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最新8篇

发布时间: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一起看看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欢迎查阅!下面是差异网的小编为您带来的8篇《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从生活经验中体会乐音的特性:响度、音调和音品,能用实验验证影响乐音特性的主要因素。能知道影响常见乐器发音特性的因素。

【重点难点】

体会乐音的特性:响度、音调和音品。

【课时】

1课时。

【教具】

收录机、磁带(几种乐器的独奏曲)、吉他、橡皮筋。

【教法】

以观察、实验为主,辅以讲解、讨论。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锣发声时,有手按住锣面,锣声就消失了。为什么?

2、甲同学把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乙同学在长铁的另一端敲一下这根铁管,甲同学听到了两下响声。这是为什么?学生回答

3、为什么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面对面地站在一起,也无法听见对方的声音,只能靠无线电交谈?学生回答

二、新课引入

用吉他奏出几个音,让学生分析有何不同。原来是这几个音的音调不同。

三、新课讲授

乐音和噪声

我们周围有很多的声音,有规律、好听悦耳(使人感到愉快)的声音叫做乐音;无规律、难听刺耳或污染环境的声音叫做噪声。

演示,先一段优美的轻音乐,后用铁片刮,让学生感觉。

讲述:同样是乐音,有的高,有的低有的听得见,有的听不见。为什么呢?乐音有一些特性。

乐音的特性

1、响度(loudness)

(1)声音不但有高有低,还有大小(强弱),在物理学中,把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2)响度与什么有关系

演示:先轻敲音叉,再稍重敲音叉,比较两次听到的声音强弱,叉股把塑料球弹起的幅度怎样?学生回答

学生实验:将一根橡皮筋张紧,先轻轻拨动张紧的橡皮筋,再稍用力拨动张紧的橡皮筋,注意两次听到声音的强弱有什么不同?橡皮筋振动的幅度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得出

声源振动幅度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

演示:打开录音机保持其音量不变,教师拿着录音机走近学生时,学生听到的声音变大,远离时学生听到的声音变小。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响度还跟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系,离声源越远,声音声音越小,响度也越小。

(3)响度的量度

在声学上,人们学用分贝作为单位来计量声音的强弱。

阅读课本上一些声音的分贝数和人耳的感觉情况

2、音调

在物理学中,把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pitch)。通常我们把音调高的声音叫高音,音调低的声音叫低音。

再欣赏音乐,由学生区别高音、低音,反复二三次。

弹吉他两个音,让学生区分高、低音。

音调由什么决定的?

演示:转动齿轮(如课本图3—20所示),注意听两次发声有何不同?同时注意观察齿轮的齿数。

问:音调跟声源振动的快慢有何关系?学生回答。后再次验证

小结:振动快的音调高,振动慢的音调低。

振动的快慢取决于每秒振动的次数,每秒振动的次数越多,振动得越快。物理学中把声源每秒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简称“赫”,其符号是Hz。如果声源每秒振动50次,它的频率就是50Hz。

频率高,振动快,频率低,振动慢。现在我们可以总结音调高低的原因了,请大家填好课本方框中的填空。

声源振动的频率高,声音的音调高;声源振动的频率低,声音的音调低。

简单说就是“频率高,音调高;频率低,音调低。”

人发音的音调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小孩的音调比成人高;女人的音调比男人高。同样是成年的男人(或女人),音调也有不同,故在音乐界有男(女)高音、男(女)中音之分。人的发声频率,大约在85Hz到1100Hz左右。

音乐上的调,就是根据物理上的音调得出的。如中音“C调”中的“1”的频率是262Hz,“1”的频率是524Hz;;“D调”中的“1”的频率是294Hz,“1”的频率是589Hz。

除弦乐器外,其他乐器通过别的办法也奏出不同的音调,如被称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我国古代编钟,奏出了中国古代的文明,奏出了世界音乐史上的奇迹。

看“信息窗”图3—21编钟

编钟属打击乐器,你也可以发明一个“编钟”请同学们自己设计,回家自己计划试试,如成功还可做为你的保留节目在文娱活动中演出。

3、音色

放录音:放两、三曲独奏曲

请学生说出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乐器发出的声音不同,声音除了音调和响度外还有第三个特征,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每个人的声音都具有与别人不同的音色,所以我们能从电话、广播的声音中分辨出是不是熟人?是哪位熟人在讲话;同一个人,随着年龄的增大,以及饮食、起居和健康状况等因素,也在发生变化。

通过锻炼可以改善和保持音色。

“迷你实验室”

问:为什么弦乐器上要安装几根粗细不同的弦。学生回答(在弦的松紧、长短相同的情况下,可改变粗细来改变音调,使音域更为丰富。

问:二胡、吉他等是怎样调节弦的长短和松紧的?学生回答

四、小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知道声音的三个特征:响度、音调、音色。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pitch)。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响度跟声源振动幅度有关,还跟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系;不同的发声体的音色不同。

四、小结(学生总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知道

五、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2、P4;3、作业。

【板书设计】

§3—2乐音与噪声

一、乐音和噪声

二、乐音的特性

1、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2、音调: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pitch)。

3、音色:xx。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篇二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复述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并会用来解释一些有关的简单的问题;能说明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学会画简单的光路图。

2、过程与方法:培养自己的探究能力、分析概括能力、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及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通过对法线的形象解释,渗透真正做人的思想教育。

二、重点、难点

重点:光的反射定律

难点:引导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全面理解光的反射定律

三、教具

教师用:光的反射装置(自制暗箱)、平面镜、白纸、手电筒、多煤体课件

学生用:量角器、纸屏(附有角度)、激光手电筒、纸板

四、师生交流过程

(一)诊断补偿:光在均匀的介质中如何传播?

(二)导入新课:通过课件展示:《手术室里的灯光》,介绍爱迪生为妈妈治病的故事。

(三)进行新课

1、意外的发现

启发质疑:为什么爱迪生把镜子放在这些蜡烛的后面,就会使他妈妈的周围变得很亮?引导学生讨论得出:蜡烛发出的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光照射到镜面上被挡住而改变了传播方向,又反射回去。

列举事例:让学生交流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光的反射现象。并将他们进行分类,说明分类的依据?(如:根据能不能发光或面的光滑程度等。)

2、提出问题:光在物体表面是怎样反射的,有没有规律,有什么样的规律?为什么不同的表面反射光的情况不同?你还想研究哪方面的问题?

3、设计实验与收集数据

2)、实验验证

a、“三线共面”,引导学生猜想入射光线相对反射光线和法线确定的一个平面有几种位置关系,怎样确定反射光线的空间位置?师生共同

讨论得出实验步骤:

①、将镜面平放在桌面上。

②、把纸板竖立在镜面上,使接缝与镜面垂直。

③、让入射光线沿着被固定的平面射到接缝和镜面的交点上

④、慢慢地转动另一平面,寻找反射光线。

学生实验,讨论,教师进一步用课件演示说明:纸板可转动的面向前转向后转都观察不到反射光线,只有当这个面与被固定的面为同一平面时,才清晰地观察到反射光线。

b、“二线分居”,引导学生回想实验中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相对法线的分布情况,提出问题:能否找到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位于法线同侧的情况,利用反正法。

c、“两角相等”,提问:根据上面的研究能不能确定反射光线的位置?(不能)要想确定具体位置,还需研究他们之间的什么关系?(角的关系)利用课件介绍入射角、反射角。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并运用分析、归纳的方法由学生归纳实验结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探究能力。

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同时做实验记录,师巡回指导。

4、分析与论证

实验完成后,大家从中发现哪些规律?

引导小组发言,展示实验记录。

让学生完整的归纳反射定律的内容。

设疑:能不能说“入射角=反射角”

(注意因果关系,借助课件中的反射

大家庭,形象、生动的理解)

5、交流与合作

1)、两人共同完成“互看”实验,利用多媒体展示光路图。(如图1)

2)、选派一生利用反射装置从立体角度让学生看到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位置关系。

(四)、课堂小结

1、让学生回忆本章有哪些收获?(如: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两种反射类型等;思想方法:模型法,猜想验证法,探究法;思想方面:正直做人。)利用课件展示本节知识的内在联系,点明学习目标。

2、交流本节实验的得与失(如:实验过程中的),以及生活中的困惑。

(五)、奇思妙想

1、现代VCD影碟机是利用激光照在刻有凹凸的光碟上通过在接收器上读取光信号而播放音像。

2、利用平面镜还能观察到角度的微小变化情况,如图2所是,从A点发出的一束光射到平面镜上O点,反射光沿着A.MN原路返回,当平面镜绕O点转动150,反射光线在水平标尺MN上的光点移动了厘米(已知AO=1M)

(可以选做课件中的巩固练习,也可以进行达标训练)

(六)、作业设置

1、小论文,如果没有光的反射,我们的世界将会怎样?

2、收集俄罗斯”进步号”无人飞船制找造人工白昼实验。

3、用玻璃建楼房有哪些利与弊?

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教案 篇三

学习目标:

1、知道滑动摩擦产生的条件,会正确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2、会用公式F=μFN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知道影响动摩擦因数的大小因素。

3、知道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能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以及大小和方向。

4、理解静摩擦力。能根据二力平衡条件确定静摩擦力的大小。

学习重点:

1、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并会用F摩=μFN解决具体问题。

2、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静摩擦力的概念。

学习难点:

1、正压力FN的确定。

2、静摩擦力的有无、大小的判定。

主要内容:

一、摩擦力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滑动时,或者在另一个物体上有滑动的趋势时我们会感到它们之间有相互阻碍的作用,这就是摩擦,这种情况下产生力我们就称为摩擦力。固体、液体、气体的接触面上都会有摩擦作用。

二、滑动摩擦力

1、产生: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相对于另一个物体发生相对滑动时,另一个物体阻碍它相对滑动的力称为滑动摩擦力。

2、产生条件:相互接触、相互挤压、相对运动、表面粗糙。

①两个物体直接接触、相互挤压有弹力产生。

摩擦力与弹力一样属接触作用力,但两个物体直接接触并不挤压就不会出现摩擦力。挤压的效果是有压力产生。压力就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表面的垂直作用力,也叫正压力,压力属弹力,可依上一节有关弹力的知识判断有无压力产生。

②接触面粗糙。当一个物体沿另一物体表面滑动时,接触面粗糙,各凹凸不平的部分互相啮合,形成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即为摩擦力。凡题中写明“接触面光滑”、“光滑小球”等,统统不考虑摩擦力(“光滑”是一个理想化模型)。

③接触面上发生相对运动。

特别注意:“相对运动”与“物体运动”不是同一概念,“相对运动”是指受力物体相对于施力物体(以施力物体为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改变;而“物体的运动”一般指物体相对地面的位置发生了改变。

3、方向:总与接触面相切,且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这里的“相对”是指相互接触发生摩擦的物体,而不是相对别的物体。滑动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的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但并非一定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4、大小:与压力成正比F=μFN

①压力FN与重力G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力,它们在大小上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也可以毫无关系,用力将物块压在竖直墙上且让物块沿墙面下滑,物块与墙面间的压力就与物块重力无关,不要一提到压力,就联想到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认为物体对支承面的压力的大小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

②μ是比例常数,称为动摩擦因数,没有单位,只有大小,数值与相互接触的______、接触面的______程度有关。在通常情况下,μ<1。

③计算公式表明:滑动摩擦力F的大小只由μ和FN共同决定,跟物体的运动情况、接触面的大小等无关。

5、滑动摩擦力的作用点:在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上的受力物体上。

问题:1.相对运动和运动有什么区别?请举例说明。

2、压力FN的值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吗?请举例说明。

3、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间的接触面积有关吗?

4、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物体间相对运动的速度有关吗?

三、静摩擦力

1、产生:两个物体满足产生摩擦力的条件,有相对运动趋势时,物体间所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静摩擦力。

2、产生条件:

①两物体直接接触、相互挤压有弹力产生;

②接触面粗糙;

③两物体保持相对静止但有相对运动趋势。

所谓“相对运动趋势”,就是说假设没有静摩擦力的存在,物体间就会发生相对运动。比如物体静止在斜面上就是由于有静摩擦力存在;如果接触面光滑。没有静摩擦力,则由于重力的作用,物体会沿斜面下滑。

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 篇四

【§1—2运动的描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过程与方法

●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什么是机械运动以及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物

2、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因为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情况是可以不同的。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阅读课本序言,让他们有个印象:运动同样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学好运动的科学,能够深入了解体育,还能深入了解自然。

(二)讲授新课

1、机械运动

让学生讨论课本图11.1—1所示的运动以及相类似的运动。让学生讨论日常生活中有关运动的现象。

针对学生的讨论,提出如下问题:

①你从座位走到黑板前,这一过程中,你的什么发生了变化?

②有一辆汽车停在路边和在路上行使有什么不同?

③说天上飞的飞机是运动的,你根据什么?

引导学生从讨论和回答中得出:

(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改变。(板书)

提出问题:

①图中的那些物体是否在做机械运动?

②我们周围的树木,房屋以及教室里的桌椅是运动的吗?

讨论得出:整个银河系、喜马拉雅山、猎豹都在做机械运动,而树木、房屋以及桌椅也都跟地球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它们也在做机械运动。可见,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

2、参照物

播放一部分选择不同参照物所产生不同感觉的教学VCD。使学生回忆类似的场景,然后提问:“为什么乘客会产生这样的错觉?”组织学生讨论,初步明确乘客判断运动和静止所选的标准不同以后,会产生不同的判断。

学生活动:把课本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把尺子,推动课本使课本沿桌面运动。让学生讨论回答:

①选取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

②选择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桌是运动还是静止?

③选择尺子作标准,课桌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

得出参照物的概念:

参照物: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一起描述图11.1—3卡车的运动情况:选取地面做参照物,卡车是运动的;

选取收割机做参照物,卡车是静止的。从而得出:

在讨论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要看以哪个物体做标准,选择的标准不同,它的运动情况就可能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描述图11.1—4的各种情形物体的运动状况。

(三)课堂小结

1、什么是机械运动?

2、什么是参照物?为什么要选参照物?

3、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四)作业与思考

1、课本第22页的“动手动脑学物理”

2、同步测试相应的练习。

(五)教学后记:

【§1—3运动的快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教学重、难点分析

1、重点:速度的计算

2、难点:速度单位以及单位换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场面描述:我校的100米决赛正在进行,小明勇夺冠军,同学都羡慕地说,他跑得真快!而在5000米的长跑竞赛中,运动健将小马一举夺得冠军,同学们佩服地说:小马跑得真快!

引导学生从事例中提出问题:怎样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二)讲授新课

1、速度

组织学生讨论所提出的问题。学生从小明跑得真快的事例中讨论得出:运动员运动的路程相同,比较哪个运动员先到达终点就是哪个运动快。

得出:“通过相等的路程,用的时间短的运动得快。”

提问:小李步行,而妈妈骑自行车,大家同时从家里出发,怎么判断他们运动的快慢?

学生讨论得出:谁在前边谁就运动得快。

“在相等的时间内,走的路程多的运动得快”

提问:怎样比较小明和小马谁运动得快呢?

启发学生回答:可以计算出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短就是运动快或者计算出相同时间运动的路程长也是运动快的。

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大小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v=s/t

单位:m/s或者是km/h

例题:书本23页

指导学生学会单位换算

练习:20m/s=54km/h=

例题:书本24页

指导学生学会熟练掌握公式的变形。

2、匀速直线运动

指导学生观察图11.2—2。让他们提出不同之处。从而引出匀速直线运动的含义: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

变速运动:物体运动快慢是变化的运动。

让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物体做变速运动的例子(汽车开动时,汽车刹车时,足球在草地滚动时等等)

平均速度:v=s/t这样算出的速度上该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三)课堂小结

1、怎样表示运动的快慢?

2、速度是怎样计算的?

3、速度的单位怎样进行换算?

4、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那么变速运动呢?

(四)作业

1、书本26页第一、四题

2、完成相应的同步测试

(五)教学后记

【§1—4测量平均速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②。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

①。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②。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③。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教学过程;

师:在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把铜丝作为斜面,让滑轮滑下来)滑轮在前半程滑的快,还是后半程滑的快?生答。

师:前半程或后半程或一样快。要想知道哪一段滑的快,就得比较平均速度。速度又怎么知道呀?用路程除以时间,路程用刻度尺来测,时间要用表来测,那具体应测哪些物理量呀?今天我们就要用实验的方法测出在斜坡上各路段的平均速度,从而来验证斜坡上自由滚下的物体在前半程快还是后半程快。板书课题:平均速度的测量。

实验器材可从实验台上选取。要求同学们以组为单位,先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画出实验表格,进行分组实验,收集数据最后得出结论。请同学们拿出实验报告,分组讨论并完成实验报告上的第4、第5项内容,时间为5分钟。

拿出一组同学的实验报告在展台上展示。

师:很好,那么后半程的时间如何测量呢?生答。

总结:可以用总时间减去前半程的时间。那秒表又如何使用呢?哪位同学知道呢?生答。

总结:很好,按一下开始计时,再按一下停止计时,再按一下回零。外面的长针走一圈是30秒,长针走两圈里面的短针走一格是一分钟。我们会使用秒表了,下面就开始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把数据填在表格里。时间为10分钟。开始:

实验结束把一组同学的报告展示出来。

师:哪位同学发现他们的数据有什么问题没有?

很好,长度测量的结果要有准确值和估计值,他们这一组同学没有写出估计值。长度测量写出估计值的同学请举手。你们的路程测得怎么不一样呢?生答。你们是怎么测量的呢(找学生演示他们是如何测量木板的长度的)?我们通过这个实验就验证了,物体从斜面上滚下来时,后半程比前半程的速度快。你们能比较出哪一组的小车滑的快吗?不能,有什么办法吗?有同学说比速度,怎么比呢?请同学们完善你们的实验方案,算出小车在斜面运动时全程的平均速度,时间为2分钟。

再拿两组实验报告比较一下,哪一组小车滑的快。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确地测量路程、时间,并通过实验测出了前半程后半程和全程的平均速度。

下面请同学们思考如何测出1路公共汽车从河师大到火车站的平均速度呢?

【作业布置】用一根米尺和一块手表,怎样既方便又较正确地测出从你家门口到学校门口的路程?简要说出测量步骤。

§2—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

速度不同。

3、能分析一些常见的声现象。

重、难点:(重)1、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关键: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过程:

导学达标:

学生观看第一部分录像——各种各样的声音。引入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

1、声音的产生

演示实验:(1)、敲打音叉——音叉振动,发声。

(2)、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马上停止。

(3)、放一段声音的录像。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4)、扩展:录制声音

2、声音的传播:

(1)、得出:固体、气体可以传播声音。

(2)、实验14页图1-4示:得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学生活动:月球上的宇航员如何交谈?

学生活动:如何证明液体可以传声?

(3)、声波:利用录像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声波?同水波进行对比。

3、声速: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是不同的。

学生活动:(1)、看15页的表格内容

(2)、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速度谁快?

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学生活动:对着远处的高山喊可以听到回声,为什么在教室里讲话听不回声?

4、回声:声音的反射。<0.1秒<17米

二、小结:

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三、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本节内容,因内容较多,可以留一部分作课外练习。

四、课后活动:

动手动脑:1、2、3题。

教学后记:

在课堂上对声音的知识不能扩展太多,这只是声音的第一节课,可降低难点。

要测一测学生的接受情况。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基本知识目标

1、知道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问题中能够区分施物体和受物体;

2、知道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一矢量,在解决具体问题时能够画出的图示和的示意图;

3、知道的两种不同的分类;

能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对某个进行分析的线索和方法.

情感目标

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要逐步深入,帮助学生在初中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

教学建议

一、基本知识技能

1、理解的概念:

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不仅有大小还有方向,大小、方向、作用点是的三要素.

2、的图示与的示意图:

3、要会从性质和效果两个方面区分.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一)、对于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要准确把握这一概念,需要注意三点:

1、的物质性(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2、的相互性;

3、的矢量性;

(二)、的图示是本节的难点.

(三)、的分类需要注意的是:

1、两种分类;

2、性质不同的效果可以相同,效果相同的性质可以不同.

教法建议:

一、关于讲解“什么是”的教法建议

是普遍存在的,但又是抽象的,无法直接“看到”,只能通过的效果间接地“看到”的存在.有些情况下,的效果也很难用眼直接观察到,只能凭我们去观察、分析的效果才能认识的存在.在讲解时,可以让学生注意身边的事情,想一下的作用效果。对一些不易观察的的作用效果,能否找到办法观察到.

二、关于讲解的图示的教法建议

的图示是物理学中的一种语言,是矢量的表示方法,能科学形象的对矢量进行表述,所以教学中要让学生很快的熟悉用图示的方法来表示物理的含义,并且能够熟练的应用.由于初始学习,对质点的概念并不是很清楚,在课堂上讲解有关概念时,除了要求将作用点画在的实际作用点处,对于不确知的作用点,可以用一个点代表物体,但不对学生说明“质点”概念.

教学过程设计方案

一、提问:什么是?

教师通过对初中内容复习、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出的概念: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师通过实验演示:如用弹簧拉动钩码,或者拍打桌子等实验现象展示的效果以引导学生总结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指出了的物质性.

提问:下列实例,哪个物体对哪个物体施加了?

(1)、马拉车,马对车的拉.

(2)、桌子对课本的支持.

总结出的作用是相互的,有施物体就有受物体,有作用,同时出现两个物体.

强调:在研究物体受时,有时不一定指明施物体,但施物体一定存在.

二、提问、是有大小的,的大小用什么来测量?在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是什么?

教师总结:的测量:的测量用测计.实验室里常用弹簧秤来测量的大小.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是牛顿,符号:N.

三、提问:仅仅用的大小,能否确定一个:

演示压缩、拉伸弹簧,演示推门的动作.主要引导学生说出是有方向的,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并得出的三要素来.

教师总结:的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四、提问:如何表示?

先由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然后教师小结.

的表示:的图示和的示意图.

的图示:用一条有标度的有向线段表示的大小,箭头方向表示的方向,线段起点表示的作用点.

讲解例题:用20N的推沿水平方向推一正方形物体向右匀速运动.用的图示表示出推.

教师边画边讲解.注意说明:

1、选择不同标度(单位),的图示线段的长短可以不同;

2、标度的选取要利于作图

通过作图练习、教师指导让学生掌握的图示作图规范.

的示意图:用一条无标度的有向线段表示的三要素.

让学生体会的示意图与的图示的不同.

五、的作用效果:

回忆初中的知识,提问: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

六、的分类:

教师总结的分类,强调高中阶段按照的性质划分,在学范围内常见的有重、弹、摩擦.

按性质命名的:重、弹、摩擦、分子、电、磁等等;

按效果命名的:拉、压、动、阻、支持、压等等;

在学范围内,按的性质划分的常见的有:重、弹、摩擦.

探究活动

测定患者的血沉.在医学上有助于医生对病情作出判断.设血液是由红血球和血浆组成的悬浮液.将此悬浮液放进竖直放置的血沉管内,红血球就会在血浆中匀速下沉,其下沉速率称为血沉.某人的血沉v的值大约是10mm/h.如果把红血球近似看作是半径为R的小球,且认为它在血浆中下沉时所受的黏滞阻为.在室温下Pa·s.已知血浆的密度,红血球的密度.试由以上数据估算红血球半径的大小.

答案:

m.

提示:红血球在匀速下降过程中受平衡:,则,由于:

则:,

即.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让学生认识到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对物理研究及物理应用有初步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进一步了解学好物理应注意的事情。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学习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三、德育目标:

1.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发现科学实验带来的乐趣。

2.共同完成的观察及实验中,学会和同伴的协作和配合。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讨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难点:

能从看到的现象中提出问题。

教学方法:

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自我介绍

二、引入

[师]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学习一门新课——物理。请同学们观看漂亮的章首图,然后听一位同学带感情地朗读配文。

三、进行新课

[师]科学之旅的第一站,先请同学们观看几个有趣的实验。

[演示]课本图0.1-1实验[演示]课本图0.1-2实验。

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教师再演示书本的几个[想想做做]

1.放大镜看自己的手指纹:是放大的;再用放大镜看窗外的物体:是缩小的。

2.乓球会落下吗?

[师]以上的这些实验有趣吗?

[板书]物理是有趣的

[板书]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声、光、热、电、力等现象

[师]这些现象不仅有趣且都包含一定的科学道理,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逐渐弄清楚其中的奥秘。

物理学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

[板书]怎样学习物理。

[板书](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板书](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板书](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四、小结

物理学是有趣的,有用的。学习物理要用自己的眼睛仔细观察周围的生活,从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大胆猜想、善于动手、勇于实践,才能最终发现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在“真理的大海”中勇往直前。

五、布置作业(略)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知道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几种方法。

2.理解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速度的单位。

【重点难点】理解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速度的单位

【课时】1课时

【教具】电脑多媒体、投影

【教法】启发、讲解、讨论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观看录像,问:大家看哪个动物跑得快呢?

要知道哪个动物跑得快,我们必须要比较,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呢?本节课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进行新课

1、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学校的运动会上,田径赛跑正在进行,你怎样判断谁跑得快呢?让两学生分角色来作判断。

(1)假如你是观众,你怎样判断谁跑得快呢?

学生回答:看谁跑在最前面。

(2)假如你是裁判,你怎样判断谁跑得快呢?

学生回答:看谁先到达终点。

教师总结:上面的从两个不同角度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都是正确的,只是比较的方法不一样,第一种是用“相同时间比路程”,第二种是用“相同路程比时间”。

1)比较方法:(1)相同时间比路程。(2)相同路程比时间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正确说出质量的单位和进率,并能正确地进行质量单位换算。

2.知道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它不因为物体的形状、位置、状态的变化而改变。

3.了解常见的测量工具,能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4.构建具体的质量量级观念。

教学重点:

1.理解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

2.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教学用具

实验器材(天平、砝码、小烧杯、大烧杯、钢尺、钢钉等)、文本、图片或音视频资料;自制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周围的世界五彩缤纷,在这个精彩的世界里的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看桌子上的三个烧杯是由什么材料组成的?哪个烧杯含有这种材料多(如图甲)?再看钢尺、钢钉是由什么材料组成的?哪个物体含有这种材料多(如图乙)?又如书和练习本都是由纸组成的,它们所含有的纸的多少一样吗?可见,组成物体的物质有多有少,在物理学上如何表示这种区别呢?能精确测量吗?

二、新课教学

探究点一

质量

交流讨论

学生对上面“问题导入”中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在教师引导下形成以下认识:

(1)铁钉和铁锤为一类,它们都是铁制成的;木板和米尺为一类,它们都是木材加工成的。

(2)一把铁锤和一颗铁钉都是由铁这一种物质构成的,但两者所含铁这种物质的多少不同,一把铁锤比一颗铁钉所含的铁多;一块木板和一把教学用木制米尺都是由木材这一种物质构成的,但两者所含木材这种物质的多少不同,一块木板比一把教学用木制米尺所含的木材多。

归纳总结

(1)铁钉和铁锤、木板和米尺,我们都把它们称为物体。构成这些物体的铁、木材,我们都把它们称为物质。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

(2)在物理上为了描述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引入质量概念,物理学中把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质量通常用字母m表示。

拓展教学要注意“物质”和“物体”的区别。物体有一定的形状,占据一定的空间,是有体积和质量的实物。物质是构成物体的材料。例如:桌子是物体,构成桌子的物质是木材,还可以是铁。再例如:大小两个铁球是由铁这种物质构成,而质量代表这种物质的多少,大铁球的质量就大于小铁球的质量。“质”指物质,“量”是物质的多少的意思。

有了质量的概念,就可以对各种不同的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进行比较。如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去粮店买米,告诉营业员自己要买多少米,实际上他表达的是质量的大小。物理学中的“质量”与日常生活中表示产品优劣的那个“质量”含义是完全不同的。

提出问题你知道哪些质量的单位?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

讨论总结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基本单位是千克,符号是kg。常用的质量单位还有克(g)、毫克(mg)、吨(t)。它们的换算关系是:

1kg=103

g 1

mg=10-3

g=10-6

kg 1

t=103

kg

生活中常用的单位有:公斤、斤、两,1千克=1公斤=2斤=20两。

探究点二

质量的测量

提出问题

生活中你见过哪些测量物体质量的工具?

归纳总结

测量质量的工具很多,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有杆秤、磅秤、案秤、电子秤、台秤;学校实验室、工厂化验室常用的有托盘天平、物理天平;近代最精密的测量质量的仪器是电子天平。同时出示图片。

探究点三

天平的使用

1.认识托盘天平的构造和天平使用注意事项

教师引导教师播放课件,学生观察,认识托盘天平和物理天平的主要构造

交流总结

(1)平衡螺母:用来调节天平横梁平衡;

(2)指针和分度盘:判断天平是否平衡,可以根据指针在分度盘上左右摆动幅度是否相等来判断,而不必等到指针完全停止摆动,只要摆动幅度相同即可;

(3)标尺、游码、砝码:指示所称物体质量。

教师引导自学课本109页下半部分,讨论使用天平为什么这样要求?

交流总结使用托盘天平的注意事项:

(1)防止损伤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称量;往盘里增减砝码时要轻拿轻放,用后及时将砝码放回砝码盒里。

(2)防止锈蚀要保持天平干燥、清洁;不要用手摸天平盘,不准把潮湿的东西或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平盘里;砝码要用镊子夹取,不准直接用手拿。

2.学生实验——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质量

分组实验让学生边操作边思考:你所用的天平有没有检查天平底座是否水平的装置?应怎样调平?你的天平的平衡螺母安装在什么位置?如果指针偏左,应该向哪个方向旋动平衡螺母?这样,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在操作体验的基础上体会天平的操作程序和规则,就明白并学会了如何用天平称量质量。

交流总结

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

(2)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调节横梁上的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

(3)将被测物体轻放在左盘上,估测物体的质量,将适当的砝码轻放在右盘上,增减砝码,并移动标尺上的游码,直到横梁恢复平衡(千万注意:此时不能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

(4)算出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再加上游码所对的刻度表示的质量,即得出左盘中被测物体的质量。

测量液体的质量的步骤:

(1)用天平称出容器的质量m1。

(2)将容器灌上适量的液体后,用天平称出液体和容器的总质量m2。

(3)液体的质量m液=m2-m1。

注意:如果先测容器与液体的总质量,倒去液体后再测容器的质量,那么由于容器内还有残留的液体,测量误差就较大,因此这种方法一般不可取。

探究点四

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

实验探究

1.用天平称量一块橡皮泥的质量。把橡皮泥捏成其他形状后再称一称,它的质量会改变吗?

2.一块冰放在杯子中,用天平测量其质量。待冰熔化成水后再测量一次,看冰化成水后的质量有没有变化。

3.用天平称量室温下的铁块质量。把这个铁块放在沸水中煮一段时间,取出擦干再称一称。它的质量会改变吗?

4.科学家发现,地球上的物体被宇航员带到太空后,质量没有变化。

实验总结物体的质量不会随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位置的变化而变化。只要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不变,它的质量就不变,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

三、板书设计

第1节质量

质量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质量的初步概念、单位及其换算和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在完成知识与技能目标上也是按照这个顺序来进行的,通过讲解、设疑、自学、小组讨论,使同学们认识质量的概论和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不随物体的位置、形状、状态而改变,以及常见的测质量的仪器。通过观察、讲解、示范操作,学生亲自操作,让学生认识天平的结构,学会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这种教学设计基础夯实有力,有利于学生学习掌握知识。本节课在完成过程与方法目标上,关注学生生活,以生活中的现象为切入点,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主要的课程,让生活走进物理,让物理走向社会。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8篇《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05 79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