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碑》教学设计(优秀8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这次差异网为您整理了8篇《《丰碑》教学设计》,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人教第十册《丰碑》教学设计 篇一

第一课时

(师生问好,课前活跃气氛)

师:大家一起说,我们今天上什么课?

生:(齐)丰碑。

师:看我写字。(板书“石”)这是什么字?

生:(齐)石字。

师:组词。

生:(齐)石头。石块。

师:知道我要写什么字吗?

生:(齐)碑。

师:那么这个碑肯定是用什么做的?

生:(齐)石头。

师:(板书“碑”)先写一个什么字?

生:(齐)白。

师:注意里面有一竖变成撇出来,然后呢?

生:(齐)一横一竖。

师:谁知道碑是什么东西?

生:碑就是用石头做成的,用来纪念有些人的功绩的。

师:如果这个人没有什么功绩,能不能给他搞一个碑?

生:(齐)能。

师:讲得对,用石头做的,上面还要刻上文字,是用来做纪念的。如果是革命烈士的碑就更有纪念意义。另外,碑还有别的功能,记载一些事情。比如西安,有个碑林,那里很多碑,走一天都看不完那么多碑。那上面有些刻的是文字,记录的是一些历史事件,有的纯粹就是书法家的作品,还有的上面刻的是图画。唐朝最有名的一个皇帝唐太宗叫什么?

生:(齐)李世民。

师:对,他一生戎马生涯,骑过八匹马,都是非常好的战马。他去世以后,当然这八匹马也不在了。后人把这八匹马的样子都刻在八块石碑上,叫“八骏碑”,现在是国家重点保护文物。所以说这碑有纪念意义,也有记载的功能,有文字还有图样,知道了吧?

生:(齐)知道了。

师:那么这个碑我再加一个字(板书“丰”)是什么意思?

生:丰碑就是指高大的石碑。

师:你能举一个例子说这个“丰”字有时也当高大讲吗?能组个词吗?

生:丰。丰满。

师:丰满是多而不是高大。说不出来了?比如说革命烈士,周总理,他们为新中国的诞生建立了什么呀?(学生无人应,教师一字一顿地引导,等待)丰、功、伟。

生:(齐)绩。

师:对了,“丰功”就是大功,伟大的功绩。打开书,在上课前读过课文没有?

生:(齐)读过。

师:你读了几次?

生:五次。

师:你读了几次。

生:不记得了。

师:看来你们都读了好几次了。还想读吗?

生:(齐)想。

师:咱们这回这么读,一起来读,有时我指名读。在大家读了好几次的基础上,这一次我一开始就强调要有感情。注意,一开始就有感情地读是什么意思呢?当然,第一是让你们学会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是通过这种有感情朗读的语调、语气、节奏、速度等,让你去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的情感。一般咱们把文章理解了,用情感朗读把它表现出来,我们现在是在预读的基础上,一开始就有感情地读,利用有感情朗读对理解的作用,通过神情和语气,来体会文章的内容和感情,作这么一个通过读来学习课文的工作,试验一下好不好?

生:(齐)好。

师:大家一起来读,开始。

生:(齐)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

师:停,冰天雪地是什么样子?

生:寒冷的。

师:恶劣不恶劣?

生:恶劣。

师:你们读得恶劣吗?艰难地行进,你们读得艰难吗?你们要是能把艰难读出来,你们就会根据读时情感,想到冰天雪地的样子了。用读来理解,懂不懂啊?

生:(齐)懂。

师:再重读,开始。(生重读这句)

师:听我怎么读。(范读这句)再重读,像我这样读,看我的手势,开始。

(生读文,师配合手势,并领读至第二句)

师:什么叫大冰坨?

生:被大雪冻成了一个很大的冰块。

师:整个山就是一个大冰块,就是这意思。你想想整座山是这么一个冰块应该怎么读。开始。(生齐读,师间中领读,读至“向前挺进。”)

师:刚才用的是“前进”,现在用的是什么?

生:(齐)挺进。

师:比前进更怎么样了?

生:(齐)艰难了。

师:但是人更。

生:坚强了。

师:你们听我读这两个词(读文):“狂风呼啸,大雪纷飞”,(教师读得语调语势粗豪,铿然有力)你们听我这样一读有什么感觉?

生:风太狂了,雪太大了,天气太冷了。

师:哈!一口气说了三“太”!你再把这三个“太”与“挺进”联系起来想一下,你觉得这支队伍怎样?

生:这支队伍遇到的困难很大,决心也很大。就是刚才说的“更坚强了”。

师:对。再接着往下读。

(生齐读至“残酷的战斗。”)

师:停,下面课文写了几个可能啊?”

生:(齐)四个。

师:四个可能,情况不一样,看我的手势读,我读前面的,你们读四个“可能”。(读文)“等待着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

生:(齐读)“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

(教师用平直、高扬放慢,再高扬快速加强,平实沉重四种不同手势指导读四个“可能”)

师:对,大家把刚才学的这两段自已再练习一遍然后我们比比谁读得好。

(学生各自读文)

师:下面进行朗读这两段的擂台赛,谁敢第一个走上擂台?好,你先读第一段。

(一生读第一段)

师:我觉得你读得好像挺费劲是不是?你该低的地方没低,所以该高的地方就高不上去了,一开始低一点,再来一次。

(生重读第一段。)

师:谁敢跟他打擂?

(一女生重读这段)

师:谁是胜利者?

生:(齐)她。

师:那你就得走下擂台了。(叫男生坐下)谁敢跟她比?读第二段。(一男生读第二段。师纠正读错的地方。)

师:要是按读的语气来说谁读得好?

生:(齐)他。

师:可惜的是有两处错误,那就得走下擂台了。谁再比?(又一男生读二段)

师:谁该下去?(大部分同学说她。)

师:好的,你先坐下,再找一位同学把他读坐下。你没举手你起来,请你推荐一位读得好的。

生:张志帆。

师:好的,你自已举手也很积极,你要是打不下人家去就得。罚款,(众笑)带钱没有?

张志帆:没有。(笑声)

师:一会儿跟你们老师借一点。开始读吧。(张志帆读第二段)

师:用不用罚款了?

生:(齐)不用了。

师:好了,都坐下。大家知道怎么读了吧?

生:(齐)知道了。

师:谁来读第三到第六自然段?(一女生读文)

师:读得真不错,有没有读得比你还好的?

女生:有。郑作龙。

师:好的,你来读。(郑生重读)

师:两个人都不错。大家读第七段。(生齐读第七段)

师:停,这里写这位老战士死得很安祥,很镇定是不是,慌乱不慌乱?

生:(齐)不慌乱。

师:安祥,死得也安然自在,那么你们读的时候应该快一点还是慢一点?

生:(齐)慢一点。

师:对了,虽然他安然自在地牺牲了,但是我们看到他这样,我们不能安然自在,心情应该沉痛,速度再慢一点,再读,开始。

(生齐读第七段,教师随机带读、领读,并指出词的不同意义。记录不再详述)

师:(问张志帆)你起来,你认为哪个同学读的水平跟你相当?

张志帆:她。

师:好,你也起来,你们两个读这段,一个一句倒换着读,你读一句,把她激发起来;她再读一句,把你也激发起来,两个人相互激发,一个一句好不好,开始。(两生开始轮读课文,期间教师特别指导首尾两句)

师:你们觉得怎么样?

生:(齐)好。

师:不错。谁读第八段?好,你来。(一女生读第八段)

师:你想让谁跟你比?

女生:他。

师:好,你起来,你心里先想一下,你点谁跟你比,开始读。(男生读第八段。教师指导将军说的一句话,并让全体读。读完后指另一男生,第二个男生再读此段)

师:下一段谁读?读前先想好对手,读后直接点名。

一生站起来读第九段,之后点另一同学的名,后者重读第九段。

师:下一段。

一生读第十段,之后点名,比读。

师:再下一段。(就这样同学们相互比着读,读至第十二段)大家一起来读第十二段。

(生齐读,教师在本段加强了语气、声调的指导,多次范读、带读,并多次指名读句,亦请全体学生齐读)

师:谁还想比?读过的和被点过名的把手放下。你来。

(一生再读第十二段,之后点名比读。师对后者耳语让她点一同学名)

师:徐同学上前来,你当将军,大家读这段,读到什么动作,你就照做表演,我看你体会没有。开始。

(生齐读),此生根据课文表演将军)

师:演的不错,如果将军不是这样缓缓地敬礼而是一下子很快敬礼,意思一样不一样了?

生:(齐)不一样了。

师:怎么不一样?

生:如果将军缓缓地敬礼,就表达了他非常怀念这位军需处长。

师:那么快点就不能表达出他对军需处长的更深的敬意?

生:我觉得将军这样缓缓地举起右手,表现了他心里非常沉痛。

师:说得多好啊,心情沉痛。这文章写得真好。读倒数第二段。注意声音要激昂一些。开始。(生齐读第十三段,教师指导“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一句)

师:这位军需处长在你心里是什么形象呀?高大不高大?

生:(齐)高大。

师:刚才读得非常好,再读得更好些,看我的手势。开始。

(生齐重读,师配合手势。读至课文最后。在讲课文末段时,教师多次范读,领读,并指个人或全体学读,特别着重体会最后一句,并指导学生读得铿锵有力,详情不录。)

师:我们每一段都读了好几次,你现在心里有什么想法?对这篇课文有什么感觉,有什么体会,或者

有什么问题,都可以说出来。谁有话要说?也可以互相讨论一下。(生各自讨论)

师:好了,先停一下,咱们整整读了一节课,有没有收获?

生:(齐)有。

师:一会儿下课想一想你的收获,再上课把你的收获说出来,现在先休息。下课。

第二课时

师:刚才整整读了一节课,烦不烦?

生:(齐)不烦。

师:有意思是吧?以后你就这样读课文,什么都不用讲,多读几遍,其意自现,明白了吧?

生:(齐)明白了。

师:那我听一听,通过读,你想说点什么吗

生:我感受到军需处长不为自己,专为别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师:好,看到军需处长的伟大。别人呢?

生:我想问,为什么那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会告诉人们,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师:你先记住你这个问题,一会儿我还请你来回答。这叫问题回家。

生:我想问,为什么军需处长倚*在树上,但他只穿着单薄破旧的衣服呢?

师:他的衣服哪去了?(学生七嘴八舌争着回答,有些学生说“军需处长没有棉衣”)

师:是啊,他在发棉衣的时候,作为一个军需处长,他完全能给自己发一件,是不是?

生:(齐)是。

师:但棉衣太少了,不够了,他就把棉衣给了谁了?

生:(齐)战士。

师:自己只好穿着什么?(问提此问题的同学)

生:单薄破旧的衣服。

师:还有什么?

生:我想知道将军为什么要给军需处长敬礼?

师:刚才那个同学表演时我问了将军为什么缓缓地举起右手?

生:因为当时将军是十分沉痛的心情。

师:他给军需处长敬礼说明对他怎么样?

生:尊敬他。

师:这还不懂吗?还问我干什么?谁还说?

生:我知道将军为什么愣住了,因为他原来以为军需处长没给战士们发棉衣,就发火了,后来才知道被冻死的是军需处长自己。所以他愣住了。

师:对了。还有什么?

生:我还想知道,丰碑不是指一些高大的石碑吗?为什么又说军需处长是一座丰碑?

师:有意思,你也记住你的问题。一会儿就问你。你要说什么?

生:我通过课文知道了军需处长舍已为人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他为了能让整个军队的战士能穿上棉衣,而把自己的棉衣让给战士,而他却被冻死了,他十分的伟大,所以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

师:还有吗?

生:我想问,在课文第七段的最后一句话,说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身上,为什么要用贴而不是穿?

师:为什么不说“穿”而说“贴”?谁知道?

生:这是因为他身上只有这件单薄的衣服,再没有其他的衣服了,所以会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师:(叫一男生上前)他外面穿着一件运动衣,里面还有一件衬衣,我说他的运动衣紧紧地贴在身上行吗?

生:(齐)不行。

师:把他里面的衣服脱掉,光着膀子只穿这件运动衣,我说贴在身上行吗?

生:(齐)行。

师:好好想想。只穿外衣,是贴在身上吗?

生:(齐)不是。

师:那么能贴在身上的衣服一定怎么样?

生:(齐)单薄。

师:也许非常窄小,已被雪打湿了,就贴在身上,对不对?

生:(齐)对。

师:好了,还有什么?

生:我知道了因为什么将军会向军需处长敬一个庄严的军礼。(师叫刚才提此问的同学注意听)因为军需处长克己奉公,值得敬重,将军为自己有这样一位军需处长而感到自豪和骄傲。所以将军向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师:明白了吗?

生:(提问的)明白了。

师:你再说?

生:我知道课文为什么要用“丰碑”这个词语作题目了。

师:等一等,等会讲给他(指刚才问“什么说军需处长是丰碑”的学生),刚才他提了这个问题了,你再讲一讲?

生:这里是说军需处长死得伟大,是说他的行动像一座丰碑。

师:好,先说这些,一会还会说到这个问题

生:我知道了将军愣住的另一个原因,因为将军知道军需处长是负责军队的给养和装备的负责人,将军心里以为军需处长绝不会没有一件棉衣,他绝不会冻着,可是将军现在看到他只穿着一件单薄破旧的衣服,感到疑惑。

师:所以他就愣住了,先不说了,我想问个问题愿意答吗?

生:(齐)愿意。

师:你认为这篇课文是写谁的?

生:(齐)军需处长。

师:有没有别的意见?

生:还有将军。

师:将军,还有谁?

生:整个队伍。

师:那么究竟是写谁的?又有军需处长又有将军,那么主要写的是谁呢?

生:(齐)军需处长。

师:我有不同意见,我的意见先不说,你们可以保留你们的意见,我们先讨论。大家想一想一开始出现在课文里的是谁?

生:(齐)红军队伍。

师:红军队伍在前进。一个独立的人物是谁?

生:(齐)将军。

师:将军在干什么?

生:(齐)思索。

师:那我们给第一部分课文起一个小标题,是什么?

生:(齐)将军思索。

师:中间加一个字。

生:(齐)加一个“的”字,将军的思索。(板书“将军的思索”)这是第一部分。将军思索什么?从课文里找出关键的几句话。

生:(读文)“等待着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

师:这句话说了几种情况?

生:(齐)两种。

师:第一种。

生:(齐)恶劣的环境。

师:第二种。

生:(齐)残酷的战斗。

师:(齐)接着往下读。

生:(齐)“可能吃不上饭。将军思索着。”

师:将军是不是在想这个?

生:(齐)是。

师:那么这支队伍就只有面临着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吗?他本身怎么样?找一找。

生:本身的装备很差。

师:这支队伍不但什么什么,而且什么什么,还什么什么,所以将军在思索,谁能按这样的内容和方法说话?

生:这支队伍不但装备很差,而且要面对恶劣的环境,还要和凶恶的敌人进行残酷的战斗,所以将军思索着。

师:对不对?

生:(齐)对。

师:谁再能说一遍?更简单更利索的。

生:(齐)这只队伍不但装备很差,而且要跟恶劣的环境做斗争和敌人做残酷的战斗,所以将军思索着。

师:很好,这次不用我说的方法说,用你们自己的,发挥你们的创造力。谁来说?

生:这支队伍装备本来已经很差,还要经受恶劣的环境,做出残酷的战斗,所以将军思索着。

师:对。还有没有?用些新的关联词。

生:这支队伍原先装备已经很差。

师:哦,现在装备好了。(众笑)是这意思吗?(生摇头)可见这个词不行,你先坐下想一想。谁还说?

生:红军队伍要在恶劣的环境前进,而且要进行残酷的斗争,本来他的装备已经很差了,所以将军思索着。

师:可以,就是稍微有点啰嗦。

生:(齐)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要在恶劣的环境里进行残酷的战斗,所以将军思索着。

师:非常漂亮,他把恶劣的环境和残酷战斗说在一起了,说“在恶劣的环境里进行残酷的战斗”,既简练又精彩。

生:这支队伍在恶劣的环境前进,还要用很差的装备和敌人进行残酷的战斗,所以将军思索着。

师:有点毛病,“用很差的装备进行战斗”,这“装备”可不单指武器,衣服,一些其他行军的东西都叫装备,你如果说用很差的武器和敌人战斗还差不多,说用很差的装备就有点说不过去了,你再想想,谁还说?

生:红军队伍的装备已经很差了,他们还要在恶劣的环境中和敌人进行残酷的战斗,所以将军思索着。

师:对。这是课文的第一段,第二段就是谁出来了?

生:(齐)军需处长。

师:一直写到哪里?读最后一句。开始。

生:(齐)“大雪很快地覆盖。晶莹的丰碑。”

师:(板书“晶莹的丰碑”)最后一段,大家一起来读,开始。

(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第一段是写这支队伍领头人的思索,为这支队伍思索,第二段写军需处长,下面最后一段又是写谁?

生:(齐)队伍。

师:对,写这支队伍的。如果不明白,咱们接着学。你们看看军需处长那一段,你觉得哪一小节最受感动?你能起来读一下,然后把你的理解说出来,最后再做一个小结吗?这叫“一读二讲三结”。自己先做下准备。你感受到哪段对你有触动就读哪段。

(学生各自读文)

生:(读第十二自然段)这一段让我受到感动,将军的职位比军需处长高,可是军需处长这种舍人为己的。

师:怎么成“舍人为己”了?(众笑)

生:(接着)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将军,将军怀着沉痛的感动向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师:还有小结呢?

生:..

师:将军为队伍有这样的部下而感到。

生:自豪。

师:还有内心的无比的崇敬。好的,这就是你的总结了。谁还说?

生:(读第九自然段,师插话,你读得真好!)这一段话使我受到了感触。从这里可以看出将军开始思索着,为自己的队伍担心,又冻僵了一位老战士,他的心情很烦乱。我觉得,从这段话里我认为他是一位十分关心战士的将军,我是从他像一头发怒的豹子看出来的。他看到有人冻死了,就很生气。

师:你认为将军对他的战士是爱护的是吧?

生:是。

师:爱护战士干什么还发那么大脾气?

生:因为他开始以为是军需处长没给这位战士发棉衣,所以很生气。

师:对,很好。还有吗?没说过的来说。

生:(读第七自然段)我觉得军需处长对这恶劣的环境并没有什么慌张,所以死得安祥、镇定。对部队装备很差,没有棉衣而没有怨言,把自己的棉衣让给战友也无怨言,他自己也觉得没有什么大碍,对此表现得没什么慌张。

师:所以他表现得十分。

生:安祥镇定。

师:她没说完全的,谁想说站起来就说。

生:我十分佩服这位军需处长,因为他自己也应该有棉衣穿,可是他却想到战士们比他更需要棉衣,战士们每时每刻都要和敌人斗争。棉衣可能破了,他就把自己的棉衣让给了战士们,自己却冻僵了,我觉得这段话表达了他勇于献身的精神。

另一生:这一段话赞颂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忘我无私的高尚情操,是一种崇高的品质。

另一生:我还从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看出了军需处长只有一件单薄破旧的衣服,可他不畏惧,依然十分安祥镇定地死去。

另一生:我非常敬佩这位军需处长,因为他为了整个部队居然可以牺牲自己,而且,我还觉得在这支队伍里还有很多像军需处长这样的好战士,所以胜利是属于这支队伍的。

另一生:我觉得军需处长十分伟大,因为他是一位军需处长,完全有可能给自己发一件棉衣,而却让给了别的战士,他只有一件单薄破旧的衣服。他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师:课文上说他像一个晶莹的丰碑,晶莹是什么意思?

生:晶莹的意思就是光亮而透明。

师:什么东西是晶莹的?

生:水晶、钻石、冰、雪、眼泪、玻璃。

师:对,这些东西光亮而透明,所以说它是晶莹的。课文上说这位军需处长被大雪覆盖以后是晶莹的丰碑,他怎么会晶莹?怎么会光亮透明啊?

生:因为他被冰封住了,所以他也是晶莹的。

师:冰雪是光亮的所以他也是晶莹的,这是从外观上看,是对的,他的内心呢?

生:还有他舍己为人的精神。

师:舍己为人,是不是无私的?

生:(齐)是。(教师板书“无私”)

师:还有什么?

生:我觉得之所以写他像一座晶莹的丰碑,是比喻他舍己为人的精神。

师:我现在问你军需处长光亮不光亮,表现在什么地方。

生:他是光亮的,因为他的精神是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师:没说具体,你来说。

生:虽然军需处长外表也是光亮的,可是内心的光辉比他的外表更加。

师:你说得挺漂亮,但不能用“虽然可是”,这样后半截就转折了,句义就向相反的方向去了。你应该用什么连词?

生:(齐)不但,而且。

师:不能用“虽然,可是”,用“不但而且”。你说一遍。

生:这是因为军需处长内心的光辉比他外表的晶莹更加的。光亮。(说不下去了)

另一生:不但他外表光亮,而且他的内心也像外表那么光亮,永远鼓舞着人们不断地前进。

师:我们还得具体研究一下。刚才说了,他的内心想着别人,这是无私的。他死得那么镇定那么安详,所以他面临死亡时害怕没有?

生:(齐)无所畏惧。

师:“无所畏惧”可以简单地写成什么?(板书“无畏”)那么我再问一问,军需处长是光亮的大家都明白了,他是透明的吗?

生:(齐)不是。

师:错了。他的心地透明不透明?

生:(齐)透明。

师:说,怎么透明?

生:因为他心里只想着别人,一点也不为自己着想。

师:他心里有没有阴暗的角落?

生:(齐)没有。

师:他的胸怀是不是能够完全向所有的人敞开?

生:(齐)是。

师:是不是透明?

生:(齐)是。

师:不要理解得太狭窄,“透明”就是从这头能看到那头,不是这个意思。能够敞开胸怀,完全给大家看,没有一点见不得人的私心杂念,这就是透明的。那么你们想一想,刚才讲丰碑的时候是高大的石碑,再拿丰碑去比喻军需处长,那么这个丰碑还是指高大的石碑吗?你要特别注意听。(指问丰碑的孩子)

生:(齐)不是。

师:它含有什么意思?

生:(齐)品质。

师:(指着自己的头部)有没有这个?

生:(齐)思想。

师:对。(在“无私”后加“思想”、“精神”)还有什么?他相不相信这只队伍一定能够战胜困难?(生答相信)那就是说他对革命队伍的胜利有没有坚强的信念?

生:(齐)有。

师:有没有使革命进行到底的这种力量啊?

生:(齐)有。

师:(在板书“无畏”后加“信念、力量”)虽然他牺牲了,但是他身上所含有的力量是能够看出来的,所以丰碑在这里已经不是它最初的意思了,它的本意是高大的石碑,到了军需处长这里,他是无私的无畏的,这种思想精神,这种信念,力量使他成为一座丰碑,成为人们的榜样,对不对?

生:(齐)对。

师:战士们受到他的鼓舞没有?

生:(齐)受到了。

师:从哪儿看出来?

生:(齐)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读出来。开始。

(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我问你们,第一段将军在思索,到了最后,他的思索有没有得到回答?

生:(齐)得到了。

师:怎么回答的?

生:(齐)(读文)“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师:将军思索,“队伍能经受住这样的考验吗?”回答是:“我们是胜利的队伍”,对不对?

生:(齐)对。

师:谁给他作的回答?

生:(齐)脚步声,军需处长。

师:军需处长,还有脚步声,大家再把脚步声读一读,开始。

生:(齐)(读文)“他听见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那声音似乎在告诉人们,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师:(对一个学生)你起来,上课时你提了一个问题,我让你自己思索,就是关于脚步声的,你把当时提的问题再说一遍。

生:为什么那“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能够。

师:现在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讲。

师:因为战士有着为别人着想和无私无畏的精神,有抗日革命的坚定的信念,这样的队伍怎会的失败呢。

师:说明白了没有?

生:..

师:大致说明白了。这些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是谁发出来的?

生:是红军战士。

师:是这支队伍的红军战士,他们受了什么鼓舞?

生:军需处长。

师:那么步子为什么是沉重的?

生:战士们心情沉重。

师:心情沉重,所以脚步也怎么样啊?

生:(齐)沉重。

师:这些脚步声为什么又是坚定的?

生:因为他们对革命胜利的信念更坚定了。

师:所以脚步也是。

生:更坚定了。

师:明白了吧,(指另一个同学)你起来,你当时问的问题是为什么把军需处长叫做丰碑是不是?现在明白没有?讲。

生:这是因为军需处长身上有无私奉献对死亡无所畏惧的精神,他那种精神鼓舞着所有的红军战士。

师:使这些战士用坚定的脚步声回答了将军的什么?

生:(齐)思索。

师:告诉将军什么?

生:我们的队伍能经受住严峻的考验,能把革命进行到底。

师:是一支。

生:胜利的队伍。

师:你们想想,整篇文章是单单表现军需处长个人的吗?

生:(齐)不是。

师:究竟是表现什么的?大家说吧。

生:(齐)红军战士,红军队伍。

师:作者就是通过这篇文章告诉人们,我们的队伍是无往而不胜的,明白了没有?

生:(齐)明白了。

师:军需处长只是这支队伍里面一个代表。正因为军队里有了这样的人,而且他能鼓舞大家的斗志,所以这支队伍就是胜利的队伍,明白了吧?

生:(齐)明白了。

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没有了,那就下课吧,下课。

全文板书样式:

将军的思索

晶莹的丰碑—无私思想、精神

无畏—信念、力量

胜利的队伍

简评

一、本课例在读的运用这一点上做了新的尝试和突破。过去我们常说:“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这话没错,但它只强调了理解对读的指导作用;在实际操作中,则只体现了读的表现作用(理解了景色很美,就把它美美地读出来——笔者的《第一场雪》是典型的例子),其实,“读懂课文”这几个已被人人说得烂熟了的字早就明确地指出:课文是“读”懂的,并不是懂了再读!正因为我们过去太注意“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所以才忽略了朗读在理解中的作用。因此讲啊,问啊,讲懂了,问懂了,才去朗读一下,朗读逐渐变成了“理解”之后的一个程序,变成了讲和问的调味品。

本课例一开始初读课文,教师就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整读了一课时;在第二课时中,仍然着力指导有感情地朗读重点句段。教师反复地用自己的范读向学生传递不同语句的不同语感(在课堂上对学生说的是“语气、语调、节奏、速度等),让学生反复体会,跟读、揣摩、领悟。渐渐地,教师的语感变成了学生的语感,不同的语感表达了不同的语言情境和思想内涵。于是,学生在这种朗读的过程中,深刻地领会了文章的内容。这一过程,正好把“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变成了“在有感情朗读的过程中感悟”。这里仅以开头第一小节为例,教师有声有色地读了“狂风呼啸”“大雪纷飞”后问学生有什么感觉,这个感觉就是他们从老师的语感中听出来,悟出来的理解。这种“在读中感悟”的例子,在课例中俯拾皆是。

二、在充分地读的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读完了就有话要说”,让孩子们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特别鼓励那些属于个性化的独特的体验,有的还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见解。同时,也鼓励学生提出读书中的疑难,而且尽力使这些质疑经过一段读,议论之后,最终由提问的学生本人作答(教师称这为“问题回家”。)这种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思维、表达的积极性,培育了自信的品质。课例中仅在第二课时开始后,第一次让学生“读完以后说一说”时,就有11位学生发表了自己读书后的见解(这其间有学生回答教师穿插的问题的发言不计在内),而且每个发言都是自己思考的成果或质疑,没有照搬课文的。这种情况,一方面可以看出前段的朗读确实达到了学生自主理解的效果,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读书能力和读书习惯。

三、《丰碑》一课,不少教师都把它作为一篇“写人”的文章来讲,把军需处长作为文章要表现的主要对象。本教例教师对此有自己的认识;这篇课文是“写事”的,表现的对象是这支红军队伍,是说这支队伍是胜利的队伍。写人的文章是表现人性的,或者说是表现某个人的思想,精神品质的;而写事的文章是表现事理的。《丰碑》就是要说红军队伍是不可战胜的这个道理。文中出现的军需处长,只是这个队伍里一个典型代表。他的出现使将军、使战士,也使读者坚定了“拥有这样的干部的队伍必胜”的信念。军需处长的表现和他对战士们的鼓舞回答了文章立意的关键之点,但他并不是文章的主人公。根据这种认识,教师设计了迥异于他人的教学目的过程,可谓独辟蹊径。

丰碑优秀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的:

1、通过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学习军需处长为了他人、为了革命胜利,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湿润"、"晶莹"造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前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弄懂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什么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课前准备:幻灯片四张。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启

1、板书课题,释题引入新课。"丰碑"本意是高大的石碑。本文比喻不朽的功绩。这篇课文讲的是红军在一次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他成了人们心中的一座丰碑。

2、学生自读"自学要求"和"自学程序与方法",议一议学习本文的学习计划。

二、读练一 完成“自学程序与方法”一、二

自学提示:

1、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写了那些人物,主要写了什么?

2、借助字典学习生字新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型,理解词义。

3、学生读、想、批、划、说。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二、知一

1、请四生试读课文,读后请其他同学评议。

2、分别请三生汇报生字新词的学习情况。要点如下:

(1)"碑"注意右半部份的写法。"豹"注意左边的写法。

"覆"注意右下角不要写成"复"字。

(2)恶劣:本文指环境很坏。

袭击:出其不意的打击。

愣:因突然发生的情况,显得失神的样子。

镇定:在紧急的情况下不慌不忙的样子。

军需处长:负责办理部队所需的给养、被服等物质部门负责人。

安详:神态平静,从容稳重的样子。

晶莹:光亮透明的意思。本文指军需处长的光辉形象。

3、一生说说这篇课文写的主要人物及事件。本文写的是红军在一次行军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

四、读练二"自学程序与方法"三

教师提示:默读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划出重点段落,说说各段大意。

学生读、想、划、说。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五、知二

一生汇报课文分段的情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一支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的前进。

第二段(第2自然段):讲红军队伍在前进中还可能遇到很多困难。

第三段(第3-13自然段):讲被严寒冻死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是全文的重点段)

第四段(第14自然段):讲红军队伍一定会取得胜利。

六、读练三自学课文第一、二段

教师提示:借助旁批,逐句读懂课文第一、二段,说说红军行军途中有那些困难。

七、知三

1、一生说说红军行军途中遇到的困难并找出描写严寒的词语。

2、请一生说说第二段的主要内容及红军在行军途中将会遇到的困难。

教师点拨:作者在文章开头描写了环境的恶劣,为下文写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埋下了伏笔。写可能会遇到的困难,说明红军行军的艰难,不得不使将军思索。

八、结

回顾本节课时学习过程。说说第一、二段写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一、启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红军在恶劣的环境中行军,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那么,课文是怎样写这件事的呢?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第三段、四段,完成自学程序四、五、六。

二、读练一完成"自学程序与方法"四

教师提示:

1、精读第三部份,按"读-思-议-说"的方法自学;

2、找出描写有关老战士的段落,结合旁批和插图理解人物的高贵品质;

3、说说将军神态有那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4、自学第四部份,结合旁批理解重点词句。

学生读、想、批、划、说。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三、知一

1、请一生汇报第三部份的主要内容。

2、一生读描写老战士的段落。

3、生读描写"老战士"神态的句子:他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

教师插话:课文是如何写老战士的镇定、安详的呢?(出示插图)

4、一生读出有关的句子:"右手……左手……好像在向战友借火。"

5、生汇报划横线的句子及"单薄破旧"、"贴"等词语对体现人物精神方面所起的作用。

师问:我们联系上下文可以知道,冻死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大家想想,军需处长是负责部队生活的,他没有棉衣穿,说明了什么?

6、请几位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从而体会人物的高贵品质。

7、指导学生读第七自然段。

教师小结:这一段对军需处长的神态、动作、衣着作了细致的描写。他十分镇定、安详,一动不动地好似一尊塑像,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这些都突出表现了他那为了别人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精神。

8、生继续汇报将军感情及神态的三次变化。

9、生汇报旁批,说说课文是怎样通过对将军的侧面描写来体现军需处长的精神的。

教师小结:将军感情发生了三次变化,课文从"愣"、"快步"、"严峻"、"吼"、"愣住"、"湿润"等词语体现了将军当时的心情是由焦急、愤怒、自责、崇敬而变化的,从侧面突出了军需处长形象的高大。

(出示句子)师读句子:"这时,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句话如何理解?

10、生汇报这句话的解释:这句话中,"晶莹"的意思是光亮透明;"丰碑"原指高大的石碑,这里比喻不朽的功绩。这一句是比喻句,把军需处长比作石碑。从形象上看,大雪覆盖着他的身体,确实象一座石碑,更重要的是,军需处长他那舍己为人的精神是不朽的,他成了将军和战士心中的一座丰碑。

11、师小结,并指导学生齐读这一句。

12、生继续汇报第四段的主要内容及旁批内容。

教师小结:课文的开头与结尾都提到了风雪,首尾相呼应,"大步走进"说明将军先前的疑虑已完全消失了。他坚信,在红军队伍中还有无数象军需处长这样好的同志,这支队伍一定会取得胜利。

四、读练知二

教师提示:

1、归纳文章中心思想;

2、完成课后练习1、4题;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熟读课文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生汇报文章中心思想及课后练习题1、4题。

分角色朗读第三段。

五、结

1、结本课的学习内容。

2、结学习方法。

3、结学生情况,表扬后进生。

六、布置作业: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桥》教学设计环境描写 篇三

1、你见过那些桥?雄伟的桥,漂亮的桥„„今天让我们来看一座特殊的桥,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这是一座什么样的桥呢?学完课文再告诉我吧。

2、朗读课文,把生字读准,把句子读通,并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你们读得很认真,这些生字词你们都认识了吗?谁来读一读? 咆哮 狞笑 放肆 没腿深 窜上来 清瘦 拥戴 沙哑 豹子 呻吟 发抖 塌

仔细看看这三组词,你发现了什么?在三组词语前分别出示:洪水 老汉 木桥谁能围绕洪水、老汉、木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课文的题目是桥,但文中真正写桥的句子很少,快速默读课文,找出描写桥的句子?这是一座怎样的桥?(“窄窄的” “只有”这是唯一的一座桥,更是洪水中唯一的希望。)

5、和着唯一的的希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什么?对,是洪水,是肆虐的洪水,是一步步逼近的洪水。读1-5自然段,划出描写洪水的句子,反复读一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6、“像泼。像倒。”这两个词有什么特点?把这两句话换成一个词语,可以换什么?(倾盆大雨、瓢泼大雨)对比着读一读,你有什么感受?(紧张)

7、“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狞笑”,那是一种怎样的笑?读到这个词你仿佛看见了什么?“跳舞”,这还是我们平常所见的优美的舞蹈吗?这是一种怎样的舞蹈?

8、“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你读出了什么?

9、这四句话,有的把它比作野马,有的给了它人的神情或动作,可老师怎么读,也感觉不出这像人,到像是——(魔鬼,恶魔、野兽,猛兽禽兽、死神等)谁来读一读?

10、面对这样的洪魔,你感受到的是什么?村民们的感受是什么?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11、生死攸关,危在旦夕,这一群人惊慌的涌向那座窄窄的木桥,后果是什么?

12、是谁制止了这样的局面,是谁改变了这样的局面?那只是一个清瘦的老汉吗?那仅仅是一位普通的老支书吗?课文中的哪句话,不仅让乱哄哄的人群停了下来,也同样震撼了你的心灵?

13、读课文7——15自然段,边读边写下你的体会。你从哪些句子读出老支书就是一座山?

14、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能想象这位党支部书记为什么赢得了村民的拥戴吗?

15、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读读这段话中,你觉得哪一个字最能让你感觉老汉像一座山?(盯!)他想用眼神告诉人们什么?这是一怎样的目光?(这是威严、冷静、沉着的目光,这样的目光如山般的镇定!)读出这种镇定吗?

16、“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从老汉的喊话中你读出了什么?看看这句话的标点,你发现什么吗?三个感叹号传出来的声音就像大山一样坚定!就像大山一样铿锵有力!像老汉一样喊一喊。

17、“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从这句话中你又感受到什么?(老汉的威望很高,威严如山)

18、从老汉的神情,话语,行动中,我们看到了一个镇定自如,指挥有方的老汉。他就是一座山,一座巍峨的高山。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些写句子,感受老支书如山般的镇定、坚定和威严。

19、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中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怎样的动作是揪? 从这个“揪”字中你感受到什么?你知道老支书揪的是谁吗?你知道老支书这一揪的后果吗?怎么知道的?

20、多么令人震撼的结局,你想到了吗?像山一样的的老支书算是一个合格的父亲吗?哪个父亲不爱自己的孩子呢?面对亲生儿子,他可以选择不揪,可是他没有。

21让我们回到父子俩在木桥前相遇的那一刻。把文中的老汉换成父亲,把小伙子换成儿子,我们合作读读这段文字,相信大家会有更深的体会。老师读叙述的语言,你们一起读父子俩说的话。 父亲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儿子,吼道:生:“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边去!”

父亲揪得可是自己的儿子,可是他有一丝丝的犹豫吗?那就再凶一些!生再读“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边去!”

你是我的儿子,更是一名共产党员。生再读:“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边去!”

儿子瞪了父亲一眼,站到了后面,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的呻吟。水爬上了父亲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父亲和儿子。儿子推了父亲一把,说:生:“你先走。”

儿子此时特别希望父亲通过木桥到达安全的彼岸。再读---生: “你先走。” 再不走就来不及了。父亲吼道:生:“少废话,快走。”

父亲此时唯一的念头就是让儿子脱险,他用尽了全身的力气把儿子推上了木桥。读---- “少废话,快走。”

突然,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儿子被洪水吞没了。父亲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父亲眼瞅着被洪水吞没的儿子,他喊什么?多少话涌上心头,多少话想诉说呀,然而大爱无言,老汉无语,所有的这些他只是深深的藏在了心里,他是一位最伟大的父亲,全体村民都是他的孩子啊!

22、一片白茫茫的世界。这个老汉,这位父亲,这位老党员连同那座窄窄的木桥都被洪水带走了,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他用自己的生命为全村人架起了一座------生命之桥。在全村人的心中,这位老汉,这位父亲,这位老党员就是一座永不坍塌的桥。让我们再读课题。带着你的敬意、深情地读课题;

23、五天过后,山洪退了(擦去板书“山洪”),老支书牺牲了(擦去板书“老汉”),儿子被洪水吞没了(擦去板书“儿子”)窄窄的木桥被洪水冲毁了,但是还有一座桥,却永远无法从我们的记忆中抹去,永远屹立在我们心中,这是一座什么样的桥?再读课题,把你的敬意,你的哀思,你的深情读出来。

24、同学们,假如你也前来祭奠人群中的一员,你也曾亲身经历了这无法忘却的一幕,你会说一句怎样的话,来祭奠这位老汉呢?拿起笔,请你写下来。

昔日人已没,今日水犹寒,老支书虽然走了,但是他是矗立在老百姓心中的一座高大的丰碑。生活中,正是有了这么多像老支书这样的好干部,好党员,好父亲,在洪水面,在非典面前,在雪灾面前,在地震面前,涌现了那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洪水面前的李向群,非典时的白衣战士叶欣,地震时为保护学生而牺牲的谭千秋老师,他们用自已的行动诠释着一个共产党员的的内涵。

《丰碑》优质课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出现的生字新词。

2、能够正确理解课文中“丰碑”的含义。

3、通过学习课文内容,领悟人物的心理活动和人物的精神品格。

4、抓重点词句理解内容,感悟文中人物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红军忠于革命、舍己为人、勇于牺牲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理解“丰碑”的含义。

教前准备:

1、介绍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

2、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情介绍,创设情感基调。

1、伴乐师朗诵《长征》,同学们,当你们坐在宽敞舒适的教室里上课时,可曾想到过今天这幸福生活是革命前辈通过浴血奋战换来的吗?你们可知道为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有多少的革命先辈抛洒热血?你们可知道在长征的途中,红军爬雪山时,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的途中,无数战士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今天就让我们去聆听其中一个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丰碑。

二、初读感知、整体把握课文。

1、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完后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师生交流主要内容。

学习词语:冰坨、呼啸、恶劣、残酷、袭击、严峻、覆盖、晶莹、丰碑

3、师:说得很好,现在就让我们随着红军队伍,走进茫茫的雪山……(播放红军过雪山的录像)。看后,你想说什么?(……)带着你们的感受,我们一起读读这段话,读出当时红军处境的艰辛。引读:“严寒把云中山……。狂风呼啸,……,似乎要……。等待着他们的是……,可能……可能……可能……可能……”还可能发生什么事?(生说)正因为种种的可能,作为一个将军必然会担心:这只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生读)最终,他还有这样的担心吗?(没有)从课文哪句话看出,快速浏览课文划出来。

幻灯片出示重点句子: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1)这是一句反问句。谁能把他改为陈述句?

点击幻灯片出示: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

(2)读了这句话,你最大的疑问是什么?(怎样的队伍,为什么一定属于?)

过渡:究竟是过雪山中哪一幕让将军坚定了这个信念?

三、抓住重点,感受崇高精神。

1、请同学们默读3-13小节,找出那震撼人心的一幕。

2、反馈。

幻灯片出示第7小节。

这个老战士是谁?(军需处长)军需处长是负责什么的?(负责部队给养的)让我们把目光定格在这位军需处长身上。

幻灯片出示要求:

(1)自由读一读这段话,如果哪个词哪句话深深地揪着你的心,就把他划下来。

(2)想想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预设:

(1)十分镇定,十分安详。

A、说说你的理解。

B、(出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好像在向战友借火。”)引读“右手……”同学们,在风雪中冻僵该有多痛苦,而老战士为什么能这般的镇定、安详,他临死前可能在想什么?

C、幻灯片出示:“左手微微向前……好像在向战士借火,又好像在______。”

D、从这份镇定、安详里你看出了什么?(早已置生死于度外。)是的,能不能用你的朗读表达出来。看着这幅图,看着他的脸,我们可以看出他对死亡毫无畏惧,谁能读出来?(指导朗读)

(2)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A、为什么他的衣服是如此的单薄破旧?(让给别人了)从这你想到什么?(舍己为人、一心只为他人着想……)

B、我们一般都说衣服穿在身上,而文中却用“贴”,从这“贴”字你体会出什么?(军需处长穿得十分单薄,在这样的天寒地冻的云中山上可想而知有多么地寒冷)读出这份寒冷。

读了这么多,现在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军需处长?

生答。(略)

师:是啊,此时我们仿佛看到:一位穿着单薄破旧的老战士,在风雪中艰难地、一步一步地走过来。他累极了,也冷极了,只想倚靠着光秃秃的树干坐下来歇一歇,可这一歇,就再也没有站起来。让我们读出心中深深的敬意。(播放音乐,配乐齐读)

四、情感升华,领会将军的伟大精神。

1、师:这一幕也深深地刺痛了将军的心。将军的神态又有哪些变化,在文中都划出来。提示:在6-12小节。

2、反馈:

A、当他听说有人冻死了,将军的神情是?

“将军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为什么愣了一下?

B、当他真切地看到一位冻僵的老战士时,他的神情是?

“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从嘴角抽动里,可以看出他的心情是?(痛苦、愤怒、生气)从他痛苦生气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位怎样的将军?(关心爱护下属的好上级)

C、当他误以为这一切是军需处长失职造成时,他的愤怒到了极点,神情是?

“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他的两腮的肌肉抖动着,样子十分可怕。”(指导朗读)

D、最后,当他得知这位老战士就是军需军长时,他又是怎样的?

“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范读,此时他的心情是很复杂的,同学们想想:

幻灯片出示:他心里无比,因为。

他心里无比,因为。

他心里无比,因为。

过渡:是啊,震惊、难过、内疚、敬佩一齐涌上心头,百感交集的他将自己的千言万语化做了一个志高无上的军礼。引读后半句: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敬了一个军礼。)

朗读:这个军礼包含了太多要说的话,这个军礼是对军需处长牺牲的沉痛哀悼,请女生读出那沉痛的心情。这个军礼更是对军需处长的崇敬。男生们读出你们的崇敬。(配乐)

五、知情融合,理解“丰碑”含义。

1、风更狂了……(出示句子:“风更狂了……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齐读。

2、军需处长永远长眠在雪山中了,让我们最后再去看一眼。(插图)这里的丰碑指什么?仅仅指被雪冻住的军需处长身体像一座丰碑吗?(生说)

3、是啊,军需处长这种舍己为人、不怕牺牲的精神就像立在战士们心中的一块丰碑,激励着红军战士勇往直前。全体起立(生起立),让我们再次赞颂这位可敬的军需处长(齐读),最后让我们向这座晶莹的丰碑献上少先队员最崇高的敬礼!礼毕,请坐。

4、老师还又一个疑问:丰碑仅仅指军需处长一个人吗?不是,还指谁?(将军,所有的战士)

过渡:是的,一个军需处长永远地离去了,但是更多的军需处长迈着坚定的步伐走来了,看,这支奋战在抗震救灾前线中的队伍,不正是许许多多的军需处长吗?他们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冒险挽救人民的生命,这支队伍不仅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而且一直走到了今天。

六、拓展延伸,撰写纪念碑文。

1、所以将军和战友们都坚信: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这是一支怎样的队伍?(不怕困难,不怕牺牲,舍己为人,关心战友)

幻灯片出示,语段练习:

长征队伍中,正因为有这样不怕牺牲、舍己为人的军需处长,所以;正因为有这样关心战士,身先士卒的将军,所以;正因为有这样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红军战士,所以。

是啊,这崇高的红军精神,就是一座丰碑,在中华大地上永存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不断前进。在战争年代,你想到了哪些英雄?那么,在今天的和平时期,你能说出你心中的丰碑吗?是啊,他们和军需处长一样,成了每一个中国人心中不朽的丰碑,成了共和国的中流砥柱。让我们把他们牢牢地记在心中吧!——丰碑。

2、革命胜利后,我们要为军需处长立一座石碑,你将在石碑上刻下怎样的碑文呢?把你心中最真切感受写出来。你可以写几个词,也可以写几句话。

(巍巍雪山埋忠骨,皓皓长空荡英魂。)

《辛亥革命》优秀教案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掌握制作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

○2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精况,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习一代伟人“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革命精神;继承他“唤起民众”“振兴中华”的伟业,使自己具有胸怀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如何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深远,如何通过史实总结出来,这需要运用分析归纳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而这些能力对中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教学方法:问题情景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归纳列表法

教学过程与方法:

【导入新课】:(5分钟)

复习:①掀起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是哪一事件?是谁?(“公车上书”;康有为、梁启超)②谁在宣传维新运动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他的译著是?(严复;《天演论》)③宣布实行变法的清朝皇帝是?(光绪帝)④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因为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极力反对,而当时的整个国家大权正是掌握在他们手中。)

导入: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在他的领导下,革命党愈挫愈奋、一次又一次的武装起义,最终推动了武昌起义的爆发,这些武装起义基本上是革命党人在同盟会的纲领和旗帜下进行的,也正是由于武昌起义的成功,中华民国才得以于1912年元旦成立。

【讲授新课】:(25分钟)

一、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

1、同盟会创立背景——创立兴中会:

首先,让学生利用课前查找的资料简单介绍一下孙中山,从而对他有一个最初的认识。孙中山,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先行者、资产阶级革命家。字逸仙,广东香山(今中山)人,学医。一生致力于资产阶级革命,先后创立兴中会、同盟会;领导发动革命起义;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改组国民党;领导了“二次革命”、护法运动等

然后,讲述孙中山创立“兴中会”的过程、口号,并强调“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孙中山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1894年上书李鸿章要求改良,未被采纳,于是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立志_清朝。

最后,让学生读书后回答:①孙中山为什么要成立同盟会?②同盟会由哪些团体组成?为了积聚革命力量;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团体组成了同盟会。

2、同盟会成立:提出问题以此指导学生读书:同盟会成立的时间、地点及其性质。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是中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政党。

3、同盟会的革命纲领、目标和旗帜:根据课本中的同盟会政治纲领、目标和旗帜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说一说:如何理解孙中山提出的纲领和三民主义。

二、武昌起义:

1、武昌起义的背景:

简单介绍革命党人领导的武装起义。并指出: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扩大了影响,推动了革命高潮的到来。同时让学生知道:这次起义的主要力量是向革命的新军。湖北革命党人在新军中占十分之四,赞成革命者达四分之三以上,这样为起义成功准备了条件。

2、武昌起义的经过:

详细介绍起义的经过:1911年9月14日,湖北的二个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召开联席会议,确定在武昌举行武装起义,推举文学社蒋翊武为总指挥,共进会孙武任参谋长,组成起义领导机关。10月9日,因计划暴露,起义机关遭到破坏,革命党人彭楚藩,刘复在等被捕,慷慨就义。工程八营的革命党人于10月10日晚八时半率众起义,打响了武装起义第一枪。

起义胜利以后,革命党人立即建立革命政权,组成了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颁布军政府告示。广_群众踊跃参加革命军,武昌起义震动全国。

3、武昌起义的影响:

到11月9日,全国有10多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清朝统治土崩瓦解,危在旦夕。指导学生看地图:武昌—武汉三镇—湖北军政府—全国一半以上省份。

三、中华民国的成立:

1、中华民国的成立:

武昌起义后得到全国的响应,形势表明,建立全国性政府的时机成熟了。大家期望着在海外的革命领袖孙中山的归来。革命军进占南京后,17省代表在南京集会,商议成立全国性政府。1911年12月25日,孙中山从海外归抵上海,受到各界人士热烈欢迎。12月29日,各省代表推选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提问:中华民国何时成立?成立地点?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临时约法》其性质如何?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下令定国号为中华民国,以本年为民国元年。孙中山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师:1912年为民国元年,那么1949年为民国多少年?(教师介绍一下,民国纪年与公元纪年的换算方法。)民国成立,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被迫下诏退位,清朝统治结束。统治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从此废除。

【小结】:(2分钟)

辛亥革命已经有了九十多年的历史,辛亥革命的先辈们为之奋斗、为之献身的理想,今天已经成为光辉的现实。辛亥革命的先辈们开创的伟大事业,正是由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继续推向前进,以此加强学生情感方面的教育。

【练习】:(8分钟)

一、每课一得:

了解“共和制”的概念,说出“共和制”的特点,并能举出现在哪些国家实行的是“共和制”。

二、材料阅读:

答:《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在符合规定的前提下,有弹劾总统的权力,参议院在符合规定的前提下,有否定总统决定的权力。可见总统的权力受到法律的约束,而封建君主不受任何限制,君主就是法,谁反抗谁就是违法,君主的权力是高于法律的。

三、自我测评:

时间主要活动

1894年创立兴中会

发动广州起义

发动惠州起义

1905年创立同盟会

1906年发表三民主义

1906—1911年革命党人在其影响下发动了多次起义

《丰碑》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崇精神。

2.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神。

2.弄懂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教学难点:

理解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一、课前预习

1.读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的内容。

2.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3.查阅有关碑和碑文的资料。

二、学习新课

1.揭示课题,了解有关碑和碑文的知识。

(1)今天我们学习第22课,请齐读课题。

(2)同学们知道什么是“碑”吗?你在哪里见过碑?

小结:在日常生活中,不同的地方所立的碑各有不同:为歌功颂德而立的碑叫功德碑,在寺庙里所见到的碑叫庙碑,在坟墓前立的碑叫墓碑,为纪念名人或重大的历史事件所立的碑叫纪念碑,记载较为重要或有意义的事情的碑叫记事碑。这些都是有形的碑,课文《丰碑》中军需处长的高大形象则是耸立在人们心里的一座无形丰碑。

2.初读课文,看看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3.引导质疑。

(1)简介质疑方法。

①表层质疑:初读课文,对课文的来龙去脉,时代背景及字、词、句提出疑问,并运用工具书自己解决识读问题。

②里层质疑思辨:对课文的层次结构、中心、特色提出疑问并加以思考。

③深层质疑思辨:欣赏品味课文的布局谋篇之巧,语言之精,寓意之深。

④联想质疑思辨:打开思路,将相关知识作比较,找出异同点,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引导质疑。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结合预习时提出的问题,根据老师提示的质疑方法学习质疑。每人提出自己的问题后,先在小组内进行解答,然后整理出几个有代表性的问题。

问题1.“丰碑”本来指什么?在课文中指什么?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问题2.将军听说有人冻死了,他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问题3.“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

设计思路:“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最能调动学生读书、思考、答问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在质疑的过程中能产生一种独立自学的强烈愿望和强大的内驱力,把“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能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质疑活动中得到充分发挥。

4.引导探究。

(1)探究问题1时,要抓住以下几个重点。

①“丰碑”原指高大的石碑,课文里比喻为革命而献身的军需处长。

②对照插图,认真阅读课文第7自然段,从冻僵的军需处长的神态和穿着上,体会他具有什么样的高贵品质。

③换词练习。给句子“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中带点的词语另换一个词语,想想用哪个词语较贴切,为什么?(穿、披、裹……)

(2)探究问题2时安排下面3个环节。

①勾画描写将军神态变化的语句,说一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a.看到一位冻僵的老战士,将军脸色严峻,“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两腮的肌肉抖动着”。这些神态表现了将军对战士的爱及对军需处长工作的不满和责备。b.得知这位冻僵的老战士正是军需处长时,“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这些神态及动作表现了将军因错怪军需处长而感到深深愧疚,因而对军需处长致以崇高的敬礼。)

②感悟本文欲扬先抑和侧面表现的手法。假如开始将军就知道军需处长被冻死了,这样写好不好?课文的中心是赞颂军需处长,为什么作者要用大量篇幅来描写将军?

③指导朗读,读出将军的感情变化。

(3)探究问题3时安排3个环节。

①请把“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这句话改为陈述句。

②这句话与前文中的哪句话照应?(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

③胜利属于这样的队伍。你认为有道理吗?说说理由。(a.有像军需处长那样克己奉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干部。b.有关爱战士的首长。c.有能战胜一切困难的硬骨头战士。)

设计思路:探究性学习的特点是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造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搜集、分析、处理信息,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进而学会学习,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性学习的操作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基本表现形式就是质疑,而探究性学习的关键就是引导学生从质疑走向探究,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答案,体验成功,在各方面都有所收获。

三、布置作业

1.学写碑文。

军需处长克己奉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像一座无形的丰碑永远矗立在我们心中,如果我们要在他牺牲的地方竖一座有形的丰碑,你认为碑文应该写些什么?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摘录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

《丰碑》教学设计 篇七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语句体会军需处长不怕牺牲、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2、深刻理解课题的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抓住重点语句体会军需处长不怕牺牲、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2、深刻理解课题的含义。

教学难点:

抓住重点语句体会军需处长不怕牺牲、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看录象激情感

1、通过初读,我们已经知道这是发生在什么时候的故事。

2、观看录象,感受红军爬雪山时环境的恶劣。

3、自读课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体会当时环境的恶劣。

4、指名读课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读中体会环境的恶劣。并想像可能还有什么情况发生?

5、教师带读。

二、自读、自悟,理解文章内容

(一)提出问题:面对重重困难,红军战士们能否经受住考验的?

1、自读课文并画出重点语句,边读边体会,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采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形式)

(1)将军

A、将军让马(与士兵同心协力)

B、听说士兵被冻死,很伤心。(一愣步履踉跄眼睛迷离)

C、面对冻死的士兵,很气愤。(阴云密布肌肉抽动肌肉抖动)

D、第13自然段:吃惊——自责、内疚——伤心——崇敬。(怔怔泪珠闪烁缓缓地庄严的军礼)

读中通过理解词语感悟将军的情感变化。

(2)军需处长(读出不同的理解。)

A、抓住重点词语感悟军需处长的精神。(一尊塑像倚着单薄)

B、想象军需处长在牺牲前会想什么?

C、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三、理解题目、解题。

1、理解题目、解题:此时,你对题目有了什么更深的理解?

2、教师小结:军需处长像一座丰碑,矗立在长征路上,指引道路。

四、理解最后一段的含义。

1、齐读最后一段。

2、你读懂了什么?

3、看录象,分享红军胜利时的喜悦。

五、总结全文,引导学生把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激发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无限崇敬之情。

1、学生展示自己查找到的资料。

2、向学生介绍一本书《二万五千里长征》。

3、教师总结全文,激发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无限崇敬之情。

《丰碑》教学设计 篇八

①能通顺、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读懂课文,能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③能感受到军需处长为革命胜利不惜牺牲自我的崇高品质。

本课时教学难点:

弄清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丰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你欢听英雄故事吗?你明白哪些解放战争时期的英雄?

2、谈话导入:是呀!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多少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这节课,让我们将纷飞的思绪再次拉回那艰苦的斗争岁月,去聆听发生在红军长征途中的又一个感人故事。

二、学习活动

(一)一读课文:扫清生字障碍,解决难读词句,读通读顺课文。

(二)二读课文:弄清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三读课文:质疑探究,找出自我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

(四)四读课文:品味词句,弄清句子的深刻含义。

·品读一、二自然段,感受环境恶劣与队伍装备差。

学生想象:当时部队的装备怎样?

·品读“将军”听到“死讯”后情绪变化的词句。

学生讨论:将军情绪发生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品读第七自然段。

学生交流:读到这,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品读第14自然段。

学生探讨:

(1)文中“坚定的脚步声”实际上指什么坚定?

(2)文中“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的“这样的队伍”指怎样的队伍?

·品读第14自然段。

学生体会:“晶莹的丰碑”指什么?

(五)整体感知全文,为“丰碑”写碑文,升华情感。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8篇《《丰碑》教学设计》,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311 121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