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论文优秀6篇

发布时间: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差异网的小编为您带来的6篇《课程改革论文》,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课程改革论文 篇一

论文关键词:独立学院;工程力学;改革

论文摘要:近几年,随着独立学院的崛起和发展,使得进入独立学院就读的学生人数急剧增加,各个独立院校面临着规模迅速膨胀,生源素质参差不齐的现象,给教学质量带来严峻挑战。其中工程力学课程的开设也就面临新的挑战。

工程力学是一门理论严谨、推理严密而又广泛联系工程实际的一门学科,是现代工程技术的基础理论。它是我校光电专业、金属材料专业、高分子专业和工业设计专业的必修课程,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培养学生抽象化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以及利用工程力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习机械原理、弹性力学、流体力学等一系列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1-3】。我校作为独立学院为确保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在课程建设上对其进行了一些改革,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教学方法的改革

工程力学课程的教学相对比较枯燥传统的板书对于复杂图形的讲解很困难,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精美的课件,引入生动的动画,不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增大课堂容量。多媒体课件的信息量大,授课内容形象直观,可以节约教学时间,增加对教学内容的讲解,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课时少内容多的问题。在使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学生是教学行为中的主体

教师的目标不是把课讲好,而是让学生学好。为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而不仅仅是将知识通过各种渠道灌输给学生。在多媒体教学中,常常会出现教师不停播放课件,边播放边照本宣科地读课件,大部分学生听得则是昏昏欲睡。在工程力学课堂教学中,提倡老师将板书、肢体语言等多种手段与课件播放相结合真正实现“多种媒体”的综合运用。

(二)教师要制作富有个性化的课件

使用多媒体教学时,教师应制作适合自己的课件。虽然有现成的课件可以使用,但再精美的课件不一定适合自己。通过教师自己制作课件,可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同时保留每位教师的风格和特色。教师在授课和制作课件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思考和做笔记的时间,要尽量使课件思路敏捷,文字简洁。同时,教师平时要注意素材收集,方便灵活应用。作为教师应是上课之前要备好课件,下课之后还要根据上课的情况不断完善和补充课件精益求精。这样的反复过程,不但提高了课件的质量,而且对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要提倡学生做笔记

在近几年的教学中,发现记笔记的学生越来越少,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在老师讲解的过程中,学生能听得懂,但在课下无从下手复习。记笔记时应该对讲课的重点内容做记录,对老师强调的难点和不易掌握的内容要记录。至于基本的概念在教材中直接做标记即可。在利用多媒体上课时,老师不应该只局限于三尺讲台,可以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面对面进行交流。在屏幕显示中要经常穿插一些其它的教学方式,如板书、课堂讨论、习题等,使学生能得到适当休息,轻松愉快地获取知识。

二、工程力学课程考试的改革

基于工程力学课程通过教学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自学和创新能力的目的,考试的形式可以使多种多样的,例如论文、开卷考试、阶段测试、试验和实地考察、答辩、专题讨论、口头演示、同学评价、图片演示、设计、制图或模型、个人研究项目、小组研究项目、自评、资料分析、书评、课堂表现、实习和社会实践笔记或日记、口试以及闭卷口试等。

(一)小组研究项目

用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每一个老师讲课时都会讲到的内容,当课程讲到一半或快结束时,就可以出个实际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调研、建模、计算编写研究报告等,因为学生的时间有限,这类题目不宜过大,给学生的时间大约是1个月左右,老师定期指导,才能够保证质量。

(二)论文

对于工程力学中比较新的问题,可以采取让学生编写小论文的形式结课,以实际工程为背景选择问题,学生需要使用多种交流手段(如社会调查、上网、去图书馆、走访、实验等)收集大量的信息并进行归纳、分析,还可以自行设计并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案,记录试验、调查和资料收集筛选的结果,注重学生自我积累考核证据,甚至是可以采用综述性质的论文,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某个问题的研究前沿。为保证考核的准确性,要求教师对每次课业和每次课内外活动都要给出明确的等级评判标准。

(三)期末考试采用多种方式结合

在对工科各类专业学生所授《工程力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采取了相对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和评价方法。首先把该课程分为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实际案例分析三个环节来进行,每个环节上都有不同的考试方式和评价办法。理论教学多采用笔试考试方式实验教学多采用实验操作演示及实验报告考试方式;实例分析多采用论文和答辩考试方式等。过程考试与集中考试相结合,增加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每次过程化考核成绩累加起来,算作学生的平时成绩。学生最后成绩的得出,按照平时成绩30-50%,期末集中考试成绩50-70%算。随着考试条件和手段的进一步改善,可加大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

三、师资队伍的建设

(一)规范教学过程

工程力学课程建设要做到目标明确,教学要求规范,课程内容统一,教学大纲符合标准化、现代化要求。按照我校工程力学课程的任务及其在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制定出了符合我校特色和适应各专业教学目标要求的完整的、规范的工程力学教学大纲。并结合我校工程力学的教学状况,制定了工程力学课程建设的长远规划、工程力学教学规范,从教学大纲、进程计划、教案、讲授、批改作业、命题、考试等全过程实行全方位把关,保证教学各个环节规范合理,有效保证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二)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

工程力学实现由单纯传授知识到重视培养能力的转变,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使课堂成为学生智能培养的舞台,营造生动活泼、师生互动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加强互动,调动学生主动思维、积极思考。强化基础,突出重点,注重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加强习题训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仅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通过互动、启发和学生沟通交流,还要给学生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坚持精讲精练,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贯彻“少而精”的原则,精心选择教学内容,改变过去多而不细的方法,将一些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概念、理论和分析方法教给学生,并通过必要的基本训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为发挥其创造性留足时间和空间。教学的重点内容是关键所在,教师讲解的应当是各章节的主干内容,着重讲“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主要途径和转化条件”。而对一般内容或者比较简单的章节则可稍加指点。次要的、烦琐的内容少讲或不讲。课程的理论部分精讲,例题仅讲解题思路,同时在课堂上可以举一些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的定性例子,也可以引入一些工程应用的具体实例等信息,突出工程概念的培养和力学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由于学时减少,不能用大量时间来多练,因此,力争做到少而精。

四、结语

通过一年的课程建设,我们在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改革,取得了明显效果。下一步还需对工程力学课程建设不断探索、实践和完善,力争使工程力学课程建设上一个新的台阶,尽早建设成为我校精品课程。

参考文献:

[1]赵芳枝。以大学考试改革促进创新人才培养[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xx.1.

[2]刘起霞,崔红丽,陈丽。力学实验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跨世纪,20xx.1.

[3]侯作富,等。理论力学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实践[J]。时代教育,20xx(3):49~50.

课程改革论文 篇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改革课程管理体制和考试评价制度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新课程方案是在学校中通过校长领导下的教师队伍进行创造性的劳动而变成现实的。校长的管理理念及所产生的行为将直接决定新课程在学校中的实施状况,新课程中的新教育理念与创新要求要求学校管理发生相应的变革。

一、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课程改革的必要性。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近年来,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无论是改革教育的弊病,还是对教育发展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往往都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入手,通过改革基础教育课程,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些国家都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增强国力、积蓄未来国家竞争实力的战略措施加以推行。建国以来,我国先后进行了七次课程改革,每次都取得了明显的成就。最近一次比较全面的改革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之后,八十年代后期至九十年代初期,经过几年的努力,形成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现行的体系。增加了“选修课”、“活动课”,初步改变了多年来只有“必修课”的模式;初步推动在统一基本要求前提下的教材多样化,引入了地方课程,初步改变了国家对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在教学实践中涌现出一批重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重视学生成功与发展的好的教改典型。这些成绩为当前的课程改革打下了基础,积累了经验。但是,课程是必须不断改革、不断建设、不断创新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的发展,现行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弊端明显地突现出来。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代发展的需求不能完全适应;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课程内容存在着“难、繁、偏、旧”的状况;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于反映现代科学、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的经验和社会实际;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和甄别、选拔的功能;课程管理强调统一,致使课程难于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发展的需求。这些问题的存在,以及它们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制约和不良影响,说明了推进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针对性。

2、新课程的特征。新课程洋溢着时代的气息,体现着素质教育的理念。第一,新课程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第二,新课程强调“三维”结合。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进行整合,强调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态度,改变以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第三,课程结构体现了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改变了原来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第四,课程内容现代化、生活化与适应性。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了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第五,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改首先通过课程结构的调整,使学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获得合法的地位。同时,新课程标准通过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新课改中校长应有的管理行为

中小学校长不但要有良好的知识素养、现代管理理论和学校管理能力,还要建立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办学理念,具备战略思维能力,富有变革精神和创新精神。新课改中校长的应有管理行为包括:

1、帮助教师建立新的角色模式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中小学校长应关注教师对新课程的适应以及通过实施新课程而达到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帮助教师尽快地成为新课程的有效执行者和积极建设者。校长应鼓励、支持教师参加相关的课程改革的培训班,参加相关学科的课改展示活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感性与理性相结合。帮助教师对新课程能够准确地理解、诚心地接受、热情地投入,并有效地运行。让教师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能够不断检验、完善和发展新课程,并加速实现自身的成长与发展。

新的课程改革必定引起一场教育因素的重组活动,其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人,即管理者、教师和学生。而教师就是变化的核心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其作用和身份的转变是变化的中心。校长要结合新课程的要求和实施前景,帮助教师明确自己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角色定位。新课改的教师角色要求是:第一,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新课程改革条件下知识传授者角色转变。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由重教师传递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交流转变;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合转变;由重教学结果向重教学过程转变。第二,教师应成为学生的促进者。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与学生们分享自己的感情与想法;与学生一道寻找真理,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创造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认知的能力。第三,教师首先成为研究者。每一位教师都应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研究与改进,以适应社会和教育的发展。校长应帮助教师学会判断教师行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逐步养成自我反思、设计教育教学行为、从事行动研究的意识和能力,学会在教学研究中体验成功。

2、引导学生变革学习方式

新课程强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校长应提倡、引导、并促进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是人们在学习时所具有或偏爱的方式,是学习者持续一贯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在学习中,有的学生倾向于借助具体形象进行记忆和思考,有的学生倾向于抽象的思维,运用概念进行分析、判断和推理。有的学生必须在绝对安静的环境中才能专心学习,有的学生为了家长、教师的奖励而学习,有的学生却能够从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和成功。这些特点,校长都应该促使教师对其进行全面、具体的了解,并付诸教学实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让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学习中成长。

3、处理好“三级”课程的关系,开发校本课程

作为校长,应注意发现和体验学校管理重构对于新课程实施的重要性,确立新的学校观和管理观,理解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在新课程与学校发展之间建立积极有效的联系。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明确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与国家课程之间的关系,在新的课程管理体制下,教师、校长、教研员以及各种教育力量如何加强合作,新课程对教师有哪些新的要求,对当地的风俗、政治、经济、文化进行分析研究,组织人员开发校本课程,创出学校的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校长为领导,教师为主力,课程专家为指导,包括家长和社区人事共同参与的,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以学校为基地,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课程开发工作。校本课程开发需要学校明确自己的教育哲学,调动全体同仁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充分利用学校内外的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以减少教育冲突甚至相互抵消的现象,同心协力地实现既定的目标,促使学校特色的形成。

4、改革课程评价的模式

评价改革首先是评价指导思想的变革。《纲要》指出,评价改革的目标是“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和甄别、选择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明确将评价改革作为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并提出了评价改革的方向,这是新世纪对教育评价的新要求。为了达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我们必须建立符合素质教育的评价与考试制度。作为校长,应了解认识一些新的评价方式和思路,进而产生改革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参与到评价改革中来。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择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变教学实践的功能。新课程提倡建立一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评价体系。校长应树立发展的评价观。对于学生的评价,《纲要》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的发展。”对教师的评价,要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教师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使其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纲要》指出,要“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的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校长应努力探索如何使评价更具有激励功能,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发展性评价观,从而提高学校管理的效能和效益。

5、促进课改与学校同步发展

新课程的最终发生地是学校,新课程只能在学校中生成,课改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学校的发展。人们常说,有一个好校长就意味着有一所好学校,新课程的实施是否成功,学校的管理者尤其是校长起着关键的作用。新课程促进学校概念的变化,教育变得丰富多彩、复杂多变。校长要不断地学习、思考、探索,更新学校管理的理念,独立性地思索、创造性地制定学校发展计划,创造性计划是创造性工作地开始。校长应重视学校的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强化校本管理机制,提高社区参与程度,通过充分调动各方面的资源和能动性,最终达到提高教育质量、满足社会需求的目的。中小学校长必须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到实处,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顺利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课程改革论文 篇三

一、教学资源建设

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是提高课程授课质量的重要保证,完善的教学资源为教师授课、学生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开展教学资源建设中,不仅要重视教材、教案等传统资源的建设,更要做好网站、视频、慕课、微课等信息化资源的建设。

1.教材建设

目前工程材料大部分教材都是针对机械类及近机械类专业的综合用书,应用型本科院校一定要充分考虑自己学校的特色、专业内涵的不同、学生特点等因素,编写系列教材,体现“质量为本、特色取胜”的办学思路。

2.师资队伍建设

课程建设主要依靠教师,要围绕课程抓好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结构优化、素质优良、富有活力、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水平教师队伍,真正把课程建设工作引向可持续发展。为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特别是对于年轻骨干教师,可进行在职教师再培训,提升教师队伍的科研和工程实践能力,并加强教师团队公开课学习观摩、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提升教师教学效果和整体业务水平。

3.教学网站建设

为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强大功能,应加大投入,完善课程的多媒体课件,建设和完善教学网站。在现有课件的基础上,制作更形象化和生动化的动画,以促进学生对抽象理论的理解与掌握;把相关的录像和典型的工程案例穿插于课件中,使课件内容更贴近于工程实际,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教学网站的建设,应及时更新教学课件,逐步建立工程材料试题库、动画库、视频库、辅助教学文档等教学资源,并设立作业区、讨论区,开通师生互动平台。

4.实验室建设

与本课程配套的实验室,有力学实验室和金相实验室,可开设硬度实验、铁碳合金平衡组织的显微分析等实验项目。为满足本课程教学和本领域科研以及服务企业的需要,应用型本科院校可配置相对完善的实验设备,如可购置安装金相分析软件,以方便对金相图片进行采集、处理和分析;可建立热处理实验室,以方便学生进行热处理实验和教师进行相关的科研工作。

5.慕课、微课资源应用

慕课、微课作为近年来高校教学领域最新改革热点,应用型本科院校一定要根据自身特点积极参与慕课、微课建设与应用,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给教育带来的便利,立足实际情况,现阶段应该以引导教师和学生合理利用慕课、微课资源为主。目前,工程材料课程可用慕课资源主要是国内“985”“211”院校的慕课资源,一方面这些资源从授课教师、课件、讲授质量都是最优秀的资源,但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而言也存在内容偏深、讲授简单的一面,因此在慕课应用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知识基础、自学能力、自学积极性等因素,把慕课应用与课堂讲授结合起来,既让学生享受到优质慕课资源带来的优势,又能够确保最终的教学效果。

二、结语

总之,工程材料课程的改革,应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为目标,全面进行课程体系和内容、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的改进。保证适度的基础理论知识,突出工程材料的应用性和实用性,加强实验和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需要不断探索,总结经验,提高教学效果。

课程改革论文 篇四

摘要:光电子技术是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是一门承上启下的核心课程。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并结合光电子技术课程的特点,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改革探索。通过把课程内容与具体的应用实践及科研联系在一起,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使得这门课程更适应于地方性、应用型高校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光电子技术;教学改革

光电子技术是由光子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相互融合而发展起来的一门以研究光子与电子相互作用并产生独特性质的一门新兴科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人们在光电子理论基础上研制了各种光电器件。这些光电器件已经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而以光电器件为基础带动起来的光电子产业一直是我国重点支持而且发展最快的高科技产业[1-2]。因此,我国每年都需要大量的光电类技术人才。近几年来,很多高校都设置了与光电子相关的专业,比如: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光电信息技术专业等以用来培养具有相关知识和技术的光电科技人才。光电子技术课程就是这类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3-4]。该课程的特点是涵盖内容广,理论性和应用性并重,既是把前期所学基础理论知识(如半导体物理与器件、固体物理等)的进一步深化,又是对相关理论知识的具体应用。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不仅可以具备相关光电子技术的理论知识,还应该具有一定的应用创新能力[5-6]。因此,该课程是此类专业的一门承上启下的核心课程。这就对该课程的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知识储备相对较低,对理论性较强的部分接受程度也比较低。同时,应用型高校的实践教学环节也相对比较薄弱。这些都限制了学生对该课程的理解与掌握。因此,我们需要对光电子技术这门课程进行相关改革,以适应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一、教学内容重构

课堂教学内容需要依据教学目的及具体教学对象而设定。与研究型大学不同,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服务于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侧重于对理论知识的应用化;主要培养的是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因此,我们对教学内容的设定就不能完全依照于研究型大学的教学内容,而是需要根据应用型、技术型、地方性的人才培养目标重新设定教学内容。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储备水平。因此,我们减少了理论知识的讲授,除了光源及光辐照度等理论知识外,更偏重于光电器件基本原理的介绍,并增加光电器件应用方面的内容。调整后的光电子技术课程主要包括:光源及光调制等理论知识、光电探测器件、光伏器件、光电成像器件、光存储器件、平板显示器件等。在此基础上,我们对部分内容进行了更新,去掉已经过时的器件介绍,增加当前社会关注度比较高、应用前景更强的光电子器件。比如:去掉了阴极摄像管等比较陈旧的内容,增加了QLED、OLED等当前研究及应用的热点内容。

二、教学方法改革

1.理论讲授

光电子技术课程主要是半导体物理与器件等课程的延伸。因此,该课程除了要介绍与光电子技术相关的光源及激光等基本理论知识外,还需要对光电子器件的基本原理以及主要功能参数介绍,让学生掌握各种光电子器件工作原理。光电器件不但应用在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各个方面,还是当前科学研究的热点内容。因此,我们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把教师本人的科研成果及最新的科学研究前沿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把国际上最新的研究成果在课堂上介绍给学生。比如,在显示器件章节,我们重点介绍了柔性显示器件及量子点显示器件,进而扩展到柔性电子学;还可以介绍GaN发光器件,并重点介绍我国在这方面的成果,比如南昌大学的硅基GaN器件的研究成果等。学生就可以通过教师的科研成果了解到最新的科研进展,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还能拓宽学生的视野,更迎合了应用型院校的办学宗旨。同时,还能够使部分想考研的同学了解相关的考研方向。另外,利用少量的时间初步介绍科技论文的检索方法及各种论文数据库的使用方法,在此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课下检索相关方面的科研动态和应用成果,为后续小组讨论做充足的准备工作。并把其作为章节作业及期末考核的一部分。

2.器件性能

Matlab仿真实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仿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且计算机仿真技术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Matlab正是在这一应用背景下产生的数学类科技应用软件,它具有顶尖的数值计算功能及简洁易学的科学便捷式工作环境和编程语言。因此可以让学生利用Matlab软件的相关知识,对相关光电子器件的光电响应特性等进行仿真,并在课堂上把仿真结果与实验测试结果相比较。同时,还可以对不具备实验条件的光电器件进行仿真实验,把这些仿真实验作为实验教学的补充,弥补了实验教学条件不足带来的影响。并把利用Matlab仿真作为章节作业或者课程设计的内容,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器件性能的理解还可以增加课程章节作业的灵活性。

3.小组讨论

光电子技术课程讲授的内容都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而且大部分也是当前科技前沿研究的热点,比如,太阳能电池、显示器件、光电探测器件等。因此,我们可以把与当前研究热点相关的课堂内容选为小组讨论课。比如当前国家对环境保护及清洁能源问题比较关注,我们可以将太阳能电池的内容作为小组讨论的内容,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提出若干个相关问题。让学生课下收集与太阳能电池及清洁能源相关的素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在课堂上进行讨论。既可以讨论成熟工艺硅太阳能电池,还可以讨论国际研究热点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更可以讨论国内主要太阳能电池公司与国际先进技术的差距等等。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相关内容的了解,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对当前该行业的就业或考研前景有充分的认识,对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有进一步的规划。另外,由于相当部分的本专业同学都加入了电子创新协会,部分同学还参加了全国智能汽车大赛、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并获得了奖项。因此,我们可以组织这部分同学介绍他们在设计智能汽车时用到的各种光电器件及其设计原理等,介绍他们如何把课堂理论知识具体应用到实际的智能汽车设计中。除了老师指定的讨论内容外,还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小组讨论的课题。通过小组讨论,可以让学生学会团队的分工合作与沟通。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在团队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些都是学校应用型高校教学目标的具体体现。

4.利用智能手机辅助课堂教学

上课玩手机一直是很多高校课堂上难以解决的问题。因此很多高校组织了无手机课堂等活动,但是效果不是很理想。有些老师利用手机建立课堂微信群与学生进行交流答疑并且还可以利用手机进行课堂点名签到等。这些都是互联网下对课堂教学的探索。我们知道,光电子技术课程内容与手机的关系更为紧密,手机中各个组成部分都是与电子信息类专业相关的电子器件、光电子器件及各种传感器件等,即整部手机都是与电子信息类专业密切相关的。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把强制性的无手机课堂改为利用智能手机辅助课堂教学。光电子技术课程的每一章节都可以认为是手机部分元器件基本原理的介绍。因此,我们把每一章节都变成手机组成部分的原理介绍。例如:手机的手电筒是LED发光器件、手机照相是成像器件及原理、手机屏幕是显示器件、手机电池是能量转换及存储器件、自动调节屏幕亮度的是光敏三极管、指纹识别是电子耦合器件等等。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大大方方地拿着手机上课,并且还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利用手机上网查询与光电子课程相关的各种手机元器件,让学生讲授各种器件的基本原理。

5.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在应用型高校教学中占有很高的地位,是实现应用型高校培养目标的主要手段,也是学校理论学习与社会企业实践相连接的关键环节。通过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所学到的抽象的理论知识真正的应用化、具体化。我们将光电子技术课程的实践教学分为实验教学部分和企业见习部分。实验教学部分包括光源与光照辐照度参数测量、激光模式分析、光敏电阻伏安特性、时间响应特性、变换电路实验、液晶电光效应、晶体电光调制、太阳能电池光电特性测试、光电二极管特性、光电三极管特性、光电池偏置电路与特性参数等实验。这些实验基本上覆盖了课程主要内容及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光电子器件。通过实验课程的学习和具体操作可以加深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巩固,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研究,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另外,其中的设计性实验和综合型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化对光电子技术深层次规律的理解和领悟;企业见习部分是组织学生去相关的光电子企业参观见习,了解各种半导体光电器件的生产工艺、器件检测、器件封装和组装过程,体验未来的工作岗位和工作环境。更增强了学生对本专业的认知度。

三、考核方式改革

笔者所在院校大多数课程成绩是授课教师根据平时出勤考核与期末试卷的成绩按照3:7的比例给出的。但是,这种考核方式更适用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因此,我们降低期末考试在该课程考核中的比例。把本课程的考核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考核方式为小组讨论、章节论文及作业和期末考试的综合。其中小组讨论占20%,章节论文及作业占30%,期末考试占50%。期末考试以理论性试题为主。同时,为了增强学生对实验教学的重视,我们对光电子技术课程的实验教学单独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实验前期的预习、实验设计和操作、实验数据处理等三方面。通过这种考核方式既提高了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又可以综合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自学能力和综合创新实践能力。

结语

根据巢湖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具体情况,结合光电子技术课程的课程特点,我们尝试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做了一些调整和改革探索。教学内容的调整既考虑到了课程本身的属性又平衡了教学培养目标的要求。这种调整既能够使学生掌握到基本理论知识及其应用又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最新的'学科发展科技前沿,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考核方式的改革在减轻学生课程压力的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经过对巢湖学院20xx级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通过对上述几方面的改革,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改革不但提高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还增强了学生对该课程知识的掌握。同时,还对学生的就业及考研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当然,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课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朱京平。光电子技术基础[M]。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xx.

[2]庞永师,林昭雄,陈德豪,等。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xx(2):145-148.

[3]刘红梅。“光电子技术基础”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xx(3):159-160.

[4]罗敏。“光电子技术基础原理”教学方法探讨[J].求知导刊,20xx(10):137-137.

[5]刘红梅。信息光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xx(31):95-97.

[6]狄红卫,张永林。光电子技术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xx(6):36-39.

课程改革论文 篇五

民办高校以培养应用型的人才为主,对课程的考核历年来以传统考核方式为主,应用型本科如何对《高级财务会计》课程进行考核改革是值得探讨的,本文主要从《高级财务会计》课程本身的特点与应用性相结合进行的改革探讨,从而达到考核改革的目的,提高教与学的质量。

一、问题的提出

《高级财务会计》课程是会计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是会计学专业中难教难学的课程之一。根据相关部门的统计,广东省会计专业专升本自学考试中《高级财务会计》课程每次的通过率不到8%,甚至有的办学机构的通过率为零,可见此课程的难度。面对高级财务会计的高、深、难、特四大问题,作为应用型本科探讨如何实现此课程的教学目标、如何科学合理地安排课程考核内容、实施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考核办法是十分必要的。

二、考核改革的总体思路

考核改革的总体思路与路径,可概括为四句话:明确课程功能→确定课程讲解内容→确定考核重点→选择科学方法。

明确课程功能,是要清楚一门课程设置的作用,应使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在明确课程功能的基础上要确定课程讲解的内容,进而明确课程的教学任务,确定考核的重点。重点考核的内容也就是重点的教学内容、重点的培养与训练的内容,其内容不同教学的方式、培养的方式、训练的方式则不同,考核的方式亦有所不同,故应由考核的内容及培养目标的要求选择科学的、适当的考核方式,同时大胆地打破传统的过时的考核观念与方法。

三、确定课程的教学内容

课程的考核内容与其教学内容相挂钩,《高级财务会计》课程在教材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问题的具体阐述详见许义生教授发表的“关于高级财务会计学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探讨”一文(《财务与金融》,20xx,3)。总体概括为教学内容界定不清、课程内容体系混乱、课程内容贪大求全三个问题,没考虑到专业定位、专业培养规格对专业知识的特定要求。

因此架构科学、合理的高级财务会计的课程体系,应依次处理好单一性内容与综合性内容的关系、课程内容与会计要素的一般排序关系、简单内容与复杂内容的关系、课程内容与会计核算程序的四种关系。依此架构思路,高级财务会计的教学内容为下表中列示的十二章内容。[JP]

四、改革后教学内容、考核内容与考核方式的选择

12每股收益[]

基本每股收益的计算、稀释每股收益的计算[]

期末笔试客观题[BG)F][KG2]表中的四次平时项目考核是为了突出会计的应用性而专门设置的,针对外币财务报表的编制、股份支付的账务处理、会计政策、会计估计或前期差错更正的账务处理和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

五、课程总成绩的评定方式

(一)改革前的考核方式

总评成绩=平时成绩(课堂提问、课后作业、考勤)30%+期末成绩【笔试:客观题(判断题、单选题、多选题)40%、经济业务题20%、综合题40%】70%

(二)改革后的考核方式(三级式)

总评成绩=平时一般考核(课堂提问、课后作业、考勤)20%+平时项目考核(四个项目考核)30%+期末考核【笔试:客观题(判断题、单选题)20%、[KG3]业务操作题(经济业务题20%、[KG3]综合题60%)共80%】50%

考核改革后,客观题去掉了多选题,使客观题的比例只占了20%;综合题比例提高了20%,突出了会计的应用性,训练学生对综合知识的掌握。

六、考核改革的成效与不足

(一)考核改革后教师教学情况的变化

1教学目标更加明确

学生在学习高级财务会计学之前,已学过了会计学原理和中级财务会计学等专业主干课程,已具有了专业基础理论和一般专业技能,高级财务会计学的应用性更强,教学目标旨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处理特殊会计业务的能力。

2教学重点更加突出

重点考核的内容也就是重点的教学内容,每章的教学重点在上表考核内容中已经列出,这样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更能有的放矢,突出了教学重点。

3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在考核改革前的教学方式基本是教师满堂灌,大部分学生似懂非懂本课程。考核改革后,主要突出课程内容的应用性上,主要采用自学反馈法、重点引导法、问题导向法和类比引导法四种方法(详见许义生教授发表的“关于高级财务会计学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探讨”一文),有利于教与学的统一。

(二)考核改革后学生学习的变化

1学习目的更加明确

考核改革前,基本上集中到期末才考核一次,学生的习惯都是到考前两周才开始突击复习去应付考试;考核改革后,平时增加了四次项目考核,使得学生想学一些知识来提高自身的技能,而不是单纯地应付考试为目的。

2学习兴趣有所提高

从学会计学原理开始,有的学生没有打好基础,导致对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等难度比较大的后续课程产生厌学情绪。老师满堂灌,虽传递了大量的信息,但学生真正消化、理解并掌握的内容却很少,并且学生课下自主学习的很少。在采用上述的四种教学方法时,老师通过正确的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边讲边练,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来,随时消化课堂所讲的内容,并随时表扬做对的学生,鼓励较差的学生,慢慢地从学生内心取消掉对高财高不可攀的心理,从而降低了知识的难度。考核改革后,通过多方位的促学手段,使学生树立了自信心,潜移默化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学习方法更加正确

(1)加强课堂提问环节

将课堂提问分为三类:一是针对考勤的提问,重点提问平时有逃课行为的学生,防止一些学生的迟到或缺勤;二是课前复习旧课的提问,可按学号顺序提问到所有学生;三是课中的提问,检查学生对课堂讲解内容的掌握情况,主要是对讲课时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这样便于提高学生的到课率、督促学生课后的复习、加强课堂的听课效果。

(2)平时项目的考核是在每章内容讲完后进行的,这样督促了学生课后要去看书巩固,使学生慢慢地形成课后去复习的习惯。考核改革后,通过课堂提问力度的增强、四次平时项目的考核,端正了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指导书的问题

现有习题集的整体状态是客观题占了绝大篇幅,企业实际的业务操作题较少,浪费了学生很多的时间。考核改革后,期末考试的题型也发生了变化,客观题只占了20%,业务操作题占了80%,突出了应用性,因此还没有这样应用性较强的与之配套的习题集。

因此,要加强教材与教学指导书的建设,加强教师间的配合协作,才能使教学内容一致化、教学方法模式化、考核方式统一化。

课程改革论文 篇六

[摘要]目前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在课程设计上存在的问题直接影响了其教育效果,主要问题在于不断更新的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如果计算机课程不与之同步改革及发展,其教育效果则无法实现与时代的同步。本文首先针对计算机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性进行了论述,然后分析了当前课程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向,最后针对其改革提出了发展策略,以期能够对有效提升中小学计算机教育课程的质量与水平起到有效推动作用。

[关键词]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改革;发展

计算机教育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中的加入已经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时间,无论是教学模式还是教学方法都经历了不断的改进与变革,当前我国的信息技术水平也得到了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更是突飞猛进,几乎所有行业都与计算机密切相关,因此中小学基础教育对计算机教育的关注度也不断增加。只有探寻新时期的计算机教育创新方法及模式,才能更好地将计算机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作用全面发挥,实现对中小学生计算机技能的稳定提升。

一、计算机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性

计算机课程改革与发展一直是与时代同步的任务,而且中小学生在接收学校教育之前,大部分就已经接触过计算机技术和操作,可以说这些已经与计算机有过接触的中小学生无论是在中小学教育之前,还是在中小学教育阶段,都与计算机的学习活动密切相关,除了在课堂上接收计算机的操作学习与训练之外,日常生活与计算机的联系更为密切,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让中小学生塑造出正确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技巧,那么必然会影响到其计算机应用水平的有效提升,因此只有针对当前的计算机技术形势实施一定的课程改革,才能更好地将中小学计算机教学的质量有效提升。

二、中小学计算机课程安排现状

(一)缺少与实践教学的密切关联

实践教学是计算机教育的基本要求,如果仅仅以大量的理论教学作为主要教学手段,而缺少实质性的能够与计算机操作相关的实践教学,必然会无法使计算机教学取得应有的效果。目前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课程设计上,仍然存在着大量的理论教学,而这些理论内容往往缺少与实践操作的密切相关性,使理论在操作中的实践价值较低,而且教师的教学活动又没有针对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展开,更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严重脱节,极大的影响了中小学生计算机能力的综合提升。

(二)课程设置的动态性不足

计算机课程的最大特点就是面临着不断更新的技术与不断发展的功能,要实现计算机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制定与计算机技术同步发展的动态性课程计划是必要的,只有将课程与技术发展动态性连接起来,才能使计算机教学取得实质性效果。目前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课程在设置上的动态性不足,主要是由教师对教材的调整能力较弱决定的,由于缺少能够实施动态性的课程规划,学生接收的计算机教育也往往无法实现与时代技术的同步更新和发展。

(三)课程设置不利于差异性教学

计算机在中小学生中的影响仍然是极不均等的,有的学生偏爱计算机操作,对计算机强大的功能充满着兴趣与开发欲望,这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往往较高,但对于教学课程的兴趣差异也比较明显;有的学生在计算机的操作兴趣上相对较低,但对于教育所学课程也能够均衡接收,这些具有不同教育需求的学生无法在当前统一的课程安排模式下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改革与发展策略

(一)创新计算机课程

计算机课程的创新是当前时代背景下的必然要求,由于计算机技术水平不断发展,课程安排也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与技术发展水平相同步。对于传统教学模式来说计算机课程的设置缺少创新性,大部分以教材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已经完全不适合计算机教学的需求,因此要实现计算机课程的改革与发展就必然能够与技术的创新同步,实施一定的课程创新。例如在学习基本软件的操作时,学生应当得到一定的自主性选择空间,在软件操作上不必以过于严格的标准来要求学生的实践行为,而是给以足够的自由发挥机会,以布置一个特定任务的形式,让学生自行寻找解决的途径,不同学生寻求的不同解决途径,将会成为创新能力培养主要手段。此外关注不同学生的需求实施动态性教学课程的创新也是极为必要的,对学生布置的实践操作或课后练习任务可设置为两个或几个选择,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计算机使用习惯进行自主选择,既保留了对学生自主性的尊重,又能够为学生提供选择适合自身计算机实践练习需求的机会。

(二)提高对计算机课程本身的关注度

在网络化技术的支持下计算机的功能得以更大发挥,如果学生的计算机教育不能与网络技术有效结合,其教学效果也必然是无法完善的。根据当前计算机教学中对课程本身设计安排的习惯,建立起新的教学模式,提高对计算机课程本身的关注度,使之能够多元化发展,将能够与计算机能力相关的技术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培养对象,必然能够使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改革实现对教育效果的有效推动。例如运用网络化手段开拓计算机教学课程内容,使学生在网络资源的学习与影响下,实现对计算机操作能力的不断发展,这样才能培养学生更具实践性的能力。

(三)提高与课程与学生的互动性

计算机课程与学生的互动性具有极大关联,教师应当通过互动性手段为学生实施课程设计,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扮演学习者的角色,而非被教育者的角色。例如运用问题引导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和开发能力,学生能够通过问题引导及时提出个人的见解,最终在讨论的过程中实现问题的解决。

四、结语

计算机课程设置直接关系着教学效果,作为一种新时代背景下的科技产物,计算机技术有着极快的发展速度,因此对于中小学的基础教育阶段来说,也只有根据技术水平的发展不断调整和更新教育课程,才能保证教学内容与时代技术密切相关,使中小学接收的计算机教育能够具有实质性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黄鑫.论计算机教育与创新教育[J].才智,20xx,25:186.

[2]李冰.中小学计算机教学的实践思考[J].才智,20xx,27:105.

[3]唐光伟.试论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发展性教学评价的相关措施[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xx,10:231.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6篇《课程改革论文》,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300 1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