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教案(最新5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内容是差异网为您带来的5篇《七年级地理教案》,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七年级地理教案 篇一

学习目标:

1、了解世界各地区的气候差异地;

2、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地区;

3、了解影响气候的几个因素及其基本道理。

学习重难点:

1、世界主要气候的类型及分布。

2、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学法指导小组合作探究,合作完成,个别指导重点点拔。

导学过程:

1、请同学们结合前两节学习的知识,能说出来“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2、天气的特点是什么?气候的特点是什么?

3、课本p57的A、B、C三幅图是描述哪些地区的气候的?

4、其中A、B两幅图中,都有“一年到头”这几个字,同学们想一想,这里的一年指的是某一特征的年份,还是一般而言呢?

5、人们描述天气,关注的时间是一天,常用到气温、降水、风、云、雾等要素。从图3.22的谈论中看,人们描述气候,关注的时间是多长?一般只注意哪两个要素?你们能用一句话概括当地的气候特点吗?

6、在前两节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世界上气温和降水的地区差异很大,同学们想想,世界上哪些地区温度高,哪些地区温度低?哪些地区降水量多,哪些地区降水量少?

7、课本p58,看图3.23能说出世界上有哪些主要气候类型。

8、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9、除了自然因素,人类活动对气候有哪些影响?

达标检测:

1、课本p58活动题2。

2、课本p59—60活动题1、2、3、4。

3、课本p61—62活动题2、3、4。

教学反思:

1、本节课我采用复习旧知识引出新知识的方法,得出影响气侯的主要因素,由浅入深,易化难点。

2、影响降水的主要因素理解起来有困难,通过小组间的互助学习加深理解。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知道地球是个不规则的球体,地球与赤道的平均半径以及赤道周长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设计探讨地球形状的滑动和相关事例,用简单的方法证明地球的形状

情感态度

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索地球奥秘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体验到科学探究的方法,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受到科学史和辨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教学重点

地球的大小

教学难点

地球形状的认识

教学具器材

地图

导学过程批注

(一)新课引入

课前:[欢迎画面]自制欢迎画面:世界地图和一个小姑娘探究头像及欢迎词:欢迎你进入地理知识殿堂!(制造一个研究地理学科的学术氛围,利用文字和女孩头像使气氛严肃而不失亲切。这对刚刚进入地理学习的学生来说很重要,他们有了被尊重的感觉,也激发他们热爱地理科学,愿意学习地理学科的愿望。)

(二)新课讲授

上课:欢迎大家进入我们的地理知识殿堂!作为一个地球人,你合格吗?(老师亲切地说,配合黑板文字进行。)

[合格地球人的考察]:(根据课堂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设计1﹏5个有关问题,在考察学生的同事引入教学,下划线处是连接内容。)

1、你观察到的太阳、月亮、星星是什么形状的?

2、小时候你是否想过“地球是什么形状”的问题?

3、现在你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你能举出相关事实进行说明吗?

4、你怎样用数据描述篮球的大小?地球的大小呢?这些问题可以指定学生回答,也可以大家讨论回答,回答的过程就是谈话过程,是师生交流过程,学生讨论过程,也是从生活升华到科学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地理学科研究的是生活中的地理。

问题1:太阳是圆的,稍加引申,可以得出太阳是球形的结论;月亮看起来不同时间形状不一样,实际上也是球体,至于为什么不一样,有的学生也许能够说出来,说不出来也不要紧,告诉学生以后我们会研究;星星是点状的,其实也是球形的,只是因为离我们太远,就缩小成点了……

问题2:实话实说,鼓励学生多思考,多观察。

问题3:球体,这点学生已经知道,为什么呢?不同学生获取这一概念的来源不同,可以任由他们叙说,重在激发兴趣,提高学生参与意识。

追问:如果只是根据你观察的现象,你认为地球是什么样的?平的……古人也和你们有同样的想法,围绕地球的形状问题,不同地区、不同阶段的学者曾经提出过不同的主张。下面我们了解一下人们对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

引申总结:哪些证据可以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1、海上帆船——大地不是平的,登高望远——大地不是平的。

2、月食——地球也是圆的。

3、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地球是个球体。

学生朗读《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根据人们对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请同学们谈感受,各抒己见,引导学生明白下列道理:

●科学是经过人们的不断探索,不断积累而来的,今天认为正确的真理,明天也许就会……所以我们要相信科学但不迷信书本,要敢于质疑并勇于证实之。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进一步接近自然的工具,使我们对地球的认识更设更正确。

●追求真理很多时候要以付出生命为代价,让我们向为真理献身的勇士们致敬!

4、地球卫星照片——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问题4:用手可以比画出篮球的大小,可要用数据说明,就要用到数学知识,根据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应该能够回答出用半径就可以求出篮球体积的方法。地球大小的计算方法同理。

分组活动,完成书中第11页要求填写的内容。

教师给出准确的地球周长和地球赤道的平均半径等数据,并通过以下形象的说法让学生体会到地球的“巨大”;假如我们乘坐每小时飞行800千米的飞机,沿着赤道绕地球飞行一周,得用50个小时。地球的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这个面积相当于53个我国领土(960万平方千米)那么大。

二、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先有学生来说,老师最后总结。

板书设计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一)地球的形状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二)地球的大小

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

极半径:6357千米

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

作业设计复习

七年级地理集体备课教案 篇三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地图上的方向》。

本节主要介绍了在 地图上如何判断方向和在野外辨别方向的方法。关于地图上的方向的教学,重点在于训练学生在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技能。教材首先明确了地图上有三种定向方法,它 们是:一般定向法,即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指向标定向法:指向标指示北方。经纬网定向法:有经纬网的地图,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其中经纬网定向方 法最为精确,是今后学习地理课和实际应用最广泛的方法。

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首先要确定图上的经线是东经还是西经,纬线是南纬还是北纬。根据第一章所学经度、纬度的划分方法,让学生认识并总结在方格状或弧状(以南北极为中心)的经纬网上,经纬度递变的规律。这一部分教学可通过典型实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为了能使学生把所 学知识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首先介绍了在室外看地图的方法:手持地图,面朝北,背朝南。然后又通过学生活动,让学生学会在野外、在北半球确定方向的 方法。本节教材既介绍了在地图上确定方向的方法,又介绍了在野外确定方向的方法,使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学习观,使他们懂得学 好地理知识将会终身受益。

据此,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本节课的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为:让学生知道地平面上的八个基本方向,并且学会在不同类型的地图中判断方向的不同方法。

能力目标为:能在地图上判断方向,能在野外辨别方向。

情感目标为: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所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接着我再说一下教学重难点的确立及其依据:根据新课标对学生认知水平的要求,结合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确定在不同类型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为教学重点。其中经纬网定向方法最为精确,是今后学习地理课和实际应用最广泛的方法。因此,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是本节的重点。

由于中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相对较差和知识储备不足,故确定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中辨别方向为教学难点。

综上所述,我把本节内容安排一课时,结合北京的旅游交通图、校园平面图、有经纬网的地图,运用计算机课件使知识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地出现在学生面前。

“有经纬网的地图”这一部分教学通过典型实例分析,在学中练,在练中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先用简图的形式用计算机课件复习第一章所学经度、纬度的划分方法,然后用教材中方格状或圆弧形(以南北极为中心)的经纬网地图,让学生认识并总结经纬度递变的规律。

本节内容教学方法以“读图分析”为主,讲授法相结合,并安排分组讨论与课堂练习等教学活动,充分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小组讨论,提高学生与人交往、处理问题的综合素质。

于是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首先,我是这样导入的。

十一黄金周就要到 了,你打算外出旅游吗?你知道在新中国成立的那天,毛主席是在哪宣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的吗?我听说-的人民广场布置的可漂亮了,并且长安街 上花山树海,还有形态各异的造型呢。你想不想去亲自瞻仰一下雄伟的-?你想不想踏着古代帝王足迹逛一逛紫禁城?

师:你知道北京在我们的什么方向吗?

师:我们坐火车通常是在北京西站下车,那你知道北京西站在-的什么方位吗?这就是本节课要重点讨论的。 板书:《地图上的方向》

首先课件展示地图上的八个方向。

接着展示北京地图,首先确定地图上的方向,我们通常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确定方向。

首先找到本图最中心的方城,那就是紫禁城,看一看,北京西站在它的什么方向?

那如果我们坐汽车从北京回廊坊,你知道去哪个长途客运站吗?

看看木樨园在-的什么方向?

找一找北京动物园在-的什么方向?

板书:一般定向法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课件展示实验中学平面图,我们看到在平面图的左上角有一个指向标,我们这时就要按照指向标来确定方向了。 板书:指向标定向法

首先请请同学判断一下,在此图中哪面是北?

那么教学楼在南门的什么方向?操场在南门的什么方向?

通过一系列问题,让同学们掌握利用指向标确定方向的方法。

接着我们学习如何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板书:经纬网定向法

①首先复习旧知:经线指示什么方向?纬线指示什么方向?

七年级地理教案 篇四

能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能用事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联系实际区别天气与气候。通过对天气与气候的特点分析学生学会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学习地理知识,解答地理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良好习惯;增强自身应对变化多端的天气的防护意识,进而增强对大气环境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1、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教学难点:

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

教学方法:

问题导向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

学法:

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法、观察法、对比法、综合分析法。

课时:1课时

教具使用:大洲轮廓图卡片、地球仪、地理图册

教学过程:

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请首先请两位同学表演场景对话,让学生们注意观看。

场景对话如下。

小明:天可真热啊,烈日炎炎,骄阳似火,我都快中暑了。我真想去北方避暑。唉,对了,我的好朋友小亮,他家搬到了黑龙江的齐齐哈尔,那里肯定很凉快,不如我去他那里避一避暑。对,我得赶快给他打电话。喂,你好!是小亮吗?我是小明。

小亮:你好你好!小明,好久不见了,你还好吗?

小明:好什么呀!天太热了,我都快中暑了,上海这一个星期持续高温,每天气温都在35℃以上,这不,我给你打电话,想去你那里避暑。

小亮:你可千万别来,我这里一连下了三天大雨,电闪雷鸣,树被风吹断了,铁路让洪水冲垮了。

小明:那可怎么办呢?要不等天好了,你给我打电话吧。

小亮:打电话多费钱啊!我们去看天气预报吧。

小明:对啊,天气预报,天气预报,天气早知道。我们现在就去查看天气预报。

师:谢谢两位同学的表演,是啊,天气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天气的知识。

新授:

一、天气及其影响——谈天论气话天气

(一)天气与气候

师:多媒体出示一组不同天气的图片,请学生用语言描述一下自己看到的内容。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

师:刚才几位同学都描述了图片中的天气状况,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没有,他们都用了哪些关键词来描述天气呢?天气又有什么特点呢?

生:回答

师:天气就是指一个地方短时间的大气状况,它是经常变化的。通常用阴晴、风雨、冷热等词语描述,此外还有冰雹、沙尘暴、台风等。(图片展示)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

天气有两个重要特点:时间短,变化快。(即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差别很大,同一地点不同时刻天气不同。)

师:天气在短时间内是经常变化的,那么气候有什么特点呢?谁能说说我们当地的气候呢?

生:回答

师:气候与天气恰恰是相反的,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特点:具有相对稳定性。例如:我国的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多年都是这样。

问:你能总结一下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吗?(学生分四组讨论,回答)

生:小组代表发言

师:总结发言。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

接着,教师多媒体出示一组和天气或气候相关的描述,让学生判断出该描述是天气还是气候。

1、今天风和日丽

2、昆明四季如春

3、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

4、东边日出西边雨

5、我们这个地方常年很少下雨

师:刚才,我们谈了很多有关天气的话题,就是因为天气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你能举例说明天气对我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吗?

生:回答

师:

(二)天气及其影响

师:(课件播放各种天气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图片,了解天气对我们的影响,给学生直观的印象。)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

师:如果我们能预知明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和生产会有很大帮助的。那么我们从哪里会预知明天的天气呢?学生回答天气预报,引出话题二。

二、明天的天气怎么样——谈天论气话预报

师:同学们你们日常生活中都是通过哪些途径了解天气的呢?

生:回答

师:是啊,随着科技和媒体的发达,我们了解天气的途径越来越多,正如同学们所说: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都是我们了解天气的途径。

师:那么,天气预报又是如何产生的呢?通过这幅图大家会有所了解。多媒体展示天气预报的产生过程。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

师:通常天气预报要说明一天或几天中的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等的情况,我们先来看看风的符号吧。出示幻灯片。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

在天气预报中常常还可以看到卫星云图,卫星云图可以分析哪些地方是晴天、有雨或者阴天。

师:带领学生认识卫星云图。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

为了读懂天气预报,通常用专用的符号表示天气状况,天气符号一般与城市名称一起出现,我们一起来认识常见的天气符号。

七年级地理教案 篇五

学习目标

1、理解地球自转的基本规律

2、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地理意义

3、初步了解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知识重、难点理解地球自转的基本规律和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地理意义

教学方法讨论法、假设法、提问法。

导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地球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运动呢?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如果地球变慢或变快,即周期变长或变短,将会发生上面变化?

2、完成地图册6页第二题

3、中秋节,当我们在杭州西湖欣赏三潭印月的夜景时,美国纽约却是艳阳高照。你能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

三、解疑释疑,拓展升华

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的结合使其产生了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速度是不均匀的)。同时,由于受到太阳、月球、和附近行星的引力作用以及地球大气、海洋和地球内部物质的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地球自转轴在空间和地球本体内的方向都要产生变化。

地球自转产生的惯性离心力使得球形的地球由两极向赤道逐渐膨胀,成为目前的略扁的旋转椭球体,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约21千米。

地球的基本参数:

赤道半径:ae=6378136.49米

极半径:ap=6356755.00米

平均半径:a=6371001.00米

赤道重力加速度:ge=9.780327米/秒2

平均自转角速度:ωe=7.292115×10-5弧度/秒

公转时间:T=365.2422天

离太阳平均距离:A=1.49597870×1011米

表面温度:t=-30~+45

自转周期23时56分4秒(平太阳时)

公转周期1恒星年

黄赤交角23度27分

地球海洋面积361745300平方公里

地壳厚度80.465公里

地幔深度2808.229公里

地核半径3482.525公里

表面积510067866平方公里

我的疑问:

老师解答: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5篇《七年级地理教案》,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差异网的价值所在。

305 54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