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卢雁红《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堂实录【优秀7篇】

发布时间:

在你的生活中,在你所做的记录里,你一定感受到了爱,其实爱很简单,一个眼神,一次抚摸、一个微笑……这都是亲情的流露。差异网为您精心收集了7篇《特级教师:卢雁红《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堂实录》,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实录 篇一

以情感人 意文兼得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文/施茂枝

【教学目标 】

1.充分体会和感受亲情的可贵,受到熏陶和感染。

2.领悟课文中一些重点语句语言运用的特色。

【课前准备】

学完《秋天的怀念》(人教版六年制第九册)一文后,让学生搜集并阅读同类的颂扬亲情的故事。如果学生搜集有困难,教师可把诸如《背影》《血泪亲情泣天地》《无私母爱创造生命奇迹》《7岁女孩拯救母亲的感人故事》等文章提供给学生。

【教学流程】

一、承上启下,直奔“亲情”。

同学们,我们刚学了课文《秋天的怀念》,感受到母爱的无私,亲情的可贵,对下面的一段文字,大家一定有了深切的体会。出示一段赞颂亲情的抒情性文字,可以是收集到的别人的文字,也可以教师自己撰写的:

亲情,是黑夜里明亮的烛光,撕开夜幕,指引前进的航向;亲情,是冬日里和煦的太阳,驱走严寒,给人们带来温暖……

让学生齐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另一篇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读了以后,相信大家对这段文字,对亲情的可贵一定有更加深刻的体会。

(按主题组织编排课文是新教材的重要特点。出示类似的文字,既揭示了本组课文的共同主题,又营造了浓郁的情感氛围,有助于学生迅速入情、动情。)

二、阅读课文,感受“亲情”。

(一) 读题提问。读了题目,你想从课文中知道什么?

(这是对学生“阅读期待”的利用,凸现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地位。)

(二) 读文答问。

1.初读一遍课文,用几句话说说课文写一件什么事,说的话要求尽可能回答同学们想知道的问题。

2.再读一遍课文,说说课文所写的是怎样的一对父子。答案可以是各种各样的。学生发言后,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板书:了不起)

(让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人物,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又可以强化对词语的积累。同时,又寻找到阅读本文的突破口。)

3.深读课文,说说从哪里看出父亲和儿子的了不起。

(1) 关于父亲的了不起,以下句子或关键词语是品味的重点:

①“他猛然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过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了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②“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这位父亲“直直”的双眼中,你看出他在想什么?

答案可以有差异,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用抒情性的语言进行小结。

③“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作者不厌其详地把表示时间的词罗列起来,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这个问题有较大的思维含量,可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也可以采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在对比中领悟——如果把这句话改为以下的句子,你认为好吗?

“他不停地挖着,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

(“读懂”既包括读懂这句话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也包括读懂作者用来表达情感的语言形式,了解课文的语言特色。这个环节意在让学生领悟“父亲”的了不起,受到崇高亲情的感染和熏陶,同时让学生消化、吸纳课文的语言,掌握课文的语言形式。)

(2) 关于儿子的了不起,以下句子或关键词语是品味的重点:

①“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儿子凭什么认为来救他们的人是他的爸爸?

学生发言后,教师小结:亲情,产生信赖;亲情使父子心连心;亲情使儿子坚信,父亲总会跟他在一起,无论是在宁静温馨的家,还是在张牙舞爪的死神面前!

②“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事,我知道你总会跟我一起。”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发言后,教师小结:亲情使人勇敢、无畏,亲情使人无私、高尚。

4.再次齐读导入  时出示的那一段文字。

5.分角色朗读课文,从“他挖了8小时”至结尾。

三、迁移导行,抒写“亲情”。

教师小结。让学生课后写亲人关爱自己的一件或者几件事,歌颂亲情;也可以为自己的亲人做一件事,并把这件事写下来。最后让学生把自己对亲情的感悟带到生活中去,为亲人做一件事,以情导行,把学文与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案例 篇二

教学过程】

一、初读初悟,浅层理解“了不起”

1、对话: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读课题,“中”字让你知道什么?

2、灾难还在继续,危险随时降临,这时的父与子之间会发生些什么呢?

3、想读课文吗,这次读,老师有个要求,要求大家读完得说点什么,说什么都行,但要与课文内容有关。开始读。

4、想和老师说点什么(交流初步感受)看来,大家觉得故事感人,故事中的“父亲”了不起,一起读读课文中的这句话(出示:结尾一句)“了不起”什么意思,从故事的这个结果看,父亲了不起在哪?

5、读到这个结尾,老师也有个想法,想和大家交流,可以吗?你们敢不敢试着把故事的结局改一改,下面我们快速默读课文,想想这件事还可能出现哪些结果?

二、改变结局,品读父亲解救儿子的过程,深入理解“了不起”

教学设想:改变文章结局,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简单讨论这个结局出现的可能性,追问学生“你是否仍觉得这位父亲了不起?为什么?”,引领学生反复品读父亲解救儿子的过程,在“过程”中深入解读“这位父亲的了不起”。

1、尝试改变结局:

⑴ 这是我们同学设想的结局。

⑵ 多媒体出示改变的结局。

⑶ 听了这个结局,你有什么感受。

⑷ 如果事情是这样,父亲没有救出孩子,你还认为他了不起吗?

(生按自己理解,简单陈述一下理由。)

⑸ 我听明白了,你们认为这位父亲了不起不是从事情的结果中看出的,而是从父亲努力救儿子的过程中体会到的,是吗?

2、品读探究“救”的过程:

⑴ 课文哪里写了父亲拯救儿子的过程,谁愿意读读?(一生读)有个自然段集中写了父亲救儿子的过程,找到了吗?

⑵ 出示段落,指名读,对自己的朗读满意吗?

① 镜头读,在联想中解读“了不起”:

a、老师有个提议,如果你读书的时候,脑中联想到当时的场面,你再读这个句子活段落,你会觉得非常不同,想试试吗?

读句“他满脸……血迹”,看父亲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挖掘的(录像),默读句子,你联想到什么?谁再读这句。想再试试吗,和小组同学一起读一读,想一想,再读一读看有什么体会。

b、看指挥齐读。

c、38小时,父亲一直在──挖,因为──(读念头、信念)

② 体验读,角色中体会“了不起”:

随着老师的叙述,选择你最想扮演的角色,与老师配合读。

③ 创意读,再创中感悟“了不起”:

父子就要重逢,儿子劫后余生,请在小组里继续读,读时可加入其他角色。

刚才我们也想象了,也体验了,即使出现这样的结局[出示],你认为父亲还是了不起得吗?

板:不放弃、尽全力 爱

师:父亲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父爱。

三、再改结局,体会细节,深入品读“了不起”

教学预想:再次改变结局,追问学生“你是否仍觉得这位父亲了不起?为什么?”,鼓励表达真实想法,允许适度辩论。辩论之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真诚发表观点,在适当的时机,建议学生找出容易被遗忘的描写其他父亲的段落,从细节中体会蕴涵在其中的爱。

1、我们在假设一种结局。出示:

人们摇头叹息地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失去孩子,过于悲痛而精神失常了。刚走开不久,只听得“嘭”一声巨响,真的发生了,这位父亲真的永远和他的儿子在一起了。其他孩子也失去了生还的希望。

2、有没有可能?这位父亲还是了不起的吗?老师认为这位父亲延误了救的时间,不是了不起的。同意吗?

3、小组讨论,说说理由。

4、小结:

父亲的了不起,还在于它有1%的希望,付出了100%的努力。即使没有希望也要试试的责任和勇气。

5、继续讨论:

对孩子和其他父母的看法(板:信赖、责任)

6、总结:

了不起得父爱,孩子的责任与信赖,创造了奇迹。

四、拓展,深化“了不起 爱”

1、巨大的灾难中,父爱创造了奇迹。这不禁让我想到类似的事件。(资料)

2、平凡生活中感动无处不在。(举例)

五、实践作业

1、读诗句。

2、片断 《平凡中的感动》。

【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子

不放弃 爱 信赖

尽全力 了不起 责任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案例 篇三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品质的表达方法。

3、感受父母之爱的伟大无私。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感受父爱的伟大。 教学准备:

搜集相关资料、制作课件等。

课时计划:

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看完了刚才的短片,大家一定学到了很多防震自救知识,假如有一天,灾难真的发生,但愿你们能把这些知识活学活用,保护自己。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和地震有关。请同

学们打开语文课本,翻到第十七课。(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地震,地震中的父与子之间发生了什么事?请同学们认真听课文朗读录音,并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1、交流: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地震?

“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师:这确实是一场大地震。他发生在1994年美国洛杉矶。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给人们带来了严重的伤害。地震中,曾经宏伟壮丽的高楼大厦被夷为了平地,昔日繁华的商业大街倾刻间化为乌有,豪华的小轿车被拦腰截断,人们惊惶无措,四处奔逃。在灾难面前,人类显得多么渺小,生命在转瞬间灰飞烟灭。就在这场地震中,有一对父子却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2、地震中的父与子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主要内容) 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了一场大地震,一个叫阿曼达的孩子被埋在了废墟底下,他的父亲凭着坚定的信念,徒手坚持挖掘38小时,终于救出了儿子和其他被埋的同学。

3、课文中说这是一对什么样的父子?(板书:了不起 父 子)

三、并列行进,研读“了不起’

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他们的了不起?快速默读课文,请男生找出体现父亲了不起的语句,女同学找出体现儿子了不起的语句,边读边作上批注,还可以与别的同学交流你的感受。

1、学生默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阅读体会,品读重点句,体会“了不起”。

同学们读得很认真,关键句子找得也很准,正是这些语句让我们深刻感受到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老师对其中几个句子感受颇深,让我们一起分享。

(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

从这个句子中,你体会到什么?你是从哪个词语体会到的? “冲”体现了父亲在地震中焦急、担心,希望儿子平安的迫切心情。

(2)、课文第5到9自然段中有一组对话,其中对父亲的语言刻画,深深打动了我。

“太晚了,没有希望了。”

“谁愿意帮助我?”

“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好心人来劝,父亲多么希望有人能帮助他,可是,没有,当*长和警察前来劝阻,却依然没有人来帮他。人们为什么不肯帮助这位父亲?(因为这里已经成了一片废墟,他们都认为孩子生还的希望太渺茫了,而且这里还随时可能发生余震、大爆炸等险情。)父亲觉得呢?(坚信自己的孩子还活着,所以谁劝他也不肯离开,所以恳求别人的帮助)一想到儿子生死未卜,父亲心都碎了,他简直快要崩溃了!我们应该怎样读这组句子?带着焦急,带着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我们再读这组对话。

在这样的情况下,假如你就是这位父亲,你为什么不走?是什么支撑着你苦苦挖掘?父亲曾对儿子有过什么诺言?

四、情感升华,回归主题

1、38小时的苦苦挖掘,38小时的耐心等待,这对父子在经历了巨大磨难之后,才换来这幸福相拥的感人一幕。是什么创造了这奇迹?是承诺,是信任,是爱创造了奇迹!

2、小结: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深切感受到了父爱的深沉与宽广。是父爱的力量教我们坚强,也是父爱的力量教我们从容面对挫折和一切灾难。其实,我们每一天都浸润在父母的爱中。父母的爱不是亮闪闪的水晶,不是甜津津的蜜糖,它只是我们在悲伤的时候一句简单的安慰,只是我们在寒冷时一个温暖的怀抱,我记得有人说过:父母的爱像是那一片大海,而我们则是那小小的帆,永远也走不出那片海。让我们每一位同学都珍惜这份爱,并努力去回报这份爱。

六、课外延伸,布置作业

我们虽然没有过这样轰轰烈烈的经历,但浸润在平凡生活中的爱,一样让我们感动。让我们挖掘生活中那份深沉的父母之爱,感受这份爱吧!学完了课文,你会怎样表达这种感情?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实录 篇四

一、对句子的理解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因此,以下句子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

1、“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了不起的父与子”,是提领全文内容的关键句子。抓住它品读全文,其他重点句如“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再没人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等等,就会迎刃而解。

“了不起的父与子”要从“父”与“子”两个方面来理解。

说父亲了不起,是因为,其他孩子的父母“哭喊过后,就绝望地离开了。”而这位父亲一直不停地挖掘。人们劝阻他,“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他便埋头接着挖。”“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为了儿子,决不放弃,实现对儿子的承诺。多么坚忍不拔决不放弃的父亲!多么恪守诺言有责任感的父亲!

说儿子了不起,是因为在长达38个小时的漆黑的瓦砾堆下,没有水,没有食物,只有恐惧与危险。然而7岁的阿曼达却能在这种情况下,告诉同学不要害怕,坚持生的希望;当得到父亲的救援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同死神搏斗,最终生还,巨大的精神力量来自对父亲真诚诺言的信赖;奇迹的出现来自伟大的父爱。

2、“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为什么文中3次出现反复出现类似的话?因为他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是儿子在绝境中满怀信心的力量源泉,也是父亲坚持到底决不放弃的原因。反复出现,多处呼应,通过父亲的责任感充分表现了崇高的父爱,通过儿子对父亲诺言的深信不疑说明了对父亲多么信赖。

了不起的父与子,共同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

二、对词语的理解

昔日:指往日,从前。

废墟:城市或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

疾步:快步行走。

绝望:毫无希望了。

瓦砾:破碎的砖头瓦片。

开辟:开发开垦,把荒地开垦成可以种植的土地。本课是打开的意思。

特级教师:卢雁红《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堂实录 篇五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想象父亲抢救儿子的画面。

2、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的心理有哪些变化,从而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父爱的伟大的。

3、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并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讲生活中的一则实例,让学生谈感受:

曾有这样一则报道:有一位母亲买菜回家,突然看见自己三岁的儿子正从自家五楼的阳台上摔下来。这位母亲一下子从很远的地方跑过去,居然接住了小孩。后来,消防队员做了一个实验,让这位母亲从同一地点、同一时间跑过去,这位母亲却接不住一个沙包。这是为什么呢?

2、揭示课题:

了不起的母亲瞬间爆发了超常的爱的力量,避免了惨祸的发生,拯救了孩子。当地震灾害突然降临时,父爱又会爆发出怎样的力量呢?1994年,当巨大的地震的危害侵袭美国洛杉机时,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十七课──《地震中地父与子》。板书课题并让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

⑴ 自由读课文,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⑵ 明确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⑶ 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画出使你深受感动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

⑷ 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注明自己不懂的问题。

2、学生自由读文,交流学习收获及不懂的问题,同时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坚定”“颤抖”等词语。

三、学生默读课文,提出问题

1、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师生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

⑴ 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心理有哪些变化?

⑵ 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试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体会体会。

⑶ 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进行描写来表达父爱的?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亲的心理变化

1、学生细细品读课文,找出能体现父亲救助儿子心理变化的句子。

2、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能体现父亲心理变化的重点句子,并体会父亲当时的心理:

⑴ 冲向废墟(第3自然段),抓住”眼前一片漆黑”“大喊”“大哭”,体会父亲的悲痛和绝望。

⑵ 寻找儿子(第5~10段),抓住父亲与其他父母的对比和父亲与救火、警察的对话,体会父亲的悲伤和坚定。

⑶ 发现儿子(第12~19段),抓住父亲与儿子的对话,体会父亲的欣喜。

⑷ 父子相见(第22~24段),抓住“颤抖”“了不起”“紧紧拥抱”,体会父亲的幸福和自豪。

第二课时

一、品读课文,感悟伟大的父爱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从一次大地震中,一对父子*着互相坚定地信念,父亲终于救出了儿子和儿子的14名同学的事情。)

2、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请自由朗读课文后,找出相关的语句,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3、师生交流后,引导学生重点感悟以下语句:

⑴ “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这个句子说明了什么?(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了。)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冲”字,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

⑵ 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父亲见到废墟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痛心,体现了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那么,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那嘶心裂肺的喊叫声,该怎样读呢?(绝望、失去了一切……)指名读,评议,齐读。

⑶ “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从这儿可以看出什么?(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是因为他记得儿子说的那句话。那我们该怎样读这段话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后练读,(个人读,评议,齐读)

⑷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课文中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奋力拯救儿子,顾不得休息,可见父亲对儿子爱的伟大)是什么使父亲没完没了地挖呢?(是一个信念,──“儿子在等我”)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与其他失去孩子的父母相比,你还能体会到什么?(有些父母看到废墟痛苦后绝望地走了。而这位父亲不理他人的劝阻,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他)(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

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使这位年轻的父亲不停地挖,挖了8小时……(生接)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⑸ 儿子看到爸爸来救他,自信地告诉爸爸,他曾经对同学说的话:“只要我爸爸活着……,他总会和我们在一起。”从这儿可以看出什么?(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

指导读:这句朴实的话终于让父子团圆,此时心中有千言万语,又激动人心的场面往往通过言语来表现,读一读父子间的对话,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惊喜,自信,激动)

⑹ 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要父亲先救他人,而这又是那朴实但又强有力的话语。

4、师小结:

是呀!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因此,阿曼达被救后,这对──(引读),生读──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拥抱在一起。

二、总结全文,发散思维

1、总结:

这是一个多么感人的故事,这篇课文让我们明白了“爱,会使人坚定和勇敢;爱,会使人产生信赖和力量;爱,会创造奇迹”学习后,你有什么新的感受?

2、学生在班上交流。

3、师小结:

感受多深呀,回家后把你们的感受对父母说一说,或是记在日记中。

三、小练笔

请学生想象一下:在漆黑的瓦砾下,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爸爸妈妈,有的只是14个七岁的小伙伴,阿曼达和小伙伴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案例 篇六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看一下《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的父亲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去表达他的爱的,儿子又从这伟大的父爱中得到了怎样的力量。

二、大声快读、整体感知

要求:

以最快的速度通读全文,了解课文故事的梗概。读的过程中画下不认识的字词,自己查字典解决。

三、接读课文、复述故事

操作:

选定几名同学接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边听边记录出问题的地方,然后集体纠正;指定一二名同学复述故事的梗概。

四、小声细品、提出问题

要求:

轻声读课文,可以通篇读,亦可选择重点段落细品,把自己不懂得地方用曲线画出来打上问号,把自读懂的地方,用铅笔在空白处写出感悟。

五、归纳问题、小组探讨

操作:

老师归纳学生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学生选择一个或几个问题,以小组的形式集体探讨,边探讨、边读文、边记录。老师巡视深入小组与其共同讨论,要求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六、默读课文、深入思考

要求:

针对刚才小组内的讨论,自己找出有关段落反复默读品味,重新写下感受。

七、整理思路、班机汇报

各组指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八、整理笔记、反思收获

整理自己在这节课中所提过的问题,参加讨论过的问题,得到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地震中的父与子》,知道了故事的梗概,并且也对其中的部分问题进行了讨论,今天我们这节课的重点是深入的体会文章当中描写的是怎样的一位父亲,他的伟大之处在哪里?而作者又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二、回忆故事、简评父子

操作:

回忆上节课我们的学习,简单的说一下你认为这是一对什么样的对父子。(“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二、赏析词句、品评父子

操作:

1、理解“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包含了几层意思?

一是父亲了不起,再是儿子了不起。

2、画出文章当中能够表现父子了不起的词句(描写父子语言的句子和描写父亲外貌和动作的句子),细细品读,写下感受,看看他们了不起在什么地方。

3、指名读自己画出的句子或段落,说出理由,然后有感情的去朗读它:

“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废墟。”

“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请你离开。”

这些客观的环境,给这位父亲的救援带来的极大地困难和危险,然而他又是怎样做的呢?当其他的父母哭喊着离开的时候,这位父亲又是怎样做的呢?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再没人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锲而不舍、百折不回的父爱的力量,终于掘开层层废墟,看到了希望。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这句话既是父亲挖掘下去的动力,又是儿子同死神搏斗,最终生还的信念。因为这位了不起的父亲的真诚的承诺,才有了儿子的:“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可以看出儿子是从父亲那里学会了爱!爱父亲!爱别人!

三、角色转换、感悟真情

闭上眼睛想一想自己如果出在当时的情景当中,你会怎样做?可以把自己想象成各种角色(父亲、儿子、警察、……),来体会当时他们不同的心情。然后,以小组为单位编排课本剧,要注意不同人的语气、语速和动作。

深情、齐读课文,体会父子的了不起。

四、作业

1、写一篇对文中父亲的人物赏析:

提示:可以通过对文章当中,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及动作的描写来进行分析,还可以把这位父亲与其他父母不同的表现加以对比进行赏析。

2、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实录 篇七

之一

佚名

教学目标 :

1、读懂课文,感受父亲对儿子的无私而真诚的爱;感悟儿子对父亲的信赖。

2、从读中感悟,从对比中体会地震中父与子的伟大。

3、在创设的“记者采访“活动中,学生恰当地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鼓励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地震的图片、资料(学生异常积极,查找的资料有十几本之多,特别是孙中恺、邢中浩从网上下栽了智利大地震等的图片。文字,用磁盘拷贝了带来。)。

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选择印发,做到资源共享。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景感受灾难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点击画面,出示课题)

地震中的父与子

2、观看动画

1989年,美国洛杉机一带发生一场大地震,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30万人受到伤害。那是怎样的灾难哪?

3、说议:看到满地狼籍,满眼废墟,你想说点什么吗?

二、展开对话感受形象

(一)师生对话

过渡:地震太可怕了!震后的废墟更危险,因为那里随时可能发生爆炸。课文讲的就是发生在废墟的事。让我们来读读课文。1、(引读)在混乱和废墟中,————(读第2节)

2、读议:此刻,父亲的心情怎样?你能读出父亲的话吗?

3、读中体会重点句:

(引读)跪在地上——大哭一阵后,他猛地想起……

(点击句子1)出示: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你读懂这句话了吗?好!我来把前半句改一下,你们说后半句,谁敢试一试?

(1)阿曼达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很苦恼——

(父亲和阿曼达在一起商量如何解决。)

(2)阿曼达在和同学踢足球,腿骨折了,疼得直流眼泪——

(父亲带着阿曼达去医院,帮助他恢复健康!)

(3)对!说得真好!大家说说,现在阿曼达被压在废墟下,生死未卜——

(父亲想办法找到他。)

小结:对!如果他还活着,父亲一定要马上见到他,看他是否受了伤;万一死了,也一定要见到他!这就叫————(引读)不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二)与文本对话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那么,他在寻找儿子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点击“思考题”按钮)

按要求自学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做上记号。

(6分钟后)

(三)生生、师生对话

哪些地方最使你感动?相机出示句子

#第12小节的处理

读说想象画面:手指抠破了,他没有停止;衣服划了长长的口子,他没有停止;眼睛肿着、布满了血丝,他也没有停止!范读再度想象

废墟中随时可能发生爆炸,父亲根本不顾。哪怕发生了大爆炸,父亲也要和儿子在一起!因为他说过——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他的眼前出现了一块大水泥板——

过渡:还有谁在读到别的句子时受感动吗?

#对5——11的处理(“你是不是来帮助我?”),抓对比体会父亲的执着、伟大,通过分角色朗读加深体会。

(1)老师真的不明白,救火队长说得清清楚楚,“请你离开”,就是马上离开,必须离开,父亲怎么会听不懂呢?答非所问,还问什么: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2)分角色读

师生分角色朗读。

#19小节,想象

就是这样一位父亲,凭着坚强的毅力、靠着自己的血肉之躯,挖着废墟,堆满钢筋混凝土、砖块、木头的废墟。8小时、12小时……直到38小时,奇迹终于出现了!14个孩子还活着!奇迹,真是奇迹!压在废墟下38小时,他们是怎样渡过的?站在废墟外的我们无法看到,让我们闭上眼想一想:14个孩子,只有6、7岁,大家蜷缩在墙角,什么也看不见。饿了,没有面包;渴了,没有水;困了,无法睡觉……4个小时也许能坚持,38个小时怎么坚持得了呢?更可怕的是压在三层教室楼的底层,步知道大人们什么时候会来救他们。你们听到了什么?听到阿曼达的声音了吗?

#学习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13——25小节。

20小节的朗读指导:“父亲向四周大喊”,读得好!再喊一次。

示范朗读:“快————来——人——————!这里————有14个孩子!都——活——着————————”

再读。

#24、25小节

38小时50分钟,阿曼达终于可以出来了!父亲欣喜若狂,让儿子赶快出来,可儿子却说————(引读24、25小节)

三、口语交际升华感情

师:点击“拯救”按钮,出示画面,随即激动地说:拯救工作在紧张地进行,随时各种震后的报道,从废墟中发现了幸存者,可是有的伤得很重,有的甚至没等到救出,就已经死了。在这里,7岁的阿曼达带着13位同学,全活着,多么令人振奋!喜讯很快传遍整个洛杉机。一时间,记者蜂涌而至。现在,我就是一名记者,是第一位赶到这里的记者,非常迫切地想采访父亲,谁愿意替父亲说?(卷起材料纸当话筒,严肃地说)“阿曼达的父亲,您好!您现在最想说什么?”(或者向信息组借一只话筒)

生:……

旁边有帮助父亲拯救孩子们的过路人,有绝望地走开而刚才匆匆赶到的母亲,她重新获得了女儿,谁想当记者采访?这么多记者,真是捕捉重要新闻的时机。(再次点击“灾难”按钮,避免学生嬉笑,冲淡气氛)这样吧,同桌或学习小组互问互答。特别提示:洛杉机大地震是一场灾难,30万人受伤害,人们的心情是沉痛的。

生:各显神通,互相采访。

师:谁愿意向大家展示采访的实况。(叫举手的3人)他们马上要采访了,你们呢,都是有经验的记者,有什么要提醒他们吗?

师:先向大家减少一下你的身份。

生1:我是路喜的母亲,刚才看到废墟,我绝望地走开了。

生2:我是《纽约时报》的记者。

生3:我是父亲。

师:记者的采访吸引了大家,还有许多记者没来得及采访。打住,这群孩子很虚弱,将近39个小时没吃没喝……千言万语化作我们真诚的祝福,让我们永远记住这对了不起的父子,齐读课题。

附:板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 子

坚强 勇敢

责任心强 富有爱心

14个孩子脱险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7篇《特级教师:卢雁红《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堂实录》,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

305 44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