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论文内容优秀10篇

发布时间: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10篇《茶文化论文内容》,如果能帮助到亲,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茶文化论文 篇一

在中国茶文化中,处处贯彻着和谐精神。宋人苏汉臣有《百子图》,一大群娃娃,一边调琴、赏花、欢笑嬉戏,一边拿了小茶壶、茶杯品茶,宛如中华民族大家庭,孩子虽多并不去打架,而能和谐共处。至于直接以《同胞一气》命名的俗饮图,或把茶壶、茶杯称为“茶娘”、“茶子”,更直接表达了这种亲和态度。

中华民族亲和力特别强,各民族有时也兄弟阋墙,家里打架,但总是打了又和。遇外敌入侵,更能同仇敌忾。清代茶人陈鸣远,造了一把别致的茶壶,三个老树虬根,用一束腰结为一体,左分枝出壶嘴,右出枝为把手,三根与共,同含一壶水,同用一支盖,不仅立意鲜明,取“众人捧柴火焰高”、“十支筷子折不断”、“共饮一江水”等古意,而且造型自然、高雅、朴拙中透着美韵。此壶命名为“束柴三友壶”,主题一下子被点明。

中国历史上,无论煮茶法、点茶法、泡茶法,都讲究“精华均分”。好的东西,共同创造,也共同享受。从自然观念讲,饮茶环境要协和自然,程式、技巧等茶艺手段既要与自然环境协调,也要与人事、茶人个性相符。青灯古刹中,体会茶的苦寂;琴台书房里体会茶的雅韵;花间月下宜用点花茶之法;民间俗饮要有欢乐与亲情。从社会观说,整个社会要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友谊。

茶壶里可装着天下宇宙,壶中看天,可以小中见大。中国人也讲斗争,但斗的目的是为求得相对稳定与新的平衡。目前,世界面临着残杀、战争和自然环境的大破坏、大污染,中国的茶道精神或许能给这纷乱的世界加些清凉镇静剂。据说,英国议会中开会,怕议员们吵起来,特地备茶,以改善气氛。这大概是中国茶道精神的延伸。中国这几年搞改革开放,开始青年人觉得西方文化有刺激性,向往摇滚乐、咖啡厅。搞了几年,还是觉得平和、清醒为好。于是又想起了中国的茶,想起了茶会中那安定、祥和的气氛。中国人讲“人之初,性本善”,中国茶道或许会更多唤起人类善的本性。地球这样小,外星纵有适于生存的地方,起码现在还没找到。既然如此,还是多一点茶人间的友善为好。可能这正是中国与东方茶事大兴的原因之一吧。

至于直接以《同胞一气》命名的俗饮图,或把茶壶、茶杯称为“茶娘”、“茶子”,更直接表达了这种亲和态度。

茶文化论文 篇二

摘要:中国是茶的故乡。在中国,种茶、饮茶的历史都非常悠久,茶已经不再单纯的是一种饮料,而在饮茶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并由茶文化衍生出了一系列书画、文学等艺术作品。本文旨在研究中国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历程,以及茶文化在各个时期所表现出的文化形态。

关键词:茶、文化、发展历程

关于茶的起源现在在学术界还是众说纷纭。《尔雅》中的“释木篇”和“释草篇”中都有“荼”字(据考证这里的“荼”是指古代的茶),前者指木本的茶树,后者指草本的苦菜,所以很多学者认为茶最初的作用是被当作菜吃。也有学者认为茶起源于上古的神农氏,《神农百草经》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之说,当为茶叶始为药用。对于茶的起源人人言殊,莫衷一是,但饮茶饮茶的开始大致可认为开始于神农时期,陆羽《茶经》卷下《六茶之饮》中提到“茶指为饮,发乎神农”。

晋代随着茶叶生产的较大发展,饮茶文化也更加体现出来了。到了南北朝时期,饮茶进一步普及,饮茶在民间进一步发展过程中,也逐渐被赋予了浓浓的文化色彩。与美酒佳酿相比,通常的茶叶价格便宜,为多数人所能够承受,故很早人们就用茶叶招待客人表示俭朴。著名的就是晋代陆纳以茶果招待卫将军谢安,他侄子认为不妥,端出早已准备好丰盛酒席。事后,陆纳打了侄子40大板,责怪他破坏了他的清廉名声。《晋书。桓温传》记述:“温性俭,每宴唯下七奠,伴茶 而已。”也是以茶果表示俭朴。可见在东晋,南方的饮茶已经很普遍了,并且茶被用来以示清廉。后来,因为茶叶生产的发展以及饮茶的普及,各种茶叶和茶事的美学内涵也引起了当时文学家们的注意,在他们的作品中得到了不少反映。如左思的《娇女诗》、张载的《登成都楼诗》、杨炫之《洛阳伽蓝记》等都从各个方面对饮茶和茶事做了描述。在两晋南北朝茶叶有了一定的种植面积,茶俗进入日常活动,加之文化雅士将之升华,茶从简单的饮品被赋予了文化品味,中国茶文化在此阶段逐渐萌芽。

唐代是中国茶文化的正式形成期。茶文化的形成与唐代的经济、文化、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唐朝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长安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此外佛教的发展,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禁酒措施从不同层面对茶文化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最终促使唐代成为“我国茶叶和茶业发展史上,一个划时代意义的重要时代”。在唐代,对茶文化做出突出贡献的一个人物是陆羽,陆羽在长期的茶事实践活动中,呕心沥血,写成世界上第一本茶学专注《茶经》,它是总结唐朝以及唐朝以前茶叶生产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茶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它既是茶的自然科学著作,又是茶文化的专注。陆羽《茶经》的问世成为茶文化形成的里程碑,极大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他所确立的朴素自然茶美学观点,倡导的以“和”为核心的茶道精神,指引了无数爱茶之人,受到众多茶人的追崇。唐代著名诗人无不饮茶,有些人把饮茶与吟诗有机联系起来,文人吟诗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茶道茶艺、茶性茶德、茶情茶谊、茶俗茶礼、茶事史诗等,对茶树生态环境、造茶技术、煮饮技艺、名茶、贡茶、茶政贸易都有描写。其中有不少佳作,影响深远,其中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一诗堪称千古绝唱。此外,唐代时茶具已经与食器、酒器分离形成了专用器具。陆羽《茶经-四之器》详细记载了二十四种茶用具,据其记载当时茶具已成为饮茶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器具,对茶的色、香、味的体现至关重要。

中唐以后,贡茶品种与数量大增,丰富的贡茶,既满足了朝廷饮用的需要,又可进行各类赐茶。“四镇之乱”和长期的军阀割据加深了唐朝政治、经济危机,为了解决严重的财政困境,唐朝统治者加剧了搜刮民财,建中三年(782),户部侍郎赵赞于诸道水陆要冲征收商税,“每贯税二十文,竹、木、茶漆皆是什税一”,以充盈国库,赡济军资。四镇之乱结束后,罢黜了茶叶等项杂税,尽管当时征收茶税只是权宜之计,但是开了征收茶税的先例。德宗贞元九年(793)茶税被列为国家财政收入

“茶兴于唐、盛于宋”这一时期,茶已经成为“家不可一日无也”的日常用品。茶叶产品开始由团茶发展为散茶。打破了团茶、饼茶一统天下的局面,同时出现了团茶、饼茶、散茶、末茶。早在宋太祖赵匡胤即位时,宋代宫廷已经设置了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皇帝常以赐茶的方式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甚至恩赐国外使节以示友好。大观元年,宋徽宗赵佶亲著《大观茶论》一书,全书共二十篇,对北宋时期蒸清团茶的产地、采制、烹试、品质、斗茶风尚等均有详细记述。宋代时,实行重文轻武的治国方针以及政治原因,品茶与泼墨成为文人休闲生活的重要内容,究其原因,苏东坡做了最好解释:“上茶妙墨俱香,是其德同也;皆坚,是其操同也。譬如贤人君子黔晰美恶不同,其德操一也”文人往往借品茶清心,泼墨抒情,寻找心灵寄托。诸如徐铉、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洵、黄庭坚等文学家都好茶,诗人做茶诗,书法家做茶贴,画家绘茶画,文人著茶书,各种茶文艺作品纷纷面世,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当时的茶事活动。

到元明代,中国传统的制茶方式已经具备,同时更多的文人置身于茶,茶书、茶画、茶诗不计其数。张源的《茶录》、陆树声的《茶寮记》、以及唐寅的《烹茶画卷》和《事茗图》等传世作品诞生。

到了清代,中国茶文化发展更加深入,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例如清末民间,城市茶馆兴起,并发展成为适合社会各个阶层所需的活动场所,它把茶与曲艺、诗会、戏剧和灯谜等民间文化活动融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茶馆文化”,“客来敬茶”也成为寻常百姓的礼仪美德。实际上,明清时品茶所“返朴归真”“天地人相融”境界正是陆羽倡导的“精行简德”、“和”一脉相承。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和扶持茶叶生产发展的政策和措施,茶叶生产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全国有20个省、市、自治区产茶,产量逐年增长,出口不断递增。特别是近二十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繁荣发展,国人生活水平提高,饮茶量不断增长,茶与生活的结合更为多样化,中国茶文化有了飞速发展,凸显蓬勃之势。茶文化繁荣彰显重要地位。

在当今社会生活中,无论是民间探亲访友,还是开座谈会,甚至国际交往中,清茶一杯,简单高雅,茶所具有的广泛亲和力得到广泛认同,茶以及茶文化在国人以及外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愈来愈重要。

中国茶文化是经过数千年发展演变而形成的独特的文化模式,如今的茶文化包含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并涉及中国的文学、哲学、禅宗等多门学科。经过数千年的百转轮回,中国茶呈现出了它千年来所有的文化密码,在漫长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沉淀出了独特的深沉和凝重。同时,茶文化的丰富和广袤也为灿烂的华夏文化增添了浓重的一笔。

茶文化论文 篇三

摘要:茶文化起源于中国,在中国有4700多年的历史,在世界文化长廊中绽放着耀眼的光华。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到来,各国之间的文化往来也更加紧密,近些年来,中国茶文化在世界文学领域的影响,为更多学者所关注,尤其是英美文学的影响,多年来一直是文化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本文就以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的茶文化进行几方面分析,并以小说《吃碗茶》为例,对茶文化在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的影响进行剖析。

关键词:茶文化;华裔美国文学;影响;吃碗茶

华裔小说《吃碗茶》在华裔美国文坛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它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小说的整体架构与内涵具有浓郁的中国式家庭小说特点,而同时作品中的很多细节,又展现出了很多西方文学的特色,尤其是其中有关茶文化内容描写,完美地整合了中西方国家的文化。《吃碗茶》最大的'特点,就是以中国传统文化“茶”这一意象入手,展现了作者对当时自己的境遇以及自己所处的这个阶级的态度,可以说是华裔美国文学中不可多得的佳作,它对世界茶文化交流与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

1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的茶文化

所谓的华裔美国文学,就是具有美国国籍的中国作家所创作的作品,这些人有的是长期生活在美国,有的是对美国文化比较了解,他们是世界文学领域中比较特殊的一个群体,为世界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美国华裔文学在上个世纪的中叶渐渐兴起,这个时期美国华裔文学发展十分快速,并且人们对华裔美国文学的认可度很高,当然也有众多优秀的作品流传下来。那么如果说到华裔美国文学中的茶文化,就不得不提到《吃碗茶》这部作品,它是,美国华裔作品中对中国元素诠释最好的文学作品之一,其作者为朱路易。与《吃碗茶》一样,所有的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中的茶文化,基本都是以“茶”这个元素为线索,并通过各种茶事,展开情节,最终展现人物关系、作品内涵。茶文化的起源是中国,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神奇的地方在于,不管是美国、英国还是荷兰,很多欧洲国家对于茶的喜爱,甚至远远超过了中国人,并且在长期的文化融合以及发展过程中,这些国家也渐渐形成了具有本国特色的茶文化体系,这当然也为华裔美国文学奠定了优良的文化土壤。

2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茶文化的具体体现

以《吃碗茶》这部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为例,对其中的茶文化进行研究,通过“以小见大”的视角,为人们展现我国茶文化对华裔美国文学的影响:

2.1家庭小说的架构与伦理

首先,按照故事的整体架构可以发现,《吃碗茶》是一部刻画家庭琐事以及人物关系的小说,主要涉及两个家庭,一个是王化基一家三口、儿子宾来和美爱的小家庭以及宾来伯父王竹庭一家。对于华人大家庭来说,最具代表意义的制度包括两种,一种是实行了家长制管理模式,另一种是实行了堂会制度的管理模式。小说的线索以儿女情长、家庭婚姻的状况着手,通过对家庭中琐碎小事的细节描写突出生活中的种种困境与生活的艰难。其中最让人难忘的暴力场面,当属王化基割了阿桑的一只耳朵。通过局内人看待事情的角度,对华裔社区中的生活琐事、日常行为等情况进行描述,充分的体现了雷庭招心思的缜密。将主要的视角放在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上,也许有以下一点原因:首先,利用人们对生活中家庭的重视,还有家庭小说在中国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中的地位,从而对我国的“家国”传统精神进行弘扬。在《中国文化导论》中曾经提到关于家庭的概念,其中阐明了家庭是中国文化的基石,丰富的家庭文化汇聚了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直到今天,仍有颁布论语治天下的理论,可见儒家经典的典籍对现代生活具有着非凡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与此同时更注重于忠孝仁义等道德礼仪的养成,这点在阅读了《吃碗茶》之后就会有明显的感受。然后,利用书中虚拟人物的一言一行,讲述了关于“孝悌仁义忠恕”等儒家伦理的观念。之所以将家庭作为书写重点,主要还是家庭生活存在普遍性与大众性,读起来更加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利用家庭文化情况去表明自己对社会的一种态度问题,利用潜移默化的书写家庭小说去反衬对生活中不公的不满,并折射出华人在美国所受到的压迫和所处的困境。通过对小说的总结,人们发现,作者书写的小说虽然围绕华人的日常生活,但是还是想通过两代人之间思想观念的差异来表现传统文化与西方价值的格格不入。其次,中国人对于家和乡土之情非常注重,视其如自身血液一样重要。中国人不想自己被视为工具,所以对家与家庭生活的概念才更加重视。因此,小说中对人物的描写有时显得有些戏剧化,看似滑稽却是对生活的真实写照。比如主人公虽然是一个“有家室的人(familyman)”,虽被戴了绿帽子,可是为了保持家庭的完整却依然决定退步和忍让。小说出现的时间段,正是单身汉走向家庭温暖的重要时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对于设定的不平等“排华人法”,使得华人不得已忍受了多年的单身汉生活,扮演着单身汉父亲与缺席的丈夫等角色。无论是在肉体的折磨或是在精神的打击上,都是一般人难以承受的。这也对华人的下一代造成了恶劣的影响,新一代的年轻人对于“家”的概念更加重视,了解其中心酸和痛苦的他们,懂得感恩于珍惜此刻的来之不易。作者在这个时机利用家庭书写小说,对华人的历史重大转折时刻进行记录,是一次挑战之举,更是深谋远虑、审时度势之举。小说中有几个比较鲜明、呆板、固执的角色,读起来让人有些气愤的同时,又对生活的不公产生抱怨。对于固有伦理的墨守成规,使得父亲王化基成了封建家长的典型代表。他时刻牢记“本分(du-ties)”。虽然自己不论是在作为别人的丈夫方面,或者是作为父亲方面都非常失败,可还是喜欢拿“本分”说事,同时要求所有人做事要有规矩,不可以鲁莽任性。小说中时刻穿插着关于“本分”的描述。比如:本想尽早与妻子团聚,却时刻拿生意忙当作借口,这种对生意的本分使得他与妻子始终见不到面。还有,他作为父亲,认为儿子需要尽早结婚成家,认为这是自己应尽的、神圣而不可侵犯的义务,同时将儿子要尽早传宗接代也列为“本分”的范畴,真让人哭笑不得。宾客与父亲王华基的想法一致,主张“尽本分”是子女必须遵守的义务。这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服从和妥协,不具有有价值的实际意义。他们那一代人严格按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言听计从,宾来不敢有半点违反,这是一种盲从,是社会制度的一种悲哀。论语中也将“孝敬父母,敬爱兄长作为仁爱的根本”。这时的宾来已经来到了美国,作为年轻人的他,对美国的文化也有一定的了解,思想上也有所变动。主要是不再受重男轻女的固有思想束缚,毕竟在美国女孩也同样受到宠爱。虽然在思想上有变动,但是宾来还是保留着浓厚的中国文化气息,趋于顺从现实与传统的一面。小说将宾来和其父子关系作为主线,遵循了“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道德理念,这都体现了中国式家庭小说的特有伦理内涵。

2.2“在路上”小说的故事情节

将“中国性”展现的淋漓尽致的华裔美国作家,可以说是与生俱来就有这种本领。比较典型的《吃碗茶》小说,讲述了中国式的家庭关系,同时也融入了西方“在路上”小说的特征。利用中西方文化的结合,使得故事的背景和起因,都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小说中描写的情节主要是人们迁徙和流浪的生活,伴随着精神的巨大压力,有些人甚至会出现精神出轨与漂泊的情况,对生活的无奈和斗志的丧失成了小说的主线。这里生活的人们有短短几天的,也有长达几十年的,而之所以选择背井离乡的搬迁,有的出自自愿,更多的是被迫旅行。文中关于搬迁从水路写到陆路再到航空,采取的方式全面,参加的人物复杂。这部小说讲述的是华裔美国人流亡的故事,对于生活中的真实写照,比如孤独、许诺、失信、婚姻以及背叛等故事的描述。其中还讲述了一位英雄的事迹,他搬离故土毅然选择流亡生活,在异国他乡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这部小说主要讲述的还是关于“流亡”、“流浪”和“在路上”的故事。还有,宾来虽然暂时摆脱了小家庭的束缚,拥有了独立的思想,可是还是要在众多华人的生活环境中生存,他利用自己的方式迎接来自西方的文化,从而成长进步。总之,小说《吃碗茶》出版于1961年,作者是美国的作家雷庭招。小说的内容主要以移居美国的中国人生活作为根基,描述的是当时美国的唐人街中华人的生活状态。通过对小说的结构与讲述的道理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这其实是一部关于中国式家庭生活的介绍。通读全文还可以发现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这部小说不但讲述了关于吃茶的事,而且还融入了部分西方的文学特色,其中不乏有几分流浪汉小说的描写风格。利用时隐时现的“在路上”情节,体现出物质上的窘迫以外,还伴随着精神上的孤独。由于生活的无奈,多数人物选择从“家庭”走到“路上”,虽然有些也是处于自愿,但更多的还是迫于生活的压力。利用巧妙的记录描写了家庭小说与“在路上”等流浪小说之间的联系。回归了“成长”与“归宿”的主题设定,同时也阐明了年轻人的成长经历和做为弱者的女性觉悟。关于小说中内容的描写,一方面是对中西方元素的融合,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真实情感,在这两点上倒是可以值得相信的。小说中的华人以及典型人物宾来多次的更换工作,多次的搬家,让读者阅读的同时思考不同旅程带给人们的弊端。宾来以及妻子对婚姻的不忠诚,是精神上的“出轨”行为。同时伴随着作者故意隐藏的关于王华基的妻子李氏长达二十多年的心灵流浪行为,更值得人们唏嘘。结束语茶文化在文学领域的渗透、影响,直接推动了文学的发展,也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内涵。本文仅以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为范围,通过对典型作品《吃碗茶》的解析,研究了茶文化的独特魅力,希望能够为相关的文学爱好者以及作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参考文献

[1]赵文书。华裔美国的文学创新与中国的文化传统[J]。外国文学研究,20xx(3):69-75+172-173.

[2]蒲若茜。“越界”与“回归”———20世纪末华裔美国文学的主题演变[J]。中国比较文学,20xx(2):90-102.

[3]吴冰。华裔美国文学中的翻译问题[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xx(1):12-20.

[4]文晶。华裔美国文学研究———一个尚待拓展的领域[D]。黑龙江大学,20xx.

[5]吴冰。华裔美国文学的历史性[J]。外国文学研究。20xx(7):34-35

[6]陈祖群,肖宝凤。对话:北美华人文学中的汉语文学与英语文学[J]。华文文学。20xx(9):36-38.

茶文化论文 篇四

摘要:儒家思想在我国传统哲学思想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在两千多年的发展中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行为习惯、思考及生活方式。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在形成之初,就开始与儒家思想碰撞交融,一方面吸收了儒家思想中“中庸和谐”的哲学思想,赋予了饮茶者平和适度的心态和价值取向。另一方面吸收了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人生观,赋予了饮茶者积极乐观、勤俭奋斗的进取心。当然,这仅是从宏观层面来分析和归纳,茶文化中的儒家思想,更体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礼仪、待人接物、婚丧嫁娶等多个方面。

关键词:茶文化;儒家思想;中庸和谐;审美取向

茶的故乡在中国,茶文化更是从这里发源。茶文化在魏晋南北朝初步形成,随后便开始与一些哲学思想或宗教理论进行融合,如儒家、道家、佛教思想等。

这其中茶文化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最深。儒家思想赋予茶文化内在与外在的双重内涵,既注重茶礼、茶事活动等方面的和谐之美,又注重人们行为方式和人生价值观念的中庸之美。

1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理念在茶文化中的体现

“修齐治平”理念是儒家文化十分重要的内容,展开说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思想十分注重“修齐治平”,讲究人们要想有所作为,为天下为国家干出一番事业,就要先“治其国”,而欲治其国,则要先把家治好,所谓“齐其家”也。而要把家治理好,就要先做好自己,也就是“修其身”。茶文化在形成初期,恰好赶上统治者推崇儒家的历史时期。

而茶文化的自然特质和精神内涵,与儒家思想的“修齐治平”理念不谋而合,因此古代饮茶者尤其是那些喜欢饮茶的文人墨客和哲学家,将两者进行充分的融合。

1.1茶文化中的“修身”思想

儒家思想中所谓的修身,其实是“身心兼修”,一方面要提高个人外在的修养,如礼仪、文明,让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彬彬有礼。另一方面是要提升个人内在的修养,如道德水准、理想抱负、价值理念、审美取向等,使自己的内心散发出沁人的芬芳。

而在这一点上,茶文化与之十分契合。茶是自然的产物,具有质朴清净、超脱深远的自然特性,以及静心提神、醒脑祛毒的物理功效。因此,两者在“修身”方面的结合可谓是“一拍即合”。自古至今,中国饮茶者无论是自己独酌,还是与友人共饮,都试图通过茶这一载体,去让自己的内心变得平静而明亮,让自己的思想变得清醒而开阔。

一方面,会“三省吾身”,通过饮茶去反思自己的过错,去思考人生的意义,追求一种真善美的精神境界。另一方面,受到儒家礼仪文化的深刻影响,茶文化的“修身”更会表现在人们的日常行为当中,让人们用更加友善的态度去面对他人,用更加包容豁达的心态去面对整个社会,以及自己暂时的失意与挫折。

1.2茶文化中的“齐家”思想

儒家思想中的“齐家”,主要指的是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和谐、团结与和睦。在两千余年的发展中,茶文化吸收了这一方面的思想内涵,并将其融入到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家庭生活当中。

比如说,中国人几乎家家都备有茶叶,在一日三餐后,主人会沏上一壶茶,一家人团坐在一起,一边饮茶,一边看着电视,或是一起聊聊家常,无比温馨。

而在饮茶时,晚辈会主动给长辈续茶、敬茶,展现了对老人的关心和孝敬,这是茶文化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体现。另外,在结婚时,男方在迎接新娘前,会恭恭敬敬给二老敬上一杯茶,一是感谢父母养育之恩,二是表示儿子已长大成人。

在婚礼后,新人还会共饮和合茶,以此来表达夫妻双方的举案齐眉和相互尊重。现在,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中国很多家庭的成员都是白天忙着上班奋斗,晚上回家吃完饭后都是各玩各的,有的看电视,有的玩游戏,有的玩手机。那种传统的饮茶习俗渐渐淡去。

时间长了难免会让家庭的氛围变得不再那么温馨。因此,今后我们应当找寻那种传统的家庭氛围,充分发挥茶文化中“齐家”思想的力量,用茶将家庭成员的心紧密联系起来。如此,不仅能够让孩子从中感受到家的温暖,并通过聆听老人的教诲,去更好更快地成长。同时,更能让老人拥有一个更加幸福而祥和的晚年生活。

1.3茶文化中“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理念

儒家思想中“治国平天下”是中国传统士人最高的人生追求和目标,而中国茶文化同样吸收了这一理念。一方面,茶文化的治国平天下体现在饮茶者的身上。

饮茶者通过饮茶,可以让自己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而辽远,不再局限于个人的一得一失,也不再拘泥于日常中的鸡毛蒜皮之事当中,而是会树立起远大的抱负。

当他们遇到暂时的挫折和失败时,茶文化同样会让他们变得平和而豁达,鼓起斗志,砥砺前行,为社会为国家做出一番事业。

另一方面,茶文化的治国平天下还体现在国家的政策上面。茶叶与盐一样,自古就在国家的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国家出台什么样的茶叶政策,事关社会和国家的稳定和谐。

譬如说,唐文宗时,江南某官员制定了苛刻的榷茶政策,导致民间怨气沸腾,激发了社会矛盾。

而南宋建炎年间,成都通过变革茶法,缓解了茶农的负担,让他们有了更多获得感,让社会变得和谐而稳定。

而始于唐代的茶马互市,更是茶文化治国平天下思想的重要体现。与酷爱饮茶但是却不生产茶叶的少数民族进行茶叶与马匹的贸易,一方面能够满足游牧民族对茶叶的需求,让他们仰仗于中原王朝,使双方关系友好而和善,避免发生战乱。

另一方面,则能满足中原政权对于优良马匹的需求,增加国家的军事实力,为人民的安居乐业提供更加强大的国家力量。

2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在茶文化中的体现

说到“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有些人会觉得这是道家思想,其实不尽然,天人合一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无论是道家还是儒家都对此有系统的阐释,并且呈现出不尽相同的理论特色。

在道家眼中,天便是自然,是万物之道,而人则是其中的一份子。

其一方面强调人要顺从自然,要尊重自然,要把自己的行为放置于自然中去,用万物之道去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另一方面强调要解放人性,打破那些加在人身上的藩篱,让人们回归自然,从自然中感悟人生之真谛,最终达到“万物与我为一”的层次。而在儒家看来,天则是道德观念和处世原则的本原,做人做事要顺从这个根本,要有道德原则,不能被名利、财色及各种贪欲所诱惑而偏离了人生“主航道”。儒家要求人们要摒弃那些杂七杂八的欲望,拨开笼罩在眼前的各种迷雾,“求其放心”,最终达到一种能够自然而然去履行道德原则的境界,无论是在他人面前,还是独处之时都要如此。

孔夫子所言“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正是如此。从古至今,儒家“天人合一”的理念深深影响了我国的政治、社会、民俗等众多方面。同样,儒家“天人合一”理念更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是自然的产物,无论是其外形、颜色,还是内在的茶性、口感,无不彰显着大自然的特质。

中国茶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一是表现在物质层面上,影响着采茶者和饮茶者的采摘、生产、饮用习惯。

比如说,茶农在采茶时间的选择上,会顺从和尊重茶叶的生长规律以及气候特点,正如古书记载“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讲究?就是因为清明之际茶叶还尚嫩,其味道还没有充分形成,如果采摘,口感会略显单薄。而立夏之际茶叶已经老去,味道已经散发大半,如果此时采摘则晚矣。而谷雨前后,正是茶叶成熟之际,彼时雨水众多,能够很好地激发出茶叶的味道,此时采摘,茶叶无论是从外观、形状、口感等方面都是最佳。这就体现出中国茶文化尊重自然、顺从自然的“天人合一”理念。

另外,在物质层面上,还体现在茶事活动中对茶具、茶壶的选择之上。譬如说,饮用绿茶,人们会选用青花瓷茶具,绿茶的碧绿清澈,与青花瓷相得益彰,呈现出一种和谐之美。而饮用红茶时,人们多选用紫砂茶具,红茶颜色之浓郁,口感之醇厚,与紫砂茶具十分吻合,同样能够呈现出一种和谐之美。这体现出的茶文化中那种源于儒家思想的恰如其分的中庸和谐理念。

中国茶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表现在精神层面上。

自古以来,我国的饮茶者都注重“尚中贵和”的精神理念,在为人处世上,秉承一种适中而恰当的态度,既不过,也不缺。如《中庸》所言:不偏之谓中,不倚之谓庸。其核心要义是一言一行都要恰如其分,不说过头话,不做过头事。

在与他人发生矛盾时,要以礼节情,以理服人,从而达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相处,并要以此为基本遵循,在社会生活中建立起一套等级分明、井然有序的伦常体系。儒家的这些思想,在茶文化中比比皆是。比如说,中国老百姓在发生邻里纠纷时,往往会有德高望重之人前来说和,摆下茶宴,通过饮茶来化解矛盾、重归于好。

又比如说,中国人饮茶之时,往往会先给客人、前辈敬茶,这是儒家秩序观的体现。再比如说,茶文化认为饮茶少则燥气升,易上火,而饮茶过多则体内湿气聚集,让人阳气减少。因此茶文化强调饮茶也要适度,要适量而不过不缺,达到身体的阴阳中和。

3儒家“厚生爱民”思想在茶文化中的体现

儒家思想注重要爱民敬民,要求统治者要遵循“仁政”、“王道”以及“礼制”。无论是孔子的“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还是孟子的“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都深刻地体现了儒家思想那种“厚生爱民”的民本思想。除了要求统治者要爱民敬民外,儒家思想还强调天下众生亦要承担起相应的义务,一方面要从自己做起,不做祸国殃民之事,并安心劳作,友善待人,和平处事。

另一方面还要主动作为,把自己的幸福放置于整个国家的稳定和繁荣当中,“替君分忧”、“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主动帮助国家去化解矛盾。

我国茶文化同样吸收了儒家思想的这一内容,一方面如前文所言,统治者可以通过与游牧民族的茶马交易,让国家更加安宁稳定;通过制定出台稳妥的茶叶政策,来保护茶农和茶商的利益,让老百姓可以用更少的钱去买到茶叶,不仅能让人民安居乐业,更能促进商贸业的流通和繁荣。另一方面,茶文化强调人们要友善待人,在生活中要做到厚生爱民。

比如说陆羽的《茶经》,就记载了许多善有善报的故事。如某人喜欢喝茶,其家中有一个古墓,每次喝茶前其都要用茶来祭祀一番,最终获得一番好报。另外诸如把卖茶钱分散给路边乞丐的类似故事也比比皆是。同时,我们民族自古便有“客来敬茶”的习俗,家中来客,先沏茶待客,这是对客人的一种尊重,传达出来的是一种互敬互爱、厚生爱民的人文精神。

4儒家治世观在茶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儒家思想的核心要义是“入世”,这与道家所追求的“出世”恰恰相反,“入世”强调要把个人的奋斗与国家与民族结合起来,要做到为国为民而努力奋斗,干出一番事业。而在茶文化中,尤其是茶文学作品中,这种思想有着很深的体现。以唐代诗人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为例,卢仝热爱饮茶,同时也是一个厚生爱民之人。

因此在他的诗歌中,经常会通过茶去表现统治者的腐败与人民的困苦,这首诗同样如此。诗的开头,描述的是谢孟谏议所送给自己的茶叶是多么宝贵和稀有。诗的中间,写的是其在烹制茶叶时的过程以及自己的感悟,文笔洒脱而优美,具有很好的浪漫主义精神。但是在诗的结束处,作者则笔锋一转,开始叙述茶农的采茶、制茶的不易和艰辛,并希望统治者能够了解到天下苍生的劳苦。

这就体现了儒家思想那为国为民的“出世”思想和厚生爱民的治国观。宋代也涌现了大量的茶诗茶词,这些作品不仅才华横溢,更深深体现了儒家的治世观。这在以忧国忧民而广为人知的大文豪陆游身上更为明显。比如说他的《七月十日到故山削瓜渝茗》一诗,前面用优美的文字描述了大好江山的风景,并表达出自己超然洒脱的心态,但是最后两句则风格一变,写出了作者当时渴望被明君发现,希望为国家为人民作出一番事业的雄心抱负。类似的茶文学作品还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累述。总而言之,在两千余年的发展中,深厚的儒家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茶文化的精神内涵、价值理念和审美取向,对我们这个民族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习惯和思想价值。

在充满浮躁、焦虑、冲突的当下,我们更要继承和挖掘茶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内涵,使之能够更好地指引我们这个社会、我们这个民族始终沿着正确的道路奋勇前行。

茶文化论文 篇五

如果将茶文化体系的音乐艺术内涵和具体的情感理念,综合融入到声乐教学机制的发展与交流之中,尤其是要对茶文化体系的综合内涵与具体的声乐艺术中所具体包含的旋律、节奏,甚至是曲调风格等内容融入其中。因此,立足茶文化的本质内涵和音乐艺术特征,从而具体探究合适的声乐艺术教学机制的全面创新。

1当前声乐教学活动的问题不足分析

声乐教学活动是当前音乐教学活动的重要所在,完善的音乐教学体系中,所具体包含和展现的不仅是音乐内容,也需要对学生参与声乐教学活动的兴趣和关注点,乃至积极性等元素,有着极高的教学诉求。但是目前声乐教学活动在具体开展过程中,其实施状况并不理想,认真看其中存在层次化不足,这些问题的客观存在,就发展成为当前影响声乐教学的重要障碍。所以认知声乐教学活动的问题不足,将为该教学活动的改革优化提供关键性指引。因此,具体而言,其不足展现为:对于当前声乐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来说,课堂是关键载体,因此,具体的课堂教学机制有效决定了声乐课堂的艺术化效果。然而在传统的声乐教学中,我们未能对声乐课堂的教学价值认知形成足够认知,因此,在声乐教学课堂之中,缺乏良好的教学体系和声乐知识内容,从而使得声乐课堂很难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价值。事实上,不仅是对声乐课堂的价值理解不够。同时在对声乐教学的具有诉求认知时,也未能从科学、全面,乃至差异化视角来对整个声乐教学机制中,学生的不同性进行充分了解。因此,正是因为声乐教学活动本身缺乏科学完善的教学针对性,从而使得声乐教学现状与教学预期目标之间存在实质性差距。具体来说,学生基础不同,对声乐教学的理解与接受价值不同,也使得我们在当前创新声乐教学活动时,通过融入合适的艺术思维和文化理念,从而满足全体学生的声乐艺术学习诉求。

2茶文化体系的价值内涵理解认知

我国的茶文化出现于先秦时期,其形成于唐朝时期,尤其在不断传播发展与交流过程中,整个茶文化体系的内涵不断丰富,从而构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与精神。茶文化是我国文化的核心,不仅因为茶文化中包含的多样化内容,其中在具体诠释物质素材的前提下,也包含了层次化的精神,以及文化艺术。因此,在茶文化传播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丰富的文化底蕴,同时更能看到其中与音乐艺术相关的元素内涵。因此在当前声乐教学活动具体开展时,我们可以通过充分发挥茶文化的艺术色彩和精神理念,从而为当前声乐教学活动的创新实施奠定重要支撑。事实上,对于茶文化的音乐属性具体表达来说,要注重从整个文化体系中所表达的音乐内涵和人文色彩出发,从而实现声乐教学活动的创新发展。因此,茶文化音乐艺术在创新发展中,如果想要从本质上诠释该艺术中所具体表达的美学理念和人文色彩,就必须充分结合整个茶文化体系的价值内涵与人文思维,通过探寻合适的民族音乐色彩,将其与茶文化音乐艺术深度融合,从而使得茶文化音乐艺术能够在基础展现上,实现本质化诉求。在今天茶文化艺术传承发展的时代,如今我们在创新该艺术时,需要选择合适的传播途径和切入点,结合茶文化本身的民族色彩和人文内涵看,合理认知该内涵,能够为我们创新和优化茶文化音乐体系,奠定核心内涵。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实际上也是真正发挥和展现茶文化体系自身民族化内涵和音乐美学理念的重要过程,才能为茶文化艺术的传递发展提供“新动力”。

3茶文化元素应用于声乐教学活动的可能性理解

在音乐交流日益成熟的今天,任何一种声乐艺术中所诠释和表达的内涵理念都不在孤立存在,其与相关文化元素、声乐艺术、精神理念等等综合化内容相结合,进而实现了声乐艺术中,情感表达与文化认同等诸多元素的全面认同与广泛提升。

3。1茶文化元素与声乐艺术有着情感上的结合点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其中包含了诸多与音乐相关的艺术形式,可以说茶文化的传播与创新,离不开音乐元素的合理传承与深度融入,比如采茶戏、采茶歌等等音乐元素,能够通过合理应用,从而为茶文化机制的传播提供重要素材。可以说,茶文化元素中所诠释的情感思维与声乐艺术有着情感表达的一致性,这将成为声乐教学应用该元素的前提。

3。2茶文化与声乐教学都是基于文化认知本质下的创新

事实上,无论是基于任何视角的理解与认同,整个声乐教学活动在开展时,其目标旨在为声乐艺术的具体传递,寻求到合适的文化氛围与环境。尤其是对于声乐艺术来说,其本身就是基于文化内涵前提下的艺术化表达与创造,所以,理解具体声乐艺术,推进声乐教学活动时,必须从具体的文化理解认知角度出发,结合文化理念与艺术思维的深度融合,从而让声乐艺术成为展现艺术色彩的重要载体,当然从具体的文化认知角度出发,这也是探究声乐教学本质诉求的关键前提。

4声乐教学活动中茶文化体系的具体运用机制认知

结合当前社会大众的普遍认同看,音乐艺术作为整个文化机制的重要内容,完善的音乐机制中,具体诠释的不仅仅是一种文化内涵,更是基于大众认同前提的民族认同。从文化学理论角度看,任何一种音乐艺术的民族化特色,都集中体现在这一文化艺术中诠释了相对稳定的文化特色。在不同音乐艺术传播时,民族化和情感化,乃至人文化内涵就成为音乐中重要的文化特征所在。因此,在当前音乐艺术教学活动时,如何探究合适的创新机制就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当前互联网音乐艺术的推动背景下,如何以正确的态度来认知与音乐艺术相关的声乐教学活动机制创新就至关重要。对于声乐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来说,我们必须从声乐教育的本质诉求和思维启迪出发,一是引导学生从茶文化内涵中探究情感理念的融合点,结合声乐艺术教育的本质化实施来说,其中所需要的要求极为多样、层次化,结合当前茶文化体系的具体内涵看,在当前艺术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其需要通过分析茶文化的融入可行性,从而实现声乐教学的全面创新。二是要结合当前声乐教学活动发展的时代诉求看,其关键在于声乐教学活动所表达的精神理念。尤其是对于茶文化来说,其中表达了成熟的思维理念和艺术内涵,因此在当前开展声乐教育活动时,要在具体探究茶文化与声乐教育结合点的前提下,以艺术创新推动声乐教学机制完善构建。三是要通过系统化分析声乐教学与茶文化体系中所表达的文化底蕴,通过系统化改造和文化启迪,从而实现学生参与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的本质化诠释,这也为声乐教育活动的理想创新提供了核心指引。此外,在当前声乐教学时,其整体表达过程中,也必须注重对声乐曲目中所具体表达的美学理念集中诠释和成熟表达。尤其是对于声乐教学活动来说,具体教学过程中需要在诠释民族声乐风格基础的同时,将具体的声乐艺术风格与相关艺术内涵理念等系统化的音乐元素集中融入整个声乐教学活动的综合化过程,通过教学内涵的全面丰富,从而让学生能够从声乐教学活动中,感受到最为真实的的艺术思维。

5结语

茶文化中所包含的文化思维正是当前声乐教学创新发展的核心所在,因此理性分析茶文化与声乐教学创新的融合可行性,通过具体分析该文化与声乐教学之间的合理思维,就成为我们创新和优化声乐教学机制的前提所在。客观的看,声乐艺术作为具备情感和灵动内涵的艺术表达形式,其在传播过程中,需要选择合适的文化形式丰富声乐艺术的具体内涵,并且传播层次化的精神思维。所以具体而言,丰富多样的茶文化也赋予了声乐艺术的情感色彩与文化思维。

参考文献

[1]贾舒颖,田青。声乐演唱版本分析比较对于声乐教学的帮助———以舒曼艺术歌曲《我没有把握,我不敢相信》为例[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xx(2):106—107。

[2]黄秋成。探索艺术高职钢琴演奏课程体系的质量考核标准———以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音乐表演专业钢琴演奏方向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xx(12):211—213。

[3]王利娟,刘伟。美声唱法演唱中国作品的“字正”与“行腔”———基于“全国高等院校声乐专业中国作品演唱与教学研讨会”的思考[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xx(13):143—145。

茶文化论文 篇六

【摘 要】中国作为茶的故乡,茶文化也是被许多的了解和认可的。本文就茶与中国文化做了认真的分析和探究,也介绍了茶的起源与茶功效等,中国茶文化是值得弘扬和发展的。

【关键词】饮料;茶文化;中国文化;茉莉花茶

茶和可可、咖啡被列为是世界三大饮料,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茶的好处数不胜数,并且其中蕴含的文化韵味更是值得品评的。中国作为茶的故乡,茶文化更是原汁原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茶也是有独特感情的:当有客人来到家中时,沏上一杯热茶是热情和礼貌;周末和好友一起喝一杯清茶是轻松更是快乐;独自一人时沏一杯好茶看一本好书是精神的收获更是身体的享受。那么,我们就来谈一谈中国的茶文化。

一、茶的起源

对于茶的起源有许许多多不同的说法,有人说起源于汉代,也有人说起源于唐代,而更有学者研究说早在神农时代就已经有茶的出现了。不管怎样,茶都是中国文化的产物,在中国发展和成熟,之后又流传到日本韩国等地区,而如今随着中国的发展和国际交往的扩大,中国茶文化更是备受关注。茶文化悠久而绵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茶出现的初期是作为药材来使用的,因为它有许多特别的功效,是一种很重要的药材,如今也是如此。后期经过长期的发展,茶才演变为今天的传统饮料。茶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有些人离不开的茶,我们的生活也离不开茶。中国有许多俗语中也时常出现茶的身影,如“清晨一杯茶,饿死卖药人”,“饭后一杯茶,老来不眼花”,“若想百岁翁,与茶打交道”等等。这些俗语也充分证明了人们对茶的重视程度。

二、茶的种类

茶分许多种,有红茶、绿茶、花茶等等。绿茶是最原本的茶,是种植茶树然后采摘、晒干等工序之后制作而成的。对于茶的采摘也是非常有讲究的,据说好茶采摘的必须女孩而且是未婚的妙龄女子,采摘什么样的叶子,用怎样的手法,怎样晾晒等都是非常有讲究的。而红茶,是指绿茶经过发酵以后制成的,它与绿茶不同,泡制之后会成红色,味道也别有一番。花茶便是各种花的花瓣晾干之后制作成的,有茉莉花茶、玫瑰花茶、菊花茶等等,它们的引用也有许多不同的功效。当枯萎的花朵在杯中再次绽开的时候,还真是别有一番风趣。

三、茶的功效

茶作为中国人传统的饮料,也是中国人最普遍喜爱的饮料,它有许多奇妙的功效。首先,饮茶可以提神,我们经常在工作和学习需要精力时喝一些茶使自己精神起来。其次,茶还可以消食、健脾胃,人们一般都在饭后喝一杯,这样可以去除食物的油腻感,达到消食健脾胃的功效,所谓“饭后一杯茶,老来不眼花”就是指此功效。再次,多饮茶能降油脂,不会有得三高的危险,在三高病逐渐严重的今天,人们更应该注意生活和饮食方式,预防变成三高人士。所以,饮茶是一个非常健康的生活方式,值得被推崇。最后,其实茶的功效不止这些,还有更多的好处,其中最受现代人欢迎的就是茶有减肥的效果。饭后喝茶能够去油腻,减少脂肪在体内的囤积,从而达到减肥的效果。所以,也非常受女孩子们的欢迎。

四、茶的今天

如今,茶越来越受世界人民的欢迎。许多外国人也开始喝茶并且非常喜爱这种饮料。茶不仅为中国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如今,各种瓶装的茶饮料越来越多,也因为其口味很好、携带方便等因素备受喜爱。如中国市场上的瓶装康师傅绿茶、娃哈哈红茶、茉莉清茶、茉莉蜜茶等等,我个人也非常喜欢。这种现象充分说明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

中国的茶文化悠香而深远,小小的茶蕴含着中国文化的气息。茶被越来越多的人喜爱,中国茶文化也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我们应该更多的宣传茶和弘扬茶文化。

茶文化论文 篇七

【摘 要】本文就茶与中国文化做了认真的分析和探究,也介绍了茶的起源与茶功效等,中国茶文化是值得弘扬和发展的。

【关键词】饮料;茶文化;中国文化;茉莉花茶

茶和可可、咖啡被列为是世界三大饮料,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茶的好处数不胜数,并且其中蕴含的文化韵味更是值得品评的。中国作为茶的故乡,茶文化更是原汁原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茶也是有独特感情的:当有客人来到家中时,沏上一杯热茶是热情和礼貌;周末和好友一起喝一杯清茶是轻松更是快乐;独自一人时沏一杯好茶看一本好书是精神的收获更是身体的享受。那么,我们就来谈一谈中国的茶文化。

一、茶的起源

对于茶的起源有许许多多不同的说法,有人说起源于汉代,也有人说起源于唐代,而更有学者研究说早在神农时代就已经有茶的出现了。不管怎样,茶都是中国文化的产物,在中国发展和成熟,之后又流传到日本韩国等地区,而如今随着中国的发展和国际交往的扩大,中国茶文化更是备受关注。

茶文化悠久而绵长,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茶出现的初期是作为药材来使用的,因为它有许多特别的功效,是一种很重要的药材,如今也是如此。后期经过长期的发展,茶才演变为今天的传统饮料。

茶在我们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有些人离不开的茶,我们的生活也离不开茶。中国有许多俗语中也时常出现茶的身影,如“清晨一杯茶,饿死卖药人”,“饭后一杯茶,老来不眼花”,“若想百岁翁,与茶打交道”等等。这些俗语也充分证明了人们对茶的重视程度。

二、茶的种类

茶有分许多种,有红茶、绿茶、花茶等等。绿茶是最原本的茶,是种植茶树然后采摘、晒干等工序之后制作而成的。对于茶的采摘也是非常有讲究的,据说好茶采摘的必须女孩而且是未婚的妙龄女子,采摘什么样的叶子,用怎样的手法,怎样晾晒等都是非常有讲究的。而红茶,是指绿茶经过发酵以后制成的,它与绿茶不同,泡制之后会成红色,味道也别有一番。

花茶便是各种花的花瓣晾干之后制作成的,有茉莉花茶、玫瑰花茶、菊花茶等等,它们的引用也有许多不同的功效。当枯萎的花朵在杯中再次绽开的时候,还真是别有一番风趣。

三、茶的功效

茶作为中国人传统的饮料,也是中国人最普遍喜爱的饮料,它有许多奇妙的功效。

首先,饮茶可以提神,我们经常在工作和学习需要精力时喝一些茶使自己精神起来。其次,茶还可以消食、健脾胃,人们一般都在饭后喝一杯,这样可以去除食物的油腻感,达到消食健脾胃的功效,所谓“饭后一杯茶,老来不眼花”就是指此功效。再次,多饮茶能降油脂,不会有得三高的危险,在三高病逐渐严重的今天,人们更应该注意生活和饮食方式,预防变成三高人士。所以,饮茶是一个非常健康的生活方式,值得被推崇。

最后,其实茶的功效不止这些,还有更多的好处,其中最受现代人欢迎的就是茶有减肥的效果。饭后喝茶能够去油腻,减少脂肪在体内的囤积,从而达到减肥的效果。所以,也非常受女孩子们的欢迎。

四、茶的今天

如今,茶越来越受世界人民的欢迎。许多外国人也开始喝茶并且非常喜爱这种饮料。茶不仅为中国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如今,各种瓶装的茶饮料越来越多,也因为其口味很好、携带方便等因素备受喜爱。

如中国市场上的瓶装康师傅绿茶、娃哈哈红茶、茉莉清茶、茉莉蜜茶等等,我个人也非常喜欢。这种现象充分说明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

中国的茶文化悠香而深远,小小的茶蕴含着中国文化的气息。茶被越来越多的人喜爱,中国茶文化也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我们应该更多的宣传茶和弘扬茶文化。

茶文化论文 篇八

摘要:本文从茶文化的角度入手,通过分析茶文化的思想理念和精神内涵,进一步分析了茶文化融入高校外语教学的必要性,并针对我国高校外语教学创新发展提出了建议,以期对茶文化传承发展和高校外语教学都有所助益。

关键词:茶文化;外语教学;创新

随着近年来社会经济的快速,科技进步迅猛,创新理念已经渗透到多个行业当中,并掀起了一股发展潮流。不可否认,创新有效地促进了事物的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当前,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复合型人才,使其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复合型人才相比普通型人才,掌握的技术和专业更多,发展领域更广阔。可以说,复合型人才面临的机遇更多,发展前景更好。

外语教学是当前高校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门学科,它是一门语言学科,也是一门重要的辅助性学科,不仅辅助着相关领域的发展,同时也有力地推动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外语为许多专业学术交流提供了桥梁,也促进了一些科学领域的专业发展。由此,外语也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能力和内容。我国许多高校也将外语教学纳入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当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理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不断提升教学质量,积极实现人才创新发展。

一、茶文化概述。

我国是最早种植茶树的国家,也是茶的故乡。几千年历史的发展形成了独特而深厚的茶文化内涵。茶作为自然之物,有着自然的生长规律与自然的清香。茶集天地之灵气,也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在茶的生长规律中能够得到更多的思想启示。茶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自身的思想品质,即万物皆应顺其自然,应当遵循自然规律。在高校外语教学中,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目标也应当与我国的社会国情相适应。但是一些学校却并没有这么做,例如有的学校一味地宣扬西方院校的优秀教学,引进一些独特的教学模式,虽然这些方法也有一定趣味性,但却并没有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外语教学改革并没有与我国的教学现状相结合。

因此,无论是何种教学改革创新,都应当符合我国的实际国情,也是茶文化中所提出的思想理念。茶文化的主要内容是茶与文化,茶文化包含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茶不仅是一种药物,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品。随着人们对于茶文化的关注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开始喜欢上茶这一饮品,茶也在不断地得以创新。不仅如此,茶在其它许多领域也有所涉及,在文艺领域,以茶为题的各种茶歌、茶戏深受人们喜爱。在设计领域,茶元素也成为许多设计师所运用的主要设计元素。在美术领域,以茶为题的美术作品层出不穷,为设计师打开了新的创作思路。由此可见,茶文化已经成为一种多元性的元素,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将茶文化理念融入到高校外语教学中,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教学内容,而且也有利于推动茶文化的传承发展。

二、高校外语教学概述。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中西方贸易交流日益频繁。外语人才需求不断增加。普通高校对于外语教学的投入也越来越大。首先,一些高校聘请外教任职外语教师,并为他们提供优越的生活环境和丰厚的薪水,以此来营造一个更加专业纯正的外语教学环境。其次,一些高校还为外语学生提供出国交换学习的机会,虽然这样的机会不多,人员名额也十分有限,但是,学校对此付出的财力和精力却是很大的。如今,外语课程已经成为高校学生的必修课,在所有教学课程中占有很大比重。

由此也可以感受到,高校对于外语教学的重视程度是很高的,投入也较大。但是,尽管在这样的条件下,高校外语教学的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外语教学仍然沿袭着应试教学的模式,外语教学的重点仍然放在英语考级上。高校的学生虽然一直在学习外语课程,考试也通过了,但是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却不能有效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许多用人单位并不满意他们的表现。这些问题也暴露了当前高校外语教学的弊端,显现高校的外语教学与社会实际需求不相符,这也是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的关键内容。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也给我国多个领域的发展带来了生机,在高校外语教学中,对于互联网的运用也较少。当前外语教学主要采用的还是教师讲授课本,通过总结重点,让学生死记硬背,完全限制了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也严重影响了外语教学的发展。在外语教学中,课本是教学的中心,而实际上,课本上的内容十分有限,即使学生完全把课本吃透,也无法保证就能够完全学好这门外语,更何况许多学生只是从课本挑一些内容来学,效果就不尽人意。单凭课本来完成外语学习是远远不够的。

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始终发挥着主体作用,在课堂上仍然采用单方向的内容讲授,很少有学习交流互动,师生之间缺少互动,学生与语言之间缺少互动。而如今在互联网中有许多关于外语学习的方法值得借鉴和利用,学生如果能够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式,也就能够更好地实现教学互动。对于教师而言,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将课堂与网络相结合,灵活学习模式,对于外语教学来说也势必会起到较好的效果。

三、茶文化融入高校外语教学的创新方法。

1、追求多元教学目标。

茶文化涉及的范围较广,与多个学科都有所交集,茶文化的多元化特点也可以运用到高校外语教学当中。通过多元化的教学目标,以培养更符合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在传统的外语教学中,主要是通过听说读写完成教学目标,培养的外语人才如出一辙,而这样的人才培养方式并不能满足社会的多元化需求。对于高校外语教学来说,应当针对不同专业特点开设外语教学课程,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例如对外语专业学生来说,他们未来需要从事的是专业语言类工作,所以,在外语教学中应当更注重其专业性和实用性。相比之下,其他专业的外语教学则应当结合专业需要,使其能够更好地服务本专业的学习,例如对中文专业学生来说,在外语教学中应当更侧重于对外国文学的英语阅读,这样有利于他们掌握更多的文学知识,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等。

2、因材施教。

茶文化中所阐述的顺应自然的思想也正是因材施教的理论。茶树从最初的种植到采摘,就需要在自然环境中完成,适当的环境,健康的成长,最终收获清香的茶叶。外语教学也应当以茶文化的思想为例,在外语教学中,每个学生的基础不同,学习能力不同,不可能要求他们完全一样,如果让不同起点、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接受相同的教学,很可能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不仅学生会因此丧失学习语言的信心,外语教学也会变得异常艰难。因此,外语教学应当因材施教,开展差别式的教学方式能够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可以通过外语测试的方法对学生水平进行摸底。对于外语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进行英语的拔高教学;对于外语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进行大量的基础知识训练,加强他们的基础能力,慢慢地融入更高阶段的学习。通过差别化的教学,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够找到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有针对性地加强学习,通过关注自己的学习进度,进而更加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同时也能够更好地激发出他们的学习兴趣,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在因材施教的过程中,教师发挥的作用是积极而重要的,当教师能够真正从学生角度出发,势必会对学生的特点及语言的学习需求有更深入的了解与认知,也能够更好地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其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国人。茶文化对高校外语教学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通过学习茶文化中的思想理念,将其融入到高校外语教学中,不仅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对外语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同时也能够创新外语教学方法和目标,使高校外语教学更有活力,更好地培养出适合于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德禄。多模态话语理论与媒体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教学,20xx(04)。

[2]李炯英。中国学生二语学习策略的观念与运用———一项实证研究[J]。外语教学,20xx(01)。

[3]高轶妹。关于成人高校外语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xx(04)。

[4]薛蕊。初探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与高校外语教学的结合[J]。科教文汇(中旬刊),20xx(04)。

[5]周麦成,李秋霞,周立利。扩招带给高校外语教学的思考[J]。平原大学学报,20xx(01)。

[6]刘秀娟。高校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知识导入的途径探析[J]。英语教师,20xx(11)。

[7]唐恩萍,邱玉冰。外语教学大赛对外语教学的启示———第六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广东赛区决赛述评[J]。大学教育,20xx(11)。

[8]邬庆儿。开放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以国家开放大学(广州)为例[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xx(02)。

茶文化论文 篇九

作为一种在古诗文中较为常见的修辞手法,通感在部分文献资料中也被称之为"移觉",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翻译过程中也同样出现了大量通感修辞方法的运用情况,这对于我们研究通感相关问题提供了良好的语料。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茶文化中通感现象论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茶文化论文 篇十

摘要:武夷山既是世界自然遗产又是文化遗产,武夷山的人文历史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将武夷的茶文化发扬光大,茶歌将人与茶的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茶舞蹈更是优美若仙境舞蹈。中国是茶的发源地,茶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经久不衰。茶文化不仅是文化的象征,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茶舞蹈便是将这种精神用动作和舞姿更加形象地表达出来。将茶文化运用到舞蹈中是舞蹈教学的一大难点与亮点,这要求老师既要有深厚的茶文化底蕴,又精通舞蹈编排。本文将针对茶文化内容进行简单阐述,并针对茶舞蹈的教学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武夷;茶文化;舞蹈教学

1武夷茶文化

武夷山的四五月份是最有“味道”的时候,这个时候武夷山的大街小巷都弥漫着茶香,沁人心脾的茶香,让人流连忘返、欲罢不能。福建是我国的茶叶大省,许多著名的茶都出自这个美丽的地方,不同的茶产区从南到北分布在整个福建省,闽中有绿茶,闽南有乌龙茶,闽北有红茶、白茶、乌龙茶等,当然,闽北的茶叶品种更加丰富,尤其以红茶和乌龙茶的发源地武夷山而闻名。武夷山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产茶基地,所以研究武夷茶文化以及茶舞蹈是十分具有代表意义和文化价值的。茶文化是中国几千年精神文化的内涵,将茶文化寓于舞蹈教学中十分有必要的,通过舞蹈将茶文化的精神更加形象地表达,同时将中国的茶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2武夷茶舞蹈分析

武夷山虽然是福建省产茶中心区,但是民间遗留的茶歌茶舞动态形象和资料较为贫乏,不及江西浙江地区,几乎没有关于茶舞的原生态舞蹈,更无从提取茶舞的元素。所以在缺乏详细原始资料的情况下,对于武夷茶舞蹈的编排只能是深入民间,通过长期的信息采集及采风,从民间茶文化中寻找创作灵感。《武夷茶问》是著名的武夷茶舞蹈诗,整个舞蹈诗的创作分为五个部分,将茶的历史以及采茶过程中的动作和民间的一些仪式优美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这一庞大的史诗般的巨作。舞蹈诗《武夷茶问》的五个部分分别是《雷声开山》、《风声喊山》、《水声茶灵》、《物声茶蜕》、《心声茶禅》。

2.1舞蹈形象设计

《雷声开山》的舞蹈形象来源于雕塑—武夷魂,并与彭祖开山的故事相结合。彭祖和他的儿子带领百姓开山造地,表现出不辞辛苦、坚韧不拔的精神,在舞蹈的高潮部分,将开山者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人物形象特征展现出来,通过男子群舞,将男子的阳刚之气和力量之美展现在舞台上,给观众带来视觉震撼。《风声喊山》来自于当地茶农们在开山采茶前的喊山习俗,主要将武夷山茶祭祀中喊山仪式展示出来。舞蹈改编自闽北特色的舞蹈动作—傩舞动作,这是闽北原生态民间特色舞蹈之一,古时主要用于祭祀、祈福、驱鬼、辟邪等,舞蹈中舞者的主要形象特点是佩戴着面具,这是傩舞中所使用的傩面具。舞者把傩面具戴在脑后,给人一种正面是人,背面是傩的一人双面的人物形象。《水声茶灵》直接描写了茶,茶灵不仅想表现出茶的灵魂更是把茶想象成一个精灵。作品中多采用拟人的舞蹈表现方式,通过背景布置和舞蹈表现,虚实结合,不仅仅是对茶的外形的单纯模仿和描画,而是用抽象的方法从本质上来表现武夷茶的特点与灵魂。《物声茶蜕》表现茶的一个变化过程,从叶的采摘到最后的制成成品,将整个茶叶形成的复杂蜕变过程在舞蹈中表达出来,也从侧面反映出茶农的采茶、制茶的艰辛和丰收后的喜悦,将茶叶的蜕变过程凝结升华,打动观众。《心声茶禅》是通过一群白衣少女的飘逸、庄重、恭敬的奉茶、品茶的动作,以及其中的祥和宁静的氛围来烘托出高雅淡泊的气氛,让观众观后内心宁静平和。这一部分主要侧重于意境的表现,作品是被佛教音乐、灯光来烘托气氛。

2.2舞蹈动作设计

《雷声开山》的主题动作是来源于对开山的场景想象,主要由搬石头、敲石头、抬石头、扛石头等动态动作组成。舞蹈主要利用脚步的移动变化,用沉重的脚步表现开山艰难。《风声喊山》主要再现喊山仪式,在舞蹈设计上借用音乐中的复调手法,一部分是背面的傩舞动作,另一部分人是正面喊山人的叩拜与击鼓喊山动作,两部分人在同一场景中表现喊山仪式。人和傩的正反面的动作对比在主题中得到和谐统一。《水声茶灵》主要是通过舞者的手臂动作将茶的柔软的花和叶表现出来,有一种刚柔并济的感觉,将茶的韵味表现出来。每一个舞步以及手臂动作的设计都是将茶精灵的飘逸展现出来。《物声茶蜕》主要是将采茶、制茶过程中几个代表动作的生活动作原型展现出来,在动作节奏上,通过快速繁忙的舞蹈动作表现出制茶的忙碌,通过放慢节奏的动作表现出制出茶后的喜悦自豪心情。《心声茶禅》在手形上,吸取了茶艺中对于佛教手形的总结,保持内心的宁静,体验茶道的悠远。在脚步上,用缓缓的行走步伐表现超凡飘逸,总体营造出一种祥和安宁的气氛。

3寓茶于教

3.1加强基本功教学

要想将茶文化淋漓精致地表现出来,加强舞蹈基本功教学是十分有必要的,也是迫切需要的,好的舞蹈设计及形象设计都需要优秀的舞者去展现,只有拥有扎实的舞蹈基本功,才能游刃有余地表现茶文化的精髓及形象。通过对武夷茶舞蹈的分析不难发现,要想提升茶舞蹈教学质量,就要加强基本功训练,尤其是舞蹈演员的膝盖功夫和手腕力量。有好的膝盖功夫能够让演员在做半蹲、深蹲等动作时没有吃力的感觉,使身姿动作更加轻盈优美,这样也有利于更加准确地展现茶舞蹈所要表现的内容和情节,使表演更加到位。跳舞是十分消耗体力的,演员要想能够在舞台展现优美舞姿及长时间的表演,就要在平时加强基本功训练。强化手腕的功夫主要是为了做一些轻灵飘逸表现采茶优美动作以及表现茶的灵魂时能够神形兼备。当然,舞者其他方面的力量训练也必不可少,只有有了坚强的体魄才能保证整场舞蹈的表演质量,满足舞蹈情节讲述需要,完美阐释舞蹈内涵。

3.2加强茶舞蹈文化背景的讲解

茶舞蹈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一代又一代民间艺人的艺术结晶,这些舞蹈中蕴含着现实生活的养料,激发着后人不断创新与创造。每一个茶舞蹈的动作背后都有其想要表达的故事或者灵魂,都是鲜活而生动的,只有真正了解了舞蹈的文化背景,才能将其主旨完美阐释。要想使舞蹈演员在舞台上做到情景交融,教师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应该多利用多媒体教学,向演员生动形象地展现茶文化,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与茶相关的历史文化以及其生长的自然环境等。也可以经常播放一下民间的茶舞蹈或者茶农采茶、制茶的画面,让学生从生活中吸取养分,从实践中寻找灵感,而不是凭空想象。当然,有机会的话,老师还可以带学生到茶园实地考察、采风,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寻找灵感,体会茶舞蹈的精髓,从而将茶的神韵表现出来。

3.3加强情感训练与舞蹈动作的结合

舞蹈表演不仅仅是演员肢体动作的展示,更加是情感的表达宣泄,要让观众在从舞蹈演员的表演中感受到作品的主旨以及创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舞蹈是一种身体语言,通过这种语言向观众讲述故事,通过舞蹈动作传递着情感的浓烈与淡雅。为了能够提高教师的舞蹈教学质量,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训练时要加强情感方面的训练。基本功训练和了解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固然重要,但只有富有情感的舞蹈表演才是有活力与生命力的。这就需要学生能够深入地了解民俗风情与文化特色,尽量还原真实,并且能够得到启发。这样,就需要教师多多带领学生深入实地去体验生活,甚至投入劳动中,从茶农的生活环境到工作环境,切实体会茶农采茶的艰辛和制茶成功的喜悦,欣赏冲泡茶汤过程的宁静氛围和动作手势,这样演员表演出来的舞蹈才是富有生命力的,有血有肉的,骨骼丰满的。

3.4实现歌、舞、乐的结合

在我国古代将歌、舞、乐三者相结合的表演并不少见,但是在教学中,往往容易将这三者割裂开来。后来似乎形成了这样一种认知:歌,似乎是音乐学院的技能;舞,似乎是舞蹈学院的技能;乐(戏)似乎又是戏剧学院的技能。看似“各司其职”,互不影响,其实是将三者割裂开来,而舞蹈又正是这三者的完美结合,所以在现代舞蹈教学中应该三者相结合,不仅运用单项训练,还要加强多元化交叉训练,三者两两结合,使用这种高度融合的训练方法,让学生实现全方位的锻炼,实现全面发展。这种全能型的舞蹈人才也正是目前所稀缺的。

3.5情景模拟训练

许多情况下,由于时间、精力等众多方面的限制,老师并不能经常带学生到实地去采风,在这种情况下,情景模拟教学就是一个很好的舞蹈教学方法。教师通过设置情景,指导学生在其创设的情景下进行技能训练。这种互动教学法打破了常规的老师示范学生模仿的训练模式,而是让师生在模拟情景中实现互动,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也有利于老师形象教学。通过情景模拟,抽象的动作变得形象化,每一个舞蹈动作都有了生命力,学生也容易记忆,大大提升了教学效果。

4结语

贾作光先生曾经说过:“舞蹈创作必须立足于生活这一源泉,这是唯一的源泉,要在批判地继承民族传统的基础上来发展我们的舞蹈艺术。”舞蹈教学应当充分结合我国的传统历史文化,茶文化是茶舞蹈的立足之本。舞者应该对传统民间民族舞蹈有深刻的认识,深刻学习传统民俗文化,从深层次发掘舞蹈主题背后的意义,领略其深刻内涵。所以,舞蹈教学中既要加强基本功训练,又要进行文化知识教育,多重教学才能使学生将舞蹈动作与文化内涵相结合,表现在舞蹈作品中,最后带来富有感染力与生命力的高质量的舞蹈作品。

参考文献

[1]刘俊。江西地区采茶舞蹈教学中“三道弯”的应用研究[J]。福建茶叶,20xx(5):374-375.

[2]董铭,吕荤全。“三道弯”在赣南采茶舞蹈教学中的运用[J]。北方音乐,20xx(9):91-92.

[3]李庆华。赣南采茶舞蹈“三大表演技巧”与舞蹈演员性格化训练研究[D]。云南艺术学院,20xx.

[4]吴莉兰。论武夷文化中的“茶”舞蹈元素[D]。福建师范大学,20xx.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10篇《茶文化论文内容》,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300 33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