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目标和课文简说【精选9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下面差异网为您精心整理了9篇《《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目标和课文简说》,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差异网给您的好友哦。

五年级语文下册《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 篇一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概括成一句话。

提示:在修筑青藏铁路的过程中,筑路大军克服重重困难,终于使风火山隧道全线贯通。

2、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提示:“一条长长的‘铁龙’,从柴达木盆地深处的工业新城格尔木起步,跨过巍峨的昆仑山……这就是造福广大人民的青藏铁路。”

3、在修筑铁路的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是怎么解决的?

⑴ 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会说“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提示:

① 难以控制隧道施工温度。“由于温度太低,混凝土无法凝固。他们拿来暖风机,给隧洞增温,洞壁的冰岩又遇热融化,造成洞壁塌滑。”

② 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

“风火山一带经常狂风大作……转眼之间乌云压顶,大大小小的冰雹劈头盖脸地砸下来。”

“尽管对缺氧已有准备,施工中出现的情况还是始料未及……筑路大军的生命面临严重威胁。”

⑵ 在战胜困难的时候,他们会说“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提示:

“科技人员昼夜在隧洞里实地观察,发现冰岩温度变化的规律。经过反复观测、分析和实验,他们终于找到了喷射混凝土的最佳温度,制服了逞凶一时的冻土。”

“指挥部的灯火彻夜通明。能不能建一个大型制氧站?……风火山,这只巨大的拦路虎一次次地下了高傲的头!”

4、既然这项工程难度之大,让人难以想象,为什么还要坚持“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提示:正是建设者挑战极限,勇创第一的精神,正是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气概,才有了一次次实验,一次次攻关,一次次失败,一次次成功。突击队员和科技人员一次次呼喊出同一个心愿──“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5、难怪一些西方媒体预言:中国人要在这样不良的地质上打隧道,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提示:“根本不可能”意思是这样的隧道绝无打通的希望。结合全文可以知道在海拔4950米的风火山上,冻土层、冰岩都是“世界级”难题,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难怪西方媒体如此预言。这句话更加强调了工程艰巨、要求很高、难度很大,衬托出了西部建设者们的勇敢、实干与创新精神。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 篇二

“这只巨大的拦路虎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你们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1、为什么说风火山是只巨大的拦路虎?

提示:因为这里有三大难关:多年冻土区,恶劣天气,极度缺氧。

2、为什么风火山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

提示:

⑴ 因为科技人员找到了喷射混泥土的最佳温度,制服了冻土区。

⑵ 因为青年突击队员顶住了恶劣的天气,继续顽强的工作。

⑶ 因为科技人员建起大型制氧站,攻克了极度缺氧难关。

3、你们说这是一批什么样的建设者?

提示:勇敢的、坚强的、智慧的,不怕苦不怕累……

五年级语文下册《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修建青藏铁路的重要意义,感受建设者无私奉献、乐观向上和科学创新的精神。继续增加对西部大开发的了解。

3、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

课文简说:

这是一篇充满了昂扬向上的精神和英雄气概的文章。文章记叙了在高寒缺氧,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施工条件异常艰苦的情况下,西部建设者们以智慧和力量克服了一个个世界级难题,攻克了国际性技术难关,创下了世界铁路建设奇迹,那就是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隧道──风火山隧道贯通的经过。文章条理清楚,数据详实,字里行间包含着对西部建设者智慧与力量、吃苦奉献精神的歌颂。

这篇通讯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抒情色彩。作者主要采用这样几种抒情方法:一是直抒胸臆,通过8个感情色彩强烈的感叹句,充分表达了筑路大军的信心与决心以及所遇困难的严峻以及克服困难和取得胜利的喜悦之情。二是运用恰当的比喻,如,“铁龙”“下马威”“逞凶一时的冻土”“巨大的拦路虎”,更加突出了建设者的豪情壮志。三是语言直白简洁,有很强的节奏感,字里行间充溢着乐观情怀。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二是使学生感受到建设者们身上无私奉献、乐观向上和科学创新的精神,在脑海中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三是对西部大开发有更多的了解。

教学本文的重点是把握主要内容,弄清建设者们是如何克服复杂冰冻土层、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这些困难的,并从中受到感染。难点是修建风火山隧道中的施工困难及科技攻关的方法。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 篇四

共案部分

课题: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教学理念:

课内阅读课文就是要检验学生能否运用在精读课文时学到的学习方法进行阅读。阅读提示作为编者写在教材前的话,有提示全文,引领阅读的作用。应重视这一宝贵的教学资源,让学生能读,会读。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妖娆”等14个生字。

2、能力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

体会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感受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英勇气概。

重点难点:

了解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所遇的困难,感受勇克难关的英勇气概,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具准备:

收集相关资料

自主预习:

(1)默读课文,说说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

(2)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3)收集有关西部大开发的资料。

提练主线:

(1)知道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

(2)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3)搜集有关西部大开发的资料。(此项任务可放在学习完成后再做)

教学过程:

个案部分

一、素养训练

在人们的心目中,“出国易,入藏难”。

西藏拉萨地处偏远,交通闭塞,给物资流通、文化交流带来了重重困难,在20世纪它是全国唯一一座未通火车的省会级首府城市。

因此,青藏铁路的修筑不仅是西藏人民的期盼,也是全国人民的愿望。

随着西部大开发号角的吹响,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已经成为现实。

二、合作探究

出示句子:“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学生交流,教师主要抓住以下几点随机点拨。)

1.“正在修建的是一条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冰土铁路。”

2.“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轮番向这支队伍进攻”

三、拓展延伸

青藏铁路工程概况

建设青藏铁路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世纪之初做出的战略决策,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对加快青藏两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增进民族团结,造福各族人民,具有重要意 义。

青藏铁路由青海省西宁市至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全长1956公里。

其中,西宁至格尔木段长814公里,1979年建成铺通,1984年投入运营。

一、引用导语,揭示课题

二、根据提示,初读课文

1.自读导语,理清学习本文有几个方面的要求。(三个方面)

2.根据要求,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3.小组交流:

(1)检查生字字音及组词情况;

(2)把不理解的句子提出来,进行归纳,为全班交流作准备。

三、再读课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1.全班分组合作读课文。

2.提问:自读提示中哪个问题对理解全文最为重要?

3.指导读课文,着重理解在修建过程中,建设者都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请勾出课文中相关语句,联系实际或收集的资料进行批注,小组交流。(学生自学勾画,小组讨论交流)

4.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一次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升华情感,深刻体会到“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它是全体突击队员和科技人员的共同心愿!”

四、拓展延伸

正在修建的格尔木至拉萨段,自青海省格尔木市起,沿青藏公路南行至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全长1142公里,其中新建1110公里,格尔木至南山口既有线改造32公里。青藏铁路建设面临着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难题”的严峻挑战,工程艰巨,要求很高,难度很大。

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之称,是我国的“江河源”。

在青藏高原这种原始、独特、脆弱、敏感的地理生态环境中修建的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翻越唐古拉山的铁路最高点海拔5072米,经过海拔4000米以上地段960公里,连续多年冻土区550公里以上。在青藏铁路建设和施工中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是青藏铁路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国内外关注的焦点。党中央、国务院对青藏铁路建设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极为重视。

四、课后反思

借助一些图片资料,能够让学生深切的感受到施工现场的严峻,进一步体会“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是何等不容易的事。”

一些感性的材料,使学生的联想,入情入境,激起深切体会

读写结合,既使学生感情积蓄到一定程度得到及时宣泄,也是加强理解,内化情感,升华情感的手段。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认识“妖、娆”等14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感受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英勇气概。

【教学重、难点】

了解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所遇到的困难,感受勇克难关的英勇气概,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前安排】

收集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用导语,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过去,为了西部的发展和繁荣,老一辈建设者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如今,为了加快西部的建设,新一代建设者正踏着他们的足迹,献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课文《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就将介绍这些建设者们是怎样通过艰辛的劳动才取得的成绩。

齐读课题。

二、根据提示,初读课文

1、自读导语,理清学习本文有几个方面的要求:

(三个方面。)

⑴ 知道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

⑵ 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⑶ 搜集有关西部大开发的资料。(此项任务可放在学习完成后再做)

2、根据要求,初读课文: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3、小组交流:

⑴ 检查生字字音及组词情况。

⑵ 把不理解的句子提出来,进行归纳,为全班交流作准备。

三、再读课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1、全班分组合作读课文。

2、提问:

自读提示中哪个问题对理解全文最为重要?

(第二个问题。文中有一句话反复出现,这句话是“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就强调了这一点。)

3、指导读课文,着重理解在修建过程中,建设者都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请勾出课文中相关语句,联系实际或收集的资料进行批注,小组交流。

(学生自学勾画,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遇到的困难:

⑴ 困难一:

“正在修建的是一条全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

⑵ 困难二:

“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轮番向这支队伍进攻。”

5、面对困难,建设者们是怎样克服的?

⑴ 克服困难一:

“科技人员昼夜在隧洞里实地观察,发现冰岩温度变化的规律。经过反复观测、分析和实验,他们终于找到了喷射混凝土的最佳温度,制服了逞凶一时的冻土。”

⑵ 克服困难二:

“科技人员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实验、攻关,经过两百多次的失败,世界上第一座大型高原制氧站建成了!”

6、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句子进行交流。

7、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一次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升华情感,深刻体会到“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它是全体突击队员和科技人员的共同心愿!”

四、拓展延伸

青藏铁路工程概况:

建设青藏铁路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世纪之初做出的战略决策,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对加快青藏两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增进民族团结,造福各族人民,具有重要意义。

青藏铁路由青海省西宁市至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全长1956公里。其中,西宁至格尔木段长814公里,1979年建成铺通,1984年投入运营。正在修建的格尔木至拉萨段,自青海省格尔木市起,沿青藏公路南行至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全长1142公里,其中新建1110公里,格尔木至南山口既有线改造32公里。青藏铁路建设面临着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难题”的严峻挑战,工程艰巨,要求很高,难度很大。

青藏铁路于2001年6月29日开工,当年完成投资11。8亿元,格尔木至南山口段既有线改造完成,南山口至望昆段路基基本成型,冻土试验段开工,实现了首战告捷。2002年完成投资53。2亿元;格尔木至望昆段线下主体工程建成,望昆至楚玛尔河段线下主体工程基本完成,楚玛尔河至布强格段线下主体工程完成80%以上;6月29日开始铺轨,年底顺利到达昆仑山。今年是青藏铁路建设的全面攻坚年,年度计划完成投资56亿元,截止7月底年度累计完成投资23。9亿元,开工累计88。9亿元。目前唐古拉山以北冻土工程正在采取强化措施,铺轨架梁向高原腹地挺进,唐古拉山越岭地段和唐南段重点工程开工,全面攻坚战已形成高潮。

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之称,是我国的“江河源”。在青藏高原这种原始、独特、脆弱、敏感的地理生态环境中修建的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翻越唐古拉山的铁路最高点海拔5072米,经过海拔4000米以上地段960公里,连续多年冻土区550公里以上。在青藏铁路建设和施工中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是青藏铁路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国内外关注的焦点。党中央、国务院对青藏铁路建设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极为重视。江泽民同志曾作了“自然保护区的问题还是要力求解决好”的重要批示。朱镕基同志要求一定要认真贯彻国务院有关加强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精神,十分爱护青海、西藏的生态环境,十分爱护青海、西藏的一草一木,精心保护我们祖国的每一寸绿地。为搞好青藏铁路建设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

五、归纳总结

正是建设者挑战极限,勇创第一的精神,正是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气概,才有了一次次实验,一次次攻关,一次次失败,一次次成功。今年7月1日,青藏铁路将试运行通车,同学们如果有机会坐火车到拉萨去,请一定不要忘记修建这条铁路的建设者们为之而付出的血汗!希望你们以后也能成为这样的建设者!

【板书设计】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冻土铁路

重重困难 天气恶劣 一一克服

极度缺氧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导入:播放歌曲《天路》,让学生感受青藏铁路的神奇与伟大。

2.汇报交流:学生交流有关西藏拉萨的资料。

3.教师已作适当补充:在人们的心目中,“出国易,入藏难”。西藏拉萨地处偏远,交通闭塞,给物资流通、文化交流带来了重重困难,在20世纪它是全国唯一一座未通火车的省会级首府城市。因此,青藏铁路的修筑不仅是西藏人民的期盼,也是全国人民的愿望。随着西部大开发号角的吹响,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已经成为现实。(出示课题,有感情地朗读)

【设计意图】把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音乐素材、资料作为课程资源与学生共享。开课由《天路》歌曲导入,引导学生感受青藏铁路的神奇与伟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交流西藏拉萨的有关资料,帮助学生了解西藏的过去,特别是交通闭塞的困难,为后面理解课文作有效铺垫。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生字字音。思考: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完成练习题。

3.课堂交流重点句。

(1)出示句子:“一条长长的‘铁龙’,从柴达木盆地深处的工业新城格尔木起步,跨过巍峨的昆仑山,将通过这里,穿越‘世界屋背’青藏高原,到达雪域圣城――拉萨。”

(2)将课外搜集的有关青藏铁路的资料与文中有关青藏铁路的介绍结合起来理解。

(3)有感情朗读,体会“起步、跨过、通过、穿越、到达”等词语的妙用。

4.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扣住重点句,将学生课前查找的与青藏铁路有关的资料结合起来理解,体现了课堂上的生生互动,培养了学生应用有效信息的能力;对课文内容的概括是对全文的整体把握,也是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精读课文,用心感受

1.感知当时环境。出示:“难怪一些西方媒体预言:中国人要在这样不良的地质上打隧道,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1)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满怀誓死修成铁路的决心,有感情地朗读“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2.分组学习。“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到底是怎样的不简单呢,筑路大军遇到了哪些困难?请用“”画出有关语句;筑路大军又是怎样战胜困难的?用“”画出有关语句,再与同学交流。

3.全班交流。

(1)筑路大军遇到了哪些困难?(朗读有关句子)

(2)筑路大军是怎样战胜困难的?(朗读有关句子)

(3)面对这些世界级困难,筑路大军始终斗志昂扬,充满必胜信心。再读“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4)全长1338米的风火山隧道终于胜利贯通了!面对遥遥在望的拉萨,筑路大军满怀喜悦地高呼:“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请再读这句话。

4.说话。

(1)一次次实验,一次次失败,一次次攻关,筑路大军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使风火山这只巨大的拦路虎低下了高傲的头!此时,你想对筑路大军说些什么?

(2)文中多处使用感叹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设计意图】这一设计体现了略读教材的教学特点,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展示自我,通过画一画、读一读、说一说,把朗读、语言训练、感悟融为一体;设计的两个说话训练,有利于学生内心感受的外在表达,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表达上感情浓郁。

五年级语文下册《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 篇七

【教学片断】

师:这是一篇阅读课文,下面请大家自读阅读提示,看看学习这篇文章有几个方面的要求。

生:交流:

1、默读课文,说说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

2、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3、将收集到的有关西部大开发的资料,讲给同学听。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读提示的要求,自学课文,可以用笔在书上勾画出你想要的答案,也可以在重要的句子旁边做批注。

(生按要求自学。此时有一学生举手发问。)

生:老师,课文说要把铁路修到西藏的拉萨,为什么这条铁路叫青藏铁路,而不叫西藏铁路?

师:现在我们的学习内容是弄懂自读提示提出的学习要求,你这个问题,等一会解决我们再来解决,好不好?

(生坐下继续自学。)

【教学反思】

自学中出现这种情况是我始料未及的,在课前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来了解青藏铁路的各方面情况,而单单忽略了它的命名问题,所以此时学生给提出的问题,一时之下,没有想出准确的答案,而我的回答只是一时的权宜之计,给自己留下空间来思考怎么处理这个问题。从这一点我看到了自己课前准备工作的欠缺,也缺少优秀教师所应具备的课堂机智。现在想来,如果当时能够创设“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的轻松氛围,大胆承认自己对这个问题的不了解,与学生们共同寻求答案,一定会增强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敢于发表意见的信心,使学生的自主学习逐渐变成一种乐趣。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 篇八

学习目标

1.默读全文,了解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建设者在修建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建设者对修筑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满腔热情。

3.认识本课14个生字,搜集和交流青藏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相关资料。

学习重点了解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建设者在修建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感受新一代建设者遇到的困难以及克服困难的艰巨与顽强毅力。

学习难点理解冰碴子、冻土区、高原缺氧、混凝土喷射等术语的含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青藏铁路有关资料图片,西藏风光短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天路》引读

1.师:同学们,听过《天路》这首歌吗?它深情歌唱了铁路工人修建青藏铁路的感人事迹。来,随着这动听的歌声,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青藏铁路。(播放《天路》配乐的青藏铁路施工画面)

2.师:这就是青藏铁路,1958年,在毛主席的关怀下开工,但是半个世纪过去了,这条铁路还没有进入西藏,直到今天,西藏依然是中国惟一不通铁路的省份。这到底是为什么?是什么困难阻挡了这条铁路的前进?请同学们跟着筑路工人走进青藏铁路施工现场,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画面,你看到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二、初读感受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检查个别难读的字音是否读准。如械(xiè),不读jiè“狰狞”读准后鼻韵。

2.师:读着课文,想着青藏铁路的施工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心里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交流)

3.师:这是一条艰难的铁路,(师生补充资料,结合看屏幕上的青藏铁路示意图:青藏铁路要经过海拔4767米的昆仑山,要经过海拔4000米以上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全长1142公里,要经过550公里的永久性冻土区。解释冻土区:一年四季覆盖着坚硬的冰,有些坚冰厚度达一百多米,是高原地区修建铁路遇到的最大难题。)而风火山是最难的难题,但是最终,这只巨大的拦路虎却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

4.(屏幕出示句子:“这只巨大的拦路虎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你们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1)为什么说风火山是只巨大的拦路虎?(因为这里有三大难关:多年冻土区,恶劣天气,极度缺氧)

(2)为什么风火山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

①因为科技人员找到了喷射混泥土的最佳温度,制服了冻土区。

②因为青年突击队员顶住了恶劣的天气,继续顽强的工作。

③因为科技人员建起大型制氧站,攻克了极度缺氧难关。

(3)你们说这是一批什么样的建设者?(勇敢的、坚强的、智慧的,不怕苦不怕累……)

(4)是啊,他们的确是一批勇敢坚强、充满智慧的青年突击队员。你们谁想成为这样的一名突击队员?我们就请这位突击队员来读1~2自然段,要读出你们的决心来。

(5)同学们,让我们也象这位突击队员一样“严阵以待”,准备迎接风火山的挑战。(齐读1~3自然段)

4.师读:“然而,一次次爆破,……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1)西方的媒体说明了什么?

(2)他们认为不可能,那你们认为可能吗?

(3)我们的青年突击队员是如何把外国人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的?让我们把自己当作中央电视台的一名记者,走进工地,去采访筑路工人攻克风火山的艰难历程。

三、读后采访

1.合作要求:

(1)自己边读边画,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工程的艰难和建设者的勇气与智慧。

(2)根据采访提纲上的问题提示,把自己的同桌当作青年突击队员互相采访。

(3)按“冻土区”“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分成三个事件,做三次报道。

2.采访提纲

(1)你们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

(2)这些困难给你们造成了什么影响或者后果?

(3)你们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

四、现场报道

1.攻破“多年冻土区”。(结合看课件中的图)

(1)请某个学生做现场报道,其他人补充评价。

(2)理解“下马威”。

①什么是下马威?

②风火山给青年突击队员什么下马威?

③这些下马威可能给工人和工程带来什么危害?

④但是,这一切难得倒我们的筑路大军吗?为什么?

(3)是的,因为这群勇敢坚强的青年突击队员心中装着一个坚定的信念:“把铁路修到拉萨去!”(齐读第7自然段)

2.克服“恶劣天气”。(结合看课件中的图)

(1)请某个学生做现场报道,其他人补充评价。

(2)想象“七零八落”“不翼而飞”和“劈头盖脸”是什么样子。

(3)导读第8自然段前5句(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跟读后半句,强调突出作用)

(4)看图,想象工人们在这样恶劣的天气面前可能会怎样?

(5)是啊,房子吹倒了,屋顶掀翻了,头砸破了,脸流血了,冷啊!疼啊!可是,当队员们想到西藏人们贫困的日子和迫切的期待,他们咬紧牙关,在心里一遍一遍地呼喊:“把铁路修到拉萨!”(齐读两遍)

3.解决极度缺氧。(结合看课件中的图)

(1)请某个学生做现场报道,其他人补充评价。

(2)什么是“杯水车薪”?为什么会杯水车薪?

(3)看图,想象工人背着氧气瓶在隧道里工作是什么样?

(4)胸闷,头痛,呕吐,四肢无力……生命受到严重威胁,这是多么可怕的难关啊!但是建筑大军硬是让风火山,这只巨大的拦路虎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为什么?他们的胜利依靠的是什么?

①是工人们的勇气和毅力。

②是科技人员的智慧。

③是党中央的关怀。

④是西藏人们的支持。

……

(5)因为,“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是铁路工人的坚强决心,也是全国人们的共同心愿。同学们,带着全国人民的心愿,让我们大声地呼喊出铁路工人的决心。(齐读10~11自然段)

四、总结升华

1.(屏幕出示最后一个句子:青藏铁路这条“铁龙”在不断地向前,向前,拉萨已经遥遥在望……)从最后的省略号里,你们读懂了什么?(介绍青藏铁路最新进展:工程进展顺利,全线路基、桥涵、隧道等主体工程基本完成,累计铺轨743公里,今年年底铁轨将铺到拉萨,明年7月进行列车试运行。届时将开通拉萨至西宁、北京、成都、上海、广州等多条线路,并装备当今世界最豪华的旅游列车。到那时,从拉萨乘座火车到北京,仅需48小时。)

2.想不想坐上这趟列车去拜访神秘的青藏高原?来吧,跟老师一起踏上这段神奇的天路。(播放西藏美丽的风光,配上李娜的《青藏高原》,最后画面定格在一个西藏小女孩站在铁轨边上,眺望拉萨的方向。)

3.同学们,为了建设这条铁路,40多万各族同胞远离亲人朋友,奋战在这荒凉恶劣的高原,多少年轻的生命永远地长眠在皑皑的雪山下,还有多少人奉献着自己的热血和青春,但是正因为有了他们的付出,才可能彻底改写西藏不通铁路的历史,西藏才可能真正走向繁荣富裕。

4.面对着这样一群铁路工人,你想对他们说什么?(写下来)

附板书: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 篇九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积累】认识14个生字。

【方法与能力】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

【情感与思想】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修建青藏铁路的重要意义,感受建设者无私奉献、乐观向上和科学创新的精神。

【拓展与延伸】搜集资料,继续增加对西部大开发的了解。

【重、难点突破】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修建青藏铁路的重要意义,感受建设者无私奉献、乐观向上和科学创新的精神;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拉萨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吗?看了题目,你们又想知道一些什么问题呢?

提示:学生对于拉萨可能了解并不太多,但关于拉萨的一些基本知识对于学习本课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如果学生不能很好地回答第一个问题,教师可以进行一定的补充。而对于第十个问题,学生则可能会提出下列问题:

二、学习课文

(一)激趣质疑:为什么要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修的意义)?是如何修建的(中间遇到了哪些困难)(修建的过程);修成功了吗(修建的结果)?

1、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找出关键的词语与句子进行回答。

提示:1)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的意义: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是造福广大西部人民的幸福之路。如:

“一条长长的“铁龙”,从柴达木盆地深处的工业新城格尔木起步,跨过巍峨的昆仑山,将通过这里,越过“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到达雪域圣城──拉萨。这就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青藏铁路,这就是造福广大人民的青藏铁路。”

建设青藏铁路是党中央和国务院在新世纪之初作出的战略决策,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对加快东西部沟通往来和青藏两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增进民族团结,造福各族人民具有重要意义。

2)修建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开凿风火山隧道、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这部分要抓住重点词语和句子,来体会和了解具体的困难和人们是怎样克服的,进行自主学习,并从中体会到工人们修建铁路的决心之大和无穷的智慧。如:

“难怪一些西方媒体预言:中国人要在这样不良的地质上打隧道,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根本不可能”意思是这样的隧道绝无打通的希望。结合全文可以知道在海拔4 905米的风火山上,冻土层、冰岩都是“世界级”难题,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难怪西方媒体如此预言。这句话更加强调了工程艰巨、要求很高、难度很大,衬托出了西部建设者们的勇敢、实干与创新精神。

“风火山,这座万年冰山露出了狰狞的面目,给筑路大军来一个下马威!”

“狰狞”,面目凶恶的样子。“下马威”一开始就向对方显示威势。文中指刚开工时,就遇到控制温度的难题:温度太低,混凝土无法凝固;增温则洞壁遇热融化,造成洞壁塌滑。这些困难,都属于世界级难题。

3)修建成功:要求学生课下搜集青藏铁路通车的资料,进行交流。

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说明了什么?

提示: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这句话既是课文的题目,又在文中一咏三叹,反复出现了四次。这个简短有力的句子,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既是筑路大军的誓词,也是作者行文的线索。

要在青藏高原修铁路,让火车开到拉萨,当时国内外都是一片质疑声。而这句朴素无华的话语充满着信心与决心,在文中的四次出现均使用了感叹号,充分反映了建设者们排除万难、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执著精神。这句话在开工前、遇到困难和克服困难时反复出现,在文中前呼后应,与尾句“拉萨已经遥遥在望”形成一条穿珠的彩线。

5)你知道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吗(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

这是一篇充满了昂扬向上的精神和英雄气概的文章。文章记叙了在高寒缺氧,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施工条件异常艰苦的情况下,西部建设者们以智慧和力量克服了一个个世界级难题,攻克了国际性技术难关,创下了世界铁路建设奇迹,那就是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隧道──风火山隧道贯通的经过。文章条理清楚,数据详实,字里行间包含着对西部建设者智慧与力量、吃苦奉献精神的歌颂。

二这是一篇充满了昂扬向上的精神和英雄气概的文章,你能说说作者在文中是用什么样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感情的吗?

提示:这篇通讯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抒情色彩。作者主要采用这样几种抒情方法:一是直抒胸臆,通过8个感情色彩强烈的感叹句,充分表达了筑路大军的信心与决心以及所遇困难的严峻以及克服困难和取得胜利的喜悦之情。二是运用恰当的比喻,如,“铁龙”“下马威”“逞凶一时的冻土”“巨大的拦路虎”,更加突出了建设者的豪情壮志。三是语言直白简洁,有很强的节奏感,字里行间充溢着乐观情怀。

上面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整理出来的9篇《《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目标和课文简说》,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305 58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