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分析论文范例【优秀4篇】

发布时间:

需求分析论文 篇一

1.缺乏正确的市场需求导向

商务英语以英语为媒介,为商务活动服务,实用性是其核心。但是目前大部分高校在课程设置前,没有对市场需求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因而设置的课程与学生未来的实际工作需要存在差距。学生在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不能满足将来就业时的需求。

2.课程设置比例失调

有些高校的课程设置中“商务”和“英语”脱节,两者缺乏切合点。有些高校专业课程开设过晚导致学生对专业商务知识接触过晚。还有些高校未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而是盲目照搬其他院校的课程设置模式。

3.教学过程过于传统

传统的商务英语教学只注重对学生单项技能的培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能动性,创新性,实践性和自我学习能力。许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重视英语语言能力培养,而轻视了商务专业知识,导致课程设置中教学中教师沿袭了传统教学模式,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以需求为导向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

1.需求分析理论

商务英语属于专门用途英语(ESP)范畴,需求分析是确保ESP教学效果的先决条件,是外语课程设计和实施教学的基础步骤。其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应使用专门用途英语理论,即使用需求分析理论来指导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需求分析理论认为,要提高ESP教学效率,首先要做需求分析。ESP是以调查学习者具体的学习目标和目标工作场景对语言技能的实际需求为前提的,由于在商务英语领域所需要的语言技能比其它ESP分支所需要的语言技能更难以预测,因此需求分析对于商务英语课程的设置显得尤为重要。

2.以需求为导向的商务英语教学改革

商务英语课程就是把商务知识与英语语言结合到商务活动中,培养学生商务技能和英语技能的一门课程。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满足社会岗位的需求是真正判断人才培养是否成功的根本。需求分析是保证教学效果与人才培养的先决条件,对商务英语课程的大纲设计和课程安排具有重要意义。社会的需求与变化对高校商务英语的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其培养目标是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商务英语复合型人才,因此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把市场需求,尤其是企业需求作为教学方向。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的制定应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进行。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应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成为运用英语在经贸、教育、外事等部门工作的高质量、有特色的应用型英语专门人才。另外,根据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需求特点,应该从实用性出发,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善于合作、讲究效率的素质,帮助学生逐渐具备扎实英语语言基本功、商科专业知识、商务操作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应该提倡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在选取教材方面,应考虑到难度和实用性两个层面的需求内容。要使商务英语课程真正能提高学生商务英语能力,合理而科学的课程设置应建立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之上。我们必须从社会实际出发,不断关注社会需求的变化,将商务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融入到英语教学中去。

三、结语

需求分析 篇二

关键词:培训需求;培训效果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297(2008)07-039-02

培训作为企业人力资本的一项投资,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成功的培训已成为企业成功的一条捷径,摩托罗拉公司前培训主任比尔・维根毫恩说他们的培训收益大约是培训投资的30倍。优秀公司的培训都做得相当出色,有些企业也很重视培训,培训投入越来越大,然而培训效果却不尽人意。这些企业在选择培训时,对自身的培训需求不明确,课程选择很盲目,常常流行什么学什么,竞争对手学什么我们学什么,领导说培训什么就培训什么,或者过去培训什么现在也培训什么,甚至于员工说喜欢什么就培训什么,这种拍脑袋的方式来决定企业培训内容,并未抓住企业真正的培训需求,造成上述现象的关键原因是企业缺乏科学的培训需求分析。

一、培训需求分析的重要性

培训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有效的培训需求分析,因为培训需求分析是整个培训管理工作的起点,它既是确定培训目标、制订培训计划的前提,也是培训评估的基础,它决定了培训能否正确地瞄准目标,影响能否设计与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如果不进行有效的培训需求分析,企业的培训目标不准确,缺乏针对性和计划性的培训就会导致人力资本投资的失败,导致资源的大量浪费。

培训需求分析,是指在规划与设计培训之前,采用各种方法与技术,对组织及成员的目标、知识、技能等方面进行系统地鉴别与分析,以确定是否需要培训及培训内容和一种活动或过程,培训需求分析的实质就是通过分析组织及其成员的现有状况与应有状况之间的差距,来确定是否需要培训以及培训的内容。一般的培训需求分析技术从战略分析、组织工作分析和人员分析三个层面进行,培训需求分析的方法有面谈法、重点团队分析法,工作任务分析法、观察法,调查问卷法、关键事件法、头脑风暴法等。在工作实际中,一般不会单独采用一两种方法进行培训需求分析,而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员工,在不同的培训需求分析进程中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和工具,有机地结合起来,去查找差距。

那么怎样进行科学有效的培训需求分析呢?一般来说培训需求分析可以简单的分为三个阶段,在每个阶段采用不

同的分析方法和工具,实际证明,按照这种程序可以有效地保证培训需求分析的科学性。

二、查找差距阶段

培训需求分析应从哪个地方开始,有关培训的理论认为应当从绩效差距入手:培训之所以必要,一般的理论认为是因为企业工作岗位要求的绩效标准与员工实际工作绩效之间存在着差距;最新的理论则认为还应该包括企业战略或企业文化需要的员工能力和要求与员工实际能力之间存在差距,这种差距导致效率不高,不利于企业快速发展,阻碍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确定差距领域的关键途径是要获取什么人在什么方面存在差距的具体信息,人力资源部应设计一个培训需求调查表,此表分三大部分,第一部份是调查提问栏,由部门经理和员工沟通后两者都可以填写;第二部分是员工培训申请栏,由员工本人填写,第三部分是部门经理对申请人的相关信息补充和确认(详见后表一)。

查找差距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方面,发挥部门经理的作用,从部门经理获取信息是一条重要的途径(如果企业的规模比较大,管理层次比较多,还可以发挥直线管理者的作用;部门经理本人的培训调查当然可以从他的主管领导了解情况)。由于部门经理熟悉工作岗位任职资格要求,以及企业的发展目标要求,对下属的情况也熟悉,最了解下属工作绩效的问题在哪里,所以只要提供一定的工具,就能帮助他们或通过他们获取存在差距的信息,由此辨别在哪些领域存在绩效问题。具体做法是,在一个培训需求调查表上填上有关需要了解的信息,再从有关信息确定绩效差距领域。其中调查表的提问栏是一个获取信息的工具,可以帮助部门经理和人力资源管理者通过提问发现有绩效问题的人是谁,问题存在于什么地方,问题的性质和严重性等具体情况。

另一方面,从员工那里直接获取信息也是一个重要途径。由于员工对自己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障碍有着切身的感受,员工有自己的个人职业发展规划,通过他们了解情况也能获取一定的重要信息。当然,员工不一定完全清楚自己不懂什么或在工作上缺少什么,以及需要什么样的培训,也有可能提出与组织目标实现不相符、不正当的、不合理的培训需求,这些需求需要由部门经理给以确认、补充与修正,才能保证信息的准确与完整。具体方法是通过部门经理给员工发放培训需求调查表,由员工在调查表的申请栏填写有关信息后,交给部门经理加以补充、修正,最后返回给人力资源管理部门。

在这一阶段里,人力资源部就培训需求做好两个方面的沟通工作,既包括人力资源部与各部门经理之间的沟通,也包括部门经理与员工之间的沟通。沟通做得越充分,应更能挖掘更多的信息。在人力资源部收集到培训需求表后对员工个体的培训需求进行甄别,并不是所有的培训需求都合理,个体的培训要求与组织的培训目标可能不一致,甚至存在冲突,人力资源部应进行初步整合,去掉那些明显不合理、不正当的个体培训需求,为集中精力做好下阶段的分析作好准备。

在这一阶段注意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和严谨的态度,善于发现其中有价值的信息。不要急于马上就考虑解决的方案,也不要先入为主地认定问题所在,需要做的不过是收集存在差距问题的有关信息,此时还远未到下结论的时候。因此在下一阶段开始之前,千万不要害怕花时间去收集信息、理解信息,有时还可以根据收集的信息,通过现场观察或对有关人员访谈进一步发掘信息。在这一阶段,我们一般计划时间为4至5天来查找差距。

三、分析差距原因、确立合理需求阶段

发现了差距的存在,并不等于完成了培训需求分析,还必须寻找差距的原因,因为不是所有的差距都可以通过培

训的方式去消除。有的差距属于环境、政策或激励制度的原因,有的则属于员工个人难以克服的个性特征原因,只有在员工不是因为难以克服的个性特征原因而存在知识、技能和态度等方面能力不足的情况时,培训才是必要的。因此在获取必要的差距信息后,需要深入思考、反复斟酌,对产生差距的真实原因做出判断,才能决定是否采用培训方案。查找差距原因的方法可以采用问题原因归类法。

问题原因归类法是将差距信息与一定的问题原因分析表相比较,根据具体差距信息显示的特征,通过比较与思考,最后将其归类于其中一种重要原因。问题原因一般分为环境原因和个人原因两大类,环境原因包括国家经济环境变化、工作设计有缺陷、奖酬制度缺少激励性、沟通不足、上级指导不够等,加工制造企业还包括生产技术设备落后;个人原因也分为能力原因和难以改变的个人特征原因。只要发现差距信息符合其中一个项目,就找到了差距原因。如果原因是工作环境方面的或者个性特征方面的,那么即使进行了培训,问题也依然会存在,培训就会出现工作无效率的情况,带来资源浪费,这种培训是应当要尽力避免的。所以,在分析过程中主要是全力发现是否存在因员工能力不够而导致的差距。问题原因分析表不存在一个固定模式,它是可以变通的,既可以模仿,也可以根据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加以省略或补充。在使用时,可以先遮挡解决方案提示的内容,以便在寻找原因时尽可能自己思考,不要马上就看提示得出结论。具体见表二。

四、确定解决方案阶段

找出了差距原因,就能判断应该采用培训方法还是非培训方法去消除差距,自然就容易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差距原因分析表右边提供的可选择的解决方案实际上已指出了一个基本思路,不过在操作时还需要进一步思考和细化,以便针对性更强一些。例如,“个性特征不适应工作”所涵括的范围很大,既可指员工个性与工作职位不匹配(如性格内向不适合销售工作),也可以指员工个人懒散或进取精神不足,前者企业需要考虑采用调换工作岗位,后者则要考虑采用解聘去解决问题,在这里培训都不是恰当的补救措施。

即使确定了差距是由于员工能力不足的原因引起,也需要考虑员工是否具备学习的条件。一个员工的学习动机不强烈,认为培训课程对自己的职业并不重要,他就不会积极努力地去学习。同时,受训员工家庭有小孩或病人需要照顾、个人的文化水平比较低等困难时,培训的效果也会打折扣。如果员工的学习动机不强烈,或存在阻碍学习的困难,让这样的员工参加培训,培训效果自然会受到削弱。所以,培训不是解决所有差距的万金油,需要认真考虑可能导致无效或减低效率的各种因素。如果员工缺乏完成工作的知识和技能而他的受训条件又具备的话,这时培训才是需要的,培训效果也会得到保障。

如果员工具备完成工作的知识与技能,只是由于工作条件、沟通、激励等问题妨碍企业绩效的提高,那么培训就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案,那是需要用加强管理的方法去解决,当然如果是要改进管理加强沟通时,这就产生了新的培训需求,需要进一步分析。

为了更好地制订培训规划和培训计划,在这阶段的最后,还需要对培训需求项目进行大致的排序,一般根据需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两个角度去判断,对重要性和紧迫性都比较高的,在培训资源分配上重点关注,优先考虑,排在首位,对重要性和紧迫性不是很高的,排在后位。同时还可以对培训需求项目进行分类,如通用类培训,技能类培训等,提高公司培训资源的利用率。

通过有效的培训需求分析,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培训设计和培训规划提供了依据,还可以发现公司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差距,有利于提高公司的管理水平。当然培训需求分析是一项技术性和技巧性很强的工作,需要不断的总结经验。在培训效果评估时,我们还根据收集信息的渠道、培训需求调查分析表中形成的报告或相关文件进一步检验了培训需求分析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积累经验,掌握技巧,有利的保证了培训效果的实现。

参考文献

[1]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M].北京: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2]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3]郭京生、潘立。人员培训实务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4]向春。培训,就这么做[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4.

需求分析论文 篇三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专业期刊越来越多,价格也不断升高,高校不可能通过购买全部期刊资料满足所有读者的文献需求。即使将高校所有相关学科的文献全部购买,也存在因学科发展不平衡而导致相当部分文献利用率不高、资源浪费的现象。因此,高校在购买期刊时能够做到有针对性,用有限的经费最大限度地满足大多数老师和学生对期刊的需求,是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重要任务。完成这一任务的关键点在于准确地掌握师生的需求。高校图书馆主要是通过深入院系访谈师生收集信息,或是通过问卷调查法,或是通过调查学校学科设置等方法来确定读者的期刊需求。但这些调查方法不能很好地发挥资源建设人员的主动积极性,调查结果很容易受到调查对象主观性和随意性的影响,很难做到全面精准地掌握读者期刊需求情况,导致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存在较大的偏差。如何为高校对期刊种类需求分析以及期刊订阅提供量化依据,是目前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所高校所有学科团队时所引用的文献,可以反映该高校对文献资源的需求情况。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采用引文计量分析方法定量评估读者对期刊的需求。隋桂玲等通过引入期刊使用率和保障质量的概念,将吉林大学哲学专业教师所选期刊和论文中引用期刊排序,定量描述期刊在该专业中的被需求程度和学术价值,以指导图书馆的期刊资源建设。李海霞等以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学院教师发表的论文引文为统计源,采用引文分析法,从引文数量、引文类型、引文语种、引文年代以及高引期刊等进行统计分析,揭示期刊馆藏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配置期刊资源、优化馆藏期刊结构、改进传统服务方式等措施有助于提高馆藏期刊资源保障率,满足教师对期刊资源的需求。王兆勇等对南京陆军指挥学院2004—2011年内容为公开的43篇博士学位论文的引文数量、引文年代、引文语种、引文类型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对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提出参考建议。焦坤等以相关学科科研人员发表的SCI收录论文为研究对象,利用引文分析法从资源性质、期刊数量、被引频次三方面分析外文资源对SCI收录期刊论文的引文资源保障情况。李东升以福建工程学院发表的外文论文为研究对象,采用引文分析法对引文及其载文期刊分布、学科分布等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对馆藏外文期刊资源保障能力进行评估,有效地反映了高校的外文期刊需求情况。Alves等对巴西圣卡塔琳娜联邦大学2012年提交的博士论文中文献的出版年份和引用模式进行研究,研究方法被应用到改善图书馆的工作流程,不断优化该图书馆的馆藏发展政策。Riahinia分析了2003—2008年伊朗5所大学的图书馆和信息科学学位论文的引文行为,以指导高校图书馆对图书和电子资源购买的决策。上述研究表明虽然通过引文计量分析可以为图书馆的期刊需求进行定量化研究,但很难做到实时、动态化分析与研究,很难实现特定期刊实现高校学科建设的精确评价。近年来,美国德雷赛尔大学计算机与情报学陈超美教授开发的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专门针对文献的共引进行分析,挖掘文本空间的知识聚类和分布,并可以显现文献的动态应用情况,为期刊资源在学科建设中的实际贡献提供更为精确的定量化分析。本文利用信息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V对某高校2006—2016年所发表的外文核心期刊论文的引文进行可视化分析,获得该高校学者所引用期刊的来源分布及年度变化趋势等科学数据,为高校图书馆调查了解读者期刊需求工作提供一种新的方法,为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改革提供新思路。

2数据来源和处理

在WebofScience核心合集的SCI-E数据库中,以某高校的英文名为检索词,使用“地址”与“机构扩展名”两个限制字段,检索2006—2016年内出版的学术论文。选取检索结果中文献类型为Article和Review的记录导出,形成该高校SCI收录学术论文数据集。利用CiteSpaceV软件对所检索到的学术论文数据集进行可视化处理。相关功能参数设置如下:时间区间为2006年—2016年,时间切片为1年;阈值选择TOPN,N=100,即每个时间切片内提取前100条数据;节点选择引用期刊(CiteJournal)。

3基于被引频次的期刊需求分析

作者引用文献受多种因素影响,但最主要的因素为该文献对作者的研究起到支撑作用。期刊的被引频次可用来反映作者对期刊的需求程度。某高校发文作者对期刊引用次数越大,说明其对该期刊需求程度越高。使用CiteSpaceV对数据进行期刊引用分析,结果以知识图谱的方式呈现,如图1所示。图1中节点的大小表示期刊被引频次,节点越大被引频次越高,节点越小被引频次越低;标识的节点为被引频次前5%的期刊节点。表1列出被引频次前5%的23种期刊信息。图1中其他期刊被引频次信息可以通过“Export”菜单中的“NetSummaryTable”命令导出查看。经统计,被该校SCI收录论文所引用2次以上(含2次)的期刊有457种,总被引频次为12785次。每种刊的平均被引频次约28次,被引频次在28次以上(含28次)的期刊共有121种。被引频次在400次以上的期刊仅1种,被引频次在300—399次之间的有3种期刊,被引频次在200—299次之间的有4种期刊,被引频次在100—199次之间的有23种期刊,被引频次在50—99次之间的有53种期刊,被引频次为3次的有60种期刊,被引频次为2次的有104种期刊。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的经费是有限的。在订购期刊时,期刊的性价比分析至关重要。图2显示了某高校被引频次与被引期刊数量的变化曲线图,被引频次越多的期刊,其数量越少,大多数期刊的被引频次比较少。在图书馆期刊资源建设时,购买被引频次高的期刊,性价比相对较高。原因有二,一是期刊利用率高,二是期刊数量少,购买所需的经费也较少。相反地,由于被引期刊大多数都集中在低被引的部分,期刊被引次数较低,利用率不高,而期刊数量相对较多,购买时需要花更多的经费,性价比偏低。性价比高的期刊应该优先订购。高校在遴选订购期刊时,阈值选择非常关键。一般地,被引频次-被引期刊数量曲线存在着拐点,这个拐点可以作为该高校的订购期刊时阈值选择的依据。图2所显示的某高校被引频次-被引期刊曲线的拐点在10—20之间,该高校可以依据自身的经费情况选择阈值。被引频次大于阈值的期刊在该高校的性价比较高,应该积极建设,而被引频次低于该阈值的期刊在该高校的性价比较低,在经费不充裕的情况下可以暂时不订购。

4基于被引频次年度变化的期刊需求分析

4.1通过突发性检测掌握期刊的需求变化

高校对期刊的被引频次是动态变化的,这种动态变化情况也可以指导高校更加精准地遴选订购期刊。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中,可以对某高校对期刊引用的突发性进行检测。对期刊引用的突发性是指某高校对该期刊的被引频次在某一年度突然发生较为剧烈的变化。利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的突发性检测(Burstdetection)功能,可以获得近11年来被引频次急骤变化的期刊情况。表2列出了某高校被列期刊的突发性。在表中最后一列中,粗线代表具有突发性的年份。细线表示没有发生突发性的年份。某高校对期刊的突发强度越大,说明该高校对该期刊的被引频次变化较大。通过突发性强度可以估计到某高校对该期刊的需求程度。

4.2通过被引频次年度变化精准把握期刊需求

通过突发性检测可以获取期刊引用的突发性所发生的年份,但在该年度的需求是否增长还需要结合高校对某期刊的引用年度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如图3所示,在CiteSpace可视化知识图谱中可以快速地查询到指定期刊的引用年度变化情况,其中粗线部分为具有突发性的年度变化。从该图可以更为方便地观测到高校对期刊引用的年度变化趋势。有些期刊在11年内的被引频次较高,但这些被引大多数集中在前些年,而近年来被引次数较少,说明近年来该高校对这些期刊的需求在不断降低。同时,有些期刊的总体被引次数较低,但在最近年的被引次数急骤升高,说明该高校对这些期刊的需求在不断增强,在期刊资源建设时应该将这些期刊纳入订购的范围。图4显示了某高校对3本期刊的引用年度变化情况,可以看到,该高校对期刊JPHYSCHEMC的引用有逐渐增长的趋势,具有这种增长趋势的期刊应该优先纳入订购目录。对于期刊JLESS-COMMONMET,该高校对其的引用全部发生在前几年,而2012年以后的年份引用次数全部为0,像这种期刊虽然总体被引频次较高,但该高校对其需求程度是偏低的。而对于期刊NATPHOTONICS,引用全部发生在2015年和2016年,而且呈上升趋势,虽然该期刊的总被引频次不高,但该高校对其的需求急骤增长,也应该优先列入期刊订购目录。

5基于中介中心性的交叉学科期刊资源需求分析

期刊的性价比不但可以从引用频次上来考查,还可以从受众面上来体现。从基于期刊共被引分析的CiteSpace知识图谱网络中,可以读出一种期刊与其他期刊的共现情况。笔者认为共现的期刊越多,受众面就广;共现的期刊越少,受众面就小。在CiteSpace中,使用中介中心性(BetweennessCentrality)这个指标来发现和衡量节点在网络中的重要性,具有高中介中心性的节点通常是网络中的关键点或转折点。图5中带有清晰外圈轮廓的节点,是具有高的中介中心性的节点,即它们在连接其他节点或者几个不同的聚类上发挥着重要作用。高中介中心性节点代表的期刊,即是某高校引用的期刊网络中的重要期刊。即使引用频次不高,但有可能是关联着多个学科领域、受众面广的基础期刊或包含交叉学科的期刊。如SUPERLATTICEMICROST和JPHYSESCIINSTRUM两本期刊被某高校的引用频次均为5次,如果仅根据被引频次确定订购期刊目录,此二本期刊很难列入订购期刊目录。但由于其学科的覆盖面较广,需求面较宽,也应该订购。所以根据期刊的中介中心性可以遴选出那些被引频次较小但学科需求面较宽的期刊。

需求分析 篇四

关键词:软件需求分析;二义性;建模工具;快速需求分析方法;需求获取

0 引言

需求分析是软件工程的首要阶段,软件工程失败与需求分析在完整性、准确性、可验证性及一致性等方面的缺陷有较高相关性。需求分析不足可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用户对自身需求比较模糊;②非核心需求过度膨胀;③需求完整度较难把握,用户需求经常变动;④需求分析不够详细,需求文档描述的多义性,使后续工程理解偏离;⑤忽视用户的行业特点与文化程度,没有挖掘用户的核心需求;⑥需求分析的时间不足,等等。

常见的需求分析方法有3种:问题分析法、界面原型法以及可运行原型系统法。按方法的特点来分,有形式化的、非形式化的和基于知识表示的需求分析和规格说明技术。形式化方法可以严格地描述所开发的软件功能,既减少二义性,又可以自动对需求分析进行推理验证,实现软件分析的自动化。但形式化方法往往难以掌握,且不易理解以及难以和用户沟通,目前应用还有局限性。非形式化方法采用了易于掌握的分割、抽象、投影等适合处理复杂问题的策略,尽管还存在某些不足或缺陷, 但在当前软件开发中仍然是广为使用的需求描述机制。基于知识表示的分析和规格说明方法是专家系统在软件需求工程中的一项应用,但是前期要由专家组进行知识的整理和合理表达,对一般软件工程准备期较长。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缺点,很多情况下,软件开发项目组会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主要使用一种或同时几种分析方法。如赵占梁等在中采用尝试通过自然语言逻辑形式和语言形式加以一定的限制来减少其歧义性,增强其准确表达能力;罗慧慧结合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需求分析辅助生成方法进行了研究,给出了一个能将受限汉语书写的需求分析报告自动转换成符合国家标准的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的系统;倪世道在中提出一个系统的基于知识支持和面向目标建模分析方法GONFR。

1 快速需求分析方法概述

针对上节提到的需求分析不足的几类表现,结合国内软件开发业的实际,本文从实践的角度提出了一种快速需求分析方法。这种方法旨在消除使用自然语言的需求分析说明书的二义性,又避免了一些工具软件偏向软件开发人员的缺点。其核心思想是使用包含专业术语的自然语言和原形界面设计相结合的模式,快速完成需求分析,缩短整个软件开发周期。该方法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需求预获取阶段、初次交流阶段、扩充交流阶段和需求验证阶段。需求预获取阶段先了解用户行业需求和单位特点,提出预想需求;然后与开发团队内部交流。初次交流阶段则是把预想需求与用户代表面对面交流,取得用户的修正意见;接着把用户意见反映到需求说明书和原型界面运行系统中,与开发团队内部交流,同时开展后续设计、开发。扩充交流阶段是把用户意见、团队的取舍加入需求分析中,再次与用户进行详细交流。需求验证阶段由用户、项目组、评审人员参加,确定用户最终需求,并对需求合理性进行验证。至此,在短时间内完成了2~3次需求分析的迭代,需求分析完成,部分模块已经进入设计或开发阶段。

2 具体实现

2.1 需求预获取阶段

(1)需求分析员以项目开发意向为基础,了解用户所属的行业、单位初步情况、用户单位的高层次及一些特定需求。根据用户所属行业查阅该行业的相关规范,了解该行业业务流程,查找该行业成功的软件开发案例及需求分析说明书。这样就从内外两个方面粗略地获取该单位的工作运行模式和企业部分特色。从系统完整性设计思路出发,将用户行业、单位的一般性需求作为骨架,根据用户特色需求合理地补充、预想用户可能的需求细节,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形成一个与用户行业标准或规范匹配的《用户需求分析说明书》,并根据该说明书制作一个可演示的原型界面系统。

(2)与项目团队进行交流。目的有两个,一是让项目团队的经理、系统分析师(架构师)、程序员等对用户项目有前期的了解,二是根据《用户需求分析说明书》和原型界面运行系统,探讨项目难点、人员、工期、可利用模块等问题,还要涉及可能遗漏的功能性和非功能性需求。完善后进入第二阶段。

2.2 初次交流阶段

(1)需求分析员与用户代表(最好包含决策者),就原型界面运行系统和《用户需求分析说明书》初稿进行面对面交流。首先概述系统的整体功能、结构层次、特色,接着主要通过原型界面运行系统的图形化展示,分层次地讲解系统各项功能和性能指标,可边讲边讨论,重点记录用户对软件系统的理解、修改意见及补充要求。同时收集用户方的相关文档。交流结束前,整理出用户的修改意见和补充要求文档,并取得用户的认可。

(2)了解了用户需求的细节情况后,经整理和提炼,把形成的修改意见分别加入到原型界面运行系统和《用户需求分析说明书》,再次与项目团队交流。实现3个目的,一是让项目团队成员对用户项目有进一步的理解;二是在人员和工期确定的情况下,去除无法完成的功能和部分非重点需求,并给出合适的理由,以利于取得用户方理解;三是促使项目团队根据修正的《用户需求分析说明书》和原型界面运行系统,进行后续设计,开展技术攻关和部分模块开发。把内部会议的结果完善,反映到《用户需求分析说明书》和原型界面运行系统,然后进入第三阶段。

2.3 扩充交流阶段

(1)需求分析员及相关人员再次与用户代表(包含上次参加者),就补充了用户意见和项目团队理解的原型界面运行系统和《用户需求分析说明书》进行交流。着重阐述开发后系统的整体功能、结构层次等方面的修改情况和各项功能、性能指标的变化,然后诚恳地向用户解释去除的部分模块和功能,取得用户方理解,进一步挖掘用户的细节需求,记录用户对软件系统的补充修改意见,整理成文档,取得用户认可。

(2)经过此次交流,用户需求细节基本掌握,用户修改意见分别加入到原型界面运行系统和《用户需求分析说明书》,然后与项目团队进行交流,确定项目的大部分细节需求,进行详细设计、编程。

2.4 需求验证阶段

(1)整理好《用户需求分析说明书》,编写《需求分析规格说明书》,完善原型界面运行系统。与用户进行第三次交流,包括需求的验证与确认,除用户方、项目开发方之外,还需邀请评审人员。原型界面运行系统形象反映了软件系统部署后的功能和性能指标,《用户需求分析说明书》和《需求分析规格说明书》作为原型界面运行系统的辅助发挥作用。需求验证的关键是需求分析有没有真正反映用户的需求、完不完整,而不是某些学者强调的需求分析与详细设计是否一致,后者是项目团队内部的事。图文并茂的模式能够较好地验证用户的需求,也有助于双方就需求达成一致,从而在完成需求验证的同时,确定用户最终需求。

(2)按照需求验证的规范,完善验证文档需求。验证文档经三方签字认可,需求分析阶段就基本结束了。《用户需求分析说明书》、《需求分析规格说明书》和原型界面运行系统作为需求分析的最终材料伴随软件的设计、开发、测试与集成。

另外,如果在第二阶段交流中用户提出的补充需求较少,那么第三阶段和第四阶段可以合并。上半段进一步挖掘用户的细节需求,快速完善进原型界面运行系统和相关文档,下半段邀请评审人员进行需求验证。

3 举例

某单位做商务公开网站,项目组首先收集与该单位相关的文件和网站信息,利用UIDesigner设计如图1的第一版功能界面(由于篇幅所限只展示首页面),该界面可进行模拟操作,同时配以《用户需求分析说明书》。然后与单位用户代表结合,用户代表由单位分管领导、纪委、组织科、职工代表组成。项目组充分采纳了各方建议,比如党务公开等栏目在首页面取消tab页、主要显示更新及重要内容、详细分类移至二级页面等。项目组迅速做出第二版(如图2),经第二次讨论,当场修改首、二、三级页面和具体功能、性能指标,取得用户单位认可。接着就进入了实际开发。

4 特点及合理性分析

软件工程逐渐从顺序的过程向开发过程的流水线(如敏捷开发方法)过渡,快速需求分析方法实现了需求分析、设计与编程的部分并行。本方法还有以下三个特点:①既有效去除自然语言的二义性,又有利于双方交流;②原型界面运行系统一直作为软件开发的参考,减少转换环节中理解的走形;③兼容性强,可以与多种设计或开发方法结合。下面就方法的合理性进行分析。

4.1 去除自然语言的二义性

一般用户对软件工程比较生疏,这也造成用户方很难拿出项目的完整需求。一些软件工程行业的需求分析及设计工具对需求分析的挖掘和合理细化相当有效,但它们对一些程序员新手来说都有难度,让用户在短时间内掌握基本不可行。即使经过培训,用户也无法像软件工程设计人员那样熟练使用工具、完整地表述自己的需求。问题产生了:用户不愿使用特定工具,倾向于使用自然语言,项目组为了去除自然语言的二义性而推荐使用特定工具。这将引起交流不畅,导致需求分析的反复、拖延。能不能找出一种方法既能让用户积极参与,又能去除自然语言的二义性呢?[3]和[5]讨论的方法都需要进一步的规范,取得行业的认可,并取得用户和项目组的认可,这对于一般的软件开发项目前期准备工作难度较大。本文提出的方法从可运行的图形和文字及流程说明文档两方面出发,两方面相互限制、相互验证。可运行的图形有利于用户的参与,文字及流程说明文档便于后续的设计与开发。由于图文并茂,二义性产生的概率大大降低。经少数几次迭代后,就能快速、较完整地引导挖掘出用户实际需求。避免了用户学习特定工具产生的延期和表达的不准确,同时也降低了项目团队成员对项目理解和把握的难度。

4.2 预测用户需求的可行性

用户所在行业有成熟的行业规范,用户单位也有规定的业务流程,这些都是需求要抓的共性。用户的合理需求不会偏离共性太多。项目合作意向中提供的高层次及一些特定需求给预测用户的需求提供了更细节的信息。在工作、生活实际中我们处处面临决策,都是依据少量信息作出预判。因此需求分析员能根据共性、个性加上自己的经验与预想,做出第一版需求分析。项目团队对项目需求的理解和对软件系统的形象化描述,有利于引导和激发用户的需求。从认知角度看,一个人愿意与知音进行交流,没人乐意对牛弹琴;对一个成型的东西,特别是图形图像,让合作者去指出哪些地方要不要、应该如何改,比让他自己设计难度要低得多;用户看到了接近最终交付物的界面系统,心中有底。

4.3 促进软件工程的并行

需求分析员每一次与用户、与项目团队的交流,都是围绕着原型界面运行系统《用户需求分析说明书》和《需求分析规格说明书》进行,也就是围绕逐步接近用户实际需求的材料来进行。由于原型界面运行系统是用户和项目团队越来越认可的对最终交付物的描述,而前述论证中提到的行业共性使得部分功能模块可以提早进行设计,并便一些技术难点能够尽早懂到确定和攻克。在需求分析进程中,逐步地深入设计和编程基本不会造成时间的浪费,因为用户需求是在需求分析员和项目团队引导下形成的,框架和基本需求在项目团队的掌控中。如果以前开发过类似的项目,则可复用部分设计及代码。

4.4 原型界面运行系统避免软件走形

由于始终有原型界面运行系统作为参照,又有需求分析相应文档的指引,从系统设计、编程、测试到集成、交付,最终交付物必须完整地实现原型界面运行系统,并且要从功能、性能上有提升,也就是最终交付物“≥” 原型界面运行系统。相当于需求分析一直伴随软件开发的全过程,这正是软件工程最核心的要求,也是许多软件开发项目中容易忽略的地方。

4.5 与多种设计或开发方法结合

本方法没有限定详细设计、编程等具体方法,因此在软件开发实践中,只要遵循本方法的基本原理,通过《用户需求分析说明书》、《需求分析规格说明书》和原型界面运行系统使用大多数设计与开发工具均可。

5 结论

本文提出的方法既消除了需求分析中使用自然语言造成的二义性,又避免了一些工具软件偏向软件开发人员的缺点,促进了软件开发过程的部分并发,有效缩短了需求分析和软件开发周期,在规范性自然语言未取得编程行业及专业领域普遍认可的情况下,成为一种较为实用的快速需求分析方法。本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敏捷开发的思想,又可以应用于传统开发模式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模式。但该方法把任务更多地压在了需求分析员身上,需要这个角色具有从用户角度思考问题的立场、积极获取并理解用户行业规范的能力、一定的预测能力、较高的沟通水平、奉献精神。该方法也有待于在实践中继续完善。

参考文献:

\[1\] 蒋海昌。降低软件需求分析风险之探索[J].计算机时代,2010(10).

[2] 王晓宁。关于如何做好软件需求分析的探讨。科技资讯[J].2010(34).

[3] 王迅冉,王春霞。基于Z语言的形式化需求分析[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7(3).

[4] 蔡文青,常浩娟,秦怀斌。软件需求分析作为过程实现[J].福建电脑,2007(10).

[5] 罗慧慧。需求分析辅助生成系统的探讨与构建[J].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

[6] 倪世道。基于知识和面向目标的非功能需求建模技术及工具的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2.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4篇《需求分析论文范例》,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差异网的价值所在。

300 48912