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案精选3篇

发布时间:

化学是在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这也是化学变化的核心基础。那么关于初三化学课程的教案要怎么写呢?差异网为您精心收集了3篇《初中化学教案》,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生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及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2.了解分子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3.学会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4.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并会判断典型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观察及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成"分子"和"混合物和纯净物"两部分。

前一部分着重于描述物质由分子等粒子所构成,讨论分子的基本性质。教材一开始从人们所熟悉的一些日常现象入手,如:人经过花圃或酒店,会嗅到花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干燥;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等。通过对这些日常生活现象的思考,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建立起物质是由人们看不见、摸不着的粒子构成的结论(分子是构过成物质的一种粒子)。通过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缩小,及晶体碘的升华与凝华等实验现象,使学生在建立起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的结论基础上进一步得出分子是运动的及分子之间有间隔的推论(即分子的性质)。之后,教材以水变成水蒸气,蔗糖溶于水及硫或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或二氧化碳几个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运用初步介绍的分子知识对物质发生变化时分子本身是否发生改变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行了实质性的分析。从而给分子下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

教材为了进一步让学生确信分子存在的客观性,展示了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分子照片,同时用生动的比喻、引导读者去想象分子的大小和运动状态。使学生在感性和理性上都建立起对分子的认识。

教材的第二部分首先以空气的组成及硫粉和铁粉混合实验为基础从宏观上对混合物和纯净物两个概念做了区分。然后从微观上-用初步掌握的有关分子知识进一步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使学生能初步建立纯与不纯的相对概念。

教学建议

本节重点研究的是有关分子知识。分子看不见也摸不着,对于它的存在学生很难相信,接受起来远不如第一章知识来的快。教材第一章重点研究的是氧气的制法及性质。对于氧气学生比较熟悉,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建立起人吸进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的概念。氧气尽管也看不见,摸不着,但学生能凭生活经验确信氧气真实存在着。鉴于此,建议在教学过程中也从生活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入手,例如:人经过花圃或酒店,为什么能闻到花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过晾晒为什么能干;糖块放在水里,为什么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等。将宏观现象做为纽带,诱发学生进行想象-人能嗅到花或酒的香气,是因为花或酒中有香气的分子(或粒子)扩散到空气中,接触到人的嗅觉细胞而使人嗅到了香气。湿衣服能晾干,是由于水的分子扩散到空气中去了。糖块放在水中溶解,而水有了甜味,是由于糖的分子扩散到水的分子中间去了。以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让学生感知分子的真实存在。将宏观现象与微观结构建立起了联系。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实验(氨分子扩散实验、品红扩散实验并补充酒精与水混合实验)融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实验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分子的真实存在,同时也便于学生学习分子性质时,树立起分子是运动的,不同物质分子大小不同和分子间都有间隔距离的想象。为了使学生更加确信分子的真实存在,除向学生展示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分子照片外,还可让学生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查找其它分子的照片。

对于分子概念的建立,是本节知识的一个重点。教师首先可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第一章中涉及的几个物质变化(如:水变成水蒸气,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的微观过程,然后让学生用初步掌握的分子知识以小组的形式从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是否发生改变,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行实质性的分析,从而给分子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

本节教材的另一个重点,是使学生树立分子既有可分性又有不可分性的辨证观点?quot;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从保持原物质化学性质来说分子是不可分的整体粒子,因为分子再分就不是原来物质的分子,也不能保持原来物质的化学性质。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分子可以再分是说它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分子起了变化,变成别种物质的粒子了。通过对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辨证地思考问题。分子概念中还强调了"化学性质"是因为通常讨论的物理性质是一种宏观现象,是该物质大量分子聚集在一起表现出来的,而不是每一个单个分子所能表现的,如:颜色、状态、熔点、沸点、密度等。本节知识不仅应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概念,也应让学生弄清概念的内在含义。

在学生对分子概念有了了解之后,师生应对分子的基本性质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概括。除能指出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外,还应认识到分子非常微小,分子都在不停地运动,分子间有间隔距离。在教学过程中如能自制或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微观粒子运动的动画,一方面可以诱发学生进行想象不同状态的物质其中无数粒子在不停运动的图景,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又可把抽象知识变为具体,增强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兴趣。初二物理中学生已学习了分子运动论的有关知识(分子是运动的,分子之间有引力和斥力),可向学生指明有关分子热运动和物态变化是物理学要深入一步讨论的问题。学生如果对分子运动状态、分子间力和物质三态相互转化的本质有所认识,将对以后学习溶解、结晶溶液导电等大有好处。

对于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有关知识,建议教学中还是从实验入手,让学生由感性认识去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并进一步从微观角度去分析。最后,还应使学生认识物质纯与不纯的相对性,培养学生辨证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初中化学教案模版大全 篇二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比较,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理想原料。

2、通过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3、通过比较,归纳实验室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4、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课型:新授课(学生实验探究活动课)

教学方法:分组实验法、实验探究法。

教学过程

我们前面探究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今天我们来探究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请同学们把昨天发的探究方案拿出来。

同学交流“探究方案”上的参考信息。

1、探究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理想原料

2、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探究方案”中各组实验操作时具体的装置:(可用自荐仪器,也可选用桌上给定的某些仪器。注:学生事先不知道桌上给定有哪些具体仪器。)

每组桌上均有的仪器:玻璃导管、橡皮管、集气瓶、玻璃片、水槽

每组桌上提供的不同仪器分别为:

第一组:烧杯、过滤漏斗

第二组:烧杯、破试管、铜丝、单孔橡皮塞

第三组:U型管、单孔橡皮塞、铁架台(带铁夹)、橡皮塞

第四组:平底烧瓶、单孔橡皮塞

第五组:锥形瓶、双孔橡皮塞、分液漏斗

第六组:试管,单口橡皮赛、铁架台(带铁夹)

第七组:锥形瓶、双孔橡皮塞、长颈漏斗

第八组:锥形瓶。单孔橡皮塞、注射器

第九组:带支管的烧瓶、橡皮塞

第十组:锥形瓶、单孔橡皮塞

3、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实践操作──制备并收集一瓶二氧化碳。

4、验证气体是二氧化碳。

同学交流展示本组实验装置,讨论实验成败原因,并总结归纳实验最佳装置。

比较实验室制取氧气和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归纳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同学与小组评价自己所设计和开展实验的情况,与同学合作进一步完善所设计的试验。写出实验探究报告。

附: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探究和实践”报告

宜昌市九中 班 组 组长 组内成员 探究时间

一、探究时参考信息

1、碳酸钠(Na2CO3)和大理石或石灰石(主要成分是CaCO3)等碳酸盐均能与稀盐酸(HCl)或稀硫酸(H2SO4)等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2、二氧化碳的性质信息:(从生活经验和已有事实推测)

(1)把燃烧的木条放入二氧化碳中,木条 ,说明 。

(2)打开汽水瓶盖可观察到 ,这个事实说明二氧化碳在水里的溶解性: 且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3)向石灰水中吹气,现象为 ,说明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C(OH)2]反应。

3、铜与稀盐酸(HCl)、稀硫酸(H2SO4)等酸不反应。

4、在标准状况下,二氧化碳的密度为 1.977 g/L,空气密度为 1.293 g/L。

二、探究内客

1、探究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理想原料:(重点比较反应速度快慢)

可供选择的原料有:石灰石(主要成分CaCO3)、碳酸钙粉末(CaCO3)、碳酸钠粉末(Na2CO3)、稀盐酸(有效成分HCl)、稀硫酸(有效成分H2SO4)。可供选择的仪器有:点滴板(或自制点滴板或试管)、胶头滴管、药匙。

步骤(可以用图式表示):

观察记录:

结论:

2、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1)从下列给定的仪器(也可以从其他未给出的仪器)中选择适当仪器,以小组为单位,你们能设计几组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画出它们的简图。并比较几组装置的优缺点,交流这样设计的理由。

设计的几组装置为:(可用装置图表示)

(2)用自制仪器或代用品或其他仪器设计的装置:

(3)实验操作时实际采用的装置:

3、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实践操作──制备并收集一瓶二氧化碳

(1)制取二氧化碳的操作步骤:

(2)验满方法:

4、证气体是二氧化碳的操作:

现象为:

5 同学交流展示本组实验装置,讨论实验成败原因,并总结归纳实验最佳装置。

6、比较实验室制取氧气和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归纳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初中化学教案 篇三

【课标要求】

知识与技能要求:使学生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族等概念。

过程与方法要求:通过自学有关周期表的结构的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要求: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教学方法】

讨论、比较、归纳。

【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导入】

展示一张元素周期表

[阅读教材]

第4页了解元素周期表发展史

[思考与交流]

(1)我们按照元素在周期表中的顺序给元素编号,得到原子序数。可见原子序数与原子结构间存在什么关系?(结合1-18号元素原子结构)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把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在同一横行,把不同横行中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排在同一个纵行

(3)元素周期表中有多少横行、纵行?

(4)为什么我们将稀有气体元素称为0族元素?

[归纳与整理]一、元素周期表

(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1、周期:元素周期表共有7个横行,每一横行称为一个周期,

故元素周期表共有7个周期

①周期序数与电子层数的关系: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②周期的分类

元素周期表中,我们把1、2、3周期称为短周期,4、5、6、7周期称为长周期。

[课堂练习1]

请大家根据元素周期表。

类别

周期序数

起止元素

包括元素种数

核外电子层数

[归纳与整理]

2、族:元素周期表共有18个纵行,除了8、9、10三个纵行称为ⅷ外,其余的每一个纵行称为一个族,故元素周期表共有16个族。族的序号一般用罗马数字表示。

①族的分类

元素周期表中,我们把18个纵行共分为16个族,其中7个主族,7个副族,一个零族,一个ⅷ族。

a、主族:由短周期元素和长周期元素共同构成的族,用a表示:ⅰa、ⅱa、ⅲa、ⅳa、ⅴa、ⅵa、ⅶa

b、副族:完全由长周期元素构成的族,用b表示:ⅰb、ⅱb、ⅲb、ⅳb、ⅴb、ⅵb、ⅶb

c、第ⅷ族:8、9、10三个纵行

d、零族:第18纵行,即稀有气体元素

②主族序数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③族的别称

ⅰa称为碱金属元素ⅶa称为卤族元素零族称为稀有气体元素

【小结知识】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原子结构与该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应该能够利用“周期序数=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这两大关系,能根据原子结构判断它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或者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判断它的原子结构。

另外我们还学习了周期表的结构,包括周期的结构:三短、四长;

族的结构:七主、七副、零八族。

[课堂练习2]请描述出na、c、al、s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na:第三周期第ⅰa族

c:第二周期第ⅳa族

al:第三周期ⅲa族

s:第三周期ⅵa族

[课堂练习3]某元素位于第二周期,第ⅶa族它是_f__元素。

p相邻的同族元素的原子序数是7、33

作业:1、整理、归纳本节教学案

2、完成【课时作业】

以上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提供的3篇《初中化学教案》,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05 54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