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氓》教学设计【优秀3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差异网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3篇《《氓》教学设计》,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氓》教学设计 篇一

一、教学目标: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梳理内容,分析形象,体会情感,,探究主旨,熟读成诵。

二、教学重点:绘制思维导图

三、教学难点:记忆背诵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诗经》是我们文化、情感和审美的“圣经”,是一种生命的基因,灵魂的酵母,是我们的另一条母亲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用绘制思维导图的方式,走进《诗经》,走进《氓》,走进那遥远的卫国发生的故事。

(二)梳理内容

那么,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齐读诗歌,要求读对节奏,读准字音。

明确:这首诗讲述了一个女子在经历了恋爱(1、2节)的幸福之后,又经历了婚变(3、4、5节)的痛苦,最后做出了决绝(6节)的选择的故事。

过渡:以上是我们对诗歌内容做了整体梳理,下面我们一起对诗歌的各个部分的内容进行赏析。

(三)分析形象

请同学们齐读诗歌的第一二节,看看在这两节诗中,作者是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写男女主人公的?

明确:1、氓:蚩,笑嘻嘻,忠厚老实的样子;谋,清楚地告诉我们,他是来求婚的。

2、女子:“送”说明了女子答应了男子的求婚,表现了女子对男子的一片痴情,“将”说明她是一个温柔体贴的女子。

“望”,写出了女子对男子的痴痴等待,登上那倒塌的垣墙,久久伫立,向男子所在的方向望去,见不到男子就伤心哭泣,见到男子就又说又笑,真真是一个率真可爱的女子。“迁”字写出了这份爱情终于修成了正果,结婚了。

下面请同学们通过这些词语对诗歌的情境进行联想和想象,诵读第一二节诗,边读边记,强化对诗句的记忆。

(四)体会情感

请同学们认真研读婚变部分的内容,找出能够表现女子情感变化的词语,体会女子的内心感受,并完成这一部分思维导图的绘制。

1、“食”、“耽”、“说”表面上写的是斑鸠贪吃桑葚,实际上是写女子沉溺于爱情无法自拔,写出了女子内心的后悔。以此来劝诫其他的女子千万不要沉溺于爱情。

2、“贫”字写出了女子多年来为了和氓在一起,甘愿过着贫穷的生活。“爽”字是过错的意思,“贰”写的是氓的行为没有定准,反复无常。

女子甘于贫困,行为没有过错,而氓却三心二意,用情不专,由此表现女子对氓的斥责和怨恨。

3、“暴”字写出了氓的凶暴,“咥”字则写出女子娘家兄弟的冷漠,不但不同情,反而还讥笑她,“悼”字写出了女子饱受煎熬,无人倾诉,内心无比辛酸的伤痛。

我们通过对这些词语的分析,就能够很好地体会到处在婚变状态的女子内心情感的变化轨迹,是一个由悔到怨,再到伤的过程。从对恋爱阶段人物形象的分析到对婚变阶段女子内心情感的体会,实际上就是我们的思维从感性形象的联想想象到对人物内心感受的理性推理过程。

(五)探究主旨

1、过渡:无人理解,无处倾诉,只能独自伤悲的女子最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促使她做出这个决定的原因是什么呢?

明确:“已”字说明女子做出了决绝的选择,没有幻想,没有迷茫,没有卑微,也没有不舍,有的只是清醒和刚强。回想过去,“言笑晏晏”形容少年时代快乐的样子,“信誓旦旦”氓立下的誓言是真挚诚恳的。然而,现在快乐全无,在思前想后之后,女子清楚地知道再也不可能像过去那样幸福快乐了,男子违背誓言,也没有悔改的心意,所以断然、决然的选择离开。

2、学完这首诗,老师不禁感到很纳闷,女子和氓是青梅竹马,而且是自由恋爱,为什么女子还是得不到幸福?从中得到什么样的教训?

明确:男尊女卑的思想,女子的自立自强

(六)作业布置

借助思维导图背诵全诗。

教学反思:

这节课基本达到了预先设定的目标。大部分学生都能够看着思维导图上的关键字词,对人物形象和诗歌情境进行联想和想象,记忆诗句。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也能很好地体会处在婚变阶段的女主人公的内心情感和情感的变化过程。但是这节课还有不少的遗憾。现总结如下:1、留给学生展示和讲解思维导图的时间不够,不能很好的表现学生在经过老师指导之后的效果;2、课堂上朗读的次数不多,背诵的效果不太明显;3、对于主题的探究还是应该放在第二课时,这样的话,中间环节的时间就会比较充裕,学生也就能够充分的展示自己画的思维导体和讲解了。

《氓》教学设计 篇二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培养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作的能力。

2、反复朗读并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3、理解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初步培养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重点:

1、熟背本诗,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2、比兴手法的运用,及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难点: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二、教学过程

㈠导入:(放录音)让学生听歌曲《在水一方》。

提问:谁知道歌词的出处?[明确]《诗经》中的《蒹葭》,

教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诗经》中的其他作品。

㈡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记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共160篇,大都是民间的歌谣,最富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成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雅”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与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义。

㈢引入《氓》

在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形成和父系社会的确立,爱情的不自由和男女的不平等逐渐产生,《氓》就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婚姻给女性造成的巨大创伤。

㈣指导诵读

放录音:第一遍,提醒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二二节拍)

指名两位学生朗读,并让其说明这样读的理由。

集体朗读(要求读出诗歌的语气语调,把握主人公起伏的情感)

㈤词汇掌握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于—吁无—毋说—脱等等

2、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的词语(至于以为泣涕子贿宴)

3、找出文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其黄而陨:黄,名词活用作动词,变黄。

士贰其行:贰,数量词作动词,有二心。

二三其德:二三,数量词作动词,经常改变。

㈥小组讨论理清思路(用两个字概括诗歌大意)

[明确]恋爱婚变决绝(板书)

㈦自主合作探究

《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请一位同学说说故事情节。

1、学习“恋爱”部分(一二章)

⑴学生集体朗读此部分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内容。

[明确]相见定情送别约期(布置作业:将这一部分改写成现代文,加入合理想象)

⑵品味“相约送别”场景中的语言,概括两人性情。

[明确]氓:急噪任性

姑娘:温柔体贴痴情迁就男子这也预示两人今后的悲剧婚姻生活。

集体背诵一二章

2、学习“婚变”部分(三四五章)

⑴请一学生朗读,提问:开头几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举例说明。

[明确]比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⑵文中的比兴有何特点?

[明确]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⑶集体朗读这部分。

3、学习“决绝”部分(六章)

⑴自由朗读,注意感情基调:悔恨但不哀伤。

⑵提问:女主人公最后做出怎样的选择?从中反映出什么性格特征?

[明确]“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反映其清醒刚烈的性格特征。

4、从文中可以看出年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教师强调概括人物

性格特点,要从课文出发。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加以总结)

特点:勤劳温柔善良坚强

5、体朗读课文后,利用课堂剩余时间背诵本诗

6、板书氓

(情节)恋爱婚变决绝

(基调)热情、幸福怨恨、沉痛清醒、刚烈

《氓》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分析卫女形象,培养坚强独立的人格,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难点】

分析诗歌人物形象。

【课前预习】

交流完成以下两个任务:

1、解决生字词和句子的基本理解(要求:读标题,读诗,读注释)

2、你对这首诗歌有什么疑问或思考?

【课堂过程】

课前音乐:《诗经 氓》吟诵

第一环节设置悬念,激发诗趣

1、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诗经》中的一首:《氓》

《诗经》中三分之一的篇目刻画的都是女子形象,她们或明眸善睐,或娴静柔美,或大胆执着,或活泼顽皮,无论是《兼葭》的在水伊人,还是《关雎》里的窈窕淑女,都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形象。不过学者鲍鹏山却说“《诗经》里最完美的女性当属那位卫国女子”,也就是我们即将学习的《氓》中的主人公,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位女子呢?她真的是“最完美的”吗?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走进诗歌。(目标展示)

第二环节赏读诗文,理解文意

1、教师范读。

二、结合注释,自由诵读。

三、学生诵读展示。

第三环节 赏析细节,把握脉络

1、一首好诗,我们要反复读。要读出韵味,读出细节。而意象就是诗歌里表情达意的常见细节。《氓》这首诗中,有个意象值得我们关注——一条见证氓与女子爱情的河流,它就是——淇水。

2、它在诗中一共出现了几次?

3、你能不能围绕淇水,从卫女的角度,以第一人称重新讲述这个故事。

那年,淇水边_______

4、三次淇水边,“卫女”心情有什么不同?

(老师板书:恋爱——幸福而甜蜜;婚变——悲伤而无奈;决裂——清醒而刚烈)

5、自己揣摩一下该用何种语气、何种表情来读这淇水三章。

师:“淇水”是一个特定的意象,一条淇水见证了女主人公的悲欢离合,见证女主人公的遭遇由热恋到婚变到决裂的过程。

第四环节 探讨人物,提升诗旨

1、读者往往透过一个人的经历,所作所为,能窥探到他具有怎样的性格。那么你感受到氓中的女子是一个怎样人?分析一个人物形象,最好能找到情感共鸣点。比如女生,你可以去思考、探讨卫女身上的哪些优点你也具备或应该拥有?男生,你可以思考卫女身上的哪些优点值得你把这样一个女子当作红颜知己甚至是人生伴侣?当然你也可以去反思,卫女身上有哪些教训可引以为鉴。

学生自由发言(重视裸读)

2、我们看看知名学者是怎么评价这位女子的?

(1)鲍鹏山说:“在《诗经》中最完美的女性,我以为便是那位卫国女子。”

(2)钱钟书先生曾评价过这名淇水女子:“盖以私许始,以被弃终。初不自重,卒被人轻,旁观其事,诚足齿冷。”

你们的思想和知名学者有很多共同点我们不妨总结一下。在这场爱情婚姻悲剧中,她有三个身份:作为恋人,她多情温柔热烈;作为妻子,她娴淑勤劳、甘守清贫;她还有第三个身份:弃妇

师补充:弃妇

因婚姻破裂或丈夫变心而被抛弃的妇女。最常见的反应是?

哭诉:男子变了心,我们常常会听到女人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哭诉:我为他操持家务养儿育女,付出那么多,他怎么能这样对我,殊不知这样的抱怨模式,从诗经里的女子就开始了。“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嫁给你这么多年,我承担了所有的家务,起早贪黑,天天如此,可我的辛苦换来的是什么:“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你家业有成,生活安定,对我的态度却越来越粗暴。

被抛弃的女子该如何应对呢?

是低三下四的摇尾乞怜以求一安身之所,还是寻死觅活?随后我们会学到一篇课文《孔雀东南飞》,女主刘兰芝和丈夫焦仲卿伉俪情深,但却不得婆婆喜欢,百般刁难,丈夫被迫将其休弃,刘兰芝哥哥又想让其改嫁他人,刘兰芝选择了投水自尽。还是选择夫妻反目成仇?

《氓》中的女子的选择呢?“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反是不思,亦已焉哉”:静下心来细细想,独自伤心。违反誓言不思恩情,那就算了吧。她选择了冷静理性地反思这段婚姻。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

从她被抛弃后的选择,能看出她有怎样的性情?

清醒、刚烈的性格。

也就说她无论是恋人,还是妻子,还是弃妇。每一个角色都是完美的。结局依然凄凉。

这样就取得了双重的效果:因其命运的悲惨,使人产生无限的同情;但又恰恰在这样的婚姻悲剧中,女主人公能保持清醒冷静理智独立自尊,使人生出无限的敬意,也许就是因为这些,鲍鹏山先生认为她是中国弃妇的最完美形象!当然你也可以认为她过于轻率、识人不明、又过于投入沉湎爱情。相比于《蒹葭》中那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朦胧美,《氓》更具有现实主义的力量。

第五环节 思考爱情与婚姻

1、这样一场以自由恋爱为开始的婚姻以悲剧收场,令人唏嘘不已。也不禁令人猜测,他们婚姻破裂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同学们,你们从诗中找到哪些原因?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朝三暮四。对爱妻是不忠在先,继而无情抛弃。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桑叶未落的时候茂盛而润泽,桑叶落下时枯黄而憔悴。用桑叶的变化来形容女子容貌这是诗经中的比兴手法。色衰爱弛,如花美眷敌不过似水流年。在那个女子处于附属地位的年代,这简直就是加在所有女子的头上的魔咒。透过自己的人生经历,她向所有天下所有女子发出了善意的劝告: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大家读一读这一节,看能不能读出这种节奏的起伏,体会情感的变化?

小结:爱情和婚姻是一个永远都值得争议的话题,也是我们每个人今后都要面对的问题。希望通过这篇诗文带给大家更多的思考。

齐声背诵诗歌。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3篇《《氓》教学设计》,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311 117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