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7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7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说课稿 篇一

1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跨越、海峡、苍白、红润、移植、谈何容易、幸运、袭击、平安无事、期待、突如其来、空旷、暂停、骨肉同胞、血脉亲情”等词语。

2、读懂课文,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2情景说明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三篇课文,本组课文是人间真情的专题,是为了继续引导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到人与人相互关爱,生命才是更有意义,人生才更有幸福。

这篇课文语言朴实自然,叙写生动具体,讲述了一个情致淳厚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我想教材编写的意图不仅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体会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更主要的是引导学生由课文内容想开去,探究人物的内心活动,认真感悟,学习台湾青年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及李博士不顾个人安危,急他人之所急的高尚医德。从而进一步受到人性美的教育。

教学时:(一)用好教材,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在读中深切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二)超越教材,拓展延伸升华情感,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3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

教学活动

4.2第二学时

教学目标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受到关心他人的教育。

)学时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学时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爱心架起生命桥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让学生走进文本。

师:(多媒体出示中国地图)同学们,请看,这是我国的宝岛台湾,这是我国大陆的杭州。这是台湾海峡。台湾和杭州相距大约有多远?被什么隔断?

生:(比画着)大约千里之遥。

生:被台湾海峡隔断。

师:你们的观察真仔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海峡两岸血脉亲情的课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好吗?

(板书课题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师: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生读课题)

师: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生:什么是生命桥?

生:是怎样跨越海峡的?

二、自由诵读,感悟文本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由读课文,并想想这篇课文写了什么?

(生带着问题认真地读课文约3分钟)

生:“生命桥”是指通过一定的措施给别人延续生命。

生:是靠血脉亲情跨越的。

生: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大陆青年小钱得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青年,冒着生命危险救小钱的生命。

生: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台湾青年在余震中冒着生命危险,捐献骨髓,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三、反复品读,体验文本

师:(激动地)同学们的收获还真不少,这是因为你们认真读书而获得的。现在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使自己深受感动的语句或段落,在空白处写上感受,并与同学交流。(生自由读课文,作记号,写感受)

师:你们读书可真认真!现在咱们来交流一下感受。

生 :我觉得这句让我感动:“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含苞的花朵”给人是美的感受,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凋零”是“凋谢、零落”也就是说,这个18岁的青年小钱的生命就像含苞欲放的花骨朵一样,但是还没有开放就要“凋零了”。

师:你认为这句应该读出怎样的感受?

生:应读出一种凄凉、伤感的语气。

师:小钱如果不得白血病,他可能在做些什么?

生:读书,学习。

师:是呀,小钱十分不幸,但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已找到了治疗的办法,你知道吗?

生:骨髓移植。

生:老师,这句的后半句应读出有一线希望的感情。

师:说说你的看法。

生:现在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白血病也不是不治之症。课文中的“唯有”应重读,读出那种幸运的感情来。

师:你能将这句读给大家听听吗?(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小钱有希望吗?快速读课文,找出看到希望的句子。

(出示)小钱是幸运的,几经辗转,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

师:这句话里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找骨髓不容易。

生:从“辗转”这个词语可以感受到寻找合适骨髓的艰辛。

生:从“终于”一词表示出寻找到合适的轻松,给人如释重负的感觉。

师:你能将这句有感情地读出来吗?(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你能说说为什么这么读吗?

生:“幸运”要读得肯定,有力度。“辗转”要读出那种寻找的艰辛。“终于‘要带着感

动,带着希望的语气。

师:你体会得真好!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情齐读这句。

师:在同一时刻,海峡彼岸的台湾花莲慈济医院,骨髓移植专家李博士正步履匆匆地走进手术室。一位青年躺在病床上,等候着他来抽取骨髓。就在昨天,一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台湾地区。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

师:“同一时刻”指的是什么时候?

生:是指1999年9月22日早晨7时30分。

生:是指在这同一时刻,大陆青年静静躺在杭州市某医院的病床上,台湾青年也静静地躺在花莲慈济医院的病床上。

师:骨髓移植专家李博士是在怎样得情况下步履匆匆地走进手术室的?

生:就在昨天,一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台湾地区。此刻,大地仍在佘震中摇晃。

师:(播放地震录相)

师:就在这种情况下,李博士仍然坚定地走进手术室,情况会是怎样呢?请同学们默读

4…6自然段,找出让你感动的句子,再和同学们汇报交流

师:请大家读后汇报交流

生: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年没有受伤,他的亲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这句让我感动

师:为什么?

生:因为家人是指和自己有血肉之亲,骨肉相连的人。

师:台湾青年连自己家人的安危都不顾了,可以感受到他把小钱看作了什么?

生: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师:白血病患者在骨髓移植前,要服用大量的药物,杀死体内的癌细胞,同时会破坏身体的抵抗力。如果在24小时内不移植骨髓,后果将不堪设想,此刻移植骨髓,就是和时间争夺生命。

师:大地震中,他躺在病床上,内心一定不平静,让我们用心贴近这位台湾朋友的心,听听他会想些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只要我的付出能延续大陆同胞的生命,即使付出自己的生命也值得。

生:希望李博士能尽快地成功抽取骨髓,自己和医生及早脱离危险地段,也能尽早挽救大陆同胞的生命。

生:感受到爱的力量超越一切。

师:地震还未结束,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师:涓涓流出的是什么?

生:不仅仅是骨髓,更是爱心。

生:是海峡两岸人民那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

师生配合读(播放〈〈爱的奉献〉〉)。

师:此时此刻,地震还未平息,大地震还在余震中摇晃,但是

生: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

师:听外面房屋倒塌的声音,桥梁断裂的声音,但是

生: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师:看那人们四散逃窜,哭声喊声混作一片,更严重的地震随时都可能爆发,但是

生:李博士仍沉着地……涓涓地流出……

师:李博士带着刚刚抽取的骨髓,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奔波,终于赶到了杭州。和当地医护人员一起连夜为小钱做了骨髓移植手术。

师:结果如何?人家感觉怎么样?

生:结果,小钱得救了。大家兴奋,感动。

师:那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动和喜悦之情齐读课文最后一段。(生齐读)

师:现在谁能说说什么叫生命桥?

生:台湾和大陆之间虽然被台湾海峡间隔,但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两岸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的生命桥!

生: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就是“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座用爱心架起的生命桥一定会永远屹立在两岸同胞的心中;这种血脉亲情是生命的火种,必将愈燃愈烈,经久不息,世代相传。

师:带着这种感情再来齐读课题,现在体会到的“生命桥”与看到题目时的想法是否一致。

四、拓展延伸,超越文本。

师:小钱得救了,是海峡彼岸的骨肉同胞给了他新的生命。现在请你们想想一下,如果有一天小钱和那捐骨髓的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会对台湾青年说些什么?小组合作交流。

生:感谢你和李博士冒着生命危险挽救了我的生命!我将以你为榜样,关心和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生:感谢您!是您的博大爱心,才使我的生命得以延续,我必将你的爱心发扬光大!

……

师:从这个感人的故事中,我们感受到人间自有真情在,生命有限,爱心无限,让我们在感受别人给予我们爱的同时,也学会关爱他人,当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并将这份爱心扩大到社会每个成员身上,整个世界才会充满爱。同学们,近日得我校刘大东同学正经历着不幸,患有严重的肾炎,请你们以少先队大队部的名义,写一份倡议书,共同帮助他,同时也使我们的心灵更加灿烂吧!

播放《让世界充满爱》乐曲。

教学反思

一、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辅助教学

课件《中国地图》创设了学习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愉悦地走进文本。课件《地震录相》能让学生感悟到台湾青年及李博士不顾个人安危,一心为了海峡彼岸的大陆青年小钱的高尚品质;师生配合读时播放的《爱的奉献》乐曲,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入情入景的朗读及将地震危机仍旧存在的紧张与台湾青年和李博士的从容镇定进行对比朗读,配上音乐渲染,给一种情感流淌的氛围。能与作者,文本产生情感共鸣。而在拓展延伸要求学生写倡议书时播放《让世界充满爱》乐曲。目的是学生在感情人间真情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思考关爱他人的态度与行为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二、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整个教学过程,能够以读为本,学生在读中领悟并引导学生用心贴近这位此时此刻躺在病床上的台湾青年的心,探究人物的内心活动,体会人物的心情,与文本、对话交流,教师尊重学生独特感受,边毒边悟,形成有效的个性化阅读,放飞了学生的思维,张扬了个性,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增强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的外延即生活的外延”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借用文本这个例子,通过想象小钱有朝一日遇到台湾青年想说些什么的小练笔,让学生知恩必报并扩大到社会每个成员身上和针对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让他们的少先队大队部的名义发出倡议,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又超越了文本,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做起,关爱他人,让自己的爱心与付出构成社会和谐的主旋。

四年级语文上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 篇二

【浙江省温州市实验小学 曹鸿飞】

〖空白补充处,将情感丰满起来〗

文本是一个召唤读者参与的空白结构,课堂练笔要捕捉住这些空白结构中的有效练笔点,以触动学生的真实思想。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人教版第七册的课文,文章感人,两岸同胞血浓于情的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人。仔细研读这一课,你会发现课文中写小钱的两个相似句子: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白血病,抽完了全身的骨髓,生命苍白,此时他只能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但透过文字背后,你想,他的内心会平静吗?生命垂危时,他有着对生命的渴求,对为他捐献骨髓的人的期待。经过中国台湾青年和李博士的帮助救治,后来,小钱得救了,他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这两处“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意蕴一样吗?尤其是后一个“静静地”蕴含着小钱内心极为感动的世界,每一个读到此处的读者都会在这里凝思回神,前后观照,定会泛起情感的波澜。但是文本此处戛然而止,这就给阅读提供了一个空白空间,必须加以补充,以达到阅读心理的平衡。此时他在想什么呢?此处练笔,正是顺应了学生的阅读空白需求。请看学生的倾吐:“小钱得救了,他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他想起了中国台湾献骨髓的那位青年,你现在好吗?你为我献了骨髓,我终身难忘。如果我们不能见面,但我们的心是连在一起的。还有李博士,谢谢您,我不会辜负你们的好心的,是你们给了我新的生命,我终身难忘。”这样的空白补充练笔,完满了学生的情感需求,实现了阅读空白的召唤,当为课堂练笔的常用招数。

【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郭家坝镇杨家龙小学 郭菊玲】

〖合理应用教学中的“空白”发展想象力,体验情感〗

“空白”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它能创造出一种“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语文教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在语文教学中合理的应用空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独特的个性。

在《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的教学中,有学生问我:小钱和那位捐骨髓的中国台湾青年会不会相见?我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如果有一天小钱和那位捐骨髓的中国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会对中国台湾青年说些什么?续写这篇课文。这样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饶有兴趣地续写这篇课文,既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也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很好的发展,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江西省九江市浔阳区柴桑小学 黄 娅】

〖读是根本,读得充分,读出感情〗

当前,在语文课堂中,读得不充分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不充分包括:学生读书面窄,读书时间不足,读书缺乏指导。读得不充分,从根本上看,还是教师的观念尚未从“讲评课”、“问答课”中转变过来。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读书重要还是讨论重要?不读书,讨论就成了无源之水。”因此,阅读课要把大量时间用于学生读书,使阅读课真正成为读书课,读书训练课。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美读”,即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侯表达出来,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但真要读出情感来,并不容易。在充分读的基础上,教师的指导很重要。根据学生模仿力强的特点,教师先范读,给学生做个样子。他们会根据教师读时怎样停顿,怎样确定重音、速度,怎样处理节奏、语调等进行仿读。教师只要稍加些技巧方面的指导,学生即能掌握。比如,教学《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我进行了范读:首先,边读边想,脑海中浮现出在地震的危急关头,李博士和中国台湾青年不顾自己的安危,坚持在手术台前抽取骨髓。这动人的场面,怎能不叫人动情?其次,透过人物的身份感受两岸同胞的骨肉亲情,小钱像即将凋零的花朵,李博士和中国台湾青年挽救了这个年轻的生命,这种血脉亲情怎能割舍!再次,进入角色。自己仿佛身在当时的环境中,心中呼唤着:“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湖北省黄石市沈家营小学 王 玮】

〖以形促情,注重情感的培养〗

学习语文首先应以感受形象出发。世界是通过形象进入人的意思的。儿童更是如此,年龄越小,鲜明的形象对于他们的思想影响就越强烈。因此,通过让学生在感知教材的基础上,加深对教材内容的认识,从而感受人物的鲜活形象,激发了强烈的情感,就会符合“情知统一”的认知规律。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是一个感人的故事。文中的中国台湾青年和大陆青年素不相识,却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上课伊始,教师定要用饱含深情的语调介绍中国台湾和杭州之间千里迢迢,相隔千山万水,杭州青年生命垂危,他在静静地期盼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为学生了解课文内容,进而感受人物形象奠定一定的情感基调,渲染一定的气氛。在学生自读完课文以后,引导他们说出内心真实的感受,这时的感受是初步的情感体验,是读文而生,也许稚嫩,但却是最真实的。为了进一步让学生感受中国台湾青年一心只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体会更深层的情感体验,接着教师播放一段地震录相,视觉的震撼,老师低沉的语调足以让学生情感获得再次真实体验,地震是可怕的,危险无处不在。继而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阅读、想象、体会,于是学生在脑海中出现的中国台湾青年的形象渐渐清晰起来,一个没有考虑家人,没有选择逃避,全身心奉献的中国台湾青年展现在学生眼前。学生被深深感染,情感也被激发起来,当读到小钱得救了,两岸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时,大家情不能抑,纷纷说:“挽救大陆青年是两岸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两岸同胞相距虽远,心却是紧紧相连的。”“中国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令我永远忘不了。”此时,感动已从内心喷薄而出,他们齐声阅读由课文改编的《生命桥》一诗,整个课堂师生情感交融充分展现了语文教学的情感空间。

【山东省荣成市石岛实验小学 孔华云】

〖基于生活经验,创设情境〗

教师应把对文本的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创设真切、客观的教学情境,开启儿童的心智,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例如:在教学《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时,学生对白血病、骨髓移植的知识以及当时海峡两岸的社会背景不甚了解。如果背离了学生的经验基础,仅凭枯燥无味的讲解,教学便如“空中楼阁”,使学生处于“云里雾里”甚至是“不知所云”的学习状态,势必引起他们的厌学情绪。此时,教师可采取“迂回”战术。首先,让学生观看有关白血病、骨髓移植知识以及当时海峡两岸的社会背景的多媒体课件,让他们在观看中逐步建构起生活经验体系。之后,安排《我是一名跨越海峡的小医生》的教学环节,让学生主动介绍自己观看的结果,学生在畅所欲言的过程中充分感受了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 深切体会到海峡两岸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由此可见,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架起了经验与现实之间的桥梁,有效地激起孩子们探究新知的欲望,帮助他们插上自由思考的翅膀,去感悟课文的精髓。

【广东省广州市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南国实验学校小学部 雷 彬】

〖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在进行个性化阅读时,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在教同一篇课文时,可以给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的权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阅读兴趣的不同,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将教师的“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从而形成独到的见解。例如我在执教《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课时,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把最受感动的句子画下来,并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这样学生就有话可说,有感而发,学生就有学习的成就感。

【上海市宝山区罗南中心小学 蔡黎峰】

〖发掘教材,寻找想象切入点〗

从课文疑点入手。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而有的疑点刚好与课文表达的思想情感有关。我在教学中便抓住这些疑点,引导学生思考、想象。

如在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文时,从质疑课题入手,学生会提出,这位孩子为什么要给联合国秘书长写信?他要呼吁什么?……通过讨论,学生很快会了解文章的主题,“要和平,不要战争!”而后,让学生想象,生活在战区的孩子们的生活是怎样的?通过想象,学生也真正体会到了和平的价值,对文章的理解也更深刻了。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 篇三

一  教材分析

教材位置

本课的位置

本课是四上的第22篇课文,是第六组“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中的第三篇课文,是继20课的两首古诗之后的第二篇讲读课文。首先在内容上,学生在三下第五单元中学过有关亲情、友情的文章,但只局限在亲情和友情两个方面。本组的课文是继三下之后又一组感受人间真情的文章,但本组课文主题有所拓展,上升到爱的主题。感情上一步步升华。20课《古诗两首》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真挚的爱;21课《搭石》是从平凡小事入手,体会乡亲邻里之间的浓浓的乡情和纯朴的爱;本课处于第三篇课文,从感情上有所升华,体现祖国大陆与中国台湾人们之间的血脉亲情,继而体现骨肉同胞间创造出的爱的奇迹;23课《卡罗纳》拓展到国外,通过国外的小事,展现了人们美好的情感,诠释了我们要从点滴小事中关爱他人的爱的真谛;24课《给予是快乐的》用国外几个小孩子之间的真情流露和感悟,阐释了爱的哲理,让学生体会到“给予是快乐的”的真正含义。其次,联系本册的单元训练重点,本组是从第一组“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第三组“从童话中发挥想象的作用”、第五组“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到本组“由内容想开去”的一个升华和发展。

本课新提出的训练重点

由内容想开去

单元导语中对此有明确的要求:“我们还要由课文内容想开去,了解发生在身边的动人故事;学着关心、帮助他人。”这个目标的前身是在三年级提出的“联系生活实际”,在本册中以单元导语的形式提出要“由内容想开去”,在四下的阅读要求中提出要“用联系实际这种阅读方法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是在四上基础上的提升。在五上的阅读要求中提出:“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思考联想和想象,从而体会课文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四年级的基础上又加入了深入思考联想和想象,有更高的目标。五下的阅读要求中提出:“结合生活实际、生活经验、时代背景等方面理解重点句段,从而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表达效果及文章的思想感情。”这是对联系生活实际想象阅读的很高层次的要求。

在本组的课文中,20课《古诗两首》中让同学们由古诗内容想开去,想一想:从诗中能够体会到什么?体会送别时的心情,想象好友临别时的对话,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情境,体会友情的深厚。21课《搭石》,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想开去,“除了写出来的家乡人们的举动以外,人们还会把什么事情看成理所当然的?”体会乡亲们之间美好的情感。课后练习二:“课文许多地方都使我们感受到‘美’,有看得见的具体的‘美’,也有看不见的心灵的‘美’。让我们找出来,体会体会。”课后小练笔中提出:“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了美,对我很有启发。我也想写一写平凡事物中的‘美’。”意在让学生由课文内容想开去,联系生活实际,发现生活中的美。23课《卡罗纳》引导学生谈谈受到的启发,由内容想开去,想想“我如果是卡罗纳的同学,我会为他做什么?”在培养美好情感的同时,让学生体会到爱不仅可以表现在大事上,还体现在平时的点滴言行上。24课《给予是快乐的》则由故事结尾想开去,这个夜晚他们是怎样度过的?为什么这个夜晚对他们三个来说都是难忘的?并且换位思考,如果你是小男孩,你会怎么做?深刻体会“给予是快乐的”的深刻含义,再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结合本组的单元导语中提出的:“让我们随着本组课文的学习,去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我们还要有课文内容想开去,了解发生在身边的动人故事;学着关心、帮助他人。”来分析,本组中提到的“由内容想开去”主要是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发生在身边的动人故事。

二  教学设计及相关意图:

(一)书写区分,理解课题: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22课,[板书:22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齐读课题。

2、师: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什么是生命桥?  为什么是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这座生命桥是谁架起来的?  这座生命桥是用什么架起来的?

师:下面就让我们带着问题一起来学习课文,相信通过深入的学习,你一定会找到答案。

[设计意图:学会质疑是四年级的训练项目,所以从课题入手,通过质疑引领全文。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发现和引出对于课题的泡泡语,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可以引入整体感知环节。]

(二)初读感悟,整体感知:

1、师:请同学们翻开书106页,自己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个什么事?开始读书。  (生读书。)

2、师:刚才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看能不能读准这些词语呢?谁来读一读?(课件:骨髓、暂时、袭击、沉着、间隔、凋零、辗转、血脉亲情)正确!你再来读读。我们一起读一读。

师:(课件)在这里,这个字读“xuè”,还有一个字音你知道吗?  生:“xiě”。

师:我们常说手指“出血”了,就是这个音。文中还有一处读白血病。

师:这个词读什么?  生:辗转。

师:谁知道什么意思?  生:翻来覆去。通过查字典知道的。

师:查字典是个好方法,在学习课文时,我们会更加深入地体会这个词的意思。

3、师:(课件空)看来字词难不倒大家。同学们,课文讲了件什么事呢?  生:杭州小钱得了白血病,正在病床上等待着骨髓。在中国台湾,李博士正在余震中为一位青年抽骨髓。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奔波,小钱终于得救了。[板书:杭州小钱、中国台湾青年、骨髓]

师:真会读书,还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文章的大意。

4、师:同学们,借助老师的板书,结合课文,能不能说说:课文中写了同一时刻的几个场景?生:2个。

师:一个是(杭州的小钱在等待着骨髓移植);一个是(中国台湾的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

师:你们看,只要抓住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和关键词就能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下面就让我们走进第一个场景,去杭州看一看。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就针对易读错的字词和多音字进行了整体的强调,同时也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初读感悟,让学生对课文有个宏观的理解,理清文章的脉络,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的能力。使课文的大体框架:一个时间的不同场景,立在同学们脑中。]

(三)品读感悟,进入第一场景:

1、(课件音乐)生命桥的故事就发生在1999年的9月22日,早晨7时30分,那天阳光洒满了美丽的杭州市,桂树还没有开花,晨风中已经飘来甜丝丝的香气。我们每个人都有享受这美好时光的权利,而小钱呢?就让我们推开病房的门,走进小钱的病房中看一看。(课件)谁能读读第二自然段?(指名)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他读得哪些词句让你心动了?

[设计意图:新课标中指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在本环节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以读代讲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朗读找到令自己心动的句子,读出自己的理解。]

2、谁来说说?哪里让你心动了?

(1)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

师:哪里让你心动?说理由。  生:他的脸色都苍白了。外面的阳光是灿烂的,但他的脸却是苍白的。  生:美好的景象和他的处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很可怜。

师:病情已经非常严重了,脸色苍白啊!(听出了你对他的同情和怜悯。)

(2)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①师: 这句话还让谁心动了?举手我看看。

②师:看来这句话触动了许多同学的内心。我们都来看看。(课件)谁再来读读?(生读)

[设计意图:采用以读代讲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朗读初步体会文意,加深理解。]

③同学们,再看看屏幕上这两句话。(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即将结束了,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生命延续。)比较着读一读,你认为哪句好?  生:第二句好。

师:说说理由。  生:因为它是个比喻句。使句子表达得更生动、形象。

师:能结合句子,具体说说吗?  生:这样把小钱的生命比作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更加具体、形象地说出了小钱生命的美好,但却要凋零了。

师:18岁的年龄是风华正茂的时候,就像含苞待放的花朵。小钱却得了白血病,要面临死亡。

师:谁再来说说你的体会?  生:因为小钱在这么青春的年龄就要面临死亡了,感到很可惜。

师:是啊,这么美好的年龄却要死了,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了!

[设计意图:采用对比阅读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再次朗读比较,发现这是个比喻句,体会作者用词得精妙,体会作者对18岁的小钱面临死亡的惋惜,继而感受到骨髓移植的迫切性。这也是本课中的文意兼得点。]

④师:你想带着什么感情来读?自己读读。

师:你来读读。(生读)  引导:躺在病床上的小钱眼睁睁地看着死亡临近,他是多么无奈和无助啊!师:你再来读。(生读)  引导:听出了你对小钱的惋惜之情。

师: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惋惜之情读一读。(齐读)

[设计意图:采用以读代讲的方式,让学生通过理解学习进一步加深理解后再次朗读,提高阅读水平。]

⑤师:透过这个比喻句,我们深刻体会到小钱可怜和让人悲痛的处境。通过朗读我也听出了大家的惋惜之情。回头看看第一段对景物的描写,你有什么发现?(课件:美景;处境)

方案一:

生:美景、处境。

师:你有什么体会?   生:可怜。惋惜。

师:如果这朵生命之花凋零了,这番美丽的景色对他来讲还有意义吗?(2-3人)  生:没有。

师:他还能看到灿烂的阳光吗?  生:不能。

师:还看不到什么了?结合上面一句说一说。  生:小钱就永远也看不到灿烂的阳光了,永远也闻不到桂花的香味了。

师:是啊,这么美丽的景色,生命不存在,它就看不到了。这是多么悲痛的事情啊!

方案二:

师:再读一读,看你还能发现什么?  生:花。  师:你的眼睛真亮啊!

师:这两段有个相同点你找到了吗?  生:都有花。

师:这两朵花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发现了相同点,还有什么不同点吗?

生:相同点是:第一句中的花还没开,第二句中的花也是含苞的。不同点是:桂花还可以开,但是小钱这朵生命之花,如果没有骨髓移植就要凋零了。

师:他们同样是两朵含苞的花朵,桂花就要绽放,展现他的风姿;而小钱这朵生命之花却要凋零了,要走向死亡了!

师:同学们你们看,一段平常的景色描写在这里却衬托了小钱可怜和令人悲痛的处境。带着我们对小钱的同情和惋惜再来读一读。女生读第一句,男生读下面的第二句。

⑥师:要想使小钱这朵生命之花绽放,要想让小钱重新看到这美丽的景色,唯一的办法就是——?

生:骨髓移植。

师:骨髓就是救小钱唯一的办法,就是小钱延续生命的唯一希望啊!

[设计意图:把第一自然段的几个景色描写与本段联系理解,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发现两端文字的异同,体会作者写景的用意,体会作者以美景衬悲情的写作手法。继而体会骨髓对小钱的重要。]

(3)然而,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又谈何容易。如果没有亲缘关系,大约在十万人里才有可能找到一个有适合骨髓的人。

师:哪里让你心动?  生:十万人里才有可能找到一个有适合骨髓的人。

师:对啊,十万人里才有可能找到一个有适合骨髓的人,谈何容易啊!谁再来读读这句话?(生读)

师:同学们,比登天还难哪!你读。(生读)

师:幸运的是:经过了一番几经辗转的过程,终于在中国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你读到这句话,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高兴!(读)

师:小钱又有希望了!再读。

师:你什么心情?生:激动!(读)

师:同学们,小钱又有生命的企盼了!

师:一起读。(生读)

[设计意图:采用以读代讲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朗读初步体会文意,通过教师的泛读指导学生体会寻找骨髓的不容易。]

(4)小钱是幸运的,几经辗转,终于在中国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

师:哪里令你心动了?  生:找到骨髓了,很高兴。

[设计意图:采用以读代讲的方式,通过读、抓重点词语理解、说体会、带着体会朗读这种形式,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让学生自主发现重点词语,渗透抓重点字、词理解文章的阅读方法。]

(四)学习第二场景,体会人物品质: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课件)一个白血病患者在接受骨髓移植前,要对他的骨髓进行毁灭性治疗。现在的小钱已经接受了前期的治疗工作,如果在24小时内无法接收到骨髓,他就会有生命危险。就在小钱满怀期望的期待着能挽救他生命的骨髓时,在同一时刻,中国台湾又是一幅怎样的场景呢?让我们走进第二幅场景,再去中国台湾看一看。请同学们仔细阅读3、4、5自然段,把最让你感动的语句画下来,读一读。(生默读画语句,师巡视。)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补充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并且为学生理解中国台湾青年和医生冒着生命危险还要做手术埋下伏笔。]

师:好,同学们读得这样认真,让老师很感动。谁来读一读让你感动的句子?(生读)

2、(1)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年没有受伤,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2)“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

(3)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4)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中国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3、①师:看来使同学们感动最多的第5自然段的这段话。我们一起先来读读这句话。(课件:段。标红:“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那同学们,他们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还这么沉着和平静啊?  生:刚地震结束的余震中。

②师:是啊,就在前一天,一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中国台湾地区,此刻,大地仍在地震中摇晃。同学们,你想不想亲眼目睹那7.3级的地震给中国台湾地区带来的灾难啊?  生:想!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录像)

师:(当人们还在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时,地震来临了。大地在颤动,房屋在摇晃,人们不顾一切地向外奔跑,整个城市被地震破坏地面目全非。小孩子的哭声、人们的喊叫声、房屋的倒塌声,充斥着整个中国台湾地区。在这场灾难中,两千多人遇难,十几万人无家可归。你们看,这就是地震后的余震,有些余震甚至不亚于主震,人们还来不及躲避就被压在这废墟下。)

师:看了录像,再来读这句话,你有什么体会?  生: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还能够沉着和静静,他们太伟大了!太了不起了!(生读)(课件变红:沉着、静静)

师:自己读读,读出对他的敬佩。你来读。(生读)

师:再沉着些!坚定些!(生读)

师:一起读。(生读)

[设计意图:由 “静静地”入手,通过看录像,使学生产生直观的感受,创设出一个可怕的、惊心动魄的地震场景。与下文医院中的景象形成鲜明的对比,继而突出中国台湾人们的品质,体现青年和医生舍身救人的伟大。]

③师:(课件)同学们,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外面嘈杂一片、混乱不堪,在危及生命的紧要关头。李博士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就让我们走进手术室,走进青年的内心吧。同学们,你们就是那位中国台湾的青年,正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此时此刻,你们在想些什么呢?

师:外面嘈杂一片,人们在四处逃跑。青年人,你的家人什么情况你还不知道,还是让小钱等待别人的骨髓吧。  生:不。因为他找合适的骨髓太不容易了。我决不能放弃。

师:我听出了你的坚定。你是一心想要救人啊!

师:年轻人啊,一阵阵余震不断袭来,有时余震比主震更剧烈。手术再进行下去太危险了!咱们换个时间吧。  生:不,因为小钱如果得不到我的骨髓就要死了。

师:坚定中透着勇敢,真不愧是我们的骨肉同胞啊!

师:这时候,房子在振动,随时都有塌陷的可能,太危险了,危及到你的生命安全啊!你放弃吧。  生:不。因为我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个年轻人正对等待着我的骨髓。

师:余震太频繁了,你的处境太危险了。99%的可能会砸死,你为什么还要救他?

生:有1%的可能我也要救他。

师:说得太好了!只要有一线希望,你也要救小钱啊。

师:我想问问大家,你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救一个陌生人的生命啊!小钱难道是他们的亲人吗?  生:虽然他虽然不是我的亲人,但我们同样是中国人。

师:说得太好了!我们同样是华夏儿女,同样是中国人,流着同样的血,有着同样的根。正是这种骨肉同胞间的血脉亲情使得两岸同胞的心紧紧相连。[板书:血脉亲情]

[设计意图:通过先想象再看录像来体会地震的可怕。然后通过外面的危险和李博士、青年镇静的对比,体会他们的坚定。从内容想开去,走入中国台湾人的内心时教师用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体会他的坚定,继而突出他的高尚品质。通过自读课文、想象画面、看录像、谈感受、走入中国台湾人的内心体会地震的危险,继而突出李博士和中国台湾青年克服了很大的心理和外界的因素救助杭州小钱的高尚品质。重点理解的这部分内容,采用直观感受、引导体会、自主朗读等形式理解课文内容,走进人物的内心,体会人间真情。]

④师:下面就让我们走进中国台湾,走进医院,走进那间手术室,一起去目睹那感人的一幕吧。(课件)

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师:李博士趁余震的间隔,又一次将针头刺进青年的脊柱。这时,余震又一次袭来,使再次从皮肤里脱落,李博士又不得不停止工作。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⑤师:(课件)一次次的余震就是一次次生命的考验;一次次余震就是一次次死亡的威胁。

就这样,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中国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中国台湾青年的体内涓涓流出。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体会着读,加深朗读体会。另外,通过这样一次次的引读,帮助学生理解“一次有一次的努力”,体会抽髓过程的不容易和他们面临的生死危机,体会中国台湾青年为大陆青年付出的无私的爱,品味人间真情。]

(五)总结救助过程,留下学习任务:

师: 在李博士和青年一次次的努力下,骨髓终于涓涓流出。抽出骨髓后,经过怎样连续奔波的过程才把它送到了海峡对岸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下课!

[设计意图:完成整个救助活动,引领学生继续学习,引发学生的阅读和研读兴趣。]

三、板书设计:

22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杭州               骨髓                    中国台湾

小钱              血脉亲情               青年

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

叶圣陶先生提出的预习──报告和讨论──练习的模式;

自学──指导──练习的“学、导、练”教学模式;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抓住重点,深入领悟──品读赏读,揣摩写法──积累语言,尝试运用的“整、分、整”教学模式。

阅读教学更要有因文而异、因需而异的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针对景美、境远、情深的课文,可以采用以情境体验为核心,以朗读指导为重点的“导读、练读、评读、赏读”的教学模式;

对于童话、寓言,可以采用“初读,知顺序──熟读,记语言──再读,演一演”的教学模式;

对于有值得探究的问题的课文,可以用少量整合的问题为导向,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

对于写法有特点,且学生学得来、用得上的课文(如,简单的说明文),可以采用“了解内容,领悟写法,尝试运用”的教学模式;

对于适合习得某些学法的课文,可以采用“方法渗透,方法领悟,方法小结,方法运用”的教学模式;

对于略读课文、选读课文,可以采用“一读读通课文,二读粗知大意,三读交流感受”的教学模式;

对于“综合性学习”,应体现体验、合作、探究的精神,抓好“设计方案,分组活动,辅导交流,展示成果,小结收获”几个环节……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文言文五步阅读法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二者应是有机的统一,而且"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叶圣陶语)。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的根本目的在于教会学生学习。从根本上讲,文言文教学实质上就是指导学生阅读文言文。因此,文言文教学方法的改革就是要探究或创造科学高效的阅读方法。这里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向大家介绍一种比较切实可行的程序化的文言文阅读方法?d?d五步阅读法。

一、预读其主要目标是:读准字音,准确停顿,把握节奏;了解有关作家作品常识;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具体做法是:(1)查阅工具书,结合注释给生字生词注音。(2)根据教师范读或课文录音清楚准确地朗读课文。(3)结合课文注释和语文工具书,了解有关作家作品常识。(4)结合预习提示或自读提示从整体上了解课文。(5)通过解题和通读全文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文体特征。

二、抄读其主要目标是:熟悉课文,自学存疑,明确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具体做法是:(1)勾划或抄写课文中的生字生词与名言警句。(2)勾划或抄写课文中的难句。(3)记录在阅读课文时产生的疑难问题。(4)阅读或摘抄(或作提要、目录)与课文相关的辅助材料。(5)结合单元学习的提要、课文预习提示、思考和练习,确定学习的童点和难点。

三、解读其主要目标是:通过语言分析,具体地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表现出来的作者的观点、态度或思想倾向。具体做法是:(1)结合语境,从句子结构和上下文去深入理解疑难词语和句子的含义。(2)利用古汉语常识具体分析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3)翻译(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课文或课文片断,以求深入地从整体上把握文章。(4)课堂专题讨论,落实重点难点,分析解答课后"思考和练习"中的语言训练题。

四、品读其主要目标是:就思想内容、章法结构、表现技法、语言艺术、艺术风格等方面对文章进行文学和美学的鉴赏性阅读。具体做法是:(1)从文体特征出发,总体上把握文章作为一种"类型"的基本特征。(2)比较阅读,从内容和形式方面对文章的具体特征和作者的艺术个性进行分析。(3)指导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就重要的实词、虚词和语法问题撰写语文小论文,以巩固所学知识,强化能力训练。

五、诵读其主要目标是:加深理解,强化记忆,丰富语言,积累材料,训练语感,培养素质。具体做法是:(1)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朗读,力求熟读成诵。(2)朗读品味,背诵名篇、名段和名句,准确记忆。(3)扩展阅读,研读与文章相关的材料,扩大知识面以求更为全面深刻地理解课文。(4)整理学习笔记,编写学习小结,以突出重点难点。(5)指导写作读后感想或思想评论,以求陶冶情操。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国台湾青年和李博士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贵品质,生命的珍贵与爱心的无价,感受海峡两岸同胞的骨肉亲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跨跃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性,中国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教学准备:

1、师生搜集有关白血病、骨髓移植等方面的资料,为理解课文有关内容作好准备。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爱,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爱,使人间充满了温暖,这节棵我们继续学习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让我们随着课文的学习再一次去感受人与人间最纯真的感情。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打开书,快速浏览课文,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板书:小钱------------------中国台湾青年、李博士)

三、品读感悟

1、让我们用心去读课文,画出使你感到心酸难过或感动的语句。

2、学习课文第二段

你读了哪些语句,让你感到辛酸难过

(1)出示(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a、请你谈谈你的感受。让学生抓住“静静地、苍白、红润、凋零、绽放、唯有”词语和比喻句理解

b、看到此情此景,你的心情怎样?

c、让我们带着这种心情来读这段话。

然而天无绝人之路,在小钱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的命运出现了一丝曙光,谁来读读看到希望的句子。

(2)出示“然而,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又谈何容易————终于在中国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

a、指读这段话,谈谈你的感受。引导学生抓住“谈何容易、十万、辗转”来理解。

b、他的亲人和医务人员可能找过哪些地方?还可能遇到什么困难?

c、小钱的家人和医务人员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中国台湾找到了合适的骨髓,小钱的生命出现了转机。让我们齐读这段话。

3、学习3----6自然段

小钱既是不幸的,病魔纠缠着他,折磨着他;小钱又是幸运的,几经辗转,终于在中国台湾了有合适骨髓的人,意想不到的是,捐骨髓手术的日子翩然而至,中国台湾却发生了一场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地震。(播放地震录象)

(1)看完录象,你有什么感受?

是啊,9、21大地震多么令人心惊胆寒呀!它不但给中国台湾带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还夺去了两千人的宝贵生命,过后仍不断有强烈的余震发生,千百万中国台湾民众处在大地震的恐慌之中,正在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等待着骨髓移植的时候,中国台湾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想象一下人们会在余震中做些什么,想些什么?

(2)当时余震不断,人们的生命仍然受到威胁的情况下,中国台湾青年和李博士在做什么?请同学们再细细品味课文中的3---6节,想想课文中哪些描写人物的词句使你感动。

学生自渎3---6小节

(3)汇报:谁最让你感动?

感谢中国台湾青年:让你感动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抓住课文第四节和“静静地、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针头从肌肤里脱落”等语句结合课文内容来理解。

写话练习:此时的中国台湾青年没有顾及自己的安危,没有逃到空旷的安全地带,也来不及顾及家人的安全,冒着生命的危险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但他的内心一定是极不平静的,他会想些什么呢?让我们用心去贴近这位青年的心,听听他会想些什么

指导朗读

感谢李博士:训练学生总结语言的能力,抓住“沉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奔波,连夜”理解

由于历史和政治的原因,中国台湾和大陆现在还没有直接通航,中国台湾当局不允许飞机直接飞往大陆,只有到香港中转,尽管中国台湾和大陆之间隔着一湾海峡,还有很多人为的阻隔,但还是不能阻隔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让我们带着感动和深情读3—6节。指名分自然段读。

3、品读第7小节

此时此刻,同学们一定有话想说,出示幻灯片“这真是一座用      架设的生命桥啊!”

学生填空   板书(爱心   血脉亲情)

小钱得救了!这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使小钱得救了!让我们和作者一道用课文的最后一段来倾吐我们的心声!(齐读最后一段)

四、拓展练习

1、小钱得救了!一年后的一天,他终于和那位捐骨髓的中国台湾青年见面了,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2、播放《爱的奉献》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这是人间的春风,这是生命的源泉,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同学们让我们用感恩的心去赞颂这座(齐读: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让我们用崇敬之情去赞颂这座(齐读: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让我们用无私的爱去赞颂这座(齐读: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板书设计

22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爱心

小钱 ——————————  中国台湾青年、李博士

血脉亲情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味“神清气定”、“知道”、“静静地”等看似平淡的语句,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中国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格。

3、通过人物的行为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读写结合,体会海峡两岸血浓于水的亲情。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应理解内容,领悟情感为经线,以读写训练为纬线,使语言形式的领悟、表达与内容的感悟、情感的体验相互交融,以读,以情促写,以写抒情,实现读写与情感的相携共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1999年9月20日,早晨的阳光撒满了美丽的杭州市,(图:病床)一位刚满18岁的年轻人,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因为他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含苞的花朵,不曾开放就面临着凋零的危险。这位正值花样年华的年轻人,他的生命还有救吗?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生: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我们一起来朗读感悟、体会──(生: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让我们一起来关注这位年轻人的命运吧,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再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交流。

三、感悟危情,触动心弦

1、师:同学们,你们了解白血病吗?

2、生交流资料。

3、师:一听说癌症,就会让人想到什么?

4、引读:

钱畅,这个才刚满18岁的年轻人,他就患了……,他的生命就像……。在这如花的年龄,他却患了……,只能静静地……,但他心中却难以平静,他在想些什么?

5、师:得了白血病,真的没有一线希望吗?引读:目前有效的办法惟有……,才能使……。

6、师:但要找适合移植的骨髓容易吗?请读读这两句话,找找有关词语说一说。

出示句子:然而,要找到可移植的骨髓,又谈何容易。这样的骨髓,在没有亲缘关系的十万个人里,大概才能找到一个。钱畅是幸运的,几经辗转,这样的骨髓终于找到了,就在一位中国台湾青年的身上。

补充阅读资料。

师:“几经辗转”是什么意思?他们可能去哪些城市找过?

朗读句子。

四、深入品读,感悟真情

1、师:1999年9月21日,对钱畅来说,是刻骨铭心的,对海峡彼岸的花莲慈济医院的人们来说,同样刻骨铭心。同一时刻,那里正上演着感人的一幕。好好读读3~6自然段,很多地方会让你感动,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甚至一个标点都会震撼你的心,请你圈圈点点,好好体会。

2、学生自主研读。

3、交流感动:

⑴ 预设一:

从地危感悟真情。

余震不断,这个青年依然神清气定。他在这场灾难中没有受伤。然而他的家人呢?在昨夜的天崩地裂中,可曾安然无事,没有人能够知道。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名叫钱畅的青年,正怀着十万分之一的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师点拨:

① 这个青年刚刚经历的是一场怎样的灾难?

② 7.3级大地震是一种怎样的场面呢?播放地震录象。

③ 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为中国台湾青年想象:此时,他不知道……,但他依然神清气定,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因为,他知道……。

④ 引读句子。

⑵ 预设二:

从情形之别感悟真情。

也许,此时此刻,大家都应该跑出去,在空旷的地方保全自己的生命──所有地震知识都教人们这样做。但是,李博士庄严地站着,青年人静静地躺着。

师点拨:

① 指导读。

② “此时此刻”指什么时候?“此时此刻”可能会发生什么?

③ 看录象(此时慈济医院的情况),此时此刻,你一定有话要说!

④ 有层次地引读。

⑶ 预设三:

从抽髓之痛感悟真情。

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后,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中国台湾青年的骨髓,像生命之泉,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师点拨:

① 出示抽取骨髓的针筒,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

② 指导读。

③ 此时,从中国台湾青年身躯里涓涓流出的仅仅是骨髓吗?

④ 多么令人感动的一幕啊!齐读第5自然段。

⑷ 预设四:

从护髓之劳感悟真情。

经过十几个小时奔波,李博士带着骨髓,赶往杭州,连夜为钱畅做了移植手术。

师点拨:

① 出示李政道博士十几个小时奔波的路线图。

② 出示李政道博士的照片及他的话语,师简介。

③ 齐读第6自然段。

五、读写结合,体验真情

1、师:几经展转,几经波折,从中国台湾青年身躯涓涓流出的骨髓终于涓涓流入钱畅的体内,钱畅得救了,他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此时,他又想些什么?让我们贴近钱畅,让这些想法也涓涓流入你的笔尖吧!

2、交流。

3、师:此时此刻,千言万语也难以表达我们的心情,让我们一起读读最后一节。

4、师生总结:

这是一座(跨越海峡两岸的生命桥),这座生命之桥是有形的,因为在这座桥上写了一个“爱”,写了钱畅对(生的希望),点燃了钱畅(生命的火种),写出了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这座生命之桥又是无形的,因为它就在我们两岸同胞的心中。

【教学说明】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而对话的目的就是激活对话的载体──语言文字“走入”学生的内心。《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用平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大陆青年钱畅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文中“白血病”、“地震”、“骨髓移植”都是平时学生甚少涉足的领域,因此学生关注不够,积累不多,不能真正“发乎于情”,那么,怎样让学生走进文本,让他们能真真切切地去感受,去理解,去体验,乃至与文本产生共鸣?于是,我尝试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抓住重点语句,加强朗读

语文课要扣住“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但这还远远不够,必须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抓住具体生动的语言形象进行深入地感悟,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火花,最终形成心灵上的高峰体验。因此在深入品读,感悟真情时,我引导学生抓住了几个关键的语句,或进行场景的对比,品析语言;或补充相关的资料,丰实人物形象;或重点指导朗读,感受人物的精神……发挥情感的纽带、驱动作用,顺学而导,使学生通过对具体的语言现象的感悟、品味,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得以提高。

二、注重语言实践,加深体验

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脑能思,口能说,笔能写。因此,语言实践训练既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又有助于学生说写能力的提高。教学中,我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了多处语言实践活动。如:钱畅得了严重的白血病,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但心中难以平静,他在想些什么?余震不断,中国台湾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他不知道什么?他当钱畅得救了,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此时,他又想些什么?这些说话、写话的过程不仅仅是语言实践的活动,同时也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提升的过程。在说写中学生的体验融进了精神和灵魂,学生的感悟不断升华,真正由“文”走向“人”。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 篇六

【学习目标】

1、读懂课文,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3、了解反衬的写作方法,学会运用转折句。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反衬的写作方法,学习转折表达方法。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含义。

难点:了解反衬的写作方法,学习转折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回顾,引入文本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根据提示说说课文的主要资料。

大屏幕出示提示:

记事文概括主要资料方法:

课文主要描述了1999年9月22日,大陆青年小钱(),急需(),台湾青年不顾(),给小钱()。

这天这节课我们就继续走进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去体悟文字背后所表达的感情。

二、品读课文,深入感悟

(一)学习第一、二段,学习反衬写法

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读完这段话你情绪怎样?

2、是啊,这样一个美丽的早晨,当我们从甜美的梦乡中醒来,打开窗子,灿烂的阳光洒在身上,呼吸着带着花香的清新的空气,看着窗外的美景,我们的情绪是那么地,指名多个学生说。

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来读这段话。齐读

3、品悟第2自然段

⑴师感情朗读:

在这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在这个充满花香的城市,一切都是那么完美,充满生机,而不幸却降临在小钱身上,十八岁的他得了白血病。大屏幕出示: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师:生命就像,生接: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

师: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生接: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师:多么完美的年龄,文中把十八岁的小钱比作一朵“含苞的花”,十八岁太年轻了,今后的路还很长很长,然而可恶的白血病却要使这朵含苞的花“即将凋零”。

⑵创境引读:

假如小钱没有得白血病,此时此刻,他会做些什么呢?

生交流

创设情境读:轻音乐伴奏

十八岁,多么完美的年龄!

当同龄人吃过晚饭后,携着父母的手在绿荫道上漫步时,然而小钱……

当同龄人在球场上奔跑追逐,为每进一个球欢呼跳跃时,然而小钱……

当同龄人的脚步走过祖国各地,尽情浏览祖国的大好河山时,然而小钱……

当同龄人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时,然而小钱……

生: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此时,让我们用朗读来表达的内心感受。

指名生读

(3)朗读第一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的感受迥然不同,你认为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由完美的事物来反衬小钱的不幸。板书:反衬

下面,女生来读第一段,男生读第二段,来体悟作者反衬的写法。

过渡:我们在为小钱感到惋惜的同时,也为他感到庆幸,因为在海峡彼岸,有一位台湾青年,正无私地为小钱捐献骨髓,来挽救他十八岁的生命。让我们一同去关注事情的发展吧。

(二)重点学习第四、五段,学习运用转折句。

1、学生默读第3段。

思考:同一时刻指的是什么时间?

生:9月22日

生:小钱躺在病床上,等待骨髓捐献的日子。

大屏幕出示地震一组组图片

是的,就在昨日,1999年9月21日,台湾发生了7.3级的地震,短短的几十秒钟,数万栋房屋倒塌变成废墟,这次大地震造成2470人死亡,1万多人受伤,1000多婴儿成为孤儿,10万人无家可归……

如果你是地震中幸存的一员,此刻你最关心的是什么?

生:回到家人身边,看家人是否平安?

但是,捐献骨髓的青年和骨髓移植专家李博士,他们是怎样做的呢?我们一齐来看一看。

2、学习第3、4段,认识转折句。

大屏幕出示:

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年没有受伤,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但是,他明白,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期望,期盼着他的骨髓。

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最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这两段话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谁发现了?

“但是”前面写的是:李博士和青年遇到的困难。

“但是”后面写的是:在困难面前,他们是怎样做的?

这样写的好处是:突出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

女生读但是前面的部分,男生读但是后面的部分。

3、学习使用转折句:

我们也来模仿写一写:

在这场7.3级的地震中,短短的几十秒钟,数万栋房屋倒塌变成废墟,李博士多想,但是李博士。

一次次余震袭来,又会有多少生命被死亡之神带走,台湾青年多想,但是台湾青年。

南边组同学写第一个句子,北边组同学写第二个句子。

交流:

假如你是小钱,此时此刻,你想对台湾青年说些什么?

三、升华主题,体悟生命桥的含义。

(一)体悟生命桥含义

最终,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最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这涓涓流出的骨髓

对小钱来说,意味着——生命的火种;

这涓涓流出的骨髓

对台湾青年来说,意味着——浓浓的爱心

这涓涓流出的骨髓

对李博士来说,意味着——成功的喜悦

这涓涓流出的骨髓,

对我们来说,意味着——深深的感动

师:骨髓的保存期只有24小时。李博士带着刚抽取的骨髓,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奔波,赶到杭州,和当地的医护人员一齐连夜为小钱做了骨髓移植手术。

这位就是李政道博士

他曾被称为奔波于两岸的爱心使者,亲自开辟了台湾慈济造血干细胞库送骨髓至大陆的先河。

齐读:小钱得救了,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也许,小钱和这位台湾青年永远不会见面,这并不重要,因为两岸同胞的心是连在一齐的。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思考:“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指的是什么?

相机板书:爱心、血脉亲情

师总结:宝岛台湾与大陆虽然被台湾海峡所隔,但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是无法割断的,这种血脉亲情就是“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座用爱心架起的生命桥必须会永远屹立在两岸同胞的心中;这种血脉亲情是生命的火种,必将愈燃愈烈,经久不熄,世代相传。

生:齐读:“这真是一座用爱心架设的生命桥啊!”

生:齐读:“这真是一座用血脉亲情架设的生命桥啊!”

(二)拓展阅读,升华主题

一首小诗送给大家:

生命如此美丽,活着多么完美,让我们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关爱他人。

当生命遇上生命,

爱心遇上爱心,

相信隔阂能够消除,

海峡能够跨越,

生命也因此更加美丽!

海峡两岸人民同属炎黄子孙的后代,这浓浓的血脉亲情会像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一样一代代传下去。

补充:乡愁

【板书设计】

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爱心

大陆青年小钱─────台湾青年、李博士

血脉亲情

【教学反思】

以方法主线,增强课堂语言文字运用力度

读中引领学生了解反衬的表达方法:第一自然段是对美景的描述,而第二自然段却是小钱不幸命运的介绍,作者之所以这样写,就是为了反衬、渲染,以突出小钱命运的悲惨,为此,我一方面超多美景图片渲染,另一方面引领学生想象十八岁多么完美的年龄,十八岁的少年会干什么呢?学生在超多想象说话后,以师生接读的方式,来衬托小钱却只能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这一命运的悲惨。在充分的铺垫之后,学生对反衬的方法了解水到渠成。

以语景创设,引领学生运用转折的表达方法。文章第4、5段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中间以“但是”为转折,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写台湾青年及李博士遇到的困难,后半部分写他们是如何做的,我把两段话同时呈现,让学生找共同点,进而引领学生了解转折的表达方法,之后,结合大地震,为学生创设两个语境,让学生运用转折的表达方法,在运用中,学生对台湾青年及李博士的高尚品质也有了充分的体会,进而让学生想象,假如小钱遇到台湾青年,会说些什么,也水到渠成,学生想象丰富。

在引领学生学习反衬、转折方法的同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及对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理解,也水到渠成。

朗读指导时,我采用感情熏陶的方法,利用图片、教师引导语、师生接读的方式进行,但是关于朗读技巧的指导,存在欠缺。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 篇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懂课文,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中国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朗读,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体会海峡两岸人民难以割舍的血脉亲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中国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

【教学难点】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     直接导入,提炼信息。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板书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向我们呈现了哪两个场景?(生答师板书)

二、     品读课文,感悟亲情。

过渡:让我们先来走进飘来甜丝丝香气的城市——杭州某医院的场景,一起关注小钱的命运。

1、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你从哪些词句可以感受到小钱的病很严重?

2、全班交流,学生汇报。

(1)“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

“苍白”——“红润”这组反义词说明了什么?(小钱生命垂危,缺乏生命力,因而奄奄一息地躺在病床上)。

(2)“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① 白血病就是血癌,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血液病,得了白血病就等于宣判了死刑。大家想象一下,得了白血病可能会存活多长时间?命运是如此的残酷,这样的灾难却发生在了刚满18岁的年轻人身上,他的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

② 这个比喻句,把( )比作了( )。在这里“凋零 ”、“含苞 ”“绽放”是什么意思?

③ 你想,18岁,如果没有患白血病,在这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他应该在干什么呢?或许他还可能?

师小结:18岁是他新的生命,新的启程,18岁时他如花的梦的开始,然而此时此刻,他却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花朵,想到这儿,你的心情如何?

④ 你能用读表达出来吗?(配乐朗读)

(3)骨髓移植是救助小钱生命的唯一方法,(出示句子)“然而,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又谈何容易。”

问:什么是“谈何容易”?你是从哪些句子中看出来的?

① “十万人里才有可能找到一个有适合骨髓的人。”问:十万人里就一定能找到吗?(不一定,是可能)

② 希望如此的渺茫,但小钱的家人、医生和所有关心他的人都没有放弃。他们四处寻找,先在杭州本地找,但是没有找到,他们又到大城市去找,想一想,他们都去了哪里呢?

师:像我们刚才说的那样,走了好多地方,历尽了千辛万苦,用书上的一个词来说就是——(几经辗转)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出不容易。( “然而,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又谈何容易。” )

过渡:小钱是不幸的,但他也是幸运的,终于在中国台湾找到了这样一个人。此时此刻,1999年9月22日清晨7时30分;此时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因为就在9月21日,一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中国台湾地区;此时此刻,就在中国台湾花莲慈济医院正上演着感人的一幕。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下3—5自然段,一边读一边画出令你感动的句子,再和同桌交流一下你的感受。

(1)、“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年没有受伤,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问:小钱是他的亲人吗?但他却把小钱看的比亲人还重,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同学们,我们想象一下:

① 也许他的家人已经逃过一劫,正在医院进行治疗。这一切,中国台湾青年都不清楚。但是,他知道,(引读)——“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② 也许他的父母正在废墟地下,痛苦的呻吟着,挣扎着,多想早点见到自己的儿子。这一切,他都不清楚。但是他知道,(引读)——“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③也许他的家人已经离去,临终前都没有见到自己的儿子。这一切,他也不清楚,但是他知道,(引读)——“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小结:正因为中国台湾青年不顾家人平安,前来捐献骨髓,所以(出示)他用爱心铺设着这座(引读)——“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2)、“但是,李博士仍沉着的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① 在什么情况下李博士仍沉着地站着,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着?

② 理解“突如其来”“余震”

③ 想象:当余震袭来时,病房、医院,会是什么样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师:房屋随时都有可能倒塌,每个人的生命都受到严重的威胁,此时此刻,每个人的心里都很害怕。但是(引读)——“博士仍沉着的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引读)——“博士仍沉着的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3)“经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暂停的间隔,中国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问: 从“一次又一次”“终于”你体会到了什么?

师:虽然余震不断,针头一次又一次地脱落,但是(引读)——“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因为他们知道(引读)——“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问:中国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流出的仅仅是骨髓吗?(生命的火种、美好的希望、博大的爱心)

小结:正因为中国台湾青年和李博士不顾生命危险,捐献、抽取骨髓,所以(出示)他们用爱心架设着这座(引读)——“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4)过渡:骨髓的保存期只有24小时,李博士带着生命的火种出发了——(出示李博士工作表)

师:从这些时间和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出示(李博士资料)李博士叫李政道,是著名的骨髓移植专家,主持创办了中国台湾花莲慈济医院骨髓捐献中心,共收集到23万份骨髓,成为全球最大的华人骨髓库。他曾多次跨越海峡,救助了众多的白血病患者。让我们共同记住这位可敬老人的一句话:(出示)海峡两岸骨肉同胞本是一家人,救助患者是我最大的快乐。(生齐读)

(5)师:是啊,海峡两岸同胞本是一家人。在这次救助小钱的活动中,除了中国台湾青年和李博士,还有哪些人在为小钱默默地奉献着?(医护人员、他的家人、所有帮助他的人)

小结:同学们,爱可以创造一切,爱可以跨越一切,(出示)是两岸的同胞用爱心架起了这座(引读)——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两岸人民用血脉亲情架起了这座(引读)——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座桥唱响的是爱的赞歌,让我们深情朗读最后以自然段。(音乐响起)

三、     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1、也许,一年后的某一天,小钱和那位捐献骨髓的中国台湾青年相遇了,小钱会对中国台湾青年说些什么?就让小钱的心声从你的笔端涓涓流出吧!

2、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如同一首诗(出示诗歌),全班学生深情朗读。

四、     总结课堂,回归主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当大陆人民得知中国台湾青年发生这场大地震后,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捐资捐物,抗震救灾,奉献着大陆人民的一片爱心,一片亲情。虽然中国台湾还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但是我们坚信:两岸人民用爱心、用血脉亲情铸就的生命桥,必定会迎来祖国团员的那一天!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7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11 118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