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9篇)

发布时间:

数学教学的课件是非常重要的。20世纪是科学技术空前辉煌的世纪,如何展现那些辉煌的科技成就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下内容是差异网为您带来的9篇《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篇一

本学期根据学校安排我继续担任六年级(3)、(4)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上学期我们五年级搞小组合作学习的实验,我总觉得这是“换汤不换药”的一种形式,根本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学期初的培训,我觉得,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学习他人的经验,加上自己的思考,真正将课改进行到底。

第一、基本情况分析:

上学期学生的学习情况,绝大部分学生在数学方面有着浓厚的兴趣,学习的积极性有了很大地提高,在暑期的期末测试中分别取得了均分第三、第四的成绩。然而还有一小部分学生,由于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懒散,家长监督力度不够,使得这些学生学习兴趣差,积极性不高。如何让每个孩子都能获得提高呢?

第二、把学习和吸引内化,改变教学观念。

教师的教学观念直接决定着自己的教学行为。只有教师觉悟了,教师改变了,课堂教学才能发生根本性的质的改变,如果不转变教师的观念,将成为课改路上的绊脚石。

1、从教学的每个环节入手,实现四个转变。

①从教学设计上就要体现“教”向“导”的转变;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时刻将学生放在第一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的主体。②教学组织上从以班为单位的学习组织向以组为单位的学习组织的转变;这个转变已经开始,不过我们缺少的是对小组合作的组长和组员的培训工作,所以用起来不能得心应手。③课堂流程由教师教的过程向学生学的过程的转变;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合作交流,让小组长带领全组同学学习,哪怕出现“组长一言堂”,也要让“教师一言堂”成为过往。④教学评价由教师讲得是否精彩转变为学生学得是否有效。组与组之间的交流是经常的,他们的思维的碰撞后产生火花,努力做到“记得住(看到的记得住)、学得好(动手更能学得好)、悟出来(悟出来才是自己的)”尽量少让学生听到(听到的忘得快)。

2、以情感优化课堂,让学生喜欢上课。

师生关系的最高境界是相互欣赏,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是教学质量。在教学中尊重、宽容学生,尊重学生差异,每一个学生的家庭出身、环境、社会背景各不相同,所以他们之间的差异是存在的,不要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时刻记着“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有了差异意识,也就有了宽容之心,有了宽容之心,也就有了允许学生出错的心理准备,心态平和了,也就会对不同的学生做出公平、合理、恰当的评价了,就能做到“措辞恰当的批评学生,适当夸张地表扬学生”“好学生得到及时的鼓励和赞许,差学生会得到我们的尊重,理解和安慰”,使好学生更出类拔萃,“差”学生自信满满的进步!

第三、改变教学行为,让学生享受课堂

将小组合作进行下去,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课始激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正如魏书生老师所言:兴趣像柴,可以点燃,也可以捣毁,一节再精彩的内容,如果没有老师的精心设计,也会显得黯然失色。所以每节课的教学设计都要动脑子,想办法,如何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然后以极大的热情学习新知成为我们老师必须解决的问题。

2、课中放手,给学生自主的课堂。教师的责任是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而不是替学生学习。把课堂让出来,让学生动起来,老师做好问题的设计,让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的思维一一碰撞,老师在学生一次次的碰撞中做好“导”的作用,课中不停地备课,聆听学生的发言,给予应有的评价和指导,争取做到她的“三不讲原则”(学生自主学习之前不讲,学生能自学会的不讲,学生虽有困惑,未经小组交流的不讲)和“五个尽量”(尽量让学生自己观察,尽量让学生自己思考,尽量让学生自己表述,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尽量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把课堂让出来,让学生动起来。

3、课中等待,给学生合作的课堂。学生自主学习结束后,发现的问题教师要学会等待,做到学生虽有困惑,未经小组交流的不讲,放手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中“表露”,在互动交流中“发现”,在开放思维中“碰撞”,真正让学生感受到合作学习之“众人拾材火焰高”的快慰。

4、课中倾听、引领,给学生展示的课堂。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欣赏和质疑。课堂一旦进入探究状态,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思维交锋会碰撞出惊人的、超长的、意想不到的智慧火花。这个时候的教师既是一位积极且平等的参与者,又是一位平静且智慧的引导者。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判断。越是热烈的讨论,学生越是应该认真听、准确地把握、敏捷地判断。这是难得的学习机会:学判断、学表达、学赞赏、学质疑、学辩护、学让步。

第四、积极与同事合作,博采众长。

我们身边的优秀教师有好几个,我要利用这一资源,和同事们多商量,向他们学习,特别是小组合作这种模式究竟应该怎么做,我们都在摸索,我觉得当务之急是搞好小组建设,如何培养组长和小组长,如何培养组员,告诉学生什么时间干什么,怎么干,汇报时如何汇报,展示时如何展示,交流时如何交流,等等都是急待解决的。

我将以课改为契机,以课堂为“战场”,积极投入到课改的洪流中,努力做一个幸福的老师。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篇二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相互关系;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求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

3、独立自学,使学生初步认识弧、圆心角和扇形。

4、使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知道轴对称的含义,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5、通过介绍圆周率的史料,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单元重点:

1、 认识圆和轴对称图形;

2、 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

单元难点:

理解圆周率“π”;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以及画具有定半径或直径的圆。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和容积。

2、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灵活应用圆柱的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

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即V=Sh。

2、复习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后,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第6题求体积部分,并指名板演。

二、解决实际问题

1、练习三第4题。

学生独立练习,强调选取有用信息,培养认真审题习惯。

2、练习三第5题。

(1)指导学生变换公式:因为V=Sh,所以h=V÷S。也可以列方程解答。

(2)学生选择喜爱的方法解答这道题目。

3、练习三第10题。

指名说说解答第10题的思路:根据两个圆柱的底面积相等这一条件,先求出其中一个圆柱的底面积。利用这个底面积再求出另一个圆柱的体积。

4、练习三第8题。

(1)学生读题后,指名说说对题意的理解:求减少的土方石就是求月亮门所占的空间,而月亮门所占的空间是一个底面直径为2米,高为0.25米的圆柱。

(2)在充分理解题意后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练习三第9题

(1)学生独立审题后完成。

评讲:要怎样才能判断出800ml的果汁够倒三杯吗?必须先求出什么?怎么求?(需先求出圆柱形玻璃杯的容积,用公式V=Sh)

5、练习三第11题。

此题既可以用外圆柱体积减内圆柱的体积,也可以用圆环的面积乘高。

(3)三、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中未做完的习题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特别关注

练习三第4题,在教学中必须应该特别关注。

关注理由:

1、有多余条件,是培养学生收集有用信息的契机。

这道题中出现两个圆柱体的高,分别是花坛的高0.8米和花坛里面填土的高0 .5米。学生该如何合理做出选择呢,关键要通过问题来思考。因为问题是求“花坛中共需要填土多少方”,所以应该选用“填土的高度是0.5米”这条数学信息。

在课堂中,我还要求学生思考,如果要用上“0.8米”这个条件下,可以怎么改变问题。有的学生说“可以问花坛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还有的同学说“可以求花坛中空间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通过这样的训练,能够有效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提升他们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有容易忽视的条件,是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契机。

一般习题中的数据是用阿拉伯数字呈现,可这道题的问题是求“两个花坛中共需要填土多少方”,这里隐含着一个极易被学生忽视的数据“两个”。其实,配套的插图中也明显绘制出了2个花坛,但在做题中许多学生仍旧会出错。所以,应抓住此题,培养学生良好审题的习惯。如在做这类习题时,建议首先将单位圈出来,以确保列式时单位统一。还可以将问题划横线,以提醒自己将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等。

学生巧解

——巧求削去部分的体积

今天,全班同学做这样一题:一块长方体木块体积是20立方分米,它的底面为正方形,边长为2分米。现在,将它削成一个的圆柱体,求削去的部分是多少立方分米?

我因为做得既对又快,最终获得全班第一名的成绩。通过对比,我发现自己的方法比同学们巧妙。

同学们的解法是先求长方体的高(即圆柱体的高),用20÷(2×2)=5分米,然后求圆柱体的体积,列式为3.14×(2÷2)2×5=15.7立方分米,最后求削去部分的体积是20—15.7=4.3平方分米。

而我在做这一题时,想起上学期在正方形中画的圆,圆的面积占正方形面积的157/200的结论。因为直柱体的体积都可以写成底面直径乘高,而长方体和削成的圆柱体高相等,所以削成的圆柱体体积也应该是长方体体积的157/200。所以直接用20×(1—157/200)也等于4.3立方分米。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四

线与角。〔教材第89~91页及第91页第1、2(1)题〕

1.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个点,并能区分直线、线段和射线。

2.能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角,会画出指定度数的角。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互相交流合作的意识。

重点:区分直线、线段和射线,认识角并会画角。

难点:理解线与角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

量角器、尺子、课件。

师:我们在小学阶段学过哪几种线?认识哪些角?

生1:我们学过直线、射线、线段。

生2:我们认识直角、锐角、平角、钝角、周角。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复习“线与角”。(板书课题:线与角)

1.复习线段、射线和直线。

课件出示:

师:你能说出上面的图形各是什么吗?

生:直线、射线、线段。

师:你能找出线段、射线、直线的区别吗?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辅导。

先请学生汇报结果,再给出下表,让学生完成。

端点个数能否度量

线段

射线

直线

师:线段、射线和直线有什么联系?(线段和射线是直线的一部分)

师: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它们的边是直线还是线段?(线段)

师:角的边是直线吗?

生:不是,角的边是射线。

2.角的整理与分析。

(1)让学生自己任意画一个角。

师:根据你画的角说一说,关于角,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板书:角)

教师画出一个角。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师:什么叫角?角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师:计量角的单位是什么?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怎样画角?

师:按角的度数,角可以分为哪几种?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生1:由一点出发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作角。角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符号是“°”。

生2: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生3:根据角的度数,可以把角分为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师:锐角是怎样的角?(教师画出图形并写出相应的特征)

师:大家能画出其余几种角的图形并说出它们的特征吗?

生:锐角是小于90°的角;直角等于90°;钝角大于90°且小于180°;平角等于180°;周角等于360°。

3.垂线和平行线。

师: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有哪几种位置关系?

生:相交(互相垂直与不垂直)和平行。

师:小组内互相说说什么叫互相垂直,什么叫平行线。

教师分别画出一组互相垂直和互相平行的直线。

生1: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叫作互相垂直,一条直线叫作另一条直线的垂线。

生2: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

师:平行线间的距离有什么特点?

生:处处相等。

师:如何画一条直线的垂线和平行线?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师生共同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

生1:能正确区分直线、线段和射线。

生2:能画出指定度数的角。

线与角

1.线

顶点个数能否度量

线段2能

射线1不能

直线无不能

A类

1.填空。

(1)线段有(  )个端点,射线有(  )个端点,直线(  )端点。

(2)两条直线相交组成4个角,如果其中一个角是90°,那么其他三个角是(  )角,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  )。

(3)6时整,时针与分针所成角的度数是(  )。

(4)(       )决定了角的大小。

(5)135度角比平角小(  )度,比直角大(  )度。

2.判断。(对的在括号里画

估算。(教材第77~78页)

1.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会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估算习惯。

3.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估算的作用。

重点: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叙述估算的过程。

难点: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

课件。

课件出示教材第77页第2个主题图。

师:根据你估算的结果判断应该去哪个影院看电影。

生:应去星华影院。

师:六年级大约有多少人?

生:大约有270人。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复习“估算”。(板书课题:估算)

师:在生活学习中,哪些时候要用到估算呢?

生1:买东西的时候要估算带的钱够买几件商品。

生2:计算前可以进行估算。

生3:计算后可以用估算的方法验证结果是否正确。

师:大家说得都很好,那么刚才那道题大家是用什么方法进行估算的?请你把自己的估算方法和小组内同学说一说。

生1:我的估算方法是把几个班的人数都看成40,40×6是240,所以应去星华影院。

生2:我的估算方法是把几个班的人数都看成50,50×6是300,所以应去星华影院。

生3:我的估算方法是把几个班的人数都看成45,45×6是270,所以应去星华影院。

师:大家都很棒,说出了不同的估算方法,希望大家在解决其他问题时也会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

师: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

生:进一步理解了估算的过程,会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进行估算。

A类

1.估一估下面各题的结果,并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4200-500=3600  891+208=1100  404÷4=11  39×49=20__

2.解决问题。

(1)电影院有31排座位,每排36个,育英小学980名同学去看电影,座位够吗?

(2)一本故事书有268页,小明每天看35页,一周能看完吗?

(3)师徒两人共同加工458个零件,师傅每天加工35个,徒弟每天加工30个,8天能完成任务吗?

(考查知识点:估算的意义;能力要求: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会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

B类

某校组织学生春游,若租用45座客车,则有15人没有座位,若租同样数量的60座客车,则余一辆空车,其余刚好坐满。已知45座客车租金为220元,60座客车租金为300元。

(1)这个学校一共有学生多少人?

(2)怎样租车最划算?

(考查知识点:估算的应用;能力要求:利用估算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1.略

2.(1)够(2)不能(3)能

B类:

(1)240人

(2)租4辆45座客车和1辆60座客车最划算。

教材第77页“巩固与应用”

1.够不够

2.略

3.49≈50 50×30=1500(字) 15001528不能

4.略

5.小女孩儿估算的结果比精确结果大,小男孩儿估算的结果比精确结果小。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五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②情况分析(学科特点与班级情况“个性”的分析)

智的学生。这些学生都来自服务半径“三村一段”,学生的基础成绩都比较好。该班级学生经过半年的共同学习生活,已经形成了勤奋学习、积极向上、团结友爱、关心集体、尊敬师长的良好道德品德;他们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学习比较刻苦,成绩比较稳定。

二、总的教学目的要求:

1.让学生联系对百分数的理解,认识扇形统计图,初步体会扇形统计图描述数据的特点,能根据扇形统计图所呈现的信息提出或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和简单推理,认识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探索并掌握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以及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4、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初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认识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的量,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加深对相关数量关系的理解。

5、初步掌握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并能应用这些知识和方法进行简单的操作或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6、让学生通过系统复习,进一步掌握数与代数、空间和图形、统计和概率等领域的知识和方法,进一步明确相关内容的发展线索和逻辑关联,加深对现实问

题中数量关系、空间形式和数据信息的理解,提高综合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飞能力。

三、各单元教学目的要求与教学进度安排(附后)

四、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和研究课题:

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

3、课堂训练形式的多样化,重视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

4、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本学期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空间。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创设愉悦、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中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从而达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篇六

单元目标:

1、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了解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

2、能够进行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互化。

3、理解折扣、纳税、利息的含义,知道它们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会进行这方面的简单计算。

4、在理解、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使学生能正确地解答有关百分数的问题。

单元重点:

百分数的意义,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单元难点:

比较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篇七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比例、圆柱和圆锥、简单的统计(二)以及小学六年来所学数学内容的总复习。其中还安排了“球”和“扇形统计图”作为选学内容。本册教材的这些内容是在前几册的基础上按照完成小学数学的全部教学任务安排的,着重使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立体图形,掌握它们的体积等计算方法,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进一步形成统计的观念,掌握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整理结果的方法,提高依据统计数据的分析、预测、判断能力;理解比例、正比例、反比例的概念,加深认识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会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然后把小学数学的主要内容加以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结合新的教学内容与系统的整理和复习,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思维品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本册教材中的比例、圆柱和圆锥、简单的统计(二)都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首先,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掌握圆柱和圆锥的一些计算,既可以为进一步学习其他形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及其计算打好基础,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也可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逐步增强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最后学习好比例的知识,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用数学方法处理数学问题的能力,而且也使学生获得初步的函数观念,为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作初步的准备。因此,让学生认识这些内容的概念,学会应用这些概念、方法和计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是教学的重点。

本册教材编写特点:

1、重视研究图形的特征,鼓励学生猜想和估计,加强操作,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第十册已经教学过长方体和正方体,它们都是由几个平面图形围成的几何体。本册教学两种新的立体图形:圆柱和圆锥。这两种立体图形都是含有曲面的几何体。教材教学时,同以前各册一样,重视加强学生的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每一种形体时,都引导学生先观察形体的特征,然后进行一些实验。教材鼓励学生联系已有知识对新学习的内容先猜一猜或估一估,在猜测或估计的基础上进行实验和推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此外,本册教材在联系实际方面也有所加强。一方面在教学形体概念加强联系周围的实物,另一方面适当增加了实践活动和先测量物体再计算表面积或体积的练习题。

2、加强看懂和分析简单统计图的训练,注意要求适当。

本册教材继续加强看懂和分析简单统计图的训练,为此,例题中在统计图后面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看图回答。有的练习题还专门安排看统计图回答问题。考虑到制作简单的统计图对小学生来说并不是很容易的,教材中一方面注意说明制作统计图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另一方面在安排练习时基本上都安排半独立完成的。以免对制作统计图的要求过高。

3、突出比例的概念,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实际上是一种函数关系。修订后的教材中,比例知识趋于简化,教学的重点是正、反比例的概念,用比例知识解应用题只保留一些较简单的。本册教材为了突出比例的概念的应用,作了以下几点改进:⑴把比例尺安排到比例的概念教学之后教学,加强比例尺与比例概念的联系,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比例的概念,又便于学生运用比例的知识和解比例的方法来解决有关比例尺的计算问题。 ⑵教学正比例概念之后接着教学反比例概念并增加两个概念的联系和对比。⑶在比例知识解应用题的最后增加了用不同知识解的练习题。通过这样的教学,可以加强整数、分数运算和比例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加强数学知识的整理,使所学的数学知识系统化。

本册教材的最后一个单元是总复习,把小学阶段所学的主要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得到巩固和加深,计算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更好地达到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本册教材对这一单元的编写作了以下几点改进:⑴把小学的数学内容分为整数和小数、简易方程、分数和百分数、量的计量、几何初步知识、比和比例、简单的统计七部分,依次分别复习。⑵在复习每一部分知识时,注意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⑶选用适当的方式帮助学生回忆并整理所学的数学基础知识。⑷在练习中既注意基本的训练,又注意适当加强灵活和综合运用知识的练习,以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题能力。

5、继续加强能力的培养。

本册教材继续加强能力的培养,做法与前几册基本相同,另外还结合本册特点加强灵活运用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的培养。

⑴培养分析、比较和综合能力。⑵培养抽象、概括能力。⑶培养判断、推理能力。⑷培养迁移类推能力。⑸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等活动的过程中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能正确地判断圆柱和圆锥,理解、掌握圆柱的表面积、圆柱和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初步学会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表示统计的数据,会对复式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和判断。

3、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认识比例尺,会看比例尺,会进行比例尺的有关计算;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理解用比例关系解应用题的方法,学会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

4、使学生通过系统的复习,巩固和加深理解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更好地培养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并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八

教学内容:

税率与折扣

教学目标:

1、理解税率、折扣的含义,知道它们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进行这方面的简单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增强思维的深刻性。

教学重点:

理解税率、折扣的含义。

教学难点:

解答税率、折扣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还记得采摘节的情景吗?今天我们一起去彩虹谷看一看吧。

出示信息图,指名说出信息图中的数学信息。

理清信息后,教师直接提出问题:如果按3%的税率缴纳营业税,黄金周期间彩虹谷景区应缴纳营业税多少万元?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解决第一个红点问题

谈话:在老师提出的问题中,你有没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学生提出疑问,疑问大都会集中在有关纳率、税率、税额的相关知识上。

谈话: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回去搜集有关纳税的一些知识,下面让我们来交流一下,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全班交流,教师适时补充。

谈话:看来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还真是不少呢,通过刚才同学们的交流,再结合信息图中的信息,你认为要求应上缴门票营业税多少万元,就是求什么?为什么?

让学生充分思考后,再指名回答。回答时不光要让学生说出要求应缴纳营业税多少万元,就是求什么,还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重点明确求应缴纳营业税多少万元就是求营业额的3%是多少。

学生明确问题后,独立解答,全班交流。

1153%=3.45(万元)

答:应缴纳营业税3.45万元。

谈话:根据刚才同学们解决的这个问题,你能总结出求营业税问题的基本方法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先在小组中讨论交流,然后全班交流,统一方法:税额=营业额税率。

2、小练习:自主练习第1题

第1题是求税额的基本练习题。练习时,在学生独立解答后,重点让学生说说有关税额的数量关系和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各种目标物影子长度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主动探索掌握影子长度与目标物实际高度之间的比例关系,并能学以致用,解决大树、旗杆、高楼等物体有多高的问题。

2、通过分组合作,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3、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在活动中培养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同一地点,同时测量长度不同的竿,高度与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教学难点: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大树有多高”之类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前测量数据,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预习导学

1、师:同学们,下面我们来看段小视频。

2、师:同学们,物体的影子是怎么形成的呢?

3、师:所形成的影子的长短是由什么决定的呢?(班班通出示图片,学生观察、交流、汇报。)

4、师:那么物体的影子长度和物体的高度之间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呢?你们想知道吗?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一下。(板书课题)

二、新课探究

1、探究两根长度相同的竿的影长。

→www.chayi5.com←(出示视频)学生记录数据。

师:通过同学的测量,同时同一地点测量两根长度相同的竿,影长有什么关系?

(生分析数据,汇报)结论: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测量相同长度的竿,影长是相同的。

2、探究两根长度不同的竿的影长。

(出示视频)学生记录数据

师:通过测量,同时同一地点测量两根长度不同的竿,影长有什么关系?(生分析数据,汇报)

结论: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测量不同长度的竿,影长是不相同的。

3、探究竿长度与影长之间的关系。

(出示表格)1号2号3号4号竿长/cm

影长/cm竿长与影长的比值

要求:竹竿长与影长的比值保留两位小数。(小组合作完成)观察比较:比较每次求得的比值,你有什么发现?(思考,交流,汇报)结论:在同一地点,同时测量不同长度的竿,高度与影长的比值是相同的。

4、验证结论师:刚才发现的结论正确么?如果是正确的,老师课前还准备了5号竿,同学们运用所发现的结论,计算一下5号竿的竿长。

(出示视频,学生记录数据,计算)

三、当堂练习

1、在上海中心大厦测得其影长为158米,同时测得一根竹竿的长为180厘米,影长为45cm,那么长海中心大厦的高为多少米?

2、早晨在校园里测得一棵梧桐树的影长为37。5米,同时测得一根竹竿长2米,其影长为3米,这棵梧桐树高()米?

3、在学校的操场上,有一棵大树和一根旗杆,若此时大树的影长6m,旗杆高4m,影长5m,求大树的高度?

四、你知道么?约公元前600年,泰勒斯从遥远的希腊来到了埃及。在此之前,他已经到过很多东方国家,学习了各国的数学和天文知识。到埃及后,他学会了土地丈量的方法和规则。他学到的这些知识能够帮助他解决这个千古难题吗?他苦苦思索着。有一天,当他看到金字塔在阳光下的影子时,他突然想到办法了。泰勒斯仔细地观察着影子的变化,找出金字塔地面正方形的一边的中点(这个点到边的两边的距离相等),并作了标记。然后他笔直地站立在沙地上,并请人不断测量他的影子的长度。当影子的长度和他的身高相等时,他立即跑过去测量金字塔影子的顶点到做标记的中点的距离。他稍做计算,就得出了这座金字塔的高度。

五、课堂总结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9篇《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05 7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