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及反思(优秀4篇)

发布时间: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差异网为您带来了4篇《教学案例及反思》,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教学案例及反思 篇一

[案例]

教学《凡卡》时,不但我精心备课,还让学生提前好几天开始预习。谁知当我满怀信心地站在讲台上问学生:“你们通过这几天的预习,发现了什么问题?”时,我们班的“问题篓子”一张嘴,大出我的意料。他说:“书中写凡卡无父无母,跟着爷爷生活,又穷又苦,九岁就被送进鞋店做了学徒,他这样的条件怎会识字?这岂不是契诃夫明显撒谎吗?”他这一问,大家都有同感,教室里立刻炸开了锅,随后又都陷入了迷惘,不知所措。过了好一阵,一同学举手示意发言,我点头允许。他说:“从凡卡趁老板、伙计们去做礼拜时,拿出笔尖生锈的钢笔来看,我认为这钢笔和笔水是他从农村带来的,来鞋店之前上过学。”又一同学站起来反对说:“要是这样,凡卡在农村条件应该好才对,可他在给爷爷的信中只显出在农村的快乐,并未写农村的条件好呀!”这时邹莹莹同学站了起来说:“我查阅过资料,俄国当时许多农民纷纷破产拥向城市。从凡卡信中要爷爷摘一颗金核桃藏在他的匣子里头和嘱咐爷爷不让旁人拿他的小风琴可以看出:凡卡先前有匣子、有风琴,条件是不错的,应是家里破产后才进城做学徒的。

问题到此才算没了争议。

[反思]

无疑,凡卡怎会识字?这个问题的出现打乱了我的课前预设,但很快引起了学生的共鸣与争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试想,如果我当时为了按部就班地完成课前的教学设计,而予以搪塞、敷衍,那结果必将如袁振国教授所说:“或许我们得到了大海里露出水面的冰山的一角,而失去的却是大海下的整座冰山的主体。”

是呀,新课程背景下教学开放性大大增强,学生在课堂上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大大增多。虽然我们课前对学情、学法作了充分预测,但仍无法穷尽课堂上随时出现的变化,一个个超出老师预设的新问题、新情况仍会不断呈现。看着学生涨红的小脸,面对他们渴求的目光,作为教者,我们应该耐心倾听课上的每一个声音,顺应学生的要求,及时捕捉稍纵即逝的智慧火花,巧妙引导,点燃思维的火把,将意外转化为一种难能可贵的教学契机,那么在这个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课堂上,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就将是一片广阔的天空。

这节课虽然没能按计划完成教学任务,但我却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获,这也可能是任何一位教者无法预设的内容。我应该感谢我们班的“问题篓子”,正是他把同学们带进了一个积极探索、激情争辩的世界,更是把同学们带进了一个追求真知的境界!

教学案例及反思 篇二

《雨后》是著名作家冰心的诗作,全诗以浅近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雨后孩童戏水的嬉闹情景,勾画出孩子们活泼、俏皮的形象,极富童趣。怎样使学生进入情境,体会诗中儿童特有的心理,进而感受童年生活的幸福快乐,是这篇课文教学要解决的任务和目标,我打算用以读为本,层层推进的方式实施这节课的教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者在教学《雨后》时,师生同为主体又互为客体。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又在互动、互促、教学相长的过程中,激发出师生的勃勃生机,焕发出课堂的青春与活力。同时,教者在教学过程中还注重对学生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绪(学会关心他人),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真正再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片断与反思]

[片断一]

师:(面带微笑)读了这首小诗,我又忆起了童年的往事

生:(迫不及待)老师,能说给我们听一听吗?

生:说说看嘛

生:(小声议论)老师的童年一定很有趣……

师:那年我七岁,记得那天下了一场大雨,家前屋后都成了水的世界。我和几个小伙伴打起了“岸上水仗”,结果弄得一身泥浆,害得我被母亲狠狠批评了一顿,但我心里却觉得挺高兴的。

生:(不解)既然受了批评,为什么还高兴呢?

生:是呀,为什么呢?

生:一定是开心过了头

生:大概是找到了生活中的乐趣

生:他们(小伙伴)一定是你的“铁哥们”

[片断二]

生自发地积极交流,气氛和谐、活跃。

师:文中赤脚的孩子们(小哥哥、小妹妹)也捕捉到快乐了吗?

生:(齐声说)捕捉到了

生:小哥哥滑了一跤,脸上却发射出兴奋和骄傲

生:他一定很自豪

生:他是最快乐的

生:他以关心小妹妹为乐

生:他还会以关心他人为乐的

生:小妹妹也快乐呢,她希望自己也摔痛快的一跤

生:她太喜欢雨水了,即使摔一跤,她也觉得高兴

生:她觉得这样做很有趣

生:她为自己有这样的哥哥而感到快乐

……

师:是啊,小兄妹俩既喜爱这夏季的雨水,又相互关心对方。多好啊!真心祝愿咱班也能涌现出这样的“兄妹俩”。

[反思]

在体现创新教育的前提下,设计教案要明确一个目标,那就是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场所;让学生对生活中的人或事能发表自己的独到的见解,把课堂引向生活的天地;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因此,我们要舍得从课堂上走下来,把学生请上去,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雨后》这首小诗描写的是雨后孩子们在水中尽情嬉戏的情景。初读课文,很多孩子忍不住轻轻的笑出声来,情感的自然流露让我们看到了心与心的交融,我抓住时机问:“大家笑什么?”他们回答:“我真想跟他们一起玩儿”、“在水里玩,太开心了。”“大家的头脑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赶紧跟小伙伴说一说。”小组交流气氛热烈,代表发言也异常精彩。再读课文孩子们很自然地读出了小哥哥玩耍的酣畅,小妹妹的胆怯。学文后我又问学生们,现在你们最想做什么?有的说,现在马上下雨,我们也去玩。有的说,我也想写一写。

课后,我想了很多,现代教育让我换位思考,我们要时刻为孩子们服务,时刻激励着孩子们拔节儿,以学生的理解水平衡量学生的问题,我们要真心走进童心世界,让孩子们享受语文。课堂要教给学生,我们少表态,疑点、难点让学生自由讨论解决,这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思辨和归纳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让学生之间的单向、双向和多向的交流,形成课堂内一个信息交流的立体网络,我们只是听众,一个适时的点拨者。我们要不失时机地呼唤学生潜在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触及学生的情感领域,拨动心灵的琴弦,让孩子们在情感的驱动下面积极的学,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们成长进步的殿堂。

教学反思案例 篇三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写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一年级上册,包括教科书和学生用学具卡片等,从20xx年秋季起在全国部分地区进行教学实验。这册教材是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在总结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的。编者注意把握好继承与发展的平衡,努力体现新的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同时努力保持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

下面就这册教材中几个主要问题作一简要说明,以供教师参考。

一、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

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般总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除了认数和计算以外,教材安排了常见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等。虽然每一单元的内容都不多,但是都很重要,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

如前所述,这册实验教材是以《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在总结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的。教材的编者力求使教材的结构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儿童的年龄特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反映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同时还继承了现行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中认数和计算结合,加法和减法穿插编排,突出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等较好的做法。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建立学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1.根据《标准》调整教学内容,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更丰富的知识。

这册实验教材的内容安排,以《标准》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扩展知识的范围,注重内容的丰富性和开放性,体现鲜明的时代感。与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教材第一册相比较,其主要变化是:

(1)调整原“准备课”的内容,增加了“比一比”、“分类”两个单元。

对现行教材“准备课”的内容进行了调整,保留“开学图”和“数数”的内容,组成第一单元“数一数”。在第二单元“比一比”中,充实了原有的“比多少”的内容,增加“比长短”、“比高矮”等内容。在第五单元“分类”中,充实了分类的教学内容,增加以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的内容。比较和分类是儿童学习数学时使用的重要方法,也是发展儿童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实际活动让学生初步建立比较和分类思想,掌握比较和分类的方法,为进一步学习做了很好的准备。

(2)充实“认识图形”的内容。在第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安排了直观认识一些常见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从观察、操作认识立体图形入手,引出平面图形,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体验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联系与区别,为学生认识二维空间和三维空间的关系积累经验,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增加了“认识钟表”,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内容和实际操作,让学生认识钟面、直观认识整时和半时,初步体验时间的含义。

(4)在各个单元的教学内容中注意渗透一些简单的统计初步知识的内容。通过例题、练习题、实践活动等内容,渗透简单的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和数据的收集的方法等。

2.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为了让学生从已有经验出发,主动建构、理解数学概念,获得数学方法,发展用数学进行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册教材的设计注意下面几点:

(1)注意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有关的数学知识。例如,分类概念的数学从学生熟悉的商店货物的摆放形式引入,让学生运用自己经验理解、体会分类的含义和作用。

(2)尽量选择、设计现实的、开放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积极思考、相互交流,体会数学知识的含义。例如,认识立体图形的教学,安排了两个开放性活动,让学生通过自由自在的实际活动,感受、体验各种立体图形的特征。分类教学也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分一分,以及学生间的互相交流,体会、理解对同样的物品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法。

(3)安排了“生活中的数”等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用数学的乐趣提供了素材。例如,第46页的“生活中的数”,展示了儿童生活中经常碰到有关数的表述,这是学生已有的经验,由于溶入了数学的含义,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对身边处处有数学的体会,而且也使学生获得了用数学的体验。

(4)设计了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与动机。数学教学中的所有活动都是为使学生获取某一知识或技能而设计的,因此,要符合儿童认知特点和兴趣需要,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儿童主动建构有关的数学知识。教材注意为学生提供富有儿童情趣且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探索活动,设计的情境、插图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图画的风格和色彩注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例如第6~7页、第14~15页、第96~97页、第114~116页等用蝴蝶页展示了:小猪帮小兔盖房、野生动物园、学校运动会、我们的校园等等,这些都是儿童喜欢、熟悉的情境,而在这些有趣、美丽的图画中包含有许多奇妙的知识,需要学生去探索才能完全理解,这就容易激发儿童主动探究的欲望。教材还新编了具有亲切感的“编者的话”,设计了新颖的“目录”,努力使学生感到教材是为他们编写的,让孩子们喜欢教科书。

(5)联系儿童实际、根据学生特点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数学教学的任务之一,教材在设计教学活动时重视了这一点,为教师结合教学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爱钻研等良好的思想品质培养提供了丰富的、符合儿童特点的素材。精心设计了:美丽的校园、金色的秋天、美丽的小湖、和平广场、做值日、过马路等情境,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热爱和平、保护环境、尊老爱幼、珍惜时间、遵守交通规则等的教育。例如“美丽的校园”展示的是我国富裕的乡镇中心小学,在学校里学生们努力学习、热爱科学、尊重师长、互相帮助。教材整体体现了丰富多彩、努力向上的学校生活和身心健康的生活态度。

3.认数与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数和计算的知识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是紧密联系着的。认数是计算的前提,计算又有助于加深对数的认识。对初入学的儿童来说,采取逐步扩大数的范围,同时结合数的认识学习一些基本的计算,比较容易理解,也有利于巩固所学的计算。实验教材仍然按认数和计算相结合的原则编排,把2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分为: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各数的认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20以内退位减法。在具体内容的安排上采用把10以内的数与加减法分为两段进行教学:1~5的认识和加、减法,6~10的认识和加、减法。在“1~5的认识和加、减法”中,先整体认识1~5各数,再教学加法和减法的初步认识,使学生初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并通过加、减法加深理解1~5各数的关系;然后认识0出现有关0的加、减法。在“6~10的认识和加、减法”中,分为6、7的认识和加减法,8、9的认识和加减法,以及10的认识和加减法三段教学。这样的安排便于儿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10以内的数与加减计算。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把减法和加法适当联系起来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加、减法的联系和区别,加深对加、减法意义的理解。比较熟练地掌握加、减的计算方法,也有助于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实验教材的10以内的加、减法,仍是把加、减法结合起来教学。从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开始,把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安排在一节课内教学,把有关的加、减法算式对照排列,便于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逐步体会到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并逐步会利用联想算出加、减法式题的得数。教材最初出现根据一幅图写出一个算式,逐步过渡到根据一幅图写出两个算式(两个加法的或两个减法的),再过渡到根据一幅图写出四个算式(两个加法的和两个减法的)。

教学案例及反思 篇四

教学理念

新课程要求在美术活动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并在动手实践中能力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不同的学生在自己的基础上朝着目标和方向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五角星》活动一(寻找不同质感的物体,如麻绳,纺织品,硬币,树叶等,用蜡笔或铅笔拓印的方法制作肌理图,分小组将各自表现的材质效果进行剪贴拼组)意在让学生在兴趣的带领下积极主动参与,并通过操作,经历和体验拓印的过程,掌握拓印的方法,体会拓印带来的乐趣和美感,培养学生发现美和感受美的能力。

教材分析

《五角星》这一课活动一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的内容。本课的设置是为了使学生在活动中来认识、发现和体验实物纹理所具有立体感、浮雕感和形式的美感,在运用蜡笔等工具皴涂后就可以获得相应的形象,这种简单的方法是学生易掌握的。在本课的图例中展示的自然纹理和实物纹理,是为了引导学生去寻找发现更多纹理清晰的实物,教学中引导学生体验多种颜色、形式拓印,在作业中体现操作能力、创造力,使实物的纹理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呈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看过变魔术吗?喜欢看吗?

学生活跃了起来,相互说着魔术的神奇。

师:那老师来给大家变个魔术,好吗?

学生安静下来,注意力集中了。

师:看,我手中有张纸,两面都是空白的,(师出示一片树叶)现在老师要把这片树叶变到纸上去,告诉我,你们想要什么颜色的?

生1:红色的。

生2:树叶变黄了,我想让它还是绿色。

生3:我想让树叶上有各种颜色。

师:哪儿有彩色的树叶,当然,只要想到一定能做到,我相信我们一定行。

教师拿出大部分同学选择的绿色,并悄悄地拿出另一片树叶放在纸下,用蜡笔拓印。

师:瞧,一片新的绿叶变出来了。

师:大家想知道怎样变吗?

生:想。

教师将纸挪开,呈现纸下的树叶。

生:原来老师是印的,我也会了。

师:大家可以试一试。

二、实践操作,自主探究

1.学生动手拓印。(教室伴随音乐)

结果:有的同学拓印成功,纹理清晰,有的却没有出现纹理。

师:让我们来找找原因吧。

2.请拓印好的学生演示拓印过程。

生:把树叶反面向上放好,盖上纸,用手按好后,再用蜡笔平涂。

大家一起夸夸拓印成功的同学,并找自己失败的原因。

生1: 我的树叶是正面朝上了。

生2:我一涂,树叶、纸动了。

……

3.质疑,体验纹理。

师:树叶为什么要反面朝上才能拓印出纹理呢?大家摸一摸树叶的两面,有什么感觉?

生:正面光滑一些,反面不平不光滑。

师:大家真聪明,树叶反面有许多纹理,是凹凸不平的,所以我们在拓印时只有拓印反面才能印出漂亮的纹理,而正面没有凹凸不平的纹理,就拓印不出花纹了,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物品有美丽的纹理,都可以拓印出来。

电脑课件展示,让学生拓展思维。

师:大家觉得美吗?其实美就在我们身边,老师这里还有一些物品,你看看哪些可以用来拓印?

教师将物品(麻布,纺织品,硬币,各种树叶)按小组分发,让学生摸,体验纹理,找出能拓印的物品。

师:下面大家可以选择你想拓印的物品,开始拓印吧。

4.鼓励创造,体现个性。

师:在刚上课时,有同学想要彩色树叶,现在动手试试,看看谁能作业变得更漂亮。

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及时表扬,感染全体学生不断创新。

结果:有的学生将树叶拓印成一朵盛开的花,有的印出彩色的树叶,有的将硬币印成五环……

师:大家除了用蜡笔拓印还可以用什么拓印也能让花纹 ww www.chayi5.com w.chayi5.com 展现出来呢?

生1:我今天没有带蜡笔,用铅笔侧着涂也可以印出花纹。

生2:老师,我还有更好的办法,把东西直接盖在橡皮泥上,也能印出花纹。

教师积极肯定学生做法。

分小组将各自表现的材质效果进行剪贴拼组。

三。总结

展现拼组图,进行评比。

师:这节课玩得高兴吗?

生:高兴。

师:今天我们的方法叫拓印。(板书课题:拓印)

师:你们觉得拓印有趣吗?

生:有趣。

师:大家下课后还可以去找更多有漂亮纹理的物品,把它变成美丽的画。

教学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同学们学得轻松,玩得愉快,并创作了一幅又一幅生动,有趣的作品,课堂成为了同学们的乐园。反思这节课,有以下几点让师生共同受益。

一、“趣”贯穿于教学始终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自觉参与学习活动的原动力,特别是对于八年级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自觉性尚未形成,只有激活他们的兴趣才能使教学活动有效地进行。在本课活动之初,我首先问学生:“你们看过变魔术吗?喜欢看吗?”引起学生兴趣,再进一步告诉学生:“今天老师要变魔术”,有效的把学生兴趣引入到教师设置的活动中,通过“变魔术”,把学生最初的“感兴趣”提升为“探索秘密的兴趣”,为后面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打下基础。

在学生带着兴趣去发现了秘密——拓印,就能在活动中不断体验拓印带来的乐趣,体会到成功拓印的喜悦,让学生在趣的引导下,插上想象的翅膀,不断去创造,享受学习的乐趣。

二、动手操作成为学生探索学习的主要途径

“手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创造者。”动手操作体验是让学生由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必要手段。活动中,我没有用讲的方法去直接告诉学生怎样拓印,而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在操作中自我体验,寻找发现问题,通过交流、体验,找到正确的拓印方法,这样比教师讲更有效。另外在感受实物纹理特征时,也是由学生动手摸,比较后说出来的,让学生直接体验到实物纹理所具有的立体感、浮雕感。

三、激励评价,培植自信,体验成功的乐趣

对学生来说,成功的感觉往往来源于成人的评价。教学中,教师的表扬,哪怕是不真实的表扬,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鼓励。再整个教学活动中,我说得最多的是“你真棒”“你真聪明”“你的想象真丰富”“你做得非常好”“你的画真有创意”……积极肯定每位学生的“闪光点”,这些对学生的评价语言,如同兴奋剂一般,源源不断注入学生的心田,使他们去体验学习过程中的乐趣,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因为赞赏而把学习活动当作愉快的享受。

四、鼓励学生用多种形式拓印

教学中在学生掌握了正确拓印方法以后,我再提出:“除了用蜡笔还可以用什么拓印

呢?”鼓励学生进一步思考、探索,在实践中发现,拓印不止能用蜡笔,还能用铅笔、橡皮泥……让学生单一的蜡笔拓印形式,得到更宽的发展,让学生更能体验拓印带来的乐趣。

另外本课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也是一个成功之处,电脑课件对自然、生活中有美丽纹理事物的展现,弥补了由于条件限制,学生不能去室外感知的缺憾,拓展了学生思维,让他们了解自然之美,美就在身边。音乐的引入,在创作活动中给学生提供听觉信息,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艺术氛围。

以上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提供的4篇《教学案例及反思》,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09 37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