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件【5篇】

发布时间: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件范文 篇一

关键词:Flash;课件;按钮元件

中图分类号:TP317.4

1 引言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我们给学生上课,大多数都会使用多媒体课件。尤其是讲理论知识的时候,我们可以在备课时把查阅的一些资料做在课件里,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接下来就是一个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复习课件,通过课件,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到每章的重点难点,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

2 课件制作过程

2.1 课件界面

当我们点击按钮‘进入复习’,即进入图2,进入之后,只要点击相应的章,就会出来具体的节,鼠标滑过某一节节就会出来这节内的重点,如图4。

2.2 制作过程

(1)进入新建文档界面,设置界面大小,此处设置1280*680,背景设置为自己喜欢的颜色。

(2)新建一图层,输入相关文字。

(3)新建一图层放置“进入复习”按钮,为了让按钮出现双层的感觉,可以多两个椭圆进行相反方向填充。

(4)制作旋转小球装饰,当鼠标划过小球会进行旋转,制作过程如下:

1)新建元件球,使用椭圆工具绘制图形,径向填充渐变,并转换为按钮元件‘球’。

2)返回主场景,将元件“球”转换为影片剪辑元件“球动”。

3)编辑影片剪辑元件“球动”,在图层1的第20、21、23、25帧处插入关键帧,分别将元件进行旋转

4)在1-20,21-23,23-25帧间创建创建传统补件动画。

5)新建图层2,并在第一帧添加脚本‘stop();’

6)返回主场景,选择元件,进行复制粘贴排列图形。并通过属性对色调进行调整,出现彩虹效果。

(5)插入新场景2,首先设置好背景

(6)制作按钮元件1,在按钮元件环境中第一图层绘制圆,在最后一帧添加帧。再添加一图层,在指针帧上绘制一椭圆,并输入相关文字,产生当鼠标指向圆时,后面出现椭圆,效果如图5:

(7)对按钮元件1添加代码:on (release) {gotoAndPlay(31);},在31帧处添加相应的节内容,这样就会出现一个效果,点击该按钮,直接跳转到31帧处,显示本章的节点。

(8)接下来是要达到如图6效果,用鼠标指向该节的标题,就会出现改节的知识点。

把节文字选中,转换为按钮元件,进入编辑,在图层一点击帧插入帧,新建一图层,在指针处输入改节知识点,这样就会出现用鼠标指向该帧时,出现改节的知识内容。为了使知识内容一行行出现,我们可以添加遮罩效果。并在最后帧添加stop();如图7:(9)其他章的制作方法同为6--8

(10)在场景1的最上面新建图层,在第一帧添加动作:stop(),避免场景1直接调到场景2,使按钮“进入复习”发挥作用。

(11)同理,在场景2的第一帧处添加代码:stop(),在第31帧处添加stop()。

此时,课件就做好了,可以根据课程输入自己的内容。

3 总结

在教学中借助flash课件辅助课堂教学,不仅生动形象,同事客服了传统课堂中单调、信息量小等缺点。Flash课件比powerpoint制作的课件更形象生动,能达到更多的动画要求,是课堂教学方法的补充。

参考文献:

[1]刘燕彬。用FLASH制作多媒体课件[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6).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件范文 篇二

关键字: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组织体系;环境体系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开设,体现了技术发展的要求,也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要求。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高职学生不仅要掌握计算机技术,更要具备计算机素质;不仅要懂得如何操作计算机,更要明白如何利用计算机。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指导思想

首先,我们强调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的意识。这包括两方面,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计算机的工具性,认识到计算机已经成为现代生活、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从而养成积极、主动地使用计算机开展各种业务的习惯;另一方面,使学生理解流行软件所带来的基于计算机工作的观念的变化,适应变化,融入其中。

其次,我们面对的是在校学生,而非短期培训学员;我们的目标是培养素质,而非即学即用的技能。面对计算机的迅速发展,与培训学生掌握几个流行软件相比,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并掌握新软件的能力、再学习的能力更为重要。这种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知识面广,要求教学能促进、激发学生深入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基于这样的出发点,我们确定了“以应用为基础,以发展为目标,操作技能和理性思维相结合”的教学指导思想,并以此为原则,确定课程内容和组织体系。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应根据其特点和形势发展需要,不断探索并提出改革思路。正确把握并定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目标是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多年的教学实践已经使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成为高职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应该随着整个高职教学改革的要求同步发展,还必须结合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新特点,着力于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目标,在现阶段,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

(一)计算机与社会

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经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已经和全球经济化紧密相关。因此,学习计算机技术不单纯是为了用计算机,更重要的是能够适应社会发展。

(二)计算机历史与基础知识

计算机的历史是一部传奇,人类对计算机自动化的追求发展到今天的计算机技术,本身就是一种探索,熟悉计算机的发展历程不仅仅是为了了解它的进程,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启发其创新意识。熟悉微型计算机的结构,是整个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重要内容,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学习结构本身不是主要目的,主要是通过了解计算机结构的发展,了解其技术发展的概貌。

(三)软件技术

在整个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体系中,软件的比重是最大的。学习计算机的应用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学习软件的使用实现的。

(四)计算机网络技术

计算机网络已经呈现出作为新的社会媒体的重要地位。通过网络交换信息、获取信息是现代社会学习、工作、交流的重要手段。计算机网络基础与知识的学习不应当停留在网络的使用上,应该把从网络提取信息作为教学的重要目的。

(五)计算机新技术和应用

包括数据库应用、软件开发、系统集成等。应根据专业特点设计针对本专业的计算机教学要求。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内容多,层次多,但课程和课时都受到一定的客观限制,因此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体系建立过程中,把教学手段、过程作为重要的内容是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方面。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组织体系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要求是,以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及基本原理的讲解为主,辅之以典型实用软件的

介绍;重点讲清有关的基本原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对计算机有一个系统的认识;从知道怎么操作计算机,到为什么要这么操作。讲解引导入门的作用,学生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自修有关计算机更深入的课程。学生通过若干软件的学习能够基本熟悉计算机中的各种操作技巧及原理,并加以应用。

由于内容丰富、知识面宽、理性概念比较抽象,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不能占用太多学时,因此,必须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在这一方面,我们采取“课堂讲授——流行软件演示——理性思考——主动实验——深层再思考——再实践”的教学实验过程,以加强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全面理解与掌握。同时积极采用现代教学手段以支持这一过程的实现。比如,讲授过程和演示过程全面采用多媒体教案、多媒体软件演示课件、多媒体实验教学课件等。

学生经过上述循环过程,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强调“思考”。学生通过思考才能体会到课程内容的真正含义,才能真正掌握课程内容。前一个思考是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从课程内容到具体软件,是面向具体应用的部分;后一个思考则是提高、联想的过程,从一个软件联想到更多的软件,这是面向发展的部分。

为进一步约束学生自觉学习,加强课堂教学环节、实验环节以及考试环节之间的互相配合,加强规范化与制度化的教学过程管理,更好地实施管理,我们还进行了网络化实验管理与实验教学环境的建设,支持学生有约束地完成开放式上机实验。网上考试环境的建设使学生异地实验与同地考试相互结合,真正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环境体系

(一)网络教学平台的研制

课题组研制了功能齐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教学平台。其中,充分考虑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行为,融入了传统教学的主要环节。为学生提供了课程的全部学习课件、教案、实验指导书、参考资料、教学大纲、学习要求等多种资源,为教师提供了素材库、试题库等备用资源。该平台支持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作业与自动批改等。网络教学平台支持资源型学习、研究型学习、协作型学习等多种学习模式。“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和“计算机考试系统”都融入了网络教学平台。

(二)计算机考试系统的研制

作为课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开发了智能化程度较高的《计算机应用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VF程序设计”三个计算机考试系统。

每个考试系统都装入近四千道试题和答案。试题中有单选题、多选题、是非题、操作题等多种类型。试题库中试题除给出参考答案外,还有知识点,以控制试卷中不出现有相同知识点的试题。每个系统都可以进行试卷标准化选题、上机标准化选题。对于学生的机试成绩,系统自动评卷。

(三)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的研制

课题组研究了与改革方案相对应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有近500多张幻灯片、20多个屏幕剪辑,还有其他满足教学需要的各种声音和图像文件等。这些幻灯片远远不只是一个单纯播放文本和图像的幻灯片,而是在上面放置了大量“对象”,可以执行各种功能。

在具体教学中,有大量的“对象”需要做实地演示操作,将这些“对象”放置在幻灯片上,并进行相应的激活设置,在播放幻灯片时只需要用鼠标点击,即可激活对象进行演示操作。在幻灯片上放置“对象”,在“对象”里书写讲稿,可大大减轻教师的备课工作量。在具有插入“对象”功能的“对象”里根据教学需要再嵌套“对象”,可以增加讲课的灵活性。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实现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目标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如教、学、练过程经常脱节,导致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难以达到期望的目标。因而,要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的水平,必须解决以下问题。

(一)内容繁杂,相关性差,学生难接受

以目前较流行的Windows+Office为例:第一部分为计算机概述,内容主要涉及计算机硬件、计算机的组成和工作原理、计算机的发展和应用、计算机的类型和用途;第二部分为操作系统的功能和使用,主要介绍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知识和使用方法,如操作系统的界面、文件管理、程序管理、计算机管理、帮助系统等;第三部分主要是Office的使用,包括Word、Excel和PowerPoint的使用等;第四部分为网络等方面的知识,在该部分中包括网络的基础知识、Internet的基本知识、Internet的信息服务、网络安全等方面的知识。除了上述四个方面的内容外,新的教材还增加了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与数据库的基础知识,这些知识相互独立,关联性小,但是涉及的内容却非常多,知识面宽。对教师来说,要求很高,对学生来说,学习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二)理论知识与操作并重,理论知识要记忆,操作要熟练

计算机课程都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上机操作和练习,掌握操作系统的特点、办公软件的使用方法和网络的基础知识。另外,它是一门需要记忆的课程,计算机的发展、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和特点、数制转换、网络的基础等内容要求记忆并且要能够灵活运用。因而,学生在学习时,需要理论联系实际、理解与操作相结合。教师在教学时要合理安排理论与上机学时。

(三)学生基础差异大,教学的深度和难度不易把握

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是:城市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比较好,有些中学已经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方面的课程;而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中学根本没有开设计算机课程的条件,有些学生在进入大学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一无所知。这种基础的差异要求教师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学生上机时面临的诱惑多,需要正确引导

由于计算机与其他的教学仪器不一样,具有通用性和多用性的特点,而初次接触计算机课程的学生难免会为计算机的强大功能吸引,好奇心促使他们对计算机内的资源会做进一步的了解,但这种了解不一定全都对学习有好处,例如学生有可能会玩游戏,做一些与课堂教学内容无关的事情。这时,教师的正确引导显得至关重要。

(五)教学内容变化快,教学中应注重知识的更新与调整

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发展一日千里,计算机设备和计算机知识更新快,而教学设备与教材更新相对滞后,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具有前瞻性,注意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同时也要不断学习和提高,随时追踪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了解信息技术的最新趋势,紧跟时展的潮流和步伐,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开拓前进。

参考文献

[1]何克抗.论计算机教育发展的新阶段[J].计算机世界报,1999,(10).

[2]邢茹,王行恒.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调查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5,(11).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件范文 篇三

关键词:多维度协同;计算机基础;分层教学;案例教学

随着全社会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和深化,中小学计算机教育随之发展,大多数学生在上大学前就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知识,且计算机应用水平逐年提高。但是,由于我国信息化进程存在明显的地域性差异,不同地区中小学计算机教育水平差别较大,大一的学生入校时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两极分化十分严重。一些来自计算机教育水平较高地区的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较好,甚至有的学过程序设计语言,还有一些来自农村或偏远地区的学生,没有上过计算机相关课程,有的甚至几乎没有使用过计算机。

如何使基础不同的学生乐于学习并有收获,是计算机教学过程中面临的巨大挑战。学生对计算机知识掌握程度不同,给教学的组织带来困难。若实施统一授课,将势必出现一部分同学“吃不饱”,而另一部分同学“吃不了”的现象。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入门公共基础课,如何从课程内容特点、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学生的专业特点等多维度研究和改进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显得越来越迫切。

1.多维度协同下计算机基础课程分层改革

多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2008、2009年我们曾对入学新生进行计算机水平测试,成绩优秀者可申请课程免修,但是由于对成绩优秀者进人大学后计算机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缺乏有效的措施,试行一段时间后取消。近几年,我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一直在不断推进,从教材建设、教学网络资源建设、课程全程录像、微课建设等多个方面对课程进行改革。

2014年以来,为了更好地组织分层教学,我们开展了系统的计算机基础分层教学改革,通过对课程设置、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实验教学内容等多维度协同进行系统的分层教学改革与实践。

1.1课程设置分层改革

针对学生入学时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要平衡这种差异,我们采用了分层教学的方法。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的课程设置进行了改革,由原来所有新生开设同样一门课程,教授同样内容,改革为开设两门课程,这两门课分别为:计算机信息技术Ⅰ和计算机信息技术Ⅱ两门课,同时对两门课的内容进行了规划和整合。每个学生根据入学后分班考试的成绩自愿选修其中一门课程。

1.2课程教学内容分层改革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分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理论部分主要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应用部分主要学习计算机的基本操作、office系列软件的操作。理论和应用分别使用不同的教材。

在教学过程中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材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教材决定了教学的主要内容,引领学生的思维方向。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们经过认真的研究、分析与准备,编写了1套共3本适合我校分层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特点的教材。

计算机信息技术Ⅰ和计算机信息技术Ⅱ两门课的理论教材均使用我校教师自编教材。是由李海燕等主编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材。该教材共分为9章,包含计算机概述、计算机硬件系统、计算机软件系统、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与通信、多媒体及应用、数据库设计基础、信息系统基础。根据各专业学生的特点采用4+X的分层教学模式。4是指计算机概述、计算机硬件系统、计算机软件系统、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这4章的内容,x是指根据各专业特点选讲其他几章的部分内容。

计算机信息技术I课程的实验教材采用我校教师自编教材,是由蒋银珍等主编《大学计算机基础应用案例教程》。该教材内容分为8章,包含Windows 7、Word、Excel、PowerPoint、WPS文字软件、WPS表格软件、WPS演示软件、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根据各专业学生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计算机水平采用4+X的分层教学模式,4是Windows 7、Word、Excel、PowerPoint这4个软件,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只需掌握这4个软件的使用,x是指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选择掌握其他几个软件的应用。

计算机信息技术Ⅱ课程的实验教材采用我校教师自编教材,是由沈玮等主编《Office高级应用案例教程》。该教材内容分为5章,内容包含Word、Excel、PowerPoint、VBA基础知识及在Office软件中的应用、Access。

2.多维度协同下开展学生分层教学

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完成后,对入学新生进行分班考试。考试前由学生处、教务处、计算机基础教学部联合通过微信公众号、教学网站、辅导员开班会等途径分班考试的通知。通知中重点向学生强调分班考试的目的,分班考试的出发点是为了更好地因材施教,分班考试遵循以人为本、强调自愿,不搞一刀切,鼓励每个学生都参加分班考试。

分班考试时间安排在新生军训期间的晚上进行,由计算机基础教学部安排各专业学生的具体考试时间。考试采用网络考试形式,利用学院计算机基础教学部的计算机公共教学网络平台对学生的计算机理论和应用水平进行测试,准确把握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为分层教学改革提供依据。测试内容包括计算机概述、计算机硬件系统、计算机软件系统、计算机网络与通信、多媒体及应用等计算机理论知识以及Windows 7、Word、Excel、PowerPoint等软件的应用能力。

分班考试结束,根据每位学生的分班考试成绩,通过计算机公共教学网络平台的留言信箱功能对每位学生提出课程选修建议,对于考试成绩优秀的学生建议选修计算机信息技术Ⅱ。对于考试成绩一般和不参加分班考试的学生只能选修计算机信息技术Ⅰ。分班考成绩优秀的学生根据选修课程建议自愿选择计算机信息技术Ⅰ或者计算机信息技术Ⅱ课程。

我校自2015年开始实施分层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到目前为止已经实施了2年。2015、2016年分别在分班考试成绩优秀的学生中开设了5个班计算机信息技术Ⅱ课程,每个班人数基本为80-110之间。从学生的考试情况以及学生的反应以及各院系反馈意见看,课程改革初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收到学生和开课院系的肯定。选修计算机信息技术Ⅱ的学生们普遍反映学到了更多的知识,掌握了许多实用的技能。而选修计算机信息技术Ⅰ课程的部分计算机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快速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提高了计算机应用水平。从而解决了部分同学“吃不饱”,而另一部分同学“吃不了”的问题。

3.多维度协同下实验分层案例教学

为了增强实验教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计算机信息技术Ⅰ和计算机信息技术Ⅱ两门课均采用了案例教学的方法。

3.1计算机信息技术Ⅰ案例教学

计算机信息技术Ⅰ实验教学主要注重让学生学会文字处理软件、表格处理软件、演示文稿制作软件的基本应用能力,强调弱化软件的类型、具体版本等与具体软件相关的内容,注重同一类软件操作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信息技术Ⅰ精选了20个案例,16个综合练习,把MSoffice的3个软件Word、Excel、PowerPoint软件和WPS office的3个软件WPS文字软件、WPS表格软件、WPS演示软件操作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融汇到一个个实用的案例中。

下面具体介绍一下Word部分安排的3个案例。

第1个案例为制作电子小报。本应用案例要求使用Word2010制作一份图文并茂的电子小报,本案例涉及的主要操作包括:1)文档编辑;2)文档修饰;3)插入艺术字;4)插入图片;5)插入文本框;6)边框底纹;7)项目符号;8)分栏等。

第2个案例为制作个人简历。本应用案例使用Word2010制作一份基于表格的个人简历,涉及的主要操作包括:1)新建和保存文档;2)水印设置;3)艺术字的使用;4)文本框的使用;5)页面边框的使用;6)新建表格和选定表格;7)合并与拆分单元格;8)表格内文字的设置;9)表格格式的设置;(10)在单元格中插入图片。

第3个案例为论文排版。本应用案例使用Word2010对给定论文材料进行排版,主要训练学生长文档的编辑方法。涉及的主要操作包括:1)页面设置;2)分页;3)封面排版;4)摘要排版;5)正文排版;6)标题排版;7);生成目录;8)插图排版;9)表格排版;10)页眉和页脚等。

3.2计算机信息技术Ⅱ案例教学

计算机信息技术Ⅱ主要让学生学会文字处理软件、表格处理软件、演示文稿制作软件的高级应用能力,强调弱化软件的类型、具体版本,注重软件操作能力的培养。要求掌握Word、Excel、PowerPoila中的高级应用,VBA在Word,Excel、PowerPoira中的基本应用,另外学会数据库应用软件Access的基本应用。

计算机信息技术Ⅱ精选了14个案例以及2个综合练习。这些案例中有大型综合性案例,也有小的的应用型案例。这些案例中有关VBA在office中的应用案例为本课程的特色。通过5个应用案例,简单明了地介绍了VBA在Word,Excel、PowerPoint中的基本应用,也是对VBA教学的一种创新尝试。

下面具体介绍一下VBA在Excel中应用的一个综合案例。

1)案例目标

修改“期末成绩表。xlsx”工作簿,使用VBA程序对工作表进行格式设置,对工作表中的数据进行计算,实现动态分配班级的功能,并在打开该工作簿时进行用户合法性验证。

2)知识点

本案例涉及的主要知识点包括:

(1)工作簿对象及其属性、方法及事件;

(2)工作表对象及其属性、方法及事件;

(3)单元格对象及其属性、方法及事件;

(4)变量的使用;

(5)分支语句;

(6)循环语句;

(7)用户窗体。

4.结语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件范文 篇四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农业院校

中图分类号:TP3-4

1 农业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发展历史及内容

我国高等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教育可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而非计算机专业的基础教育大致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

农业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大部分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期,教学内容主要以Basic语言为主,课时较少,课程单一,仅限于对计算机的初步了解。

第二个阶段大致在上世纪90年代初至90年代中后期,随着汉字系统的日益普及,对计算机的应用日益广泛,教学内容也相应变为二大项:计算机操作及汉字系统使用(操作系统及汉字处理)、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此时的高级语言有Basic,Foxbase数据库等,这样的课程设置持续了很长时间,由于在此期间农业院校对计算机和计算机教育重视程度不够,计算机基础教育虽已在农林专业学生中铺开,所开的计算机课程有的列为必修课,但还有相当一部分为选修或考查课。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农业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所开设课程范围狭窄、内容陈旧,学时少,上机时间少,缺少计算机使用与开发应用的环境,农业院校计算机中心机器数量相对较少,仅能应付日常教学,教学手段陈旧,对计算机应用没有认识,导致总体水平低于其它专业院校,这样使得大多数毕业生计算机使用能力较差,难以在所从事的专业岗位上进行计算机应用工作。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和迅猛发展,特别是Windows系统的普及以及互联网的应用,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特别是本世纪初期近10年间,农业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也有了质的发展,进入了第三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农业院校的计算机硬件水平有了空前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计算机基础教育和应用都有了极大的提高,落后的局面得到改观,不少农业院校有了自己的计算机专业。

纵观这3个时期的农业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发展,开始落后于其他院校,到目前大致可以向其他院校看齐。尽管相对于理工类高校还有很大差距,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内容、模式等可以采取大致统一的标准和规范。

1984年,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会成立,提出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4个教学层次:计算机基础知识及操作系统使用;高级语言;软、硬件基础知识;结合专业的计算机应用。1985年,中国计算机学会的教育与培训专业委员会成立。

1990年,当时的国家教育委员会成立了工科计算机基础课程指导委员会,1994年成立了文科计算机教育指导小组;1997年教育部高教司了155号文件,即《加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的几点意见》,它首次明确了非计算机专业基础教学的公共基础课地位,提出了计算机基础教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3个层次的课程体系,同时规划了《计算机文化基础》、《程序设计语言》、《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和《数据库应用基础》5门课程,提出了教学基本要求及教学手段、方法改革等要求,建立计算机基础教学归口领导的教学组织和加强教学条件建设的建议。155号文件极大推动了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发展,明确了教学层次及内容要求,各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基本有了纲领,其确定的教学体系至今仍有指导性。

根据155号文件的框架,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大致可将农业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目标分为二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计算机基础教育,要求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初步掌握微机系统的操作。本层次主要包括计算机一般知识、操作系统的使用、文字及表格处理软件的使用等内容。

第一个层次的目标:会使用计算机,熟练掌握常用操作平台;具有一定安装、使用已有应用软件的能力,特别是专业应用软件;对于计算机科学迅猛发展,具有自我学习和知识更新的能力。

第二层次是计算机技术基础教育,要求学生具有一种高级语言编程和上机调试程序的能力,采用结构化程序设计语言,使学生掌握程序设计概念、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良好的编程风格。

第二个层次的目标:在使用计算机的基础上,掌握一门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编制一些常用程序,具有一定程序开发能力;具有一定水平的硬件知识;具有熟悉、消化、使用与所从事专业关系密切的最新软件的能力;具有自我学习能力,能不断吸取计算机科技发展新成果,紧跟信息科学发展步伐的能力。

对农科院校学生而言,所谓技术基础教育不应面向硬件,而要从软件着手,这一点要区别于理工科院校。计算机不是作为对象来研究,而仅是作为一种工具来使用的,学习计算机的目的是为农林领域中的诸多工作来服务的。这两个层次的教学内容作为指导性纲领,确立了我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设置。2006年,教育部高教司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白皮书,提出了进一步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11条建议,同时在这一时期关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研究普遍开展,计算机基础教学得到极大重视。农业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在这一时期的到很大进步和发展。

2 农业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点

随着计算机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及计算机教育在农业院校得到了很大重视,计算机基础教育也日趋成熟,随着整个社会信息化程度的发展,农业信息化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及发展方向,近年来,以计算机为支撑的信息化技术迅速在农业领域渗透,在农业信息获取和处理、农业系统模拟、农业生产管理、农业专家系统、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及农业计算机网络平台建设等方面的研究已全面展开并逐步开始产业化发展,农业信息化已成为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计算机技术在农业院校及科研单位中越来越得到重视,目前为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不少农业院校已开设了计算机专业,开设和培养目标除了面向社会计算机应用领域外,更重要的是与农业结合起来,使计算机专业面向农业应用方向,在农业信息化应用及基础平台建设方面发挥作用,所以,计算机及信息系统相关专业学生在农业领域可以有很大作为,而另一方面,农科专业的学生在农业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必须具备应用计算机的实际能力,农业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必须扎实开展。

不可否认,虽然农业信息化得到很大重视和发展,但是,农林专业在计算机基础教育方面和理工等专业还有很大差距,或者说有天然差异性,农业的信息化应用水平仍然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农林专业的专业特点决定了其课程内容与计算机等专业的课程差别较大,学生课程负担也比较重,课程门类多、教学内容多、要记忆的知识内容多。学生围着课程转,自由支配的时间相对较少,而且逻辑思维训练方面相对较弱。但计算机学科的先进性、趣味性对农林学生有强大的吸引力,所以他们学习计算机课程的兴趣都很浓厚。因此,农业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除了扎实开展外,更重要的是不断进行改革,适应农林专业学生的特点,培养他们对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兴趣,帮助他们掌握计算机及信息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真正具备应用计算机的能力,以他们的专业知识通过应用计算机的手段为农业现代化作出贡献。

鉴于信息时代及农业信息化的要求,特别是随着我国计算机教育的普及,大学新生中非零基础的学生开始增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着眼点和内容需要进一步更新。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不仅是知识的获取,更重要的是能力的培养,着眼于能力培养来设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体系结构是教学改革的基本出发点。

3 农业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的更新及教学措施

2009年,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了《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下简称《基本要求》),它继承了2006年白皮书的主要内容,充实了关于知识结构的内容,形成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知识体系;提出和构建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验体系;基于知识体系和实验体系,提出了各专业大类核心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基本要求》明确了要深化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强化计算机基础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归纳了计算机基础教学能力培养的目标:对计算机的认知能力;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托信息技术的共处能力;基于网络的学习能力等。

3.1 教学内容的选择

《基本要求》明确了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达到的4项“能力结构”要求,同时构建了培养4种能力的支撑体系: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知识体系和实验体系,对课程构建也提出了具体指导意见。结合计算机科学自身的发展要求和农业院校专业特点我们可以来设置相应课程。

《基本要求》归纳了计算机基础教学及实验的4个知识或实践领域:系统平台与计算环境;算法基础与程序设计;数据管理与信息处理;系统开发与行业应用。基于这些指导性原则,以我校为例,农业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可分如下3个层次:

(1)大学计算机基础。涉及知识体系中的“系统平台与计算环境”,是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最基本课程,主要内容有计算机的产生、发展、特点及应用;计算机系统的结构组成和各部分的功能;数制转换及原码、补码和反码;操作系统的使用;OFFICE或WPS等应用软件及工具软件;计算机网络基本知识;计算机安全知识等。要求掌握计算机基本软硬件知识,重点在于软件平台的应用技能。该课程的课时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减少,目前定在36-48课时。

(2)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应用基础。涉及知识体系中算法基础与程序设计,也包含数据管理与信息处理的内容。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及需求,课程的设置可以面向算法或数据及信息处理。通过课程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知识和程序设计的基本技能,或掌握基本的数据库应用,初步具备利用程序设计语言和数据库平台进行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

开设的相关课程有:Visual Basic、Visual FoxPro、C语言等由不同专业进行选择。根据实际需要,课时定在48-60课时。

(3)计算机应用技术基础。这一层次的课程着眼于农业院校不同的专业情况,可开设数字农业技术、农业信息化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络数据库技术等,涉及知识体系中系统开发与行业应用,帮助学生从专业角度学习了解计算机的应用。

(1)、(2)层次的教学是基本的、必修的内容,第(3)层次是应用、提高层次,可按专业安排必修或选修学时,课时定在24-60课时。

3.2 教学措施

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手段、方法必须不断进行改革,适应新技术的发展,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尽快跨入计算机基础应用的门槛。目前,我校计算机类课程已全部在多媒体教室授课,并根据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安排组织教案及课件,如何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做好课件,充分展示内容并体现细节是教师重要的备课内容,建立云计算的多媒体教学平台,如图1。在教学上,要不断适应新内容、新形式,既要强调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体地位,又要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交互性”;既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又不能刻意追求形式与信息量,造成视觉疲劳,同时要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进行不断的理论和实践探讨。围绕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基本目标,要不断进行教学改革的研究和探索。

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必须通过上机操作才能掌握。所以课堂教学和上机实验同等重要,要精讲多练,强化实践教学,实验课时占总学时一半,实验进度与理论进度同步。理论课主讲教师必须承担上机实习课的教学,这样一方面可结合课堂讲授,在实验课中给予恰当的辅导,另一方面能直接了解学生对课堂知识消化、理解的程度,改进教学方法。此外,还要强调上机操作考试,把实践操作能力作为评定成绩的重要依据。为了使实验教学科学化、系统化,要规范实验大纲及实验操作指导教程。除了实践教学,课外辅导也要加强,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用建设教学网络平台等手段帮助学生学习。

4 结束语

计算机基础教学在农业院校的公共课教学体系中已经占据重要的地位,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应用,其重要性会更加突出。因此,以培养能力为基本目标,以计算机技术和专业发展为基本导向,不断进行教学内容和模式的改革是必然的要求。在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建设和改革中,既要注重教学内容与实践,又要高度重视教学团队建设,在教学方法、手段方面不断进行研究探讨,培养教学改革的学术氛围,在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建设方面要不断改善和加强,同时进一步加强管理,建立规范的课程评估体系,不断促进高等农业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中宇,刘素娥。基于云计算的多媒体教学环境设计[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03).

[2]杨沛,梁春泉,魏蕾。高等农业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08(15).

[3]许薇,王永江。农业类高校计算机基础公共课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7(23).

[4]赵月玲,王明泉,刘义。农业院校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方法改革与探索[J].福建电脑,2012(09).

[5]翟小瑞,崔坤鹏。独立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方法研究――以浙江农林大学天目学院为例[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3(03).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件范文 篇五

关键词 协作学习;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深度学习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4-0087-02

Advantage of Collaborative Learning in Computer Software Technology Basic Course Application//SUO PeiLie, LV WeiLi, HAN BinMa, ZHONG Ji

Abstrac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collaborative learning, combined with computer software technology curriculum characteristics, we

analyze the advantages of collaborative learning in this course Appli-

cation. In the collaborative learning process, promote the optimiza-tion and teaching students the ability to enhance collaborative lear-

ning, students construct meaningful knowledge and depth of lear-ning, so as to solve the problem, the depth of learning, effective learning.

Key words collaborative learning; computer software technology basic course; depth learning

1 前言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是云南大学教育技术学研究生所上的一门课程,此门课程对于教育技术学的学生来说是很难的,学生学习起来很困难。现在学习者与教学者之间交流互动少,再加上缺少实验环境,学生动手能力相对较差,思维空间狭窄。为了能够优化教学,促使学生实现对此门课程的深度学习、有意义建构,能够解决存在的问题,培养知识迁移的能力,特引进协作学习,促进教学有效进行,提升学习者各方面的能力。

2 协作学习及协作学习理论相关信息

协作学习 对于协作学习,国内外专家学者有不同的看法。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约翰逊兄弟认为:“协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上通过小组学习,使学生共同努力以最大限度地促进自身及他人的学习。”[1]北京师范大学黄荣怀教授认为:协作学习是学习者通过小组形式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一定的激励下为获得最大化的学习成果而合作的一切相关行为[2]。笔者也比较认同他们的观点,协作学习能够促进高效学习,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习者之间的情感交流能力、协作共赢的思想。通过协作学习,学习者共同完成任务,解决实际学中的问题,达到有效知识建构、深度加工知识。

协作学习组成要素 要素构成整体,使整体的力量变大。协作学习拥有自身的要素。通常以2~4人构成一组,组内学习者各有不同,组与组间基本同质,小组成员各自担任不同的角色,为共同目标尽职尽责,互相交流沟通、深入理解,把知识进行有意义的建构、深度加工。协作学习要发挥很大作用,离不开其本身的组成要素。协作学习由组成的小组、学习者、领导者、协作学习环境与资源等要素构成,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缺一不可。学习者组成协作学习小组,协作学习小组中学习者采用互补的方式进行学习。领导者可以是小组长或者是教师,在协作学习中发挥重要作用,能够为协作学习的高效进行提高后盾及保证。良好的协作学习环境能够提升学习及教学质量,丰富的资源为协作学习提供便利。

协作学习的基本模式 协作学习主要有竞争、辩论、合作、问题解决、伙伴、设计和角色扮演等7种基本模式[3]。在协作学习中,学习者之间可以根据教师安排的任务进行讨论,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根据各学习者的特长、能力分担任务。获取、整理有用信息,共同合作交流,成员之间可以进行角色互换,发挥积极作用,最终得出一个满意的成果。每个组完成任务后,教师可以组织学习者进行互评,组与组之间形成竞争关系。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每个组之间对问题的看法各有不同,进行交流时,双方会获得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开阔眼界、丰富经验,为以后的工作、学习等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

3 协作学习理论

协作学习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下面就来看一下相关的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的思想来源于认知加工主义学说,它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借助于外界环境,在其帮助下,积极主动地对知识形成一个有意义的体系,结合以往知识进行深度加工,对所学知识形成一个认知结构。“情景”“会话”“协作”“意义建构”构成建构主义理论的四要素[4]。学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情景)产生的,学习者在此过程中会与他人进行交流协作(会话、协作),在交流学习中不断地同他人进行思想的碰撞,产生共鸣。同时,协作学习能够主动地建构意义学习知识,不断地深化,逐步形成一个体系。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建立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基础之上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 Maslow)和罗杰斯(C. R. Rogers)。

罗杰斯认为,学习是一种将个人经验与学习相融合的有意义的心理过程,这种心理过程对每个人都是需要的[5],能够在合适的情景中产生出来,当学习者知道学习的真正价值时,学习会变得很主动。在教学中,教师作为学习者的引导者、促进者。教学应该做到因材施教,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关注学习者的特征,充分调动学习者积极性,重视学习过程中有效交流,创造良好的学习风气、学习环境。

4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的特点

教师的教是让学习者学习到有用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让学习者重构有意义的知识,学以致用。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难度稍大,学习者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他人进行协作学习。下面介绍此课程的特点。

整体性 该课程从简单到复杂,逐步推进。它整体性很强,章节之间联系紧密。课程分章节介绍,各章节中有简单的知识,也有复杂的知识,需要从部分到整体去理清思路。它涉及其他知识,如网络等,教师在教学时应该从整体的角度介绍,让学生把握一个整体的知识,然后划分成部分。最后,把各个部分进行精炼,整合为一个结构清晰明了的结构图。学生可以在教师帮助下把知识重构成一个个精炼的个体,最后由部分加工成为一个出色的整体。

实践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俗肌Q习者,除了书本上学习到的理论外,更重要的是理论结合实践。此门课程理论性很强,听起来很难,比如算法、数据结构等知识很抽象。学生需查阅很多知识,积极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协作,结合大量的实验来掌握。如线性表、树、图等章节就需要学生进行相应的实验,结合实验准确地理解、加工知识,使知识深化。

抽象性 语言是为了能够让人看懂,越简单的话语越容易被人理解、接受。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每一个章节所使用的词汇都很精炼,似乎能够看懂,但是理解起来却不容易。形象的事物,理解起来很容易。抽象的事物需要更加深入的构建、想象、理解等,才能把知识理解透彻。此门课程抽象性极强,需要把书本上的话语换一种方式描述,结合实验,才能理解。如栈、二叉树等,可以用形象的东西比喻,然后结合实验,构建出容易理解的知识。

5 协作学习对此门课程的优势

协作学习相对于传统教学来说具有自身的优势,对教学产生很大的帮助。下面介绍协作学习对此课程的优势。

协作学习能够促进学生积极性的有效发挥 小组或团队的学习能够带动个体之间的积极性,两个人的思想互相交换,可以获得多于两份思想的价值。学生进入大学后,学习兴趣逐渐下降,个体支配时间增多,各具特色的社会实践活动越来越多,他们的关注焦点开始转移,学习就是不挂科就行。然而,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人生经历。小组之间有了目标及方向,大家都会为此负担起责任。同伴之间相互交流协作,会把不理解的知识逐步转化为可吸收的东西,在交流协作中会受益匪浅。协作学习可以增进彼此间的感情交流,培养彼此间的协作意识,从而使学习效果更加突出显著。

协作学习推动课程有效理解、优化教学 在小组或团队活动中,学生之间相互协作交流,会激发出每个人的潜能。学生在教学中积极主动探讨,课后通过QQ、微信等即时通信软件进行协作学习,可以有效推动课程知识的理解。一个难懂的知识单独分给一个学生,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查阅很多知识,才能勉强了解此知识;通过小组协作,在很短的时间内,效果会远远超出一个学生所了解的内容。协作学习可以大大优化教学,为教学活动奠定良好的教学模式。

协作学习有利于问题解决 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在协作学习中,小组根据教师或者本组的任务要求,学习者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发挥自己的特长。学生取长补短,虚心向他人请教,不断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提高自身学习能力。教学中广泛应用协作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信息收集、整理能力,能够培养学生之间沟通交流协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学习就是为了很好地解决问题,问题的解决将伴随很多方面的知识,协作学习为问题的有效解决提供了有效帮助。

结合协作学习的优势及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的特点,可以看出协作学习对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深度学习、知识的有意义建构,以及学习者之间的有效沟通具有积极作用。协作学习促进教学优化,提升学习者的高阶思维能力,为将来的教学及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付春艳。网络环境下协作学习的应用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8.

[2]黄荣杯。CSCL的理论与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1999(6):

25-30.

[3]李广文。协作学习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8):116.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5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件》,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306 137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