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人长久 教案【优秀7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差异网整理的7篇《但愿人长久 教案》,可以帮助到您,就是差异网小编最大的乐趣哦。

但愿人长久教案 篇一

一、音乐渲染,激情导入

1、背景音乐播放《明月几时有》,屏显:花好月圆皓月当空明月高悬欢聚一堂团团圆圆合家欢乐

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这些词语。一看这些词你就能想到哪个节日?(中秋节)

2、中秋是月圆的日子,是亲人团圆的日子,多美呀!让我们试着读好每一个词,行吗?(练读)谁读得美,谁先来

3、读得多美呀!一个词儿就是一幅画,一篇文章就是一段情。这就是我们汉语言的魅力。

过渡:千年以前,就在这一轮明月下,文学家苏轼被贬职,派往密州做官,长年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望着这一轮皎洁的明月,他大笔一挥,作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词:

揭词、读词。

课件在原先的图+音乐上打出:词音乐继续播放。

(1)自己轻声读读、谁愿意读?谁还想读?

(2)苏轼是在怎样的状况下写出这首词的?他的情绪前后经过了几次变化?

二、合作探究,感悟“思念”

1、我们先来看看1-3小节,他为什么心绪不宁?(思念)擦掉第一个问号。

2、为什么苏轼会这么思念弟弟?

根据交流重点抓“手足情深”“一齐一齐”“整天”“形影不离”“又有七个年头”等词的理解体会。(实物投影圈画关键词)

△原因之一:手足情深,聚少离多。

①“手足情深”:“手足”原先指手和脚,那里指兄弟。你从哪里看出他们俩手足情深呢?(小时侯……一齐一齐“形影不离”板书。相机理解“形影不离”。)理解苏轼思念弟弟的急切情绪。指名读。

②你从“形影不离”这个词中还能体会到什么呢?(兄弟间的感情十分深厚)“整天”

③引读:但是,长大以后,他们就各奔东西,很少再有见面的就会。

因为古人不像我们这天的人有手机、视频,能够用qq聊天等。

“各奔东西”意思?

“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又有七个年头了!”圈出“又”(“又有”,表现聚少离多板书)如此情深的弟弟又分别七年之久,怎能不令人思念!

读读这句话,让老师感受到苏轼和苏辙的感情很好。生练读,指名读,齐读。“整天”“!”突出。

△原因之二:中秋之夜,孤身一人

师简介:苏轼的父母、妻子在他做此诗前相继去世,他只剩下苏辙一个亲人。

过渡:在这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你能想象一下在这月圆之夜人们是如何共度佳节的吗?第2节,指名读。真是一个温馨的画面。

但此时的苏轼却独自“独在异乡为异客”,在异地,在哪里?指名读第1小节。

想一想第一小节告诉了我们什么。(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其身份)

△原因之三:触景伤情

在这团圆之夜,他却孤身一人(板书),看到别人(圈画)“欢欢喜喜品尝瓜果”“观赏着明月”。中秋之夜本来就倍感思念亲人,而且目睹他人的团聚,“每逢佳节倍思亲”,触景伤情(板书),更勾起了他对弟弟的思念。难怪他“心绪不宁”。理解。

1、此刻请你把自己想象成苏轼,在中秋之夜你孤身一人,远离故乡,远离亲人,读读1-3小节,把你的情感、你的思念表达出来。(自由练读、分小组分段赛读)

有感情朗读课文1-3小节。(配置背景音乐《良宵》)

指导:描述明月和人们欢聚的句子用愉快的语气读。

描述苏轼思念之情的句子用伤感的语气读。

随着时间的推移,月亮渐渐西沉,远远望去,月光如水,这如水的月光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窗前。瞧,多美的一番夜晚美景呀!(出示图片)

2、但是,正所谓“月圆人不圆”,在这么美丽的中秋节晚上,苏轼却躺在床上,心中顿时升起难以名状的惆怅与埋怨。他在埋怨谁?为什么埋怨呢?

三、感悟“埋怨”(精读第4小节)

1、自由读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思考:苏轼在埋怨什么?指名回答,齐读。

2、指导感悟

(1)如水的月光透过窗子洒到床前,苏轼躺在床上,睡不着。此情此景,就像李白在《静夜思》中所说的。,引背已学古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他的神情是怎样样的?(眼睁睁)你会觉得他怎样?(很孤独、很无奈,若有所思。)

(2)圈画出示:“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圈画:埋怨、无情〉

谁来埋怨月亮?指导读。

你平时是怎样埋怨别人的?带着这种感受再读。

请一位小诗人上台站在电视机前试着埋怨一下。

此时,离别之苦、思念之情使他心潮起伏。一齐再次用朗读体会埋怨的情绪。

(3)为什么苏轼在中秋夜会觉得月亮无情?

教师归纳:其实月亮不是人,无所谓有情无情。但是苏轼认为,是月亮增加了自己的烦恼和思念之苦,是月亮无情和自己作对。“花好月圆,人不圆”在苏轼看来,月亮就应是有感情的,就应是有同情、仁爱之心的,不就应和诗人过不去,所以,自己和弟弟身处异地,天各一方,月亮就应同情手足兄弟的分离,不就应这么圆、这么亮。这看似无理的埋怨和责问,实则表达了他思念弟弟的强烈感情。原先这埋怨之情来源于思念之苦。

(4)其实他不仅仅埋怨月亮,还在埋怨什么?那里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

如果你是苏轼,此刻是身在异乡,与亲人朋友已分别多年,这时,你看着这美丽的夜景,如水的月亮,会想些什么?自言自语说些什么呢?

(5)你能带着这样的的情绪读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吗?齐读。(注意读好反问句,“怎样也”让人感觉苏轼辗转难眠。)

四、感悟“宽慰”(精读5-6小节)

1、过渡:苏轼这么无奈这么惆怅,之后为什么又宽慰了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书。

“宽慰”是什么意思?板书。(宽解安慰。课文中指因得到安慰而宽心。)他为什么宽慰了许多?

2、他换了一种想法,他转念想到了什么?默读课文第5小节,找出反义词。投示:“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

师实物投影圈画几对反义词。

3、师边指边述。

4、“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你是怎样理解的?(换种说法)

什么叫“十全十美”?有句话叫做“遗憾也是一种美”。

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句话的意思?(重点理解“悲”“欢”“离”“合”,“隐”“现”“圆”“缺”的意思)

5、小结:是啊。生活中有痛苦悲哀的时候,也有幸福快乐的时刻,人生就是喜怒哀乐交集在一齐的,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也就是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过渡:苏轼仅用“悲欢离合”四个字概括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再读。

6、是啊,世上的事情都是这样,既然事实如此,离别在所难免,那就不必悲伤了,将思念之情藏在心底,一同欣赏这良宵美景吧!

7、想到这些,一种完美的感情萦绕在他的心间。正所谓继续投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这是《水调歌头》中最有名的几句诗,其中最让人感受到苏轼豁达乐观的句子就是我们文中节选的部分,让我们共同感受一下吧!齐读诗句。

结合上文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书本中找找这两句话的意思。

(2)指名答,生齐答。(“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是:“但愿完美的感情常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重点理解“人长久”:完美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

“婵娟”:完美的月色。

(3)上面三句话的意思找一找。

用“~~~~~~~”画出表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意思的句子。用“————”画出表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的句子。并进行朗读。

(女生读原句,男生读解释句)

②指名再读意思。重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

但愿:只期望。

婵娟:美丽的月光。

③你能联系上文说说你的理解,体会吗?

8、让我们也带着这种完美的感情齐读这几句词。配乐读、背诵。

9、再读:轻轻抬起头,对着这轮皎洁的明月,带着你的理解,你的感受,读读词,再读读那一段话!

10、所以苏轼情绪宽慰了。由此能够可见,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

板书:热爱生活用心乐观(这说明他豁达大度,热爱人生)

我们有时也需要换一种视角去看待生活、看待悲伤离合。

四、总结课文

今年的中秋节即将到来,在中秋佳节,月圆之季,还有许多人因为生活、工作等原因,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让我们对他们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你想把这份完美的祝愿送给谁?学生不会说的时候,师引导(解放军叔叔、海外学子、台湾同胞……)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篇二

一、情境导入

1、教师演示皓月当空、万里无云的多媒体课件。

2、谈话:同学们,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我们会和亲人团聚,品尝瓜果月饼,共享一轮明月。但总有人因为生活和工作的原因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看到这一轮明月,心里会有那些感受?

3、每逢佳节倍思亲,望着天上的月亮,总让人想起家乡的亲人。这节课,让我们和北宋大文学家苏轼一起过一个中秋之夜,好吗?

4、介绍苏轼。

5、苏轼与弟弟苏辙情同手足,但长期天各一方,时值中秋,目睹别人家团聚,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然后他在伤感之时,悟出真缔,于是解脱惆怅,写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千古绝唱。(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提出要求。

(1)第一遍读课文,注意标出生字词。

(2)第二遍读课文,注意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弄清生字词在课文中的意思。

(3)学生第三遍读课文,读通全文,理解大意。

2、检查自读,组织交流,理清课文的情感线索:心绪不宁——埋怨——宽慰(板书)

(1)检查词语的读音与记忆(小黑板出示)

(2)学生提出一些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探讨

(3)指名试读课文,并思考:这篇课文写的是谁的事,是一件什么事?

三、巩固练习

指导观察、书写生字。

四、作业

抄写词语,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同桌互相订正。

2、学生回忆课文的情感线索。

3、引导学生看板书提问:苏轼为什么会心绪不宁、埋怨、宽慰?(明确重点学习任务)

二、换位体会,深入探究

(学生扮苏轼,教师做学生。)

1、感悟“心绪不宁”

师问:苏先生,在这美好的月圆之夜,人们都在品尝月饼,观赏明月,您老为什么却显得如此“心绪不宁”呢?把您的心事说给我们听听好吗?

(1)引导学生自由读第1~3自然段,重点抓住“手足情深”“形影不离”等词进行理解、体会。

(2)引读:苏先生之所以如此“心绪不宁”,是因为思念(弟弟)啊!是的,苏先生跟弟弟从小(手足情深),小时候他们(一起读书,一起玩耍,整天形影不离)。长大以后(他们就各奔东西),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又有七个年头了)!怪不得苏先生会这般(思念弟弟呢)!

(3)、指导朗读:对于描写人们欢聚的句子要读出愉快的语气,描写苏轼思念之情的句子要读出伤感的语气。

2、感悟“埋怨”

师:俗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苏先生,您的思亲之情我们能够理解,可您又是在“埋怨”谁呢?

(1)学生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2)学生边看图边想象(演示多媒体课件),教师提问: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您在干什么?又在想什么?

(3)互动对话交流。

师:是呀,在这美好的月圆之夜,苏先生,您却见不到自己日夜思念的弟弟,心里是多么难过呀!望着天上这圆圆的月亮,更增添了您丝丝忧伤之情。

(4)配乐范读,重点指导读好“偏偏”这个词语。

(5)学生练读,教师指名读(评点)。

(6)齐读第四自然段。

3、感悟“宽慰”

师问:苏先生,我知道后来您的心情变了,还吟诵了一首千古名词。最后五行我已经读过了,可我读得不好,想请您作示范,好吗?还有些不明白这几行词怎么能表达您的“宽慰”之情呢?请您给我解释一下,行吗?

(1)学生自由朗读第五、六自然段,画出重点句段

(2)小组合作交流,然后集体交流。

①指名读第五、六自然段,评议。

②指名说说诗人心中宽慰的理由。

③引导学生充分体会诗人从离愁别恨中解脱出来,如大海般广阔的胸怀。重点指导朗读。

④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的含义。

师述: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在人们的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既然离别难免,那就不要伤悲,把思乡之情留在心中,共同欣赏这醉人的良宵美景吧!

(3)适度拓展,阅读古代诗词中表达此类感情的诗句,丰富积累。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

(4)师生分角色读。

(5)学生赛读。

(6)指导背诵第五、六自然段。

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在熟读的基础上指导背诵。

播放乐曲,让学生在乐声中边舞边吟。

三、情感升华,意蕴无穷

1、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来感受一次苏老先生在中秋之夜的感情变化吧。

2、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首词的全部内容吗?

出示《水调歌头》(全文),师范读。想想这首词的全部意思,好吗?

3、让我们一起来读好这首词,体会词中的感情。(齐读)

四、拓展延伸,积累内化

1、同学们,古代文人以“思念亲人,思念故乡”为题材写出的优秀诗篇有很多,你能背出几首吗?举行一次朗诵会。

2、这首词很快传到弟弟手里,当弟弟苏辙捧着这首饱含着一片真挚情感的词时,他的心情如何,是惊喜,还是悲叹,请发挥想像把它写下来。

但愿人长久教案 篇三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词,其中田字格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3、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词,其中田字个格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词语及重点句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

(一)简单介绍生平,揭示课题。

可让学生课前搜集一些与本文有光的资料,包括苏轼的一些诗词,然后老师再加以补充。

(1)介绍苏轼

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拭与弟苏辙情同手足,但长期天各一方,时直中秋,目睹别人家团聚,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然后他在伤感之时,悟出真缔,于是解脱惆怅,写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千古绝唱。

(2)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要求

自由练读生字表上的生字

2)划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

3)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4)、学生练读全文

5)、抽读卡片

6)读准字音

7)理解词语

皓月:明亮的月亮。

埋怨:因为事情不如意而对别人或事物表示不满。

2范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

1细读1—3自然段

理解“朝庭“:密洲”两个词语

2学习第二自然段

自由读课文

看图理解词语“皓月当空”,“万里无云”,想象家人团聚,品尝瓜果,观赏明月“心绪不宁”是什么意思

3学习第三自然段

苏拭为什么思念弟弟

“手足情深”是什么意思

“形影不离”呢?

4指导朗读

作业布置:抄写词语

版书设计

心绪不宁形影不离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求

1、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的含义。

(三)教学步骤及过程

1、继续细读课文

自由读课文

指明说说苏拭为什么要埋怨月亮

苏拭移情于月也戏人,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

自由练读

这段后面是省略好,他省略了什么?

引导想象

这个问题问的没有必要,可删去,因为课文已说得很完整了。

细读5,6自然两段

想到这而,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底声吟诵起来。

想到这儿还想到哪儿?

他为什么宽慰了许多?这说明了什么?人有悲欢离合,就象月亮有阴晴圆缺,恰是世之长理,实难十全十美,他的宽慰,正是他与常人不同的可贵之处。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在人们的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既然离别难免,那就不必伤悲,将思念之情留在心里,共同欣赏良宵美景。

2 、总结课文内容

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拭的名词《水掉歌头》的创作经过。

3、指导背颂第4—6段

4、直到造句

一起……一起……出示文中样句

示范: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

造句可随课文教学,讲到有关自然段直接让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练习造句。

5、作业

板书设计:

心绪不宁

埋怨}重亲情

转念

宽慰}通情达理

《但愿人长久》教案 篇四

[案例描述]:

教师出示课文插图:对月浮想沉思图

师:同学们,请同学们按顺序看看这幅图,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图上画了谁?他在干什么?

生: 图上画的是苏轼居住的地方,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空中,苏轼坐在床头思念远方的弟弟。

师:是的,这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也许在这座房子的周围,就有许多人家欢聚一堂,面对皓月,谈笑风生。苏轼听到外面传来的欢笑声,想起了手足情深的弟弟,不禁思绪万千,他会想些什么?

生:他会想起小时侯和弟弟一起玩耍的情景。

生:他会想起小时侯和弟弟一起捉迷藏,吟诗作画,一起讨论问题的情景。

师:他会想自从长大以后,我们就各奔东西,已经有七个年头没有见面了。

生:他会想,弟弟啊,你现在在哪里?我多么想你啊!

生:他还会想,月亮啊,你真不懂人心,我和弟弟天各一方,你却这么圆、这么亮。

……

师: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别的家庭都充满欢声笑语,唯独苏轼面对明月思念亲人,此刻,他不禁埋怨起月亮来。后来苏轼的心情是不是越来越惆怅了呢?让我们学习课文的第五自然段,细细地品味苏轼的感受。

[我的思考]:

一、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课文中的插图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直观图画与书面语言的交换,因此,我在教课文第四自然段时,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然后让学生来说图上的情景,这样的设计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不失时机地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把学生带入到课堂情景中去,让学生在皎洁,明亮的月光中与诗人同思共想。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二、在民主平等的对话中,体验人物的情感变化

新课程呼唤着教学民主。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主动、自由、充满信心和乐趣地进行学习实践活动,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让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凭借画中的中秋明月和苏轼的姿势、神态,充分想象诗人的感受,体会他可能听到人家团聚的欢声笑语,既而抓住文章中的苏轼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的句子,启发学生想象苏轼思念的情景。最后一个对比总结,突出了苏轼的孤独,让学生理解苏轼埋怨月亮的心里和惆怅的心态,这样循序渐进、步步深入,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而且自然而深刻地体会到了文中人物的情感变化。对于学生每一次的回答,教师向他投去了赞赏的目光,让学生在教师的肯定中享受到成功的欢乐,树立起“我能说”的信心,在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从而对文中人物情感的变化感悟得更深刻。

《但愿人长久》教案 篇五

滋育心根,如何操作?如何处理好知识、技能学习,以及发展儿童官能与滋育心根的关系?走进刘云生老师的语文课堂,看他执教《但愿人长久》,我们豁然开朗:语文课,用言语来滋育心根。正因为如此,刘老师的课旨归了语文的本原。

一、课前谈话,了解沟通

师:孩子们,大家好!我姓刘,大家就叫我刘老师。给我打打招呼,好吗?

生:(没有人敢发言。)

师:我听你们老师说,你们班最棒。谁来打头炮?我首先送你一张名片。

生:哈喽,刘老师!

师:中英文双语打招呼,够国际标准!(送上一张名片,并和学生握手)

生:(全班轰笑)

生:nice to meet you,mr liu!

师:我成了“国际友人”!(送上一张名片)

生:(众笑)

生:刘老师,你好!

师:我又“回国”了!(送上一张名片)

生:(众笑,举手的同学越来越多)

师:看来,咱们班的孩子很会和别人相处,真是铁锹敲锣——响当当!呵呵,今天,我们是第一次见面,大家这样“聚精会神”地看着我,你联想到什么?

生:我想到了卓别林。(众笑)

师:(笑兮兮地说)我有那么丑?

生:不是丑,是幽默!

师:(走过去摸了摸这个孩子的头)这还差不多!

生:我想到了邓小平!

师:总设计师?不敢当!不过,我知道他的意思,我和邓小平一样,都是“浓缩的精品”!

生:(众笑)

师:我还想到了曾经教过我们的李老师,他和你一样,也戴眼镜!

师:他,现在到哪里去了?

生:调到北京去了。

师:想他吗?

生:想!

师:什么时候最想?

生:晚上,睡觉的时候。

师:特别是有月亮的夜晚,是吧?

生:(点点头)

师:多重感情的孩子啊!今天,我能认识你,真是“三生有幸”啊!你叫什么名字?

生:王诗韵。

师:建议大家给王诗韵同学来点掌声!

生:(热烈地鼓掌)

师:短短的几分钟接触,让我感到,咱们班的孩子真厉害!不但有礼貌,还会联想。是不是每个孩子都善于联想,善于学习,我将拭目以待。

【教师以幽默、风趣的语言,很快赢得了孩子的喜爱,拉近了和孩子们的心里距离,为上课时围绕文本的对话搭建桥梁。同时,这看似不经意的谈话,又蕴涵深意。一是了解孩子们联想的能力,为调整教学预设摸清情况;二是相机捕捉课程资源,为丰盈教学获取素材。】

二、铺陈意象,诵读入境

师:请看(出示一幅幻灯片:圆圆的月亮高高高地挂的天空中),你联想到什么?

生:嫦娥奔月!

生:我想到了中秋节。

生:我想到了阿波罗号登月飞船。

生:我想到了星球大战。

师:想象真丰富!现在,科学技术比较发达,你们会想到这些。可是,在遥远的古代,山重水隔,人们望着那一轮或圆,或缺的月亮,会产生怎样的联想呢?你会背诵哪些写月亮的古诗词吗?

生:我会背李白的《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师:不简单!背得这样熟!

生:(争着举手)

生:(摇头晃脑地背诵)《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有点小李白的味道!这两位同学都背诵的是李白的作品,能不能来一首其他诗人的?

生:“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这是谁的?

生:张继的《枫桥夜泊》。

师:还有最后一次机会,谁来背?(有一位同学把手举得高高的,嘴里还在小声地,急迫地说,“我!”)好,把这个机会给你!

生:“村夜。白居易。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师:据我所知,我们在课文中,没有学过这首诗。你怎么知道的?

生:在《唐诗三百首》中读到的。

师:了不起,这才叫真的了不起!自己从课外书上去获得知识!

生:(老师带头,和学生一起鼓掌!)

师:在古代,月亮是许多诗人,词人,文人描写的对象。我也给大家带来了一样好东西,不是诗,而是词。是距今900多年前,一位叫苏轼的大文学家写的。请大家欣赏。

师:(配乐朗诵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学生完全沉浸在朗读所营造的情景中)

生:(回过神后,热烈鼓掌)

【语文是感性的存在,是生命的舒张。开课,教师从月亮的意象入手,让孩子们背诵古诗,把学生的视觉引向遥远的古代,既是语言的积累,也是意象的统整,更为学习课文铺设情境。】

三、自读自悟,多元感知

师:谢谢大家的鼓励!这首词是怎样写成的呢?请大家打开书,第2课,《但愿人长久》。(板书课题)自由放声地读一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不懂的地方标上问号。

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师:把生字读给同桌听一听;不懂的地方,和同桌讨论讨论。

生:(按要求合作学习)

师:(抽读生字新词)

师: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生:刘老师,“婵娟”是什么?

师:是呀,“婵娟”是什么?是不是嫦娥的“手绢”?(众笑)

生:不是!“婵娟”就是月亮。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课文第五自然段说,“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从这里可以看出,“婵娟”就是“明月”。

师:怎么看出来的?

生:嗯……(语塞)

生:第五自然段和最后的诗意思是一样的!

师:发现了“新大陆”!真了不起!课文最后几句词就是表达的第五自然段的想法,意思的确是一样的。还有哪些同学也有同样的“伟大发现”?

生:(全班大部分同学举起了手)

师:很好!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为什么“人有悲欢离合”前面要用省略号?

师:读书多仔细呀!连一个标点符号也不放过。棒极了!但,你这个问题,还可以怎么问?

生:(摇摇头)

师:谁来帮帮他?帮帮这位问题“发现家”?(众笑)

生:为什么课文不把苏轼写的文章全部抄下来?

师:不是“抄”,而是“引用”。为什么不全部引用下来呢?大家课外去读读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一定能知道。这里,老师不讲。还有问题吗?

【“疑是知之始。”教师让学生初读课文,质疑问难,特别强调“发现”,意在启发学生自能读书。有的问题当场解决,有的问题故意存疑,目的在于,把学生的阅读引向课外。】

师:(环视整个课堂)没有了。那,请大家再读读课文。这次默读。看看你还会有什么“伟大的发现”,有什么不同的体会?

生:(静静地,默默地读。仿佛能让人感到学生思维在悄悄地流淌。)

师:读书贵在静思默想。大家读得那样投入,那样认真。来,说说,你的发现,说说你的体会。

生:我发现,苏轼很想他的弟弟。

师:你读出了思念!(板书:思念)

生:我体会到,苏轼真了不起,看看月亮,就能写出那么好的文章。要是我,肯定写不出来。

师:你读出了“敬佩”!好!但,老师相信你,今后一定会写出比苏轼更好的文章。刚才,我看你读书的时候,还在书上批注,写自己的体会。我想,说不定,你就是当代的“苏轼”呢!

生:(眼睛里露出兴奋)谢谢老师!

生:我体会到,苏轼和苏辙情同手足,感情很深。

师:用课文中的词语,叫——

生:手足情深!

师:(板书“手足情深”)你读出了“情深”!

生:我体会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我们要把美好的感情长留人间。

师:你读出了祝福!(祝福)

生:我体会到,月亮圆了,人更想团圆。

师:你读出了“团圆”!

【鼓励学生的多元理解,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提升学生的自信。并在尊重的基础上,顺学而导,给予点拨,颇见教师功力。】

三、重点开掘,直抵心灵

师:孩子们真会读书!读出了各自的体会和见解。很好!但,不论是思念也好,祝福也好,团圆也好,都是建立在(指板书)——

生:(全班齐)“手足情深”基础上的。

师:因手足情深而——

生:(全班齐)思念!

师:因思念而盼望——

生:(全班齐)团圆!

师:因团圆不成而——

生:(全班齐)祝福!

【一放,一收,张弛有度。在此聚焦,为引领学生深入阅读找到了突破口。扣“手足情深”,开启了直抵心灵的航程。】

师:那么,从课文哪些地方,我们能感受到苏轼和苏辙手足情深呢?自由读读课文,像刚才那位“未来的苏轼”一样,一边读,一边勾划出相应的语句。

生:(默读勾划)

师:小组内交流交流。

生:(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师:来,我们全班交流交流!

生:(读)“小时候,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整天形影不离。”从“形影不离”,我体会到,他们手足情深。

师:先读课文中的语句,再说自己的理由和体会。这样汇报,有根有据,好!(竖起大拇指)

生:(读)“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只有苏轼却在因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他想他弟弟,说明,他们感情深。

生:从“心绪不宁”可以看出,苏轼和他感情深。

师:怎么看出?

生:苏轼想弟弟都想到心绪不安宁了,只有感情深,才会这样。

师:你真是一个善解人意的孩子!要是我有你这样的哥哥,一定幸福甜蜜!(众笑)

【诙谐,真情,入情入理。】

生:我还帮他补充一点:这一天是中秋节,“每逢佳节倍思亲”,所以,苏轼很想他的弟弟。

师:是啊!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这天夜晚——

生:(齐读)皓月当空,万里无云。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只有苏轼却在因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

师:苏轼与弟弟的确手足情深啊!他的思念只有月亮知道有多深!

师:继续交流。

生:我从这里看出“手足情深”:(读)“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苏轼希望他和弟弟的感情长留心间,夜说明,他们感情深。

师:言之有理,好!

生:(读)“长大以后,他们就各奔东西,很少再有见面的机会。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又有七个年头了!”分别七年了,又很少见面……

师:我敢肯定,你的发现很“伟大”。别紧张,慢慢说。(走近发言的这位小男孩,把手放在学生的肩膀上,俯身倾听)

生:七年没有见面了,还在数手指拇,说明,他们感情深。

师:哪个词是说苏轼在数手指拇计算?

生:屈指算来。

师:你真的了不起嘢!抓住了关键词。大家想一想,苏轼“屈指算来”,会说些什么?谁来表演表演。

生:(一边屈指,一边说)一年,两年,三年……都七年了,弟弟现在怎么样了?是瘦了,还是胖了?生活过得怎么样?真让人担心啊!

师:多好的哥哥呀!

生:(一边屈指,还一边做出看月亮的姿势,一边说)一年又一年,辙弟呀,你还记得吗?小时候,我们一起读书,一起玩耍,形影不离,可是……咳咳,你都和我分别七年了。又没有你的消息。唉,哥哥,我,怪想你的!(众生鼓掌)

师:(满含深情地)可是,弟弟不在眼前,只有月亮挂在天空中,只能听到他人团圆的欢笑,只能眼看着一个又一个中秋之夜悄悄地溜走。他多想对又圆又亮的月亮说,让弟弟回到我身边吧!大家的交流有了深度。请继续交流。

【《原诗》中说,“设身而处当时之境会……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才能“妙悟天开”。这里抓住一个看似毫不起眼的“屈指算来”,活化出了形象,活化出了深情。整个阅读渐入佳境。】

生:(读)“月亮渐渐西沉,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床前。苏轼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苏轼与他弟弟的感情太深,越思念越睡不着。

师:这场景,让我们想到李白的——

生:《静夜思》

师:想一想,该怎么改?

生: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亲人。

【诗文参照,丰盈文本。此乃薄书读厚之法。】

师:还可从有别的地方读出苏轼和弟弟的手足情深吗?

生:苏轼对弟弟的这番手足之情深到极处,不禁埋怨起月亮来——(读)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别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

生:苏轼埋怨月亮,更说明他对弟弟的感情很深!(板书:埋怨)

师:那你就来深情地读读这句话吧!

生:(读得深情并茂)

师:好!全班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生:(全班齐读)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渐次展开,导读至此,从学生深情并茂的朗读中,已经看出,整个阅读,已经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着陆”了。】

四、切己体察,哺育心根

师:孩子们,要是在现代,你和手足感情这么深,在中秋之夜,你会怎么做?

生:我会打电话。

师:怎么说?

生:弟弟,我想你!你一个人在外,要多保重哟!

生:我会发一封电子邮件,对弟弟说,“秋天天气凉了,你要多穿点衣服。你不要担心我,密州这个地方虽然偏僻,但,人很好!”

生:我会提前给弟弟寄一盒中秋月饼,重庆宾馆生产的那种。(众笑)

生:我也会给弟弟发一封伊妹儿,对他说,“祝你中秋快乐!”

生:我会坐飞机去看弟弟,和他一起看月亮。

生:我会给弟弟寄一张贺卡,在贺卡上写上祝福的话。

师:可在距今900多年前的宋朝,科学技术十分不发达,没有电话,没有电脑,没有英特网,没有飞机,手足相隔千里,山重水隔,就是寄一封信,也要数月才能收到,更不用说寄月饼了,早在路途中霉变了。苏轼又能做什么呢?

生:在心里想!

【推己及人,揣摩情感。古今对比,境异情同。在对比与对话中拨开情感的云雾,让孩子们和文章中的人物,“同喜同悲”。】

师:请读读第五自然段。看看,苏轼的心里是怎样的滋味?再根据自己的理解,读读这段话。

生:(自由体会)

师:苏轼的心里是怎样的滋味?你体会到什么?

生:苏轼心里很难受。因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师:请你读读这段,读出思念时的难受。

生:(读)

生:苏轼心里很忧愁,因为人世间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

师:好。请你读出思念时的忧愁。

生:(读)

生:苏轼心里在祝福,他希望美好的感情长留人间。

师:好。请你读出思念时的祝福。

生:(读)

生:苏轼心里也有一丝宽慰,因为虽然他和弟弟远隔千里,但,可以共同拥有这轮明月。

师:来,读出思念时的一丝宽慰。

生:(读)

【人的情感是复杂的,也是多元的。让孩子们用自己的心思去“丈量”。读出了多种味道,读出了多种情势。】

师:苏轼和弟弟是手足,手足情深啊!手足情深就手足情深吧,又是七年没有见面。七年没有见面就不见面吧,又逢中秋佳节。中秋佳节就中秋佳节吧,又见别人欢喜团圆。不团圆就不团圆吧,又见月亮高悬。月亮高悬就高悬吧,又是那么亮,那么圆。苏轼怎能不思念,难受,忧愁,祝福?又怎能不凭借月亮,来寻觅那一丝淡淡的宽慰?(至此,许多学生眼里闪着泪花)孩子们,拿起书,让我们一起来表达这一份人间真情吧!

生:(配乐齐声朗读第五自然段)

【教师这段话极富诗意,也极具推动力,把文本的情感演绎得淋漓尽致,把孩子们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师:在古代,苏轼除了这样想,还能做什么呢?他只能一边饮酒,一边低声吟诵——(播放课件: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配乐朗诵及其画面)

生:(观看)

师:苏轼这首《水调歌头》创作以来,因其真挚的感情和美好的祝福,被广为传诵。这里的“情”不再单单指手足之情了,还可以指——

生:父子之情。

生:母子之情。

生:朋友之情。

生:父女之情。

生:母女之情。

生:师生之情。

生:……

师:人间还有很多很多情,只要是真的、善的,美的,我们都可以这样祝福——

生:(齐声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人间自有真情在。读到这几句词,你会想到哪些感人的事情?让我们来为他们祝福吧!王诗韵,你开个头吧!对你思念的那位李老师说两句。

王诗韵:李老师,你虽然离开我们一年多了。但我不会忘记你!记得你给我们上的第一堂,你叫我回答问题,我一直在耍铅笔,没有听清楚题目,你并没有埋怨我,而是笑嘻嘻地拍了怕我的肩膀,重复了一次问题,叫我坐下,想想再说。现在,我要用刚学过的苏轼的话,来祝福你: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全班,以及听课者都一起鼓掌)

师:(激动地说)我为你们李老师有这样好的学生而骄傲!要是我看到你的李老师,一定把你的祝福告诉他!

【这里,特别让王诗韵同学来说,体现了教师的人文关怀精神。同时,在结构上,与“课前谈话”形成照应,浑然天成,足见教师的课堂生成和驾驭能力。】

生:我要对我舅舅说。

师:说吧,直接对他说吧。(用期待的眼光看着学生)

生:舅舅,你到英国读书,走了将近两年了吧?我和爸爸、妈妈都想念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多有人情味的女孩!长大了,一定很有出息!

生:我对黄秋雨说,祝他学习成绩越来越好!

师:谁是黄秋雨呀?

生:我班的同学,浙江的。现在他回去读书了。

师:哦。那用刚学的句子,该怎么说?

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这就叫活学活用!

生:我对电视剧《父女情》中的爸爸和女儿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对电视剧中的人物说,思路打开了!

生:我对在伊拉克战争中受苦的小朋友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明天的太阳会是新的。你们会过上好日子的。

师:多美好的祝愿啊!但愿伊拉克的小朋友能听见,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能听见!

生:我想对我妈妈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妈妈是在去年出车祸离开我和爸爸的。(忍不住,留下了眼泪)

师:(走过去,把这位小男孩搂在胸前,眼里闪着泪花,哽咽着说)多懂事的孩子呀!你有什么需要我帮助的吗?

生:(摇摇头)

师:这样吧,我把这几句苏轼的词写在我的名片上,送给你。有困难时,给我打电话,好吗?(一边说,一边写名片,然后双手递给那位小男孩)

生:(点头)谢谢刘老师!

师:我知道,孩子们还有许多祝福要说。(播放王菲唱的《水调歌头》,序曲奏响)但,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不能在课堂上说了。让我们跟着王菲哼唱由苏轼《水调歌头》谱成的曲子吧!一起为天下有情人祝福——

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即将唱完,教师示意学生哼着歌曲,离开教室。)

【延伸拓展,真情再现。此情此景,“语文课”的概念已经淡而远去了,留下的是真情表达和默默祝福。然而,这正是我们久违了的“语文课”,用言语哺育心灵的语文课。用刘老师的话说,这就叫“滋育心根的语文”。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语言、情感、意象,以及汩汩流淌的人文情怀正在孩子们的心中激荡,在他们的血液里奔涌,向他们人生的所有空间,所有时间延伸,延伸!】

……

【总评】

刘老师这堂语文课,用言语来哺育孩子们的心灵,真正做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水乳交融。其奥妙在于:教师深刻地认识到,言语既是通向人文世界的凭借,也是人文世界的重要内容,正如马克思所说,“语言既是思想的物质外壳,其本身又是思想的一部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如一地顺学而导,建基于学生心灵来,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去感悟意象、情感和思想,紧扣“情深”来展开教学,让学生从“文表”走向“文里”,从情景走向意境,从手足情走向多种情,一直走到学生的心灵深处。让言语成为孩子们情感、思想的一部分,并化作汩汩流淌的人文情怀,滋养着学生的“心根”,传达出感人至深的“心灵之音”,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我们相信,经历了这样一个“深爱着他的深爱,思念着他的思念,祝福着他的祝福”的过程,孩子们的心灵世界会更加丰富,更加充盈,更加舒展,更加美好!

《但愿人长久》教案 篇六

一。导入新课

祖国的文化源远流长,诗词更是文化的瑰宝,谁能背一首古诗吗?

二。新授课文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52《但愿人长久》。古代有位大文学家在这中秋之夜写下这样的词句(出示诗词)。

1.下面老师来检查一下你们经过预习后掌握的生字新词情况(出示生词表)

2.谁能读一下?

3.一起读两遍

4.你能理解其中的一些字词吗?

5.你想进一步了解课文的内容吗?你想知道苏轼为什么能写下这首千古绝唱吗?

6.自读课文,想一想苏老先生在怎样的情况下写下这首词的?板书:苏轼写词

7.他的感情有哪些变化呢?(默读课文)

8.学生回答老师板书:心绪不宁——不禁埋怨——转念一想——宽慰许多

9.苏轼为什么写这首词? 板书:思念亲人

三。 精读课文

1. 课文中的那一节说出了这首词的意思?

2. 谁能说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最后这两句词的意思。(注意表达完整)

3. 课题中的“但”可以解释为“只”

4. 谁能把课文的最后一节有感情地读一遍?

5. 对于第六节你还有什么疑问?(比如标点符号的使用)

四。学习全词

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了解这首词的前面部分?(出示整首词)

1. 借助拼音自由地轻声地读这首词

2. 谁想试读一下?

3. 读得好。向他学习。

4. 苏轼为了思念亲人写下了这首好词,

五。诗词拓展

同学们你们还能说出几首有关思念亲人的古诗词吗?

生:李白《静夜思》

你能想象一下当时李白写下这首诗的情景吗?

还有其他诗吗?

生: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你猜测一下王维为什么要写下这首诗?

师述:吟诗诵词总是为了表达某种感情,展现某种情景。下面是本人在游黄山时写下的一首小诗,你们想不想听啊? (出示)

游黄山

倪也兵

黄山“三峰”我都爬,

光明莲花天都下,

奇峰怪松没看够

云海温泉醉晚霞。

你们说黄山美不美?

生:美。有山峰。

生:有云海温泉。

生:有各种各样的松树。如迎客松。

倪老师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感情是什么呢?

生:祖国山河美。

生:黄山真美啊。

说得好。老师在这首诗中描绘了黄山的四大奇观:奇峰,怪松,云海,温泉, 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六。总结全文

诗词或表达愿望,或言明志向,写诗词离不开特定的环境, 大文学家苏轼给了我们很多启发。 老师相信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中也会有感而发,也能写出真情实感, 读起来琅琅上口的属于自己的诗词。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和老师共同探讨。 我们在班级里开展“我是小小苏东波”活动。 望同学们积极参加。

最后让我们再一次领略一下苏轼写词的情景。体会诗人是如何热爱生活,思念亲人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遍)

设计理念

这是一篇讲述苏轼写词的课文,我是这样设计教案的:先让学生搞懂这是一篇介绍苏轼写词的文章,然后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写这首词, 接着让学生体会到写词著文是有感而发的,最后用老师的感想之作引领学生参与到“我是小小苏东坡”的活动中来,由课内到课外,由古代到现代,由老师到学生, 让学生体会到,再好的诗词都是人写出来的, 我们不妨也尝试一下。 让学生真正走近名人,融入课文中的情景。

反思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内容不深,但一定要让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丰富拓展知识技能, 这是我教这篇课文的宗旨。由于注重了情景分析和全词的认读,削弱了课文地朗读, 今后还要加强朗读指导,在课堂上创设情景,让学生有感而发地写出几句诗来效果会更好。

但愿人长久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6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时间:推荐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板块一:朗读导入,简介苏轼生平。

1、播放《《水调歌头》》的录音带,PPT出示《《水调歌头》》全篇。

2、简介苏轼生平,并揭示课题。(板书:2但愿人长久)

板块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出示要求

2、自由练读课文后的生字

3、画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理解词义。

4、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2、师检查自读状况

(1)检查词语的读音与记忆(PPT出示)

品尝玩耍埋怨睡觉吟诵悲欢离合屈指算来

观赏但愿宽慰眼睁睁隐藏阴晴圆缺躺在床上

(2)学生提出一些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探讨

婵娟埋怨皓月吟诵等

(3)指名试读课文,并思考: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板块三:诗歌诵读比赛

1、学生准备,小组之间先进行交流,比比谁读得好,并选一名代表出来准备参加班级比赛

2、选出一名最佳读手,关配乐朗诵诗

板块四:作业

背诵《水调歌头》,并描红。

第二课时

板块一:复习旧课,夯实词语。

1、指名背诵《水调歌头》

2、学生齐背《水调歌头》

3、指名读词组

皓月当空万里无云

手足情深形影不离

悲欢离合阴晴圆缺

读着以上的词组,你能想到文中的哪些资料呢?说说你对这些词语的理解。

4、听写词语:心绪不宁埋怨宽慰这三个词语都是写谁的?你能试着用这三个词语连起来说一段完整的话吗?(结合课文资料)苏轼的情绪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板块二:扣词入文细读课文

苏轼的情绪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1、自读全文圈点画注

2、独立思考准备交流

3、组内交流准备汇报

4、全班交流总结提升

最终落脚点豁达大度,热爱人生

板块三:反复吟咏理解诗情

1、自读古诗读出韵味

2、再读古诗理解意思

3、三读古诗读出情思

板块四:布置作业

完成小本作业相关练习

附:板书:

2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豁达大度,热爱人生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7篇《但愿人长久 教案》,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305 37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