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重点知识点归纳【6篇】

发布时间:

在平日的学习中,大家对知识点应该都不陌生吧?知识点有时候特指教科书上或考试的知识。为了帮助大家更高效的学习,这次差异网为您整理了6篇《八年级历史重点知识点归纳》,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汉朝 篇一

1、汉武帝的大一统具体措施:

(1)政治上: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削弱了诸侯国的力量;

(2)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的统治地位由此确立。

(3)军事上:对匈奴展开多次大规模的反击战,基本解除匈奴对北部边郡的威胁。

(4)经济上: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八年级上学期历史知识点归纳 篇二

第八课

兴中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1894年,孙中山创办于美国檀香山。

1、中国同盟会:(1905年)1地点:日本东京;

2、领导人:孙中山

3、性质: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4、同盟会的机关报是:《民报》

5、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6、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辛亥革命:

1、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爆发,史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2、中华民国的成立:1912年1月1号(即中华民国元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3、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统治。

4、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5、性质: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6、正确评价:辛亥革命既有成功的一面(辛亥革命。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又有失败的一面(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统治。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7、失败原因: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力量过于强大;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

第九课新文化运动

1、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①开始标志: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提出民主与科学口号。②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③主要内容:前期: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等。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2、“新世纪曙光”:指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李大钊是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第一人,1918年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建立了《每周评论》

3、评价: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条件,推动五四运动的发生。不过,新文化运动中也有对东西方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这一直影响到后来(局限性)。

初二历史知识点歌谣式 篇三

一鸦片战争

(一)十九世纪上半期,英国鸦片牟暴利,

鸦片输入中国后,中国贫弱更加剧。

1839林则徐,虎门销烟长志气,

销烟200多万斤,民族英雄后人记。

(二)1840鸦片战,琦善与英搞谈判,

民族英雄遭查办,1842签条款,

《南京条约》割香港,赔款2100万(西班牙银元),

开放五处商口岸,近代历史此开端。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一)1856到60,二次鸦片起战争,

1860占天津,10月攻入北京城,

联军大火烧圆明园,烧杀抢掠无人性。

沙俄乘机起歹心,系列条约不平等,

割地一百五十多万,民族灾难更加深。

(二)金田起义太平军,1853占南京,

奋起抗击洋枪队,击毙华尔快人心。

三、收复新疆

阿古柏侵新疆,自立为汗想称王。

陕甘总督左宗棠,主张收复我新疆,

1876率清军,“先北后南”好方针,

“缓进急战”打敌人,收复新疆快人心。

1884建行省,历史意义大得很。

四、甲午中日战争

(一)日本称霸野心狼,甲午中日战争响,

民族英雄邓世昌,黄海大战英名扬,

指挥“致远”撞“吉野”,日军舰队遭重创。

(二)清朝政府太无能,《马关条约》又签定,

“辽台澎岛”给日本,赔偿二亿两白银,

让日办厂又通商,半殖民地更加深。

五、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义和团起山东,不到三月遍地红”,

反帝爱国立战功,抗击联军逞英雄。

1900铭记心,八国联军占北京,

烧杀抢掠丧天尽,馨竹难书此罪行。

(二)1901要记住,《辛丑条约》受屈辱,

赔款白银4.5(亿两),反帝活动被禁锢,

东交民巷为使馆,拆毁炮台占铁路,

“半殖半封”全形成,人民生活更痛苦。

八年级历史知识点归纳整理 篇四

一、我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云南的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2、北京人生活的时间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最早使用天然火。

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6000多年前,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已栽培了水稻,5000多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半坡人已栽培了世界上最早的粟和蔬菜。

二、夏、商、西周奴隶制王朝

1、约公元前21世纪,禹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这表明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通过推举选出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叫禅让制)。

2、约公元前16世纪,汤灭夏建立了商朝。商朝时盘庚迁都至殷并使统治稳定下来。

3、商朝制造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青铜器。(记熟书P12的司母戊鼎图)湖南宁乡出土的四羊方尊是青铜器中的精品。

4、约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发兵灭亡了商朝建立了西周。

5、西周实行分封制,春秋时期,分封制开始瓦解。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渐被郡县制取代。秦时实行中央集权制。唐三省六部制,唐朝以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元朝的中央和地方机构:中央实行一省制:元朝废除三省,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同时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地方实行行省制: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三、春秋战国(东周)

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1、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开始到公元前476年结束。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2、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诸侯是齐国的齐桓公,他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使国家日益强大。最后一个霸主是越王勾践。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3、战国时期的主要诸侯国有齐、楚、秦、燕、赵、魏、韩,史称“战国七雄”(各主要诸侯国的位置——北燕南楚、西秦东齐、上中下是赵魏韩)。赵、魏、韩是由春秋时期的晋国分裂而来的。

4、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实行商鞅变法,战国时,地处最西边的诸侯是秦国。

5、我国最早的音乐教育制度形成于西周。最早出现铁农具的时期是春秋时期

6、战国时,秦国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是著名的水利工程,它使成都平原变成“水汗从人,不知饥馑”,有“天府之国”美称。

7、汉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汉字源于甲骨文,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金文,又称钟鼎文。雕塑艺术在商朝和西周时期已发展到很高水平。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

8、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李耳),其朴素辩证法思想反映在《道德经》里;庄子是战国时道家学派的继承人物。

9、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孔丘),他整理了《诗经》,编订了《春秋》,其言行记载在《论语》中;战国时期的孟子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物,他们主张实行“仁政”,认为“民为贵,君为轻”,反对连年不断的兼并战争。

10、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墨子,他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不义战争。

11、法家代表人物是韩非,他主张权力集中到君主手中,按现实需要进行改革,以法治国。

12、孙武是春秋晚期齐国杰出的军事家,著有《孙子兵法》一书;战国时杰出的军事家孙膑著有《孙膑兵法》。

13、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对社会变化提出不同的看法,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初二历史知识点总结 篇五

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五四运动

⑴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⑵经过:①爆发: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主力是北京大学生。②高潮:上海等地工人罢工,商人罢市来支援北京学生的斗争。工人阶段参加斗争起了巨大作用。

⑶口号:“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等。

⑷结果:取得三大初步胜利a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的学生b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c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⑸五四爱国运动意义: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⑹“五四”精神内容: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的精神。

⑺五四运动与中共成立的关系:①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共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②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共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③五四运动中,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陈独秀,李大钊)起了重要作用,不久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为中共成立奠定了组织基础。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①时间:1921年7月。

②地点:上海(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

③代表:董必武,李达等13人。共产国际代表。

④内容:A、通过第一个党纲,确定党的奋斗目标的实现共产主义。

B、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C、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⑤中共一大召开的历史意义:标志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⑵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意义:

①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工人阶段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

②是中国历开天辟地的大事。

③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了。

在一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为什么仍然摆脱不了主权被侵略的命运?

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北洋政府仍实行封建专制统治,帝国主义在中国仍然享有许多特权。中国仍没有摆脱贫穷和落后,中国的综合国力仍然很弱。所以,即便是战胜国,中国仍然摆脱不了主权被侵略的命运。

3、1922年中共二大,在中国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整理 篇六

第三课土地改革

1、时间:1950年----1952年

2、法律依据(开始的标志):《中华人民土地改革法》

3、原因(P13):①旧的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根本);②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4、主要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5、土地改革意义(P15):①废除了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②解放了生产力,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③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和人民政权的巩固奠定了基础,也为工业化的顺利进行开辟了道路。

第四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第一个五年计划:

2、时间:1953年----1957年

3、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原因(P18):我国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4、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5、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进行重工业建设,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发展重点及是重工业主要分布的地区是东北地区)

6、目的: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7、成就:在苏联的协助下,到1957年底,各项经济指标超额完成。

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建成投产,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毛泽东诗词中“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中的“一桥”(长江第一桥)是指:武汉长江大桥)

8、意义和影响: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9、一五计划的任务(主义内容):①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②相应的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③相应的培养建设人才。

10、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1、时间地点:1954年9月,北京

12、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的内容:①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②大会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决定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13、宪法的性质: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14、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1954年秋,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①内容:宪法确定了社会主义原则、人民民主专政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各民族平等原则等。

②意义:宪法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奠定了基础。

③性质: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④问: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答:因为在宪法中确定了坚持社会主义原则、人民民主专政原则等内容,真正反映了人民大众的利益,所以说它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第五课 三大改造

1、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2、原因(P23):土地改革后,农业分散经营的状况影响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3、农业、手工业改造的方式是:建立生产合作社

4、目的(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5、阶段:①农业互助组。②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③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6、公私合营:

7、时间:1954年----1956年

8、对象:资本主义工商业

9、特点(政策):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10、三大改造:

11、三大改造的内容: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2、农业、手工业改造的方式是:建立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方式是:公私合营;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它被称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13、三大改造的完成:①时间——1956年底。

②意义——三大改造的完成,使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我国进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4、评价:三大改造总体是成功的,但局部出现要求过急、工作过粗等缺点。

15、中国近现代史上,社会性质发生过哪三次变化?简要说明每次变化的主要原因。?

答:①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由封建社会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于外国侵略,清政府腐败无能,中国战败)

②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国人民进行100多年艰苦斗争,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③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上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在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革命取得决定性胜利)

第七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1、真理大讨论(背景):

1、1978年,思想理论界开展的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是(针对“左”倾思想和“两个凡是” 的束缚展开):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讨论序幕:1978年5月11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于光明日报。

3、思想运动开展的主要原因是当是中央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错误

4、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思想基础的是: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5、大讨论实质:一场重新确立实事求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思想解放运动。

2、“两个凡是”的方针:“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

3、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

4、主要内容:①思想方面:这次会议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路线;②政治方面:果断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③组织方面:全会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传统,提出了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任务。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5、时间:1978年

6、意义(P36):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也是共和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从根本上冲破了左倾错误的束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又一次解决了“中国向何处)差异网○www.chayi5.com(去”的问题,成为开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时期的伟大起点。

7、拨乱反正:1979—1982

为刘少奇恢复名誉,是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正确评价毛泽东,标志着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任务的胜利完成。

问:新中国成立后,中共的“左倾”错误和“左”的错误有哪些表现?这些“左倾”错误又是怎样得到全面纠正的?

答:①1958~1960年大跃进。农业浮夸风和工业全民大办钢铁是其主要内容

②1958年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高潮,挫伤广大群众生产积极性,极大地防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③“文化大_”严重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打乱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正常进程,拉大了同世界发展水平的差距。(都是通过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得以全面纠正的。)

第八课 经济体制改革

农村改革背景:人民公社体制已经不适应农村的生产发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改革的目的:改革先从农村开始,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形式:把集体土地长期承包给农民耕种,农民自主经营。(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3、意义:①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②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③为乡镇企业提供了大量剩余劳动力。

二、城市经济体制:

1、背景:改革在农村取得成功,为继续深化改革打下了基础,改革的浪潮从农村涌向城市。

2、主要内容:①主要是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②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济责任制。③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共存的制度。

3、建国以来我们党的第一代和第二代领导集体,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过哪几次重大调整或变革?这些重大调整或变革各有何作用?

答:分别有: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4、历史意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第九课 对外开放

一、经济特区的建立:

1、目的: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

2、时间:1978年12月

3、经济特区的建立: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1988年建立最大的经济特区----海南经济特区。

4、特区建立意义: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5、对外开放的意义:设立经济特区,对引进外资、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

1、建立沿海经济特区:1985年起,建立了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上海浦东新区、闽三角开放区。

2、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特点)的对外开放格局。

3、加入世界贸易组织(P44):1995年7月11日

第十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P46):

1、中共“十二大”(1982):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中共“十三大”(1987):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并制定了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确立在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三步走,并制定了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P52

3、南方谈话(1992):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阐述了他的观点。是邓小平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因为解决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许多重大理论问题,如下: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4、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发展生产力。

4、中共“十四大”(1992):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5、中共“十五大”(1997):首次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个概念。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并正式写入党章。

6、中共“十六大”(2002):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三个代表”与邓小平理论关系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7、邓小平的评价: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8、中共“十七”大(2007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9、中共“十八”大(2012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为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10、中共“十九”大:不忘初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第十一课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中国梦:

首次提出“中国梦”:2012年11月,习近平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梦想。”

2、再次提出“中国梦”:2013年,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国家主席。在会上,他深刻地阐述了中国梦的宏伟蓝图。

3、“中国梦”的内涵: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4、怎样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国梦的途径):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5、“中国梦”的本质: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6、“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①第一个一百年目标(1921--2021):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诚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②第二个一百年目标(1949--2049):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1、内容: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②全面深化改造。③全面依法治国。④全面从严治党。

2、“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意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三、新发展理念:

1、时间:2015年10月

2、五项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发、共享。

3、新发展理念的意义(作用):新发展理念针对的是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回答的是中国当前最为紧迫的现实问题,关系我国发展全局和未来前景。

四、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1、表现:①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持续高速增长。②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③综合国力不断跃上新台阶。

2、措施: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筹建和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3、影响:综合国力的持续增强,使中国在实现国家重大战略发展目标、主办国际盛会、应对突发事件、战胜重大自然灾害等方面具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力量。

4、什么是“一带一路”?

答:“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第十二课民族大团结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有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统一国家。

特点(分布格局):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地位: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实施:目前,全国已经建立了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5个民族自治区。

意义:(1)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2)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3)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共同繁荣发展:

措施:①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因地制宜,进行一系列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废除了剥削和压迫,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②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派出大批人员,还通过技术、资金、物资等多种方式,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③各民族也根据本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发挥自身优势,发展经济,取得了很大成就。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④国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西部大开发: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西部大开发,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加快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历史机遇,极大地带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促进了青海、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第十三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一国两制”的构想:

提出: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目的:实现祖国统一

内涵(什么是“一国两制”?):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地位:“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1)中英两国政府在1984年12月正式签署联合声明,中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2)1987年4月,中葡两国政府签署联合声明,中国政府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3)1997年7月1日,中英两国政府举行交接仪式,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1999年12月20日,中葡两国政府举行交接仪式,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意义: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为什么香港能够顺利回归?

答:①中国的综合国力的提供,国际影响提升。②“一国两制”方针的有效运用。③中央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④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

第十四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对台政策:(1)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统一,作为神圣的使命,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2)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3)改革开放以后,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两岸交往的史实:(1)197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奉命停止对金门和马祖的炮击,中央人民政府倡议海峡两岸直接实行通邮、通航、通商。海峡两岸局势逐步走向缓和。(2)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海峡两岸同胞近40年的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的变化。(3)1990年台湾成立了海峡交流基金会,1991年祖国大陆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4)1992年,两会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即“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5)1995年1月,江泽民提出了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6)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中国大陆,双方重申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主张台海和平稳定。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会见,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7)2015年1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台湾方面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双方就进一步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了意见。这次会面是1949年以来两岸最高领导人的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

意义:海峡两岸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日益密切的交往:

原因:①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指引下。②经过海峡两岸同胞港澳的海外侨胞的共同努力。③两岸人员往来已经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以及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蓬勃发展。

表现:2008年11月,两岸达成空运、直航、邮政合作等协议。

阻碍两岸统一的因素:①“台独”势力。②以美国为首的国际反华势力。

第十五课钢铁长城

一、陆、海、空军的建设

1、陆军: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发展成包括步兵、炮兵、装甲兵、防化兵、通信兵等多兵种的现代化部队,武器装备不断更新。

2、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迅速的表现:①由单一兵种到诸军兵种的转变。②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

3、海军:(1)部队建设:①第一支海军部队: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部队——华东军区海军建立。②三大舰队: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东海、南海和北海舰队。

(2)装备建设:1971年,我国自行研制的导弹驱逐舰完成了多次科学试验和对外出访任务,后又陆续装备了我国自己制造的核潜艇。

(3)兵种建设:①20世纪90年代以后,海军已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多兵种组成,活动范围也逐步扩大。②2012年9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

4、空军:(1)是在陆军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空军刚刚诞生,就面临_的考验。(2)人民空军建立早期,飞机主要从国外购买,后来逐步走上国产化道路。改革开放以来,自行研制和引进了一批新型飞机,空军的现代化建设有了新的飞跃,成为保卫祖国领空的钢铁卫士。

二、导弹部队的发展:

1、组建:1966年,中国组建第二炮兵部队。2015年,更名为火箭军。

2、任务:是中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遂行核反击和常规导弹精确打击任务。

3、组成:由核导弹部队、常规导弹部队、作战保障部队等组成。

三、新时代强军之路:

1、政治保障:2014年,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在福建古田召开,强调军队政治工作要为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2、强军改革:调整组建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五大军种。成立了东部战区、南部战区、西部战区、北部战区、中部战区,构建军队联合作战体系。

3、指挥体系: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新格局,军队组织架构和力量体系实现革命性重塑。

第十六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P81):

1、建国初期实行的外交政策:新中国建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建国初期的外交形势: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支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敌视。

3、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①1949年10月2日,苏联第一个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与我国正式建交。②1950年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③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提出: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2)推广(首次确认):1954年,周恩来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3)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4)影响: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二、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

1、万隆会议的召开:(1)召开:1955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

(2)地位: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

(3)方针: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4)影响: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2、“万隆精神”: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精神。

3、“万隆会议”的意义:中国代表团还积极地开展会外交往,与很多国家的代表团举行会晤,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第十七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

一、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史实、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

2、背景:联合国成立于1945年,是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中国是创始会员国之一,也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当时由国民政府代表中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作为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理应享有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3、70年代我国的外交成就:①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起合法权利。②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③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二、中美、中日建交:

1、中美建交的原因:①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政府敌视新中国,对新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包围威胁的政策,双方敌对的状态长达20多年。

②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20世纪70年代初,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共同的要求,中美关系出现了转机。

建交过程:①1971年7月,基辛格访问中国,同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②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正式签署并发表了《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③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中日建交: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影响:许多国家纷纷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全方位外交:

外交政策:改革开放以后,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其他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外交策略:(1)中国注重改善和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注重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合作,力争中美、中日关系稳定发展,逐步实现中苏关系正常化,积极发展与欧盟国家的关系。(2)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3)拓展多边外交,加强与联合国的合作,为解决区域性争端、维护世界和平和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而努力。(4)广泛参与多边经济、社会领域的活动,在环境、粮食、预防犯罪、禁毒、难民、妇女等全球性问题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外交成果: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中国已与世界上170多个国家建交,参加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工作。多次举办国际会议,加强国际合作。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的坚定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外交布局: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

第十八课科技文化成就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两弹一星”

(1)成就①原子弹: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导弹:1966年,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试验取得成功,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③氢弹: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④人造地球卫星: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2)影响: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2、航天成就(1)1999年11月,神舟一号发射成功,开启了我国的飞天之旅。(2)2003年10月,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3)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3、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1)地位:袁隆平是成功培育杂交水稻的第一人,获得我国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同时他也是第一个特等发明奖的获得者,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2)影响: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

4、青蒿素: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5、改革开放前

(1)方针:1956年,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2)成果:文学、戏剧、电影、音乐等领域取得累累硕果。长篇小说《红岩》《青春之歌》、话剧《茶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电影《英雄儿女》《林则徐》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6、改革开放后: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成果丰富。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第十九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日常生活的变化

1、概况: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做主,经济恢复,物价稳定,人民生活发生了根本变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2、表现

二、交通、通信的不断发展

3、交通运输的发展:(1)截至2010年底,中国的铁路营运里程已居世界第二位。(2)公路运输获得较快发展,我国高速公路里程已居世界前列。(3)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4)城市道路建设发展迅速,很多城市大力发展轨道交通,改善城市交通状况。(5)人们的出行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4、电信事业的发展

(1)电信事业:①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不断增加对电信事业的投资,逐渐形成全国电信网络。②改革开放后,电信产业快速发展,我国的电信网络规模和用户数均居全球第一。(2)互联网:起步晚,但发展迅速,中国网民规模不断扩大,互联网普及率越来越高。

5、影响:通信事业的发展和通信方式的变迁,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6篇《八年级历史重点知识点归纳》,能够帮助到您,是差异网最开心的事情。

301 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