夫对她日甚一日的暴虐和欺侮,使她“及尔偕老”的愿望完全破灭了,她由忍耐、不平转为怨恨,终于发出痛楚的呼喊。诗中表露的她得怨恨更多于悲伤,使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中妇女所受的压迫和欺凌。女主人公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这是由社会特点决定的。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都维系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就是不可避免的。

五、拓展延伸。

讨论题:结合课文内容,联系社会背景探究诗中女主人公被抛弃的原因?被弃原因:

⑴男子负心说。

⑵年老色衰说。

⑶男权主义说。

⑷情感透支说。

六、结语

有多少爱可以重来,有多少人值得等待,当爱情已经沧海桑田,是否还有勇气去爱!

当我们就要轻轻合上《氓》的诗章时,我们的内心无法平静。三千年的悲恻动人的歌声还在启迪我们要珍视自己的情感,做一个懂爱善爱的人。

板书设计

氓(弃妇诗)

恋爱

结婚甜蜜、幸福

婚变怨恨、痛苦

决裂清醒、坚强

形象:勤劳、善良、痴情、温柔、坚强

高中语文《氓》教学教案 篇四

《诗经》两首:氓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2、诵读课文,理清课文叙事线索,体会感情。

3、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

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3、分析把握诗歌当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诗歌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2、学会比较分析,理解“赋”“比”“兴”写作手法。

教具方法:多媒体

诵读法、讲解法、讨论点拨、改写创新。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卫风氓》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爱情、战争是人类生存与生活中两个重要的话题。我们的先民为之奋斗而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诗经》中的两首爱情诗。

二、《诗经》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称《诗》,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也叫《诗三百》。孔子将《诗三百》做为道德教育的教材,自汉以后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奉为“六经”之一,才称为《诗经》。《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2、按体制《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

(1)“风”有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

(2)“雅”分大雅与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3)“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1)赋者,铺也,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也。--铺陈

(2)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

(3)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联想

4、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

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

《诗经》中的《国风》和《离骚》并称“风骚”,代表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传统。“风骚”后代指文学才华。

春秋赋诗言志,战国著述引诗。

孔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

孔子:“诗可以兴(联想政教),可以观(观察得失),可以怨(讽刺政治),迩(近)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注意正音、句读和节奏。(诵读的节奏:“二、二”节拍)

2、学生自由朗读后齐读课文。

3、学生根据注释,试翻译课文,标明疑问。

4、学生质疑,教师解答。

5、梳理课文叙事线索。

四、具体研习

教师提问,学生讨论后明确。

1、从第一、二章可以看出男、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女子:纯真、热烈、专一、痴情、温顺迁就。

男子:表面忠厚、殷勤主动、性情暴躁。

2、“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两句话揭示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明确:在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不断形成和父系社会的进一步确立,男女不平等现象产生。《氓》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3、“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似乎和全文无关,能否删去?若分别改为“女之妙龄,其美也甚。”“女之老矣,其色也陨”,好不好?

明确:不好,这是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

重点聚焦:

第三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这种两个相关事物或相似事物之间比方就是“比”。

第四章“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既引起联想,增强意蕴,引发下文女主人公年长色衰,惨遭遗弃内容的叙述,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为“兴”。

整体看有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化抽象为具体,化无情为有情,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结合课后练习第2题)

4、诗三、四、五章刻画了女主人公是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勤劳、忠贞,同时表现了女主人公对负心丈夫的怨恨情绪。

5、结合文章最后一章,全诗表现了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勤劳、温顺、忠贞、坚强、刚烈

6、结合课后练习二,从全文看,本诗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明确:全文直陈其事,运用了“赋”的写作手法。也运用了“比”“兴”的写作手法。

五、艺术鉴赏:

板书一:对比的写法

《氓》是在女主人公的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回忆中运用了对比写法。

婚前:生活幸福,性格热情、温柔、纯真。

女主人公

婚后:受尽屈辱,性格刚烈,认识清醒。

婚前:“氓之蚩蚩”、“信誓旦旦”

婚后:“二三其德”、“至于暴矣”

板书二:结构图

情节 感情基调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

(赋) 恋爱--热情、幸福

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

(赋)

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

(比、兴)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 婚变--沉痛、怨恨

(比、兴)

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

(赋)

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决绝--清醒、刚强

(赋、比、兴)

六、思考下列问题

1、应如何看待诗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

2、试分析“氓”的性格特点?

3、《梁祝》和《氓》都是以爱情为题材的,但反映的是两类“士”的形象,对此,你有什么思考?怎样认识这一现象?

七、作业:翻译诗歌第六章。

《氓》优质课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

2、积累字词

3、把握《氓》的情节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分析悲剧原因。

教学重点

把握《氓》的情节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分析悲剧原因。

教学难点

了解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一起回忆《诗经》中熟悉的诗句,比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它们或书写追求爱情的幸福,或表达爱情不可得惆怅,或表达相思之苦,或书写对爱情的忠贞。现在,让我们再次走进《诗经》,学习它的另一篇有名的诗篇——《氓》

(二)《诗经》简介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先秦时代通称为《诗》或举其整数称《诗三百》。汉代尊崇儒家被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2)《诗经》按乐曲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板书)“风”指“十五国风”,属于各地方的乐歌,即指当时15国的诗歌作品,绝大部分是民间歌谣——课文所选的三首诗作均出自“风”;“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即王畿地区)的乐歌,有“大雅”和“小雅”;“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有“周颂”、“鲁颂”、“商颂”,基本上是贵族们的歌颂祝祷之辞。

(3)《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4)《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铺叙陈述;“比”者,“以彼物喻此物”,即比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

现代文中的比兴手法:

1、无垠的天空,是雄鹰一生的行程;苍茫的大地,是流水一生的路程;流逝的岁月,是人的一生的旅程。斗转星移,日落日升,花开花落,时间飞逝,我们背着行囊,永远行走在这没有尽头的旅途中,为了追逐明天的太阳,完成今日的愿望,实现昨日的梦想,拥有美好的未来,我们默默地坚守着一个信念:永不停息。(《倒掉疲惫》)

2、天空没有不逝的彩虹,人生也没有永远灿烂的风景。圆满很美,残缺遗憾有时也是美。(《残缺也是一种美》)

3、没有礁石,大海便没有了激昂澎湃的浪花;没有沙粒,河蚌便没有了光亮美丽的珍珠;没有绿叶,红花便没有了婀娜多姿的娇艳……万物之美丽,都要借助于他物的支持或衬托;万物之精华,无不是自己与他物精美绝伦的结合。因此,我要说:借人精华,以铸辉煌。(《说借》)

(5)《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现实主义的《诗经》和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诗经》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6)《诗经》名句:

1、关关雎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浅笑盈盈酒窝俏,黑白分明眼波妙)

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知道我的人,说我心烦忧;不知道的,问我有何求。)

4、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轻轻飘动。如今回家的途中,雪花粉粉飘落)

5、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他送我木瓜,我就送他佩玉)投我以桃,报之以李。(人家送我一篮桃子,我便以李子相回报)

6、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它乡山上的宝石,同样可以雕刻成玉器。)

7、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没有谁向善没有一个开始,但很少能坚持到底)

8、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采蒿的姑娘,一天看不见,犹似三季长)

9、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指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确,也是无罪的。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也值得引以为戒)

10、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高山,喻高尚的德行。景行,大路,比喻行为正大光明,经常“喻以崇高的品行”之意。赞颂品行才学象高山一样,要人仰视,而让人不禁按照他的作为行为准则。后以“高山景行”比喻崇高的德行。)

(三)入题

《卫风氓》是一首以爱情为题材的叙事诗,诗中讲的是一个古今中外反复上演的“痴心女子负心汉”的故事。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讲述了一位女子被丈夫氓抛弃后,回忆当初恋爱、结婚及婚后的遭遇,诉说了自己对不幸婚姻的痛苦悔恨之情。全诗六章,情节单一:一二章写婚前,三四五章写婚后,第六章写结局,整个故事是在抒情女主人公的追述中展开的`。

(四)整体感知

中国历来有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尤其在封建社会中,女子作为男子财产的一部分,与珠宝、美玉并列,完全没有人身自由。封建伦理又要求她们心甘情愿地充当男子的玩物与奴隶。于是,千百年来的中国文学史也就充满了闺中女子的哀怨与悲泣,闺怨诗在文学史上有了不容忽视的一席之地。这首诗就是在闺怨诗歌星空中闪着熠熠光辉的一颗明星。那么女主人公到底有着怎样的怨恨呢?她又是如何倾诉自己的愁苦情怀呢?让我们来共同感受诗歌内容。

(1)这首诗讲述了怎样一个爱情故事?用自己的话概括每节的内容:

第一节许婚第二节迎娶第三节劝诫第四节控诉第五节伤自反省第六节决绝

归纳:这首诗写了一名女子追忆她与“氓”从恋爱、结婚到婚变的爱情悲剧的全过程。

3、文中塑造的女主人公的情感一直随着事情的发展而变化,阅读全诗感受一下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恋爱——热情、幸福婚变——怨恨、痛苦决绝——清醒、刚烈、坚强

(五)具体分析

这首诗的抒情线索是什么?

【明确】作者很巧妙地把淇水作为抒情线索。女主人公托情于淇水,汤汤淇水成了女主人公生活经历的见证人。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因为水是流动的,人是变化的,尤其是心境。第二次踏入河流时,水已非当初之水,人亦非当时之人。而《卫风氓》中三次写到同一条河流,女子的心境又有何不同?让我们跟随流淌的文字走进这位女子的心灵世界。

1、“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这是女主人公回忆当初与氓的一次约会的情景。当初老实忠厚的氓已经赢得了女主人公的芳心,这次约会是他们恋爱过程中很关键的一次约会,是在女主人公推迟了婚期情况下,氓才心急火燎地以“抱布贸丝”为借口来找女主人公。正是有了这次会面,才有了“送子涉淇,至于顿丘”的场景。

可以想见,女主人公对氓的爱是真挚而深厚的,她推迟婚期,是因为“子无良媒”,这是个很容易解决的问题,因此,女主人公一边送氓回家,一边叙谈家常,一直把氓送过了淇水。也正是这次约会,女主人公向氓许诺“秋以为期”,让氓吃下了定心丸。

我们甚至可以推测,女主人公在恋爱期间像这样“送子涉淇”的经历不止一次,这时的淇水不仅见证了女主人公与氓的热恋场景,而且“淇水汤汤”,流动的都是二人甜蜜幸福的情愫。

【小结】第一次穿越淇水时,正是女子与氓两情相悦的恋爱时期,对貌似忠厚老实的氓,女子一见倾心。离别时十八相送,情意绵绵,难舍难分。送走之后,翘首企盼,望眼欲穿。“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时哭时笑,抑制不住的眼泪和笑容泄露了心底最深的爱意。远古时代的郊外旷野竟有如此清新纯朴、芳香迷人的爱情;娴静似水的女子竟有如此简单而真诚、随意而自由的胸怀。笑是一种幸福,哭未尝不是另外一种幸福,毕竟还有人让她牵挂落泪。好一个一往情深,纯情浪漫的热恋女子呀。淇水清澈明媚,女子痴情陶醉。甜蜜而幸福、温馨而浪漫。心中有情,眼里看水,如果此时河流是有颜色的,那应该是一片粉红,代表的是幸福的爱恋。

2、“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这时的女主人公已经成了弃妇,独自坐在车上,缓行于淇水岸边,以至于淇水波涛卷起的水花打湿了车上的布幔。

女主人公何以成了弃妇呢?“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是氓家生活清贫,她不能与氓共患难吗?不。“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是氓家劳作太累,她不堪其苦好逸恶劳吗?否。

当初女主人公与氓两情相悦,感情深厚,有诗为证:“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可见女主人公已到了时刻想见到氓,时刻想依偎在氓身边的痴情程度。如此痴情的女子,一般对夫家的清贫生活与辛勤劳作是不会介意的。

那么是女主人公品行不贞,红杏出墙,被氓遗弃吗?也不是。诗中没有以上三方面的蛛丝马迹。而一句“女也不爽”表明女主人公并没有什么过错。她之所以被遗弃,是因为氓“士贰其行”,而且“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男子婚前婚后行为不一致了,他感情不专,甚至一变再变。这种现象古往今来从未消失过。喜新厌旧是感情不专一男子的通病。婚前女子花容月貌,温顺可人,男子自会不遗余力地追求;然而婚后,由于生活劳苦,女子姣容衰退而成为黄脸婆,感情不专的男子就会露出喜新厌旧的面目,进而抛弃糟糠之妻。诗中女主人公就遭遇了这种不幸。氓不仅“二三其德”感情一变再变,甚至“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发展到家庭暴力地步了,女子被遗弃的命运已成定局。更可悲的是,女主人公被丈夫虐待,向娘家人诉说,却得不到同情与安慰,反而“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如此酸楚悲痛,“更向何人说”?可怜的女主人公只能“静言思之,躬有悼矣。”

诗人二写淇水,自然是让淇水目睹女主人公被遗弃后的孤寂与悲愤的身影,让淇水倾听弃妇饱含辛酸而又怨恨的诉说。倘若淇水有情,那么她扬起的水花是对弃妇的安慰,她奔腾的涛声是在为弃妇鸣不平。可以说,此时“淇水汤汤”,流动的都是弃妇内心的苦汁。如果仅写这位弃妇的悲苦与哀怨,就只能赢得人们的同情;然而作者插入了弃妇的生活经验,以此告诫世上的女子要慎重对待婚姻,“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是弃妇不幸婚姻经历的经验总结,是对男女不平等的封建婚姻的控诉,更是对热恋中的和后世的女子的善意告诫。所以说淇水扬波,也是对弃妇善良之心的赞许。

【小结】事易时移,物是人非了。“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桑树枯萎凋零,女子流年已逝、人老珠黄,氓二三其德,夫妻感情破裂,女子被弃,痛苦伤悲。而桑树曾经葱茏茂盛,女子曾经青春美丽光彩照人,氓曾经信誓旦旦,两人曾经感情亲密,女子曾经幸福甜蜜。对比是如此地鲜明,桑树迎来了自然的秋天,女子也步入了人生之秋。

她遭受着双重的痛苦:身体上,生活贫穷、劳作艰辛、丈夫拳脚相加;精神上,丈夫背叛,亲人讥笑,爱情已丢失,亲情也难寻,前路渺茫。这些,交织成一张痛苦之网,使她痛不欲生,身累心更苦。第二次穿越淇水时,她会不由地想到当初的有情人共涉淇水,那时的甜蜜越多,此时的悲痛越重。淇水波涛翻滚,女子悲情汹涌;天地同悲,江河落泪。一切景语皆情语,淇水成了横跨在夫妻间的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3、“淇则有岸,隰则有泮”:面对汤汤淇水的弃妇“静言思之”,认识到自己的愿望与现实已形成尖锐矛盾,“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夫妻矛盾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了。她清醒地认识到她与氓的婚姻走到了尽头,就如同淇水“有岸”。此时弃妇面对滔滔淇水,心潮起伏,往事如同电影特写镜头一样,一幕幕在弃妇脑海中闪现,总角时期青梅竹马“言笑晏晏”,何等愉快;恋爱时期,“信誓旦旦”,海枯石烂不变心,何等坚决。可是好景不长,没想到氓“反是不思”(违背誓言,不念旧情),既然氓如此绝情,那就算了吧!此时女主人公已从痛苦的阴影中走了出来,表达了“亦已焉哉”的决绝态度。

【小结】《卫风氓》中的女子,在粉红的爱情里痴迷陶醉时,她纯真浪漫、柔情似水;陡然跌落至婚变的黑色深渊后她怨恨悲痛、伤心绝望;几番挣扎后,她战胜自我,勇敢决断,最终浮出水面,重新上岸,完成了心灵之河的一次胜利的穿越。

(六)分析诗中人物形象

女子:勤劳、善良、热情、淳朴、智慧、坚强。诗中的女主人公是位善良、热情的劳动妇女形象,她勤劳、淳朴、不畏贫苦,与“氓”结合后,操持家务,任劳任怨,真诚地把幸福寄托在“氓”的身上。然而,婚后丈夫对她日甚一日的暴虐和欺侮,使她“及尔偕老”的愿望完全破灭了,她由忍耐、不平而转为怨恨,终于发出痛楚的呼喊。诗中表露的她的怨恨多于悲伤,在彻底无望的处境中,她变得清醒而坚强,和氓彻底决绝,这使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中守压迫和欺凌的底层妇女的另一面。

氓:始乱终弃、无信义、自私自利的伪君子。他以虚假的热情欺骗了淳朴的少女,用谎言和空咒赢得了女子的信任,一旦骗取到手,便露出了卑劣、凶暴的本性。

(七)启示

痴情──“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诗中女主人公在“氓”离开后总是牵挂着他,多情的她独自登上破旧的城垣眺望复关寻找氓的身影。当她看见了心上人时就会欣喜若狂,若她看不见心上人则会伤心流泪。痴心的她总是因为“氓”的出现高兴,而又会因为“氓”的离去而伤心。然而正是这样一个痴情的女子,却遭到了负心汉的遗弃。

结论:痴情是一剂毒药。容易使人利令智昏。

启发:面对漫漫人生路,始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智慧──“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女主人公在被人遗弃时并没有呼天抢地,寻死上吊,而是对婚姻爱情作了认真地反思,她清楚地看到作为女子绝对不能够沉溺于爱情,否则就陷入泥潭、很难自拔。要知道这种道理有的人一生中都不可能领悟得到。另外,在她与氓婚变后,并没有乱了方寸,而是“静言思之”,思考现在自己的处境并及时做出决定。因此,我们不能不说她是一个充满智慧的女子。

结论:智慧的人是善于总结经验教训的。

启发:漫漫人生路,总会错几步。错几步不要紧,关键是知道怎么错,不再错。

坚强──面对突如其来的婚变,咱们的女主人公并没有以泪洗面,而是“静言思之”,看清了“反是不思”的丈夫的真面目。她明白貌合神离的婚姻是没有幸福可言的,于是她坚强地面对自己的处境,果断地做出分手的决定。她不甘心受命运的摆布,她要寻求自主的婚姻,寻求自己的幸福。

结论:坚强的人是不会受命运的摆布的。

启发:要做生活的强者。(女人当自强)

惜缘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5篇《高一下册语文《氓》教案》,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305 129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