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设论文【精选10篇】

发布时间: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编辛苦为朋友们带来的10篇《校园文化建设论文》,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差异网给您的好友哦。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篇一

[摘要]随着我省素质教育改革工程的`不断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对农村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校园文化建设意义重大,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更是相对薄弱环节,同时也受到了学校自身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构建良好的农村小学校园文化环境有利于小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有利于形成稳定、健康、向上的文化意识,有利于小学生个性发展和情操陶冶,促进心智生全面发展。以山东省日照市栈子小学为例,系统研究新时代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探索解决问题的积极办法,旨在对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科学体系和实践指导进行探索,进一步提高农村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水平和办学水平。

[关键词]农村小学;校园文化;环境文化;精神文化

1新时代加强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作为学校教育“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是能够体现一个学校综合办学能力和水平的关键因素。校园文化不等于校风,其内涵要更加丰富:是学校历史文化的呈现,是学校精神的载体,是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校园文化的建设体现了新时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同时也是素质教育深入开展的要求。农村小学由于认识不足或是办学能力限制,校园文化的建设一直停留在浅层的校园环境清洁、简单文化活动的开展等层面,并没有从精神层面或是价值观的层面进行引领、建设和培育。作为一个整体性的工程,校园文化建设需要不断的去思考、反思以及方法更新,并作为一种可持续的发展动力不断促进学校的发展。良好、优秀的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体现,是展现一个学校办学特色和办学吸引力的体现,更是推动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内在推动力。

2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山东省日照市栈子小学为例

山东省日照市栈子小学作为一所典型的农村小学,师资配备46人,在校学生668人。同其他农村小学一样,栈子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仍然存在着问题:一是农村校园文化师生参与面窄,缺乏后续支撑。目前一些农村校园文化建设依靠市面上专门做校园文化的公司进行策划、设计和实施,很多是仿照或照搬网络素材,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师生的生活实际相距甚远,这样的校园文化建设也成了无源之水,缺乏后续的支撑,完善。以栈子小学为例,校园文化建设没有过多的动员全体师生和广大家长参与,提出的办学理念等主要是学校领导层的决定,导致师生对校园文化的核心理念认同度不高。实践参与度更不高,因此,尽管有了文化建设,但学校的文化力并没有得到提升。二是校园文化建设师资水平有限,大部分学校的老师对于校园文化的建设不进取、低要求。栈子小学对于语数外等课程的师资培养十分重视,但对于像美术、音乐等副科的师资培养和培训则欠缺,而且师资人数严重缺乏,导致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指导力量贫瘠。当地通俗文化、浅层次文化在校园内盛行,老师不积极引导导致校园文化风格偏离基本要求。三是实际操作过程中,缺乏系统性。栈子小学每年会定期举办“黑板报比赛”“书法比赛”“诗歌朗诵比赛”等,但是由于宣传力度不大,仅有较少部分的学生会报名并积极准备,其余学生则未能真正投入到比赛中去。学校层面看来,只注重形式上热闹,条幅和标语悬挂等,只进行一时宣传,缺乏系统性和长远眼光。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引领着一所学校形象建设和精神风貌建设风向。良好的小学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探索、需要寻找积极有效的方法。

3新时代有效推进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

农村小学校园文化的建设要基于当地环境实际、基于教育实际、基于学生实际。这就要求相关部门、领导根据农村小学教育的规律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在积极引导师生共同参与的情况下共建校园文化。

3.1加强制度管理,保证制度的连续性,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延续

完整的规章制度能够有效的规范和指导师生的具体行为,同时保证校园文化建设各个方面的活动和推动工作能够高效的进行。一是进一步完善现有的行政管理体制,围绕校长负责制,进一步精简现有的管理机构,尝试增设“校园文化建设委员会”,鼓励在校师生、家长等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二是健全现有的管理制度汇编,与后勤管理制度进一步的进行结合,将“文化”字眼加入到汇编中去,确保每个部门能够熟悉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内涵,熟悉具体做法。三是制定校园文化建设规划纲要。在参考、学习其他农村小学纲要的基础上,要强调文化墙壁、文化活动等物质文化建设,同时还要强调精神文化建设。四是建立校园文化建设制度落实的监督机制,保证建设的持续性和合理性,提高规划纲要的落实效率,进一步改善工作方法。

3.2显性文化建设和隐性文化建设齐头并进

显性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宣传栏、墙壁画、各类指示牌、绿化环境等外显的物质文化表现,隐形校园文化是指校风、学风、教风、教育理念等内在的校园文化。显性校园文化和隐形校园文化共同组成了校园文化的总和。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规划发展过程中,既需要重视显性文化的建设,同时也要重视隐形文化的建设,整体化规划。一是切实抓好学校环境建设,构建美化、绿化、亮化、净化的校园环境。整洁优美的学习和工作环境能够有效的提高效率,并增加校园认同感。可以利用校园墙报等现有的物质基础作为平台,进行创意设计等。还可以利用师生自创书画等手工制作的作品作为体现“校园对话”的基本形式。二是立足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注重思想引领。不断的提炼和升华办学理念,遵循现有的校训,不断强调“以学生为本”,注重挖掘和鼓励学生特长。注重品德培养和提升、教学管理能力提升、师生关系构建等。三是校园文化活动进一步提升到更高境界。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依托,弘扬社会主义文化和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构建更加高雅、更加健康、更加生动的校园文化主流活动。进一步将学校精神提升至正确的三观塑造层面。

3.3与时俱进,建设创新型的校园文化

创新型校园文化的建设要求各所学校应该基于自身发展现状建立属于自己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习惯以及校园文化表现。校园文化需要传承和积淀,同时也更需要创新。一是活动创新,不断丰富第二课堂内容。设计更多样形式的体育比赛和文娱活动,鼓励班班行动,鼓励人人参与。如先进评比活动、学生自我管理活动等。这样一来,不仅提高了活动的内涵性,同时增强了团队建设精神。二是进一步推动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建设。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为新一轮课程改革进一步增力,更加科学、系统、开放的课程体系应该逐渐走进校园。对于学校而言,不断提高了学校的文化品位,提高了学校的精神水平。

4结语

优秀、科学的校园文化是农村小学不断创新发展的动力,是构建新时代新要求新标准现代化学校的重要保障。校园文化的建设发展之路也是学校的建设发展之路。保障和促进农村小学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是一个长期沉淀的积累过程,需要共同努力和推动。

【参考文献】

[1]杜育红,杨小敏。乡村振兴:作为战略支撑的乡村教育及其发展路径[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02):76-81+192.

[2]王叶子。“一校两区”办学模式的优势与困境——浦江县实验小学的个案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xx,33(11):106-109.

[3]张迎春。国有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的优化策略[J]。企业改革与管理,20xx(14):96.

[4]许博。BK公司激励机制创新设计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xx.

学校文化建设论文 篇二

【摘要】高校学生公寓是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重要场所和主要阵地。高校的公寓文化建设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和走上社会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目前,我国各高校在公寓文化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缺乏对大学生的思想引导,文化建设水平不高,创新动力不足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高校的各部门共同努力,不断更新观念,利用网络新平台,才能打造有特色的校园公寓文化品牌。

【关键词】学生公寓;引导;教育;文化建设;培养

校园文化建设的加强和改进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发展、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和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几年,中国高等教育迅猛发展,校园文化建设越来越受到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的重视。高校的学生公寓不仅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积极向上的校园公寓文化建设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大学生人格的塑造和意志品质的培养等产生影响。公寓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重要的一部分,是一种无形的驱动力和约束力。健康的公寓文化对于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陶冶高尚情操,树立正确价值取向有着积极作用。

1高校公寓文化的主要内涵

高校公寓文化是一种以学生公寓为主要载体,以学生公寓管理和服务过程为主要引导方式而形成的一种内容复杂、相互融合、表现形式丰富且具有凝聚力的文化氛围。它可以对学生的思想认识和理想追求产生较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高校公寓文化以大学生为主体,以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具有导向、育人、规范、激励等多位功能。高校公寓文化建设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意志品质的塑造、行为习惯的养成和个性的发展等。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公寓管理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学生公寓是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是课堂之外对学生进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90后大学生由于其不同的成长环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他们正处在生命中最美丽最光鲜的时期,这也正是他们思维最活跃,情感最丰富,心态最复杂的时期。在这个由学校向社会过渡的特殊时期,学校有责任在思想理念、行为活动上对学生适当加以规范和正确的引导。公寓是大学生停留时间最长的场所,大学生平均每天有近一半时间在公寓里度过,如何利用好这一平台,全方位开展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新的课题。

2高校公寓文化建设的主要功能

做好高校公寓文化建设工作能够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2.1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高校公寓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起到重要的作用,它可以直接渗透到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之中,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当前,社会形势复杂多变,大学生正处在个人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和培养要深入到高校学生公寓当中,使学生公寓避免成为价值观教育的漏洞。良好的公寓文化环境氛围能够引导大学生的人格养成,发挥出强大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2.2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接班人培养和锻炼社会生存本领与技能,思想观念、思维模式、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各方面都逐渐走向成熟。学校有责任在思想理念、行为活动上对学生适当加以规范和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设计好自己的未来之路。向大学生提供可靠的安全保卫,建立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保持优美的生活环境,提供积极的思想指导等等,这些就成了公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的人生的明灯,没有它们,人生就会迷茫,因此应让它们明确自己的目标,但还要因人而异,分情况教育,有信念的同学要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对于习惯养成则要从一年级开始抓起,引导大家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正常的作息习惯,少熬夜。2.3顽强拼搏,磨练大学生意志品质公寓管理制度必须有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管理规定。只有通过制度,才能更有效地保证同学们有一个良好的、有序的学习生活环境,促使大家养成良好习惯。规章制度的约束和引导,更长远的目标又在于能对学生们产生不同程度的激励作用,营造出一种争当先进、努力向上的竞争气氛,促使他们保持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积极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造性、能动性。因此,作为在高校公寓这样一个特殊环境中的一种文化,公寓文化还要具备激励功能。

3高校公寓文化建设存在问题

3.1缺乏对大学生思想的引导和教育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投入,高校对公寓的硬件设施和基础建设越来越重视。但公寓文化建设不能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习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许多高校重视公寓的安全和卫生管理,过分追求管理效果,要求学生遵规守纪。例如,要求学生不准在校内吸烟、使用大功率电器等。往往忽视了高校公寓文化的引导和激励功能。学生经常对公寓的管理制度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管理过程中如果能让学生充分了解吸烟和大功率的危害和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和行为教育,将大大提高学生工作的效率和水平。思想政治工作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工作,事关青年学生健康成长。许多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党团建设工作进公寓方面还需要亟待提高。

3.2大学生参与公寓文化建设的热情和水平不高高校公寓文化建设的主要参与者是在校大学生,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的制约和影响,大学生经常处在被动的角色,导致大学生参与的主题意识明显不足。加之,过重的课业负担和较大的学习生活压力导致出现学生被动参与的情况,久之是学生对公寓文化建设产生抵触情绪。而文化建设的参与者是否广泛、具有代表性,决定了公寓文化的基础是否牢固,关系到公寓文化建设得失、成败。

3.3公寓文化建设品牌意识不足,缺乏特色和创新意识要发挥好高校公寓文化的育人功能,不仅要提高对文化建设重视程度,更要建设有品牌和有特色文化。目前,许多高校在开展公寓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文化活动不新颖,普及化较低,缺乏特色和创新意识等问题。从类型上看,公寓文化活动的种类单一,不能满足不同专业和性格学生的需求。特色不够鲜明,公寓文化建设的组织者缺乏品牌和创新意识。唯有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将公寓文化建设生活化,提高创新意识,公寓文化建设才能及时避免盲目性和品位较低等问题。

4高校公寓文化建设的方法探索

4.1加强高校公寓党团建设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大学生思想引导和素质教育是公寓文化建设的重要目的和主要目标。扎实推进党团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进公寓,加强公寓文化引导和育人功能。让高校学生公寓成为党团建设工作的重要平台。使辅导员的学生公寓工作切实得意开展,保障学生工作过程的全面性,树立全方位和全员参与育人的意识。切实开展党建活动,在公寓内设立宣传栏和公告栏等,宣传先进文化和思想,努力营造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

4.2引导大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学生,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公寓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成立相应的学生自治组织,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对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过程中的思想引导和素质教育。树立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保障学生能在公寓文化建设和宿舍文化建设过程中认识和完善自我,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同时磨练学生意志品质,充分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4.3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现代化手段开展高校公寓文化建设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形式下,如何利用好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开展行之有效的网络思政教育和文化建设成为了高校学生工作中的重要课题。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学生公寓信息化和网络化建设水平逐步提高,通信技术在公寓内已经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同时,大学生的思想较为活跃,接受新鲜的事物较快,但面对真假难辨的虚拟世界,有许多学生缺乏区别网络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公寓文化建设要保障网络建设的重要地位不动摇,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和引导。充分利用QQ群,微博和微信等网络社交软件,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和生活作息。运用新媒体技术与大学生进行广泛的互动和及时的沟通,更加灵活的掌握学生思想动态,让网络平台成为反应学生意见,集中学生智慧的又一重要平台。

4.4树立品牌意识,打造有特色的公寓文化大多数高校重视公寓文化建设,但是在坚持方向正确的同时,真正能做到有特色的不多。文化活动虽然较多,但是千篇一律,很难提高学生参与热情,学生主动参与度不高。抓品牌、促文化,是新时期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一个非常重要而紧迫的问题。树立品牌意识,抓好品牌建设才能使学生公寓的文化建设有有特色、上层次、有品位。学生公寓的文化要体现先进文化的要求,用先进的文化占领高校公寓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主要阵地,兼顾文化建设的漏洞和盲区。真正让学生体验到丰富又高雅的公寓文化,以此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营造健康向上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通过开展同学们喜闻乐见的如公寓文化活动,既增进同学情谊,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又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4.5树立创新意识,推动公寓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创新是民族和国家前进的动力,是文化进步和发展的不竭源泉。高校公寓文化建设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将创新与公寓文化建设脱离就如同大树无根。时代在前进,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文化需求日趋复杂化和多元化。一成不变的公寓文化模式和内容,势必要有所改变或突破。树立创新的理念,与时俱进,转变思想,学习先进的文化知识,提高理论水平。

4.6加强沟通和交流,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学校除了要加大对公寓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以外,还要有切实可行的机制保障公寓文化建设在各部门的合理分工和有序合作下稳步推进。要有辅导员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及时进行引导和教育,有管理人员对学生宿舍的内务进行检查和指导,要让学院和班级了解学生在公寓内的表现,规范学生日常行为,提高大学生素质。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进行具体化、系统化和全面化的管理和服务,努力做到分工明确、齐抓共管、形成合力。高校公寓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持之以恒长期不断的建设,它对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好的公寓文化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乃至对其以后的工作生活都有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把高校公寓文化建设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把高校完成培育人才这一根本任务体现在高校日常管理的细枝末节中。要深入研究和挖掘本校的公寓文化,注重积累,同时也要加强引导,使公寓文化建设与校园文化的建设协调发展,创新形式,努力形成有自己特色的,高品质的公寓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篇三

1强化理工类院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是学生顺利进行校园活动的基本保障。高校学生的校园活动主要包括学习和生活,物质文化建设是为了丰富和便捷学生的校园活动,但是需结合理工类院校学生组成结构特点和教学重点强化物质文化建设。比如,运动场所的规划、文娱活动场所的划定、学生宿舍的安排等等,需多以男生的生活需求为重;另外,由于理工类院校注重的是学生知识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对于实验室等实践教学场所的需求会高于其它高校。所以,理工类院校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重点加强实验室的建设、实验器材的配置等,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实践机会。除此而外,针对理工科学生,一方面要迎合他们的趣味,建设数字化的体验式环境呈现文化,另一方面还要在校园空间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上下功夫。

2强化理工类院校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是行为的保障,强化高校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是为了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保障学生的行为合法合规。高校学生相较于中学生具有一定的自由度,包括思想和行为方面的,校园是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必须对学生的行为有所规范和限制,营造良好的社会化精神环境。在高校制度文化建设过程中,学校一定要紧密联系国家法律法规、社会道德素养要求,并科学融合高校学生的身份,加强制度间的衔接转化,防止学生利用制度漏洞而做出的非法行为。在理工类院校,由于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多体现在经验描述的层面上,缺乏科学的实证研究,再加上理工类院校学科设置的特点、师生思维方式的特点等,都给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带来了难题。并且每一届领导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不同、重视不同,就会制定不同的规章制度,投入不同的资金建设。在高校制度文化建设过程中,应规避领导制定政策的随意性过大,不能巩固已取得的建设成果,使之流于形式等问题。

3强化理工类院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建设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点,也是引领和决定高校文化建设成果的核心。强化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核心在于发展学生的精神品质和个人素养,充分发挥精神文化导向功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包括强化个人目标定位,科学规划职业道路;强化学生发扬奉献精神,提高责任意识,认真学习知识技能,树立远大理想抱负,积极服务于社会,努力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加强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个人诚信等等。校园文化的形成依赖于每一个学科的发展,更依赖于多学科的融会贯通,理工类院校受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平时的教学与管理中,强调科学技术知识教学和操作技术的训练,学风力求严谨,没有足够重视人文知识的教学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人文知识教育、人文精神培养与科学技术教育相互脱节与分离的现象。这对校园精神文化的培育和形成是极其不利的。理工类院校学生的思维能力、领悟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更加敏捷,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则要积极强化和拓展学生该方面能力,实现理工类院校不一味抄袭模仿,而是大胆创新的教育目的。

4结语

综上所述,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硬件与软件同步发展的重要体现,强化校园文化建设是促进高校实现输送德才兼备人才的重要驱动。理工类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汲取和借鉴同类高校的经验教训,并结合本校办学特色,科学实践,大胆创新,进一步深化校园文化建设实质,更好地辅助高校教与学活动的开展,保障高质量人才的输出。

校园文化论文参考 篇四

题目: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关系研究

摘要: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的总称,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规章制度以及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的形成具有“润物细无声”作用,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着归属感缺乏、功利思想偏重、课内外教学分离、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高校人才培养有积极意义,可以对学生起到提升自我教育能力、培养健全人格、增强道德认同、提升社会适应力和竞争能力等作用。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人才培养

一、高校校园文化概述

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的总称,以学生为主要对象,以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规章制度以及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等,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创造、改进、共享,传承学生们的理想信念,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弘扬民族核心精神,在数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 为文 化和制度文化有机统一,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文明。

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和高等教育相结合的产物,是学校人文精神、校风学风和心理境界的综合体现。

从意识形态结构上看,可以将其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等。

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外在形象,是与校园文化主体相呼应的物质对象,包括整洁优美的校容校貌、实用美观的文化设施、生机盎然的树木花草、大方统一的师生服饰等。

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人互动交往、举止言行的准则,是校园文化活动依据和准绳,有了规范和准则,校园人方能更好地自律自强,这对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长远的意义。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人的意识形态和精神生活方式的总称,精神文化建设重点是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体现在学校的文化传统,包括学校的校风、老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工作人员的作风、师生关系、上下级关系、同事关系等方面,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校园的重中之重。

校园行为文化是指师生员工们在教学、工作、生活、文体活动、人际交往中的作为,教师为人师表、传道受业,学生尊师重道、明德至善,工勤人员恪尽职守、敬业奉献,共同为和谐校园建设贡献力量。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关系

校园文化是一种环境力量,是集体智慧的力量,是学校办学实力的一种体现,更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

社会主流文化意识的形成离不开特定的文化氛围,与文化品格的价值评判标准息息相关。

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条主线就是要建设特有的校园文明,形成一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向的评判准则,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沐浴着精神文化的阳光雨露,汲取集体的智慧养分,积累丰富的经验财富,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这些是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弥足珍贵。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那么教育就不能再走应试教育的老路,而必须注重学生德、智、体等素质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从而顺利成长成才。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与课堂教育并行,肩负着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科学研究能力、职业道德修养和社会竞争力的重任,在教育改革发展进程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换言之,高校校园文化在学校教育、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中国校园文化建设的质量关系着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民族素质的提高,高校需要坚定理想信念,满怀憧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改革之路上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贡献力量。

三、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诸多问题,这与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很不协调,必须从自身特点和实际需要出发,突破现有校园文化建设的瓶颈,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精神文明建设不足,学生归属感缺乏归属感是个人被他人或所在群体认知、认可与接纳的一种内心感受。

大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校园中度过的,校园是否有家的感觉对他们而言非常重要。

大学生是校园文化的主体,如果对校园缺乏归属感,就会缺乏学习热情,导致社会责任感缺失,必然影响其成长和成才。

大学生所需要的归属感,不仅在于高楼大厦和门庭石训,更在于一种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可以引领他们朝气蓬勃、奋发有为,引导他们认识自我、自我创造,让他们在沉稳厚重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强化主人翁意识,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文化导向功能弱化,功利性思想偏重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在校大学生的思想中最关注的还是成绩,而课堂教学是以文化知识为主,知识面相对较窄,且缺乏文化熏陶,人文教育功能弱化,必然难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容易受到社会上非主流文化的影响,而且大学生应付学业的功利化思想根深蒂固,只学习考试内容,对其他的毫无兴趣,致使他们对校园文化活动重视不够,全面素质培养、个性发展空间受限。

(三)课内外教学分离,过度依赖思想政治教育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国高等教育存在着严重的课内外教学分离的问题,因此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文化积淀不够、历史视野和世界视域相对狭窄的问题。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支撑,是与课堂教育相并行的教育途径,大学生在校期间参与校园文化学习、人际交流、生活交往都是非常重要的,这是 他们向社会 人过渡的 重要过程。

而今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发起、组织和实施,单纯地依靠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而思政教育工作头绪众多,顾此失彼,且拘泥于事务性工作,文化活动常流于形式,难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境界。

(四)资金投入不足,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相对滞后由于管理体制的局限性,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往往缺少抓手,资金投入不足,制度管理形同虚设,一些文体活动因为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实际参与人数较少,影响力不够,延续性缺乏;一些文化活动往往虎头蛇尾,缺少经验总结,昙花一现后便无人问津,效果反馈难以落实到实处,教育效果也不明显。

制度管理和资金投入等问题凸显,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滞后于国家教育事业前进的步伐,必须引起重视,并从根源上寻找原因,切实解决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

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意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的重点工程,是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路径之一,在学生全面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促进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其自我教育能力中国的学校教育历来重视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而优秀的校园文化必将有助于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

高校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提高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成长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将僵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转化为潜移默化式的文化熏陶,发挥校园文化的寓教于乐功能,增强师生们的文化创造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实到实处。

(二)有利于健全学生人格,促使其形成良好品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学生社会化教育的“隐形课程”,是学生形成优良人格品质的重要教育力量。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单只是能看到的外部环境,更重要的是其文化引导的精神内涵。

学生在特有的文化氛围中学习深造、生活交际,自然接受集体意识和主流文化的引导、感染和熏陶,这本身就是一个社会化蜕变过程,在感受体验和实践锻炼中形成与集体意识、主流文化相一致的人格品质,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播中国价值观念,增强师生们的凝聚力,共建和谐校园。

(三)有利于规范大学生的言行举止,促进其素质的全面提升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可以反映出他的素质、教养和性格。

大学生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文化素质、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其价值取向、理想情操、道德判断、行为规范等,都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素质和形象。

置身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园地,大学生们参与到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来,接受先进校园文化的影响,获得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形成与国家教育相一致的是非观念,推进校园文化向健康、繁荣的方向发展。

(四)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认同感,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认同感,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不谋而合。

高校校园文化中所倡导的道德标准、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更加容易为大学生们所认同,从而使他们自觉地调整自己的心态,遵纪守法,并逐渐内化为自己的信念,从而约束自己的言行,与同学、老师、社会和谐共处。

高校校园文化在培养大学生道德认同感的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竞争力。

(五)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其社会竞争能力高校教育当以提高大学生社会竞争力为目标,以创新教育为重点,辅以人文教育,全方位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和人际沟通协调能力。

高校应举办形式多样、富有意义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活动中鼓励大学生拓展视野,积极实践,勇于创新,敢为人先,以此来挖掘大学生的潜力,增长其才干,培养其创新意识,造就具有社会竞争力的人才。

综上所述,高校校园文化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紧迫任务。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诸如归属感缺乏、功利性偏重、资源投入不足、发展相对滞后等,必须得到逐步的改善。高校应加大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投入,积极推进“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和实践教育并驾齐驱,重视培养大学生的世界视域和爱国情怀。

参考文献:

[1]邵焕举。“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南京:南京财经大学,2010.

[2]柳叶,韩影,李想。试论以学生为本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5):89-91.

[3]方硕瑾。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实践能力提升[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5(5):191-193.

[4]何国山。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良好品质培养关系辨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2):82-84.

学校文化建设论文 篇五

目前,建设校园文化的理念已经成为学校发展内容之一。通过不同的渠道和方式,学校开始尝试、摸索、创新、实施。创建中,我们存在一些误区,也有“种别人的地,荒自己的田”的嫌疑,大致有以下几种现象:

1、生搬硬套——借学校呈现校园文化的形式有多种,其中不乏有生搬硬套的现象。例如:“经典诵读”“书香校园”“礼行知情”等等,很多学校抛开了校本实际,套用其他学校的文化成果、规章制度运用到自己的学校,借用他人的方式方法,摒弃了老师学生的实情。这种“文化”,往往是昙花一现。

2.2.模仿抄袭——学培训交流、学习模仿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另一种形式,不得不承认,这是一条可行之路。在这条路上,如果我们只是一味的模仿或抄袭,那么也同生搬硬套没有任何区别。如果能够在模仿中借鉴可行的方法,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地域特色、校园特点整合实施,那么就是一条阳光大道。在现行校园中,我们往往看到的是学着别人的硬件建设、主题内容,追求形式而不顾内涵的体现,这种“文化”,也只能是盲人摸象——四不像。

3.3.跟风赶潮——俗城市和农村有区别,高中和小学有差异,风俗和习惯有不同。校园文化更不可能是统一的标准。在城市学校塑一尊雕塑是时尚,但把同样的雕塑放在农村的教学楼前就不伦不类了。每一种潮流都强装在一所学校,这种组合就不再具有代表性和说服性了。雕塑如此,内容更如此,今年跟着赶“经典”的风,明年学着追“书法”的步,后年又觉得“礼孝之行”不可少,这样一来,劳命伤财,累死三军。这种“文化”,仿佛欣赏巴黎的时装周,样样都好看,每样都无法上身穿。怎样做校园文化?如何让校园文化入心导行?我认为,她应该是学校的系统工程,和大家理解的仅仅就是“墙壁文化”“硬件投入”有很大的差异。结合学校办学历史、地方特色、师生所长制定文化发展主线,围绕主线开展有序的工作。确定文化的目标、方向、主题、内容,制定实施的方案、计划、规划和具体步骤。以校园文化主题为核心,稳步前行。

一、活——活动激趣、活力健体、活化教育

1、丰富多彩激兴趣——活动建设校园文化,我们可以更充分的结合文化主题开展活动。例如:“经典诵读,书香校园”,学校可以举办:诵经典朗读赛、读经典演讲赛、唱经典歌曲赛、演经典表演赛……以活动为载体,让主题文化成为学生学习兴趣的润滑剂,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又一村”。让校园文化富有情趣、情感、情操;让校园文化在口中、在身边、在心里。

2、身心健康促成长——活力活力,这里指发展学生的身心健康,融入校园文化,散发无穷的活力。按要求学生每天在校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怎样将校园主题文化渗透到身心发展中,有待于我们共同思考。学校大多开设了课间操、活动课、特色班、兴趣组,运用小团体,融合大主题就是一种智慧。例如:以“礼孝文化”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内容来说,可以在课间操融入“感恩手语操”、在活动课融入“互帮互助游戏”、在特色班可以建立“文明星之窗”、在兴趣组也能树“孝道仕女”的典型……富有情趣的主题文化依托活动为风力,有了基础,校园文化的活力就可以彰显。注重学生悦学的培养,发展学生有益的身心同样不可忽视,当然,也一样可以让校园文化有活力可言。

3、彰显特点扬个性——活化教育,不能是书本的复制,也不能成为考试的模具。教育,是心智的开启、品性的怡情,面对活生生的个体,是充满鲜活、颜色、动感、灵气的个体。所以,校园文化必须成为活化教育的催生剂,只能是教育跃动的精灵。校园文化是面对全体,更是扬长避短,彰显个性的舞台。例如:校园文化建设不要分数,照顾了学困生;文化建设不求绩效,只要让“校园特色”变成了“特色校园”,就是成功的。杜绝校园文化生搬硬套,因为每个学校存在不同的差异;不能校园文化模仿照抄,因为每个区域都有特有的文化底蕴。校园文化究竟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对学校、教师、学生的发展有哪些影响?我想,应该有以下几点:

二、润——隐性润心、显性润行、内涵润情

1、隐性如空气——润心确定校园文化主题,让学校散发的文化气息沁入心脾。如:学校图书室的干净宁静、食堂的整洁有序、教室的歌声、掌声、办公室的写字声、读书声;操场上的英姿飒爽、奔跑、笑声……还有随手捡起的垃圾、亲和甜美的问候、恭敬有礼的握手、鞠躬点头的敬礼……这些就是校园的隐形文化,摸不着、看不见,却又如空气一般无处不在,让人神清气爽。

2、显性如航标——润行近年来,学校不缺乏硬件设施的投入:实验室、篮球场、塑胶跑道、音乐室、舞蹈……相关的教学辅助设施配套齐全,随即,相关的宣传牌、告示栏、警示标语成为了校园里另一道别致的风景。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如:“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标语挂在食堂;“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横幅粘在教室;“我是一棵草,爱我像爱宝”的小木牌竖在草丛中……显性的文化指导大家的行为,明确的指出了我们该做的或不该做的,这也是校园文化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3、内涵如花香——润情不管是沁入心脾的言行举止,还是指导行为的警示标语,只能产生短期或者是暂时的感受,能够一生受益或者陶冶情操的是校园文化内涵之所在。曾经感叹过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名为“大榕树文化”,学校把“大榕树”的历史、生长、寓意、品格、气质、特点通过活动、课堂、综合实践、校本教材、歌词诗赋传递给学生……在校的教师对大榕树的研究形成了课题,学生对大榕树的相关知识了如指掌,以大榕树的品格作为精神目标,引领思想,指导行为。这样的校园文化没有花里胡哨的景点,只有校园里历经沧桑的大榕树;没有刻意追求创新改造,只是结合校本实情不断深入。校园文化的内涵如花香,染其身,就会散其芬芳。总体来说,不管是哪一种校园文化建设的形态,不管建设怎样校园文化的内容,我们都不可否认她的重要意义。让校园文化成为活化教育的雨露精华,让校园文化能够润泽生命而闪烁零星光彩就是我们正在付出,并将坚持到底、不言放弃的理由。

校园文化论文参考 篇六

摘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引导校园文化价值至关重要。本文针对校园文化的定义、校园文化的定义、诸多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进行了剖析,并提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关键词:校园文化;现状;途径

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不仅能够引领现时段的主流价值文化,而且对未来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也能起到启示作用。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校园文化的定义

校园文化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广义的校园文化,即学校存在方式的总和,包括学校物质文化、学校制度文化和学校精神文化,狭义的校园文化是指师生课外文化活动。因此,我们将校园文化定义为: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为参与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方式,以文化的多学科、多领域广泛交流及特有的生活交往为基本形态,具有时代特点和学校特色的一种群体文化。

二、校园文化的现状

(一)校园内学习气氛不够浓厚

由于普通高等学校逐年招生率的扩大,许多学生总体素质不高,加之没有独立过集体生活的经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普遍较差。入学后不能较好地适应高校教育教学体制,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主动性及热情不高,最终导致校园内整体学习气氛不浓厚。

(二)大学校园文化简单化,缺乏个性和特色

很多人将大学文化定义为学生社团文化,由此把大学文化的作用或目的降低到活跃丰富学生文化生活,发展学生文化特长的层次。于是学校在校园文化的建设方面,为大学社团提供更多活动经费,满足学生的各种文化需求等,偏重于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层次普遍较低,忽视素质教育。在一时轰动之后,不能给学生留下什么印象,更谈不上深层次的教育和培养。

(三)重视硬件建设,轻视软件建设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重视硬件建设,轻视软件建设的问题。以外在的物质文化取代内在的精神文化。由于近几水年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增加,许多高校在硬件建设方面都上了一个台阶,教学设施、环境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变化。浓郁的校园文化精神需要一定的物质设施和严格科学的制度来保证,但物质设施和规章制度层次的建设不代表校园文化的全部。

三、诸多社会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一)西方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纵观人类文化历史发展的轨迹,西方文化思潮是具有极其重要意义的一页,它的历史功绩是不能抹煞和忽视的,但是西方社会思潮对校园文化的消极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这些消极影响包括:个人主义、实用主义、非道德主义、悲观主义、享乐主义。

(二)港台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在港台文化中,对校园文化影响最大最广的莫过于影视、流行音乐、服饰、语言等。这些现象极易造成青年学生对偶像的模仿崇拜,一些消极的颓废的思想和情绪导致了青年学生自我的迷失、个性的丧失。这对于鉴别能力尚低、可塑性极强的青年学生,危害是非常大的。

(三)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人一旦淹没在虚拟的环境中,可能会导致思维特别是抽象思维和想象能力的退化,进而导致智力的退化。网络技术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但另一方面,网络交往剥夺了人们直接交往的机会,拉大了人们之间的心灵距离,造成人与人关系的隔膜。

四、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一)要有哲学思想的导引学校精神,这种哲学思想,既是学校建设思想的高度概括总结,又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二)要有合理的价值取向。学校精神的培育,关键是要校园人塑造学校的共同价值观。因为共同的价值观能无冲突地决定学校一整套的思维方式、工作态度和行为准则。

(三)重在引导人们的实践,使校园精神渗透到校园的各个方面,并在不断实践中升华弘扬。

(四)确立正确的舆论导向。为此,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和大众宣传工具,大力宣传学校的价值目标和行为准则,伸张正气,抑制歪风。二是对自发的舆论做出理智的审视。

(五)发挥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带头作用。一是对学校精神持坚定的信念,让人们真实地感到其实现的可能性。二是率先实践学校精神,并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对人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三是在各项工作中集中体现学校精神,帮助人们认识理解体验以至认同。

(六)发挥校园典范的榜样作用

校园典范生活在校园人身边,朝夕相处,他们的形象最为直观,事迹生动感人,学习起来最为方便,利用身边人教育身边人,同龄人教育同龄人最有效力。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篇七

一、新时期高职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不足

当前在高职教育校园文化建设上还存在一些认识误区。

(一)校园文化建设目标不清,不能达到高职教育的要求。大多数高职院校往往是从中专院校和中职院校升格而成,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存在两大误区,一是沿袭老路,没有达到高职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的高度和内涵;二是走上翻版的普通本科院校之路,过多地模仿,缺乏职业教育的特点,在建设过程中往往脱离实际。

(二)校园文化建设缺乏正确认知,不能达到以人为本的要求。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师生。不少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对建设主体认识不清,认为校园文化的建设是某个具体部门的工作,或者仅仅认为就是学生的课外文化活动,认为活动数量多了就是校园文化繁荣。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过多反映的是学校一些具体部门的要求,或者学院工作的配合,不能真正体现学校师生的需求,更不能很好地实现师生的意愿。校园文化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要求。

(三)校园文化建设缺乏必要的保障,不能达到学校发展战略的要求。一些高职院校在制定学校发展战略的过程中,片面强调学校基础建设、招生就业和科技创新,对于校园文化这种软实力缺乏必要的保障,往往在组织支持、人员配置、政策保障和经费投入上相对缺乏,使校园文化成为空谈。

(四)校园文化建设不重视新媒体建设,不能达到校园文化信息化的要求。工业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与人的交流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网络、手机报、QQ、飞信、微信和手机网络客户端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在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中,不使用新兴媒体这一工作载体是不符合时代要求的。

二、新时期高职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要解决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不足,就必须清晰地认识新时期高职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把不足内化为动力,并在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中加以改进。加强高职教育校园文化的建设,通过校园文化活动,使师生具备职业道德、人文素养以及艺术审美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素养。推动校园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使之成为师生共同拥有的价值取向和人格品质,这些对于高职教育的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校园文化的引导作用。校园文化的引导作用是通过潜移默化去实现的,符合教育的一般规律。相同和相近专业背景的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养成了与他们专业背景相匹配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新时期高职教育正是要努力改变这种与素质教育要求不协调的育人方式和育人环境,使大学生获得与个人身心发展的综合素质。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使大学生逐渐完成了个人社会化的转变,并从校园文化活动活动中完善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明确了自己的人生发展目标,个性和特长得到了升华和完善,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当学生离开校园,走向社会的时候,校园精神的作用以及校园文化行为的后续力量使得走出校园的大学生能够作用于社会主流文化,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有生力量。

(二)校园文化的约束作用。校园文化的约束作用主要反映在它的文化制度建设上。主要反映在,第一,校园文化建设中所形成优良学风、教风以及建设制度对学生产生了必要的约束机制。良好的校风学风、严格的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能够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文化素质教育,这种约束作用能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对社会、学校、他人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正确选择自己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提高道德生活的自觉性和勇于担当的意识。第二,校园文化还是矛盾的调节器和中和器,它通过舆论评价、习俗、道德观念等形式,调节师生的行为认知和个人评价。第三,校园文化有很强的评价重要,它弃恶扬善,对周围的事件有明显“善”与“恶”判别,从而使大学生个人认知和评价得到加强。

(三)校园文化的凝聚作用。优良的校园文化活动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可以使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校园主流价值观凝聚在一起,成为学生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强大的精神动力。尽管在校园中师生个体的价值观出现了多元化现象,但校园主流价值观仍然影响着个体价值观,并使之趋于一致,这其中校园文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校园文化活动的育人功能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育有着独特的作用。它主要是通过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行为习惯、心理发展等来实现,具有较为鲜明的教育性、发展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是素质教育内在的补充和发展,在更高面使学生成为文化人、智慧人、社会人。校园文化活动建设方式上有了很大的转变,但唯一不变的就是它的育人作用。从无意识地形成校园文化,到有意识地营造校园文化,校园文化的不断积淀使师生的个人发展和道德评价得到加强。同时,人文艺术类学科的体验性、教化性和评价性的统一,使大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心灵得到升华。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它教育所不能替代和取代的。校园文化在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上具有重要意义,也正是由于校园文化强大的育人作用,才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得到不断的充实和完善。

三、结语

总之,新时期高职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上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关乎社会和谐和民族复兴。进一步加强高职教育校园文化活动是学校发展的需要,是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篇八

摘要:本文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出发,阐述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和问题,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对策。对新时期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一、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的不断重视,各高校已经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到学校的发展规划之中。一、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得到改善。二、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逐步加强。三、高校校园文化活动蓬勃发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对高校的建设和人才的培养有重要的作用,也对国家的未来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探究当前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至关重要。

1、高校物质文化建设过于强调形式,不能彰显精神文化内涵。有的高校把高校物质文化的建设和意义看成是建几栋漂亮的高楼,增添若干先进的硬件设施,津津乐道其数量、质量和外形。这种脱离了高校精神文化内涵,单纯的高校校园物质建设就失去了其文化建设的意义。

2、高校精神文化建设与时代特征不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网络技术的普及,今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的理想观念多了些功利色彩。同样令人担忧的是,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并没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自身学历的提高而得到改善。一些学业优秀的学生缺乏爱心、责任心,更不用说社会责任感了。

3、校园文化活动重形式轻内涵。当前,一些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大多用于企业,厂家的校园宣传,分散了大学生的思维。现在一些高校文化活动主要以娱乐为主,层次较低,不能起到对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

三、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是物质文化建设与精神文化建设相脱离。目前部分高校在校园建设中,只是单纯的进行大学物质、环境建设,离开了精神文化方面的建设,使得物质文化建设与精神文化建设相脱离,也使得校园自身的文化功能无法彰显。二是精神文化建设缺乏深层次研究。一些高校的校园文化精神的研究仅仅集中传统文化、校园自身文化等的研究上,路径较窄与实践结合不够,方法上不够创新,既没有与时代精神的发展相结合,又缺乏系统性、创新型。三是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力度不够。高校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育良好的校园文化精神,校园文化活动仅仅停留在物质上是远远不够的,要发挥活动的引导性。通过对高校校园文化在物质、精神、文化活动方面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不难看出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由此,下面我们主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来提出建设高校校园文化的对策。

四、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策

一是创建宜人的校园环境,营造舒适的学习氛围。第一,科学合理规划,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即做好绿化美化工作,使校园的山水园林等达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用优美的校园景观激发大学生的爱校热情,陶冶大学生关爱自然、关爱社会、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操。第二,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校园环境建设的要求,营造大学生成长的良好氛围。校园内各项建设始终都不能影响师生员工的学习、工作、生活。高校还要立足于本校的实际,注重自我特色的体现,将学校的办学特色,社会发展的时代特色和国家特有的民族特色融入到各个物质设施和场景中。第三,加强校园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在教学改革过程中,高校要加大教学硬件设施的投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可以运用投影仪、幻灯片、多媒体等,这能很好地将教学内容与现代教育技术结合起来,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此外,在课堂之外,学生还可以利用电脑、网络等现代学习手段,快速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进行适合自己知识结构的创新实践活动。第四,加强校园网络资源的建设与管理,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二是培育特色的校园精神,提升校园文化品质。首先,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要使我们的大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通过高校精神文化建设进一步培养具有良好道德修养和高尚的思想品质、掌握国家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专业本领和丰富知识的优秀人才,使大学生能够与祖国共同成长、与时代共同进步、与人民共同奋斗,这对于确保实施科教兴国及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所以,高校必须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引导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增强他们在政治上的判断力。

其次,总结、整理和提炼高校自身的历史与文化传统,充实高校精神文化建设。无论高校建校时间长短,每一所高校都有自己的发展历程和优秀传统文化,而高校精神文化的建设,就是要挖掘本校的自身特色,紧随时代先进文化发展的潮流,着眼于社会大局,传承和发挥学校传统与优势,发挥自身的潜力与特长,突出学校办学理念及在精神文化的熏陶下师生立身行事上的个性体现。最后,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构建高校精神文化建设的平台。第一,凝练精神,激励创新,发挥大学精神的指引作用。高校作为文化的生产者和传承者,通过更新教育观念、价值观念、改变思维方式,实现文化的再生产。第二,转变理念,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主观能动性和个性发展。在教学中,高校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发挥他们的创新潜能。第三,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创新服务管理理念。高校各级管理人员要善于听取学生的意见,不断提高服务管理水平,为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提供便利条件。他们还应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情况,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学生进行深入细微的思想教育工作,认真组织有利于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各项活动。三是开展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提供广阔精神的成长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为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搭建广阔的平台,而且有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因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第一,根据育人目标开展活动。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对高校人才素质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应首先着眼于积极举办学术科技活动,不断培养学生的科学技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如举办“电脑编程比赛”“物理建模大赛”“博客论坛”等,用这些符合科技发展潮流的活动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为大学校园创造浓厚的学术氛围。第二,强化校园文化活动的育人影响。首先,通过校园文化活动调动大学生的求知欲。其次,通过校园活动强化大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高校应重视校园活动的实践功能,促使学生将课堂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活动中来,从而巩固课堂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强化育人成果。最后,通过校园活动帮助学生调节心情,提高自身素质。。

参考文献:

[1]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

[2]罗国杰。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3]张耀灿。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史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校园文化论文参考 篇九

【摘 要】一流学校靠文化,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能够提升学校凝聚力,对师生产生激励与促进作用,提升学校影响力与知名度。高职院校要发挥其文化育人的功效,就要在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与活动文化模式上不断创新,增强文化底蕴,提高校园文化层次,以实现培养优秀人才及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的目标。

【关键词】高职院校 校园文化 创新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功能

广义上的校园文化是指“学校以广大师生为主体,依据学校办学定位及社会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的一切学校物质形态、组织制度和实践活动的总和。”狭义的校园文化则指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院校领导、教职工共同参与,对全体师生具有广泛感召力、凝聚力与激励作用的一种群体文化。本文中所指校园文化,是指广大高职院校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与自身定位,在长期的教育、教学、管理及社会服务中所积累、秉承、创造并共享的,被广大师生普遍认同的,反映师生共同价值观念和人生追求的一切物质财富、精神成果及其行为方式的总和。

校园文化对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一,凝聚和导向功能。形成强有力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师生员工产生归属感、认同感和荣誉感,提升学校凝聚力。其二,促进和激励功能。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对全体师生产生无形的促进与激励作用,形成一种奋发向上、健康活泼的精神动力。其三,调适和稳定功能。校园文化能够通过凝聚、熏陶等内在影响力创造和谐的精神氛围,给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优质良好的校园环境,将学生的兴趣爱好、活动追求集中于学校内部,有效减少学校安全隐患的出现。其四,辐射和展示功能。高职院校开展科技文化下乡、社区街道志愿者活动等,把校园文化辐射到社会的各方面,为学校提供了展示办学水平的契机,也提高了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其五,继承和发扬功能。高职院校在对校园文化进行建设时应坚持“扬弃”的态度,一方面应该传承优秀的校园文化传统,另一方面也应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变化,使优良的学校传统和办学理念得到继承和发展。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发展问题分析

(一)文化底蕴较弱

一些高职院校是近些年为顺应我国教育发展规律,在原中等专业教育或职业技工教育的基础上升格而成的,已积淀了原教育模式的办学精神,缺乏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经验与深厚的校园文化积淀。还有一些高职院校经历了不同体制、教育类型的重组,办学理念、体制等存在交锋和冲突。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并未形成特色鲜明、学科背景浓郁且被普遍认同的核心文化精神,更缺乏形成的有利土壤。如果忽略了文化的创新与提炼,而只是进行人员和资源的简单整合与重组,所谓的高职校园文化也只能是空中楼阁,根本无法发挥文化育人的功效。

(二)主体责任感不强

校园文化建设要求全校师生积极主动地发挥其主体性功能。现在高职院校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的不合理现象,认为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领导或学工线的事情,与专业教师或行政人员无关,呈现出一种“事不关己”的态度。另外,有部分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不强,每次参加活动都只是固定的某一部分学生,即使偶尔参加也是学校“硬性要求”,都导致了校园文化呈现出很大的无序性与感染性。

(三)重“硬件”轻“软件”

各高职院校为解决扩招带来的巨大的教育资源压力,在硬件建设上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较多,而相对而言软环境的建设力度明显不足,特别是在一些新成立的高职院校和中专改制的高职院校中尤其严重。一些高职院校认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职业文化建设的效果来得太慢,一时半会难见成效,浪费了学校的资源,不来点立竿见影的,比如修楼征地建房扩招等。

(四)活动文化层次偏低

如今,高职院校中各种活动形式多、涉及面广、时代感强,但过于重视庸俗文化,商业文化占据较大比重,过分追崇非主流文化而脱离了主流文化,偏离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轨道。校园文化活动功利性太强,偏离了教育本位趋向。一份问卷调查显示:26%的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评奖评优”、14%的学生是为了“获得各种荣誉”、60%的学生是为了“提高自身素质”,表明现在大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目标并不单纯,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

(五)模仿程度较高

每个学校由于其历史背景、学校结构、培养目标不同,其校园文化也应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当前一部分高职院校在推进制度文化、实体文化建设,尤其在促进学校精神的形成中,缺乏创新意理念,未将学校自身的。特点与未来发展趋势相结合,形成品牌效应,而是千篇一律的模仿本科学校,最终导致“东施效颦”的结果。高职院校应明确自身定位,充分挖掘与利用合作企业家、优秀校友等的辐射作用,结合学院的优良文化传统,追求学术氛围与实践氛围、职业素养与企业文化的有机交融,充分体现应用性、针对性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原则。

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创新策略探讨

(一)创新校园精神文化

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前身是中专、职高等,具有不同的创办背景、历史传统、学科设置等、办学阅历,各个学校在发展定位上也应表现出不同的特性。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应主要围绕“职”的特色创新,让学生在充分体现“职”氛围的文化活动中激发热情,得到教育。如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是一所以服务三农为特色的高职院校,学院根据专业发展特色,开展无公害蔬菜义卖活动、美食节活动、专业技能大赛、创业规划大赛等活动,特别党建及学生管理中的“一系一品”申报及评选活动,起到了良好反响,既为学生提高技能、完善品格提供了广阔平台,也提升了学生的专业兴趣与职业素养。

通过将办学理念融入社会实践环节中,潜移默化地将学校精神在学生体验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根植于其价值体系中。通过进企业实践,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更好地把握专业学习和技能提供了方向。学校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倡导进入社区及其他公共场所,为他人提供无偿帮助与服务,如清扫社区、助残活动等,既让大学生体会到了真实的社会生活,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服务与奉献。如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致力于将学校打造成“志愿者之校”,制定志愿服务管理条例,将志愿服务学时状况纳入到学生评奖评优指标之中。全校六个系部在马山敬老院、绍兴市纺博会、绍兴市客运中心、农民工子弟学校等场所建立了长效志愿服务挂牌基地,不仅为社会送去了温暖与服务,更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高职院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养,致力于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做到学正为师,身正为范。学校教师只有凭借娴熟的教学能力、广博的知识、专业的实践能力以及高度的责任心和良好的个人修养,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作用,潜移默化地感召、影响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动力,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

(二)创新物质文化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要培养真正可贵的品质,就必须要有健全的教育环境,只有有了正确的教育工作才不会产生堕落的品格。”高校在对校园物质文化进行建构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教育性与创新性的有机结合,要注重整体与部分的把握,既要重点设置,也要全面统筹,力争让物质文化中的各个细节都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作用。

高职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要避免急功近利的思想,既要注重速度,也要注重质量。学校建设规划中的各项基本设施都应承载着校园精神文化、职业文化和制度文化,让物质景观具有浓郁的人文色彩。高职院校在对校门、办公楼、宣传专栏、教学楼等基础设施建设进行设计与规划时,要坚持实用与特色相结合的原则,将文化精神注入到学校每一个角落,不仅让在校的师生感受校园物质文化,也通过人与物质的流动,将特色校园文化带出校门,带向社区、企业,与社会产生交融。

(三)创新制度文化

所谓创新型制度文化,是指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制度或规范。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制度创新主要包括管理制度的创新与服务制度的创新。

其一,创新管理制度。管理制度创新,即学校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制定科学、规范、操作性较强的独具特色的人事管理、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等规章制度。如重点突出实训专业人员、试验人员的能力职称,制定适应于高职教学的职业资格评聘制度。根据高职学生学习状况、心理发展等方面的特征制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校规校纪、竞赛管理办法等,以更好地约束高职学生的言行,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潜能;制定完善的人才管理制度,包括人才引进与培养、培训与进修等,激发教师爱岗敬业、潜心教学的精神;制定规范的校园文化制度,促进校园文化活动活泼有序地开展,增强高职特色校园文化氛围。

第二,创新服务制度。高职校园文化建设,重在以学生为本。高职院校创新服务制度,营造和谐的职业特色氛围,有利于增添学生专业学习的信心和技能钻研的动力,培养品质优秀、技能过硬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习能力、习惯等方面相对于本科生而言有一定的差距,高职院校应根据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积极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学习与钻研的精神与能力。在校园活动上,既要把握特色,又要顾及大多数同学;在教学与实践环节,要根据教学方法的不同而制定合理且操作性强的学习实训评价考核制度;在后勤服务及公寓管理方面,充分考虑“以学生为本”思想,形成和谐氛围。

(四)创新活动文化

校园活动文化的开展对于培养广大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弘扬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校园活动文化的开展不仅可以陶冶师生情操,还可以促进个体潜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发挥,增强团体凝聚力,促进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

其一,加强社团文化建设。社团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之一,学生在社团活动中不仅能增长文化艺术知识,更能增加他们之间的人际交往,加强相互配合、共同协作的优良品质,增强自身创造力。学校相关部门要在思想和组织等层面保障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既注重思想性和知识性,又注重艺术性,防止消极文化及不良价值观的侵袭。加强对学生社团创办理念、工作思路及方法等的科学指引,引导学生进行勇于实践、自主管理,进而营造具有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开展的课外科技活动要尽量做到活动与专业相结合,在活动中加强学生专业学习深度与兴趣,避免脱离所学专业、不切实际的课外活动。

其二,开展校企文化对接活动。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高职教育必然要面向社会,适应市场。高职院校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也要注重拓宽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路径;开展的活动要注重实效性及校企文化的对接和融合,彰显高职教育特色和企业文化,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在学生活动开展时也可邀请企业知名人士到校担任评委或做专题讲座等。如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致力于与绍兴市诸氏方圆集团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企业免费面向学院学生开设企业经理人培训等活动,不仅强化了学生的企业文化意识,也实现了高职院校办学理念与用人市场的对接。

【参考文献】

[1]邱伟光,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57.

[2]刘建立。高校创新型校园文化建构研究[D],2009.

[3]罗群英。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探索[J]。青年探索,2005(3)。

[4]张劲。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和实施路径[D],2010.

学校文化建设论文 篇十

摘要:我国自古以来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和谐是国家文化建设追求的目标。在新的社会形势下,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上升到了新的层次。相较于普通的高校,民族院校在宗教习惯、语言文化等方面有着一定的特殊性。民族院校融合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体现了兼容并包的民族政策,如何建设民族院校的和谐校园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新形势;民族院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当前,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方向,也是促进人民幸福的有效途径。民族院校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校园文化的建设关系到和谐校园的建设。在新形势下,文化多元并存,民族充分融合。民族院校的和谐校园建设是优化学习环境、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本文针对民族院校的特殊性,对如何构建和谐校园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一、新形势下的民族院校

民族院校的存在是我国多年来实行民族团结政策的产物,体现着各族人民之间的融合与共同繁荣。民族院校与一般的高校校园文化有所不同,在很多方面具有一定的独特性。这些差异性彰显了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但同时也给民族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民族院校必须首先清楚地认识到民族差异,然后才能采取恰当的措施尊重保护这些差异。具体来说,主要是以下几方面:

(一)物质文化

我国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的生活习惯、文化习俗有着很大的不同,不管是在生活饮食等方面,还是在学习教育方面都有很大的特殊性。由于宗教文化和思想理念的差异,少数民族的校园建筑、饮食偏好等都各具特色。而民族院校往往融合了不同民族的学生,在设计教学建筑、住宿房屋的时候,可以参考少数民族的风格特色进行加工,以使学生对校园环境产生归属感。而汉族学生则可以借此机会更好的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在生活习俗方面,学校也需要特殊照顾。尊重不同民族的宗教信仰,按照少数民族的文化要求准备饮食和住宿[1]。

(二)精神文化

不同的地理环境、民族风情往往能够发挥对民族群体的性格塑造作用,因此不同民族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民族院校作为一个开放包容的学习场所,校园文化的核心就是使各民族的思想在此得到沟通和交流,共同促进彼此的发展。为此,民族院校应当始终保持开放的心态,接纳不同思想的智慧。在所有的精神文化中,宗教信仰的差别尤为突出,而宗教信仰也是最容易引发民族矛盾的问题之一。因此民族院校必须谨慎对待宗教事宜,充分尊重学生和教职工的信仰,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文化环境。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族院校已经普遍被大众所接受。事实上,民族院校的建设与发展对于加强中华民族内部的团结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新的社会形势也对民族院校的发展产生了多重的影响。一方面,社会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越来越强,多不同民族文化的接受能力也越来更好。宽松适宜的社会环境为民族院校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随着时代的进步、沟通的便利,各民族之间的差异性正在不断缩小。另一方面,社会对文化多元性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加重视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因此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得到了放大,与汉族文化的差异性也得到了凸显[2]。

二、如何建设民族院校的和谐校园

(一)建立宽松的校园环境

民族院校想要建设和谐校园,就必须从校园文化的建设入手全面发展 chayi5.com 多元文化。而在具体的实践中,学校和教师承担着主要的任务。宽松的校园文化环境就意味着对多元文化的接纳和吸收,以及对各民族的充分尊重。营造校园文化环境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寻找文化共同点。尽管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和思想都有着一定的差异,但是民族院校作为一个大家庭,应该积极寻求各民族的文化契合点,以使各民族之间能够相互认同、互相沟通。其实在现代科技的帮助下,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已经变得非常容易。交通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以及手机、网络等技术的普及,都在不断缩小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差异。为了进一步缩小差异,民族院校还应该做出更多的努力。比如,学校可以开展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或者课后活动,鼓励各民族学生共同参与,让学生在共同的学习和生活中培养更多的共同点,从而形成一个新的集体,加强学生内部的凝聚力。为此,学校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统一管理制度,以形成良好的校园环境供各族学生之间找到共同点。

2)2)尊重文化差异性。在努力采取措施实现民族融合的同时,还需要充分尊重各族文化的差异性。对于诸如宗教信仰、民族服饰等具有鲜明象征性的文化符号,则不必要强求统一。而应该鼓励多元文化的共同发展,使各民族保留和发扬本族的文化特色。还可以通过文艺表演、知识讲座等形式来展示各族的民俗风情,使所有学生都能有机会接触和了解他族文化。

(二)加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高校学生才是活跃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因此,和谐校园的建设不仅仅需要学校和教师的努力,还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加强学生的文化自觉性和思想素养是实现和谐校园的必要条件。为此,学生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民族文化、民族政策等方面的知识和信息。只有在了解的基础上,学生才能真正喜欢或者尊重他族的文化。也只有具备专业的知识,才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民族之间的差异性和同一性。另外,学生还需要在思想上武装自己的头脑。也就是说,学生应该正确认识民族院校的特色,正确对待民族关系。对于自己本民族的文化,要尊重发扬,不能只顾学习接受其他文化而失去了对本民族文化的热情和信心,也不能只以本民族的文化为尊。对于其他民族的文化,则要尽量尊重和接纳,不能轻视、侮辱他人的民族文化或思想信仰。

上面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整理出来的10篇《校园文化建设论文》,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300 2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