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欣赏论文【最新3篇】

发布时间: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下面是差异网整理的3篇《美术欣赏论文》,可以帮助到您,就是差异网小编最大的乐趣哦。

美术的论文 篇一

通过数周对中国工艺美术史学习,不得不惊叹中国这个文明古国所缔造辉煌灿烂文明和艺术,同时我也在思考着一个问题———为什么如此久远早已沉寂古典文艺在今天这个工业化信息化时代仍能感染着我们?我想这是因为中国工艺美术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制造出工艺品上都渗透着中国博大精深文化于其中,迎合了中华民族子孙审美情趣,让我们感觉这种美是一种亲切和谐文化。工艺美术这个词,就具有悠久技艺传统,富有地方和民族特色,反映中国古典文化精神传统工艺美术,其主要门类有烧造、煅冶、染织、编扎、雕刻、木工、髹饰工艺等等。

中国,这个古老文明古国已在华夏大地上有了五千多年历史,她缔造了我国文明,我国工艺史实,中华民族概莫能外。谁也无法否认:在我国历史上,无论是文献记载还是传世,亦或是考古出土文物,均证明我国古代在工艺美术方面不仅形成了丰富理论体系。而且创造出了许多精湛艺术品,在博大精深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占有不可忽视地位。 中国工艺美术历史呈现着两条清晰发展脉络:以实用为主体民间工艺美术和以观赏为主体宫廷及文人士大夫工艺美术体系。它们作为在不同社会环境和条件下生长发展起来,代表不同阶级利益两种工艺文化形态,有着不同生产方式,组织结构,功用目和美学特征。

民间工艺美术主要是自然经济家庭手工业,生产目主要是为了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生产与消费统一,使民间工艺美术产品完满地体现了实用,审美一体基本原则,具有朴质,刚健,明快品质。宫廷及文人士大夫工艺产生于官营或私营手工业作坊之中,迎合贵族和文人阶层需要和趣味,因而侧重于显示观念意蕴和追求观赏把玩价值,推崇精雕细刻,矫饰奇巧。生产官营化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重要现象。

早在西周就出现了隶属于王家官府百工汉王朝则在周秦官制基础上设立了属于少将府各种工艺美术作坊和工厂,唐宋时期少府监显示了官营手工业制度完备和周详,明代御用监,清代造办处和织造局使官营手工业制度更为系统和严格。官营手工业机构大都设在中心城市或皇宫,材料无偿占有,工匠无偿劳役,生产不计成本,产品不参加商品流通。在这种封闭经济结构中产生了追巧夺末,争奇斗艳宫廷工艺美术,它作为反映统治阶级精神需要理想样式,影响和规范着封建时期中国传统工艺美术。

我国工艺美术其成就主要体现在:陶瓷工艺美术、青铜器工艺美术、玉器工艺美术、家具工艺美术、建筑工艺美术、金银器工艺美术、中国古代染织品工艺美术、雕塑工艺美术等方面。其中在建筑工艺美术方面有着非凡成就。 建筑发展,实质上是一种文化艺术发展。历史学家曾经把文化归纳为理论、宗教和科学三种类型,从我国古代建筑发展历史来看,这三种类型均存在,而且在这三种类型中,往往与艺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甚至可以说艺术是体现其特征最重要方面。在我国建筑史上虽然 决定起艺术性因素甚多,但是,与其他艺术形态一样,造型和装饰设计仍然是首要。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与演变: 人类学家研究表明:在人类早年,我们祖先是不会建造房屋,那时人类居住在洞穴内,或在树上构木为巢。房屋出现至少是在农业出现以后。目前考古发现房屋遗迹是在新石器时代,迄今发现最早房屋建筑遗址有河南新郑裴李 m.baihuawen.cn 岗遗址等。也是从那个时期以后中国古代建筑经历了一个漫长反站历程,逐步接近顶峰。

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崇尚形而上之道而贬抑形而下之器因此,以功用为目工艺美术一直被视为雕虫小技而属抑末之列。这种偏见显然抑制了理论方面建设,致使中国工艺美术缺乏完备系统理论著述。但是,中国工艺美术一直是按照自身思想和原则发展。其个性化面貌无疑取决于中国工艺思想和造物原则倾向性和独创性。很少见诸文字中国工艺思想和造物原则强调工艺造物社会价值和社会功用,追求心灵与物质交融统一,主张自然性与人工性中庸和谐,注重工艺造物活动整体有机性,力求协调天时,地理,材质,技术诸因素间关系。

美术的论文 篇二

一、加强小学美术教学质量的措施分析

教育体制改革的目的就是更加重视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目前,小学美术教育存在不少问题,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单一,教学秩序混乱等。美术作为一门美育的特殊学科,其内容的丰富性、教学方式的趣味性和有效性等将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因此,小学美术教师要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树立现代化教学理念,采用各种手段帮助学生学好美术课。为了加强小学美术教学质量,应采取如下具体措施: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发挥主导作用师资力量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目前很多小学在美术方面的教师资源力量还比较薄弱,专业水平也不高,有的美术老师还是语数英老师兼任的。此外,教师的自身素质也会对教学质量产生极大的影响。在倡导自主学习的新课标改革的要求下,美术老师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因此,小学美术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树立现代素质教育理念。其次要加强自身专业水平。

学生由于年龄和知识水平的限制,还不能完全理解教材插图的造型与艺术表现背后的含义,对美术作品的内涵、艺术风格等也没有掌握,达不到审美的要求。因此,美术老师必须加强自身素质,不仅仅要具备美术专业知识,还要善于将自己对美术的见解与经验,以积极的情感体验为基础,用学生喜闻乐见并积极主动参与的形式,提高自身美术教学水平。

(二)利用多样化教学手段。

丰富课堂教学小学生比较好动,容易被别的东西吸引注意力。要想保证课堂教学规范,提高美术教学的质量,要求教师发挥教学热情,采取多样的形式,传授美术的基础知识技能,丰富课堂教学。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进行美术教学就是很好的教学手段。从网上获取教学资源,结合美术课程的特点,拓展、丰富教材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创造自由互动的课堂也是非常有效地手段之一。

综合使用讲授、游戏、讨论、演示等教学方法,采取合作互助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开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学会自己判断美丑、感悟绘画作品的内涵,并进行自己的绘画构思。使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地丰富课堂,加强小学美术教学的质量。

(三)注重学生的兴趣培养。

培养审美意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的动力。小学生的思维跳跃非常快,总是乐于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展开一些思考和研究。因此,美术教学要注意开发学生的兴趣资源,吸引学生主动去认识美,发现美,集中注意力在美术课堂上,学习效率必将有所提高,从而教学质量也得到了保证。

探究性、综合性美术写生活动的开展就是培养学生兴趣的一种手段。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从具有不同形态、结构、比例和色彩等的世间万物中挖掘自己感兴趣的,有特别感悟的绘画素材,不但能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开拓视野,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通过亲身体验,从教材、从周边的人事物中发现美、领悟美,享受美术学习的快乐。

(四)实现多样化教学评价。

启发审美创造不同的人对事物的欣赏角度不同,发现的美也不同,因此,对小学生美术课的评价不应该限定在分值上,教师必须多角度全方位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从实际从发,针对小学生的不同性格特征和不同感悟能力,制定出层次分明的适合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教师要站在与学生平等的角度,在尊重学生的艺术欣赏的同时给予客观指导,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从构图或调色能力,从临摹相似度或创新性等多方面引导学生自由发挥,展开丰富的想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锻炼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和审美创造力。

二、结束语

为了加强教学质量,作为小学生美育的启蒙者,美术教师要改变教育观念,不断改进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和审美创造能力;规范美术课堂,不断创新欣赏教学绘画的方法,让学生不仅学会欣赏美,还要学会创造美,更要学会感悟美,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和审美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才是最高教学目标,这才是教学质量得以提高的表现。

美术欣赏论文 篇三

【摘 要】

在高中开设美术欣赏课,是加强学校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贯彻素质教育的具体表现。2010年甘肃省高中新课改正式启动。高中美术欣赏课被正式列为必修课程,内容主要以审美教育、作品欣赏为主。高中美术欣赏课的开设,是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去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初衷和体悟美术作品的精神涵义,达到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启迪智慧,扩大知识面,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

美术欣赏;教学。

美术欣赏的概念

通常,人们把学校的美术教育称作美育。其实,两者是不完全相同的两个概念。所谓美育是指“用美的观念和审美形态(包括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来熏陶、培养人,从而提高他们的精神素质的一种教育。”也就是说,美育是以“美”为主题的精神陶养活动。而学校的美术教育所提供的不全是“美”的内涵。中外的美术史早已证明了“美既不是美术的唯一内涵,又不是美术的中心任务”。“美术作品中的一切都是有意味的艺术性形式存在,而非仅美的存在。”因此,美术教育所呈现的是具有丰富的文化观念、能力和人文思想的教育,它诉诸于人的情感、意识、意志、思维、技能、认知等多方面。所以说,学校的美术教育自有其内在的目的、任务和要求,以及独具美术内涵特质的教育理念。美育和美术教育是两个独立而互有渗透交叉的教育范畴。

美术欣赏决非单纯地观赏,而是使学生在审美对象与主体精神地交互中,发展和丰富个性,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和审美创造力。实践证明:学生在大量的优秀、丰富的美术作品欣赏后,记忆储存积累逐渐增加,视觉审美能力和品位会得到提高;在此基础上进行美术实践活动,创造的能力会相应地提高。当然这是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只有将美术欣赏与美术创造联系起来,才是充分体现价值和达到目的的欣赏活动。美术创造是美术欣赏的目的之一,美术欣赏是美术创造的前提,为学生将来的创造活动打基础。

美术欣赏教学的特点

美术作品的多层性。美术作品是由多种层次和涵义组成的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英国著名艺术史家和批评家艾瑞克·牛顿将艺术品比作可一层层剥开的洋葱,表皮是“再现层”,表皮之下一层称为“诠释层”,再往里一层则称为“审美层”。牛顿的这一妙喻,清楚地告诉我们:美术作品包含着多层次的信息。对一般人来说,眼睛所看到的是存在的事物,而艺术家的眼睛所看到的却是存在于事物之中的艺术美的规律。也就是说我们不但要看到美术作品的表面涵义,而且要理解它的深刻意蕴。

美术欣赏的差异性。美术欣赏是一种与个人主观因素有着紧密联系的再认识和再创造的活动。学生在这一活动过程和效果上表现出的差异性是正确实施美术欣赏教学时不容忽视的问题。心理学家布尔劳在进行了颜色知觉实验后,提出了四种欣赏类型:

(1)客观型;

(2)生理型;

(3)联想型;

(4)性格型。他认为不同心理——生理类型的人在接触美术作品之初就可能在定向上形成差异;而且文化、经验等个人因素也会影响欣赏的结果。

美术欣赏的直观性。美术又称视觉艺术,美术欣赏的过程离不开视觉的参与。用一般性的语言转译美术作品的信息,是难以具体而详尽地表达人对作品的感觉。我们不应仅仅是教学生读批评家的阐释,更要训练学生看美术作品的能力。理想的美术欣赏境界是欣赏者直接与作品交流。因此,如果在欣赏过程中能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全面地、形象地、直观地呈现信息,就可优化美术欣赏教学过程。

美术欣赏的阶段性。美术作品的欣赏是各种形式的美术品(如绘画、雕塑、建筑等)作用于欣赏者思想感情的过程,同时也是拥有一定审美能力的欣赏者对美术作品进行感知、理解、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活动的过程。一般来说欣赏分为三个阶段:

审美注意和审美期望:在这一阶段时,欣赏者对艺术作品产生精神需求,是进行审美的心理动因,也是进入审美的初始状态。在这一阶段内,人们在意识上对审美对象产生兴趣,表现为欣赏者对审美对象的高度注意。

审美感知与审美情感:对美术作品的色彩、线条、形体、构图等发生感性的、自然的直接关系。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反映直接作用于欣赏者视觉的对象特征总和,从而使人感受到悲哀、欢快等各种情感。情感在审美中是一个中心问题。美术作品主要是作用于人的情感领域。如万里长城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拉菲尔画的《圣母像》激起人们愉悦爱慕亲切的情感,古希腊雕像《拉奥孔》使人观后有痛苦的体验。美术作品在引起欣赏者的激动和共鸣中,唤起了优美、崇高、悲哀、痛苦等种种思想感情,在潜移默化中使欣赏者接受某种道德情操,受到某种精神品质的熏陶,从而改善人们的情感状态,影响人的行为。审美情感可以说是审美过程中的心理动力。

教无定法,我们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应该正确把握美术欣赏的特点,引导学生多层次的、直观的理解作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征,帮助他们了解美术的知识与规律。从他们对作品的感知出发,激发他们的情感,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为学生将来的创造活动打好基础。以科学的认识过程为基础,以培养学学生优良的个性品质和各种能力,发展思维为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将教育的作用发挥挥到最大的限度,并真正做到为培养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湖南美术出版社

赫伯·里德著,吕廷和译:《通过艺术的教育》,湖南美术出版社

周楷:《关注快速发展的美术欣赏教学》,《中国美术教育》

李群等:《高中美术欣赏课“网络五段式”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验》,《中国美术教育》

朱建军:《让学生了解一点美术的构成法则》,《中国美术教育》

于明:《浅谈高中美术欣赏课中的情感共鸣》,七彩美术网

刘北吉:《美育心理学》

以上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提供的3篇《美术欣赏论文》,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00 15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