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态度调查优秀5篇

发布时间:

导语: 正确的学习态度有以下几种主要表现:一是充分认识学习的意义与价值;二是对学习充满热情;三是在挫折和失败面前,仍能满怀信心、坚强不屈。学习态度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的智力因素,而且能充分地发挥他们智力效应,使他们学的东西牢靠,基础打得好,既掌握了丰富的知识又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些无疑会促进他们学习成绩的提高。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下内容是差异网为您带来的5篇《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态度调查》,如果能帮助到您,差异网将不胜荣幸。

社会因素 篇一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于一个学生的学习态度有着很深的影响。虽不能说一个作弊的学生肯定没有良好的家教,但是至少一个不作弊且鄙视这种行为的学生是有着良好的家教的。学生对于所学专业没有兴趣,和所学专业是否是自己真正喜欢的专业有很大的联系。可能当初在选择专业时,是父母替他做了主,自己只能接受,造成了现在尴尬的境地。

对策与建议 篇二

学生是不可能和社会隔绝的,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必然会为学生所知,不良的社会风气就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另外选择专业时,可能当时限于分数原因,只能退而求其次的选择了现在的专业;也有可能一时盲目,选择了所谓的热门专业,但是自己丝毫没兴趣。由此可见社会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无处不在。

调查结果与分析 篇三

1、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主动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当问及复习情况时,20.63%的学生选择平常勤于复习,69.12%的学生选择考前一周复习,7.22%的学生选择考前一两天复习,2.74%的学生选择基本不复习,有一人表示偶尔复习,另有一人考前几小时复习。当问及“你个人的学习主动性如何”时,13.62%的学生选择主动性很强,66.76%的学生选择主动性一般,另外选择主动性不强和不想学习的分别为12.74%和6.88%。

2、对专业的学习兴趣不强

认为对专业非常感兴趣的为9.26%,很感兴趣的为25.15%,一般的为56.47%,不感兴趣的为8.97%。学生当初对专业的选择可能有家庭、社会、高考成绩等多方面的影响因素。

3、对学校的专业课程以及教学内容基本满意

调查中有5.73%的学生选择满意,完全符合自己期望,61.24%的学生选择基本满意,与自己期望有一定出入,27.30%的学生选择不太满意,与自己的期望有较大出入,5.73%的学生选择完全不满意,需要大规模地改进。学校必然有某些因素导致一些问题,要使每个学生都满意学校的安排是不实际的。

4、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被问及大部分大学教师的教学方法或授课水平与你的要求是怎样的时,学生中有19.17%选教师的水平高,方法得当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69.09%选教师的教学水平一般,方法普通,有11.59%选教师基本水平不高,授课也没有方法。这个问题可能问法不当,容易使学生觉得上课没有欢声笑语就是教学放法不好,另外也与学生对课程是否感兴趣有关。

5、对考试作弊现象认识多样

21.96%的学生认为考试作弊很普遍,48.02%的学生认为只有部分人作弊,30.01%的而学生认为没有这种现象。当问及作弊原因(此题为多项选择)时,14.67%的学生认为为了得奖学金,41.80%的学生认为为了考试过关,16.03%的学生认为帮助其他人作弊,13.69%的学生认为为了求得心里平衡,另有4.7%的学生自己写上了不作弊,空者没答的为52人。作弊现象在学校里古已有之,要杜绝这种现象,需要学校和社会必要的手段,治理这种现象决不能手软。

6、同学们对考试成绩能正确对待

学生中有48.22%认为考试重要,36.35%认为不重要,15.43%认为无所谓。问及对考试成绩的期望时,40.71%的学生认为一定要达到优秀,48.13%认为中游水平就可以,9.36%认为几个就行,1.63%认为无所谓。考试成绩五次以上不及格、3-5次不及格、3次以下不及格、没有这种现象的比例分别为0.87%、1.15%、16.01%、81.96%。

7、课余时间能有效利用图书馆资源

课余时间上自习或去图书馆的学生比例为46.81%,上网、娱乐有32.37%,参加各类社会活动9.57%,无所事事有11.09%。频繁、经常、有时、从不到图书馆借书或查找资料的比例分别为9.13%、29.79%、56.29%、4.79%。图书馆书目参考价值对于图书馆的人流量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8、影响学习风气的原因多样

当问及你认为学习风气好或坏的的最主要原因在于什么时,选择学校管理上的问题为9.69%、教师的教风为18.99%、社会大环境为10.76%、学生自身为31.34%、校园文化氛围为29.22%。学校因素只会影响到本校学生,但是整个社会大环境影响的就广泛了,后果不堪设想。

9、学习中最大的问题是所学内容过于枯燥,学习兴趣不浓

学习中遇到的最大问题9.9%的学生选择不喜欢所学专业,负担太重,19.51%选择学习方法不科学,效率不高,37.41%选择所学内容过于枯燥,学习兴趣不浓,33.04%选择只掌握书本知识,缺乏实践能力。大学生学习态度出现不同状态根源于此,解决途径也出自此处。

10、同学普遍具有学习上进心

1、“你是否认为不努力学习是不行的”,选择“是”、“时常”、“偶尔”的分别有56.82%、27.00%、16.17%。

2、“成绩不好的科目你是否会更努力学习”,选择“会”、“有时”、“不”的分别有35.53%、53.67%、10.79%。

3、“假如你和同学玩耍的时间过长而挤掉了学习的时间,你会怎样”,选择“非常懊悔”、“会给自己找理由”、“无所谓”分别为47.99%、34。18%、17.53%。学习上进心是学生是否努力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

关于社会因素与健康的文章 篇四

现代社会中,人类健康不仅受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还受社会因素的影响。社会因素是指社会的各项构成要素,主要包括环境、人口与文明程度。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具有广泛性、持久性、积累性和交互性作用的特点,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以及防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社会经济因素包括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的经济发展状况、科学技术等,和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政治、思想文化、社会关系等。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经济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将越来越明显。

一、 社会经济与健康

(一) 经济发展与健康

经济是满足社会人群基本需要的物质基础,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卫生工作,卫生工作也同样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两者具有双向互动作用。

1、 经济发展对人群健康的促进作用

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人群健康水平提高的根本保证,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人群健康水平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可以明显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促进健康水平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必须以人群健康为条件,人群健康水平的提高对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健康问题

经济发展在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劳动条件以及社会医疗保障、促进人类健康水平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

1) 环境的污染: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国家和地区违反自

然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非绿色GDP的增长,势必诱发工业的后发劣势。这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伴随问题,但本质上是人类生产劳动失控的结果。

2) 生活方式的改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主要健康问

题已不再是来自营养不良等疾病,而是不良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如酗酒、吸毒、性瘾乱、不良饮食习惯、缺乏运动等引起的疾病。

3) 心理健康问题的突显:随着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工作和生

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压力和紧张程度逐渐增加,心理健康问题也越加明显,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不良影响。

4) 社会负性事件的增多:伴随经济的发展,交通事故增多。同

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贫富差距加大,使暴力、犯罪事件增多。

5) 流动人口的增加:人口流动对居民健康造成的影响程度及性

质取决于社会因素、自然条件和人口特点。人口流动可促进经济发展,但也会出现一些特殊的卫生问题。

3、 健康水平的提高促进经济的发展

经济发展从根本上说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人群健康水平的提高必将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1) 劳动力水平提高促进经济发展

人类健康水平的提高,,则平均寿命的延长,从而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2) 智力水平提高促进经济发展

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智力水平对生产的发展、社会经济的促进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突出。

3) 资源消耗减少

健康水平的提高可以节省大量的卫生资源。

(二) 营养状况与健康

居民营养状况可以间接地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水平。营养状况对经济的影响是潜在的,但却是巨大的。

1、 评价指标及全球营养变化趋势

评价居民营养状况包括居民摄入热量及食物的营养结构。摄入热量是衡量人群的食物能否维持基本生命功能而营养结构则是分析摄入食物中各种营养素比例的合理性。

2、 我国营养状况与健康

在我国,营养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但也面临着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的双重挑战。

3、 小康社会需要合理膳食的引导与干预

进入小康社会后,更需要合理膳食的引导与干预,教育国民学会自我保健,建立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三) 社会阶层与健康

社会阶层是重要的社会因素之一。所谓社会阶层是指一个人在社会中相对于他人的地位或称为社会经济地位,它反映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 不同社会阶层间的健康状况存在着差异,较低社会阶层者的总体健康水平比社会阶层较高者差,且死亡率以及各种慢性疾病的患病率也较高。

(四) 社会发展与健康

社会制度、社会关系、社会网络、社会凝聚力等不仅是衡量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而且被看做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社会资本,已成为西方公共卫生学和社会医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1、 社会制度与健康

社会制度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研究社会制度的作用,既要分析现有的社会制度对医疗卫生工作和健康的作用,又要预测社会制度的发展、变化对人群健康将带来的深远影响。

2、 社会关系与健康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维护健康的基本单位。通过优生、优育和计划生育可使人口数量得以控制,且能保证人口质量,降低人群发病率。家庭成员和睦相处,有助于保持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良好的家庭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可保证生活质量,增强体质,减少疾病。

3、 社会人口与健康

人口的增长应与社会经济增长相协调。人口增长过快,生产积累减少,生活水平下降,健康水平降低。还会造成自然环境的破坏,加

重环境污染,对健康造成威胁。

4、 卫生事业发展与健康

卫生保健服务是指卫生部门向社区居民提供适宜的医疗、预防、康复和健康促进等服务。在卫生保健服务中医疗质量、服务态度、医德和医疗作风等,对人群健康可产生重要影响。

二、 社会文化与健康

文化因素包括教育、科学、艺术、道德、信仰、法律、风俗习惯等。

(一) 文化的含义与类型

广义的文化是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精神文化,包括思想意识、宗教信仰、法律、道德规范、风俗习惯、教育、科学技术等。社会医学主要是从狭义的文化概念出发,来研究文化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二) 文化诸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1、 文化教育与健康

思想意识的核心内容是世界观,其确定人们的其他观念。人的观念的形成,一方面来源于个人的生活经历和实践,另一方面来源于社会观念的影响,从而使思想观念具有个别性和社会普遍性。因此,由某种观念带来的健康问题也表现出个别性和社会倾向性。不良的社会道德和观念可带来社会病态现象和健康问题——社会病。

2、 风俗习惯与健康

风俗习惯是历代相沿的规范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约束着人

们的行为,从而对健康发生着重要的影响。不良的风俗习惯可导致不良的行为,将直接危及和影响人群健康。

3、 宗教信仰与健康

宗教信仰主要是通过教义、教规、仪式等形式对人类健康产生影响。

三、 社会心理与健康

研究社会心理因素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分析个性心理特征、心理活动过程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

(一)个性心理特征与健康

1、气质与疾病

气质是表现在情绪和行为发生的速度、强度、持久性、灵活性等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一般来说,气质类型并无好坏之分,任何一种气质类型都有积极和消极的方面。

2、性格与疾病

性格是指一个人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二)情绪与健康

在面对任何事物刺激、任何有意识的行为后面都伴有一定的情绪发生。这是心理活动的过程。而情绪既有积极和消极的,也有正常和不正常之分。所谓积极情绪包括:乐观满意、平和、爱等;消极情绪包括:忧郁、焦虑、悲伤、不安、惊慌、不满、暴怒。

(三)应激与健康

1、应激的概念

所谓应激是机体在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及社会、心理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全身性非特异性适应反应,又称为应激反应。这些刺激因素称为应激原。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迫与危险情况下引起的高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应激的最直接表现即精神紧张。

2、应激源的类型

应激源的分类方法有很多种,在此按应激源的内容可分为三种,分别是环境应激源、职业性应激源和心理性应激源。

(四)社会心理因素致病的作用机制

心身疾病:是指社会心理因素在发病、发展、治疗、预防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疾病和躯体功能障碍。常见的心身疾病有癌症、原发性高血压、溃疡病和冠心病等。

四、社会和谐与健康

(一)和谐社会的基本含义 根据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中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二)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意义

1、提高应对国际社会各种风险和挑战的能力

2、提升我国综合国力

3、有利于解决国内各种社会矛盾

4、有助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三)构建和社会中存在的不和谐现象

健康不和谐是指当前中国人民健康水平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等其他系统的发展不协调,人民健康状况发生分层,呈现区域性或城乡间不和谐的现象。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健康投资与经济发展不和谐,政府的公共卫生支出“缩水”;其次,健康水平与社会发展不和谐,部分健康危机困扰人们;最后,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失衡,人民健康状况呈现分层。

(四)构建和谐社会的措施

1、建立有效的社会控制系统

2、构建完善的社会风险管理体系

3、完善弱势群体的保护机制

4、缩小社会阶层间的差距

(五)和谐社会卫生观

和谐社会卫生观是在卫生事业的发展中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 ;卫生事业与社会 ;卫生事业内部子系统 ;卫生政策主体与客体处于一种互动共生的观念。和谐社会卫生观的基本内涵是 :有序、平衡、协调、良性运行与发展。和谐社会卫生观既是一种世界观 ,也是一种方法论。在卫生领域 ,是一种卫生观。

1、 和谐社会卫生观的功能---有序性

卫生事业的发展必须向有序的方向发展。

2、 和谐社会卫生观的目的---平横性

平衡性体现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平衡,自然、社会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卫生系统内各子系统的平衡,卫生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平衡。

3、 和谐社会卫生观的手段---协调性

政府对卫生工作的领导主要是通过制定和调整卫生政策来实现其过程,靠建立健全的制度和法规来协调卫生事业。

4、 和谐社会卫生观的过程---卫生事业良性运行与发展

作为和谐社会卫生观,就是要建立更公平、合理的卫生资源分配制度,既要提高效率,又要注意提高公平性,促进卫生事业向着良性运行和与协调发展的方向发展。

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态度调查 篇五

学习态度是指学习者对学习生活的基本看法及其在学习活动中的言行表现。

一个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如何,对他的学习效果和学业成绩是至关重要的。本调查研究以宿迁学院为对象,共发放问卷770份,回收有效答卷670份,回收率位87.0%。问卷调查共设24个问题,其中单选题21个,多选题3个。

以上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提供的5篇《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态度调查》,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297 8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