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设计优秀7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差异网的小编为您带来的7篇《小学语文《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设计》,如果能帮助到您,差异网将不胜荣幸。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设计 篇一

一、说教材: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是苏教版国标本第九册第四单元的一篇叙事性的记叙文,通过高尔基和他10岁的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以及“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尔基父子间的亲情和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爱心。作者围绕一个“爱”字组织材料,用清新的文笔,表达深刻的主题。

课文通过对栽花赏花的描述,体现了父爱子、子爱父这种人间美好的亲情,这种亲情虽然是真情,却也是人之常情;而通过写信教子反映的却是父对子的一种严爱,它是一种带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爱,是一种高层次的爱。高尔基希望他的儿子明白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而不在于获取,希望他的儿子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一个让“所有的人都需要”的人。

课文先写了父子间的亲情,接着由称赞儿子留下的鲜花,生发到教诲儿子要给人们留下美好的东西,最后揭示出:“给”,永远比“拿”愉快这一生活哲理。写作由浅入深,寓理于事。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能力目标:积累文中的优美语句,联系课文展开丰富的想象

3、 情感目标:通过诵读领悟,初步懂得人生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

三、教学理念

1、简简单单教语文  2、.全面依靠学生3.高度尊重学生。

四、说教学法: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的,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并抓住文章特点,挖掘空白点,引导学生基于文章语言的基础上,让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训练学生的说话能了,对文章的难点部分让学生反复朗读,并联系生活实际,突破对“给”,永远的“拿”愉快的理解。

五、说教学流程:

生本以来,我努力遵循生本的基本原则:1.以大阅读为中心,带动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2.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少学多。3.以小组学习为主要学习形式,在个体学习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本篇课文的教学,我指引学生搜集阅读高尔基、有关“爱”、“奉献”的资料,课上以课文为依托,带领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并适时把课外资料引进课堂,和理解课文相结合,努力实现着大阅读。布置前置性作业,引领学生先学,课上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点拨,以课上以小组交流、小组汇报、小组互动的方式带动学生读书、思考、发表意见,努力做到以学生为本。在教学策略上,我努力做到大框架、大步骤:在课堂上按照小组交流、小组汇报、互动、教师抓点提升三个大的步骤实现着教学;在问题的设计上抓重点、抓关键,以读引读,以读引说,课堂上紧紧围绕你读懂了什么?从哪里读出来?怎么读懂的?想到了什么?就是这一策略的具体体现。在推进阅读上,努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如课前听《海燕之歌》的朗诵,课后再推荐学生阅读,课中也给学生展示阅读的机会。

1、导课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下面我请一位同学来板书一下课题。(指名板书课题)(让学生到黑板板书一方面可以展示自己的写字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孩子们的胆量)板书完成之后,让学生当小老师来齐读课题。(通过这样的锻炼,可以提高学生的胆量,锻炼了孩子的能力)

2、指名来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给学生一两分钟的时间,让每个同学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既是对上一节课的回顾,更是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学生回答完后教师进一步小结课文主要内容。)

3、小组交流(学生交流,前一天的前置性作业。主要围绕读懂了什么?是从哪里读懂的?是怎么读懂的?想到了什么?每个成员交流完之后,然后小组中再围绕读懂的一个问题,再次深入交流。分好工准备展示)课堂四十分钟,不肯能让每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正好这样的小组可以给每个孩子提供说的机会,锻炼了每个孩子说的能力。小组交流的时候,教师要进行巡视,看看每个小组,都是读懂的什么?这样让小组展示的时候,教师能做到心中有数。

4、小组展示

(一)高尔基的儿子很爱他的爸爸

高尔基的儿子只有十岁,还没有镢头那么高。来到爸爸身边以后,他顾不上休息,一直在忙着栽种各种各样的花草。假期很快过去了,他告别爸爸,跟妈妈一起回家去了。

“顾不上休息”“一直忙着”读懂的,你想高尔基的儿子从很远的地方来到意大利,一定很累,可是他顾不上休息,而是忙着种花,为爸爸留下美好的东西,可见他很爱他的爸爸。从上一个自然中的“探望”这个词读出来儿子很爱他的爸爸。

(二)高尔基很爱他的儿子

傍晚,彩霞染红了天空。高尔基坐在院子里,欣赏着儿子种的花,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瞧,那些盛开的花朵多像儿子红扑扑的脸庞啊!

从“盛开的花朵”“多像儿子红扑扑的脸庞”读出来的。

我们小组还联想到一首写父母之爱的小诗:

母亲的爱 是一杯浓浓的茶 需要我们细细的品味才能明白 其中的甘美  父亲的爱

似一片浩瀚的大海给予我们一个温馨的港湾。“欣赏”这个词读出高尔基很爱他的儿子。

“要是你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那你的生活该会多么愉快呀!“那时候,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

5、拓展提升

.要找准教学的起点。任何一堂课都不应该从零开始。要关注学生初始的阅读体验,教学应以自读后的初步感受作为教学的起点;要针对学情,确定学习目标,精选学习内容。要相信学生的理解能力,少做无用的功。在这节课前,学生初始的阅读体验就是高尔基爱儿子,儿子爱爸爸,但认识还是比较肤浅,在小组合作交流、展示、互动的过程中,学生的认识会一步步加深,但却达不到高尔基的对儿子的爱是一种大爱这种高度,所谓大爱,就是高尔基希望儿子爱所有的人,爱就是付出,大爱就是更大的付出。在这节课中,教师的作用除了参与小组间的汇报,及时点拨,这是提升,但我觉得这还是小的提升,是在学生小组汇报基础上的提升。但,教师还要有一个针对教学目标的一种提升:那就是高尔基对儿子的大爱,大爱就是希望儿子做一个乐于奉献的人。

由高尔基的信读出了高尔基对儿子的崇高之爱,让我们再次走进高尔基的信中,细细体会这种崇高的爱。找个同学来读一下课文。

其他同学静静地想,细细地品,看有没有新的思考或发现。一回过后,让学生看大屏幕,高尔基给儿子的信,“岛上”“人们”“所有人”把这几个字变成红色。再让学生默读,看看有没有新的思考或发现,然后四人小组进行交流。然后让学生再上,学生可能发现高尔基对儿子的那种崇高的爱。高尔基很爱他的儿子,他的爱更多的表现在对儿子的教育,一起读(屏幕出示):“给“,永远比“拿”愉快!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给”永远比“拿”愉快。

生举例交流自己的理解。 “读书百遍,其意自现”。给学生以充分读、思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机会,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给学生突破文章的难点找到了借力点,让学生有感而发。

6拓展延伸

你们读懂了高尔基的信,他的儿子也读懂了父亲写给他的信,他有许多话想对父亲说,他会说写什么呢?如果你是高尔基的儿子,你会说些什么呢?设计这个环节,为完成练笔:代高尔基的儿子给高尔基写一封回信做了铺垫。让学生有话可说,知道写些什么?

(在课堂上努力做到以学生为本,但又不是完全放手,而是紧紧抓住语文课程性质,坚守语文教学本真。努力抓“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即以语言训练为中心, “两个基本点”即培养语文能力(听、说、读、写、书),提高人文素养。)

7、总结

从高尔基和他儿子的故事中,我们感受到了高尔基和他儿子间这份浓浓的

父子亲情,明白了“给”永远比“拿”愉快这个道理。赠送名言,再次点出文章的中心 。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不在于索取。

8、说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2、继续完成练笔:代高尔基的儿子给高尔基写一封回信。 语文课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在理解、积累语言的基础上学习、运用语言。围绕课文设计延伸作业,不仅能升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其语文能力。

9、说板书: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给”永远比“拿”愉快

总之,生本的课堂,一般用好课文这个“例”,少分析,多揣摩,多感受,多体验。在小组互动的过程中,注意引领学生深入到文本的语言中,让学生再感受语言,熟悉语言,理解语言。进行生与生、师与生在重点、难点、疑点上进行思维碰撞,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努力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效果。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设计 篇二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78

在高尔基给他的儿子的信中有这样一句话: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

在教学时,我发现学生的理解比较片面,他们往往把这个“给”理解为给别人东西,“拿”则认为是拿人家的东西。这样的理解显然是片面的。于是,我问学生,学了今天的文章,你能用文章中的事例来解释这句话吗?这容易,马上有学生说,高尔基的儿子给高尔基留下了他种下的鲜花,爸爸得到这样美好的东西,很高兴,而高尔基的儿子也十分愉快。这就是“给”比“拿”愉快。于是,我又说生活中这样的事例太多了:你还能举一些吗?学生大同小异,举了这样一些:生1:我们为贫困生捐款,他们得到我们捐的款,就有钱读书了不起,而我们看到他们和我们一样学习,心里也十分愉快。这也是“给”永远比“拿”愉快的一个例子。

生2:我有两只钢笔,写钢笔字时,晨晨的钢笔总是写不出的,我总是把我的一枝钢笔借给他,他用我的钢笔写的字,老师给他批了“优秀”,我心里也高兴。这也能说明“给”永远比“拿”愉快的。

生3:龙龙学习不认真,老师您让我多督促他学习,现在他作业按时完成了,您有时还表扬他,看到他进步了,我心里也高兴。

我因势利导马上说:对,给别人帮助也是一种“给”,你帮助同学解决难题。帮助家人做事情,或者为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献一份爱心等等太多太多了,你还能举一些例子吗?学生顿时豁然开朗:“给”的意思原来是如此宽泛。所以学生的话匣子打开了:有的说:小弟弟摔倒了,我扶他起来,并问他疼不疼,还帮他找妈妈。我这也是一种“给”。有的说:电视中有人得了重病,他们家的钱给花光了,这时候,好心人伸出援助之手,纷纷送钱送物,最后他的病治好了。这也是说的这个意思。有的说:有的人经常义务献血,这也是一种“给”。有的说:老师经常教我们,给我们知识,让我们懂很多,这也是一种“给”。老师看到我们进步心里无比高兴。……听到这句话我心里感动极了,学生能站在我的立场上想,很难能可贵。我向他表示感谢。

最后我又问:谁给我们的很多,因为受前面的影响,学生说老师,我又问除了老师还有吗?谁为我们操劳最多,学生马上说父母。我接着教育,父母已经“给”我们很多了,我们从父母那里已经“拿”了许多,那么有些同学就认为伸手向父母要是理所当然的事,也不管家里的条件是否允许,这样好吗?学生马上意识到平时自己行为的不妥,好多学生都开始摇头。有的甚至低下了头,那我们以后应该怎样做呢?学生很机灵,有的说:我们不应老向父母要钱、让他们买这买那。有的说:我以后不老缠着妈妈给我买新衣服了。有的说:我以后遇到事情尽量自己做,不让父母帮忙。有人马上说:对!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我已经四年级了,以后我不让爸爸妈妈接送我,我自己走回家,我会当心的。……

高尔基的这句至理名言涵义深刻,我与学生共同体验了一番,使我们都明白无论何时何地,永远要多给予别人,我相信每个人都这样做、都这样想,我们的世界将更美好!

(第一范文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高尔基)本文转载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篇三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阅读感悟课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感受父子情深,积累语言。

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 “给予”的内涵,并深刻领会“给予是一种快乐”。

3、学会积累感悟的方法,学会与人交流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感受父子情深;初步领悟“给”永远比“拿”愉快的道理。

教学难点:初步领悟“给”永远比“拿”愉快的道理。

教学准备

1、学生做一期相关的采蜜集,摘录积累相关语言,并进行自学感悟。(采蜜集布置要求:按课文顺序摘,由课内摘到课外,可以从六个层面谈自己的感悟。)课前预先审阅,准备好主讲人,做到有的放矢

2、自己做一期相关采蜜集。

3、卡片(人名)

4、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文

1.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高尔基和他的儿子(生读)

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知道了,高尔基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的伟大,老师可以用三句话概括,写作水平高,作品产量高,文学地位也高,简称“三高”,是不是因为他姓高?

老师查了一下资料,高尔基的全名是:阿历克赛·马克西莫维奇·佩什科夫,(出示,生读)阿历克赛,以前中文翻译为“阿辽沙”,读过高尔基作品《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这些作品的同学知道,里面的主人公就叫“阿辽沙”,那是因为这些小说很多都取材于高尔基的亲身经历,高尔基是他的笔名,俄文的意思是“痛苦”。.

2.我们今天学的这篇课文中的高尔基痛苦吗?而是非常的“快乐”,这又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今天来细读课文。

二。检查自习情况。

1.课前,我请大家自读了这篇课文,并要求大家做了相关的摘录,都做了吗?老师也摘了,不过我先听听你们汇报一下自学情况,好吗?

2.打开你们的采蜜集,先简单地交流一下,这篇课文中,你们积累到了哪些认为有价值的句子?

a.请一位学生交流摘录到的句子,(视情况可以鼓励学生上台展示采蜜集)初步指导读好相关句子,(生朗读不佳,师范读,请生评点,指出好的地方,学生模仿)

b.师统计班中的相关人数,请相关同学再读这句话,概括成小标题并板书。

c.如果有句子有价值,学生摘到的不多,师出示自己的摘录本,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4.一些冷门的句子可以事先交流掉。

3师汇总大家都有同感的句子

总体评价:这些句子,是大家普遍认为比较有价值的,值得感悟一番的,同学们很有眼光,老师也很认同,这叫“英雄所见略同”。

1.接下来,请同学们把以上句子在书中划出来,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感悟这些话。

2.文章不厌百回读,接下来,请同学们再次来读读这些话,之前没摘到的,你用心品悟一下,相信你也会有所发现,可以把感受写在书上,先前有摘录的,如果现在有新的发现,也可以在书上继续补充,这叫温故而知新,好,给大家几分钟时间,之后我们来集体交流。(先民主再集中,每个交流的同学都要给予充分的鼓励,眼光独特,书写工整等等)

二、重点交流。15-20

1.安排主讲人

为了方便大家交流,这些话,我想每句各请一位主讲人,(解释主讲人身份,激发兴趣)你拿好你的相关材料,到台前来交流,其他同学干什么?(如果基本认同,可以就他的发言进行补充,如果不太认同,可以提出你新的见解。)如果你们的交流能够让陈老师这本采蜜集拿不出手,那你也姓高。

2.学生交流

教师鼓励(评点是从哪个角度来理解的)引导(还可以从哪些角度来品评一下),交流不到位的,出示老师摘录本。

3.指导朗读与背诵

预设重点句子

高尔基的儿子只有10岁,还没有镢头那么高,来到爸爸身边以后,他顾不上休息,一直在忙着栽种各种各样的花草。耍

儿子种花:爱之蕴含

10岁,正是天真烂漫的年龄,同龄的小朋友可能都在玩耍,而高尔基的儿子却不顾身材矮小,放弃了休息来种植花草,那流淌在土地中的滴滴汗水,都是他对父亲的爱啊!

1.学习重点:说话练习,儿子的小,种花的辛苦(想像),种花的用意。

2.朗读背诵:读好几个关键词。

3.展示老师采蜜集中未涉及的部分。

春天到了,儿子种的花全都开了。春风吹来,姹紫嫣红的花儿轻轻摇晃着,散发出阵阵芳香,引来了一只只蜜蜂。

美景如画:爱之呈现

花儿的颜色是多么鲜艳多姿,花儿的芳香又是多么沁人心脾,真是“万紫千红总是春”啊,而这些,都是儿子之前的辛苦劳作换来的。

学习重点:朗读练习,体会当时的美,色,姹紫嫣红,香,引来了……

朗读重点:换成小诗,读出节奏感,

春天到了,

儿子种的花全都开了。

春风吹来,

姹紫嫣红的花儿

轻轻摇晃着。

散发出

阵阵芳香,

引来一只只蜜蜂。

傍晚,彩霞染红了天空。高尔基坐在院子里,欣赏着儿子种的花,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瞧,那些盛开的花朵多像儿子红扑扑的脸庞啊!

父亲赏花 爱之体验

只有在深爱并思念一个人的时候,才会有这样的感受,作为父亲,看到儿子为自己种的花,那是多么幸福啊,虽然儿子不能长时陪伴身旁,这些花草却可以让他不再感到孤单。

学习重点:学习写作手法,进一步体会儿子的“给”。

“你回去了,可是你栽的花留了下来。我望着它们,心里想:我的儿子在岛上留下了美好的东西——鲜花。

“要是你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那你的生活该会多么愉快呀!

“那时候,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

写信教子  爱之升华

终于明白儿子为何会不顾辛苦种那些花了,因为他给得快乐。终于明白高尔基为什么宁愿流亡海外也要不断写作了,因为他也给得快乐。他用自己的言传身教,来践行着这条真理,并传达着对儿子的殷切期望,真是用心良苦啊。

学习重点:学生充分交流,指导思维辨析(儿子与父亲都给了什么美好的东西?联系生活实际拓展体会美好的东西)

引导步骤:1.出示“给”永远比“拿”愉快……

“给”,永远比“拿”愉快……

朗读体会这两句话的不同,突出“给”。

2.结合文章,儿子给了什么?鲜花,就是尔基所说的“美好的东西”,回读,为何不顾辛苦?因为他给得快乐。

3.高尔基给了什么?作为一名作家,高尔基又给了什么?(介绍背景)这些,也是美好的东西,为何高尔基要“给”,因为他给得也快乐。

4.出示名言,体会名人的给。

5.生活中,哪些是美好的东西?(说不出可以创设情景)

总结:美好的东西,可能物质方面的,你借给同学的一枝笔,一块橡皮,也可以是精神方面的,你对别人的一次安慰与鼓励,一次宽容与谅解,一个微笑,一次握手,那些也是美好的东西。

三、总结升华 5(灵活)

我借花献佛,想把这段话,送给吴怡,

请吴怡读最后两节,请十八位学生读,请全班读。

是啊,何时何地,我们都能给人送去美好的东西,相信,你也能找到属于你的那份快乐。 请一起背诵最后两小节。

四、指导背诵5(灵活)

师范背,生评点,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和信心。(时间充许,学生也背)

五、布置作业

以书信格式出示高尔基的信,以儿子的名义给高尔基写一封信。

板书设计:

儿子种花 爱之蕴含

美景如画 爱之呈现

父亲赏花 爱之体验

写信教子 爱之升华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后反思

最近一直在提“生态课堂”,什么是生态课堂?莫衷一是,似乎强调了以学生为本的课堂就是生态课堂 ,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样的说法本身没有错。可是,教师在哪里?是不是教师只要任由学生在课堂上自我展现就是所谓的“生态课堂”?如果是这样?那老师在课堂上不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生怕自已的一言一行,都成了这“生态课堂”上的非生态因子,反之,如果教师在课堂“不作为”,那么这样的课到底是“生态课堂”还是“原生态课堂”?

老师是什么?很久之前就有一个生动的比喻:老师是辛勤的园丁。把老师比成园丁,那学生自然是那些花花草草,需要老师在修枝裁叶,这本身就是一种很生态的说法。当然,这是一种广义的说法,既是“树人”,其中也必定包含着课堂教学的成份。我相信,有关课堂教学,不管是任何思潮、运动抑或是主义,教师的主导作用都不可能废弃,它和提倡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不矛盾,而是相生相伴,相辅相成的。关键是导什么,如何导的问题。

试谈一下自己的理解。教师的导,首先是导自己。对课堂,对学生,对文本,首先自己要有坚定的立场,深刻的理解,这样才能应对课堂上纷繁复杂的局面,做到“任凭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要做到这点,教师既要全面了解学情,也需深入研读文本,只有这样,才能站在课堂上,面对学生,有一份“我就是语文”的自信。当然,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导自己,最终还是为导学生服务的。对学生的导,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示范,教师课堂上需“言传”,更需“身教”,同样读一遍课文,任何的多媒体设备,都起不到教师亲自读一遍的作用。教师的示范,不仅确立了一种标准,更会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增强教师在课堂上的吸引力。二:评价,评价是课堂上的润滑剂,它能营造浓浓的课堂气氛,也能使教师始终掌控着课堂的“温度”。三:提炼,对于学生上课讲的比较到位,全面的内容,老师要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加以引导,化繁为简,用较为精炼的语言进行概括性的描述。四:梳理,对于学生理解较为片面,只能停留在只言片语的回答,教师要有梳理的能力,采众生之长,加以整理,从而从出一个相对全面的理解。总之,教师的导,要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个新的提高,使之理解得更为清晰,全面。

我就是带着这样的想法执教这篇课文的,纵观这堂课,虽然课前的想法比较多,但是在课堂上的实际效果还不是很理想,究其原因,我觉得主要还是在学情的把握上不够准确,虽然课前准备方面以予了重视,但是课堂上,学生还是有点畏难情绪,不敢谈,谈不出。我想主要是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一是环境的不适应,这主要包括教室环境,后面有听课老师等,这些有别于平时的课堂,学生产生了不适应。二还是主观的原因,我在课堂的引导还是不够,没有适当调整学一的情绪,合学生的注意力放到课堂的学习上来。学生想的不是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而是在想这个问题我要不要说,这样大大影响了课堂的效率,使得课堂的节奏缓慢,本课的教学环节没有充分地落实。三是在备课前,自已一头的备课备得太实,预设得太多,忽略了课堂上的“备课”,这样,教师在课堂上就不太可能关注一些学生生成的东西。这些都说明我在导的具体操作方面,还是存在较大的差距,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引以为鉴,并逐步改变。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创设"爱"的情境,切入语言品读,感受父爱子、子爱父的人间亲情;

2、理解高尔基信中最后两段话的含义,初步懂得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

3、通过合作学习解疑迁移,引起共鸣,乐于倾吐表达并努力实践。

教学重点:

1、通过品读词句,感受父爱子、子爱父的人间亲情;

2、理解“‘给’永远比‘拿’愉快”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给’永远比‘拿’愉快”的深刻含义,读懂父亲的良苦用心。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质疑明题,激发兴趣。

1、谈话:“同学们,什么时候,你很快乐,心里感到特愉快?”

2、读句质疑,提炼研读主题:“课文中高尔基对“什么事最快乐”是怎样说的:(出示句子)‘给’,永远比‘拿’愉快。”让学生朗读这句话,之后质疑:“读了这句话,你想问些什么吗?”然后从学生的提问中提供出本节课的2个研读主题:

①谁给了谁什么?

②怎么“给”?

二、品读"栽花赏花",领会“给”意,体会“愉快”,感悟“美好”,感悟父子情深

1、学习课文2、3自然段,感受"子爱父"。

(1)朗读第2自然段,读后谈发现:“读这段话的时候,你有没有发现,谁给了谁什么?”你是怎样理解这个“探望”的?小男孩探望父亲时做了些什么?

过渡:“读书时就应该这样,注意一些词语,去想,去发现,去感受,这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

(2)自由读、悟第3自然段:“让我们用同样的方法读读第3自然段,看看这段话中,哪些词语引起了你的注意,在下面加点,再想想,从中你会发现些什么,产生怎样的感受。同学们可以多读几遍,还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

(3)课堂交流,谈感受:“哪些词语引起了你的注意?你是怎么想的的,有什么发现和感受?我们来交流交流,好吗?注意,用心听同学的发言,从中你能否有新的发现和感受?” (抓重点词句理解:“顾不上、一直、忙着、各种各样”,而且这个孩子“只有10岁”。)

(4)整段读悟:“同学们说的真好,能读好这段话吗?”学生读后,问:“读着这段话,你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学生交流、描述画面时,教师注意听,随机引导他们将这段中的每句话联系起来,想像、感悟儿子是怎样栽种花草的,对“给”有所领悟。在交流时板书“栽种”一词。

(5)人物的动作行为往往最能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再读第3自然段,说说小男孩为什么要这样做?他是怎么想的?

(6)教师小结:儿子这样做,是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对父亲的爱。

2、学习课文第4、5自然段,感受"父爱子"。

(过渡): 儿子就要回去了,他望着满院自己亲手栽种的花草,幸福的笑了。用“他仿佛看到了……甚至仿佛闻到了……仿佛听到了……”进行想象说话练习。

(1)终于,春天到了!指名朗读第4自然段。(课件出示鲜花盛开的画面)“从他的朗读中,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和感受吗?”

(2)怎样朗读才能把这段话的意思表现出来?(要读出春雨的滋润 ,花儿的竞相开放,读出高尔基的兴奋、自豪和得意)哪两个字突出地表现了高尔基儿子的辛勤劳动,换来了令人喜悦的收获?(全都)通过这两个字,你们能想到哪些描写鲜花的词语?

(3)看图练习说话:傍晚,彩霞染红了天空。高尔基坐在院子里,欣赏着儿子种的花,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4)深入研究,体会“愉快”:“读着读着,你觉得高尔基的高兴与我们一样吗?怎么不一样?”学生说议时,根据学生的发言,扣住“欣赏”、“多像儿子红扑扑的脸庞”等词句,朗读相关语句,进一步体会高尔基的“高兴”和“愉快”:“是啊,这么多这么美的花是儿子亲手栽种的,在高尔基的眼里,这一朵一朵的鲜花就是____(由学生说)在高尔基的心里,这一朵一朵的鲜花,就是儿子____(由学生说)。”

(5)感悟“美好”:“读到这儿,你认为儿子给了高尔基什么?”“给”可以理解成哪些词汇?学生结合自己的读书感受,感悟到儿子给高尔基的是孝心、爱心、幸福、享受等等这些美好的东西。

三、品读"写信教子",领会“拿”意,体会“奉献”的愉快。

过渡:高尔基欣赏着儿子栽种的鲜花,一种难言的快乐涌上心头。质疑:儿子把快乐仅仅给了高尔基一个人吗?

1、教师范读高尔基写给儿子的信。(引导学生从高尔基信中“在岛上”一词展开研究)明明第二自然段写的是儿子的花草种满了庭院,怎么会说是在岛上呢?从信中,你知道高尔基希望儿子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2、讨论:联系实际说说你对“给永远比拿愉快“的理解;

想象一下:当儿子知道自己亲手种下的鲜花开满整个小岛,当儿子想象着小岛上的人们一边欣赏着娇艳的花朵,一边翘起大拇指夸奖他时,儿子的内心会是一种什么情感?你也曾经把“美好的东西”给过别人吗?说说自己当时的感受。

在这样的情绪带动下,想象:高尔基的儿子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是会选择“给”,还是会选择“拿”?你呢?你会选择什么?

3、小结:人生的快乐到底是什么?说说你自己的理解吧。适时扩充一些名言,如: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四、课外延伸,表达感想

学了这篇课文,你的感想一定很多,请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题完成。

1、如果你是高尔基的儿子,读了爸爸写给你的信,你准备给爸爸回信时说些什么呢?请你代高尔基的儿子给爸爸回一封信。(注意书信格式)

2、读了这篇文章,你一定有很多感受和想法,请写一篇读后感。(一定要写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呀!)

3、生活中,你也一定给予过别人美好的东西,当时你的心情也一定非常的愉快,以“给予是一种快乐”为题,写下当时的情景和你的心情。

板书设计

14高尔基

写 赏

信 “给”永远比“拿”愉快 花

教 栽

儿 子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设计 篇五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这篇课文先写了父子间的亲情,接着由称赞儿子留下的鲜花,生发到教诲儿子要给人们留下美好的东西,最后揭示出:“给”,永远比“拿”愉快这一生活哲理。写作由浅入深,寓理于事。 我设计的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父子之间的爱。3.初步懂得人间有爱才快乐,爱就是奉献的道理。针对以上三个教学目标,我运用生本的教学理念1.全面依靠学生。2.高度尊重学生。运用生本的教学方法:1.前置性学习。2.小组合作。3.小组互动。前置性作业:第一次:1.  读熟读好课文。2.  借助工具书理解“姹紫嫣红”的意思。3.  查找高尔基的资料。4.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第二次:1.查找有关“爱”或“奉献”的资料。2.  小组在习网上或qq群上交流读书收获,在交流的时候,要求学生按照这样的步骤:读懂了什么?是从哪里读懂的?是怎么读懂的?想到了什么?为了让第二天小组汇报时能给其他同学留下较深的印象,也便于小组间的互动,我还要求每个小组制作了展示用的课件。生本以来,我努力遵循生本的基本原则:1.以大阅读为中心,带动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2.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少学多。3.以小组学习为主要学习形式,在个体学习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本篇课文的教学,我指引学生搜集阅读高尔基、有关“爱”、“奉献”的资料,课上以课文为依托,带领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并适时把课外资料引进课堂,和理解课文相结合,努力实现着大阅读。布置前置性作业,引领学生先学,课上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点拨,以课上以小组交流、小组汇报、小组互动的方式带动学生读书、思考、发表意见,努力做到以学生为本。在教学策略上,我努力做到大框架、大步骤:在课堂上按照小组交流、小组汇报、互动、教师抓点提升三个大的步骤实现着教学;在问题的设计上抓重点、抓关键,以读引读,以读引说,一节课紧紧围绕你读懂了什么?从哪里读出来?怎么读懂的?想到了什么?就是这一策略的具体体现。在推进阅读上,努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如课前听《海燕之歌》的朗诵,课后再推荐学生阅读,课中也给学生展示阅读的机会。

第一课时的学习任务主要是围绕第一次前置性作业进行,目的主要是检查同学们朗读课文,自学课文,查找资料的情况,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再次朗读了课文,理清了课文脉络,交流了高尔基的资料,对课文的理解又加深了一步。此时,我又及时布置了第二次前置性作业。

在课堂上努力做到以学生为本,但又不是完全放手,而是紧紧抓住语文课程性质,坚守语文教学本真。努力抓“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即以语言训练为中心, “两个基本点”即培养语文能力(听、说、读、写、书),提高人文素养。

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崔峦老师在第七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的讲话给我们提出几点要求,我想结合这几点谈一谈我在这节课上的实现过程。

1.要营造无拘无束的课堂气氛。

在课堂上,我时时注意表扬激励学生,如注意运用 “说得好”“不错”“掌声””掌声表扬“”掌声鼓励”“热烈的掌声响起来”等语言,目的就是要给学生以信心和力量,激励学生更好地思考和发言。整节课围绕着读懂了什么这个问题来进行?就是让学生“自由地呼吸”,想自己所想,说自己想说,

2.要找准教学的起点。任何一堂课都不应该从零开始。要关注学生初始的阅读体验,教学应以自读后的初步感受作为教学的起点;要针对学情,确定学习目标,精选学习内容。要相信学生的理解能力,少做无用的功。在这节课前,学生初始的阅读体验就是高尔基爱儿子,儿子爱爸爸,但认识还是比较肤浅,在小组合作交流、展示、互动的过程中,学生的认识会一步步加深,但却达不到高尔基的对儿子的爱是一种大爱这种高度,所谓大爱,就是高尔基希望儿子爱所有的人,爱就是付出,大爱就是更大的付出。在这节课中,教师的作用除了参与小组间的汇报,及时点拨,这是提升,但我觉得这还是小的提升,是在学生小组汇报基础上的提升。但,教师还要有一个针对教学目标的一种提升:那就是高尔基对儿子的大爱,大爱就是希望儿子做一个乐于奉献的人。

3.要改进“教”的法子。用好课文这个“例”,少分析,多揣摩,多感受,多体验。在小组互动的过程中,注意引领学生深入到文本的语言中,让学生再感受语言,熟悉语言,理解语言。进行生与生、师与生在重点、难点、疑点上进行思维碰撞,互动交流,努力实现“例”的增值。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设计 篇六

一、教材解读:

课通过高尔基和他10岁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以及“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尔基父子间的亲情和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全权爱心。本文围绕一个“爱”自组织材料,表达主题,语言清新,含义深刻。

课文献血父子家的亲情,接着由称赞儿子留下的鲜花生发到教诲儿子要给人们留下美好的东西,最后解释出“‘给’,永远比‘拿’愉快”这一哲理。这种由浅入深、寓理于事的写法值得学习、借鉴。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高尔基信中最后两段话的意思。

4、教育学生初步懂得人生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

三、教学重难点:

感情朗读课文,理解高尔基信中最后两句的意思。

四、教学准备:投影、录音、音乐磁带。

五、总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的生字和词语,能熟读课文,

教学目标: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指导看图,导入新课。

1、出示画像(高尔基像)

同学们,你们知道画中的这位老人是谁吗?告诉你们,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中的主人公之一——高尔基。

(板书:高尔基)高尔基是谁呢?预习过课文的同学一定知道,谁能用文中的一句话简单介绍一下?

(高尔基是一位伟大的作家)

2、知识扩展

高尔基简介——高尔基是前苏联无产阶级文学的伟大代表,他出生于一个贫苦的木工家庭,早年丧父,寄居外祖父家中。8岁就开始独立谋生,做过各种各样的苦活儿,工余渴求知识的他勤奋读书,终成一位伟大的作家。他的作品很多,的有《在人间》、《母亲》、《海燕之歌》等。

3、揭示课题。

(1)我们这篇课文中还有一个小主人公,他是谁?

(明确:文中小主人公是“他的儿子”,“他”指“高尔基”)

(板书:他的儿子)

(2)老师还没有将文题写完整呢,同学们看还差一个什么字?(明确:差一个“和”字。提示学生这篇课文讲述的就是发生在高尔基与他的儿子这对父子间的几件事)

二、初读课文,自学:

要求:

1、学生出声试读课文。

2、画出带生字的词语。

3、标自然段序号。

三、检查自学情况:

1、生字读音指导。

教师示范,学生跟读,要求学生注意“欣”是前鼻音,“芳”是后鼻音。

2、结合课后习题3,进行“读一读”的训练。

3、生再读课文,教师行间巡视,相机指导。

4、学生轻声齐读课文。

四、指导写字

过渡:经过课文的初读、再读,相信同学们画出的生字字音一定能读准了,这些生字应该怎样正确书写呢?

1、提示“妻、瞧”二字的正确笔顺,这两个字笔画繁多,书写时要学生注意字的形体须匀称。“芳”要注意把中间一“横”写长一些。“欣”是左右结构,且左右相等。

2、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临写。教师行间巡视,进行辅导,提示写字姿势。

五、作业:

1、练读课文。

2、抄写生字和新词。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理解高尔基给儿子信中话。

教学目标:

教育学生初步懂得人生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

一、复习检查

1、出示生字卡片“妻、芳、欣、瞧、镢”,要求学生齐读出正确读音。

2、填空:

xiu xin fang cha yan

养赏香紫红

二、精读课文,感悟整体

1、文中的两位主人公分别是谁?(明确:高尔基、他的儿子)

2、课文中讲述了关于伟大作家高尔基与他的10岁儿子之间几件生活小事。(明确是两件生活小事:一是“栽花赏花”,二是“写信教子”)

3、哪些自然段讲述第一件小事?(明确:第2~5自然段)

4、哪些自然段讲述第二件小事?(明确:第6~9自然段)

三、学习第2~5自然段

1、学习第2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这一自然段交代了什么?(事情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同学们具体谈谈。(有一年、意大利的一个小岛)

(3)学生试背诵。(这一自然段进行了背景交代,简洁明了)

2、学习第3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提问引读:高尔基的儿子几岁了?能不能将“只有”去掉换成“高尔基的儿子10岁”?为什么?(去掉后就不能体现强调年龄小的意思了。而且,这里的“只有”与下一句“还没有镢头那么高”语意紧密相联,去掉了语意就不连贯了)(板书:只有……还没有)镢头有多高?师比画一下。

(3)到岛上后,他的儿子做了些什么呢?(明确:种花。用文中原句表达)(板书:顾不上一直各种各样)

(4)你们猜一猜,这个小小年龄的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明确:“只有10岁”的儿子这样做,是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向父亲表达爱)(板书:爱)

(同学们与文中“儿子”年岁相仿,你们有没有向爱你的家人表达自己的爱?(学生自由发言,进行说话训练和传统美德的教育)

(6)试背诵

3、学习第4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用文中一句话概括这个自然段的大意。(明确:儿子种的花全都开了)

(3)这一自然段写得很美,同学们一定和老师有同感,美在哪儿呢?)(色:姹紫嫣红;味:阵阵芳香、引来一只只蜜蜂)

(4)写作指导及训练,学会课文的写法。(同学们平时作文时应学会观察,从不同角度去描写事物,这样就会使文章增色。)

(5)试背诵。

4、学习第5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高尔基欣赏儿子种的花时心情如何?为什么?(明确:“心里说不出的高兴”,“说不出”极言高兴,不仅仅是高兴,还有对远方儿子深深的思念之情,他把“盛开的花朵”比作“儿子红扑扑的脸庞”,由此可见)

(3)试背诵。

四、评析第6~9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关于标点符号使用的说明。(两处半引号表示引用了信中的两个自然段,末一句中的单引号表示信中的引用部分)

3、提问引读:“我的儿子在岛上留下了美好的东西——鲜花。”一句中“美好的东西”指什么?(指鲜花,破折号起解释说明的作用)

4、提问:这封信中最重要的一句话是什么?(明确:“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更愉快”)他为什么这么说?

讨论:联系第7、8自然段,理解“给”、“拿”的内涵。(明确:“给”是留给人们美好的东西,“拿”即是向人们索取。付出永远比索取更令他人和自己愉快)(父亲在信中谆谆教诲自己的儿子,希望他成为一个人格高尚的人,这更是一种博大深沉的爱)(板书:爱)

5、说话训练:结合实际或联系课题,说说自己对“‘给’,永远比‘拿’愉快……一句的理解。

6、试背诵6—9自然段。

五、播放音乐,指导背诵

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语,指导背诵。

板书设计:

14、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高尔基 儿子“给”比“拿”好

教育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篇七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56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后记二

这篇课文,讲的是高尔基和他儿子之间:栽花,赏花,写信这三件事情。读来,使人感到父子之间有着浓浓的亲情。儿子爱父亲,通过栽花这一段体现,为了让父亲欣赏到美丽的鲜花,儿子顾不上休息,一直忙着栽花。父亲爱儿子,从赏花与写信这两件事体现出来,怎么样让学生感悟到父子之间的爱呢 子爱父学生比较容易理解,而父爱子却比较难理解,因此在教学的时候,先指导学生理解在文中两次出现的美好的东西指的是什么 在这个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的实际情况,去体会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这句话的含义。学生们结合自己身边的事例,谈自己的亲身经历,说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体会给和拿这两个字的深厚内涵。感受人世间真挚的爱的艺术,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真爱艺术。感受高尔基那浓浓的爱,他爱自己的儿子,希望儿子知道奉献,给予是快乐的,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不在于索取

高尔基真是一个伟大的作家,他的一封信,不仅教育了儿子,也启迪了读者。但愿给永远比拿愉快的名言伴随你走到学校,家庭,社会的每一处,伴你一生健康成长。最后我结合学校开展的感恩教育设计了一个环节:学习了这一课你怎样理解奉献一词 从身边的事做起你打算怎样做 (我们的父母无私奉献多年。从不以拿为借口要求回报,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体会给的快乐,从身边的事,从至爱亲情做起,感受人世间真挚的爱的艺术,给的艺术。)有时一节课不用贪得太多,抓住重点句进行有效教学,日积月累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得到了提高。

(第一范文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高尔基)本文转载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7篇《小学语文《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设计》,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差异网的价值所在。

311 38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