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说课稿优秀4篇

发布时间: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差异网整理的4篇《八年级数学说课稿》,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初中数学说课稿 篇一

了解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学习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下面是同底数幂的乘法说课稿,为大家提供参考。

一、教材分析

同底数幂的乘法这节课要求学生推导出同底数幂的乘法的运算性质,理解和掌握性质的特点,熟练运用运算性质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改变以往单纯的模仿与记忆的模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教学理念。通过练习形成良好的应用意识。

同底数幂的乘法是在学习了有理数的乘方和整式的加减之后,为了学习整式的乘法而学习的关于幂的一个基本性质,又是幂的三个性质中最基本的一个性质,学好了同底数幂的乘法,对其他两个性质以及整式乘法和除法的学习能形成正迁移。

因此,同底数幂的乘法性质既是有理数幂的乘法的推广, 又是整式乘法和除法的学习的重要基础,在本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1。理解同知识技能底数幂的乘法法则

2。运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能力训练

1。在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时,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2。通过"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的推导和应用,使学生领会特殊—————一般—————特殊的认知规律

(三),情感价值

体味科学的思想方法,接受数学情感的熏陶,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和应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

教学手段:为了使性质的推导过程更形象和清晰,所以借助多媒体来进行教学。

三、教学方法分析

1。教法分析

根据教学目标,要让学生经历探索性质的过程,因此,在性质的推导过程,采用让学生尝试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索,再通过交流,讨论,发现性质,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学习与研究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创新;

对于推导出的性质及其语言叙述,则可以一种较轻松而又富有挑战性的方式指导他们理解记忆,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学生讨论与教师的讲授相结合。而在整个教学中,分层次地渗透了归纳和演绎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2。学法指导

教学的。矛盾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因此,在教学中要不断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本节课主要是教给学生"动手做,动脑想,多合作,大胆猜,会验证" 的研讨式学习方法。这样做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机会,增强了参与意识,教给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思考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以及通过动手实践,理解记忆和强化训练的学法掌握本节课内容。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提出问题

运用多媒体投影引例,引导学生观察由问题而得到式子特点:105×107=

二。探索交流 发现新知

(一),提出新任务:

思考:an 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其中a,n,an分 别叫做什么

问题:1。25表示什么

2。10×10×10×10×10 可以写成什么形式

思考:1式子103×102的意义是什么

2这个式子中的两个因式有何特点

3。a3×a2=

过程中注意了解学生对幂的意义的理解程度,要求学生说明每一步的理由。

思考:请同学们观察下面各题左右两边,底数,指数 有什么关系

103 ×102 = 10( ) 23 ×22 = 2( ) a3× a2 = a( )

(二),提高任务难度:

引导学生观察计算前后底数和指数的关系,并鼓励其运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

猜想:am · an= (当m,n都是正整数)

(三),提出挑战:能否用一个比较简洁的式子概括出你所发现的规律

(四),提出更高挑战:要求学生从幂的意义这个角度加以解释,说明,验证它的正确性。

然后要求学生按步骤独立思考和探索:

1。比一比:识记运算性质

2。回想一下你是用什么办法记住的 用这个办法能否持久 你能否提出一个更有建设性的改进措施

猜想:am · an= (当m,n都是正整数)

对运算性质的剖析 条件:①乘法 ②同底数幂

结果:①底数不变 ②指数相加 (目的是为了化解难点)

3。再识记。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性质的特点和语言 叙述,有目的地提取记忆。

4。提问:"你认为这个性质的应用,应特别注意什么 "

(五),应用练习 促进深化

1。计算:(1)107 ×104 ; (2)(—x)2 · (—x)5 。

2。计算:(1)23×24×25 (2)y · y2 · y3

你能回答开始提出问题吗 105×107等于多少呢

练习设计:

。巩固练习:1计算:(抢答) 2计算: 3。下面的计算对不对 如果不对,怎样改正

。变式训练:填空:

。思考题 :1。计算: 2。填空:

五、提炼小结 完善结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在知识上有哪些收获,你学到了哪些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总结,组织学生互相交流各自的收获与体会,成功与失败。

初中数学说课稿 篇二

一、说教材

1、学情及教学内容简析:

平移和旋转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从二年级上册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的静态形状,发展到动态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符合儿童的空间发展水平。教材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大量感性、直观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体会,初步认识平移和旋转现象,并通过画一画、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体会平移的特点。认识平移和旋转对发展空间观念有重要的作用。

平移和旋转教材没有下定义,也没有用语言描述,只要求学生有初步的认识,在教学安排时,我充分考虑了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是有层次地逐渐递进的教学。

2、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2)通过联系生活经验,使学生体会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培养空间观念。

3、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教学难点:能在方格纸上判断平移,能将图形进行平移。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让学生对《平移和旋转》有感性认识,启发他们的操作能力,针对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在教法上,我个人认为,在教学中应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启发、引导、设疑等教学手段及方法进行教学。

有效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不单是纯粹地掌握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我主要体现了通过学生观察比较、合作交流、实践操作等方法,让数学走进学生的生活。

三、说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我分为五个部分:第一、创设情境,从生活中导入。以生活中物体的运动来初步感受运动特点。第二、观察比较,初步感知。以教材中提供的物体运动为基点,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能判断物体的运动。第三、揭示特征、数平移的距离。按判断方向、找对应点、数格子三个步骤来体会平移的图形的特征,并能根据平移的图形进行判断。第四、根据特征,画平移的图形。在感受了平移图形的特征基础上,按平移的特征对一些简单图形进行平移,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平移距离的理解。第五、实际运用,全课小结。学生在有趣的平移活动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和生活性。

四、说设计过程:

(一)创设情境,从生活中导入

情境互动:今天,王老师是坐公交车来学校的,那同学们,你是怎么来学校的啊?

揭示:像人在行走,自行车、摩托车、电动车、汽车在行驶,我们都可以说成它们在运动。

小结:生活中很多东西都在运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物体的运动。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这一情景互动,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初步感受到运动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二)观察比较,初步感知。

1、出示6个物体的运动现象,火车、电梯、缆车、风扇、螺旋桨和钟摆。观察运动特点,能用手进行模仿运动。

2、根据它们不同的运动现象进行分类。

学生先小组讨论,怎么分以及为什么这么分,初步呈现分类的标准。

3、交流:以直线运动和转动进行分类。其中,钟摆的运动会产生争议。

4、讨论钟摆的运动。

示范钟摆运动,感受钟摆是围绕顶端的一个点转动,运动有幅度,因此是和风扇、螺旋桨是一类。

5、小结:像火车、电梯、缆车这样的运动叫平移,物体可以上下平移、左右平移、前后平移。像风扇、螺旋桨、钟摆的运动,叫旋转。同时揭示课题:平移和旋转。

6、及时巩固应用,出示想想做做第一题:判断下面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要求学生能关注每幅图中物体运动的特点,并能清楚表达。平移用直箭头表示,旋转用弯箭头表示。

7、寻找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8、回顾平移和宣战的运动,尝试用手势来表示。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现象出发,让学生从中找出两种不同的运动,一方面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同时,能让他们感受到原来数学就在我们的周围。并通过小组交流分类,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探索的空间。接着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寻找发现自己身边各种平移和旋转现象,又进一步突出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设计让学生用动作来表示运动的特点,动作的准确性弥补了语言表达的不足,帮助学生建立平移和旋转的概念。这些学习活动,不仅强化了平移和旋转的知识,加深了学生的感悟,也加深了他们对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应用于生活,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体会。同时,他们也会在自己亲自发现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感受到数学是那么的有趣。)

(三)揭示特征、数平移的距离。

在初步感知了平移和旋转两种不同的运动现象后,着重感受平移中的位置变化。

1、首先,出示运动的小房图,判断小房图在做什么运动。并及时讲解,用虚线表示原来的图形,用实线表示平移后的图形。

2、提问:小房图怎么平移的?平移了几格?你是怎么看出来的?从而明白通过箭头可以知道运动方向。并通过小组讨论,确定平移的距离。

3、确定平移的距离

(1)出示几个特别的点,找到平移后的对应点。

(2)一起数一数房顶的点,向右平移了几格。

(3)请一个学生模仿的数左边屋檐的点移动的距离。

(4)学生在教材上寻找一个或者几个特别的点数一数。

(5)交流发现:每个点都向右平移了6格。

4、小结:小房图上每个点都向右平移了6格,我们就说小房图向右平移了6格。同时观察发现,平移后小房图的形状和大小都没变。

5、出示金鱼图

让学生根据刚才的操作过程判断金鱼图向哪个方向平移了几个。在交流中表述清判断的方法,并以金鱼图上不同的点来进行验证。

在交流中让学生发现,一般选择一个好数的点来数就可以了,如金鱼的嘴巴。

6、独立完成火箭图,判断火箭图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7、及时应用,挑战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先独立完成,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交流时突出怎么看方向,怎么数平移的距离的。

8、小结:数平移距离时,找怎么样的点比较方便。

(设计意图:巧妙的设计学生喜欢的小房图、金鱼图、火箭图的平移,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向对平移距离的探索。在引导学生数平移距离时,从一个点出发,逐渐发现每个点都平移同样的距离,从而总结出整个图形都平移了这样的距离。整个教学过程,从教师扶,到半扶半放到放手让学生思考,对于平移距离的研究就更加的深刻了,学生也能逐渐的掌握方法并能应用方法。通过简单的练习到挑战性的练习,让学生细化了操作方法,并能把方法内化,使学生对方法掌握得更加扎实到位。最后从学生的操作中提升,找怎样的点更方便)

(四)根据特征,画平移的图形。

在学生已经对平移的方向和距离有了一定的理解基础上,当个设计师,进行动手操作实践。

1、引着学生进行平移操作。

出示试一试的三角形图,先理解题意,找出题目中重要的要求,既向右,平移6格。

提问:我们该怎么移?有什么好办法吗?从而呈现出找到点,把几个点都找到对应的点,再连起来接着画。

在操作前,要让学生同桌互相提醒注意点:箭头的方向和距离。

然后进行操作,指导有问题的地方。

在平移好后,同桌说是或自己先画了什么,再画了什么,最后怎么做的。按先……再……最后……进行交流,肯定学生的多种画法。

2、放手让学生去平移平行四边形,依旧按刚才的步骤进行操作。想清楚先画什么,再画什么然后动手。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讨论的方法进行画图操作练习,在操作中强调注意点,以学生的汇报展开具体的操作方法,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平移距离的理解。)

(五)实际运用,全课小结。

给每个学生提供一张练习纸,上面是四个需要平移的简单图形和要求,最后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组合成一艘小船。

以学生用自己的智慧画出的“一帆风顺”的小船作为本课的结束,鼓励学生应用平移和旋转创造出更多的惊喜,收获更多的数学知识。

(设计意图:本环节把课堂的学习推向的高潮,学生利用本课学习的知识把原本不相关的图形通过平移变成一艘美丽的小船,从而更加感受到了数学课堂的趣味性,感受到了平移的魅力)

这就是我对三年级下册《平移和旋转》第一课时的说课内容,谢谢大家!

八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三

【环节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1、在本上画一个任意三角形。

2、和同桌交流你前面学习了哪些三角形中的线段?三角形的角有怎样的性质?

设计意图:设计操作活动回顾旧知识,并将操作活动与学生的思维活动、语言表达有机结合,实现数学思考的内化,避免了传统的问答式回顾、参与人数少、顾及不到各层面学生、用时较多等问题。

【环节二】猜想发现

1、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

2、你能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你的猜想吗?

拼图实验,分两步完成。

第一步:我先示范图(1)的拼法,分析拼图,发现三角形内角和;

第二步:每个学生把课前准备好的三角形纸片的两个内角剪下,和第三个内角拼在一起。学生展示自己的拼法。

在拼角时,如果让学生剪下三角形的内角,学生很可能会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剪下,把这个三角形分成四块,虽然三个角拼在一起构成了平角,但从这种拼法中寻找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方法有一定难度。于是,我采取了先示范图(1)的拼法(即剪下三角形两个内角的拼在第三个内角的两旁),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剪下两个角,拼在第三个角的一旁。

在本环节中,我还有一点困惑:如果在图(1)把∠B拼在∠A的右边,把∠C拼在∠A的左边;或者在图(2)中把∠B拼在中间,能找到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方法吗?

【环节三】逻辑证明

从刚才的操作过程中,你能发现证明的思路吗?

小组活动流程:

1.先独立思考;

2.组内交流你的证明思路;

3.选出小组代表发言。

设计意图:第一,通过作平行线“搬两个角”,运用平行线的性质和平角的定义证明。启发学生过△ABC的顶点A作直线∥BC,指导学生写出已知、求证、证明过程,规范证明格式;第二,在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可以“搬两个角”来说理。如果只“搬一个角”行吗?

八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四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新课。

师:同学们,生活中到处都能碰到和数学有关的问题。今天,我们一起去书店买课外书,看看在那里会碰到什么数学问题

【利用买书这一情境导入新课,可以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这一原则。利用学生身边的事情或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创设学习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主题图。

第一步,让学生看图并说说从图上知道了什么。

第二步,让学生根据图上的条件提数学问题。

第三步,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汪汪乐园》和《海底世界》共有多少本?

【这一环节体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和可以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道理。】

2.探讨算法。

(1)学生独立思考算法,试算28+4=( )。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个性,思考同一个问题所需要的时间也不同。对同一个问题,有的学生可能已经有这方面的知识储备,很快就能得出结论,而有的学生则需要较长时间的思考。所以,教师提出问题后,一定要给学生留足独立思考的时间,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样在后来的分组交流或全班交流时,他们才会勇于表现自己,乐于表现自己,积极地参与课堂的学习活动。】

(2)分4人小组交流算法,要求组长统计算法。在全班评选想出算法最多的小组。

【进行组与组之间的竞争,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3)全班学生交流算法。

算法一:数小棒,先摆28根,再摆4根,然后把4根小棒一根一根地加到28根上,一边加,一边数,数出最后的结果。

算法二:先算28+2=30

再算30+2=32

算法三:先算8+4=12

算法四:列竖式:

学生已经学会了列竖式计算两位数不进位加法,有的学生已经有了列竖式计算进位加法的知识储备,所以当学生提出可以列竖式计算时,教师就先让学生试着列竖式计算,自己讲解计算方法,然后再强调满十进一的计算法则。

(4)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分组进行交流,并说明自己选这种算法的原因。

【通过学生比较,选算法,分组交流,使他们明白选择算法是为了计算更快速、更准确,增强学生的优化计算方法的意识。】

三、练习试一试。

1.你想买哪两本书,需要多少钱?

先请学生独立做题,然后全班交流计算方法和计算结果。

【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主观意愿去做题,学生的兴趣会更浓,全班交流时也会很积极地参与发言。】

2.有30元钱,可以买哪些书?

学生独立思考、做题;分4人小组交流,组长统计计算方法,评选出每个小组中想出方法最多的智多星;全班交流计算方法。

四、自由练习。

师:你今年多少岁?算一算再过16年你多少岁?

你妈妈今年多少岁?再过8年多少岁?

你爸爸今年多少岁?再过7年多少岁?

(1)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2)分4人小组交流计算结果。

【以学生及其父母的年龄为材料进行练习,学生兴趣浓厚,积极地参与练习与讨论。】

五、小结。

师:同学们也可以在生活中找一找数学问题,试着去解决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了,可以存入问题银行以后再解决【再次说明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数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道理。】

六、学生自评。

要学生说一说自己这节课表现得怎么样?如果好,好在哪里?如果不好,以后打算怎么做?

【通过学生自评,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动脑,踊跃发言,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4篇《八年级数学说课稿》,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305 129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