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开题报告(优秀10篇)

发布时间:

随着人们自身素质提升,我们使用报告的情况越来越多,报告中涉及到专业性术语要解释清楚。相信许多人会觉得报告很难写吧,差异网为您精心收集了10篇《课题开题报告》,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大学开题报告 篇一

1.本课题的目的及研究意义

研究目的:

张爱玲与电影有过长期亲密的接触,在小说写作中创造性地化用了电影化技巧,使她的文字组合带有丰富的视像性和表现力。文本以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为切入口,对张爱玲中短篇小说出现的恐怖电影式镜头进行解析。试图更近距离地感受张爱玲艺术感觉的细微独特之处,并且在此基础上揭示张爱玲小说所蕴涵的悲剧感和死亡意识。

研究意义:

本文通过对张爱玲中短篇小说出现的恐怖电影式镜头进行解析,试图在体会张爱玲语言的“现代性”的基础上,尝试性地提出1种独特的审美方式,从不同的视角解读张爱玲小说的表现手法。

2.本课题的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表现手法的研究主要从小说的电影画面感、电影造型、电影化技巧等角度切入,考察了张爱玲作品对电影艺术手法的借鉴技巧:

(1)研究张爱玲小说的电影画面感:《犹在镜中——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感》(何蓓)等;

(2)研究张爱玲小说的电影造型:《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造型 》(何文茜)等;

(3)研究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技巧:《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技巧》(何文茜);《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倾向》(申载春);《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手法》(张江元);《张爱玲小说对电影手法的借鉴》(屈雅红)等;

(4)研究张爱玲小说的死亡意识:李祥伟《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死亡意识》等

国外研究现状:

海外研究对张爱玲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1阶段1957-1984年夏志清,唐文标等人对她作品的介绍与评述”“第2阶段1985年至今,辐射面波及北美等地的华文文学的影响研究分析和评价”。1995年9月后,她在美国辞世后,海外学者多运用西方现代文艺理论来剖析。

3.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研究内容:

张爱玲的小说映照了1个阴阳不分、鬼气森森的世界,恐怖镜头繁复缤纷,在她的作品里以人拟鬼,她笔下的人物均飘荡在凄冷荒凉的宿命轨道上。本文尝试根据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从场景造型、人物造型、以及道具造型等角度入手,对张爱玲小说中出现的恐怖镜头进行研究、阐释。更近距离地感受张爱玲艺术感觉的细微独特之处,并且在此基础上揭示张爱玲小说所蕴涵的悲剧感和死亡意识。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根据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在学术界既有研究资料的基础上,从张爱玲小说、相关的研究书籍及其评论等出发,分析整理资料,从场景造型、人物造型、以及道具造型等角度入手,对张爱玲小说当中出现的恐怖镜头进行研究、阐释。

开题报告 篇二

一、选题缘由

1、学校学生现状

我们学校是一所发展中的学校。34个教学班,1700余名学生,办学已成规模。学校地处城乡结合处,独特的地理位置,农村学生、留守学生已成为学校受教育者的主体。他们其中一部分习惯差、毛病多。据我初步统计,农村学生、留守学生占学生总人数的60℅左右。

他们的养成教育是当下必须面临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更有刻不容缓的使命感和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感。

2、寻找空白,填补空白

我们在课题立项之前,在网上大量查找了国内学校进行养成教育研究的情况。通过浏览,看到钢花学校做得比较好。但我们发现,钢花学校在德育主题月活动、利用家长学校资源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开发,特别是针对留守学生的养成教育研究,更是一个空白。我们进行此项课题研究,就是想在钢花学校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养成教育内容,赋予养成教育新的时代内涵。

3、创品牌,出特色

提炼办学理念,打造学校品牌,是我们学校当前的战略选择,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教育品牌一旦形成,就会凝聚成一个地方或者一个学校教育方面的影响力,彰显其办学水平及办学特色,满足社会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二、课题界定

为避免产生混淆,特对本课题研究的相关概念加以界定。

“体验”就是通过实践或亲身经历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它具有过程性、亲历性和不可传授性,是充满个性和创造性的过程。

“养成教育”是教育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训练活动,使少年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创造、学会生存的一种教育过程。

“体验式养成教育”是教育者依据德育目标和少年儿童的心理、生理以及个体经历有效创设相关的情景或氛围,让少年儿童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用心去体验,用心去感悟,通过反思体验和内化体验形成个人的道德认知,并逐步积淀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最终形成“不教而教”的自律习惯并伴随终生。

三、研究意义

1、是创新德育工作的需要

当前一些教育者的德育教育方式仍然是灌输说服、限制防范、机械训练,忽略了教育对象的道德思维和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忽视了教育对象道德观念的自主体验、感悟内化,使得养成教育缺乏实效性。因此,养成教育要有实效,不仅要优化外部环境,更要变革、创新现行的养成教育方式,走进学生心灵,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促使其把学校提出的行为规范和期望变成自己的内在需要。

2、是学校发展的需要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必然要求改进学生的道德教育。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既是学生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又是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标和道德形成的重要标志,更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

3、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养成教育是关系学生一生的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工程。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过:“少小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说的就是小的时候养成的习惯会和他的天性一样自然。这个时候养成的习惯决定了一个人性格。

总之,本课题研究的意义是让学生在教师积极创设的各种德育活动情境中,学生亲身经历,自求自得,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创造性地对教育情境进行体验,并且在体验中学会避免、战胜和转化消极的情感和错误的认识,发展、享受和利用积极的情感与正确的认识,让养成教育悄无声息地蕴藏于这种教育活动中,以达到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学生逐步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四、研究目标

1、构建富有学校特色的“体验式养成教育”基本模式。

2、进一步丰富学校德育教育内容,完善学校德育教育体系,形成学校德育教育特色。

3、拓展“体验式养成教育”的内涵,按“分阶段、分层次”的原则,从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卫生习惯三个方面研究,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五、研究内容

1、调查研究:调查桃源县本地区学校小学生养成教育的现状,探究其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普遍性存在的原因。

2、基础研究:积极探寻“体验式养成教育”的实效策略与新途径,建立相应多元的评价体系。

3、主题研究:“体验式养成教育”基本模式的构建研究。

4、应用与推广研究:制定周密详实的研究计划,对“体验式养成教育”的基本模式点上深化研究,面上推广研究与应用。

六、研究方法

根据课题的性质,本课题采用以下研究方法:

文献法:本课题将对已有相关理论做综合研究。收集整理现代德育理论、少先队体验教育理论,组织教师学习讨论,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明确体验式的养成教育的基本理念。

调查法:本课题组将调查一些家庭,通过观察、谈话等途径,了解他们在习惯培养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全面了解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过程。

个案法:研究选择体验式养成教育中,学生道德实践能力提高的个案作分析、反思。

行动研究法:“实践——反思——实践”式的行动研究法。在全校进一步进行养成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同时加以理论指导,把德育理论研究与德育实际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

经验总结法:总结归纳体验式养成教育中的成功经验,探寻“体验式养成教育”的实效策略与新途径。

七、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的时间周期为3年,研究步骤拟分为4个阶段。研究工作由项目负责人全权负责安排、管理和落实。总体安排和进度具体如下:

第一阶段(基础研究阶段)(XX年5月——XX年12月)

(1)课题研究准备。

①选定研究课题。根据当前我校及桃源县本地区学校小学生养成教育的现状,确定“体验式养成教育实践研究”课题。

②查阅文献资料。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兄弟学校“体验式养成教育”实践研究的开展情况,找出空白,填补空白,以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

③召开课题会议。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有关学生养成教育的研究成果,奠定理论基础,提高对课题研究的认识。

④申报课题立项。

⑤做好撰写准备。撰写研究方案、计划、开题报告等,组织开题论证会。

(2)现状调查研究。

①选定相关教师代表及本校相关班级学生为调研对象,设置调查问卷及座谈提纲,搜集统计相关数据;

②结合我校及桃源县本地区小学生养成教育现状,撰写调查报告。

(3)开展课题组成员研究培训工作。

(4)针对我校及桃源县本地区小学生养成教育现状,积极探寻“体验式养成教育”的实效策略与新途径,建立相应多元的评价体系。

本阶段研究成果:

①课题研究方案、计划与开题报告;

②结合我校及桃源县本地区小学生养成教育现状,撰写调查报告;

③针对我校及桃源县本地区小学生养成教育现状,梳理“体验式养成教育”的实效性策略与新途径。

第二阶段(主题研究阶段)(XX年1月——XX年4月)

(1)针对第一阶段“体验式养成教育”的实效性策略和新途径,通过实践后进行有效性筛选与整合;

(2)对构建富有学校特色的“体验式养成教育”基本模式的探索;

(3)研究出“体验式养成教育”实践实施的方法、途径及其及其操作策略。

阶段研究成果:

(1)初步构建诸如思品课堂教学模式:“体验入境——体验发现——体验探究——体验交流——体验创新”;

(2)初步构建诸如体验性德育教育活动的基本模式:“创设情境——自主体验——交流评议——指导内化——形成习惯”等;

(3)“体验式养成教育”模式在研究点上的有效应用;

(4)“体验式养成教育”模式的阶段研究报告及相关论文;

(5)撰写调查报告《体验式养成教育实践的现状与对策》。

第三阶段(推广研究阶段)(XX年5月——XX年10月)

(1)研究点上对“体验式养成教育”模式的持续应用和反思提升;

(2)由点到面,对“体验式养成教育”模式进行推广研究;

(3)加强研究与创新,力求在以上基本模式的指导下,构建总结出不同年段、不同内容的课堂教学、德育活动新模式。

阶段研究成果:

(1)由点到面,对“体验式养成教育”模式进行推广研究的报告;

(2)“体验式养成教育”模式的研究论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典型课例等。

第四阶段(总结研究阶段)(XX年11月——XX年5月)

(1)全面总结“体验式养成教育实践研究”的成效与不足;

(2)对学生三年来养成教育的大检阅、大盘点;

(3)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4)整理研究成果,汇编研究资料;

(5)组织课题现场结题评审。

八、预期成果

(一)理论性成果

1、公开发表或获得省、市级以上奖励的论文;

2、课题组年度评选的优秀论文汇编。

(二)研究性成果

1、构建富有学校特色的“体验式养成教育”基本模式;

2、课题研究报告(包括阶段性研究报告和结题报告);

3、桃源县本地区小学生养成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4、参加本课题研究的学生养成教育测评报告;

5、“体验式养成教育”基本模式研究的优秀教学设计、典型课例、教学反思、教学故事等成果汇编。

(三)实际效果

1、“体验式养成教育”基本模式的实际应用与推广;

2、学生的良好习惯基本养成,不良行为大面积纠正,班风好,校风正,学生的综合素养全面提高;

3、参与课题研究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提升;

4、以养成教育为特色的创建学校品牌,梳理出个性化办学思想体系(包括学生发展观、教育观、教育价值观等),并创意设计出具有深刻理念支撑的校园文化。

九、组织机构及人员分工

1、课题组顾问(指导)

刘中义常德市教科院计划与发展研究室主任、教授

姜胜云桃源县教研室主任

姚建华桃源县教研室副主任

周启安桃源县教研室思品教研员

2、课题领导小组

组长:邹波武桃源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

副组长:朱汝谆桃源县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

成员:刘志明桃源县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

吴凤初桃源县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

李华初桃源县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

葛国清桃源县教师进修学校教科室主任

姚志毅桃源县教师进修学校师训部主任

敬太浩桃源县实验学校小学部主任

袁万春桃源县实验学校小学部副主任

王芳桃源县实验学校小学部副主任

戴朝晖桃源县实验学校少先队大队辅导员

3、课题研究小组

组长:李德斌

副组长:敬太浩王芳

主研人员:高庆华蔡小玲李美芳

参研人员:童玲林峰黄丽郭宏忠

戴朝辉张馨予姚建军余明祥

4、研究小组成员具体分工

李德斌、敬太浩课题主持负责《方案》、《计划》的拟定,研究报告撰写、教师培训工作等;

高庆华课题主研各种调查报告的撰写等;

蔡小玲课题主研负责低年级组的研究工作等;

李美芳课题主研负责中年级组的研究工作等;

林峰课题参研负责论文、课例推选,研究资料的整理等;

童玲课题参研负责一、二年级组的研究工作等;

黄丽课题参研负责三、四年级组的研究工作等;

张馨予课题参研负责五、六年级组的研究工作等;

姚建军课题参研活动的组织开展;

戴朝辉课题参研负责会议记录等;

郭宏忠课题参研资料整理与装订等。

十、研究条件(经费的保障、设备的提供、资料的储备、时间精力的保证、所在单位科研氛围及技术支持情况等)

课题研究工作学校将予以大力支持,学校提供课题研究的一切经费,本课题拟投入研究经费XX0元,课题参与人员办公室均配备多媒体计算机,学校配备多媒体教室二间,以保障研究工作的顺利实施;学校将组织课题研究人员外出学习听课,学习名优学校的先进经验;组织课题参与人员收集一批课题研究学习资料,建立课题研究电子资料库,明确分工,专人负责,充分考虑课题研究人员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研究人员的工作量,以保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课题研究任务;学校各项事业态势良好,研究氛围日趋浓厚,研究成果日渐丰硕,朝着市名优学校的目标迈进。 差异网

开题报告模板 篇三

现代汉语“X什么X”格式的语义分析

摘要:“X什么X”格式是现代汉语口语中常见的一种句式,如我们常说和常听到的“看什么看”“笑什么笑”“挤什么挤”等等。能够进入该格式的“X”可以是动词、形容词、名词等等。本文拟从语义来源及构式义等角度来进行探讨。

关键词:“X什么X”格式 语义 分析

“X什么X”格式是现代汉语口语中常见的一种句式,对其进行语义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一、“X什么X”格式的语义来源

关于“X什么X”格式的基本语义特征,一般认为是表否定,具体句子有一些具体的语义特点,如不满、责骂等。但是对该语义的来源,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由疑问代词“什么”的非疑问用法(否定用法)带来的,其中的“什么”前指X,后一个X主要强调主观抒发,突出感情色彩;二是由整个结构表达。但本文认为:

(1)如果说该格式意义是由疑问代词“什么”的否定用法带来的话,那么,当X为V时,动词重叠式的意义主要用来“表现时量小、动量短或委婉态或尝试态”,而“V什么V”格式表示的显然不是对“时量小、动量短或委婉态或尝试态”的否定。

(2)“什么”本身是没有否定意义的,它的这种用法是一种语用否定形式,而非句法层面上的否定,是人们在言语交谈中为表现主观性而采取的一种语法化形式。(肖任飞、张芳,20__)并且用“什么”进行否定的意义并不单一,在一定的情况下,这种否定意义的表达需要语境的帮助。如:

a、“不是告诉你了吗……;挤什么挤,要买快说……”

b、“操你 妈!挤什么挤?”

a、b中的“挤什么挤”分别表示的是不耐烦和愤怒的情绪。

(3)表否定的“X什么X”格式具有泛形化的特点,除了本文讨论情况外,还有以下形式:

a、“光杆的‘什么’”表否定,如“什么呀!我才不生气呢!”

b、“什么+Y(Y可以是一个词或一个短语)”如“什么他真能干!”

c、“X+什么”,如“怕什么,我还能吃了你!”

d、“X什么Y”形式,其中的Y可以是NP、VP或AP形式,如“担什么心”“有什么依不得”“发什么呆呀”等。这些格式都是带上疑问代词“什么”表示否定的格式,但是它们的内部解释机制不同。

(4)“X什么X”格式还可以受状语修饰,如“还装什么装、还等什么等”,这里的“还”是修饰“X什么X”整个格式的,并不是修饰其中的某个组成成分。

因此,本文认为“X什X” 格式的否定意义是由整个格式带来的。以下本文将以构式语法理论为基础,对“X什么X”格式的构式义进行相关的分析。

根据以上论述,我们可以认为判断构式的标准为:一是构式的语义不可从其组成成分推导出来;二是构式的语义也不能从已有的句式中推导出来。而上面我们已经解释了用“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或否定用法”来解释“X什么X”格式的否定意义是行不通的。另外我们都知道,在语言系统中,语法意义和语法 功能完全相同的语法结构最终难以共存,一种语法形式能够在语言系统中存在,在言语交际中传承,必然有其独特的价值。而“X什么X”格式是现代汉语口语中常见的一种句式,是一种在言语交际中成熟和发展起来的语法化形式。因此本文认为,“X什么X”格式是一种构式,其否定用法是由整个格式来表达的。

二、“X什么X”格式的构式义

在“X什么X”格式的句法分析中,我们已经分析了,该格式中的“X”可以是动词、形容词、名词等语法类别,下面本文将分析该格式的构式义。

“X什么X”格式的基本语义是表否定,但是具体的句子又有自己的一些语义。先看以下例子:

(1)胖胖大大的钱康从车上喝道而下:“挤什么挤?先下后上!”(北大CCL 语料库)

(2)李文彬却不识眼色,梗着脖子说:“老窦,你也太心虚了,你怕什么怕?……”(同上)

(3)甲:这次这事真是太谢谢你了!

乙:谢什么谢!举手之劳。(生活实例)

(4)“好什么好?都是‘鸿门宴’,不是那么好吃的。”(北大CCL语料库)

(5)窦夫人:“我又不是吃你,你急什么急!”(白先勇《游园惊梦》)

通过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当X性质不同时,该格式的具体意义是不同的。

A、“X什么X”格式在句式上相当于一个否定陈述句。

1)当X为动词时,该格式表示否定X所表示的动作或行为。如(1)中听话人认为说话人不知道原因,是对说话人所表示的指导这种行为的否定,并试图劝导说话人不要多管闲事。这类动词多为“懂、了解、明白”等心理感官动词。 (2)(4)表示的也是这样一种语义,是对说活人所说的否定。

2)当X为形容词时,该句式否定性质状态,在句式上也相当于一个否定陈述,如(5)(8)中听话人对说话人所说的“好”“年轻”的状态的否定,在意义上是“不好”“不年轻”。

B、“X什么X”格式在句式上相当于一个祈使句。

1)当X为动词(V)时,否定动作行为,该格式在句式上相当于一个表示禁止或拒绝的祈使句。如(2)(5)中的“挤什么挤”“谢什么谢”表示的就是“不要挤”“不用谢”的意思,表示的都是说话者对“挤”和“谢”这一动作行为的阻止,只是在语用意义上,后者表示了一种谦逊、客气的情感。

2)当X为形容词(A)时,也是否定性质或状态,只是在句式上相当于一个表示禁止或拒绝的祈使句。如(7)中是窦夫人对听话人所表示出来的状态的否定,在语义上相当于“别急”。

3)当X为名词、副词或叹词时,该格式在语义上或相当于否定陈述句,或相当于否定祈使句,如“酒什么酒”“你什么你”“都什么都”“啊什么啊”在语义上表示的都是对说话人所发出的动作行为的否定。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概括出“X什么X”格式的构式义:在一定的语境中,说话者对某种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的主观否定。

参考文献:

[1]高宁。V什么V格式研究[D]。吉林大学,20__(4)。

[2]黄喜宏。“什么”的否定用法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20__(4)。

[3]孙蕾。论“什么”反诘句的表达形式及其深层语义特征[J]。语文学刊,20__(10)。

[4]朱锡明。口语中的“X什么”与“X什么X”句式[J]。广西社会科学,20__(9)。

大学开题报告 篇四

一、选题意义和背景

计算机的普及和经济的日益全球化,会计电算化成为了会计行业不可少的,其中,erp系统就是其中一个知识点,ERP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是中小企业实现信息化,提高管理信息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有力武器,虽然在实施过程中会有很多问题,但是企业人员共同的努力,肯定会开创出适合我们自己的ERP。我国中小企业实施ERP的成功率会越来越高,必将带来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飞速发展。通过写这篇文章,让我自己对ERP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对我国的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一些帮助,同时我相信我国的中小企业能够在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中更好的把握和运用ERP,让我国的企业在浴火中重生,在未来能更好的发展。

二、参考文献资料

1、郭海佳。ERP在中小企业应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非公经济,2007年第9期

2、周玉请。ERP理论方法与实践[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

三、主要内容和预期目标

本文准备从我国中小企业实施ERP必要性入手分析我国企业与ERP的关系,从而引出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在实施ERP存在的一些大众问题,根据这些问题提出解决思路,建议如何正确实施ERP。

希望能通过写这篇文章能够让自己对ERP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希望能给我国中小企业的信息管理方面带来一些帮助。

四、论文大纲

1、ERP的概述

(1)ERP的概念

(2)我国中小企业实施ERP的必要性

2、我国中小企业实施ERP存在的问题

3、解决思路

(1)总体思路

(2)如何正确实施ERP

五、研究方法

初步打算采用因果论证和理论论证,并采用实证和规范分析对文章进行构思,在资源和效益追求最优化的理论基础上展开论述。

六、总体安排与进度

本论文将利用14周的时间完成。具体安排如下:

1、第一周、第二周确定论文题目,并完成开题报告,与老师进行交流。

2、第三周—第七周根据题目和开题报告搜集相关资料。

3、第八周完成初稿,并交于老师批阅,听取老师的意见,进行修改。

4、第九周二稿完成,并交于老师批阅,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完善。

5、第十周三稿完成,交于老师批阅并定稿。

6、第十一、十二周在老师的组织下进行模拟答辩,找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7、第十三、十四周准备并完成正式答辩。

学生签名:

日期:XXXX年XX月XX日

指导教师意见:

教师签名:XXX

日期:XXXX年XX月XX日

开题报告 篇五

选题依据:

党的xx届三中全会出台了《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解决》,在完善社会经济体制上有了重大突破。尤其是在公有制实现形式上,提出股份制为主要形式,在发展非公有制上突破了过去的局限。这对现有林区经济体制的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现有林区经济体制存在很大的问题,极其不适应现有的市场环境,造成现有的林区经济落后。而且,发展没有后劲处于两难境地。一直以来,森工企业都是在计划体制和短缺经济并存的环境下生存。体制、机制、科技诸方面还跟不上社会整体的上升步伐。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XX年国家出台了《关于加快林区发展的决定》为林业的发展改革指明了方向。目前国家正在实行老工业基地改造政策,对政府体制、企业经营机制、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提出了急迫要求,改革社会经济体制以成为改造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首要任务。从当前林区经济运行体制来看,必须改革经济体制。否则林区经济将无法摆脱困境。

当前影响我国林区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矛盾有

(1)政企不分。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政企合一、企业事业交叉的经济运行体制。而由此导致三方面的矛盾,一是存在一定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如林区、县政府机关、教师同工不同酬,工资差距较大,造成大量人才流失。二是林区建设包括林区基本建设、公益事业、社会事业等,造成重复建设浪费严重。三是国有森工企业承担着庞大的政府经费和社会负担,难以进入市场经济体制进行正常的市场竞争。

(2)市场环境有效性不高。森工企业难以作为市场主体进入市场竞争。一方面束缚了国有企业的发展,一方面降低了投资者对这一市场环境的信任程度,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生产布局结构不合理。

(3)原有的生产布局结构不能适应现在的林区经济发展。

(4)国有资产的管理不严。没有对国有资产进行合理的利用,没有人真正关心国家所有者的利益。可行性论述:目前林区经济发展体制改革面临难得的机遇。如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为林区生产布局调整、职工分流提供了有利的政策资金支持;生态保护区建设为林区改善自然资源环境提供了条件;西部大开发为林区基础设施的改造提供了有利条件,改善了职工生活条件,为吸引投资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老工业基地改造政策,可以为发展林区经济,振兴林区企业提供全面的经济支持。同时近年的国有企业改革实践工作,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经验。

本论文拟采用以下手段和方法:

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对比论证;列事实、摆依据;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引用分析等方法。主要通过图书查询;网上浏览;去中小企业实地调研等方法来收集资料。拟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等相关知识来撰写论文。

本论文拟分以下几个部分撰写:

第一部分:现阶段林区经济发展的现状。通过对现有的林区经济发展体制存在的问题阐述进行林区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第二部分:现阶段林区经济发展体制存在的问题。对林区经济发展体制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的阐述,分析问题形成原因过程以及问题的影响面。

第三部分:针对现有林区经济发展体制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通过对现阶段林区经济发展体制存在的问题剖析,寻找到问题产生的根源,并从根本上提出解决方法。

XX年09月20日—XX年1月15日收集资料,拟订论文题目,撰写论文提纲。

XX年3月1日—3月30日毕业实习调研。XX年4月1日—4月30日撰写论文初稿。

XX年5月7日—5月20日修改论文,撰写论文第二稿。

XX年5月21日—6月8日修改论文,撰写论文第三稿。

XX年6月8日—6月18日修改论文,完善论文格式以及答辩前准备。

XX年6月19日—6月20日左右进行答辩。

最新开题报告 篇六

一、本课题设计(研究)的目的: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安全,节能和环保已成为汽车行业的三大热点,也是各汽车制造企业所追求的目标,开题报告样板。同时,汽车的安全性能与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关系变得密不可分。随着汽车安全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道路交通设施的改善,我国汽车交通事故的数量及伤亡人数逐年下降。汽车安全性可分为主动安全性和被动安全性两大类。主动安全性指的是对汽车结构进行合理设计或安装车载设备,主动防止和避免事故发生的能力;被动安全性则指的是汽车发生意外事故时对乘员进行有效保护的能力。由于被动安全性常有与广义的汽车碰撞事故联系在一起,故又称为"汽车的碰撞安全性"。汽车的被动安全性与车身结构设计息息相关。为使汽车具有良好的碰撞安全性,对车身结构进行优化,使其具有良好的刚性和缓冲吸能特性,是汽车车身结构设计的'最终目标。

货车属于汽车的一种类型,汽车碰撞安全性的研究内容及方法同样适用于货车,但货车又有自身的特点。碰撞是交通事故的安全形式之一,发生碰撞时,驾驶员和乘客与车身结构发生接触,造成一定的人身伤害。货车的碰撞主要有正面碰撞、斜侧面碰撞、正侧面碰撞、追尾碰撞及侧翻碰撞等多种形式。有资料称,货车的正面碰撞和侧面碰撞占事故总数的的40%-60%。所以,研究正面碰撞的结构安全性很有必要。

由于发生正面碰撞时货车的前部受力变形最大,所以其前部结构的设计尤其重要,合理的前部结构能使货车具有良好的刚性和缓冲吸能特性,发生正面碰撞时可以把对驾驶员的伤害降到最低程度。

二、设计(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文献综述):

今年来,随着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和交通安全问题的日益突出,汽车碰撞安全性问题的研究得到了广泛重视,我国也加快制定了相关法规,如《关于正面碰撞乘员保护的设计规则》和《乘用车正面碰撞的乘员保护》等,进一步规范和促进了我国汽车碰撞安全性的研究。

在碰撞试验研究方面,清华大学、天津汽车技术中心和国家汽车质检中心等国内汽车试验机构进行了大量研究,建立了技术、设备比较先进和完善试验设施,并于20xx年开展了C-NCAP评价,开题报告《开题报告样板》。由于实车碰撞试验的高成本大多数企业难以接受,因此使得碰撞试验在国产汽车设计中的应用受到了限制,也导致了部分国产汽车结构安全性不足。而采用计算机仿真试验的方法成本低、周期短,符合目前国内汽车制造企业的实际条件。

汽车碰撞计算机仿真研究在国内虽然起步较晚,但已逐步得到了部分汽车制造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所的重视,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在汽车工业中,LS-DYNA被广泛地应用于汽车设计领域。LS-DYNA能够准确地预测出汽车的碰撞特性,以及汽车碰撞对乘客的影响。通过使用LS-DYNA,汽车公司和他们的配件公司不需要使模型车就能够检测汽车的设计,这样能够节省大量的金钱和时间。

三、设计(研究)的重点与难点,拟采用的途径(研究手段):

研究中采用大型非线性有限元计算软件ANSYS/LS-DYNA,以某小型货车为原型,重点考虑车架、车身、保险杠,以及发动机和车轮,把其他部分作为集中质量加载车架和车身上。通过计算得出碰撞过程的位移量、撞击力。加速度、能量吸收等量的时间历程曲线,分析这些曲线即可对车辆的碰撞安全特性进行评估。通过观察碰撞变形图可以知道车辆各处的变形形式和变形结果,从而进行改进。

1、查阅有关汽车碰撞安全法规和汽车正面碰撞有限元分析等方面的研究文献,全面了解国内外汽车碰撞安全性研究的发展及现状。

2、车身模型的建立:

以某货车为例,根据AutoCAD图纸,采用CATIA软件建立三维实体模型,利用显式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LS-DYNA,对其车身结构进行适当简化并建立全板壳的有限元模型。

3、将汽车的三维模型导入到ANSYS/LS-DYNA中,对汽车的碰撞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得到结构的瞬态动力响应以及变形、速度、碰撞力等参数的时程曲线。为改进汽车碰撞安全性能设计提供参考;

4、对比分析改进后与改进前的结果,提出结构改进的合理建议。

[重点难点没有体现出来]

四、设计(研究)进度计划:

xxxx年3月29日-xxxx年5月1日完成整车的模型建立

xxxx年5月2日-xxxx年5月31日完成有限元分析

xxxx年6月1日-xxxx年6月15日完成毕设设计论文

xxxx年6月15日-xxxx年6月30日完成英文资料翻译

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篇七

一、毕业设计课题综述:

随着汽车的不断改进和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大大的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汽车工业技术得以迅速发展,离不开人们的智慧和才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汽车的需求量保持高速的增长,所以汽车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汽车发动机加速不良故障是汽车比较常见的故障之一。

我对《汽车发动机加速不良故障分析与检修》为课题进行研究分析。通过在远通实习知道汽车发动机加速不良这个故障是比较常见的问题。所以我想就这个问题作为我毕业设计的题目。本论文概括汽车的加速不良的一些故障。比如燃油供给系统的故障与排除、点火系统的故障与排除、进气和排气的系统故障与排除、正时和配气机构的故障与排除等。对汽车加速不良的故障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去修理厂、4s店实践,解决这些基本故障,并对汽车发动机加速不良的案例进行研究,然后在书写论文的时候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总结出更好的维修思路和方法。

二、毕业设计主要内容和方法:

内容:首先确定汽车发动机加速不良有那些问题和故障,然后通过实践在收集、查阅相关资料后理清思路再咨询老师。

完成论文初稿,修改论文后并得到老师认可,最后准备答辩。

1、掌握发动机加速不良的结构与原理

2、汽车发动机加速不良的故障排除方法以及排除技巧

3、在行车过程当中出现类似故障的注意事项

主要流程:故障的现象、问诊试车、故障分析和研究、作出假设、写出方案设计在进行故障的测试予以确认,最后进行修复验证。

方法:首先通过实践来确认这个问题,在通过自己动手来解决这个问题。然后通过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调研法、案例研究法、验证法、案例收集分析法。

通过对发动机加速不良的故障分析、研究,运用不同的方案和技术解决发动机加速不良故障,总结快速有效的维修思路和方案,提高团队工作效率并提出指导性的建议和意见,在以后在过程中遇到这个问题能够快速的解决。

三、课题进度计划:

1、XX.1.14-XX.1.15确定指导老师和论文题目

2、XX.1.14-XX.1.15完成开题报告并收集资料

3、XX.1.XX-XX.1.22确定论文大纲

4、XX.1.23-2.30调研实践、完成初稿

5、XX.2.31-XX.3.21指导老师审核修改论文

6、XX.3.22-XX.4.27完成论文

7、XX.5进行论文答辩

四、指导教师意见:XX

指导教师(签字):XX

日期:XX

备注:

1、以上内容各系部可根据专业特点作相应调整;

2、内容为小四号仿微软雅黑;

3、一式两份,系部自行存档。

机械论文开题报告 篇八

课题名称: 理论力学创新应用ZME型多功能实验台单自由度振动系统的测试

一、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科学和经济的发展,人才聘用的市场化,都对毕业生的实际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培养和训练毕业生的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是课题研究的基本目的。

机械振动是在日常生活和工程实际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也是整个力学中ZUI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机械振动指机器或结构物在平衡位置附近所做的“往复运动”。在工程中,存在着很多振动现象。如飞行器与船舶的振动、机床与刀具的振动、各种动力机械的振动等。机械振动降低了机器的动态精度和性能,机械振动会使机器产生交变载荷,这将导致机器使用寿命的降低甚至酿成灾难事故。共振现象是工程中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在共振区内振动都很强烈,会导致机器或结构过大变形,造成破坏。因此有效地进行振动隔离或减振设计,消除和抑制振动的消极影响,是机械振动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之一。研究机械振动的意义体现在发展振动理论、防范有害振动和利用有益振动等方面。

机械工业的技术水平和现代化程度极大地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技术水平。现代化的工业、农业、交通等各个领域的发展要求设计出性能更好的机械设备,由此导致机械振动力学的发展和研究。研究机械振动学的理论与方法,解释机械结构系统中各种复杂运动现象,实现大型复杂装备振动与噪声的有效控制,充分利用振动现象,是提升机械装备性能的重要手段,而机械振动系统测试是研究机械振动的重要手段。

机械振动测试是研究和解决工程技术中许多动力学问题必不可少的手段,可以用来求解机械结构的动力学参数:阻尼、固有频率等。其目的:一是寻找振源,减少或消除被测量设备和结构所存在的振动;二是测定结构或系统的动态特性以便改进结构设计,提高抗震能力。

研究机械振动是防范有害振动的迫切要求。工程中有大量的振动问题需要人们研究、分析和处理,特别是现代机械产品向着高速化、精密化、轻型化、微型化和大型化等方向发展,使得振动问题更加突出,对防范振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速化的机械产品设计中,为了满足高速化机械产品的设计质量,动力学分析方法从动态静力分析发展到动力分析和弹性动力分析。例如,汽车的高速化推动了对整车振动和传动系统振动与噪声的研究等。在精密加工领域,机械振动是影响加工质量和表面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严重时会影响系统的稳定性。

研究机械振动是振动利用工程的迫切要求。在许多行业,振动机器和仪器已经用来完成各种不同的工艺过程,如成形、筛分、整形、诊断等。电话机、谐振器、各部门使用的各种类型的振动机、医疗设备中的核磁共振、振动诊断技术等都是对振动原理的实际有利应用。对这些振动现象进行研究,找出其内在规律,并进行有效的利用,则会对社会产生重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目前振动利用工程学科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但仍然需要发展和开拓新的领域。

对机械振动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和水平,也有助于提高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提高生产效率。正因如此,机械振动系统测试实验在生产和科研等多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控制振动,将振动给人们带来的危害降至ZUI低,就需要我们了解振动的特性和规律,对振动进行测试和研究。

许多工程实际振动系统够可简化为单自由度振动系统来研究,它是研究复杂振动系统的基础。进行单自由度振动系统测试研究的ZUI终目的就是通过其来研究复杂振动,进行机械或结构的振动分析和振动设计,来控制振动的危害,利用有益的振动,合理利用机械振动特性,创造性地设计动力机械,造福人类,也是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研究机械力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研究单自由度振动系统振动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应用前景。

二、国内外机械振动理论的进展概况

(I) 机械振动概述:在机械动力学领域,机械振动理论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许多研究人员己经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并有许多成熟的理论技术己经应用到实际中,出现了大量的优秀的振动产品及技术成果。如机械表、光导纤维通信技术、医用CT、振动诊断技术、振动输送机、 振动筛、激振器及振动控制技术等。这些产品及技术主要应用于机械制造、地质、能源化工、核工业、土木建筑、海洋、航空航天、交通运输以及其它领域和各个技术部门。

对机械振动的研究起始于17世纪60年代对钟摆微振动机理的探索。在随后的两个世纪中,梁和板等结构件的振动是力学界研究的热门。20世纪初,人们关心的机械振动问题主要集中在如何避免共振,因次,研究的重点是机械结构的固有频率和振型的确定。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动机、发电机和汽轮机的出现,高速转子引起的振动问题变得突出起来。20世纪60年代,线性振动基本理论已经建立起来。20世纪30年代,机械振动的研究开始由线性振动发展到非线性振动。20世纪下半叶,非线性振动理论得到飞速发展。到20世纪中叶,线性离散系统的基本理论已经建立起来。20世纪50年代以来,机械振动的研究从规则的振动发展到用概率和统计的方法才能描述其规律的随机振动。

在ZUI近一个时期,科技工作者对许多非线性振动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定量研究或定性研究方面都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方法。特别是在近30年来,对混沌运动现象的揭示及对其展开的研究工作,被认为是当今科学领域的重大发现和重要成就之一。此外,随着自动控制理论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也为多自由度系统的计算和非线性振动系统的研究提供了技术基础,许多非线性振动问题可以借助数值计算与数值模拟方法予以解决使得非线性振动问题的解法向前推动了一大步。振动理论和实验技术的发展,使振动分析成为机械设计中的一种重要工具。信号分析方法,尤其是快速傅立叶变换的出现成为现代振动测试、故障诊断技术的基础。现代的振动测试技术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信号分析方法的出现而发展起来的。1988年,美国National Instruments公司提出了“软件即仪器”的概念,开启了虚拟仪器研究的先河。20世纪60-70年代专家系统出现,其首要目标就是用于基于振动检测的故障诊断。振动主动控制技术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80年代后已经进入蓬勃发展阶段,不仅取得了丰富的理论研究成果,而且成功应用于航天、土木及车辆结构的振动控制领域。

20世纪以来,迅猛发展的航空、航天、机械、车辆、船舶、土木、控制、通讯等工业,促使人们对机械、结构、电路中的振动现象进行深入研究。这使得线性时不变系统的振动理论形成了完整体系,非线性振动理论得到了很大发展,随机振动、流固耦合振动、振动与噪声控制、振动测量与系统建模、转子动力学、包装动力学等一批分支学科从无到有,形成了广大工程师可用来解决问题的振动学。

目前,线性振动理论的研究已经很成熟了,已经建立了完整的理论体系,为非线性振动,甚至是混沌的研究奠定了基础。非线性振动的研究工作已取得许多重要成果,并且已经解决了理论上和工程应用方面的诸多问题。但是还有很多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需要对其进行更深的研究。

国内振动研究概况:早在战国时期《庄子》就已经明确记载了共振现象。20世纪60年代初期,国内学者张阿舟同研究生联名发表《频率辨》论文,对单自由度粘性阻尼线性系统的各种特性频率:固有频率、自然频率、(位移)振幅共振频率和加速度振幅共振频率作了精辟的分析,从理论上澄清了它们各自的含义和特定的界限。

我国学者陈予恕院士是非线性动力学及其工程应用在中国发展的主要代表。他和加拿大学者W.Langford在1988年提出了C-L方法可求出整个参数空间中的周期解。该方法的理论意义在于:统一了世界文献对非线性参数激励系统似乎矛盾的结果,建立起系统分岔解的拓扑结构和系统参数之间的全面联系,从而突破了非线性振动理论发展的瓶颈。

我国学者朱位秋院士在1998年撰写的专著是当代关于随机振动的代表性著作之一。他关于非线性随机振动的研究构成了一个非线性随机动力学与控制的Hamilton理论体系框架,为解决工程中一系列非线性随机动力学与控制的关键问题提供了一整套全新而有效的理论方法。张广军等通过双稳Duffing 振子的随机共振及其矩方程的分岔之间的关系研究了随机共振的机制。

1999年,我国学者刘世龄、张佑启、陈树辉和徐兆四人提出了“强非线性振动的增量谐波平衡法和推广的摄动方法”。谢建华等建立了两自由度含间隙振动系统对称周期碰撞运动的Poincare映射方程。张天侠等在同步振动系统耦合效应研究中导出了系统形成同步的耦合条件,给出了振动同步系统结构参数设计和选择的工程方法。

(II)单自由度振动系统:任何一个实际的振动系统都是无限复杂的,为了能对之进行分析,一定要加以简化,并在简化的基础上建立合适的力学模型。在简化模型中,振动体的位置或形状只需用一个独立坐标来描述的系统称为单自由度系统。

单自由度系统是ZUI简单、ZUI基本的振动系统。其重要性,一方面在于在很多实际问题都可简化成一个单自由度系统,从而直接利用对这种系统的研究成果来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在于它具有一般振动系统的一些基本特性,是多自由度系统和连续系统乃至非线性系统振动理论和方法的基础。在理论分析中,利用它的直观、简单,可以把握振动系统的许多基本性质。

以弹簧一质量系统为力学模型,如图1所示,对研究单自由度系统的振动有着非常普遍的实际意义,因为工程上有许多问题通过简化,用单自由度系统的振动理论就能得到满意的结果。而同时对多自由度系统和连续系统的振动,在特殊坐标系中考察时,显示出与单自由度系统类似的性态。因此,揭示单自由度振动系统的规律、特点,为进一步研究复杂振动系统奠定了基础。

1、单自由度系统的无阻尼自由振动:是以正弦或余弦函数或统称为谐波函数表示的,以其静平衡位置为振动中心的简谐振动。

式(1)就是无阻尼自由振动的微分方程,是二阶常系数线性齐次方程。

系统周期: (2)

系统频率: (3)

系统固有频率: (4)

2、单自由度系统的有阻尼自由振动:在自由振动中,物块除受恢复力的作用外,还受到阻力的作用,振动过程中的阻力通称阻尼。产生阻尼的因素比较多,例如在流体介质中运动时,会产生介质的粘性阻尼(如空气阻尼、油的阻尼)等,总是有能量的散逸,系统不可能持续作等幅的自由振动,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振幅将不断减小。这种自由振动叫做有阻尼自由振动。有阻尼自由振动固有频率: 。有阻尼自由振动周期: ,阻尼自由振动的周期大于无阻尼自由振动的周期。

3、单自由度系统的受迫振动:在持续的外部激励作用下所产生的振动称为受迫振动。自由振动成分在阻尼作用下迅速衰减,振动的频率ZUI终取决于激励的频率。受迫振动包含瞬态振动和稳态振动,在振动开始一段时间内所出现的随时间变化的振动,称为瞬态振动。经过短暂时间后,瞬态振动消失。系统从外界不断地获得能量来补偿阻尼所耗散的能量,因而能够作持续的等幅振动,这种振动的频率与激励频率相同,称为稳态振动。

4、单自由度系统的自激振动:自激振动指在非线性振动中,系统只受其本身产生的激励所维持的振动。自激振动系统本身除具有振动元件外,还具有非振荡性的能源、调节环节和反馈环节。因此,不存在外界激励时它也能产生一种稳定的周期振动,维持自激振动的交变力是由运动本身产生的且由反馈和调节环节所控制。自激振动的频率基本上取决于系统的固有特性。自激振动与初始条件无关,其频率等于或接近于系统的固有频率。如飞机飞行过程中机翼的颤振、钟表摆的摆动和琴弦的振动都属于自激振动。

自激振动特征:

(1)振动过程中,存在能量的输入与耗散,因次其为非保守系统;

(2)能源恒定,能量的输入仅受运动状态,即振动系统的位移和速度的调节,因次其不含时间变量,为自治系统;

(3)振动的特征量,如频率和振幅,由系统的物理参数确定,与初始条件无关;

(4)自治的线性系统只能产生衰减自由振动,吴耗散时也只能产生振幅由初始条件确定的等幅自由振动,因次自振系统为非线性系统;

(5)自激振动的稳定性取决于能量的输入与耗散的相互关系。

机械振动主要研究内容及方向

1、机械振动研究的内容及方向

(1)确定系统的固有频率,预防共振的发生。随着机械设备性能的高速重载化和结构、材质的轻型化,导致现代机械的固有频率下降,而激励频率上升。因次,有可能使得机器的运转速度进入或接近机械的“共振区”,引发强烈的共振,从而破坏机械的正常运转状态,所以对高速机械装置均应进行共振验算,避免共振事故的发生。

(2)计算系统的动力响应,以确定机械或结构受到的动载荷或振动的能量水平。传统机械设计方法中,对机械运动分析与载荷计算是建立在刚性假定的基础上,按照静力学或刚体动力学方法进行的分析设计,此种方法面临现代机械轻型高速化趋势的挑战。而现代化机械设计方法正由静态设计向动态设计过度,考虑到机械结构的弹性分析机械振动载荷。

(3)研究平衡、隔振和消振方法,消除振动的影响。现代机器与仪器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高速和精密。高速容易导致振动,而精密设备却往往对自身与外界的振动有极为严格的限制。因次,对机械的减振、隔振技术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所以,隔振设备的设计、选用与配置、减振措施的采用也是机械动力系统研究的任务之一。

(4)研究自激振动及其他不稳定振动产生的原因,从而有效地加以控制。自激振动是一种恒定频率和恒定振幅的周期运动,与其他受周期性外作用激励的振动有本质区别。自激振动是有能源支持的非线性自治系统各个单元相互作用形成的稳态周期运动,是此类系统平衡状态失稳后的一种终极状态,描述其运动规律的数学模型都是非线性自治方程。对自激振动的研究必须解决两个基本问题:如果自激振动是需要的,就要研究如何得到所需频率、功率和波形的振动;如果自激振动是有害的,就要研究如何设法消除它。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相位关系和能量平衡。

(5)进行振动诊断,分析事故产生的原因及控制环境噪声。机械故障诊断理论与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学术界和工业界的日益广泛关注。在各种故障诊断技术中,基于振动分析判断机械工作状态、识别故障类型和位置、预测故障趋势的振动诊断方法占据着主导地位。振动诊断涉及两类基本问题,即故障分析与故障诊断。机械故障诊断,就是通过检测、提取、利用机械系统进行运行中所产生的相关信息,识别其技术状态,确定故障的性质,分析故障产生的原因,寻找故障部位,预报故障的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6)振动技术的利用。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振动存在着有利的一面,也存在着有害的一面。对于振动问题的研究,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振动现象为人类造福,如振动破碎、振动送料等都是振动正向应用的实例;另一方面,要系统分析机械设备止逆阀的振动机理,研究隔振和减振措施。

机械振动存在的理论与技术问题

1、机械振动理论在近年来虽然得到迅速发展,但仍有大量理论与技术问题等待人们去研究和探索:

(1)关于振动理论方面,目前线性振动理论发展较为完备,但非线性振动理论还有许多问题尚需解决。工程上的非线性问题常常采用简化的线性性化处理,或在计算机上进行分段线性化处理。在这方面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2)乘坐振动力学。一般固定式机械有较为规律的激励,研究较为成熟。为对于交通机械,如汽车、工程机械、舰船等,则受到的外界激励往往是随机激励,需要根据载荷谱来进行分析。因此对于这类机械的整体结构设计,悬架设计、座椅设计以及隔振与减振设计等方面引入随机振动理论,是一个广阔与重大的课题。

(3)计算机应用于动态模拟。动态模拟是在计算机上显示机械在各种参数与条件下的动态性能,从而实现在设计阶段预测与控制机械的动态特性,进而取代样机的中间试验,大大降低机器的成本与试制周期。

(4)振动疲劳机理的研究。许多机械零部件的疲劳破坏是因振动产生的。如何把振动理论与疲劳强度理论结合起来,是一个新的课题。

(5)有关测试技术理论、故障诊断理论,以及实用、有效、廉价的测试、诊断设备与技术研究,距离生产急需尚有相当距离。

(6)流固耦合振动是指流体流过固体时会激发振动,而固体的振动又会反过来影响流场与流态,从而改变振动的形态。工程上这类问题很多,如导线舞动、卡门涡振动、轴承油膜振荡等,在学术上也是一个崭新的分支,是一个急待研究与发展的领域。

三、课题的主要设计内容:

本课题主要设计单自由度振动系统测试,除了实验计算出系统的固有频率,还观察了解自由振动和自激振动的现象和特点,比较它们的不同之处。首先是绪论部分,提出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机械振动理论的研究现状,并且对相关的文献进行综述;接着对理论力学ZME-1多功能实验台进行了概述,叙述了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等。本次毕业设计的主要任务是:理论力学创新应用多功能实验台单自由度振动系统测试的完整设计及其相关计算以及绘图。主要设计内容如下:

1、理论力学ZME-1多功能实验台单自由度振动系统测试总体设计方案的分析与确定

2、单自由度振动系统测试实验方法的选择与实验装置

3、振动系统力学建模与实验原理

4、实验内容(自由振动和自激振动)及过程指导

5、实验数据分析、计算及总结

6、确定计算单自由度振动系统的刚度及固有频率参数,并完成设计和绘图工作

7、设计总结,外文翻译。

四、拟采用如下研究手段来完成此课题

首先,采用调研法,了解本课题。有计划、有目的通过网上和图书馆收集、阅读有关参考资料;了解国内外有关振动系统研究的ZUI新成果和单自由度振动系统测试的原理、内容等,并对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了解单自由度振动系统测试的原理、方法、存在的问题等,听取老师的意见,克服其中的技术问题,理论计算与实验数据比较,并写出开题报告。

综合上述收集到的相关资料、看到的此类实验以及设计任务书的具体要求,制定出初步的整体设计方案。

分析设计方案的优缺点,经指导老师指导后确定ZUI终设计方案。

根据设计任务书提供的主要技术参数及有关资料,设计实验原理方法、实验内容、实验步骤、实验分析,实验数据等主要参数。

完成全部图纸设计绘制和设计说明书的撰写工作,并提供给指导老师审阅。

进一步修改,并ZUI后成文完成全部设计工作,交给指导老师审阅定稿。

课题研究的条件:在我们学校现有的力学实验室,建立高压输电线单自由度振动系统模型,在ZME-1型多功能实验台上测试系统的变形,进而计算出系统的刚度和固有频率。

五、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预期结果

1、理论依据:

1)、建立的高压输电线单自由度振动系统模型。系统在不同砝码下拉下,会产生不同静变形。系统平衡时: 可求出系统等效刚度 (W是模拟高压输电线的半圆形模型的重量, 是系统的静变形)。则由 可计算出系统的固有频率。

2)、对实验室提供的自激振动系统模型的半圆形模型吹以与模型竖向振动方向垂直的气流,在模型后面的气流形成带有间隙漩涡的流线,即不连续的卡门漩涡。当漩涡频率与系统的固有频率接近时,会造成共振,即自激振动。

调整不同电压,可改变转速及风速,造成系统振幅不同,用相应的测量工具可测出转速、风速及振幅。同时还可观察自激振动现象,系统会剧烈振动。

2、预期结果:1)、系统在不同砝码下拉下,会产生不同变形,由此计算出的系统等效刚度,继而可以计算出系统固有频率。2)、随着电压的不同,则风机转速会不同,风速也不同,造成系统振幅亦不同。通过记录风速和振幅,画出振幅与风速间的关系曲线图,可以得到自激振动的振幅与风速之间的关系。可以观察分析自激振动与自由振动和受迫振动的区别。

六、完成课题所需工作条件(如工具书、实验、计算机等)及解决办法

1、工作条件

1)工具书:单自由度振动系统及其测试相关资料及书籍;

2)实验:校内的力学实验室,理论力学ZME-1型多功能实验台。

3)计算机:自己购买

2、解决办法

1)通过网上和校内图书馆获得工具书;

2)实验可以在校内的力学实验室里做,自己购买的计算机。

七、毕业设计(论文)进度计划

本毕业设计的阶段划分与进度安排如下:

第一阶段:第1 周~第2周 知识准备,收集资料,撰写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第3 周~第5周 撰写总论,制订毕业设计计划,外文翻译;

第三阶段:第6 周~第7周 拟出初步设计方案,确定总体结构方案设计;

第四阶段:第8 周~第12周 主要的设计计算及绘图;

第六阶段:第13 周 整理撰写说明书;

第七阶段:第14周~第15周 审查并修改说明书,准备答辩;

第八阶段:第16周 上交毕业设计资料及答辩;

八、参考文献

[1]李惠彬。振动理论与工程应用。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9):1-30.

[2]李有堂。机械系统动力学[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1-12,52-105.

[3]张海军,曹勤。工程机械动力学[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4(4):1-25.

[4]胡准庆。机械振动基础。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2):1-48.

[5]刘延柱,陈立群。非线性振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8):1-8,126-260.

[6]张策。机械动力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10):9-240.

[7]李有堂。机械振动理论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3-18,45-65,185-264.

[8]闻邦椿,刘树英,陈照波,李鹤。机械振动理论及应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5):1-60,294.

[9]李明成,陈建平,陶秋帆。扭转振动实验仪与单自由度系统振动实验。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宇航学院,2010(4):1.

[10]陈树辉。强非线性振动系统的定量分析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5,209-212.

[11] 张斌。 振动基础理论的发展与现状。松辽学刊,1997.7,第3期:91-94.

[12] 张策。机械动力学。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4-19.

[13] 郭应征,周志红。理论力学[M]。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384-404.

[14]闻邦椿,刘树英,张纯宇。机械振动学。1版。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11(8):1-56,183-209

大学开题报告 篇九

1、开题报告格式与开题报告写作技巧

开题报告是研究生毕业论文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指为阐述、审核和确定毕业论文题目而做的专题书面报告,它是研究生实施毕业论文课题研究的前瞻性计划和依据,是监督和保证论文质量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训练研究生科研能力与学术作品撰写能力的有效的实践活动。 《中国青年报》报道: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002级研究生所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仅有不到1/3的博士研究生获一次性通过,而78位硕士研究生,10人没获通过,仅有19人获一次性通过。这在复旦大学乃至于全国研究生教育的历史上“都很少见”。但据笔者了解,倘若以严肃的眼光审视目前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论文开题报告工作,可以说,管理部门、导师、研究生三者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认识不足的问题——视“论文开题报告为走过场”、视“论文开题报告为形式”。除思想上重视不足外,对毕业设计开题报告的撰写方法缺乏了解也是重要原因之一。鉴于此,笔者结合自己的管理工作体会,就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写法和技巧做一探讨。

1.1 1 毕业论文选题的原则

毕业论文选题一般要求满足以下原则:

①开拓性:前人没有专门研究过或虽已研究但尚无理想的结果,有待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或是学术界有分歧,有必要深入研究探讨的问题;

②先进性:硕士毕业论文要有新的见解,博士毕业论文要做出创造性成果;

③成果的必要性:所选课题应有需要背景,针对实际的和科学发展的需要,即应有实际效益或学术价值;

④成果的可能性:课题的内容要有科学性,难易程度和工作量要适当,充分考虑到在一定时间内获得成果的可能性。

以上要求说明,毕业论文题目不是给定的,而是研究出来的,只有在对所研究领域的过去、现在的研究资料等信息进行全面把握、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够确立满足以上“四性”要求的选题,从而为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论文奠定坚实的基础。无论是结合导师已有科研任务的选题,还是自选课题,选题之前的“信息积累”与“发现问题”均是研究生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尽管导师已完成了以上过程,但导师并不能替代研究生,这就是研究生学习、研究的独立性要求。

2、开题报告的内容与撰写要求

开题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题目、立论依据(毕业论文选题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案(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过程、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点)、条件分析(仪器设备、协作单位及分工、人员配置)等。

2.1 开题报告——毕业论文题目

题目是毕业论文中心思想的高度概括,要求:

①准确、规范。要将研究的问题准确地概括出来,反映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反映出研究的性质,反映出实验研究的基本要求——处理因素、受试对象及实验效应等。用词造句要科学、规范。

②简洁。要用尽可能少的文字表达,一般不得超过20个汉字。

2.2 开题报告——毕业设计立论依据

开题报告中要考虑:

① 毕业论文的选题目的与意义,即回答为什么要研究,交代研究的价值及需要背景。一般先谈现实需要——由存在的问题导出研究的实际意义,然后再谈理论及学术价值,要求具体、客观,且具有针对性,注重资料分析基础,注重时代、地区或单位发展的需要,切忌空洞无物的口号。

② 国内外研究现状,即文献综述,要以查阅文献为前提,所查阅的文献应与研究问题相关,但又不能过于局限。与问题无关则流散无穷;过于局限又违背了学科交叉、渗透原则,使视野狭隘,思维窒息。所谓综述的“综”即综合,综合某一学科领域在一定时期内的研究概况;“述”更多的并不是叙述,而是评述与述评,即要有作者自己的独特见解。要注重分析研究,善于发现问题,突出选题在当前研究中的位置、优势及突破点;要摒弃偏见,不引用与导师及本人观点相悖的观点是一个明显的错误。综述的对象,除观点外,还可以是材料与方法等。 此外,文献综述所引用的主要参考文献应予著录,一方面可以反映作者立论的真实依据,另一方面也是对原著者创造性劳动的尊重。

2.3 开题报告——毕业设计研究方案

开题报告中要考虑:

① 研究的目标。只有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才能保证具体的研究方向,才能排除研究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干扰。

② 研究的内容。要根据研究目标来确定具体的研究内容,要求全面、详实、周密,研究内容笼统、模糊,甚至把研究目的、意义当作内容,往往使研究进程陷于被动。

③ 研究的方法。选题确立后,最重要的莫过于方法。假如对牛弹琴,不看对象地应用方法,错误便在所难免,相反,即便是已研究过的课题,只要采取一个新的视角,采用一种新的方法,也常能得出创新的结论。

④ 研究的过程。整个研究在时间及顺序上的安排,要分阶段进行,对每一阶段的起止时间、相应的研究内容及成果均要有明确的规定,阶段之间不能间断,以保证研究进程的连续性。

⑤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对可能遇到的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关键性困难与问题要有准确、科学的估计和判断,并采取可行的解决方法和措施。

⑥ 创新点。要突出重点,突出所选课题与同类其他研究的不同之处。

2.4 开题报告——毕业设计条件分析

突出仪器设备等物质条件的优势。明确协作单位及分工,分工要合理,明确各自的工作及职责,同时又要注意全体人员的密切合作。提倡成立导师组,导师组成员的选择要充分考虑课题研究的实际需要,要以知识结构的互补为依据。

以上就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之构成要素的撰写进行了简要的介绍。要写好开题报告,除了掌握必要的开题报告的写法之外,笔者认为,思想上一定高度重视,平时要勤动笔,并善于学习借鉴他人开题报告的优点。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篇十

课题研究的目的,应该叙述自己在这次研究中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想要得到的结果。比如我校叶少珍老师指导的“重走长征路”研究课题,在其研究目标一栏中就是这样叙述的:

1、通过再现长征历程,追忆红军战士的丰功伟绩,对长征概况、长征途中遇到了哪些艰难险阻、什么是长征精神,有更深刻的了解和感悟。

2、通过小组同学间的分工合作、交流、展示、解说,培养合作参与精神和自我展示能力。

3、通过本次活动,使同学的信息技术得到提高,进一步提高信息素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10篇《课题开题报告》,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300 2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