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知识点总结【优秀4篇】

发布时间:

上学的时候,是不是经常追着老师要知识点?知识点也不一定都是文字,数学的知识点除了定义,同样重要的公式也可以理解为知识点。为了帮助大家更高效的学习,差异网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4篇《《赤壁赋》知识点总结》,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赤壁赋》知识点总结 篇一

(一)通假字

1、举酒属客 举匏尊以相属(属,通“嘱”劝酒 )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通“凭”乘)

3、山川相缪 (缪,通“缭”连结、盘绕)

4、杯盘狼籍 (籍,通“藉”,凌乱)

5、举匏尊以相属(尊,通“樽”,酒杯)

(二)古今异义

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2、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浩荡渺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三)一词多义

1、望:

七月之望(名词,阴历的每月十五日)

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 眺望,向远处看)

2、歌:

扣舷而歌(唱)

歌曰(歌词)

倚歌而和之(歌声)

3、如:

纵一苇之所如(往)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像)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像)

4、然:

其声呜呜然(……的样子,像声词词尾)

何为其然也(这样)

5、长:

抱明月而长终(永远)

而卒莫消长也(增长)

6、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

月出于东山之上(从)

徘徊于斗牛之间(在)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

托遗响于悲风(给)

7、而:

羽化而登仙(表承接)

扣舷而歌(表修饰)

倚歌而和之(表修饰)

正襟危坐而问之(表修饰)

侣鱼虾而友麋鹿(表并列)

逝者如斯而未偿往也(表转折)

耳得之而为声(表因果)

8、之:

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词)

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

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歌”)

哀吾生之须臾(助词,取独)

9、其:

而不知其所止(代词,它,指“一苇”)

其声呜呜然(代词,那)

何为其然也(代词,指箫声)

方其破荆州(代词,他,指曹孟德)

《赤壁赋》知识点总结 篇二

一、文学常识

1、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三苏:苏洵、苏轼、苏辙

唐宋八大家(散文):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三苏。

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作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曾学过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浣溪沙》、《记承天寺夜游》。

2、赋是汉代形成的一种文体,有“汉赋”之称,讲究词采、对偶、韵律和铺叙,常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兼有诗歌和散文的特点。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到了宋代,多以散文方法作赋,别具一格。本文就是一篇文赋。

二、实词

1、通假字:

a、举酒属客 属——嘱 劝酒

b、山川相缪 缪——缭 盘绕

c、举匏尊以相属 尊——樽 酒杯 属——嘱 劝酒

2、古今义

美人——古义:借指内心思慕、向往的人。今义:美貌的女子。

斗牛——古义:斗宿和牛宿。今义:一种游戏方式。

3、一词多义

a、歌——歌窈窕之章:朗诵 b、如——纵一苇之所如:到……去

扣舷而歌之:名作动,唱歌 如泣如诉:像

歌曰:歌词 c、望——七月既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倚歌而和之:歌的声调和节拍 西望夏口:远望

4词类活用

A、使动用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舞、泣:使……起舞,使……哭泣

B、意动用法

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友:以……为伴侣,以……为朋友

C、活用

东望武昌——东:向东(名作状) 顺流而东也——东:东去(名作动)

寄蜉蝣于天地——蜉蝣:像蜉蝣一样(名作状) 下江陵——下:攻占(名作动)

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捕鱼,砍柴(名作动)

击空明兮溯流光——空明:月光下清澈的`江水(形作名)

乌鹊南飞——南:向南(名作状) 不知东方之既白——白:显出白色(形作动)

三、虚词

而——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连词,表转折,却,)

羽化而登仙;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连词,表顺接)

倚歌而和之;客喜而笑(连词,表修饰)

侣鱼虾而友麋鹿;扣舷而歌之(连词,表并列)

“而”的另两个意思:表假设;表因果

之——月出于东山之上(结构动词,的)

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哀吾生之须臾(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

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无意义)

于——徘徊于斗牛之间(介词,在)

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表被动,被)

然——凌万顷之茫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其声呜呜然(语气词,相当于“焉”,表陈述语气,不译)

何为其然也(代词,这样)

乎——浩浩乎如凭虚御风(形容词词尾,……地)

郁乎苍苍(形容词词尾)

而又何羡乎(语气词,表疑问)

相与枕藉乎舟中(介词,在,同“于”)

知不可乎骤得(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停顿或舒缓语气)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语气助词,用在句末,与否定副词“非”配合,表反问,相当于“吗”)

四、特殊句式

1、 判断句(一般翻译为“……是……)

A、……也

固一世之雄也;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B非……乎。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2、 倒装句

(1) 宾语前置

何为其然也?(为何其然也)

而今安在哉?(而今在安哉)

而又何羡乎?(而又羡何乎)

(2)介词结构后置(又叫状语后置)。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月于东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间徘徊。)

托遗响于悲风。(于悲风托遗响)

(3)定语后置

凌万顷之茫然(茫然万顷)

客有吹洞箫者(有吹洞箫者客)

3、 被动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于”表被动)

4、省略句

其声呜呜然,(其声)如怨如慕,(其声)如泣如诉 (省略主语)

(其声)舞幽壑之潜蛟,(其声)泣孤舟之嫠妇(省略主语)

寄(如)蜉蝣于天地,渺(如)沧海之一粟。 (省略谓语)

(苏子与客)相与枕藉乎舟中 (省略主语)

五、翻译

1、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

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我们任凭小船漂去,在茫茫无边的江面上漂浮。

3、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箫声)使潜伏在深谷水中的蛟龙起舞,使孤舟中的寡妇哭泣。

4、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寄托蜉蝣一样的生命在天地之间,渺小得象大海里的一粒米粒。

5、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希望)同神仙结伴遨游,同月亮一起永远存在。

6、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如果从那变动的一面看,那么天地万物连眨眼的功夫都不到就过去了。

7、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这是大自然的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

六、文章主旨

这篇赋通过记述作者与朋友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表达了他矛盾痛苦而又乐观旷达的复杂心情。

语文《赤壁赋》考点整理 篇三

作者简介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眉山(今属四川省)人。北宋的文学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宋仁宗嘉?二年进士,受欧阳修赏识。由凤翔府签判入朝,任监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因政见与王安石不合,出为杭州通判。后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因乌台诗案被诬入狱,罪贬黄州。哲宗元?年间旧党当政,任翰林学士、知制诰。绍圣年间新党上台,又被贬惠州、儋州。徵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苏轼六十六岁北还,不久逝世。谥“文忠”。

苏轼兼长诗文词书画,为北宋一代文宗。苏文洋恣肆,议论纵横,想象奇特。其诗揭时弊,叹民生、抒胸怀,清新豪健,善用比喻夸张。苏词冲破男女之情、离别之愁的藩篱,怀古、感旧、记游、说理等题材无不可入词,开豪放派词风。但他的部分文学也流露出他保守的政治观点和游戏人生的消极态度。著有《苏东坡集》。

文体知识

赋:是汉代形成的一种文体,有“汉赋”之称,赋讲究词采、对偶、韵律和铺叙,常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有诗歌和散文特点。后来或向骈文方向发展,称为“骈赋”、“律赋”,或进一步散文化,称为“文赋”、“散赋”。“文赋”也是散韵结合,但散文意味颇重,特别是到了宋代,多以散文方法作赋,别具一格。

本文就是一篇文赋,是一篇记游散文。

背景简介

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推行新法,苏轼与之政见不合,被迫离京外放。1079年7月,朝廷中属新党的几个御史,抓拄苏轼所写的诗中讽刺新法的一些诗句,弹劾他愚弄朝廷,妄自尊大。于是宋神宗下令将苏轼拘捕入京,这就是北宋历的“乌台诗案”,后苏轼因其弟和许多大臣的多方营救,方免死罪。这年12月,苏轼被贬到黄洲,但任团练副使之职,名为朝廷命官,实是囚犯,生活艰难,行动亦受监视。面对如此重大打击,他苦闷难遣,一面从佛老思想中寻求解脱,一面到自然山水中寻求安慰。1082年7月和10月,他先后两次游黄州赤壁,写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抒发怀抱,依时间顺序,分别为《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本文与《后赤壁赋》为姐妹篇,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作者以诗的语言,通过主客问答、水月譬喻,描绘景色,感慨历史,思索人生。它既表现了苏轼豪放旷达的胸怀情趣,也反映出他以酒乐排遗苦闷,消极颓放的一面。文中叙事井然有序,状景时丽如画,抒情豪兴酣畅,议论理趣兼备。通篇洋洋洒洒,纵横恣肆,表现出苏轼横溢的才情。

诗歌内容分析

此文的外有形式,似乎是一篇游记。开头就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由。下面从出游到赏景、箫歌、怀古、伤今、议论、醉酒、天明,完全按时间顺序一路写来,所以“月出”起,以“东方既白”(日落)收。但细究起来,在时间这条外在线索之外,还有一条内在的情感脉络。作者此文并非以记游为主,而重在抒情议论。因此剖析此文的层次结构,更重要的是要把握人物的事情变化。文中主客两人的感情变化,经历了“乐――悲――喜”的过程。全文也就可以分为三层。

(一)一段写泛舟江面上生乐。

清风、明月、江水的描写,不但抓住应时之景的鲜明特征,创造宁静安谧的境界,勾出遗世独立之情,为下文的抒情议论作了铺垫。成为构成全篇艺术意境的主要物象。

(二)二、三段记叙泛舟江心,饮酒放歌的情景,因箫声呜咽而生悲。

1、“饮酒乐甚”发而歌(美人喻其理想)

2、由放歌引出客人倚歌而和的箫声。

用比喻、夸张、想像的手法, 极写了萧声强烈的感染力,表达出浓重的凄清情调,借此抒发内心 难以掩抑的哀愁,感情基调由乐而悲。

3、客人解释箫声“何为其然”。

用以客代答的形式,表达作者对现实人生的苦闷和迷惘。其中“渔樵于江渚之上”正是作者贬谪生活写照。

(三)四段抒写因得到解脱而复喜。

4、苏子对客人的批驳和安慰。(全文主旨所在)

1)以“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领起,驳客“羡长江之无穷”的议论。

2)以“且夫”一转,驳客“抱明月而长终”的感慨。

这段文字是写作者经过一番哲学思考,终于找到解脱苦闷的途径, 即用旷达超脱的态度对待人生,在大自然怀抱中录求精神慰藉。

5、客人被苏子说服而转悲为喜。

“洗盏更酌”、“相与枕藉”将喜悦的心情化成了具体的生活画面。(与首段相呼应,但此时的乐,已是在领悟人生意义后的更高层次的愉悦。)

诗歌主题

文章通过泛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及主客之间的相互辨驳,反映了作者由故作旷达到陷入苦闷,又由苦闷到解脱的思想过程,表现了他身处逆境仍热爱生活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重难点理解

1、理解文中的主客对话实质上反映了作者思想矛盾的两个对立方面。

文中继承并发展了赋体的传统表现手法:主客对话,抑客伸主。文中的主客对话,实则代表了作者思想中两个不同侧面的矛盾斗争。作者把政治失意的苦闷通过客来宣泄,把乐观旷达的情怀通过主来表现,主终于说服客,反映了其思想中积极的一面战胜了消极的一面,从而肯定了积极乐观的人生观。

2、具体说明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描写箫声,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从三个角度来描写:

一是直接描述箫声的凄凉哀怨;

二是描述箫声余音悠远绵长;

三是描述箫声的感人力量。

作者在描写箫声时用了比喻修辞,以细长的丝线来比喻箫声的余音悠长。

艺术特色

1、 景、情、理融为一体。

文章虽从记游写起,但重在抒发人生感慨,辩论人生意义,故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和哲理性。作者采用了因景生情,借物喻理的高明手法,使景、情、理三者达到统一。

首段因景生情,但文中又借物喻理(水、月、风),即以这段写景为下文议论说理作形象、铺垫。第二段中客的议论,以“羡长江之无穷”扣住水,以“抱明月而长终”扣住月,以“托遗响于悲风”扣住风,虚无消极的人生观,其内涵就借具体的自然现象表达了出来。第三段苏子反驳也是以水和月作譬,深入浅出说明事物变与不变的道理。整篇文章,议论赋予了景物以微妙的哲理,写景使哲理呈现生动的形象,而抒情又成了文章的内在脉络。

2、采用对话手法,主客问答,抑客伸主

本文继承了辞赋常用的形式规范,即主客问答,抑客伸主,文中的客,其实是作者为展开辩论而虚设的人物,主客双方,代表着作者思想的两个对立面,最终主说服客,反映了作者复杂的人生观中积极面战胜了消极一面。

3、骈、散句交错使用,有整有散,错落有致,如行云流水般自然。

全文以散句为主,其中又穿插一些似对不对的偶句。如:“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颇有韵味悠长之感。有些句子,似散而实整,如“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其消长也;” 有些句子,又似整而实散,如:“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赤壁赋》知识点总结 篇四

一、本课成语

1、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非常渺小。

2、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3、遗世独立:脱离社会,独自生活,不跟别人往来。

4、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就断了。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5、杯盘狼藉:形容宴饮后桌上凌乱的样子。

二、其他重点字词

七月既望 (农历每月十六)

白露横江(笼罩)

纵一苇之所如(纵:任,如:往)

凌万顷之茫然(越过)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浩浩:广阔,辽远;冯虚:凌空、凭空)

渺渺兮予怀(悠远的样子)

倚歌而和之(倚:循,依;和:唱和)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缕:细丝)

正襟危坐(端正)

方其破荆州(方,当)

固一世之雄也(本来)

哀吾生之须臾(片刻)

知不可乎骤得(骤:突然;骤得轻易得到)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曾:竟,连……都……;一瞬:一眨眼,比喻时间短暂)

而吾与子之所共食(共同享用,也作“适”)

以上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提供的4篇《《赤壁赋》知识点总结》,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差异网的价值所在。

301 19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